Archive for 十月, 2022

29
十月

《正義迴廊》

   Posted by: admin    in 香港影評人協會

甚麼是正義?

甚麼是正義?《正義迴廊》的導演何爵天從不同角度探討此問題,正常來說,司法制度應該擔當伸張正義的角色,但每個制度都有漏洞,在漏洞內行走的罪犯用盡所有辦法逃避罪責,遑論會被此制度制裁。片中張顯宗(楊偉倫飾)承認自己殺害父母,且證據確鑿,本來沒有甚麼值得爭議的地方,法庭在此處當然可為死者伸張正義,判他終生監禁,但此案的罪責由他一人獨自承擔是否合理?顯宗的友人唐文奇參與此謀殺案,卻獲得無罪釋放,這使顯宗非常憤怒,實屬人之常情,按情理,文奇應負上罪責,但法庭的判決卻令他「逃之夭夭」。司法制度的理想是彰顯正義,現時顯宗成為此謀殺案唯一被判刑的罪犯,是否違反了其原本伸張正義的宗旨?導演從第三者的角度看待正義的命題,一方面法庭內資深大律師吳冠峰(林海峰飾)與游嘉莉(蘇玉華飾)唇槍舌劍,讓作為觀眾的我們從不同角度了解法官作出最後的判決參考的證供和證據,讓我們判斷他們能否為死者伸張正義;另一方面不同背景的陪審團成員從自身的角度進行分析,了解詳細的案情後,作出最後的判決,使我們了解司法制度在彰顯正義方面的「盲點」。因此,全片為我們提供不少思考的空間,讓我們在正義的範疇內「兜兜轉轉」,並在摸索的過程中尋找正義的真諦。

甚麼是真相?別以為法庭內法官宣讀的案情便是真相的全部,事實上,這可能是真相的一部分,甚或只有少於百分之五十的真相。很多時候,我們得悉的案情真相只依靠媒體節錄法官所說的兩三句話中略知一二,無從知曉案件的來龍去脈,幸好《正》的創作人鉅細無遺地描寫2013年「大角咀肢解父母案」的事發經過,我們才可從顯宗的角度、從文奇的角度、從律師的角度,從陪審員的角度、從正義的角度、從人性的角度、從平等的角度等看待案件,「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筆者相信導演已盡可能把自己知道的真相全部拍出來,部分畫面與鏡頭當然有主觀的成分,但我們慶幸可比以前更進一步窺探案件的底蘊。究竟文奇在幫助顯宗犯案的過程中是否百分百清醒?文奇對顯宗的指示言聽計從,是否受其腦部受損導致智障所影響?文奇聲稱當時不清楚自己在案發現場正在做甚麼,並不知道他做的事情正在幫顯宗犯案,這又是否真相?很明顯,導演不欲把自己的主觀臆測強加在觀眾的腦海裡,如今把已得悉的真相「最大化」地放在觀眾眼前,讓我們自行判斷文奇是否有罪,所謂「旁觀者清」,我們其實可自行尋找一個自己最相信的答案。因此,全片給予我們寬闊的自由度進行抽絲剝繭的思考,是一次有趣的觀影體驗。

由此可見,正義與真相可以是主觀色彩頗重的概念,認為司法制度曾否在某一案件中伸張正義,實屬見仁見智,同一道理,每個人在同一案件中從相異的角度「看見」的真相,亦都截然不同。因此,《正》以「大角咀肢解父母案」為例,討論正義與真相,讓我們上了一節哲理思考的影像課,即使導演在兩小時多的片長內在自己對香港社會的看法上訴說的事情太多,野心太大,使我們難以吸收,我們仍然可對司法制度進行深度的思考,以正義與真相為核心的主題,探究此制度值得改善的地方。

曉龍

《猛鬼3寶》短評

神來之筆的吸引力

比較《猛鬼監獄》、《猛鬼工廈》與《猛鬼商場》,《監獄》最具懸疑性,在於明樂(凌文龍飾)醉酒駕駛時發生意外的個人遭遇是一個謎,究竟包括他在內的拍攝團隊成員是人還是鬼?他在不清醒時是否撞死了人?他與團隊成員拍攝〈獄中神探〉的過程是事實還是他個人的幻想?《監獄》初段沒有清晰地回答這些問題,只在末段揭露事實真相,鍾雪瑩在女版的〈獄〉內演出,代替了他,他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已在真正的監獄內。虛幻的構想與實在的真相的結合,其突然而至的轉接點是《監獄》的編劇的神來之筆。

最具人情味的算是《商場》,從一個鬧鬼的商場開始,充滿著傳統的街坊味,在八九十年代成長的觀眾多在此類商場內出沒,觀賞此片時會懷念昔日的人情味。鬼女孩小吉白臉的形象可愛而不恐怖,與阿芳(林千渟飾)一起成長,她們長年累月相處建立的深厚情誼就像我們與舊式商場「共同成長」而建立的深厚感情,此類商場被重新「包裝」後再出發的情節,或許是舊日香港產生的變化太快的投射;我們迎接未來時,難免對過去懷緬一番。可能《猛鬼》電影系列與片中的商場相似,從舊至新的變化在「一剎那」間完成,我們來不及快速地追趕,遑論可慢慢地體會當中的韻味;創作人對舊日珍貴的回憶顯而易見,對中年觀眾別具吸引力。

曉龍

《正義迴廊》(The Sparring Partner)

令人懷念的「無罪推定」。

故事改編自2013年的謀殺肢解父母案件,已判罪。但凡以真實罪案改編,立場角度必須格外小心,否則很危險。新導演往往會捉緊第一次(因為也可能是最後一次)拍大電影機會,「甚麼都想講」、「甚麼花招都想賣弄」,結果總是強差人意!

