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the ‘香港影評人協會’ Category

30
五月

影評快訊第614期

   Posted by: admin

《蜘蛛俠:飛躍蜘蛛宇宙》Spider-Man: Across the Spider-Verse

多元宇宙看因果

看這集之前,先看上集《蜘蛛俠:跳出蜘蛛宇宙》為佳。因為人物有所關連,時空同樣貫徹。雖然表象繁複,但歸納「多元宇宙」唯一命題都是:探討因果。果由因起,因由果生,是一個循環輪迴。片中以蜘蛛網來套入此關係貼切非常,千絲萬縷互相緊纏,剪不斷理還亂。

本集「因果」人物「黑點人」設計獨特趣怪,將穿梭「黑洞」玩得更瘋狂徹底,當然這只是其中精彩一部份,好戲在後頭。甫出場的女蜘蛛俠桂恩連繫著整個故事重心,同樣的多元宇宙,有不同宇宙的蜘蛛俠施展渾身解數;更有你意想不到的蜘蛛俠聯盟,他們琳瑯滿目,令你驚詫捧腹。

若對層層疊疊的因果關係消化不來,那就好好享受美不勝收的藝術傑作吧!活生生的漫畫書風格於上集已是驚天地泣鬼神,這集在色彩運用上更臻完美,一場桂恩與父親重聚的場面,運用了虛無的背景以暗沉與明亮的顏色去表達桂恩仔心情和處境,藝術層次更上一層樓。動作花款和打鬥場面均比上集多,非一般動畫能及的分鏡繁複程度,運鏡與剪接再創高峰,技術出類拔萃。

此集沒上集的角色正邪分明;「黑點人」本來是受害者,為復仇變得邪惡,其實可悲。而另一正義主角Miguel在撥亂反正過程中亦難免被視為壞人。多元宇宙有趣之處,在於有無限的變數與無限可能。

每一個元素都有其存在意圖,不能改變。牽一髮動全身?引致蝴蝶效應難以收拾?Miles選擇了在這「大命運」與「小命運」中掙扎、周旋、角力。別質疑自己的存在價值,無數的你和我影響著整個宇宙的運行;做好這一刻,下一刻會隨著此刻改變。

陸凌綠

《小魚仙》短評

包容與接納的可貴

從戲外至戲內,《小魚仙》的創作人強調包容與接納的可貴。戲外從非裔人士荷爾貝莉飾演小魚仙艾莉奧開始,坊間爭議聲音不絕,但導演洛·馬素仍然堅持找她演出,壓倒歧視的聲音,尊重種族的多元性,讓影片呈現有色人種的另一種美。事實上,她是否美麗實屬見仁見智,如今她落力演出,希望讓觀眾欣賞她努力的成果,盡己所能地說服觀眾黑人演員可以有很多可能性,以往由白人壟斷的角色現在都可由黑人擔綱演出,藉此強調種族平等的珍貴。《小》在開拍之初已備受白人至上的種族主義者非議,反映種族平等仍未實現,從古代至今時今日,這依舊是世界上有色人種奮鬥的目標。

至於戲內,初時海上王國因艾莉奧的母親以前受人類所害而死亡,導致她的父親對陸上的人類王國異常恐懼,並立法禁止所有海洋生物走上地面與人類接觸,很明顯,陸上與海上王國的隔閡甚深,彼此互不相干,遑論會有任何接觸。艾莉奧不相信所有人類都是壞人,遂向父親提出自己要與人類接觸,強調包容與接納的可貴,可惜初時父親為了她的安全著想,不願意讓她走上地面,至後來她堅持要與艾力王子(祖納候堅飾)一起,她與他的愛使父親動容,終讓她嫁給他,以結婚的大團圓結局完場。他倆締結婚盟,象徵海上與陸上王國重新接觸的開始,亦暗示海洋生物與人類彼此包容和接納的可能性。片中兩族在他倆結婚之後能否和平共處,尚是未知之數,惟《小》的創作人樂觀地盼望異族之間的相處會有美好的結局,正象徵人類社會內不同種族之間幾經了解和磨合後,終能包容與接納對方,並融洽地共存共處。

世界本是多元,人類社會歷經古代至當代數千年來的變化,雖然經濟和社會不斷進步,但種族問題仍然未獲得徹底的解決。如今《小》的出現,正好提醒我們,要包容與接納一些與自己不同的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觀念已經過時,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長處,正如每一個種族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因此,過度固執地排除異己使自己的種族不能進步,亦必然導致嚴重衝突的爆發,對己對人都沒有好處,故包容與接納其實是融洽相處的大前提,亦是整個世界達致終極和平的必要條件。

曉龍
23
五月

影評快訊第613期

   Posted by: admin

《譯戰同盟》Guy Ritchie’s The Covenant

彰顯硝煙中的情與義

以「翻譯員」為題的戰爭片很少,記憶中只有年前的《突襲安全區》(Quo Vadis, Aida?)「翻譯員」是主角(影片同樣精彩)。別以為以翻譯員作主題一定會有作假翻譯、出賣、爾虞我詐等橋段,對不起,既沒陰謀亦沒背叛,相反為一眾戰事「翻譯員」抱不平才是真章。

本片啟發自真人真事。阿富汗戰爭中美軍以當地人擔任「翻譯員」(interpreter)原來為數不少,數以萬計。由於他們被視為出賣同胞,部份沒得到美國善後安排,答應的簽證沒著落,更遭塔利班追殺,命途坎坷。片中主角翻譯員阿默是幸運的一個,協助中士阿John並肩作戰,最終脫險逃離阿富汗。

