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the ‘香港影評人協會’ Category

21
三月

影評快訊第605期

   Posted by: admin

《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短評

勤勞是中國人的致勝之道?

曾幾何時,中國乒乓球隊面對瑞典這勁敵,遇上前所未有的挫折,需要捲土重來,實在談何容易。《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敘述這段中國乒乓球隊如何克服困難,再次戰勝瑞典,重奪世界第一的體育史。不要以為此片只「歌功頌德」,描寫該球隊怎樣了不起,如何使當時的全球球迷「跌眼鏡」,全片竟用了不少篇幅敘述球員怎樣面對挫折,如何承受失敗帶來的痛苦,反而對最後勝利而衍生的自豪感所述不多。很明顯,影片創作人把近年來中國乒乓球隊在世界各大比賽中所向披靡的美滿成果歸因於球員勤奮的個性,與部分歐美運動員以自己先天的體能優勢而自豪截然不同,當瑞典球員正在玩樂度假時,中國球員仍然接受訓練,其訓練時數相當於瑞典的數倍,故他們的技術比瑞典優勝,實非偶然。

《中》沿用國內體育電影的方程式,用了不少篇幅描寫球員艱苦地接受訓練的過程,向觀眾傳送一個訊息,就是勤勞是致勝之道。不論天氣多麼惡劣,環境多麼嚴峻,球員仍然風雨不改地進行訓練,故他們面對逆境時,依舊能處變不驚,遇上挫折時,仍然能重新爬起來。作為一部勵志電影,全片貼近現實地披露傷患對球員造成的打擊,就像疾病使我們的健康受損,難以工作,最後球員克服傷患後再次取得勝利,就像我們恢復健康後再次重建自己的事業。因此,與其說《中》談論的是運動員的經歷,不如說它談論的是每一個人的人生。

《中》內黃昭(段博文飾)常在大賽中過度緊張而失手,可能源於他的好勝心太強,造成過重的焦慮感,嚴重影響其參加比賽時的情緒。教練戴敏佳(鄧超飾)在他比賽前關鍵的一刻,叫他不要執著於勝負,反而要懂得享受比賽,這使他的心情放鬆,並取得意料之外的勝利。由此可見,運動的真諦在於自身能否投入地享受比賽的過程,雖然勝負會影響自己的體育生涯,但盡力而為其實已對得起自己,亦對得起別人,畢竟運動的本質在於鍛鍊體能,放鬆心情,改善身心健康,而不只在競賽中取得勝利。

《中》的創作人敘述國內的體育史之餘,還述說運動的核心價值,就是享受競賽的個人滿足感,在「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世俗化價值「瘋魔」全球的體壇下,《中》對上述核心價值的刻意宣揚,實在始料不及,這亦是筆者觀賞《中》的最大的得著。

曉龍
21
三月

《滿江紅》

   Posted by: admin

故事並不是直接講岳飛而是講秦檜,秦檜正準備與金國和談。然而前來會談的金國使者卻在驛站之内死去,所攜密信也不翼而飛。由於擔心密信可能涉及與金國互相勾結的秘密,於是秦檜命手下護衛親兵營主官速查。因此一衆相干人士被裹挾其中,既要徹查又要試圖自保不被因知情過多而被滅口。一時之間風雲變幻、人心叵測、暗流湧動,危機四伏、局中有局……。

相對於張藝謀導演的其他作品,這部《滿江紅》算是一部中小型製作,影片中並沒有什麼大場面或衆多的特技效果,動作場面的設計也是非常剋制和簡潔。但影片在内地自上映以來,票房已過三十億,直追《流浪地球2》。《滿江紅》再一次出現二十年前《英雄》一面票房大收,另一面爭論滿滿的現象。

張藝謀導演的作品裡經常涉及一個重要元素~犧牲,犧牲精神是人類的一種崇高思想,也是人類文明發展高低的一種標識。在中國悠長的歷史文化中,這一犧牲小我顧全大衆的崇高思想早已經深入民心,儘管在西方利己主義的思潮衝擊下,它依然是我們民族身上最明顯的標記。從《紅高粱》、《我的父親母親》、《歸來》,到近期的《懸崖之上》、《狙擊手》(聯合導演)都離不開犧牲這一主題。在西方文化中,只有宗教內才有犧牲精神,而在現實世界裡則是精緻的利己主義。兩者無法融爲一體,因此在西方文化中只能將現實世界和理想世界(宗教世界)分置於兩個世界內。是而才有「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之説。因此,西方人一直很不了解東方的犧牲精神。

之所以產生爭論,倒不是因爲犧牲精神本身,也不是中國觀眾變得和西方一樣,轉而接受利己主義,而是對於犧牲的價值產生了異議。從《英雄》該不該犧牲自己去拯救秦王天下的爭論開始,這二十年來張藝謀導演的作品其實早已改變了很多,已經把犧牲精神從大人物移到了小人物身上。然而犧牲的價值並不以人物身份大小來區分,而是是否死得其所。《滿》中付出多人的性命卻不爲刺秦(檜)而只是爲從秦檜口中獲得岳飛的遺言,這讓觀衆頓覺犧牲精神被濫用了,是而所有的爭論也因此而起。張藝謀導演那代人的命運坎坷,不難理解在他們大多數人的潛意識中或多或少覺得自己是那個時代的一個犧牲者,因而爲那代人找到犧牲的價值或許是張導演此生避不開的一個纏繞。

