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十月 11th, 2022

《阿姆斯特丹》(Amsterdam)

我都想去阿姆斯特丹!

真有其事,然後改編。可能「事件」戲劇性不強,所以導演在人物上搞個天花龍鳳,故事上亦以偵探橋段處理,務求更吸引。但由於人物太過突出,尤其基斯頓比爾這位獨眼醫生,所以焦點往人物裡去了;可是故事本來就是以謀殺案開局…,作為觀眾的我有點無所適從。

大衛奧羅素的電影總是喋喋不休,這齣亦不例外。縱使星光熠熠,但被海量的對白與錯縱複雜的關係糾纏,看得挺費勁折騰。片中三人的感情亦口述多於事件支撑。角色無疑有趣,可惜流於表面;以瑪歌羅比與尊大衛華盛頓為例,鑑於大衛的演技糟糕,兩人全不過電,瑪歌如何七情上面也救不來,口述是情侶就是情侶吧。

1933年時值納粹德國醞釀興起,謀殺案原來牽涉一場陰謀政變,奈何影片焦點錯落,人物與事件貫穿不來,政變淪為佈景板,幸最後道出美國核心價值的重要性。當然投射於今天時局,只覺歷史不外乎一個循環。

有人選擇留守。有人選擇離開―去尋他的阿姆斯特丹。

陸凌綠

那些年來 ……. 到底發生過什麼事?

到底1919年阿姆斯特丹與1962年法國發生過什麼事?

正如大衛奧羅素新作《阿姆斯特丹》,不只呈現極致視覺美感與一絲不苟的專業技巧﹙尤其美不勝收的服裝及幾近完美無瑕的化妝,應可入圍奧斯卡金像獎吧!﹚還有,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元氣大傷傷痕纍纍的她與他倆,跳進1919年的阿姆斯特丹 ,是如斯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波希米亞式生活,率性而行得叫人艷羨不已,不只印證活在當下的愉悅可貴,無巧不成戲,原來隱然遙遙地向1962年杜魯福《祖與占》﹙Jules et Jim﹚致敬,60年前法國上映時, 影迷看到大銀幕的兩男一女情陷巴黎三角戀,既愛又恨的戀曲就此造就「法國新浪潮」其中一部經典。大衛奧羅素雖則對《祖與占》三個角色糾纏不清關係,改為醫生、律師與護士友情相關照三人行, 醫生則另有所愛;亦非雙雙投河自盡悲劇收場。然而,片中多番質疑愛一個人,到底是「選擇」還是「需要」?醫生糾纏於元配妻子及知音護士的抉擇?女主角定居於異域阿姆斯特丹與家鄉紐約的疑惑?兩片同樣探索「其實你最愛是誰?」;還有,兩片皆以三人經歷第一次世界大戰、喜愛亂唱更以法文歌曲令將軍喚起戰時曾經會面﹙《祖與占》珍摩露飾演的Catherine悠悠唱<Le Tourbillon>﹚、 兩男一左一右伴心愛的女士愉悅地奔馳跳躍鏡頭﹙《祖與占》在橋上、《阿姆斯特丹》在碼頭﹚, 皆見1962年《祖與占》對2022年《阿姆斯特丹》的影響。

到底2022年香港發生過什麼事?

一向用作品說話的香港樂隊Dear Jane,早前推出的新歌 <到底發生過什麼事> ,何解每次聽至副歌「春分秋至 到底你經過什麼事 溫柔像你 已長滿尖角和尖刺 可算快樂 我亦有些難啟齒 然而詳情寧可不說 跟你多麼的類似」……. 總有說不出緣由的寂寥鬱悶?

到底1933年美國發生過什麼事?