戰爭片最重實感,導演佳烈治超額完成;剪接、攝影、運鏡出色,利用凌厲影像捉緊觀眾情緒,山區槍林彈雨的作戰場面逼真得令我有避子彈的衝動!一流之聲效與配樂居功至偉。激戰畫面配合著別出心裁的配樂起了一個奇妙的化學作用,感染力澎湃,是其他戰爭片少見的。

與別不同的還有純粹描述兩位戰友的情與義。阿默如何翻山越嶺將重傷的阿John 送回基地,建構了二人的「情」;阿John康復後覺得有所虧欠,如何單人匹馬身陷險境去堅守承諾,爆發出光輝的「義」。導演成功點題並觸動人心,筆者也禁不住落淚。而最重要的是藉此狠批了美國政府之背信棄義,置數以萬計的阿富汗翻譯員於險境,未能全部助他們逃出生天。當然故事避開了許多政治層面的真相,但能夠以簡單的「情和義」來折射出「盟約」之重要性,是高手所為,對,他就是Guy Ritchie(見片名)。

P. S. 留意片尾之真實照片,感慨良多。

陸凌綠

《失衡凶間之罪與殺》短評

懸疑氣氛濃烈

《失衡凶間之罪與殺》與上集截然不同,今趟以懸疑罪案片登場,不再以鬼影搖曳的恐怖空間為賣點,只以暗黑的場所「製造」濃烈的懸疑氣氛,沒有鬼,但觸及殘酷的人性,反而比鬼更可怕。

《頭髮》內深夜髮型屋的店主(黃又南飾)喜歡蒐集不同髮式的頭髮,陰沉的氣氛配合他不苟言笑的外表,力求營造懸疑氣氛,Maggie(衛詩雅飾)進入髮型屋時「一步一驚心」帶來的驚慄感,把整部短片的恐怖氣氛帶進高潮。觀眾容易投入其中,源於導演許學文對環境精心的佈置,讓他與她準確地捉摸角色的神髓,亦讓他「含蓄」地展現其鮮為人知的內心世界。《頭》呈現與別不同的驚嚇感,導演及演員皆功不可沒。

《貓劫》暴露了人類拿貓來發洩自己的情緒的殘酷人性,片中貓被虐待殘殺的鏡頭,容易使觀眾、特別是愛貓人士「毛骨悚然」。此片的起承轉合較接近主流的商業片,從Nora(蔡思韻飾)與Aaron(陳毅燊飾)救貓開始,至越來越多殺貓案的真相被公諸於世,其後愛貓與殺貓人士正面「對壘」的情節掀起高潮,至最後「正義得勝」,以愛貓者伸張正義告終。劇本四平八穩,唯一切盡在觀眾的意料之內,沒有帶來驚喜。

《闇室》在「製造」懸疑氣氛方面別具一格,當牙醫 Steve(朱栢康飾)被殺後,近期與他接觸的病人國軒(劉俊謙飾)及每天都與Steve合作的護士心瑤(林嘉欣飾)皆有嫌疑。故事發展兜兜轉轉,編劇刻意安排不少「煙幕」誤導觀眾,讓我們誤以為某君是真兇,殊不知……,真兇現身帶來的「驚喜」,正是之前精心佈局的成果。故劇本是《闇》的亮點,編劇的細緻鋪排,令「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節活現眼前,這正是其濃烈的懸疑感的最主要源頭。

很明顯,《罪與殺》比上集出色,上集在營造恐怖感方面「搔不著癢處」,其「山雨欲來」的氣勢卻欠缺相應的情節的承接,導致它「雷聲大,雨點小」。相反,《罪與殺》卻在情節鋪排及承接上皆有符合比例的「交接」,讓觀眾的期待和期望獲得滿足,亦使大家欽佩創作人營造懸疑氣氛的「功力」,並對香港的罪案片重拾信心。

曉龍
20
五月

《狂野時速10》

   Posted by: admin

「過山車」式的快感

對喜愛玩手機遊戲的年青一代來說,《狂野時速10》繼承以往的傳統,充滿著「過山車」式的快感,那種「三分鐘一小打,五分鐘一爆炸,十分鐘一大打,十五分鐘大爆炸」的商業計算成為全片最能吸引觀眾的地方,因為此類影片的目標觀眾以男性為主,其提供的視聽刺激足以成為他們入場觀影的最佳理由。

無可否認,影片的整體內容雖然簡單,但總算為他施展飛車特技提供一個合理的理由。《狂10》從始至終集中敘述毒梟之子丹堤(積遜·莫瑪飾)如何發動恐怖襲擊,陷阿當(雲·迪素飾)的團隊於不義,使他們成為頭號通緝犯,導致他左右做人難,一方面被警方追擊,需要逃避他們的追捕,另一方面又被丹堤以他的親人和朋友作威脅,令他顧及自身安危之餘,又要想盡辦法為身邊人著想。全片繼續以飛車為故事發展的核心,這是最具刺激感的追擊和追捕,亦是其緊扣觀眾注意力的方法。因此,倘若嫌此片的文戲不足,劇本空洞,這其實是荷里活商業片常見的無可避免的犧牲,亦是片商為了爭取較高票房所付出的代價。

此外,《狂10》是全球化電影的典範,羅馬、倫敦、里約熱內盧等大城市成為其取景的地點,對這些城市俯視廣角鏡的拍攝,讓它們的美景盡入眼簾,觀眾看電影時,彷彿進行視覺旅行,即使沒有機會親身到當地遊覽,都可以透過此片觀賞當地的建築物和自然美景,亞洲觀眾只需花一百多元港幣便能進行虛擬的歐洲旅遊,這實在值回票價。現今亞洲觀眾已是全球其中一群最有消費力的受眾,故《狂10》的國際化拍攝,與其針對他們的市場考慮,有或多或少的關係。