犧牲精神固然崇高,但只是不得已的選擇,而非唯一的選擇。在説好中國故事這個基礎上,個人覺得强調東方文明思想的智慧和屬於傳統價值觀的才能會被現今更多的世人所接納和喜愛。

小浪
19
三月

《流水落花》

   Posted by: admin

助人自助的實例

作為寄養家庭收養小朋友,可以是一份工作,亦可以是一種寄託,更可以是一種心理補償。《流水落花》內天美姨姨(鄭秀文飾)在家中全神貫注地照顧收養的未成年小孩及年輕人,對這份工作充滿著濃厚的感情,體現「母愛」的偉大,她舉手投足都極像一位稱職的母親,其素顏的演出,盡顯普通人簡樸的生活狀態,亦突顯她從明星過渡至真正的演員所付出的努力及銳意讓自己脫胎換骨的積極態度。例如:她鼓勵患有兔唇的小花(吳祉嶠飾)昂首向前走,要瞧得起自己,亦必須有自信,她作示範時運用生動的身體語言讓小花模仿,這種作為「母親」給予的充滿熱誠的愛,對小花的關懷,其不計代價地付出的濃厚感情,著實令觀眾感動。其後收養李家朗(徐嘉謙飾)和家希(曾睿彤飾)時,帶他們去露營,對他們的關顧,她對他們嚴厲的管教態度背後的愛,亦超出了普通人打工所願意付出的代價,她百分百投入的演出,願意無條件地付出的精神和時間,盡顯該角色愛護小孩而感情真摯的一面。因此,她與天美的角色「融為一體」,不分彼此,其自然而不像「演戲」的演出,正是她多年來揣摩演技的成果,亦明顯是其演技方面的突破。

另一方面,與其說何彬(陸駿光飾)與天美兩夫婦收養小孩是為了幫助別人,不如說他們組成寄養家庭是為了補償自己失去了3歲兒子(黃梓軒飾)的遺憾。《流》內他們經常惦掛著已去世的兒子,當收養的兒女在他們身旁時,他們便會想起他,在心理上安慰他們,讓他們再次獲得照顧小孩及小孩陪伴在側的滿足感,亦再次享受成為爸爸和媽媽的愉悅和快慰。雖然何彬曾經一再質疑此做法會否長遠,亦懷疑其是否正確,天美卻屢次強調此做法對他們的重要性,並堅持繼續讓小孩在他們的家中寄養,甚而成為領養家庭。可能她對自己的身體缺乏信心,擔心再次懷孕生出來的小孩會有健康問題,不願意冒險,與他渴望有一位真正有血緣關係的兒女,建立名符其實的家庭截然不同。兩人相異的看法使他們彼此向著相反的方向「越走越遠」,原有的補償卻成為他們夫妻關係日趨疏離的「導火線」,故他倆之間出現了第三者,實非偶然。所謂「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其道理便在於此。

此外,每個人的時間都很有限,天美亦不例外。她在照顧小孩方面全情投入,對他們無微不至的關懷,使她冷落了何彬;他經常獨自一人,欠缺了她對他的愛,令他感到寂寞,在感情空虛下,唯有尋找另一伴侶,婚外情由此而生。此段情節反映現實,不單《流》內的寄養家庭,正常的家庭亦有類似的問題,故不少學校社工在處理父母教養兒女的問題時,亦須同時處理兩夫婦之間的相處及感情問題。凡事要懂得「放手」,有時候過度聚焦可能會造成反效果,父母對兒女的過分關注,會導致兒女感到被過度管束,對他們造成困擾,父母用了太少時間與另一半相處,亦導致對方孤獨難耐,其不滿可能造成婚姻危機。因此,《流》的創作人貼近現實,把生活化的情節放在電影內,讓作為父母的觀眾產生共鳴,故《流》對家庭及婚姻問題寫實化的處理,可提醒觀眾父母對兒女「放手」的重要性,亦勸導他們子女與夫婦關係其實同樣重要,必須維持兩者適度的平衡,才可過著美滿幸福的家庭及婚姻生活。

曉龍
14
三月

影評快訊第604期

   Posted by: admin

《白日青春》The Sunny Side of the Street

此時此處此模樣

「望見前面有燈光拼命游過去就是!」長輩告訴我他的偷渡故事。戲中陳白日(黃秋生飾)就是這一代人,與妻子冒著生命危險偷渡來港。今天他同樣遇到有百種原因逃離自己家園來到香港的難民,卻抱著歧視的態度,是沒有同理心?還是太健忘?最後還因為「公義」闖出了大禍……。導演將兩個「初心」相近,但世代、種族不同的人安置於同一時空是一個有意思的連繫―「初心」會因日久失修而變得模糊嗎?通過兩者的事和人交錯,增加了戲劇性亦令人反思。利用白日的贖罪過程,揭示香港今天的難民種種面貌與苦況,相比較早前的《手捲煙》,此片更深更廣;導演劉國瑞是馬來西亞人,定居香港,對漂洋過海生活必有不同的體會。由於大家都不認識南亞的演員們,所以影片的真實感很強。