導演拍一齣戲,首先要知道自己想講甚麼。以此片為例,戲名標示「正義」兩個字,你卻選擇了這宗驚天地泣鬼神的肢解父母兇案來掛勾,予人的感覺是:「他的判決存在不公義?」戲中有兩名主角:第一被告張繼宗(楊偉倫飾),第二被告唐文奇(麥沛東飾)。如果你選擇了張繼宗去闡述「正義」這回事,根本是沒有空間的,因為案件有齊人證、物證連兇手也自己認罪,證據確鑿並已罪名成立,你要宣示你所謂的「正義」,只會讓人覺得你想為一個泯滅人性的兇徒辯駁、洗白、開脫。要這樣做,除非你有堅實的內幕秘聞或獨特有理的角度(但你沒有),否則只會適得其反。另選楊偉倫來演這殺人犯又是一個錯誤;一來他已年過四十,怎看也不像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不符角色已打折扣。二來楊近年在影視上已被定型;臉譜化的衰格小人物入型入格,擔綱主角的話…。老實說,主角如何樣衰都有主角的氣場,我只能說楊是一塊很好的綠葉。其實此等角色找一些素人來演可能會更好,實感更強。

既然第一被告要放入主題「正義」上是廢話連篇,楊又演得勉強的話,基本上可大刀闊斧刪去!要針對「正義」,只有從第二被告唐文奇著手。唐的嫌疑位置有空間發揮,而麥沛東的確比楊演得好,故事集中在他身上才是正確選擇。畢竟導演太貪心,還要加入陪審團;沒錯,陪審團在「正義」的主題上是扮演一個重要角色,但觀乎「陪審團」在此戲中又非主角…,不像《十二怒漢》般只寫陪審團都可以劇力萬鈞、具批判性。當然新導演竭力東施效顰,奈何效果相距甚遠。除此以外,片中插入不少坊間耳熟能詳的精句,可惜顛頭倒腳,亂入一通,正詞反解,譁眾取寵,令我討厭!

第一套長片難免紕漏處處,綜觀整體仍是緊湊吸引的,後半段較切合主題,突出「無罪推定」的要義。而大部份的虛幻劇場式穿插、幻想片段,甚或燈光氣氛的突變(其實很突兀),純屬新導演喜歡炫耀,賣弄花招技巧,談不上甚麼深層意義。無疑影像上變化多端,起碼能突破敍事常規,勇於創新。

鑑於疑點歸於被告,筆者不會輕易判處死罪。努力吧!

陸凌綠

22
十月

《獵戰》

   Posted by: admin    in 香港影評人協會

誰是內奸?

《獵戰》的精彩之處,在於其「誰是內奸?」的遊戲。由朴平浩(李政宰飾)及金正道(鄭雨盛飾)身為南韓中央情報局的海外組及國內組組長帶領作為觀眾的我們細心查案,跟著他們的腳步尋找內奸。全片的故事發展迂迴曲折,當我們發覺A君可能是內奸時,又會發覺B君有嫌疑,當我們發覺C君有嫌疑時,又會懷疑D君是否東林(即北韓間諜)。但「柳暗花明又一村」,以為已走上直路捉拿叛逆者,殊不知又發現了另一條路,不知道舊路還是新路才正確,兜兜轉轉,原來真正的叛逆者就在眼前。李政宰首次自編自導自演,便寫了一個扭盡六壬的劇本,使我們佩服他走出框框的決心。很多時候,南韓的諜戰片較傳統,故事發展未到中段,我們已猜得到誰是內奸,但觀賞《獵》時絕不容易,以為猜對了,怎知道原來已猜錯,以為走上對的路,怎知道原來已誤上歪路。因此,《獵》的劇本明顯是經過長年累月構思的作品,要在三兩個月內寫完,絕對不可能。

《獵》作為動作片,槍林彈雨必不可少,其提供連續不斷的官能刺激,充分滿足主流觀眾的需求。片中撞車爆破的場面當然可觀,李政宰首次執導,已展現高水平的場面調度技巧,當中大型爆炸鏡頭內時間計算之準確,不同演員的配合,以及適合的道具及環境的配合,相信政宰作為新導演應不能完全駕馭,幕後資深的製作人員在不同崗位上各盡其職,應給予他不少幫助,如今傑出的成果,他們實在功不可沒。即使他是全片的「大腦」,作為「四肢」的幕後人員都有責任把他腦中所想付諸實踐。畢竟電影是團隊合作的成果,《獵》正好展現他們互相幫助,把導演想要的效果發揮至最極致的決心和魄力。因此,觀眾無需被此片貌似政治性的題材嚇怕,其實視它為簡單的動作片,追求非一般的視聽享受,此片都不會使你們失望。因為此片的創作人很熟悉商業電影的公式,每小時內形形式式的緊張刺激場面,令全片不會有悶場,使你們覺得此片與南韓傳統著重文戲的諜戰歷史片截然不同,並佩服其在文戲及動作戲兩方面取得適度的平衡的功力,以及其設計多種具新鮮感的動作場面的巧妙。