另一方面,片中阿當仍然是一個大好人,為了拯救其他人,可以置自己的生死於度外。從片首開始,他便努力地把梵蒂岡內由丹堤策劃的巨型大爆炸的殺傷力減至最低,視其他人的生命比自己重要,具有捨己為人的精神,是動作片內常見的英雄。其後見慣見熟的英雄救美情節,確實有「老掉大牙」之弊。幸好全片牽涉國際性的交易和陰謀,顯現創作人全球化的視野,總算讓舊式的故事情節獲得精美的「包裝」,即使未必追得上現今先進的數碼化潮流,最低限度仍未顯得老土過時,加上眾多時款跑車的出現,更讓全片在外觀上緊貼潮流。

由此可見,《狂10》在劇本方面有需要批評之處,幸好瑕不掩瑜,其持續的視聽刺激使觀眾喘不過氣,僅入場享受差不多超過兩小時的打鬥、爆炸和特技,已足以令動作片影迷心滿意足。不過,片末留下的「尾巴」,讓下集萬眾期待的角色出現,這是Marvel系列電影常用的伎倆,放進《狂》的系列內,卻有點「畫蛇添足」,因為上述角色不是令人驚詫的「大人物」,其對觀眾造成的心理震撼,確實及不上Marvel系列電影內最新的漫畫人物登場,且此角色曾在以往的《狂》內出現,如今預告他在下集再次現身,實在不算為觀眾帶來驚喜。故他突如其來地出現,實在有點多此一舉。

曉龍
14
五月

影評快訊第612期

   Posted by: admin

《驚天救援》短評

上乘的劇本及場面設計技巧

作為講述消防員經歷的國產片,導演彭順交足功課。《驚天救援》內大型爆炸場面的震撼、民眾逃生鏡頭的揪心、兒子掛念消防員父親的不捨、消防員盡忠職守捨己救人的犧牲,都容易使觀眾感動落淚。特別是其中一位消防員讓獲救者戴上氧氣罩,自己甘願犧牲,更顯出他的偉大。

現時國內的電影特效一日千里,《驚》內火災爆炸鏡頭別具實感。片中化工廠大爆炸釀成遍地滿目蒼夷,那種全地被大規模摧毀的恐怖感,不下於荷里活末日電影裡類似的鏡頭。證明國內的視覺特效已慢慢追上荷里活,雖然仍未算是國際級,但最低限度其震撼性的場面對觀眾的心靈產生或多或少的衝擊。故火災是其中一種具極大傷害性的人類災難,此說並非言過其實。

此外,《驚》在文戲方面亦花了不少心思。影片提及消防員的女朋友猶豫自己應否嫁給他,因他平日的工作非常危險,以致她有建立家庭後失去丈夫的憂慮。或許每位女士都需要有安全感,對他進入火場導致自己經常擔驚受怕,實屬人之常情。但其後她親歷災難,了解消防員存在的重要性,以及他們拯救受災者的偉大,始了解她成為他的心靈「支柱」,其實是他繼續幫人救人的動力,亦是他心理上最大的「避風港」,故她對他的支持其實對他自己甚至整個社會有很大的裨益。上述情節具有一定的真實性,因為它與現實中身為消防員的另一半的忐忑不安的心理十分吻合,容易使她們產生共鳴。

由此可見,《驚》的創作人在劇本及場面設計兩方面都下了不少功夫。倘若香港觀眾基於此片是國產片而放棄觀賞,這實在十分可惜,亦浪費了他們在認真製作的過程中所花的大量時間和精力。

曉龍

9
五月

《指尖觸到的愛》

   Posted by: admin

母愛能改變「一切」

闡述母愛的電影並不罕見,《指尖觸到的愛》以母親令子(小雪飾)對小智(田中偉登飾)的愛表現母愛的偉大。很多時候,我們眼耳口鼻的功能都正常,便以為一切都理所當然,殊不知《指》內小智年幼時失去視力,至十八歲時失去聽力,成為全盲聾人士,當我們看見銀幕上的他時,便覺得自己十分幸福。因為我們能與別人溝通,不會像他「被迫」斷絕了與人溝通的渠道。幸好令子不單沒有放棄他,反而不辭勞苦地幫助他,在他盲聾以後,為了與他溝通,發明了「手指點字」,為他原本孤寂的世界增添色彩。她付出的愛並非必然,因為她需要犧牲,除了自己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他的父親及兩位哥哥亦同樣付出不低的代價。每個人擁有的時間都一樣,她亦不例外,當她把自己的精力和時間全放在照顧他的職責上,無可避免地冷落了丈夫和另外兩位兒子。他們向她發出的怨言,使她感到無奈,但了解他倘若欠缺了她的照顧,他的人生便會失去了「支柱」,甚至失去了希望,她念及他迫切的需要,故有繼續專心照顧他的動力。因此,母愛得以在他身上實踐,除了她甘心樂意外,他的父親和兩位哥哥都需要忍耐,才可無私地讓她集中精神照顧他,否則,家人之間原本和諧的關係定必被破壞,嚴重的家庭問題亦必隨之而生。

