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the ‘來稿’ Category

29
七月

《晚秋》(Late Autumn)

   Posted by: admin

如果你在北方的晚秋時節感受過晨霧的灰白、陰雨的連綿、秋風的刺骨……,你會更理解這個濕冷的亦幻亦真的世界。假如最後連母親的體溫也變成了一張薄薄的冰冷遺像,那個愛得悲慘,無家可歸的年輕女人,一定頓然迷茫。這就是電影《晚秋》的背景。
   
在這樣的環境裏,在茫茫人海中,淒冷世界,哪里有真愛,哪里有溫暖? 你渴望愛,渴望真情的溫暖,因為你是女人,你天生對溫度和愛最敏感。然而編劇和導演卻不給你明確的答案。他們利用你脆弱又堅強的個性,利用你那個青梅竹馬,後來又早你結婚生子的男朋友,利用那個油頭粉面,按鐘點收女人錢的男人,利用天氣,利用場景,利用一切他們能利用的,朦朧你的世界,讓你分不清甚麼是台上人物的舞台對白,甚麼是台下觀眾的內心獨白,甚麼是收費男人的滿意服務,甚麼是真心愛人的關懷照顧,甚麼是對美好未來的永恆約定,甚麼是男人的信口開河,甚麼是真,甚麼是假,甚麼是好,甚麼是壞,甚麼是現實,甚麼是夢境…… 一句話,一個故事,兩個解讀版本。編劇和導演用他們對世界的結構性類比,把現實提升為藝術,提升為美。

最後,你獨自一人坐在冷清的咖啡室,你等待又失望,心中悵然……冥冥中有一個聲音告訴你: 茫茫人海,真愛在靈魂深處; 淒冷晚秋,溫暖在手中杯茶。這個時候,你最美!

世界的不確定性成就了藝術,電影《晚秋》就是一個例證。

麗田

2
十月

《翩娜 》(Pina)

   Posted by: admin

哀傷的Pina Bausch

電影播放到後半部份,滿眶淚水,還未回魂,忽然感到一陣起伏有致、持續自右耳而來的微震頻率──我想,那是由悶和疲勞Crossover的鼻鼾奏鳴曲…辛苦了!

自己亦不遑多讓,很膚淺,關於跳舞的電影,只看過Billy Elliot。對舞蹈的認識只限於初出茅蘆時,趁轉新工時跳了一季現代舞,天真的以為挑沒人願意做的專題,上早班,晚上便可以持續跳下去,可惜原來自己一旦投入工作,是可以不回家不吃飯的。

所以,Pina Bausch能夠感動我這種對舞蹈一竅不通的人,全因她的情感澎湃,還有她乾淨俐落的表達手法和營造場景氣氛的造詣,如果有留意,便會發現她所編的舞都是直接而深刻,節奏明快、具體、容易理解,而不會過於意識流,明確到某些肢體好像表達了自己某時某刻的細緻情感狀態。

電影雖然是向突然離世的Pina Bausch致敬,卻沒有過多的個人敘述,然而我覺得看她所編的舞,可能比用說話更能讓人認識Pina。當中,我最深刻的是Cafe Muller。這算是較長的一段表演,有好幾個段落覺得心一面沉下去一面震動,淚水像要去撲火般湧出來,幸好還沒到抽泣的狀態。沒有語言文字,只是肢體的表達,卻能觸動人最深的感情。

其中一名舞蹈表演者憶述與Pina的交往說,不明白為何Pina如此熱愛工作,她二十四小時在工作、在排舞,我心裡說,我很明白。舞蹈是她的情感出口…

坦白說,從她所編排的舞可以看到Pina的幽默和哀傷,而我感到後者多一些。情感去到極端時,潛意識高度集中,會出現一種Flow的狀態,可能是最快樂,或最哀傷的時候,沉浸在極樂的狀態便會出現李白的詩,痛苦到深淵是釋放自由的時候,便會出現梵高的畫,或是Pina Bausch的舞蹈。一個人要表達自己的感覺較容易,要讓一群表演者表達那種共通的感覺,Pina的確了不起!

