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短評

突如其來的轉折點的精心設計

中國內地的電影一向都以政治及社會問題為核心,在多齣電影屢次講述貪污問題的嚴重性後,《重生》又披露毒品問題的禍害。眾所周知,毒品問題在東南亞國家內最嚴重,此片沒有說明毒品買賣在那一國家內出現,可能是真實的國家,亦可能是虛擬的國度,我們只看見一大群南亞裔人士在不知名的暗黑環境下參與毒品交易。影片創作人只聚焦在問題本身,不曾描黑任何一個國家,避免損害任何一個國家的形象,只讓觀眾猜猜片中的畫面來自現實中的那一國家,不會得罪任何一國,算是導演兼編劇馬浴柯在故事設定上的高明之舉。不會「指明道姓」地講述某一國家的社會問題,亦算是中國與鄰國維持友好關係的一種「方法」。

片中沙旺(張家輝飾)、南茜(張榕容飾)與巴萊(馬浴柯飾)向大毒販復仇的情節耳熟能詳,本來故事情節盡在觀眾的意料之內。影片中後段沙旺與安渡(阮經天飾)進行大對決時,後者先講述他搶奪當地毒品王國的陰謀,以為自己奸計得逞而沾沾自喜,但其後前者講述整件事的真相時,我們始知道前者把後者玩弄於股掌之中,後者只是前者欲粉碎毒品王國的一隻「棋子」。此意料之外的「驚喜」,正好符合扭橋時必須合乎情理之中的標準。很明顯,編劇花了不少心思構思劇本的起承轉合,讓《重》成為故事情節較獨特的動作片。

《重生》的片名有其弦外之音,毒品問題被根治,使整個城市重生,沙旺、南茜與巴萊的死亡,亦讓他們三人重生。全片片尾彩蛋內沙旺與他的太太、以及兩位伙伴優哉游哉地閒談野餐,他們彷彿在死亡後於另一國度內享受生活。這明顯是影片創作人的想像,覺得人死後會在另一空間內繼續生活,此神來之筆,盡顯編劇設計故事情節時發揮的創意,亦與中國古代史家對地下世界的描述一脈相承。不少人認為動作片的導演及編劇把焦點放在動作場面上,忽略了故事情節的設計及編排,實屬情有可原。如今《重》在精心設計的槍戰爆破鏡頭之餘,還顧及整體故事的轉折點,並衍生意料之外的構思,成功在芸芸中國內地的動作類型片中突圍而出,實屬難得。

曉龍
6
十月

Roter Hilmmel/《盛夏餘燼》

   Posted by: admin   in 香港影評人協會

Roter Hilmmel直譯「紅色的天空」,港譯《盛夏餘燼》。一部由Christian Petzold編劇執導,2023 年上映的影片。借用「水及或火元素」敘述一個關於愛的主題,雖然編導一如既往地借用元素講故事,但這次更是在影片內直接展現了導演個人對浪漫主義詩人海涅/Heinrich Heine的崇敬和仰慕。導演的第一部作品《水漾的女人》(Undine)也取材自海涅的詩歌《羅蕾萊》/Die Loreley,但表達得比較隱晦。這部同樣取材自海涅的詩歌《羅曼采》/Romanzero中的 “Der Asra(阿拉伯語,意思是在夜間/黑暗中行走。)”,則毫不避諱地在影片內借女主角之口,朗誦了這首詩歌兩次。詩文如下:

Täglich ging die wunderschöne漂亮的人兒每天都來

Sultanstochter auf und nieder那跑上跑下的是蘇丹王美麗的女兒

Um die Abendzeit am Springbrunn傍晚在噴泉旁

Wo die weißen Wasser plätschern白色水花飛濺的地方

Täglich stand der junge Sklave一個年輕的奴隸每天都站著哪兒

Um die Abendzeit am Springbrunn傍晚在噴泉旁

Wo die weißen Wasser plätschern白色水花飛濺的地方

Täglich ward er bleich und bleicher他一天比一天更顯蒼白

Eines Abends trat die Fürstin一天晚上公主來見他

Auf ihn zu mit raschen Worten簡短地問他:

Deinen Namen will ich wissen我想知道你的名字

Deine Heimath, deine Sippschaft!你的家,你的部族!

Und der Sklave sprach: ich heiße奴隸說:我的名字叫

Mohamet, ich bin aus Yemmen穆罕默德,來自也門,

Und mein Stamm sind jene Asra來自那個叫阿斯拉的部落

Welche sterben wenn sie lieben.當人相愛,便難逃一死。

故事講述了一位青澀的小説作家男主角利昂,希望找一個環境安靜的地方修改他即將打算出版的小説,故跟隨朋友菲利克斯去了在波羅的海邊的私人度假屋。不過度假屋已經有一位先到者~既美麗又隨和的女主角娜佳。還有她的情人,附近海灘的救生員大衛也時不時出現在度假屋裏。四人的互動呈兩個極端,大家都很熱情好客,唯獨利昂表現得非常自閉和敏感,幾乎拒絕所有人的各種邀請。尤其當他發現原來娜佳是一位在讀文學博士的學生時,他更自卑不已。一段尷尬的時光最後因映紅了黑夜的山火逼近而戛然而止。

娜佳對應的是詩歌裏尊貴的、美麗又隨和的蘇丹王的女兒,而男主角利昂則對應詩歌中來自也門的奴隸穆罕默德。利昂在相處中越來越焦躁,自卑和妒意讓他內心充滿鬱悶和不安,都是因爲他漸漸愛上了娜佳。遠處的山火則是愛的象徵,遠看它照亮了大半個夜空,既壯觀又美麗。但當它忽然靠近,你可能連逃走的機會都沒有,只能葬身火海,但你又不會因此感到遺憾,只有你的親人才會感到傷痛。女主角把這首詩歌背後的含意解讀爲「愛的震顫」。人只有經歷了愛才真正明白了生命的全部意義,因此影片最後,男主角最終以這首海涅的詩歌爲啓迪,寫成了他的作品而成長爲成熟的大人。