《指》改編自真人真事,令子對小智的愛別具真情實感,此源於影片對她對他的關顧的多面向描寫。例如:當他年幼時眼睛開始有毛病,她焦急地帶他看醫生,想盡辦法要使他的眼睛康復。他將近全盲時,她十分擔憂,為他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並陪他學盲人的凸字。當他又盲又聾時,她不知所措,唯有依靠觸覺與他溝通。不論感性的情緒還是理性的行為,《指》都能仔細地描寫她,而小雪亦能運用適度的身體語言演繹母親對兒子不離不棄的愛,其長年累月的關心和照顧,不可能不勞累。她的堅持,為他著想而絕不撇下他的情,從不計較而無限度付出的濃濃的愛,使她成為天下母親的榜樣。人有千百萬種,母親亦一樣,有些母親在兒子/女兒出生後,不理會他/她,在下班後只顧著發展個人的興趣,假日期間甚至四處遊玩,使他/她不能獲得適當的照顧,亦錯失了彼此共處的寶貴時光,《指》裡深深的母愛,恰巧成為此類不稱職的母親的當頭棒喝。因此,此片能成為育兒的教材,其崇高的母愛,絕對值得天下的母親學習。

《指》作為日本電影,即使演員說日語,全片充滿著日本文化的色彩,仍然不會阻礙我們理解影片的核心內容。因為其主題有一種跨民族的普世性,觀眾不懂日語,對日本文化一竅不通,不要緊;不曾成為母親,不曾養育兒子,不要緊;只需要有人類與生俱來的情,曾經與家中的母親溝通相處,便可清楚了解令子對小智偉大的母愛。《指》觸動觀眾心靈深處的關鍵,在於我們很容易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在電影角色內,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能曾經成為關顧者/被關顧者。關顧者可以視自己為令子,被關顧者可以視自己為小智。雖然我們不曾在日本生活,亦不曾接觸全盲聾者,都可以投入其中,此源於我們有一些關顧別人/被關顧的經歷,有一種人類與生俱來的真情。關顧者付出的點點滴滴的愛,被關顧者接受的深深淺淺的情,都讓我們異常感動,甚至使我們的內心泛起「陣陣漣漪」。

曉龍
3
五月

影評快訊第611期

   Posted by: admin

《銀河守護隊3》Guardians of the Galaxy Vol. 3

會思考才是無敵

最終章有笑有淚,James Gunn 從來沒讓我失望。本集主角不是星爵變了火箭浣熊。同伴命危,友儕赴湯蹈火營救,過程驚險刺激。穿插火箭可憐身世和過去,煽情催淚。

一如既往,幽默搞笑的場面和對白不少;動作與電腦特技同樣使人眼花繚亂;本集玩鏡頭調度與運動更出神入化;,七十年代風格是《銀河》系列一大特色,別樹一幟的色彩與音樂繼續配合。這回還加上一些生物機械設定,有趣新鮮。不過筆者還是最愛看火箭和被囚同伴的篇章,真摯感人。導演的批判理念用得其所;作為動保人士的我自然對號入座。

人類自詡上帝,將萬物DNA改造,不顧後果只求效果。正如戲中至高進化者,瘋狂地依自己意思去改變一切,甚至造出山寨版地球,即自以為是的烏托邦,十分諷刺。

殘酷遭遇和哄騙謊言,現實世界何嘗不是每天上演?會思考和反抗是操控狂大敵,所以有腦的火箭被追殺不無原因。

陸凌綠

《銀河守護隊3》短評

大愛的偉大

《銀河守護隊3》比之前的《復仇者聯盟》系列出色,在於前者貼地而人性化的內容,與後者天馬行空的故事情節大相逕庭。《銀3》內火箭浣熊經過基因工程改造,經歷痛苦的過去,雖然身形比其他同類高大,其智商亦較高,但牠慘痛的回憶卻是其一生中最大的遺憾。牠看著好友被殺而自己沒有能力拯救牠們,不能實踐對牠們的大愛,有一種難以用言語表達的無奈,不能改變殘酷事實的不安,深深地刻印在牠的心底裡。影片內容指涉人類深厚的情,容易牽動我們的情緒,特別是一部分具豐富同情心的觀眾,更容易感動落淚。

另一方面,《銀3》內銀河守護隊的各成員的特異功能不多,但其情深義重的大愛,平等地對待人類及其他生物,著實偉大。很多時候,人類自恃為萬物之靈,比其他生物高一等,對牠們的尊重程度十分有限。但各成員卻不會歧視牠們,不論牠們的樣貌和身形如何,他們都會拯救牠們,不分彼此。這種深深的愛,已超越階級和等級,並貫徹地實踐「眾生皆平等」的崇高理念。因此,《銀3》裡理想中的大愛,在現實生活中或許不存在,但在Marvel宇宙的虛幻世界裡卻得以發揮至極致,這是筆者觀賞此片時意料之外的得著。

此外,《銀3》內各成員以大愛融化一切,仇敵在他們面前都會被視為人,這使仇敵不再與他們為敵,轉而成為他們的朋友。例如:有一位敵人問其中一位成員:「為甚麼我是你的敵人,但你仍然會救我?」那位成員沒有長篇大論地解釋他救人的動機,只輕描淡寫地回應他,以行動取代多餘的言語,使他改邪歸正,甚至加入銀河守護隊。這種較理想化的情節可能不會在現實生活中出現,但其大愛的偉大正表明他們都是不折不扣的英雄,或許現實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較疏離,每個人都不容易表達自己對別人的愛,遑論能以大愛對待陌生人甚至仇敵。因此,《銀3》展現的是虛構的小康社會,其理想化的人性在現實中絕無僅有。

由此可見,《銀3》的創作人從基本的人性出發,無需賣弄天馬行空的故事情節,亦無需故弄玄虛地製造視覺特效,只需依靠較簡單的故事內容觸動觀眾的心靈深處。撇除所有花巧華麗的「包裝」,回歸人性的本質,對觀眾來說,其實已很足夠。