劇本寫得圓順細緻,條理清晰,人物立體,連配角都有戲可演。飾演莫青春(哈山)的巴基斯坦小孩林諾首次演戲,表現自然投入非常難得。唯一令筆者覺得欠佳的是選角:何以會選擇洋人臉孔的黃秋生來當這個大陸偷渡客的角色?而且還要找周國賢來演他的兒子?兩人的面貌南轅北轍,哪像父子?欠缺外貌匹配,就會削弱投入感,戲演得多好也會覺得他是在演戲。扣分。

電影中每個主角都在「逃」,有安穩的落腳點誰想「逃」?很可惜,站在浮島上的感覺幾十年來都沒變過,總是站不穩會掉下去似的。站不穩就唯有再跳下海,繼續往有燈光的地方游過去了!

青春遠去,白日沒走。友人問我:為何他不走?我答:留下來的人要孭起更多的責任。

陸凌綠

《奪命狂呼6》短評

一切從復仇再開始

從《奪命狂呼》的第一集開始,身穿鬼面殺手服裝肆意殺人的案件已不是令人詫異的新鮮事,到了《奪6》,此「殺人循環」又再延續。誰是兇手的「遊戲」被複製再複製,差異只在於其殺人的原因、相關的人物和場景,把這三個元素改頭換面,又是一部全新的影片。創作人樂此不疲地重新組合這些元素,使《奪》的系列不斷延續,而《奪6》其實只是「舊瓶新酒」,雖然在舊有的藍本之上進行不斷的轉化,但難以稱得上有甚麼與別不同的驚喜。

《奪6》繼續以人性本惡為出發點,所謂「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別人犯我,我必報復」,復仇是片中罪惡的根源,亦是殺人事件出現的最主要原因。筆者看《奪6》時,即使猜不到誰是兇手,都會大概猜到復仇是兇手殺人的動機。橋不怕舊,最緊要受,兇手用尖刀刺死仇人是整個系列最具代表性的畫面,每逢觀眾看見此畫面,便會想起此系列,這個舊元素不斷「延續」,繼續成為全片最具震撼力的鏡頭。 但殺人的原因卻是「老調重彈」,冤冤相報何時了,看來人性與生俱來的仇恨正好解釋血腥仇殺連綿不絕地發生,甚至是其以暴力解決問題的「惡性循環」從不終止的關鍵。雖然重複性的殺人畫面全在觀眾的預期之內,但大家都期望會再次看見此類鏡頭,因為它們是全片最具吸引力之處。

在舊元素以外,其實《奪6》的創作人已嘗試在此系列內加入一些新元素,讓此集顯得與別不同。「假死」元素的確能增加懸疑感,亦令觀眾意想不到,但這些新元素卻不能遮蓋上述舊元素的陳舊感,使我們彷彿在「懷舊」,多於觀賞一部全新的影片。如果看每一集的《奪》像完成一次「祭典儀式」,當此「儀式」每過數年便重複一遍時,觀眾遲早會感到納悶,並放棄此「儀式」。因此,假如想觀眾繼續支持《奪》的延續篇,看來更多新元素的加入將會成為其必要之舉,因為「舊瓶」裡的「新酒」是全片最具觀賞價值的地方。

曉龍
7
三月

影評快訊第603期

   Posted by: admin

《流水落花》Lost Love

實而不華透著淡然神采

「寄養家庭」的確是一個電影很少觸及的題材,且看新晉導演賈勝楓如何娓娓道來?一個佔80%素人演出的故事,並且有大量小孩(拍戲最難處理的其中一項),卡士只有鄭秀文一個,想不到出來的效果完全看不出是新手所為(姑勿論是導演抑或演員),戲味濃郁,觸動心靈。

鄭秀文演活了這個天美姨姨。她並不是寄養小孩的媽媽,只是他們的暫託監護人。由最初只為收錢辦事,到後來與各小孩建立感情,鄭都以樸素的姿態去演繹,絶對配合整套電影的風格。

劇本寫得精、省、簡,廢話無多,片言隻語及幾個表情就能表達所思所想,電影本來就是這樣。導演擅用長鏡頭捕捉靜態之美,加上出色的攝影、美指、音樂,淡然有致的風格油然而生。

小孩要到陌生人家中寄養,每個個案都有其辛酸痛苦。慶幸天美姨姨本來就愛小孩,「他們都是人,不是貨」,人非草木,誰屬無情,雖然短暫輪流,離別亦難免傷痛;幸虧導演無意煽情,對每個離別都採取「省」,沒有哭哭啼啼,好好著重相處已經足夠。小孩故事是經,夫妻感情是緯,經緯細節交織起來就很有層次,豐富耐看。戲中涉及婚外情,鄭秀文以過來人的身份大方演繹,從容不迫。飾演丈夫的陸駿光與天后做對手戲,依然臉無懼色,演出恰如其份。一眾小孩亦自然投入,絶不矯揉造作,各具特色,非常討好。

導演以柔和的色彩、細膩的筆觸去繪畫出一幅幅美麗善良的圖畫,輕描淡寫,灑脫自在。

陸凌綠

《斷網》

有本事將科技片拍成靈異片是要向80年代港片致敬嗎?

