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殺神John Wick之芭蕾殺姬》短評
暴力「美學」?
《殺神John Wick之芭蕾殺姬》繼承《John Wick》電影系列的傳統,同樣以狠和勁為賣點,伊芙·馬卡羅(安娜·迪艾瑪絲飾)打鬥的鏡頭從不暫停,格鬥的場面此起彼落,使觀眾透不過氣。各種各樣的殺人畫面盡顯創作人的創意,她的對手被殺的結局是意料中事,問題只在於他們為何死及如何死。即使她有替身的協助,她的臉容和身體語言仍然需要表現殺手嫉惡如仇的「陽剛味」,她的情緒仍然需要表現其高漲而前所未有的爆發點。雖然她的演出以動作場面為主,但她依舊需要有適切的演技,才可把角色暴烈剛勁的風格表現出來。
影片內伊芙年幼時父親被殺,為她帶來痛苦,並播下日後復仇的「種子」。其實她長大後不聽上司的勸告,對殺父仇人大開殺戒,是意料中事。因為復仇是她生存意志的根源,亦是她選擇繼續生存的目的。這種打鬥的理由雖然合情合理,但較為傳統,即使此原因容易讓觀眾信服,如能有更多鏡頭描寫她長大過程中仇恨情緒的「發酵」,其主動找尋敵人復仇的說服力理應更強。或許觀眾可運用自己的想像力猜想其情緒「發酵」的過程, 創作人覺得自己無需「畫公仔畫出腸」,觀眾僅看她長大後怒火中燒的狀態,已能猜到她曾經歷長時間的壓抑過程,她怒斬仇敵的一剎那,正是她完全紓壓的黃金時刻。
《殺》可說是暴力的極致,影片內斷指、斷臂、撞頭、近身對打的鏡頭多不勝數,但這些暴力畫面是否優美,實屬見仁見智。雖然伊芙自小學習芭蕾舞,按常理,她應能表現豐富的肢體美,但在打鬥時能否表現這些美感?筆者在觀賞她與仇人對打的場面時,著實難以找到這些美感的種種「痕跡」,或許打鬥鏡頭的節奏過於急速,我們來不及欣賞這些美感,又或者我們專注於欣賞暴力畫面,忽略了鏡頭的藝術性。《殺》是《John Wick》電影系列的新開始,其「暴力麻醉」的成分確實有一定的可觀性,但下集如能多敘述伊芙小時候的慘痛經歷以加強她堅決復仇的說服力,在她的打鬥鏡頭內增添慢動作以讓觀眾看清楚其暴力畫面的美感,影片的整體成績應會更佳,其畫面亦應有更高的可觀性。
曉龍
《殺神John Wick之芭蕾殺姬》
From the World of John Wick: Ballerina
百般刺激不忘一點反省
貫徹「殺神」作風,由頭打到落尾!當然是百分之一百的官能刺激;層出不窮的打鬥方式令你目不暇給;密集式的殺戮令你血脈沸騰;最後的特殊武器更令你瞠目結舌。痛快的殺殺殺能將你心頭之憤盡情發洩,然後大呼:爽呀!
此集主要描述女主角伊芙(安娜迪艾瑪絲飾)成為殺手之路,故事亦牽涉兩個「殺手家族」。John Wick的殺手世界一向都是一個漫畫世界,超現實的;所以你別質疑殺神何以能以一敵百?具打不死之身?因為他是「神」。這趟更是一個「女神」!當然安娜的確具備這條件。標緻漂亮的臉孔;冷傲艷麗的氣質;俐落殺人的狠辣,絕對是John Wick接班人, 畢竟奇洛李維斯已年屆六旬,再拍如此誇張的動作戲,猶恐力有不逮,新人接捧正是好時機。
雖然全片99%都是打打打殺殺殺,但有1%仍然存在現實的反省。戲中的「殺手家族」就是現實的黑社會,進去了,你別想跑出來,也不可能跑得出來,要出來,代價一定是「死」!
John Wick所屬的「 俄卡勞馬」主要為金錢效勞,有錢,萬事容易解決。但另一邊廂的「邪教殺手家族」卻是世襲的,這令我想起了「導盲犬」。導盲犬一出生就是導盲犬,因為父母是導盲犬,牠必然就是導盲犬。牠沒有選擇,當然這是人為的注定命運。而戲中的「邪教」是一種「信仰」,信仰是牢不可破的,是世世代代的,是沒有選擇的。當一種政治權力發展成一種「信仰」的時候,其邪惡力量就會變成「大家的命運」,別忘記這個命運也是人為的,是大家的所作所為。沒有選擇是很可怕。過來人John Wick對伊芙說:你仍有選擇!