曉龍

《12日》Twelve Days

當愛變成習慣

其實他們有否愛情存在?我質疑。愛,是雙方的;戲由始至終都只見 Jeanie(鄧麗欣飾)付出,而男方Simon(馬志威飾)就只是享受一方,自私程度可見一斑。導演洞悉世「情」;可能大家會對結局不滿,或替Jeanie不值,但的而且確,如此婚姻關係現實中比比皆是。

影片以12章節去闡述不同階段的婚姻生活,從熱戀到離婚;每段皆精準到肉,又不乏幽默惹笑,令人捧腹。林愛華擅長寫劇本、對白,當然導演技巧仍有進步空間,但整體都具水準。雖然每個篇章看似「家常便飯」,但都「嗒落有味」,細節豐富有趣,過來人很有共鳴。節奏掌握得宜,因為由始至終都是兩個人的戲,若「一味口水多過茶」,觀眾很容易不耐煩,所以地道的生活呈現很重要,就算不是過來人,也會被主角的真情演繹帶動,瞬間投入。

其實21世紀香港女性仍然會這麽委屈嗎?況且她有一份好的工作,雖然空姐辛苦,但都能夠自食其力,犯不著六年都屈就於一個大男人之下…;證明片中Jeanie一定比Simon更愛對方。若婚姻中任何一方不夠「愛」,其實很易離婚。「愛」只是身體內的一種化學物質,時間久了就會消失。沒了「愛」,就只有一種維繫—「習慣」。導演一矢中的。

Jeanie繼續活在她的阿鼻地獄中。你呢?

P. S. 「千祈唔可以慣呀!」

陸凌綠

2
五月

《追捕殺人狂》

   Posted by: admin

反映美國本土的社會問題

在美國本土社會內,恐怖襲擊日趨普遍,《追捕殺人狂》的創作人拿著此題材拍電影,亦不是首次。《追》內除夕夜發生的無差別屠殺,應屬變態殺人狂所為,唯一與現實生活中類似事件的不同之處,在於沒有恐怖組織承認發動此襲擊,這構成全片最重要的懸疑點。片中女警艾蓮娜(莎蓮活莉飾)被招募偵查此事件,源於她濫藥的前科,可能與殺人狂同病相憐,因為兩人同樣心靈脆弱,同樣處於社會的邊緣。她的確不負所托,用盡所有辦法找出真兇,雖然初時處處碰壁,但其後逐漸有頭緒,終能捕獲真兇,在一步一步查案的過程中,觀眾跟著她的腳蹤,確實有抽絲剝繭地重組案情,以找出真相的趣味,但片末真兇突然在她面前出現,欠缺了細緻的鋪排,卻又顯得過於簡單輕易。《追》為我們帶來「風雨欲來」的驚慄感,至結局卻草草收場,明顯浪費了之前仔細鋪排的一番苦心,我們本來專心留意畫面內的每一項細節,殊不知最後簡單地結束,其「虎頭蛇尾」的安排,可能會令不少觀眾失望。

無可否認,《追》的創作人刻意透過《追》反映美國本土的社會問題,其中槍械管制及社區管理問題最受美國觀眾關注。眾所周知,美國是全世界最崇尚自由的國家之一,每位成年人都可以購買槍械,但隨著恐怖襲擊問題日趨嚴重,槍械管制亦引起公眾關注,《追》內一次恐怖襲擊引起全球對美國槍械管制問題的關注,此情況與現實社會相似,同樣在每次類似的恐怖事件發生後,傳媒都會大篇幅而高調地討論上述問題,可惜在該事件結束之後的一段時間內,整個社會便會對此問題不了了之,遑論會提出任何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追》反映現實,諷刺上述同一情況,美國本土觀眾必定感同身受。同一道理,《追》內恐怖襲擊發生後,地方政府沒有採取任何措施阻止之後可能發生的襲擊,罔顧區內居民的安危,亦沒有任何封區的舉動;當市長向FBI首席調查員林瑪(賓曼迪臣飾)說其他區域在多次恐怖襲擊後都沒有封區,甚至當年911事件發生後亦沒有封區,故該區實在沒有封區的必要,市長把經濟發展置於居民生命之上,對經常強調人命至上的美國來說,實在是相當大的諷刺。因此,《追》的創作人在刻劃社會現象方面明顯花了一番功夫,對現實的仔細觀察確實可引起當地觀眾的共鳴。

不過,故事情節裡最重要的是人物,但《追》對艾蓮娜的心理描寫略欠深刻,導致她被提拔查案的可信度較低。例如:關於她個人問題的探討的鏡頭不多,遑論能挖掘她內心世界的陰暗處。每次她出場時,創作人都把焦點放在她查案的過程內,反而忽略了其對她過去的經歷的描寫,或許要交代她濫藥的原因,需要拍另一齣電影解釋,如今只用「三言兩語」透露她心理問題的源頭,似乎過於簡單,亦難以使觀眾深入了解故事的內容。幸好莎蓮活莉演出投入,運用適切的身體語言表現她對真兇「又愛又恨」的矛盾心境,一方面萬分同情他因不幸的遭遇而造成的變態行為,另一方面又對他無差別地槍殺別人的殘暴行為恨之入骨,她努力地演繹角色複雜的精神狀態,即使偶有未到位的情況,亦情有可原。因此,《追》優劣互見,其值得觀賞與否,在於各位習慣性地從那一角度看電影,亦在於大家觀影時把焦點放在那一位置上。

曉龍
26
四月

影評快訊第610期

   Posted by: admin

《調教你丈夫》短評

「男女換位」仍然是話題?