直至《阿姆斯特丹》兩宗兇案一個陰謀真相大白,既豁然開朗解開三位主人翁的心結,同時亦解答本人聽 <到底發生過什麼事> 的疑團:羅拔迪尼路飾演的退役將軍向美國退伍軍人的心底話,放諸五湖四海皆通行,明白人自會自動自覺有所觸動﹙註:本片改編自1933年美國大蕭條期間,羅斯福總統剛就任,推行輔助基層國民政策,引起部分華爾街商人不滿,暗中策劃政變令羅斯福下台,輔助退役少將巴特勒上台做傀儡總統,建立與德國納粹政權結盟的法西斯政府的真實事件, 閣下不妨google該段史實﹚;最後,律師與護士於二次大戰即將爆發,毅然重返阿姆斯特丹共渡餘生;其實,於紐約這個污煙瘴氣的墮落城市;確實, 這十多年,沒有對方的他與她都沒法子好好過活。至於醫生的選擇,是「選擇」愛的那一位,而非「需要」。是呀,是時候one way離開了,是過來人,是會懂的。

到底1997年阿根廷尼瓜蘇大瀑布發生過什麼事?

但凡看過大衛奧羅素前作,都有心理準備此君不甘心循規蹈矩拍四平八穩商業片,一切均兵行險著, 那怕口碑兩極化。本片亦不例外,不按常規辦事,譬如明明可以一氣呵成驚險萬分追殺場面緊扣觀眾情緒掀起高潮,下一場卻偏偏安排多人同處一室企定定對談良久,部分對白類近密集式喋喋不休,就並非人人有耐性接受了。幸而,星光熠熠、出色視覺及靚人靚景依然吸睛,雖非大衛奧羅素最佳作品,兩個多小時觀影過程依然挺有趣, 不會悶的。至少,慶幸她與他倆於1918和1933年置身於如此荒誕離奇世界,終能從傷痕纍纍且身心疲乏不堪,成功過渡至讓我信自已真理的幸福人生;儘管時空相隔一世紀,2022年你我他她仍能互勵共勉。關於重逢的故事,香港人熟悉的,還有1997年何寶榮於尼加拉瓜大瀑布愛的宣言:「黎耀輝,不如我哋由頭嚟過」, 及後黎耀輝到台灣尋父後,孤身現身尼瓜蘇大瀑布,感慨「忽然之間我想起何寶榮,覺得好難過,我始終認為企係呢度嘅應該係一對。」於《春光乍洩》布宜諾斯艾利斯糾纏不清難捨難離的兩位男子,反而不及《阿姆斯特丹》護士灑脫勇敢,仿如回應《花樣年華》周慕雲與蘇麗珍的「對話」:「如果有多一張船票,你會和我一起走嗎?」且看伊人於戲中最後一個鏡頭,是挺起胸膛無畏無懼「選擇」與愛侶走上不歸路,happy together奔向郵輪, 身體力行示範一個為你甘去蹈火海的人,有情人天荒愛未老,直至消失天與地。大衛奧羅素心儀的,歸根到底,始終是至死不渝的愛情!

呂威廉

對納粹主義的諷刺

說《阿姆斯特丹》是針對納粹的政治諷刺片,實在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全片最精彩的部分,就在於其對納粹主義的冷嘲熱諷。近年來,歐美地區內不時有納粹主義復興的跡象,不論國家領導人還是普羅大眾,都對這種意識形態十分恐懼,《阿》的創作人把影片的故事背景設定在1930年代,正好是納粹主義興盛的時期,其對此意識形態的憎恨,恰好反映他們「借古諷今」的意圖,或許這是製作此片的主要動機。惟他們的野心太大,既要批評納粹,又要描寫兩男一女像《祖與占》的友情,更要涉及一宗男主角被冤枉的謀殺案,要在兩小時多的《阿》內涵蓋這麼多上述的內容,「蜻蜓點水」的描寫實在在所難免,其對多段情節表面化的處理,必定被詬病。幸好克里斯汀·貝爾、約翰·大衛·華盛頓及瑪格·羅比的表演非常出色,讓觀眾聚精會神地看著他們,僅觀賞他們如何運用身體語言表現角色別樹一格的個性和行為,已算是值回票價。且全片精湛的服裝設計令他們能投入演出,其舉手投足皆表現當時只此一家的時代特色。由此可見,即使《阿》的故事情節備受批評,演員付出的努力及適切的服裝「拯救」了全片,使影片有其明顯的缺點之餘,仍然有不少值得讚賞的亮點。

曉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