睇過才會知道為何網上評論一致指向《殺人犯》,直指郭生係唔正確,堅持電影作者論的導演才是問題所在,唔係果範就唔好拍,唔熟唔食。《斷》頭五分鐘,網絡洗黑錢一段,將其拍成如林正英在陰間燒冥錢,其後各演員就多次進入陰間(網絡世界)進行交談;以前旺角戲院「割凳」正正就此因由。

《斷》片導演(白毛)首部電影《麥路人》,有沒有影評人指出《麥》中所有角色係被迫流浪麥當勞?全部都係自願唔返屋企;生財有道的郭生上楊小姐家中便完事,劉媽回大灣區生活更美好,祖國包容偉大,為何要住在香港麥當勞內?如此致命點係《斷》重覆犯錯,正如陳可辛話香港副導演上導演位係有問題,這正正說明此點,能執行製作但導演本身的世界觀實在不敢恭維!網民話讓智商停頓兩小時係無錯,咁老闆智商呢?點解會花兩千萬畫個陰間燒冥錢出嚟?監製不停補拍都於事無補,製作費夠拍第二部《幻愛》了。

講到創作,筆者百思不解為何本人於2019年投了HAF項目《H200114:The Program 網路風雲》之後第二年就會有《斷網》撞橋開拍呢?就當《麥》導的世界觀可以出到陰間燒冥錢神作;一次巧合咁第二次呢?2021年投《阿珍 JANE a.k.a. Viper》關於九龍城寨,第二年又會再次撞題材,電影開拍又係同一團隊製作?好奇萬分。

正如《斷》一句對白:所有防火牆都有漏;《斷》正展示香港電影界劣幣驅逐良幣之作。

Kepa

《無名》短評

犧牲至上的主旋律電影

無可否認,《無名》是國內常見的主旋律電影,歷年來以抗日戰爭為背景的歷史電影不少,但能拍出特務情懷的影片卻不算多,《無》應是其中的表表者。片中何主任(梁朝偉飾)與葉秘書(王一博飾)都是特務,兩人擔任不同的角色,惺惺相惜之餘,彼此又會有難以化解的「衝突」,因為他倆都會為國犧牲。

何生沉著應戰,即使無需上戰場打仗,仍然會在執行職務的過程中每天都「打仗」,由於他表面上不會輕易得罪日本人,但又在背地裡為中國人著想,夾雜在中日的矛盾和衝突中,「兩面不是人」。他主動地憎恨葉生,源於其確認葉生「漢奸」的角色,一方面讓中方放心他不會變節,另一方面讓日方相信葉生歸順日本政府,以便葉生繼續執行刺探日軍軍情的任務。因此,他不是抗戰電影中常見的角色,需要完成自己的任務之餘,還需顧及不為人知的伙伴,使其能順利地履行原有的職責。他一個人需要成人之美,且須肩負黨大於己的承擔感及責任感,其角色在心理方面的複雜性,正是全片在塑造角色方面的一大亮點。

另一方面,葉生在片中扮演親日者,表面上在任何時候都要以日本的利益為中心,因為他必須取得日本政府絕對性的信任,才可暗地裡執行中方的任務。他「忍辱負重」,身為中國人,卻需要扮作如此叛逆,有違良心,卻為了實現更重要更遠大的目標。他對日方唯命是從,每天都要想盡辦法通過日方重重的考驗,才可使他們對他深信不疑。他的「角色」有現實的依據,影片對其細膩的描寫,對其一言一行的精心「設計」,明顯向其原型的歷史人物作出衷心的致敬。因此,除了何生,他的角色塑造亦有不少值得細味之處,是片中另一成功塑造的角色,亦是全片另一最具吸引力之處。

不過,全片中後段內何生與葉生打鬥的過程過度「逼真」,幾乎想致對方於死地,萬一他們任何一人意外死去,即使葉生取得日方的信任,都於事無補,因為這是中方錯誤估計打鬥結果的重大損失。幸好他倆生命力頑強,受傷過後能逐步恢復,始能為中方成就大事。由此可見,《無》並非毫無缺點,在塑造角色方面別樹一幟,能緊扣觀眾的注意力,算是瑕不掩瑜,值得一看。

曉龍
5
三月

《鯨》

   Posted by: admin

對追尋自我的堅持

很明顯,《鯨》裡的查理(班頓·費沙飾)被美國的主流價值唾棄,他肥大臃腫,走路不便,需要借助傷殘設施代步,難以出外,只能留在家中於網上教英文寫作,自從他的情人去世後,他基本上沒有朋友,只與負責照顧他的情人妹妹莉茲(周洪飾)接觸,偶爾會與已離婚的太太接觸,在女兒艾莉(莎蒂·辛克飾)主動找他時,他才會與她談話。美國與世界各地的主流價值相似,身形異常,性傾向有別於主流,婚姻失敗,與家人關係欠佳,會被社會人士視為失敗者。他擔心網上的學生不喜歡他的外型,唯有長期關閉鏡頭,以鏡頭損壞的謊言作「遮掩」,希望自己不會被他們歧視。與其說他放棄了主流的價值,不如說主流的社會放棄了他。