在德國文學中,既是作家又是思想家不乏其人,但像海涅那樣以簡樸詞藻語句寫出思想深刻、優美又生動而又沒有充滿沉重哲學、歷史內容的詩篇卻不多見。他是異常非典型的德國人。因為癱瘓,所以1848年5月海涅最後一次出門去了羅浮宮。斷臂的維納斯勾起了他的傷感,他在她的腳前呆了很久,女神也憐憫地俯視著他。在這一天後,他依然在床上不斷創作,1851年完成了《羅曼采羅》!他優美的詩篇吸引了很多作曲家為其譜上曲子,據說為海涅詩歌譜曲或改編加工的曲目共有一萬首。1856年2月17日他在巴黎逝世。

小浪

《荒野機械人》THE WILD ROBOT

科技與原始世界的「有機融合」

《荒野機械人》內機械人「羅茲森7134號」意外地掉進原始森林,看見一隻小雁孤兒,要完成三項任務,包括如何吃、怎樣游泳及如何飛翔。很明顯,影片創作人藉著此片探討科技與原始世界的關係,很多人都以為冷冰冰的科技與暖感洋溢的原始世界形成強烈的對比,但創作人刻意把「羅茲森7134號」設計成有情有義的機械人,用盡各種方法訓練小雁。

「羅茲森7134號」充滿著母愛,作為母親的觀眾看此片時具有豐富的代入感,在於它扮演了母親的角色,是牠的「養母」,溫情感性的故事情節,暖化了它本來冷冰冰的特質,亦讓《荒》破天荒地以機械人電影的特殊身分使觀眾感動落淚。影片「人性化」的特質,的確使觀眾窩心,因為有懷孕及養兒育女經驗的觀眾會對它的經歷感同身受。

很多時候,人類都會擔心人工智能取代他們。今趟「羅茲森7134號」名正言順地代替了母親,《荒》內它養育小雁,其實亦可以養育嬰孩。我們不禁懷疑:在人類生子以後,可由機械人照顧他們,陪伴他們成長,人類是否終有一天被機械人取代?我們的存在價值是否日益下降,可以完全被人工智能代替?

不過,機械人受電腦程式操控,人類由自己的腦袋操控,但人類與機械人最大的差異在於前者的真摯情感與後者的仿真情感的感染力完全不同,所謂「同行者」,應該能與當事人同走共享。沒錯,《荒》內「羅茲森7134號」與小雁同行,陪伴牠,看著牠如何學習,但它不是牠的同類,與牠的溝通始終有障礙。

例如:「羅茲森7134號」不懂如何飛翔,需要找鷹幫忙,因為鷹擅長飛行,故牠可親自教導小雁。成年人教導嬰兒走路,自己有數十年的經驗,當然有資格指導其生活上的種種事情。故同類比異類優勝,在於前者會擁有後者沒有的經驗,而這些經驗十分珍貴,難以取代。因此,人類教導嬰兒,不可能由人工智能/機械人代勞。

由此可見,《荒》強調科技與原始世界的「有機融合」,「羅茲森7134號」在森林內與小雁及其他動物相處,正好反映科技與原始世界不會有嚴重的衝突,彼此都不會取代對方。雖然機械人作為母親,擁有照顧小動物的特殊能力,但它不可能取代動物的同類/人類。如果同類/人類因人工智能/機械人的出現而妄自菲薄,實在太不應該,亦小看了自己真正的能力。

曉龍

人類的一個憧憬

不管是參考也好,致敬也好,很明顯這個機械人羅兹,靈感是來自《天空之城》的花園園丁機械人;雖然說這故事有原著改編,但實在太相似,連照顧小鳥都一樣。據聞導演基斯桑達斯Chris Sanders都喜歡宮崎駿作品,可能潛移默化。

故事主線講述機械人羅兹因一場意外,要照顧小雁阿亮直至他可以遷飛。噢…怎麼又極似年前改編自真人真事的法國電影《孤雁和你飛》Spread Your Wings?(筆者當時亦有評論,可參閱第503期) 不過,我會撇除「雷同與巧合」, 找出優點。

本片以較粗獷的畫風來展現「原始」的一面,與故事相當配合,去除3D塑膠感。動畫技巧優秀已毋庸置疑;不論六角柱石、懸崖峭壁或海洋、森林皆像真細緻;群雁遷飛更是壯觀震撼。影像效果亮麗奪目,配樂悠揚悅耳,觀影享受一流。

將「尖端科技」置放於一個「原始境況」已相當具衝突性,戲劇效果已先拔頭籌,如表達主題配合的話就相得益彰。此片結構是成長故事,宣傳卻落在「母愛」上,而配音亦找來一把女聲來配機械人,有「母親」的導向性。若真的以此為題,似乎流於低層次…Dream Works應該不止於此。我其實看到另一個層次–救贖。

科技為人類帶來各種便利、享受,卻對大自然作出無窮的傷害、破壞(如全球暖化)。羅兹這個「高科技」突然來到「原始荒野」,闖了禍…;不就是今天人類的寫照?她在過程中的不斷救贖,自己不其然改寫程式,是一種自我反省?抑或心靈得救贖的自然反應?