這是我所感受到的1%,足夠了。
陸凌綠

《不赦之罪》短評
牧師都是「人」
《不赦之罪》內梁牧師(黃秋生飾)要寬恕強姦自己女兒的少年犯阿樂(歐鎮灝 飾),後來她自殺而死,牧師遵循《聖經》的教導,要「寬恕別人七十個七次」,這著實是對他的一大挑戰。究竟人性會「戰勝」神性還是神性會「戰勝」人性?牧師都是「人」,受人性所左右,我們不可對他的神性有超出人性的奢望。畢竟人類有怒與恨,他對阿樂深懷怨恨,實屬人之常情。
在影片的初段至中段,梁牧師用盡所有辦法壓抑自己的憤怒,以為自己可以像耶穌一樣,完全寬恕仇人,殊不知他在為阿樂施浸的一刻, 才顯露人類的本性,讓自己的怒氣升上最高點後「爆發」,並突然失控,想在眾目睽睽下淹死阿樂。 他在心理上以為自己已完全饒恕阿樂,但在行為上卻不能欺騙自己,其報復的心理表露無遺。在現實生活中,此人性「戰勝」神性的例子俯拾皆是,因為人不是神,有軟弱的一面。他欲置阿樂於死地,明顯表露了人性的陰暗面。
《不》的創作人為了「製造」戲劇的矛盾與衝突,不惜犧牲了故事情節的合理性。從一開始,阿樂返梁牧師負責的教會,在教會的安排下,由他親自接觸阿樂, 從不避嫌,這已不合常理。因為兩人的關係特殊,即使他是教會的牧者,為了公平地對待阿樂,教會理應安排另一位牧者與阿樂接觸,這是基於人性的安排。其後他為阿樂施浸,即使他百分百饒恕阿樂,為了避嫌,教會安排另一位牧者協助阿樂受浸,這算是符合人性的安排。影片內他親自擔任阿樂受浸儀式的總負責人,其實已違反常理。
不論梁牧師的靈命有多好,他始終是「人」,有與生俱來的人性,表面上對阿樂和善謙柔,其實想向阿樂報復,這正是「醜陋」人性的體現。反而他的太太(蘇玉華飾)直截了當地表明不能寬恕阿樂,她的取態更顯得真實可信,因為她在表露人性真面目方面比他更「赤裸 」。很明顯,他與她都是「普通人」, 但他比她更懂遮掩自己的「真性情」。事實上,牧者是否比其他人「虛偽」,這實在不得而知,但影片內教會「不避嫌」的缺失,其實是難以饒恕的行政失誤,在現實社會中出現的機會甚低,因為大部分教會為了保護自己的聲譽和形象,在牧者與信徒的安排上都會十分小心,「避嫌」是教會經營者基本的常識。因此,《不》的創作人欲營構影片中事件的生活感,但教會「不避嫌」的疏忽已嚴重破壞了事件的真實性。
曉龍
《不赦之罪》Valley of the Shadow of Death
別被意念凌駕劇情合理性
通常新導演(或編劇)都會被一個「意念」牽著鼻子走。電影提出了一個「罪」與「恕」的問題。牽涉著宗教與人性,一個很宏大的題旨。你要探討一個宏大的題旨,可以,但,別利用種種的不合情理去服務這個「意念」。出來的劇本不令人信服會浪費了你的「意念」。
首先要知道「強姦」是一種嚴重的刑事罪行,最高可判終身監禁(註),等同謀殺。而戲中人陳梓樂只判刑三年,相對是輕判;一來可能是未成年,二來可能因某些原因得到減刑。好,「某些原因」。電影一開始就已經告訴你阿樂是一個強姦犯(至於為何會強姦,影片「稍有」交代),當中並無任何審訊過程出現,但作為一個觀眾,我會背後解讀他一定是經過無數次審訊、上庭、作供、辯解、求情…,因為這是嚴重罪行。第一個不合理來了:他竟然沒見過、不認識受害人晴晴的父母?父親更是一位知名牧師(戲中有交代他接受雜誌訪問,並做封面人物),庭上審訊沒見過?他不曾為女兒作供?受害人的背景、家庭生活、受害當刻狀況…不曾庭上作供?犯人沒有出庭辯解?怎會沒碰過面?