《調教你丈夫》很明顯給予觀眾過時的感覺。在今時今日,世界各地女性的社會地位已日益提升,她們不少已佔據管理層的位置,甚至擔任總統和首相等最高領導者,這已非甚麼新奇的事。可能中國國內仍然有些大男人瞧不起女性,但筆者相信人數不多,因為女性身分日趨尊貴已是大勢所趨,故片中胡鐵男(常遠飾)的出現,他有點貶低女性的公開言論,在上述的趨勢下,確實有點「不合時宜」,甚至與現今的潮流格格不入。因此,《調》從角色設定開始,已難以讓觀眾投入其中。

此外,片中鐵男進入一個「錯位」世界,男尊女卑變為女尊男卑,「男女換位」在今時今日仍然是話題?答案肯定是「不」,因為讓男性體驗懷孕、照顧小孩的辛勞,已不是新鮮事。他難以適應「錯位」世界,被迫進入特別班接受再培訓,學習如何成為賢良淑德的家庭主夫,跟著懷孕生子,被貶抑歧視,源頭在於他生的是兒子而非女兒。男女傳統身分角色地位的對調,在近十多二十年來的換位思考活動裡已十分常見,今趟導演張琦拿此題材拍電影,其實已給予觀眾「老掉大牙」的感覺。片末他從「錯位」返回正常世界,了解女性的辛勞,知悉她們的才能,不再歧視她們,反而主動提拔她們擔任公司的管理層,他一百八十度的轉變,主要源於其在「錯位」世界裡的親身體驗。故事發展的橋段全在觀眾的意料之內,欠缺驚喜,遑論會有甚麼新元素,即使在影片中段加插一些貌似諧趣的舊時代歌曲,在「主菜」不濟下,加入更多可有可無的「配料」,仍然於事無補。因此,《調》追不上時代,已是劇本最嚴重的毛病。

作為國內電影,《調》的創作人以社會性的話題為故事的核心,本來無可厚非,但展現的層次太低,披露的現象太表面,就是全片最大的問題。在「錯位」世界內,鐵男只體會在家照顧小孩及做家務的勞苦,便認定女性很偉大;創作人從未「進入」她們的內心深處,亦未深刻披露她們對小孩付出的耐性、愛和關懷,這使他的體驗流於表面,其只聚焦於不斷做家務以致休息時間不足的辛勞,亦反映創作人對女性心理和精神層面的了解不足。因此,他們製作《調》之前,其實應蒐集更多關於女性內心世界的資料,只有這樣,才可深化影片的內容,並提升它的層次。

曉龍

《寶驚魂》Beau Is Afraid

「癲」是一種逃避

高壓之下就「人都癲」!近兩年多了許多瘋子戲:《神探大戰》、《七人樂隊》(徐克那段)、《超神經械劫案下》及同期上映的《命案》,都是瘋瘋癲癲。電影反映現實,經過這幾年,大家都明白成為一個瘋子是順勢而為,你不瘋或你不去裝瘋,很難活下去!瘋,是最好的避難所(包括編劇)。本片主人翁就是長期活在母親陰影下,四十多歲仍是一名裙腳仔的阿寶。

Ari Aster是較為偏鋒的導演,甫開場,初生嬰兒的主觀鏡頭已經先聲奪人。從阿寶居所四周的奇人異事到鄰居的門縫字條…,一連串鋪排都張力十足。因為事先已張揚阿寶要看心理醫生,給觀眾的認知就是阿寶有精神問題。筆者從字條開始,已覺得一切都是阿寶的幻覺,就像《有你終生美麗》。當然此片玩得更放任。

劇情發展一直都是「不可思議」,導演以一個探索模式去說故事,追看性很強。飾演主角的華堅馮力士是全片的靈魂,從內到外的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方法演技,簡直無與倫比,極具感染力。選角也非常恰當,飾演少年阿寶的Armen Nahapetian簡直與華堅馮力士有九成相似,可見製作十分認真。美術、攝影、燈光、道具等皆精心經營,近三小時的片長,觀眾仍耐心欣賞,沒見有人離座,證明影片有一定吸引力。

在虛幻主導下,筆者一度懷疑到底阿寶的母親是否真實存在?抑或只是他的心魔?故事本來發展有紋有路,忽然筆鋒一轉,變出戲中戲七彩繽紛的動畫,又有劇場式演繹;沒錯,影像上確是有趣奪目,但既不承上也不啟下…,可能是阿寶的潛意識,像催眠一樣,意味他的渴望,是最真實的阿寶。至最後來個「馬上風」遺傳病疑團,又不禁令我想起:《命案》的遺傳病…。來到這裡其實已覺得有點鬆散失控了,最後還來個陽具怪父親大殺戮,是虛幻了吧?但母親又真實存在(我覺得很破壞)…這是否定阿寶的幻覺麼?還是要促成「大審判」?看似人類的「大審判日」―死亡,呼應著片首的呱呱墮地―出生。

筆者本來以為導演是利用阿寶的「瘋」來嘲諷「其實你們才是瘋」的事實;正是「眾人皆瘋,我獨醒」!但看下去又好像很多層次晦澀難明…。不管如何,給看官們無限解讀,才是有趣的觀影體驗。我頭腦簡單,只能作直覺闡釋:將精神病人的狀態具象化;尤其「恐懼」。因為恐懼,所以就要逃避,而「瘋」就是最佳的逃避方法。