電影又試圖告訴我科技是雙刃劍,除了破壞,亦能建設;羅兹以其科技才能,迅速建立一個避寒中心,讓所有動物渡過嚴冬倖免於難,同時修補關係。

科技與大自然並非相悖抗衡,是可以和諧共存的。如果信者得救,我願意相信。

陸凌綠

《小丑:雙瘋》Joker: Folie à Deux

葛咸城的小丑很幸福

筆者從來沒看資料就進場。沒想過原來是歌舞片(主要是歌。終於明白為何找Lady Gaga來演)!看畢其實真覺得《小丑》沒必要再添食,第一集已有豐富足夠的暗黑人物的描寫,華堅馮力士連奧斯卡影帝都拿了,再來一趟只覺重複。相信導演都意識到這點,所以換個歌舞形式,以帶來新鮮感。這並無不可,唯將視點轉為小丑女哈蕾Harley Quinn,整個故事應該會有所不同。但可能因為Lady Gaga的天價片酬,所以還是從小丑的角度出發。

此集想將「愛情」放在主位,但在暗黑氛圍中炮製浪漫有一定的難度,容易的是能利用「幻想」去處理,正好順應角色的「妄想症」。片中能為Arthur脫罪的理由是「精神病」,而大部份的篇幅都集中於Arthur在獄中或被審訊的過程及哈蕾追求小丑的經過。縱使張力猶在,但劇情起伏、轉折不大,有懨悶之感。哈蕾在這集其實是關鍵人物,她為何會愛上小丑?只是一個瘋狂粉絲?二人有多愛?「為哥死,為哥亡,為哥打入雜差房」?相處機會根本不多,如何深刻感動?不是一場造愛就能圓滿。幾場的歌舞亦不足以解釋相愛的原因,雖然舊歌確實被演繹得吸引動聽。華堅馮力士歌喉不遜大歌星,連踢躂舞也難不倒他,當然還有減肥至瘦骨嶙峋,拚了老命盡顯專業精神,極讚!

又說葛咸城很壞,原來還有公平公正的司法制度去審判;還有陪審團;還有抗辯的機會。原來葛咸城不算太壞,壞的,連小丑都沒見識過!

P. S. 別遲入場。有一段點題的精彩卡通在片首。

陸凌綠

《再‧見熊貓福寶》短評

人生不同階段的綜合呈現

想不到《再‧見熊貓福寶》可讓作為觀眾的我們看盡人生的生離死別。生,指熊貓福寶的出生。離,指牠離開南韓及當地的飼養員及民眾。死,指照顧牠的爺爺的母親去世。別,指牠向爺爺告別,亦指他的母親向他告別。影片綜合地呈現人生的不同階段,讓我們經歷悲喜哀樂的起起跌跌,彷彿在銀幕上經歷不一樣的生命旅程。

悲,在於福寶必須離開南韓的悲哀。由於南韓與中國過往所簽的條約的限制,不論爺爺、其他照顧員與南韓民眾多麼掛念牠,牠必須離開自己的出生地,遷移至中國。當地民眾歡送牠的真實畫面,動物園內爺爺與其他照顧員依依不捨而落淚的鏡頭,確實讓我們感觸流涕。電影院內哭聲不斷,已是最佳的證明。

喜,在於福寶出生帶來的喜悅。牠的出生為我們帶來生之喜悅,當我們看見牠從出生至今的成長歷程,便會察覺生命之偉大,亦讓我們洞悉生命之奧秘,在於每種動物獨特的長大過程,體型如何一步一步地膨脹,樣貌怎樣一步一步地變化,都讓我們了解生物演變的神奇及奧妙。牠從嬰兒階段的粉紅色變為少年時期的黑白色,尤其精彩。

哀,在於爺爺與母親永遠分離的哀痛。他在面對福寶離開南韓的同一時段內,又要與母親永遠分開。影片內他的母親喪禮的片段,讓我們慨歎人生的無常,作為一個人,要學懂接受身邊的人及動物離開自己,這是每個人都很大可能會經歷的事,是無奈及無常的人生的寫照。影片藉著慘痛的經歷側寫人生,是製作人的神來之筆。

樂,在於福寶遷往中國過著新生活的喜樂。牠從南韓前往中國,住在成都的大熊貓基地裡,雖然離開了爸媽,但可認識不少新朋友,且當地的自然環境遼闊舒適,適合熊貓定居。當爺爺到當地探望牠時,都覺得當地很適合熊貓居住,牠住在當地,他都很放心。現在牠重新過著新生活,應有一種前所未有的滿足和快樂。

作為一齣以動物為本的紀錄片,《再》竟毫不吝嗇地呈現生命的不同面貌,讓我們反思生命,從而學懂珍惜生命的每分每秒,並學會如何享受生命中的每一瞬間。影片涉及的人生課題,相信是我們作為觀眾始料不及的重大「收獲」。

曉龍

《母血性》短評

嫉妒的「威力」

一次意外,造成死亡,毀掉兩個本來完好無缺的家庭。《母血性》內絲蓮(安妮夏菲維飾)的兒子因一次意外喪生,她的鄰居艾麗絲(謝茜嘉謝西婷飾)深感內疚,但覺得導致他死亡的責任不會全在自己身上,表面上她不會怪責艾麗絲,實際上她痛恨她,覺得她對自己的兒子照顧不周,導致意外發生。復仇的情緒一直隱藏在絲蓮的心底裡,艾麗絲亦懷疑她會對她一家作出「大反擊」而耿耿於懷。當絲蓮只與丈夫在一起,卻看見艾麗絲一家三口與丈夫的媽媽盡享天倫之樂,嫉妒之心自然衍生,謀殺案便由此而起。

《母》的創作人訴說女性內心的黑暗世界,別以為只有表面上強悍的男性才會殺人,表面上柔弱的女性同樣會殺人。絲蓮因嫉妒之心而開展她的殺人大計,艾麗絲丈夫的媽媽被偷換藥物,艾麗絲與她的丈夫被哥羅芳所害,一場又一場意外,其實是絲蓮的詭計。她弱質纖纖的外型,其實是「騙人」的工具,除了艾麗絲別具睿智,差點猜得到她的陰謀外,別人對她奸詐的內心沒有任何懷疑,遑論會覺得她是殺人兇手。故她勇救艾麗絲兒子的行為,成功「掩飾」她的惡行,讓艾麗絲誤信她是「好人」,並讓她成功實踐她的陰謀。