另外,有感覺的還有她所編的戶外舞蹈表演,電影中那段設計強調生活,吊車內、軌道旁、吊車下、車道旁,所發生的一切如同村上春樹說的”平衡世界”裡發生的事,好像你我都存在那裡,又同時在外面觀察自己。我想到,可能另一個世界有一個我,正在做著另一件事情…

黃麗儀

22
八月

《花と蛇》II

   Posted by: admin

繼04年《花と蛇》翻生成功後,05年,演導石井隆即與杉本彩再次攜手合作,拍下這齣巴黎靜子花と蛇。

此片應該是七集中成本最貴的一集,竟然取景巴黎。這有賴上集的成功。然而此片也看得出其中「縮皮」的地方。全劇雖然在巴黎拍攝,但不難發現有很多室 內場景並不在法國,而人物亦在遮遮掩掩下,多以日人假扮外國人。在巴黎的地下販畫市場,主腦的一干人等竟會都是日人?而下屬又都會日本國粹般的繩技,並以 傳統刑法虐待女角?太不真實了!還不如搬回日本拍。

電影明顯地欲繼承上集的成功之處,照辦煮碗,例如除了導演與女主角都是同一人,電影亦主力以綑綁作賣點,今集的凌辱舞台,亦明顯是上集大劇場的翻版。而為秉承《花と蛇》的傳統,這一套的女主角也穿上和服,即使她身處巴黎,導演也不避兀突。

日本電影一直以來的問題,除了煽情,是有太多難以理解的自成一派的邏輯。這齣電影亦不例外。例如在黑市裡出現了兩幅相同的黃色畫作,為鑒別真偽,電 影竟然可以理直氣壯地以檢查畫中女模的真身,觀摩名器以辨真假。如果此言成理,查假銀紙是否要找鈔票中人像的真人驗明正身?而且女模既在,有她親口證實, 不就足夠了,何須驗身?驗了身,也根本無法證實任何事。

又例如,年輕畫師要求別人答應作藝術犧牲,最起碼也先問問別人吧!他卻每次都是在亳無先兆下扯人衣領,撫人下體,甚至拿出繩索強行綑綁。即使女主角 對暴力虐待有性幻想,將這種形同非禮強姦的行為合理化,也似乎也太牽強吧!況且為成就一個不相識的天才畫家而答應藝術犧牲,已很夾硬,畫家見女方不肯,竟 然可以發晦氣,甚至一臉妥屈。而女主角又會因而屈就答應全裸,根本是天方夜譚。還要答應任由一個看來滿有暴力傾向的男子綑綁,完全違反地球上任何邏輯。而 當女子受其包紮後,男主角又可以肆意非禮女方,女方亦毫無投訴,完全享受其中。因姦成慾,天理何存?

而女主角後來在要求下的一場亂舞,竟然自動露體。為藝術,真的可以作如此大的犧牲?

電影試圖以神秘感營造出性慾的刺激所在。這手法是可取的,卻有點好高騖遠。最大問題是電影已拍到第七集,有看過前作的觀眾都會知道電影大概將要發生 什麼事情。重口味嘗過了,是很難再突破的。以這種欲蓋彌彰的手法炮製驚喜,雖是一路奇兵,但驚喜卻只能是投石問路,激不起觀眾的一波漣漪。

至於選角方面,再用杉木彩是正確的。杉木彩其實有點像香港新聞界的張慧慈,做主播可能平凡了點,拍色情電影卻屬超班,因此她仍然是整齣電影的最大賣點。戲中另一位配角Fujiko(不二子)姿色略遜,但仍然姣美,加上年輕,填補了杉木彩的不足。

反而是演畫師的那個男角的樣太醜,戲太爛。見裸體而喉擒,亳無藝術氣息。女主角答應當裸模而寬衣解帶,他即在她的身周瘋狂拍照,完全不考慮角度,甚至連鏡頭也不望,這似乎更像是色鬼所為。

電影試圖拍出美感,是成功的。但只有美感,而沒有內涵。鏡子的設定雖然不俗,卻也很容易識穿。

首集《花と蛇》能取得空前成功,歸結是因為意識大膽,八十年代的數集雖然無以為繼,基本上還是走這一條路線,只是差之毫釐,很多時落入了過火的變態。二千年後的兩齣作品,風格完全轉了,變得著重美感。但沒有了以往的「啃」,即使好看,終究是失真了。

Jam

7
八月

Aein

   Posted by: admin

Aein這齣電影證明了,色情電影也有童話。

2005年的韓國出品,譯做《愛人》*,雖然未曾在港上畫,但在網絡縱橫的年代裡,相信看過這齣作品的港男應該不少。斷估的理由是女主角Hyeon-a Seong(成賢娥)娟好的樣貌與出於自然的身材。先聞其人,而後知此片;未見愛人,先尋女神。

Aein是一齣裸露而純真的電影,從上述途徑而得知此片的大概只會留心前半段。

一次電梯內的偶遇,埋下及後二人邂逅的伏線。可惜相逢從來恨晚,男主角Dong-hyuk Jo(趙東赫)不巧翌日便要遠赴南非,女主角也早有婚約。一天的愛情童話,結局註定沒有明天。然而愛,能否改變二人的命運?