從《鯨》的故事內容可見,美國自稱為包容度甚高的國家,卻難以接納身形不討好而社交能力較弱的人,這實在十分可悲,亦是男男女女經常做運動以避免痴肥的「動力」。可能由於查理說話較直接,經常勸喻別人追尋自我,在教學過程中除了教授正確的英文寫作技巧外,還向學生灌輸尋回自己的訊息,希望他們不被庸俗的主流價值「污染」,不要只追尋金錢和地位,必須做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情,無需強迫自己順應主流的價值而行,應該忠於自己,並實現自我。這是他另類的教學內容,亦是他不被主流社會接納的主因。當艾莉找他幫忙重寫她那些不合格的作文功課時,他只拿出她八歲時所寫的文章「交差」,他這樣做,是因為那篇文章反映了她最真實、最單純的一面,完全不曾被主流價值「污染」,完全貫徹「求學不是求分數」的理想化的教學理念。因此,他較為另類的作風,較「自我中心」的個性,是其融入主流社會的最大障礙。

班頓·費沙憑著出色的演技,配合精湛的化妝技巧,讓查理的一舉一動別具真實感。像多年前的香港電影《瘦身男女》,當我們知道他真人沒有這麼胖,卻在銀幕上看見「加大碼」的他,在一剎那間實在難以接受,遑論會在《鯨》的最初一小時內接納查理是「真實的人物」。不過,他切實地模仿肥人的走路姿勢、行為舉止及生活動態,還準確地捉摸其因身形而被歧視,卻有志難伸的鬱悶心理狀態,讓我們在影片的後半部相信他「真實」存在,亦不再懷疑其做戲的「虛假」成分,因為我們已被班頓出神入化的演技徹底「欺騙」。由此可見,我們看《鯨》時是否投入,關鍵在於班頓能否依靠其身體語言表現自己被主流價值唾棄後身心靈的變化,他交出其從影以來最佳的成績,不單讓我們對他的演技刮目相看,還使班頓彷彿「真有其人」,並跨層次地提升全片的觀賞價值。

《鯨》最特別的是全片最後一場的處理,當查理因肥胖問題而導致多種疾病頻生,最後接近死亡時,導演達倫·艾朗夫斯基不會把鏡頭的焦點放在他衰敗的軀體上,反而以艾莉面前出現的一道白光象徵他一生的最後歲月。或者導演覺得另類的人不被主流價值接納,雖然在既有制度內他是一位失敗者,但他努力地倡導人應實現自我的正面價值,即使長期留在家中,仍然對社會及人類有特殊的貢獻。因此,他是一個值得敬重的人,只以普通人自然的死亡狀態難以表現他「另類」的存在價值,遂想像他是一位「天使」,以上述的特殊畫面表現創作人對他「反世俗而行」的接納和尊敬。

曉龍
28
二月

影評快訊第602期

   Posted by: admin

《鈴芽之旅》(Suzume)

公路電影起療傷作用

可以說是融合日本人創傷的《緣路山旮旯》。當然劇本比《緣》完整百倍;是一齣可以將災難、神明、生死、愛情、親情共冶一爐,渾然天成的公路電影。此片比前二作更易懂易看,全片毫無冷場,聲畫震撼,IMAX效果更佳。聲演有深津繪里、染谷將太等大明星助陣,娛樂性超強。精緻絢麗的畫面今回不限於小城大鎮,而是遊走全日本。新海誠不單畫功強,處理大場面(蚯蚓出籠)與小動作(貓咪扮萌)亦有一手,一輪的地動山搖令你手心冒汗;一輪溫馨佻皮讓你哭笑不得,徐疾有致的導演技巧已不下於大師級。能做到曲高絕不和寡,莊諧並重有之,我看繼宮崎駿後唯一能有此本領的動畫導演就是新海誠。

由於日本經常地震,人民從小到大早已有一份置生死於度外的豁達,從不忌諱談生論死,因為沒有忌諱、沒有規限,所以「創作力量同幻想,會嚇你一跳」,而動畫正是天馬行空的優越載體。這趟的三腳小櫈和關門師確實令我意想不到,有趣新鮮。《鈴》片除了具象化他們一向要面對的災難外,還肩負起一個療傷作用。311明顯是重要引申,鈴芽的遭遇則是一種解脫。

二小時多的劇本本來都一氣呵成,可惜尾段有點洩氣,黑貓出現有欠交代,之後的鋪排亦有欠周全;原來最愛鈴芽的是大臣!那麼草太一路以來表現轟烈澎湃的大龍鳳就變得多餘次要了。被成全者亦會讓人嗤之以鼻,二人重聚情何以堪?

始終瑕不掩瑜。碩果僅存的2D動畫,仍然值得大家進場、鼓掌!