可見嫉妒具有難以想像的「威力」,女性的妒忌心可以「轉化」成行為,極端的行為可以破壞別人的整個家庭,甚至其家庭成員的人生。或許《母》的故事情節走向極端,讓觀眾看完後對女性心底裡的「惡魔」提心吊膽,但無可否認,隱藏的絲蓮可能活在每位女性的心底裡,隱藏的她會否在行為層面上浮現,關鍵在於其道德意識能否抑壓心中的「惡魔」,可否調控自己的行為,並以較正面的行為表達嫉妒的心理。《母》的恐怖感在於人性,人性走向至惡的極端,可能屬於少數,但心底裡的「惡魔」,可能在心理層面上不算太罕見。

《母》內安妮夏菲維與謝茜嘉謝西婷大鬥演技,前者的掩飾,後者的猜疑,皆分別地透過她倆傳神的動態及身體語言表達出來。前者不只靠外表,還會運用久經磨練的演技,到位地表現角色外在仁慈內裡奸詐的表裡不一的特質。後者運用較外露的表達方法,表現角色對別人不信任的態度,又適度調節說話的語調,把角色神經兮兮的特質盡現觀眾的眼前。即使《母》的故事情節被評為不合情理,絲蓮過於「神通廣大」,她倆渾身解數的演出,相信仍然是全片最大的賣點。

曉龍

《武替道》Stuntman

他們讓全世界認識香港電影

之前荷里活有一套《特技狂人》The Fall Guy,今回香港終於有一齣《武替道》Stuntman。很有趣,其英文片名是「特技人」,但《武替道》講的是「龍虎武師」,這個稱呼可能是香港電影行獨有;「特技人」與「龍虎武師」其實是有分別的,起碼早在五、六十年代粵語武俠片時期,袁小田仍飾演甚麼惡頭陀等角色時皆稱「龍虎武師」,沒甚麼「特技人」的。

本片開宗名義是向七、八十年代香港的功夫動作片和龍虎武師致敬,所以甫開首就來一場翻版《警察故事》,主角成龍亦憑此等片種揚威國際。當年功夫片或武俠片相信只有香港「武師」才能做到。礙於大部份電影成本偏低,許多情況都是土砲製作,當年的安全設施亦未及今天,但動作要求高,視覺效果又要精彩,結果就是靠巨星們背後的替身龍虎武師,著實居功至偉。各種危險動作受傷難免,更甚死亡;他們除了為餬口外,相信沒有一股熱血也難以做到。

故事主線是講述退隱影壇的武指李森重出江湖,卻不能與時並進地跟新一輩的武指磨合;支線就是父女情。父女情當然又是那些「只顧工作忽略家庭」引致不和的陳腔濫調。始終兩位導演都當過武師,比較起來,描寫戲行內的武師山頭主義、紛爭的戲更為出色。尤其一場「街頭偷拍」盡現八、九十年代的動作片「輝煌成就」,沒有當時的「敢作敢為」,整個世界根本不會認識「港產片」。

以首部長片來說,不足之處是劇本、對白及選角。首先選角,董瑋絕對是這「老師父」的不二人選,濶別銀幕廿多年,仍然演出精彩投入,非常難得,有望提名。但選林耀聲來飾演他的年青角色就極不對勁了,外貌身形高度完全不配,尤其董瑋的凌厲眼神,林是沒有的。另外,其女兒蔡思韵又是不適合,飾母親的梁雍婷也是身材矮小,父母皆矮,如何生得出神高神大的女兒?另外,人氣高企的劉俊謙亦然,外形手長腳長…,其實許多武師都是偏向身材矮小的(董瑋與伍允龍就是人辦),因為跌撲翻騰的動作,矮小才會做得好看(君不見所有體操運動員皆是)。而找來黃素歡演他兩兄弟的母親,也未免太年輕吧?如何生得出張達倫(飾兄長)?伍允龍演巨星就相當適合,亦演得不錯。綜觀只有董、伍二人選角最合適。不是說以上演員演得不好,相反演得很好,只是選角委實失誤,大打折扣!當然你可以說有例外嘛,但電影是一個「濃縮」產品,會選最典型最貼合現實的,任何有缺損的元素都會令產品效益降低。然而,我相信這是與製作預算有關,沒經費演員難找。

至於劇本,雙線發展並無不可,但女兒與父不和這元素,可以調節得好一點,武師是一個獨特的行業,「不和」的因素可以與其行業相關,「忙」並不是此行業獨有的問題。對白就真的太「畫出腸」了;許多意念其實從劇情中已表達,無需講出口,現在只覺尷尬突兀,成為一種破壞。另一個重要的缺失是龍仔(劉俊謙飾)的背景,他憑甚麼有資格做副武指?起碼都陳述一下他在圈中捱了多久?或從小練武?目下所見他只是一位新人,很想「埋堆」及小時候看了港產片很想模仿而已。武指不是路人甲都可以做,沒浸淫一點歲月,連機位、走位都不懂,哪敢擔崗?如果兩位編劇曾憲寧及葉偉平入行經驗淺,不妨多做一點資料搜集。

筆者最初看到這套戲時,是多年前他們在FILMART內播放介紹短片,找投資者。我當時心想,這套是最有機會拍得成的,果然皇天不負有心人。孖生兄弟梁冠堯、梁冠舜首次當導演,雖然沙石仍多,但總算將故事說得清楚明白並有戲味,亦能觸動觀眾(我看的那場有不少觀眾落淚),我覺得已是相當難得,誠意可嘉。

陸凌綠

《破浪男女》The Chronicles Of Libidoists

無愛難登彼岸

戲中男女為何不斷破浪於慾海當中?我唯一看到的就是他們都缺乏「愛」。「愛」是一種連繫,沒有愛就沒有責任;沒有傷痛…又或者更痛。不論蒙臉 Uberdick(柯煒林飾)、單親霸( 吳慷仁飾)、白Q(梁湘華飾)、小綠(劉主平飾),甚至那位「未夠秤」的女學生,都是活在一個沒有「愛」的軀殼內,不同的性玩意只是不同的填充物或安慰劑。