性,可以是件很美麗的事。原始的慾望燃燒,歸根究底,不過是一種感覺上的追求。皮膚發癢,誰不想騷?更可況是發自內心的痳癢?可是性,在以道德自居的民族眼裡,是醜陋的。輕賤身軀等於作賤自己,在這樣的民族裡,沒有追求感覺的勇氣,那裡會有童話?

色慾場面與劇情間的取捨,一向是這類電影的一大難題。《愛人》超脫了這方面的範疇,而把電影三分。第一部份自然是性。場景拍出了美感,兩位主角討好的樣貌與胴體功不可沒。第二部份是不多不少的劇情,故事完整,卻沒有搶了色慾的戲份,讓觀感上有所偏重。各佔三份一,是剛剛好的舒服。

最後的三份一,是錦上添花的一節。電影不只有性愛場面的編排和劇情的進發,作品以女主角為中心點,對女主角的內心變化亦作出細緻的描寫。女性的心思是複雜而無定向的,尤其在面對私奔與婚姻如此重要的抉擇。煩惱太大,時間太少,如何了斷?對女性而言,感覺永遠先行。戲有一幕,男主角在餐館裡主動為女主角叫來了一杯暖水。窩心的舉動,卻反而讓女主角明白到彼此間並不了解。一杯水,就決定了要棄夢還是逃婚。

而我們的電影世界,又怎樣去面對類似《愛人》的抉擇?是只有性,還是只有愛?是有性無愛,有愛無性,還是有愛才能有性?

無論是那個答案,都不過是道德為本的膚淺答案。

不懂得性的民族,也不會懂得愛。

Jam

7
八月

Uzak

   Posted by: admin

即使是好的電影,也會有被遺忘的時候,Uzak便是其中一套。

出產於2002年的土耳其作品,港譯《遙遠》。被遺忘的原因,相信與那份漫不經心的氛圍有關。

電影談的彷彿盡是一些小事:Yusuf因為被工廠遲退而從鄉下來到大城市伊斯坦堡,投靠表哥Mahmut。表哥是一個在城市裡打拼多年而捱出一點名 氣的攝影師。二人一直相安無事,卻因為一些灑落在地氈上的煙灰,令Mahmut頓然起了厭惡之心,狠下心腸把這個遠道而來的表弟趕回家鄉。

驟然而來的變化,沒有為淡然的故事驚起一點波瀾,在無聲中,故事已悄然落幕。

戲內運用了大量側面的描寫來豐富人物性格,細膩而冷漠地描繪出城市對人的改變,並從而突顯出兩表兄弟在性格上的分別,形成衝突。

透過友人聚會,可以得知Mahmut的作品為生活而變得商業化。通過對前妻,與情婦以及和表弟的關係,再對照表弟幾番跟蹤不同女性的害羞態度,以及 不敢告知行船工作告吹的自卑性格,反映出城市生活對人性的影響。從幾件事情上均可以看出Mahmut並非無關心之情,只是對身邊人的關懷都是冷漠而保持距 離的。徒起惡念,也不一定是出於嫌棄,而可能是距離感沒了,又或者是不想回到過去的自己。

戲內出現了大量看似漫不經心的事件,例如二人對捕到老鼠後的態度,與前妻道別前欲言又止的電話交談,在攝影之旅中那一幕感染Mahmut的山景斜陽等等,其實都是導演刻意保持距離的冷寞闡述,可意會而不可言傳。

電影精彩之處,是儘管二人因生活而表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行為,但相同之處,是流露出人與人之間的疏離。可是人與人之間,本來就該是互相依賴的。城市 生活,令我們徹底改變,Mahmut對Yusuf反臉,痛罵他不學無術,一心出城靠貴人,我們都以為是理所當然的道理,殊不知卻是導演心底裡對城市人的控 訴。

全片只有非常小量的對話,營造出一股冷寞而遙遠的距離,再加上刻意緩慢的故事節奏,加深了那份與世界脫節的色調。它成了卓然獨立的佳作,也成為了容易忘卻的作品。

然而生活在這個疏離的世代裡,又有什麼能讓我們真正的記住?