陸凌綠

《海邊電影院》Empire of Light

戲院是個人記憶也是集體回憶

我還是喜歡稱它「戲院」。中譯片名的水準真是每況愈下,莫說像以前的《一樹梨花壓海棠》,連《淫賤打樁機》也沒有;文采、創意皆欠奉!真不明白為何要譯作《海邊電影院》(亦與另一日本片同名)。這家戲院沒錯是在海邊,但海不海邊其實與內容無關係。沒文采沒創意的話,乾脆叫「帝國戲院」不就更好嗎?起碼一聽見「帝國戲院」已覺得很懷舊。

無獨有偶,早陣子史匹堡也是懷他「媽」的舊,以「電影」貫穿母親的故事。這回森曼達斯的女主角Hilary也是以母親為藍本,貫穿「戲院」故事懷他媽的舊。背景為八十年代,Hilary(奧莉花高雯飾)是這家英國海邊小鎮戲院經理,某天一名黑人小伙子闖進了她空虛寂寞的心,一段水月鏡花的母子戀隨之而起。一個被歧視的黑人;一個有抑鬱症被上司作洩慾對象的單身婦;導演刻意去呈現那種不被認同、被唾棄、被欺壓的不安狀態,更突顯兩人的相濡以沫、惺惺相惜。奧莉花高雯演這個抑鬱症的婦人實在淋漓盡致;從枯木逢春,到亢奮失控,再回歸淡然,每一個層次均有不同變化的演繹。相反,黑人小子米高禾特就被比下去了,不懂演戲之餘又沒俊俏臉孔,本來是一個很好發揮的角色,內心戲亦多,卻被他演得失色尷尬。

嫌沒有俊男美女的母子戀悶藝,不妨寄情懷舊戲院;也該是導演最想懷緬的部份。戲院總有小食部,爆谷零食必備。鋪有地氈的樓梯,寬敞的座椅,有紅色帷幔的舞台,超大的銀幕…,這一切,都是兒時回憶。當然還有放映菲林的放映室、放映機和一餅一餅的菲林;資深的放映師看著銀幕上閃爍的標記就能快而準地接片…真懷德、彼得斯拉…,畢竟菲林年代已成過去。在精心的攝影與配樂下,看到曾經堂皇的戲院大廳破落塵封被野鴿霸佔,更令人覺得蕭瑟淒清。

戲院是消閒娛樂之地,也是逃避現實之所。它的存在因為有故事、有回憶、有你和我。同哭同笑。

陸凌綠

《海邊電影院》短評

同是天涯淪落人

《海邊電影院》的故事在八十年代初期發生,當時的英國社會內歧視情況嚴重,種族、殘疾歧視的情況多不勝數。片中戲院經理希拉莉(奧莉花高雯飾)與新任戲院職員史提芬(米高禾特飾)同是天涯淪落人,前者患上抑鬱症,精神狀況不穩定,行為與常人不同,不被當時普遍的社會人士接納,經常產生孤獨和寂寞的感覺;後者身為黑人,無端被捲入當時白人社區內流行的「種族歧視」運動內,即使對這種歧視情況習以為常,仍然感到無奈和壓抑,孤單的感覺湧上心頭。

史提芬遇上希拉莉,兩個遭遇及命運相似的人互相憐憫、彼此同情而互生情愫的人際關係發展實屬必然,因為他們都是被整個社會「孤立」的弱者。他倆沒有好友,遑論會有知己,彼此愛上對方,實因孤獨感在對方面前得以減弱,寂寞感亦在與對方相處的過程中得以消減。他倆都希望有同路人,正是英國海邊小鎮的帝國戲院為他倆提供建立感情的場所,彼此日趨親密的關係又與該戲院放映的浪漫愛情片深情的內容互相輝映。這種自然出現而「恰如其分」的愛,正是全片最動人的地方。

導演森曼達斯曾經憑《美麗有罪》諷刺當時殘酷的社會現實,其敏銳的社會觸覺使觀眾津津樂道,《海》不例外,同樣針砭時弊,強烈批評當時嚴重的歧視問題。最諷刺的是,史提芬在日常生活中被白人歧視,擔任戲院職員時,卻模仿傷殘人士觀眾走路的姿勢,變相在他被歧視的同一時間內,他亦歧視當時社會中的弱勢社群。他的行為被希拉莉譴責,其後他知錯能改,不再犯同一錯誤。由此可見,被歧視者反過來歧視別人,只會造成難以逆轉的「歧視循環」,即使她有心理問題,仍然旁觀者清,立即指正他的錯誤,這證明她是一個有良知的人。到了今時今日,歧視問題在英國國內仍然存在,但願社會上有更多像她的人,使此問題在不久的將來得以大幅度減輕,甚至完全消失。

片末希拉莉與史提芬「各取所需」,前者復職而繼續在戲院內工作,後者到大學追尋自己的理想,相信這是創作人樂觀的期盼。因為他倆身為弱者,仍然能憑著自己的努力實現個人的願望,這是兩個角色找到自我的最佳方法,亦可能是創作人拍攝《海》時最大的心願。