劇本猶似文學篇章,導演楊雅喆以一個夢幻虛無的手法呈現。許多場口均以舞台劇方式演繹;尤其「電話短訊對答」,這個我試圖解讀:故事中人物已經處於一個孤寂的境地,已經沒有靈魂輕飄飄的,如果連與人溝通都一個人自說自話,那種疏離冷漠感就更嚴重,為了尋回一點温度,導演唯有以血肉之軀貼近身旁對話,增加一點實在的感覺。

人類社群的「性」並不如其他動物般只為繁衍後代。人類的「性」蘊含的複雜程度,數篇論文也說不完;影片只是借現代男女的「約炮文化」來展示「性」的部份面貌或功能而已。而其中涉及的甚麼3P、SM性虐、跨性別人士等等,我看只是形式展覽,志在增加影像上的衝擊和話題性吧。反而覺得華人(向來保守)演員可全面配合,豁出去表演更值得嘉許。

結尾的「頌經」呼應一切。慾海無涯,唯愛是岸。阿彌陀佛。

陸凌綠

《望月》

善意的謊言?

沒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秘密,但遮掩秘密不說出來,或者歪曲事實說假話,就變成真真正正的謊言。《望月》內的美珍(李靖筠飾)是一個典型的悲劇人物,被母親瑛姐(李麗珍飾)欺騙,被交友App認識的男人騙去初夜,逸風(陳湛文飾)亦向她隱瞞自己與她是同母異父的兩兄妹的事實。在西方社會內,善意的謊言(White Lies)十分流行,似乎為了別人著想而撒謊,不是很嚴重的問題。善意的謊言在《望》內常見,因為家人都會顧及對方的感受,不想真相曝光而傷害了對方。

例:瑛姐為了美珍的內心感受著想,向她隱瞞自己的過失。當年瑛姐有外遇而生下她,導致婚姻破裂,家庭破碎,瑛姐欺騙她,說她是自己與丈夫的女兒,隱瞞她是瑛姐「私生女」的真相。可能瑛姐擔心她瞧不起自己的出生背景,「名不正」,在成長階段中會自卑,甚至容易自暴自棄,更可能因從小至大未見過父親而感到失落沮喪。故瑛姐不向她透露事實真相,說出善意的謊言,其實是為了保護她,這實在情有可原。

逸風同樣不向美珍說出她出生背景的真相。他與她一起成長,他作為哥哥,愛護她,不希望她因自己特殊的出生背景而感到自卑,遂視她為自己的親妹妹,向她隱瞞他倆同母異父的事實。這明顯源自他對她的愛,讓他說出善意的謊言,他的偉大,在於他處處為她著想,不想她受到傷害。當他得悉便利店店長調戲她,對她的態度欠佳時,他不想她工作不開心,遂建議她辭職。可見他倆的關係甚佳,他對她源自內心的愛,真摯動人。

不過,美珍渴望愛,被交友App認識的男人欺騙,他說自己值得她信任,卻非善意的謊言。她就像《我談的那場戀愛》中的余笑琴(吳君如飾),覺得自己孤獨寂寞,急於尋找一個可以依靠的伴侶,遂誤信了他。初時她以為他是大好人,自己有機會與他發展一段長久的關係,殊不知她被奪去初夜後,他「不知所終」,她找不到他後,極度灰心失落。很明顯,她墮進了交友陷阱,被騙後受到很大的傷害,十分可憐,值得同情。

《望》指出家人與陌生人的差異。家人為彼此著想,很多時候會顧及對方的感受,說出善意的謊言,讓對方不會受傷害。相反,陌生人肆無忌憚地說出「甜言蜜語」,讓對方窩心,但卻是傷害性極大的謊言。因此,從《望》的導演兼編劇羅耀輝的角度看,家最可靠,家人亦是最值得信任的身邊人。

曉龍

《撞鬼遇到愛》短評

超越界線的愛

俗語說:「橋不怕舊,只需要(觀眾)受。」《撞鬼遇到愛》遵循傳統鬼故事的套路,講述一段真摯的人鬼戀,身為人類的祖(素提叻.素比吉飾)遇上已成為鬼的阿儂(梅拉達.蘇斯麗飾),彼此每晚相處,情愫漸生,極像八九十年代香港的鬧鬼喜劇。導演空格力.特里威莫刻意讓故事出現變奏,使她與其他兩隻鬼居住的大宅成為「真正」的鬼屋,模仿近年萬聖節期間海洋公園舉行的「鬼屋」活動,「以真亂假」,參加者以為鬼屋內人扮鬼,其實是三隻鬼做自己。電影已有超過一百年的歷史,要創新並不容易,上述的變奏已是一種創新,真真假假的「瘋狂式」笑料配合傳統的人鬼戀,具有豐富的商業元素。喜感加上浪漫的橋段,即使觀眾覺得沒有太多的新意,他們依然會喜歡看《撞》,因為整齣電影的情節「超現實」,可讓我們逗留在「異度」空間內享受一剎那的喘息時光。

人鬼戀超越正常的人鬼界線,祖不可以「親身」接觸阿儂,需要尋找「代替品」,讓她上「代替品」的身,才可與祖拍拖。在他倆相處期間,忽爾出現她,忽爾出現「代替品」的真身,她與他交替現身,讓祖與她/他竊竊私語時,出現性別錯摸的怪現象,笑料遂隨之衍生。鏡頭的交替出現,在適當的時候展示,盡現剪接的魔力,這就是電影比真人表演更具魅力之處。《撞》內超越界線的愛的「超現實」式呈現,讓觀眾遊走在真實與幻想的世界內,這種不一樣的視聽體驗,就是電影誘人入場的賣點,亦是身為觀眾的我們追尋的享受。故《撞》在虛與實之間的平衡式「落腳點」,讓我們大膽地進入不為人知的地下世界之餘,亦可以追尋假與真彼此「混雜」的古怪現象,在同一時間內,又可以從幻想返回現實,再從現實走進幻想,享受「游離」而不著地的奇異感覺。