《獵》作為歷史片,好此道的觀眾當然不會失望,可透過此片了解南韓中央情報局追查內奸的心態。平浩的角色個性頗複雜,一方面需要竭盡全力找出內奸,實踐情報局賦予的重任,另一方面又要保護自己及同事,避免在追查過程中令自己和同事「受傷」。觀眾可以透過此片了解他「兩面不是人」的尷尬,並認識南北韓彼此錯綜複雜的關係下南韓的情報局人員須承受的沉重壓力。片中光州事件的閃回鏡頭,正暗示歷史上南韓政府的暴行是叛逆者出現的主要因由,情報局在追查內奸的過程中,只為了忠於南韓政府的承諾而盡己所能,對其叛逆的因由欠缺了同情和體諒,或許情報局人員只是「鐵面」的執法者,根本不應該對罪犯有任何愛與情。因此,忠於上級,把法律實踐至極致,似乎是他們每天銘記於心的職責內容,片末故事情節突然一扭,原來真正的叛逆者由始至終都在我們眼前不斷出現,這使我們恍然大悟,驚覺上述的職責內容只是叛逆者欺騙身邊人的手段,亦是其掩飾自己的真正身分的幌子。由此可見,此片是扭橋扭至極致的示範作。

曉龍

《魅笑》短評

徹底進入女主角的腦袋裡

基本上,《魅笑》內大部分驚慄鏡頭都從女主角露絲的角度出發,片中的「鬼魂」在她的幻想空間內存在,依靠突如其來的恐怖畫面「製造」連續性的驚嚇感。《魅》不以劇情為主導,編劇把一段又一段的畫面聯繫起來,組成一齣「電影」,其故事性欠奉,可能使喜愛《猛鬼街》系列電影的觀眾嫌棄《魅》太瑣碎,過於堆砌,其實剪掉片中幾個恐怖畫面,對整體的故事發展毫無影響,遑論會令觀眾追不上其故事主線的變化。不過,眾所周知,荷里活的電影劇本是經過商業性精心計算的「成品」,如果以「三分鐘一小驚,五分鐘一大驚」為評估《魅》的標準,此片定必取得很高的分數,因為導演兼編劇柏加費恩竭盡所能地炮製恐怖場面,撇除了凡人認可的邏輯和合理性,倘若我們只視她為罕見的「瘋子」,不從常理窺探她的腦袋,便能透過片中的主觀鏡無障礙地「進入」只屬於她的世界,並逐漸了解以她為代表的「不正常人類」如何被「鬼魂」纏擾,怎樣在日常生活中無時無刻「擔驚受怕」。因此,要投入地看《魅》,實在不容易。

曉龍
15
十月

《絕境一小時》

   Posted by: admin    in 香港影評人協會

畫面還是對白較重要?

一般來說,電影應以畫面說故事,在可能的情況下,應盡量減少對白,畢竟電影以畫面為本,對白為輔,於畫面難以表達下,才用對白補充交代,傳統上,對白不應「喧賓奪主」,如果取代了畫面,便「荒廢」了電影的本質。《絕境一小時》是一次脫離傳統的「實驗」,Amy Carr(娜奧美屈絲飾)離家晨跑期間,兒子上學,卻遇上恐怖襲擊,導演菲力萊斯刻意違反傳統,既不拍攝槍擊的畫面,又不展示師生逃生的鏡頭,竟以她用手機與槍手及警察的談話過程,側寫恐怖襲擊的事發經過。片中她「一步一驚心」,因為她每跑一步,事件可能會出現轉捩點,亦可能會有突如其來的變化,更可能涉及她兒子的生命安危。他曾經被警方懷疑是槍手,使她對他的行為後悔內疚,亦難以置信,其後警方又發現他是被槍手脅持的人質,令她的心情產生一百八十度的轉變,非常擔憂,十分傷心。導演依靠對白說故事,只不斷拍攝樹林內她跑步的場景,間歇性轉換鏡頭拍攝的角度,雖然欠缺新鮮感,但總算讓觀眾看清她周圍的環境,亦突顯了她在高大的樹木群中獨自一人的孤單感,以及其周邊沒有其他人幫忙的徬徨無助的感覺。因此,一個如此簡單的劇本,導演要拍得緊張刺激,實在不容易,這明顯是以對白說故事的後果。

無可否認,《絕》考驗觀眾的耐性,我們看慣了荷里活美輪美奐的超級大製作,突然遇上此片,觀賞時會覺得不習慣,甚至感到異常沉悶,實屬人之常情。不過,以《絕》不超過九十分鐘的片長,我們「追隨」Amy的腳步,在與警察及槍手的對話中經歷情緒的起伏,雖然必須加入自己的想像力,構思恐怖襲擊的驚險場面,但透過對白內字裡行間的意義和變化,把自己忐忑不安的心情投入其中,又確實是頗特殊的觀影體驗。《絕》的劇本別具實感,很多時候,如果我們並非受害者/人質,只從第三者的角度得悉恐怖襲擊,透過手機「接觸」槍手及警察,已是不在現場的家屬最切身的體驗,此片只反映她作為家屬七上八下的心境,忽爾焦急憂慮,彷彿天要塌下來,忽爾萬分鎮定,並放下心頭大石。事實上,倘若我們有類似的經歷,應該會有很大的共鳴,因為當我們摯愛的家人身陷險境,我們卻對他的狀況懵然不知,僅透過手機得悉其真實情況的點點滴滴,必定會心神不寧,甚至徹夜難眠。幸好片中的她不安的情緒只維持了約一小時,我們在觀影過程中的不安亦只持續了一個多小時。