曉龍
《鯨》

感恩能讓香港觀眾看見

嘩!思前想後,從創作、到製作、以致宣發層面, 《鯨》確實一例。首先,能排片能上映能讓觀眾看見已經感恩,燈油火蠟每場都係花銷,片商永遠排最高流量電影以達到利益最大化是無可厚非,那怕明明是爛片、絕對的爛都能成就香港票房紀錄的今天,沖著流量賺大錢,全無道德問題,只不過熱愛電影的觀眾,可以看到優質電影的機會只會越來越少。
《鯨》展現極對的好,同樣是一個主場景拍攝(低成本無錢轉境),高下立見,曾在IMDB評論那部港片是舞台劇而非電影之際,佢立即搞多個舞台劇會見觀眾,無他,就是唯利最大化。當電影院觀眾與舞台劇觀眾混為一談,損害電影市場屬於摧毀性;《鯨》在香港能上映,讓本土影院觀眾再次思考,點解同是一個場景拍攝完畢,《鯨》可以到這個層次,乜野係有分鏡、場面調度,再而說到戲,到最基本乜野係好電影本身!
劣幣驅逐良幣,經濟學理論引申至社會現象,在香港才會看到那些一再破紀錄的香港電影;真心一句,有周星馳利害嗎?星爺!各流量王子,別再摧毀香港電影行業。《鯨》在這個時候上映,確是剛剛好,觀眾眼光是明亮的,但觀眾也愛看謝片場演唱會,下次謝票場要唱兩首歌先得,唱到倫敦全世界、場場票房都因為謝票,跑死各演員,如舞台劇一樣路演先至得!!!!
Kepa
26
二月

《殘影空間》

   Posted by: admin

雷聲大,雨點小?

《殘影空間》一開始,便是香港兩大精神科醫生徐曉靜(鄧麗欣飾)與仁重光(謝君豪飾)的「對決」,討論人性本善還是本惡的問題,這本來是偵查恐怖的凶殺案宏大的題旨,是一個非常「震撼」的開端。跟著香港出現多宗殘忍的凶殺案,疑犯不約而同都是仁醫生的病人,這導致徐醫生及警察阿發(姜皓文飾)都懷疑仁醫生教唆他的病人謀殺,因為他不斷勸喻他們不要壓抑自己,要釋放自己,這導致他們自以為殺死自己的身邊人是釋放自己的最佳方法。上述的影片開端及前段的情節發展本來引人入勝,可惜創作人「捉到鹿不懂脫角」,以為用了具豐富懸疑性的引子便能使觀眾投入於故事內,殊不知其中後段內多位病人陸續殺人的情節欠缺了充足的心理描寫,導致角色的描寫「缺陷」多不勝數。原本一個大有可為的故事,卻因角色個性及行為欠缺足夠的描述,引致其最重視的題旨欠缺了闡述的空間,淪為只標榜血腥暴力畫面的奇案片,當中影片層次的急速下降,實在使筆者始料不及。

例如:《殘》內蔡瀚億扮演的老師本來是好好先生,文質彬彬,其後突然淪為殺人犯。這一定是他精神失控、情緒異常所致,但為何他會出現這些急劇的變化?為甚麼他與仁醫生說了幾句話後便嚴重失常?很明顯,他的角色欠缺了多層次的描寫,導致其心理及精神變化太急太快。沒錯,他是病人,「突然失常」是他的病徵,最後殺人實屬合情合理,但為何他在一剎那間不能控制自己?這實在匪夷所思,因為此片的劇本沒有任何的解釋。此外,徐醫生是專業人士,且是精神科的專家,理應有很高的EQ,為何她看見父親(袁富華飾)時會突然失控?這可能與她的童年回憶有密切的關係,但影片在她失控之前不曾披露由他做成的悲慘童年回憶對她產生的嚴重影響,只在少許鏡頭裡透露她痛苦的回憶是她長大成人後經常鬱鬱寡歡的主要原因,對她的心理描寫不足,導致其後她突然失控的行為欠缺說服力。常說劇本最重要的是「人物、人物和人物」,《殘》的編劇未弄清楚人物的心理狀態,對他們的心理浮光掠影的描述,導致他們失常的行為欠缺足夠的心理「承托」。影片創作人對精神病病人欠缺充足的了解,是全片最大的敗筆。

另一方面,《殘》只有九十多分鐘的片長,但牽涉的角色眾多,這使觀眾只「走馬看花」地觀賞每一個角色,遑論對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余香凝飾演的闊太,長期被丈夫「家暴」,一開始她以受害者的姿態出現,至後來她的丈夫被發現在家中泳池內「突然死亡」,她成為最大的疑犯。影片沒有仔細交代她失常的過程,遑論曾深入地挖掘她鮮為人知的陰暗面,這導致我們經常被「蒙在鼓裡」,彷彿只從無知的第三者的角度看整件事,卻沒有機會投入其中,更不可能想像自己可在視聽層面上「親身接觸」她。由此可見,《殘》空有宏大的佈局,卻欠缺了細膩的鋪排,嚴重忽略了精細的角色描寫,這導致全片出現了眾多的「人物介紹」,其後卻無以為繼,最後由徐醫生擔大旗「製造」全片的高潮,筆者本來以為她還會有一些鮮為人知的後續發展,殊不知此高潮已是全片的結局。看畢全片後,筆者相信無奈和迷惘是對《殘》最貼切的觀後感。

曉龍

21
二月

影評快訊第601期

   Posted by: admin

《滿江紅》短評

為何在國內會大受歡迎?