很明顯,《撞》有不少商業計算,但勝在算得準確,讓觀眾在上述性別錯摸的橋段中捧腹大笑。或許有些觀眾認為此片的橋段不算新穎,但不少觀眾可能對浪漫的人鬼戀情有獨鍾,喜愛型男與美女的配搭,亦願意接受青春新潮的泰國片。《撞》在眾多賣弄鬼魅嚇人的泰國電影中另創新猷,算是給當地及全球觀眾一個不一樣的選擇。

曉龍

《我談的那場戀愛 》LOVE LIES

愛情從來都是一場騙局

「信者可愛」這是電影的宣傳語句,好正!君如在片中亦說:「愛情,你信咪就係真…」。何妙祺本來是編劇,今次首執導筒,想不到出來的作品異常出色。

經過地鐵站燈箱,聽到旁邊的人看著電影海報說:「呢啲咁嘅戲邊有人睇㗎?」不知道是否見到吳君如和嫩男張天賦以為是母子戀?抑或對港產片失去信心?筆者聽到他這樣說,就更加想進場看一看;當然也立心支持港產片的。結果,觀眾真的不多,但戲好看;希望有口碑會漸入佳境。

從一個詐騙集團說起,正合騙案無日無之的今天處境,大家都會很有共鳴。各類騙案應以「情騙」最易成功,而且受騙者頗多為專業人士,如片中余笑琴(吳君如飾)正是一名婦科醫生。

「少年」(張天賦飾)就是被選中去當法國石油工程師的角色,進行「情騙」。原來詐騙集團非常有規範,如一個小型電影製作公司,騙案有劇本,有人物角色,有美術組負責道具服裝,真是大開眼界。

余笑琴何以被騙?她並非愚昧市井大媽,但因為「種種」原因她就會成為目標人物,而這「種種」就是被編劇成功塑造出一個典型受害者的因素;將人物寫得細緻清晰有助劇情發展。同時作為導演的何妙祺,很會運用敍事次序令情節變得生動及有追看性。善用天然光令畫面柔和舒服,變焦的拍攝可增加浪漫氣氛,亦突出人物情緒;燈光和攝影都甚具水準。導演技巧圓順流暢,絕不似初試啼聲。觀其風格韻味,有點像以前UFO(電影公司)的風格,教人懷念。

女性,無論任何年齡都會對愛情有幻想,只要得到滿足,不管是真是假。騙徒就是看準這點,屢獲成功。吳君如將這寂寞的心以「藏」的方式演繹,顯出功架;若誇張半分,都會變成胡鬧的笑片,現在只有少許幽默惹笑恰到好處。張天賦之前演過《夜校》,當時已令我眼前一亮;以偶像歌手來說,今天懂演戲的不多,數來數去只有幾個鏡仔,他是鏡仔以外的好選擇。這次《我》片有更大的進步,他將「少年」這角色拿捏精準,沒有過火造作。心地善良的騙子並不易做。

在有限的資金下能拍出如此精緻的一齣港產片,香港電影人的熱誠從未磨滅,只要大家仍願意進場發夢,夢工場仍然會有工開的,不用到詐騙集團當兼職。

陸凌綠

《變形金剛初始篇》短評

回到最開始

看來荷里活的創作人的創意已走至極限,當《變形金剛》的續集拍完又再拍後,要吸引觀眾再入場看此系列的電影,唯有從最起初的時候再出發。筆者還記得柯博文與密卡登從情如手足的「好兄弟」至勢不兩立的強勁對手的關鍵性轉變,在最早期的卡通裡看過此段故事,如今在《變形金剛初始篇》內再次敘述他倆不和的原因,記憶猶新,有濃烈的懷舊味道。筆者看此片時,成功重拾了不少舊日的童年回憶。

幸好在動畫技術不斷進步下,最新的《變》的動畫系列的線條別具立體感,其打鬥的節奏明快,動作的行進速度明顯加快,充滿著娛樂性,與現時手機遊戲的亮麗畫面與急速節奏相似,同樣能滿足追求官能刺激的觀眾的視聽需求。另外,即使兩位男主角結怨的源頭仍有需要多解釋的地方,影片對他倆關係的描述相信已能滿足新一代的觀眾對博派與狂派長期鬥爭的原因的懷疑及好奇心。故影片可被視為同一系列的真人版電影的前傳,讓觀眾對真人版的故事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

每個人對謊言的反應不一樣,變形金剛亦不例外。柯博文與密卡登本來是礦工,從出生開始已被騙,以為自己不能變形,殊不知被偷走了變形的最主要零件,導致自己失去了變形的天賦。前者與後者之間產生分歧,源於前者被騙後走向至善,後者被騙後走向至惡。《變》的創作人加入人性的元素,讓影片與觀眾的「距離」收窄,亦使我們觀賞時較容易代入其中,因為它們與我們同樣有向善/惡的真性情。因此,向善/惡是個人的抉擇,自己未來的命運如何,與柯博文與密卡登一樣,在於自己怎樣作出最明智的選擇。

《變》似乎是整個系列的「序」,讓觀眾懷緬自己最初接觸此動畫系列時的光景。它敘述了兩位男主角的成長背景,的確對我們日後觀賞其續集有很大的幫助。雖然他倆不和的原因有些牽強,其一念之差所造成的影響被過度放大。但無可否認,創作人已簡單解釋他倆分為兩派的原因,不論觀眾覺得合理與否,都會繼續看下去,因為全片的賣點在於其亮麗的畫面、具動感的鏡頭及緊張刺激的聲效,並非其故事情節的邏輯性。不論我們對《變》有任何批評/意見,它仍然是一個好開始。

曉龍

《變形金剛初始篇》Transformers One

希望你的孩子都愛扭他一把

一晃眼,原來已經四十年。變形金剛從「孩之寶」Hasbro一件玩具演變成一個「驚天地泣鬼神 」的宇宙故事,真係估佢唔到!如果你小時候是一邊把玩著變形金剛玩偶一邊看著變形金剛卡通片的話,相信你今天都會帶著兒子進場,雖然他只盯著手上的電話打機。