由此可見,《絕》是否好看,實屬見仁見智。酷愛懸疑性及神秘感的觀眾可能認為此片的故事表達手法創新,透過Amy的手機與恐怖襲擊的查案者及涉案人士的互動牽動觀眾的情緒,最後她親眼看見兒子,與他擁抱,感人落淚。但酷愛「漢堡包式」大製作的觀眾卻可能嫌棄此片的導演難以用畫面說故事,導致鏡頭的轉接過程較呆板,只把焦點集中在對白內,不如閱讀小說,無需觀看電影。其實導演以樹林為主要的場景,雖然取景單一,但突顯了她擔心自己可能將會失去家人,或許將來需要孤單生活的空虛感,亦表現她必須獨自面對突發的恐怖襲擊事件的孤獨感。但獨一的場景需要其他適切的畫面的配合,例如以動物/死物喻人,或者以其他事件作比喻,如今我們只看見她在同一場景內跑來跑去,欠缺襯托,確實過於單調,畫面亦欠缺吸引力。由此可見,《絕》別具風格,但明顯的缺點實在不少。

曉龍
15
十月

《新.超人》

   Posted by: admin    in 香港影評人協會

絕招一出 …… 童年回憶極樂回歸

入正題之前,容許叔叔懷舊幾句:想當年,放學後頭等大事,是坐定定睇日本空想特攝電視劇《超人》打怪獸。過癮之餘,都會疑惑究竟摧毀的建築物有幾多人慘死?

簡單做人才快樂,是不變的真理。人大了,就知道所謂人獸正邪大戰,只不過是攝影棚兩位披著戲服的演員,站在一堆其實幾假的建築物模型演戲而己,周圍都是電視台工作人員;加上獲悉為正氣凜然「初代超人力霸王」(初代ウルトラマン)配音的香港版本,原來是粵語片奸到出汁深入民心的姜中平!童年,就如此飄過。

勢估不到《新世紀福音戰士》庵野秀明將叔叔拉回「空想特攝系列」(日語:空想特撮シリーズ)懷抱,前作《真。哥斯拉》是欣賞多過喜歡,新作《新。超人》則是喜歡多過欣賞。作為給《超人》的情書,力霸王絕招一出,我鍾意呀!

喜歡《新。超人》,皆因庵野秀明企劃的「新。日本英雄宇宙」系列,今回向日本圓谷株式會社致敬, 復刻回歸1966年7月開播的特攝電視《超人》,2022年電影版以「初代超人力霸王」吉田設計者雕刻家成田亨1983年的油畫《真實與正義與美的化身》,靈感參照京都廣隆寺的彌勒菩薩雕像,和古希臘雕塑家採用的<古老的微笑>表情,故此體型特別瘦削,與隨後的超人有所分別。

的確,電影實在太豐富,片長不到2小時,劇情推進極急,如日本子彈火車,名符其實廢話少說,粉絲必定雀躍不已:一開場,1966年1月開播的特攝電視劇《地球保衛戰》(ウルトラQ﹚六隻「禍威獸(カイジュウ)空群而出,包括哥美斯(ゴメス)、猛瑪花(マンモスフラワー)、貝吉拉(ペギラ)、飛翔禍威獸拉爾蓋尤斯(ラルゲユウス)、溶解禍威獸凱格爾(カイゲル)和放射性物物質捕食禍威獸巴格斯(パゴス),繼而超人登場對付內隆剛(ネロンガ)和加勃拉(ガボラ),意料之外一切只是前奏,戲肉其實是外星人第0號梅菲拉斯(メフィラス)和外星人第2號札拉布(ザラブ)驚天大陰謀,超人聯同禍威獸特設對策室「禍特對」(カトクタイ)科特隊(科學特捜隊)「SSSP」拯救地球。

的確,節奏極明快,娛樂性豐富,有超人力霸王加光之星恆星觀察員佐菲(ゾーフィ)有怪獸有外星人有消滅人類終極武器積頓(ゼットン)更有長澤正美變巨人仿佛小人國歷險記fusion睡公主 …… 當然好看啦;可惜,太過急速,花多眼亂,少不免走馬看花。連超人的真身,亦無需懸疑鋪排,極速告知全人類就是男主角齊藤工。此外,有異於《真。哥斯拉》批評日本政府僵化而無能的官僚態度,《新。超人》著重觸及人類和日本政府對外星人和怪獸的態度, 加上超人反抗家鄉光之星滅絕人類行動, 希冀傳遞的訊息雖多, 卻蜻蜓點水點到即止,就不太欣賞;齊藤工與長澤正美的感情線平淡如水,亦難以令人感動。

不過不要緊了,作為童年已看電視劇的叔叔,一看超人耍出超級斯派修姆光線(メガ・スペシウム光線)、斷裂光輪(八つ裂き光輪)及超級攻擊光線(ウルトラアタック光線),就眉飛色舞,好投入噢。 何況,還有西島秀俊與山本耕史繼《昨日的美食》再度同台交峰、竹野內豐、田中哲司及為超人配音的高橋一生。儘管,戲中刪掉電視版超人的絕招「彩色計時器」、「眼睛窺孔」(「覗き穴」)及背鰭,我仍然絕不介意。

當然,也要多謝姜中平,因為有你,讓叔叔的童年不只過得很開心,而且及早察覺殘酷現實世界原來有太多卑鄙奸詐惡人,這是學校從來不會告訴兒童的事實!