Jam

31
七月

《娜塔莉的情人》

   Posted by: admin

什麼是洋蔥豬排飯? 一碟飯,有洋蔥,有豬排,就是洋蔥豬排飯。兩者必需互相配合,引發出彼此的最佳味道。然而洋蔥是配搭,豬排才是主材。沒有洋蔥,還可以吃得下嚥,但如果沒了豬排,一碟洋蔥飯,飯就不成飯。

這看來都是累贅的廢話。

那什麼是3D色情電影? 同理,有3D效果,有色情情節,才是3D色情電影。兩者是不可能分開發展的。如果洋蔥豬排飯的洋蔥和豬排的味道並沒有混和在一起,這根本就是失敗的烹調。 而如果電影主力賣3D,而忽略了色情場面,那便是掛羊頭賣狗肉,因為3D只是技法,色場場面才是重點。

這看來仍然是累贅的廢話,卻說明了近期雷聲甚大的港產三級作 《3D肉蒲團》為什麼是垃圾之作,而反吃其頭啖湯的韓國色情作品Natalie 3D (港譯 《娜塔莉的情人》)是值得一看的優秀作品。

首先,健康的影壇,故事必然是創新優於翻抄。香港咸片二十年,拍來拍去還是不出那幾大名著,視為寶鑑,其實是假手於人,借經典之名來洗滌淫賤的道德觀。然而韓國的出品不會,咸片就是買赤裸的身軀,三點盡露,以美感演譯出人類最原始的慾望。

另外,色情電影與否,都有主角與配角之分。以色情電影而言,主角一定比配角要露得多。因為主角是招徠,配角不過是讓看官視覺上多點變化。觀眾消費入 場,七十元一張票,其中六十元都是為了看女主角的胴體。偏偏港產電影喜歡裝清高,賣關子,配角露三點,女角反而一兩幕。硬要騙觀眾的金錢,吊觀眾的癮,逼 觀眾爆粗。

香港的那一齣,早早宣告開拍,爭一個全球第一的虛名,攞盡宣傳,然後拍戲經年,也不見其上畫,理由是後期製作需時,其實是明知有此問題,卻但求著數攞盡,結果虎頭蛇尾。韓國的那一齣,卻遲來先上岸,因為別人不會花時間去呃宣傳。

然後是內容,香港的一齣,3D技術都放在其他劇情上,女主角咸濕畫面卻是眨眨眼也可能錯過的短促,露了兩點,就是從影以來的最大犧牲,最後一點是作 為女性僅餘的最後尊嚴。韓國的那一套卻大方多了,裸露場面佔全片戲份近半,三點盡露,幕幕交歡,真正為電影這們藝術犧牲。而且電影大部份場面都運用上3D 技述,立體無格仔,真正做到水乳交融。

一地影壇之強弱,不要只看表面的所謂大製作,還要懂得細味這類次文化。韓國近年電影地位不斷提升,電影人卻不會裝清高扮上菜不再拍這類電影,反而時有佳作。就是最好的證明

香港三級電影近年一厥不振,為什麼? 當連這種電影也要掛羊頭賣狗肉,令觀眾由興奮變 「慶」「憤」,出品人還敢強辯靚仔唔識咩叫三級片想睇咸野就睇四仔,影壇焉能不亡?

Jam

24
七月

Wu Xia

   Posted by: admin

Before watching Director Peter Ho-sun Chan’s latest movie, Wu Xia, starring Donnie Yen, I expected to watch a typical martial arts movie. Contrary to my expectations, the movie is a fascinating fusion of a detective story, forensic science, action, humor, politics and family drama.

Wu Xia is a gripping story about the dark side of human nature. There are several intriguing things that are worth nothing. First, Detective Xu Baijiu believes that the law is more important than humanity. His blind obedience to the law contrasts sharply with the corrupt officials accepting bribes, which is a political satire. Please note what happens to the villain at the end, which ridicules the unscrupulous legal system invented by humans. Seco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humans and animals is highlighted. Please note that cows, horses, flies and worms are shown in the movie and respect for animals is emphasized. Moreover, in a fighting scene, Kara Hui’s character can be seen through a cow’s eye, which symbolically shows her ruthless character. Third, in some scenes, the candles glimmer in the darkness, which symbolically shows the struggle between good and evil in a human being.