在現今的中國社會裡,中小學生學習古文不容易,即使中文科老師每天讓他們閱讀古文,他們都不會對這些文言字句感興趣。因為他們對這些古文的來源所知不多,難以找到趣味的來源,但《滿江紅》在正史之上補充了可能虛構的傳奇故事,可能沒有增加他們對宋史的認識,但最低限度能提升他們對這篇文言文的興趣。故《滿》在中小學的課堂內其實可成為提升學生興趣的影像教材。

為什麼〈滿江紅〉在岳飛去世後不被秦檜毀滅,能流傳於世?為何追隨岳飛的義士在他去世後仍然要堅持除掉秦檜,並恢復舊山河?導演張藝謀藝高人膽大,像金庸一樣,在既有的歷史背景下,杜撰了不知道是真還是假的內容,即使我們對影片裡的故事半信半疑,仍然佩服其工整的起承轉合。影片內從刺客接近秦檜開始,至取得他的信任,最後出手刺殺他,其從始至終的細緻鋪排使義士刺殺他的故事言之成理,並令宋朝的野史獲得或多或少的「補充」。

導演反璞歸真,除去了《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等華麗裝飾,以簡單及樸實的場景訴說一個實在的故事。可能國內的觀眾已厭倦了古裝電影豪華的氣派及奢華的服飾,反而對《滿》以故事為本的賣點有濃厚的興趣,這可能是導演從「天上」返回「民間」的成功。畢竟大部分觀眾都只是生活淡雅的草民,要理解宮廷內的奢侈華貴,實在談何容易!反而要進入「尋常百姓家」,要了解普通人如何想盡辦法實現廉政勵治的理想,並希望國家收復失地,強大如昔,對愛國的普羅大眾來說,其實不算困難。因此,《滿》成為2023年國內賀歲片票房冠軍,從國內觀眾的喜好及接受程度分析,實非無因。

曉龍

18
二月

《蟻俠與黃蜂女:量子狂熱》

   Posted by: admin

英雄與「反英雄」?

近年來,美國荷里活掀起了「反英雄主義」浪潮,由MARVEL漫畫改編的電影已率先「摧毀」了普羅大眾心底裡的英雄:鐵甲奇俠。不要說英雄不會死,如果他是人,便必須面對死亡,英雄亦不例外。《蟻俠與黃蜂女:量子狂熱》延續「反英雄」的趨勢,蟻俠(保羅·路德飾)都是人,與普通人無異,同樣對幫人後的結果感到恐懼,自從他幸運地逃過被殺的一劫後,對自己應否繼續幫助社會內的弱勢社群,都有些反思。因為他會思考自己幫助他們後可能付出的沉重代價,與女兒凱西·朗恩(凱瑟琳·紐頓飾)截然不同,她恃著自己青春無限,遂願意四處幫助別人,初時他對於自己應否對弱者施予援手猶豫不決,反而被她怪責。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懂得「計算」,思考自己能否承擔幫人所帶來的嚴重後果,而她卻有年青人的魄力,當自以為正在做正確的事後,便會一直向前衝,遂難以了解他猶豫不決的原因。很明顯,他並非傳統的英雄,做出任何決定之前都會三思,不會勇敢地「橫衝直撞」,其謹慎行事而毫不衝動魯莽的態度,實在難以被她了解,遑論會被她視為「稱職」的英雄。

別以為蟻俠是復仇者,必定所向無敵,與敵人對戰時一定大獲全勝。在「反英雄主義」的浪潮下,他根本不是征服者康(強納森·梅傑斯飾)的對手,被打至遍體鱗傷時,幸獲忠實的支持者螞蟻的幫忙,所謂團結就是力量,不論康如何強大,都難以與一大群螞蟻對抗,最終被牠們徹底擊敗。他與其他復仇者不同,單打獨鬥注定失敗,需要依賴蟻群,才可取得終極的成功,其能力明顯比不上鐵甲奇俠、雷神奇俠及美國隊長等傳統英雄。英雄都是人,他們的絕對性勝利已屬舊日的情節,如今他們不一定以強者的姿態出現,已反映他們只是個人能力比普通人稍強的平凡人,雖然蟻俠在《蟻》內仍然運用變大縮小的伎倆對付敵人,但他會被痛擊、會被打敗,需要承受自己都會是失敗者的心理挫折。或許現今的世代是一個「人人都是英雄」的年代,倘若他不「著陸」,我們便會看不見較接近人類的英雄,難以投入在他的角色內,遑論會有持續欣賞他的濃厚興趣。因此,我們很多時候都有一種渴望成為英雄,但又擔心自己未算是稱職的英雄的矛盾心理,他作為英雄,可以給予我們一種與別不同的「安全感」,讓不完美而跌倒後再爬起來的人都能成為英雄,把成為英雄的標準降至每個人都可以達到的標準。

另一方面,蟻俠的技能不算多,隨意改變體型的伎倆到了他的第三齣獨立電影已屬老調重彈。幸好大堆頭的打鬥鏡頭仍算不少,他較接近普通人的英雄形象仍有一定的吸引力,可能穿越多重宇宙的動作場面已不算具新鮮感,故《蟻》的創作人放棄了這些畫面,轉而以量子空間內不同生物的古怪造型吸引觀眾的注意。可惜這些生物未能給予我們深刻的印象,因為牠們欠缺美感,雖然機靈「活潑」,但與我們過往在《星球大戰》系列內看見的外星生物沒有太大的差異,亦欠缺明顯的特徵讓牠們的形象「突圍而出」。在塑造角色方面,《蟻》的創作人較缺乏創意,亦未注重角色設計的多元性,導致我們對牠們的印象稍縱即逝,這是全片最容易被詬病的地方。

曉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