呂威廉

《阿姆斯特丹》(Amsterdam)

我都想去阿姆斯特丹!

真有其事,然後改編。可能「事件」戲劇性不強,所以導演在人物上搞個天花龍鳳,故事上亦以偵探橋段處理,務求更吸引。但由於人物太過突出,尤其基斯頓比爾這位獨眼醫生,所以焦點往人物裡去了;可是故事本來就是以謀殺案開局…,作為觀眾的我有點無所適從。

大衛奧羅素的電影總是喋喋不休,這齣亦不例外。縱使星光熠熠,但被海量的對白與錯縱複雜的關係糾纏,看得挺費勁折騰。片中三人的感情亦口述多於事件支撑。角色無疑有趣,可惜流於表面;以瑪歌羅比與尊大衛華盛頓為例,鑑於大衛的演技糟糕,兩人全不過電,瑪歌如何七情上面也救不來,口述是情侶就是情侶吧。

1933年時值納粹德國醞釀興起,謀殺案原來牽涉一場陰謀政變,奈何影片焦點錯落,人物與事件貫穿不來,政變淪為佈景板,幸最後道出美國核心價值的重要性。當然投射於今天時局,只覺歷史不外乎一個循環。

有人選擇留守。有人選擇離開―去尋他的阿姆斯特丹。

陸凌綠

那些年來 ……. 到底發生過什麼事?

到底1919年阿姆斯特丹與1962年法國發生過什麼事?

正如大衛奧羅素新作《阿姆斯特丹》,不只呈現極致視覺美感與一絲不苟的專業技巧﹙尤其美不勝收的服裝及幾近完美無瑕的化妝,應可入圍奧斯卡金像獎吧!﹚還有,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元氣大傷傷痕纍纍的她與他倆,跳進1919年的阿姆斯特丹 ,是如斯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波希米亞式生活,率性而行得叫人艷羨不已,不只印證活在當下的愉悅可貴,無巧不成戲,原來隱然遙遙地向1962年杜魯福《祖與占》﹙Jules et Jim﹚致敬,60年前法國上映時, 影迷看到大銀幕的兩男一女情陷巴黎三角戀,既愛又恨的戀曲就此造就「法國新浪潮」其中一部經典。大衛奧羅素雖則對《祖與占》三個角色糾纏不清關係,改為醫生、律師與護士友情相關照三人行, 醫生則另有所愛;亦非雙雙投河自盡悲劇收場。然而,片中多番質疑愛一個人,到底是「選擇」還是「需要」?醫生糾纏於元配妻子及知音護士的抉擇?女主角定居於異域阿姆斯特丹與家鄉紐約的疑惑?兩片同樣探索「其實你最愛是誰?」;還有,兩片皆以三人經歷第一次世界大戰、喜愛亂唱更以法文歌曲令將軍喚起戰時曾經會面﹙《祖與占》珍摩露飾演的Catherine悠悠唱<Le Tourbillon>﹚、 兩男一左一右伴心愛的女士愉悅地奔馳跳躍鏡頭﹙《祖與占》在橋上、《阿姆斯特丹》在碼頭﹚, 皆見1962年《祖與占》對2022年《阿姆斯特丹》的影響。

到底2022年香港發生過什麼事?

一向用作品說話的香港樂隊Dear Jane,早前推出的新歌 <到底發生過什麼事> ,何解每次聽至副歌「春分秋至 到底你經過什麼事 溫柔像你 已長滿尖角和尖刺 可算快樂 我亦有些難啟齒 然而詳情寧可不說 跟你多麼的類似」……. 總有說不出緣由的寂寥鬱悶?

到底1933年美國發生過什麼事?

直至《阿姆斯特丹》兩宗兇案一個陰謀真相大白,既豁然開朗解開三位主人翁的心結,同時亦解答本人聽 <到底發生過什麼事> 的疑團:羅拔迪尼路飾演的退役將軍向美國退伍軍人的心底話,放諸五湖四海皆通行,明白人自會自動自覺有所觸動﹙註:本片改編自1933年美國大蕭條期間,羅斯福總統剛就任,推行輔助基層國民政策,引起部分華爾街商人不滿,暗中策劃政變令羅斯福下台,輔助退役少將巴特勒上台做傀儡總統,建立與德國納粹政權結盟的法西斯政府的真實事件, 閣下不妨google該段史實﹚;最後,律師與護士於二次大戰即將爆發,毅然重返阿姆斯特丹共渡餘生;其實,於紐約這個污煙瘴氣的墮落城市;確實, 這十多年,沒有對方的他與她都沒法子好好過活。至於醫生的選擇,是「選擇」愛的那一位,而非「需要」。是呀,是時候one way離開了,是過來人,是會懂的。

到底1997年阿根廷尼瓜蘇大瀑布發生過什麼事?