Peter Chan and Oi-wah Lam have grasped the key to writing a good story. Indeed, three-dimensional characters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fancy fight scenes, so they take their time developing the characters in the movie. Thanks to the capable cast, the well-crafted script, the restrained costumes and the breathtaking setting, most characters are lifelike. In the movie, Takeshi Kaneshiro gives the most memorable performance, considering his dual role as his good self and his dark self. Detective Xu Baijiu, whose biggest battle lies within, is torn between his conscience and his blind faith in the law. Also, his attempt to speak the Sichuan dialect is comical. As for Donnie Yen, he is charismatic and his action is well-choreographed. Still, he slightly underacts in the crying scene and the one in which he kills the butcher and his children. Playing ruthless villains, Yu Wang and Kara Hui deliver flawless performances. Their characters, albeit monochrome, look eerily menacing.

As for my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some insignificant details can be trimmed and Liu Jin-xi’s change can be further developed. Despite these minor flaws, the movie grabs me from beginning to end, not only because of the adrenalin-pumping action, but also the well-developed characters that the audience cares about. Featuring a creative mix of different genres as well as a fine balance between drama and action, Wu Xia is so far the best Hong Kong movie I have watched in 2011.

Kenji Chan

24
七月

《分手說愛你》

   Posted by: admin

《分手說愛你》算是近年難得一見的港產,它出來的效果不是完美的,甚至可以說是毀多於譽,然而它敢於踏出嘗試的第一步,鄭丹瑞縱橫娛樂圈廿載有多仍敢於坦白表示試拍實驗電影,不像 《翡翠明珠》一類垃圾電影,這一次的誠意,是真的值得支持。

先談毀。毀一,是它完全不脫港產式的煽情。近兩小時的電影,近半以上的時間都是喊腑喊忽的。情感最怕露盡,香港電影三十年,不但沒有走出這個致命的錯誤,反而越來越露骨,變成一地之風格,這種婆媽劇,只適合師奶阿毛,走不出國際的。此片似乎怕不夠煽情,要演員不停哭,搏命哭,狼來多了,情感反而薄弱,眼淚只會徒添反感。例如結尾房祖名失控掟爛人家店舖的電腦,薛海琪最終決定不去巴塞,導演以為是情感昇華的橋段,其實是失控的過火劇情。

毀二,是把一些現代男女的故事拉雜成篇。首先,現代男女的感情十分冷漠,根本沒有入戲的價值,拍出了實感,也滲不出戲味。電影是藝術,藝術需要天馬行空,一味寫實,就好像相片之於圖畫,相片可以百分百照出現實,卻沒有圖畫的美感。另外,以幾個故事構成電影,讓人物間無論情感與人物性格都顯得散渙,無法讓觀眾投入,觀眾像在看兩個精神分裂的人在談情。房祖名的角色,一開始是個死不認錯的人,讓兩者有着很大的隔膜,但問題到後來卻好像沒了。而房祖名最初是個吊兒郎當之徒,後來卻忽然成了情聖,這種轉變只會令觀眾覺得,他們的愛情是不成熟的,而不是導演想帶出的悲慘。

而電影的譽,是導演敢於嘗試玩橋段,有點外國電影慣用的風格,使電影多了層次感。感情是依然薄弱的,然而橋段依然可取。雖然,它並沒有電影內的那段 感情變得豐富,即是愛情還愛情,扭橋還扭橋,沒有融合而演成精彩。這是可惜的,也是可取的,自古成功在嘗試,在一個充滿限制和商業主導的影壇裡,能跨出這艱辛的一步,已是十分難得的一大步。

戲內兩位主角都同樣用心,觀眾不難感受到二人的努力,而演出也是具說服力的。可惜的是煽情的劇本,白費了二人的心血

Jam

17
七月

Kappa no ku to natsuyasumi

   Posted by: admin

每一個民族,都應該有一段美麗的傳說神話,留給後人無限的聯想,化成不同形式的藝術。

例如西方有人魚傳說,09年便拍了一套Ondine,借題發揮。日本有河童,07年拍成了這一套動畫,又名Summer Days with Coo。

Kappa no ku to natsu yasumi是一套很純真的動畫,滿載小朋友的溫情和感情。兩個半小時片長,是很適合一家大小週末一同觀賞的作品。它不像 《穿越時空的少女》 (Toki o kakeru shôjo)或已故導演金敏(Sennen joyû)的片作般具有深度,反而有點像宮崎峻 (Miyazaki Hayao)早年的作品,純賣溫情。它的感染力或許並不強,但在人際冷漠的現今社會,戲內流暢而自然的情感,是很多真人電影亦營造不出的真摯情感。