寫一個「癲佬」的故事,不合邏輯、無章法都可以不受挑戰,因為我是瘋的!看真,本片骨子裡其實跟我們的幾部「瘋片」一脈相承。

陸凌綠

《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短評

別有一番風味

很多時候,喜劇可以是悲劇,悲劇亦可以是喜劇。《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內警察吳明翰(許光漢飾)誤打誤撞撿了紅包,初時不願意與毛毛(林柏宏飾)冥婚,引致他衰運連連,不斷闖禍的經歷對他來說是悲劇,但對觀眾而言卻是喜劇,因為我們看見他滑稽的動作及粗心大意的肢體動作,活像銀幕上常見的搞笑角色,使我們容易捧腹大笑。《關》的創作人對喜劇節奏的觸摸十分準確,「連珠炮」的笑料與他外露的身體語言的配合,成功跨越港台兩地的文化鴻溝,相信此片在台灣賣座之餘,在港亦會大受歡迎,最低限度香港觀眾應不會「水土不服」。

另一方面,《關》的創作人懂得在適當時候轉移觀眾的焦點,讓我們欣賞故事的多元性。當片中男男冥婚的笑料維持了一段時間後,許光漢與林柏宏不再繼續進行「馬拉松式」搞笑,改由明翰主動替毛毛偵查他被殺的真相,當時的氣氛突然變得嚴肅,讓我們不敢再胡亂地發出笑聲,轉而耐心地追看故事的發展。其後全片以江湖式的情節告終,又彷彿使《關》增添久違了的現實感。創作人把恐怖、懸疑與寫實共冶一爐,讓《關》成為香港《開心鬼》、《無間道》與《古惑仔》電影系列的「合成品」,筆者相信編劇兼導演程偉豪是舊日香港電影的影迷,十分熟悉其明顯和典型的標記,透過台片找到港片的影子,是我們觀賞《關》時意料之外的驚喜。

例如:毛毛與明翰陰陽跨界的對話,只有明翰看見毛毛而其他人卻看不見他,導致其他人誤以為明翰自言自語/對著空氣說話,這種「錯摸式」橋段在八十年代的《開心鬼》系列內隨處可見。《古》的元素亦在片中的江湖橋段內大派用場,十多二十人跟著資深的大佬出場,其氣場及氣勢與當年《古》的場面設計不相伯仲,可見其有很大程度的參考成分。而《關》的警匪情節亦有《無》的臥底特色,其警賊難分的尷尬,誰是好人誰是壞人的迷惘,亦同樣在《關》內成為明翰生命中的轉折點。

由此可見,《關》仿如我們少吃的「雜錦餐」,未必能滿足每個人的口味,但我們卻可因應自己的喜好而「各取所需」,亦可在異地電影內懷念舊日香港的影像文化,就像吃台式魯肉飯時憶起香港豬肉的原始味道,觀賞《關》時實在別有一番風味。

曉龍
23
四月

《燈火闌珊》

   Posted by: admin

忘不了的情

《燈火闌珊》的創作人對香港霓虹燈的懷念,使這齣戲以此獨特的文化特色為核心。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旺角、灣仔等鬧市布滿霓虹燈,當時的香港人習以為常,覺得它們除了宣傳特定的本地品牌外,還可照亮整條街道,一組燈排在一起,更構成香港不可取締的地區特色。時移勢易,由於近年香港颱風的數量逐漸增加,霓虹燈掉下會構成安全問題,故這些燈陸續被拆,這使霓虹燈成為「歷史遺跡」。在此片放映前,有一位霓虹燈師傅接受訪問,說現時已甚少製造這些燈作為宣傳的用途,很多時候只與藝術家合作,讓它們成為供人觀賞展覽的藝術品。很明顯,片中江美香(張艾嘉飾)對霓虹燈情有獨鍾,因為這種燈盛載著自己與已去世的丈夫楊燦鑣(任達華飾)的珍貴回憶,舊日他們一起造燈的片段,正暗示她對他深切的懷念。與其說她藉著再次造燈的過程懷緬舊日與他同在共處的日子,不如說她象徵現今已屆中老年的香港人,藉著霓虹燈懷念舊日的香港,抒發自己對舊物舊事離不開的愛,忘不了的情。

《燈》講述了在世的人對已去世的親人的懷念,容易抑鬱成疾,而心病還需心藥醫,不可能單靠藥物治癒,需要完成整個懷念的「儀式」,才可放下捨不得的親情。在燦鑣去世後,美香難以接受他已「離開」的事實,遂在每晚與女兒楊彩虹(蔡思韵飾)吃飯時,都會多放一碗飯,假裝他仍會與她倆一起吃飯。彩虹叫她看醫生,這是平凡人對她的行為的正常反應,殊不知醫生其實不能治癒她,最多只能減輕她心底裡的痛楚,因為她不會在吃藥後便自然地放下自己對他的情,反而藥物令她「逃避」現實,藥性過去後她依舊痛苦,關鍵在於她放不下自己對他深厚的感情。因此,她與他生前的徒弟Leo(周漢寧飾)及彩虹合力再造名為「妙麗」的霓虹燈牌,與其說為了幫助他的舊客戶妙麗(龔慈恩飾)的丈夫回憶舊事,以醫治其老人痴呆症,不如說為了完成她替他達成心願的個人理想,讓她得以完全放下他。很多時候,要放下一位已去世的親人並不容易,她的抑鬱不安,實屬人之常情,幸好她找到放下他的「路徑」,只有這樣,她才可重返生活的正軌。或許我們與她相似,不能放下自己對舊事舊物的深厚感情,經常懷念昔日布滿霓虹燈的香港,但現在已「一去不返」,唯有到了我們完全放下的一天,我們才可像片末的她,得以重新出發。