但凡看過大衛奧羅素前作,都有心理準備此君不甘心循規蹈矩拍四平八穩商業片,一切均兵行險著, 那怕口碑兩極化。本片亦不例外,不按常規辦事,譬如明明可以一氣呵成驚險萬分追殺場面緊扣觀眾情緒掀起高潮,下一場卻偏偏安排多人同處一室企定定對談良久,部分對白類近密集式喋喋不休,就並非人人有耐性接受了。幸而,星光熠熠、出色視覺及靚人靚景依然吸睛,雖非大衛奧羅素最佳作品,兩個多小時觀影過程依然挺有趣, 不會悶的。至少,慶幸她與他倆於1918和1933年置身於如此荒誕離奇世界,終能從傷痕纍纍且身心疲乏不堪,成功過渡至讓我信自已真理的幸福人生;儘管時空相隔一世紀,2022年你我他她仍能互勵共勉。關於重逢的故事,香港人熟悉的,還有1997年何寶榮於尼加拉瓜大瀑布愛的宣言:「黎耀輝,不如我哋由頭嚟過」, 及後黎耀輝到台灣尋父後,孤身現身尼瓜蘇大瀑布,感慨「忽然之間我想起何寶榮,覺得好難過,我始終認為企係呢度嘅應該係一對。」於《春光乍洩》布宜諾斯艾利斯糾纏不清難捨難離的兩位男子,反而不及《阿姆斯特丹》護士灑脫勇敢,仿如回應《花樣年華》周慕雲與蘇麗珍的「對話」:「如果有多一張船票,你會和我一起走嗎?」且看伊人於戲中最後一個鏡頭,是挺起胸膛無畏無懼「選擇」與愛侶走上不歸路,happy together奔向郵輪, 身體力行示範一個為你甘去蹈火海的人,有情人天荒愛未老,直至消失天與地。大衛奧羅素心儀的,歸根到底,始終是至死不渝的愛情!

呂威廉

對納粹主義的諷刺

說《阿姆斯特丹》是針對納粹的政治諷刺片,實在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全片最精彩的部分,就在於其對納粹主義的冷嘲熱諷。近年來,歐美地區內不時有納粹主義復興的跡象,不論國家領導人還是普羅大眾,都對這種意識形態十分恐懼,《阿》的創作人把影片的故事背景設定在1930年代,正好是納粹主義興盛的時期,其對此意識形態的憎恨,恰好反映他們「借古諷今」的意圖,或許這是製作此片的主要動機。惟他們的野心太大,既要批評納粹,又要描寫兩男一女像《祖與占》的友情,更要涉及一宗男主角被冤枉的謀殺案,要在兩小時多的《阿》內涵蓋這麼多上述的內容,「蜻蜓點水」的描寫實在在所難免,其對多段情節表面化的處理,必定被詬病。幸好克里斯汀·貝爾、約翰·大衛·華盛頓及瑪格·羅比的表演非常出色,讓觀眾聚精會神地看著他們,僅觀賞他們如何運用身體語言表現角色別樹一格的個性和行為,已算是值回票價。且全片精湛的服裝設計令他們能投入演出,其舉手投足皆表現當時只此一家的時代特色。由此可見,即使《阿》的故事情節備受批評,演員付出的努力及適切的服裝「拯救」了全片,使影片有其明顯的缺點之餘,仍然有不少值得讚賞的亮點。

曉龍

9
十月

《初戀慢半拍》

   Posted by: admin    in 香港影評人協會

直升機家長的禍害

過分介入、保護或干預子女的日常生活的父母被稱為直升機家長,處於年輕時期的子女受此類家長操控,會變得難以獨立自主,亦欠缺自信,到了成年階段,甚至會有社交障礙,不懂得與異性相處,經常獨自一人,難以結識好友,遑論能成功地與心儀的對象締結婚盟,《初戀慢半拍》內小洪(柯震東飾)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自小被媽媽美玲(于子育飾)呵護備至,直至29歲仍然單身,害怕與他人接觸,遑論會與異性交往。其實美玲早已知道問題所在,努力地安排他與陌生的女子相親,但她們全都不是他的心儀對象,導致她十分失望,可能她不了解他需要甚麼個性的伴侶,亦不知道他喜愛甚麼類型的女子。直至後來他遇上樂樂(徐若瑄飾),他終於能了解自己,較喜歡善解人意的成熟女性,雖然她的年齡比他大很多,但他可能喜歡這種媽媽式的「安全感」,讓自己獲得久違了的愛和溫暖。《初》像其他台灣電影,喜歡描寫個性怪異的男主角日常生活的經歷,讓身為普通人的觀眾「進入」他們的生活裡,感受其與旁人及社會接觸的一點一滴,亦可有機會假想自己成為他們,並了解直升機家長對其成長的長遠性禍害。因此,《初》的創作人運用生活化的筆觸把不為普通人所知的社會現實帶進觀眾的認知範疇內,讓我們知悉「少數人」不正常的生活如何受直升機家長影響,怎樣擺脫家長的「操控」而活出屬於自己的人生。