第二個不合理:父親梁牧師知道阿樂是何許人,就當他是「寬恕他的罪行」,但收留他到教會住宿、工作就大有問題,戲中有解釋他是交給社工姑娘決定處理的。這就更不合理,編劇到底知不知道有「性罪行定罪紀錄查核機制」?但凡與小朋友有接觸的工作,當進入或到該地方的人員都必須交出「性罪行定罪紀錄證明書」,不單教師、社工甚至校工都要,社工姑娘會有這個重大疏忽嗎?戲中有顯示他跟小朋玩耍,有身體接觸的。我看到的時候都目瞪口呆,強姦犯可以接觸小朋友?雖然他已是自由人,但鑑於機構自我保障,通常都不會允許此等情況發生。
第三個不合理出現,阿樂為甚麼要強姦晴晴?由於一句:「我終於可以原諒晴晴喇!」揭開原來阿樂都是受害者,被同學欺凌。通常一個人為何會「強姦」另一個人?心理變態?性衝動不能壓抑,有性癮?獸性爆發以強凌弱?服藥後喪失理性?觀乎陳梓樂的情況,以上種種皆非,你可以說年輕人血氣方剛就會有性行為,但這基於兩情相悦,並不存在「強暴」,那麼惟一剩下的理由就是「報復」,因為被欺凌而作出「報復」。這是犯「強姦」的動機,也可能是減刑的理由(其實不成理由),如此這般,這些重要證供不曾在庭上作供?梁牧師不曾知道?女兒曾作欺凌行為?好像是第一次發現?
第四個不合理:晴晴不獲允許墮胎而弄至自殺。基本上所有被「強姦」的受害人,要成功入罪強姦者,必須有即時的證據如精液、法醫檢驗報告,亦即是說晴晴是即時報警並送院檢查的。那麼,受害人通常都會得到必須的醫療協助,服用「事後丸」或緊急終止懷孕針藥,尤其未成年少女因姦成孕,受到的保護應該是更嚴謹的。除非她沒即時報警,但事後一切證據不足會難以起訴,陳梓樂又何以背負「強姦」罪名?那麼,何來梁父因宗教理由阻止晴晴墮胎而引致自殺?
在種種的不合理情況下,我已看得不很投入…。對不起,筆者還有一點不滿的就是選角,既然有陳書昕和陳紫萱你選,為何會選一個單眼皮跟黄秋生和蘇玉華完全不像樣的陳書昕來飾演他們的女兒?不是陳紫萱更像嗎?(不是說陳書昕演得不好,相反她演得很好)算吧,這個不像樣的情況經常發生,從來沒人注重。
最後的不合理終於出現:梁牧師在受浸儀式下「企圖謀殺」!作為一個牧師真的會這樣做?就算是你很憎恨這個人,你很想殺死他,那你大可以在他背負十字架上山的時候推他落山,何以在一個眾目睽睽的情況下做這件(導演以為很爆的)事?其實這個處理是相當「肉酸」的!一來梁牧師的情緒是如何推到這個點?二來阿樂的確有悔意,還口口聲聲多謝牧師,如果要恨、要殺,初期就應該下手,犯不著到最後才要殺人。
以上種種,你轉一個手法,或轉一個案件,其實就能做到合理地表達主題。或者以一個超現實手法…;背負十字架上山已經是超現實。
然而,電影也有許多值得讚賞之處,導演在一些場面處理上是不錯的,如甫開場不久梁妻(蘇玉華飾)不斷製造出一些噪音(畫外音)來表達對丈夫的不滿。梁媽媽這角色相信也是編劇寫得最暢順的一個,因為她較為真實。從她最初對陳梓樂充滿恨意;到後來知道晴晴欺凌阿樂真相(不知她是否知道,沒明確交代)收起所有熊仔玩偶,把晴晴放下,沒那麼憎恨阿樂(未至於原諒),都是很自然地變化,蘇玉華也演得很好。幾位年輕演員都不錯,主角歐鎮灝尤其演得好,感情自然流露,有層次。筆者沒看過他在ViuTV的演出,只覺這張眼大大的孩子臉惹人憐愛,也許觀眾因此原諒他的罪。
另外,拍攝、燈光、配樂、場面調度,其實導演林善都做出水準,許多陰沉壓抑的氣氛都能感染觀眾。戲中為交代劇情的對白或場景不多,懂得減、省留白是導演的優點,作為新導演有此能力,很好!選這個題材也很夠膽;挑戰宗教信仰,「愛你的敵人」談何容易?在今天這個是非黑白模糊,信仰崩潰的社會,能夠引起觀眾一點思考,也是電影的力量。
新晉們繼續努力!
註:第200章《刑事罪行條例》第118(3)條
陸凌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