沒錯,今天的小朋友還有多少個喜歡把玩「實物」玩偶?「變形金剛」當初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他變化多端,可啟發孩子的思考和想像力;「變形」原來就是他的「核心價值」。電影中「礦工」原來都沒有「核心」,都不會「變形」的…。姑且不劇透。

說明是「初始篇」當然就是講述「狂派」和「博派」的起源。又是老掉大牙的橋段:年少的奧萊恩派斯和D-16本是好兄弟,後來因發現一個真相,有人崩潰,作出一百八十度轉變(我覺得理由不夠充份),反目。歷險過程高低起伏,充滿緊張刺激,雖然上半場變形不多(因為「礦工」變不了形),但密集的追逐打鬥亦令畫面繽紛耀眼,目不暇給。CG科技越發達,視覺效果就越層出不窮;高速飛馳的列車與原野悠然的鹿群,各有動靜美態。要將金屬柔軟化又不覺勉強,其實不容易,現在看起來都很自然,有鋼鐵味又有重量感,精良優秀。

雖然故事老土公式化,但「以謊言洗腦令你變成奴隸」這點就歷久常新,古今中外獨裁者不變的伎倆。所以,如戲中主角懂得思考和敢於突破常規、求真就非常重要。小朋友以前玩「變形金剛」要「變形」是需要思考的,腦袋、小手指和眼睛協調才成事,當中有助肌肉發展與腦部運用,實體玩具對學齡兒童成長其實很重要,可惜現在的小孩都叼著電子奶嘴長大,眼晴未發育好就被整天盯著的屏幕毀掉了,沒想像力,沒思考力,這樣的一代不就更易被獨裁者去統治麼?

曾把玩「變形金剛」的父母們,帶著孩子進戲院,除瞭解這鋼鐵星球的故事外,也不妨告訴他你自己孩提的故事!

陸凌綠

《BIG》短評

情感滿溢

關於病患的電影不少,但情感滿溢之作不多。導演魏德聖是有情之人,把自己對癌症兒童的同情之心及憐憫之情灌注在《BIG》內,他曾在映後座談會中說現實的情況比影片的故事情節更悲慘,可能此片旨在為觀眾帶來希望,不想影片「消滅」觀眾尋找一線曙光的心,讓我們在得悉癌症「殺死」了一位只有幾歲的孩童後,另一位孩童卻在手術後奇蹟地生還。當我們失望以致灰心喪志時,上帝總給我們一絲希望,不會讓我們走進黑暗無光的死胡同裡,然後進入「萬劫不復」的境地。片中的病房內充滿著不同個性而對生命的態度不一致的人,有些較樂觀,有些較悲觀,有些較好動,有些較好靜,有些較積極,有些較消極…很難想像,片中的病房是社會的縮影,悲哀之中有歡笑,沉鬱之中有喜樂。或許患病的兒童都可以對自己的生命抱著希望,我們擁有健康的身體,比他們更幸運更幸福,更不應胡亂消極地對待自己的生命。

同理心固然重要,但有時候它有「灰色地帶」。患病的兒童的家長帶他們到動物園過夜,看動物懷孕生育,其動機正面,只為了給予他們深刻的童年回憶,有從他們的角度出發的同理心。但溫暖醫生(馬志翔飾)對家長的行為感到憤怒,認為其不顧及自己患病的兒女的行徑實在太差劣,沒有為兒女的健康著想,遑論曾注意他們的安全問題,其「逃離」醫院的大膽行動,亦沒有顧及醫護人員為他們著急擔憂的個人感受,明顯欠缺同理心。故同理心的「灰色地帶」在於我們從甚麼角度看整件事,所謂「順得哥情失嫂意」,他們離開動物園,返回醫院後,滿心歡喜,醫生護士看見他們,得悉他們平安回來,鬆一口氣,但原來的焦慮之情依然久未消散。由此可見,談論一種行為是否具有同理心,當我們從不同角度看,會有相異的分析結果,或許這就是情感滿溢所帶來的「模糊現象」,讓我們在人間有情的大前提下,看不清複雜的「是非對錯」。

《BIG》的導演在真人的電影中插入動畫,讓觀眾得悉片中的兒童對付病魔時,就像正在與敵人打仗,有贏有輸,象徵生命的無常。同一病房內兒童的年齡從三四歲至十一二歲左右,面對癌症時,遇上罕有的挑戰與歷練,可能比其他平步青雲的青少年/成年人更成熟,且更懂得珍惜生命。當現今學童自殺的個案不斷增加時,他們在自殺之前,實在應看一看《BIG》,只有這樣,他們才會覺得自己與患病的兒童相似,擁有家人對自己付出的愛,如果貿然死去,就會覺得自己愧對家人。因此,學習如何愛自己之前,其實需要先學懂如何愛別人。

曉龍

《嘩鬼家族BEETLEJUICE》 Beetlejuice Beetlejuice

懷舊是世界現象?

當初一看片名…《嘩鬼家族》,導演又是添布頓…。為何添布頓翻拍自己幾十年前的作品?作為粉絲,有理無理進場看個究竟。看畢,明明是續集啊!為何片名一樣?不是「2」嗎?看真,英文片名是有兩個”BEETLEJUICE” 的!而中文片名是《嘩鬼家族 BEETLEJUICE》。噢,明了!