一如所料,小洪找到自己喜歡的樂樂後,媽媽大發雷霆,對他與成熟女子在一起的決定大惑不解,他終「背叛」媽媽,遵循自己的選擇向前邁進。或許觀眾會為他的決定拍手鼓掌,覺得他忍無可忍,勇敢地追隨自己心中所需是活出自我的最佳表現,他的媽媽身為直升機家長,在他接近三十歲時,他才可獲得真正的「獨立自主」,從西方人的角度看,他的經歷實在匪夷所思,但在中國人的社會裡,他努力尋找最適合自己的對象,所謂「三十而立」,剛好是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和發展方向的合適年齡,他自立自主,正好與普遍認同的傳統觀念不謀而合。因此,《初》內他可能與現今台灣的新一代有頗大的差異,或許大部分少年人於中學階段內已勇於追尋自己所需,他在感情方面的遲緩,追本溯源,可能與直升機家長對他從小至大的強力「操控」有關,亦可能與他沉默內向而膽怯的先天個性有或多或少的關係。

毫無疑問,美玲對兒子小洪有「非一般」的愛,或許她長時間全神貫注地照顧他,覺得他是她生命的一個重要部分,但畢竟他是他,是獨立的個體,不論她如何愛護他,都不可能阻止他成長。如今他過度依賴她,可能是她樂於看見的「成果」,但她卻在無意中拖慢了他變得成熟的速度,甚至使他難以成為有承擔有責任感的正常成年男性。他愛上樂樂,或許是真愛,但其實他只找到另一位「媽媽」;不過,全片首尾呼應,片首與他偶遇的年青女子於片末再次出現,已暗示樂樂離開他後,他的感情生活將會轉趨「正常化」。或許《初》的創作人欲給予觀眾「希望」,讓我們知道「不正常」的男性擁有特殊經歷後會轉趨「正常」,片末較保守的安排,或許令思想較前衛的觀眾感到少許失望,但畢竟《初》在亞洲主流的戲院上映,以普羅大眾為主要的對象,滿足其主流的期望的結局在亞洲保守的社會風氣下,算是無可厚非的安排。由此可見,與其說《初》內他的初戀是一次真正的戀愛,不如說它只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種特殊經歷。

曉龍

深宵閃避球》短評

運動救邊青?

《深宵閃避球》內社工楊琦(周家怡飾)對自己的工作有萬二分熱誠,認為「深宵體育館」可改變邊緣少女的未來,殊不知她們只視此體育館為深夜的聚腳點,直至閃避球教練劉志聰(鄭伊健飾)在她們面前出現,她們開始學習如何打閃避球,其人生觀和價值觀才開始產生變化。別以為上述順理成章的情節是這部熱血電影的開端,殊不知他比她們好不了多少,雖然不曾誤入歧途,但依舊渾渾噩噩地生活,對閃避球一竅不通的他教她們,其實是大家共同學習的「笑話」。楊琦以為運動會使她們不再逃避現實,勇於面對未來,怎料她找他回來,他竟是逃避的「表表者」,失意的他與失落的她們混在一起,竟擦出意料之外的火花,甚至在公開比賽中取得勝利,實在匪夷所思。惟描繪現實的鏡頭與敘述她們過去的經歷的閃回鏡頭交疊在一起,讓我們了解她們每一個人成為邊青,都有個別鮮為人知的原因,其不足為外人道的家庭背景,使我們對她們曾經擁有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但一次閃避球比賽能改變她們的人生態度,實屬「天方夜譚」。因此,她心底裡的「運動救邊青」理念,在編劇描寫她們作出改變的過程過於急速、敘述其經歷改變的細節欠奉下,其實以閃避球改變她們的理想只流於「紙上談兵」。

曉龍

從《獨行月球》說說香港的落伍以致邊緣化

今天業界舊同事問起,早上十點有場《獨行月球》應否去看?筆者說必須去看!三十億票房背後總有因由,別再說那件國王的爛衣被偷票房,說到營銷高手必須講講開心麻花,那些認屎認屁認契弟的營銷,自燒後欄通埋櫃都無下次,點解唔抄襲下開心麻花?原來寫影評《國王的新衣》,翌日即被抄考並非轉述,無所謂,只是想指出論點提高行業水平。

睇《獨》之前,必須知道佢有短篇動畫連載,就三分鐘一集,改成電影,觀眾們已經有入場意欲,早已經積累了觀眾群,正如開心麻花上市前,早已經在全國劇場佈下種子,到改編成電影到戲院,觀眾群體直接轉化成票房,直接上市。那部契弟片遲一星期上映卻輸了五六年,五六年亦是香港落後世界的年份,從移動支付、到大數據應用等等,到依家認契弟式營銷,想問吓下次賣乜呀?當演員合約寫明配合宣傳,片酬一個錢,到上映一日跑12場謝票,無錢之餘比拍戲更累,成件事錯曬。當電影變成賣旗日、當電影變成演唱會,咁下部又咁玩呀?後果可想而知。

那年香港上市改例,純現金不能上市,故購入泰國後期公司增加資產,正式來講是不是香港製造?有案底不能做上市公司主席是鐵一般現實,咁有何遠見有何計劃?對本土行業有何幫助?引用田雞的虛火,倒不如引用 Paul Schrader之話,「給所有「影視科系」老師的教學建議:

「以下是給影視系老師們的一項習題:請為你上課的班級指定一部著名的爛片 (我個人推薦《魔頭對捕頭》The Formula,1980),並具體地詢問同學們為何認為拍得好、或拍得糟。