由此可見,《燈》的創作人借人喻物,張艾嘉憑著出色的演技及適切的身體語言,特別是她與女兒一起吃飯時,看著原本預備給已去世的丈夫使用的碗筷時,其空洞的眼神蘊藏的無奈和空虛感,讓美香對燦鑣的懷念之情溢於言表,亦暗示我們對舊日的香港深切的懷緬之情。霓虹燈日漸消失的事實象徵一個時代的過去,香港人的集體回憶可能只會在藝術館內重現,畢竟LED燈取代霓虹燈已是現時不可逆轉的大趨勢,這就像昔日戲院外牆上手繪的電影宣傳板已成為「歷史遺跡」,不可能再重現。我們唯有接受這種不得已的時代變化,才可安然地繼續享受平淡的生活,否則,只會有滿肚子的埋怨和憤怒,長久下去,會釀成抑鬱和焦躁的不安情緒,對己對人都沒有好結果。

曉龍
19
四月

影評快訊第609期

   Posted by: admin

《命案》Mad Fate

與天鬥其樂無窮?

開宗名義講風水術算的電影甚少,這齣真的談算命嗎?還是借此談「我們的命運」?編劇游乃海說:我想寫一部勵志片。

「改變不到環境,就改變自己吧!」這句說話近年經常出現。因為大環境而令大家變得瘋癲?抑或詐癲扮傻才可以捱得過去?片中幾位主角有精神病、有心理變態;都是天生的,他自己都不想。大師奮力遏制身邊的心理變態者助他改命,自己的精神病卻愈趨嚴重…。我看除了「改命」過程的官能刺激外,肯動動腦筋對號入座,會更有得著。

鄭保瑞是老手,善用觀眾的觀影經驗,甫開場已張力十足,扣人心弦。緊張氣氛一流,加上主題獨特,滿足觀眾的獵奇心態,亦步亦趨。從陳湛文轉移至楊樂文(lokman) 的鋪排是有點始料不及,其實角色重複,但為了增加刺激感與戲劇效果,說得通也無傷大雅。前大半部份都緊湊吸引,人物清晰細緻,及至林家棟愈趨「黐線」就變得有點鬆散,幸陳湛文再次出現拉回一把。

幾位演員都相當出色,尤其lokman 跟電視劇《IT狗》相比,進步很大。角色內心戲超多都能駕馭,張弛有度,恰到好處。陳湛文是一位可塑性很高的演員,喜劇正劇皆能。雖然戲份不多,但拿揑準確,搶鏡出色。當然林家棟也使出洪荒之力,演活這個瘋癲大師角色;小如一些小動作,大如心理層次的轉變,都有超水準表現。還有值得留意的是配樂,利用了古典名曲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與經典電影《桂河橋》主題曲,港產片甚為少見,至於含意如何?我相信杜琪峰會答你:因為沒版權,可省錢!其實音樂挺配合劇情的。

杜琪峰與鄭保瑞皆喜歡「宿命」主題;有因必有果,若然「果」定了,就去改變「因」吧!所以片中唸了很多遍的「我有得揀,我揀咗花呀!」花就是「因」。在有限度的選擇下,仍可擇善固執是我們的福份。避過瘋劫,咬緊牙關與天鬥下去!

陸凌綠

《命案》短評

能否粉碎「命運迷牆」?

《命案》裡的大師(林家棟飾)篤信命理,以為能依靠這方面的知識,可以替別人化解「死刧」,可惜「命裡有時終須有」,不論他如何想盡辦法改變當事人的命運,她始終難逃一死,因為這是她的命,任何人都不能改變。碰巧少東(楊樂文飾)同樣想依靠他使自己的命運逆轉,究竟少東能否粉碎「命運迷牆」?這是全片最大的懸念,亦是觀眾願意「目不轉睛」地看著銀幕,從開首追看至結局的主要原因。

《命》的點題語句「一切皆是命,半點不由人?」似乎暗示人力難以改變命運,但事實是否真的如此?既然每個人的命運早已經注定,為何我們仍要這麼努力使自己進步?為甚麼我們依舊要想盡辦法戒掉從小至大幾十年來沾染的惡習?少東其實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象徵」,當我們難以接受未來的惡運時,通常都想尋求方法擺脫惡運,但它很多時候與我們的本性有密切的關係,這就像未來的他會殺人入獄,與其殘暴的本性有不可分割的關係,要戒除此本性,才可改變自己的命運。編劇以他為極端的例子,旨在說明每一個人得知自己欠佳的未來時,或多或少都會想辦法尋求一點點改變,但能否真的成功改變命運?這是他尋求大師協助時的疑惑,亦是大部分人的煩惱。片中他本性向惡,會殘暴地殺貓,但其後一心向善,嘗試阻止自己殺人。究竟他能駕馭命運還是依舊成為命運的「奴僕」?

《命》是探討命運的哲理性電影,貫徹銀河映像的風格,就是其「難以想像」的特質。當觀眾以為一切將走向終結,少東會以殺人告終時,突然筆鋒一轉,所謂「柳暗花明又一村」,死路之後竟出現另一條生路,只要有心要做出改變,那怕要戰勝殘酷的命運,總會讓自己的生命軌跡出現些微的變化。導演鄭保瑞在《命》內延續其風格化的作者特色,在黑暗中略見曙光,就是人在本性造成的困境中不輕易放棄自己,要積極面對命運的態度,就像片中的他,為了改變未來,決心與自己的本性「對抗」。或許編劇與導演皆不願意向命運屈服,積極地作出改變,相信改變行為便能改變未來,意圖粉碎「命運迷牆」,這種不服輸的心態構成《命》的核心主題,亦是全片最值得思考的地方。

曉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