河童在此片裡並不是妖怪,反而藉可愛的形象和善良的行為,為河童 「洗底」。而電影一開場的那條伏線,其實是指摘人類指鹿為馬的行為,令河童變成人類心目中的妖怪。電影之後亦帶出了一段段顯淺的,對人類文明的批判和反思 的對白。它的痕跡是明顯的,未必能打動成年人的心靈,卻是教育兒童的好教材。

電影最終要帶出的思想,可能是要喚起觀眾對河童代表着的逐漸消失古老文化的關注,這一點對於非日本人的觀眾而言,未必能夠察覺。而電影亦不刻意硬銷,只以河童Coo在結局時仍然堅持尋找同類作為總結,但同時亦少了反效果的說教意味,這種含蓄的表達手法反而更好。

神話傳說的價值,在於它的獨立性,無人能複製錄用,印度拍河童故事,中國講美人魚,必然畫虎不成。中國本身也有很多神話,為什麼沒有拍成出色的電影? 是因為我們沒有文化流失的問題,還是我們已經忘記得一乾二淨? 這是個很值得深思的課題。

Jam

10
七月

Winter’s Bone

   Posted by: admin

甚麼叫好戲? 好戲是看不出的。不是角色去塑造演員,是演員賦予角色生命,必須要能投入其中,混然不覺正自演戲,先騙過自己,然後才能騙過觀眾,那才是一份演技。假如 「演」得太著跡,便是不懂得演戲。香港有些導演走精面,為演員 「度身訂造」角色,讓演員做回自己,令演員易於投入。可是要投入的,除了銀幕上的他們,還有銀幕下的觀眾。「做返自己」,邊個想睇你?

2010年的Winter’s Bone是給香港演藝界表演的一場好戲。一開始,就交代了女主角簡單的悲劇慘遇,父親坐了牢,母親得了精神病,終日呆呆滯滯,需吃藥抑制病情,在她之下有一弟一妹,十歲未滿,佗手掕腳。家境惡劣,要只有17歲的她一個人來肩負。就這樣的煽情故事,夠香港導演拍幾幕全場哭哭啼啼的 「際遇」,不然情滲不了,演員沒機會表演演技,觀眾看不明白。

Winter’s Bone 將這種感人肺腑的背景,用五分鐘就代交完畢。為什麼? 因為這種三流悲劇,誰都能夠出賣。而只有軟弱的人,才會對生活上的困頓,事無大小都要痛哭一番。生活艱苦嗎? 就咬緊牙關加把勁撐過去,無需刻意放大任何行為,自然會嬴回別人的尊重。一慘就哭,這根本不值得什麼同情。

香港就是一個情感空洞的城市,才會專拍一大堆婆媽爛劇,下下死人冧樓,戰火連天,沒有這些,就沒有高潮。演員只是凡人,沒打過仗,沒有神話式的生活,強演下去,自然浮誇。只知道慘,慘就哭了,你哭我又哭,千人一面,就叫劇力萬鈞,好戲連場。

Winter’s Bone沒有叫小孩呼天搶地,也沒叫母親隨便失常,全片都是靜靜的進發,因為故事發生在小鎮裡,當時是冬天,靜,才合乎情理。有一天,警員走到女主角的家門前,告訴她即將提堂的父親失蹤了。外釋的他沒有金錢,自然以家做抵押。他不見了,屋就會被沒收。女主角為免家破人亡,於是,她在小鎮裡四出打聽黑道人物,尋找父親的下落。

這,就是戲。女主角裝扮堅強,不惜冒險做不該做的事。為了家,她義無反顧。在無人之時,才軟弱無聲地流下幾滴眼淚,無須面容扭曲,淚海橫流。這就是戲,可人家實際年齡只有20歲,只是個在演藝世界裡頭角未露的小腳色。她是名不經傳的Jennifer Lawerence,卻已有着這一份功力。香港這一代的新演員,甚至是很多被外界肯定為好戲的實力演員,能有這種深度嗎?

真心欲看一場好戲的觀眾,Winter’s Bone 是好的選擇,單單看這一個小演員如何入格地裝扮強悍,已經值回票價。而不懂得戲的,就看回香港那些高潮迭起的師奶劇好了,因為Winter’s Bone對這種觀眾來說,太悶了!

J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