我嚴正懷疑『好』和『糟』這兩個詞對學生來說,已經失去它們原本的意義了。如果學生喜歡一部片(或是被帶風向說要喜歡),他們就會認為這代表那部片拍得很好,如果他們不喜歡,那就代表很爛。

請要求學生具體地解釋出那個部分很好或很爛,編劇、剪接、表演、美術、燈光、服裝、運鏡、配樂都可以講,而且要講出個所以然。請你的學生們解釋出『好』與『糟』的確切定義。」

香港電影走到如此,正是爛片嚇走觀眾,片商唔排片,造成惡性循環。當年開心麻花的《夏洛特煩惱》與《港囧》為何元素上有多項相似?筆者相信是大數據應用下的創作,兩個數據庫得出相同的結果,創作上有數據為何不用?

外國片係一早寫好三部曲,香港片係睇到有利可圖,上映後再寫多兩集、拍死拍爛為止,當紅演員都係。真係好想講,科幻片背後有一套哲學理論,《獨》就有,美術也有,而不是現代劇換上奇裝異服就叫科幻片,唔識就問下徐克,香港也有高人。

回應業界舊同事今天的問題,點解現時部部戲都過五千萬,而好戲的《神探大戰》在香港票房仆直?我話《神》已經獲利,唔好睇《明日戰記》,點都係蝕,有投資都蝕入肉(現金)。

Kepa

4
十月

《獨行月球》

   Posted by: admin    in 香港影評人協會

普通的「英雄」 曉龍

一個人留在月球,可以做甚麼?《獨行月球》的創作靈感明顯源自多年前的《劫後重生》,但這次《獨》內獨孤月(沈騰飾)較幸運,身旁有陪伴他的金剛鼠(郝瀚飾),亦有充足的糧食,不像《劫》內查克(湯姆·漢克斯飾)只以排球Wilson作伴,亦須自行覓食。從第三者的角度看,獨孤月一個人的行為很有趣,其與金剛鼠的交往亦很獨特,在馬藍星(馬麗飾)發現科技部的工作人員可直播他日常生活的畫面至地球時,他瞬間變成《真人Show》的主角,雖然其私隱被完全披露,但他成為「英雄」,在遇上逆境時仍然勇敢地生存下去。當時碰巧住在地球的居民的生活環境欠佳,在艱苦中需要苦中作樂,他諧趣的小動作及身體語言能為他們帶來歡樂之餘,他求存的動力亦成為他們集體的心理治療。《獨》內他的一舉一動都受到普羅大眾的關注,因為他是他們生存的「希望」,倘若他在杳無人煙的月球上都願意積極求存,為何他們在眾多親友陪伴下,即使生活環境艱苦,仍然要尋死?當時他們唯一的娛樂就是看他的直播畫面,享受他與金剛鼠之間非語言的互動,透過他在月球上尋求如何重返地球的過程,得悉月球的生活以滿足好奇心之外,還可藉此在一剎那間於幻想中「逃避」地球的災難,享受在月球過活的安逸和舒泰。因此,他的樂觀和積極,正好為身處災難而內心充滿著悲觀情緒的他們提供及時的「良藥」。

另一方面,《獨》內獨孤月對馬藍星一見鍾情,本來他對參加月盾計劃不感興趣,但其後看見她時,竟為了她而「犧牲」自己,願意到月球擔任維修工。這種「勇於犧牲」的愛情,在現今離婚率偏高的中國社會內,算是較為罕見,因為不少新世代的年青人較自我,很多時候都只顧及自己的感受,以個人舒適的生活為大前提,為了一個自己暗戀的人而放棄了原來的生活,實在匪夷所思。即使她多次拒絕他,他仍然不放棄,堅持自己對她的愛,得知當年她率領全員緊急撤離月球時曾看見他,但因時間不足而沒有帶他走,他不單沒有怪責她,反而原諒她。他身為普通人,卻在愛情世界內有偉大的「英雄」特質,故普羅大眾喜歡他,除了因他傻頭傻腦的形象別具幽默感外,他追尋愛情的堅毅亦令他們深感佩服。因此,平凡人酷愛的「英雄」不一定高大威猛,他普通的外表,配合異於常人的勇敢個性,以及非一般的堅持,都可以成為大眾心底裡的「英雄」。

此外,獨孤月從小至大謹守「中庸之道」,是名符其實的「中間人」,他的價值觀似乎與現今中國社會內凡事追求卓越的目標為本理念大相逕庭。雖然《獨》是一齣喜劇電影,為了搞笑而瘋狂地脫離現實是其炮製笑料的手段,但「中間人」只求每事平庸,不思進取,確實不值得讚許。不過,現今不少新世代的年青人可能已厭倦了凡事追求完美,並覺得享受生活才可不枉此生,對他上述的價值觀的接受程度有很大的提升,亦認為「中庸之道」是坦然應對世事變幻,並過著不問世事的舒適生活的必要特質。因此,即使他是「中間人」,仍然大受普羅大眾歡迎,正源於「英雄」不一定有超卓的成就,亦不必有異於常人的價值觀,只需正常地生活,並勇敢地面對身邊突發的事情,亦有一點點超乎常人的堅毅,已能成為大眾認可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