添布頓很少拍續集,除了《蝙蝠俠》,印象中好像沒有。荷里活題材是否如此江郎才盡?早前的《末日先鋒》,今天仍上映中的《異形》都是八十年代經典,不斷拍續集至今時今日。《嘩鬼家族》在1988年是相當新穎有趣的詭異片種,也是添布頓成名作,後來的鉸剪手 Edward Scissorhand《幻海奇緣》更是經典中之經典(也是筆者至愛)。添布頓的黑色、死亡、歌德、怪誕風格無與倫比,「鬼才」導演之名不脛而走。為何滿有創意的大導演今天都要拍續集呢?可能在這個末世不安的日子裡,人們都需要尋求慰藉,擁抱一下昔日風光會快樂一點吧!懷舊潮湧現,香港和全世界皆是。

時光荏苒,續集當然不會如首集般「鬼嚇人」單線發展。這回話分幾頭,包括麗迪亞(雲露娜維達飾)再遇BEETLEJUICE;女兒亞絲翠與男孩的霧水情;BEETLEJUICE前妻(蒙妮卡貝露琪飾)復仇…等等。雲露娜維達重現固然是亮點,可是三十六年後玉女掌門人都貌似阿婆了(看上去真覺得她跟飾演其繼母的Catherine O’Hara年齡相若),又不知何故演技生硬,來來去去只得幾個表情;相反演她女兒的Wednesday小姐珍娜奧特嘉出色得多,起碼層次分明,雖然顏值難及當年芳華十六的雲露娜,但演技搭夠,令人看得順眼舒服。七旬有多的米高基頓仍能維持角色之跳脫及過度活躍,充滿能量,果然薑越老越辣!

除了幾位主角,上集人物如眼仔碌碌的縮頭人、勁過DUNE的間條沙蟲和添大導一貫作風的Stop-Motion單格動畫,皆相繼出現,有趣熱鬧又豐富,以懷舊而言,滿足。這當然不是添布頓巔峰之作。

而跟雲露娜一樣美艷不可方物的蒙妮卡同樣年華逝去,惟高貴氣質猶在,現在還跟添大導走在一起…。想起以前蒙妮卡與雲遜卡素;雲露娜與尊尼特普皆是金童玉女、一雙璧人,一切俱往矣…,就讓美好的一切留在觀眾的記憶裡吧。經典別再來續集,拜託!

P. S. 驚鴻一撇,一名貌似年輕 Johnny Depp的男孩在尾段出現(與珍娜奧特嘉四目交投的),有趣。

陸凌綠

《逆鱗》短評

又再懷舊?

本來《逆鱗》由演技多元化的沈騰主演,讓筆者對此片充滿期望,但從他扮演的尊非以黑社會大哥的姿態出場,穿上傳統的「Mark哥」外套,使用舊式的手機,筆者已發覺《逆》又是懷舊之作。不知道甚麼原因,可能與人口老化有關,現今不同地域的電影創作人特別喜歡懷舊,中國內地亦不例外。《逆》具有八九十年代香港黑幫電影的味道,男性之間的兄弟情,大佬與手下之間的恩怨情仇,男女之間的情愛,全是當時吸引觀眾入場的商業元素。但時移勢易,當內地觀眾已看了《英雄本色》系列數十次後,會否仍有興趣看《逆》?這真的值得懷疑。

幸好沈騰與張雨綺的演出仍有一定的可觀性。他飾演的尊非雖然是壞人,但有情有義,在大禍臨頭時,懂得保護身邊人,下屬及女性跟隨他,是一種福氣,因為他不惜犧牲自己,都要保護及拯救他們,讓他們不被傷害,遑論會令他們遇上威脅生命的危險狀況。他以外冷內熱的方法演繹角色含蓄有愛的個性,手下對他「死心塌地」,只因他是「大好人」,他表面上微笑而帶有少許狡猾,實際上卻無時無刻為他人著想而充滿著情;他內斂的感性特質,在他從內至外的細膩而多元化的演技中表現出來。沈騰有高度的可塑性,可見一斑。

至於張雨綺飾演的蘇笑,忽爾熱情如火,忽爾冷若冰霜,實際上重情重義。她以嫵媚的神態演繹角色外露的時代女性特質,在當時流行的服飾配合下,讓她成為典型的黑幫大佬身旁的女性。雖然她的演出不至於完美,但最低限度能使角色具有瘋魔萬千大佬的魅力,其多元化的演繹,讓角色冷熱兼備的個性鮮明地表現出來。她深刻地體會角色的內心世界,透過她與尊非及他的手下的互動,可表現她細膩及善變的演技,亦能適切地襯托他具大將之風的傳統男性領袖形象。由此可見,她是一塊優質的「綠葉」。

即使《逆》的故事情節老土,動作鏡頭陳舊,仍然無阻男女主角的發揮。如果欠缺了他倆,全片基本上不值一提。導演大慶選角出色,他倆不負所託,能把角色鮮明的特質發揮至淋漓盡致,讓筆者把焦點放在他倆的演技上,並已把故事情節上的缺失忘記得一乾二淨。因此,《逆》不算佳片,但仍有值得一看的亮點。

曉龍

《破浪男女》

《破浪男女》是金馬獎導演楊雅喆的最新電影作品,影片聚焦臺灣都會男女的網路約炮文化,涉獵了各種與性相關的話題,尤其是兩性以外的第三性之一跨性別人士、同性戀、三人行性愛(3P)、施虐與受虐(SM)、綁縛(Bondage & Discipline)等,堪稱臺灣影史歷來最大尺度探討都市成人性、愛與慾的電影。

影片話題有些複雜及混亂,需要耐心看到後面才漸漸明白導演的看法。影片主要是兩個大的話題:時代女性的性心理和變性人如何看待性與愛。時代女性日益的强勢使得在男女關係上產生了失衡心理,SM/BD性虐式的性愛讓雙方獲得的性心理平衡在當穿膠衣蒙面的男方得知女方身份及面具被揭下後,他們的性愛或是情感便無法再續。而由男變性成爲女性(用會夢遺這個表達太隱晦,幾乎讓普通觀衆錯失這個訊息)的心理本是羡慕女性憎惡男性(用射擊訓練,槍槍「致命」的場景來影射),但她又是如何去接受男性的愛與性?導演借影片展示了自己的獨特觀察,也許在心理上選擇男同性戀者或是雙性戀者才是她的最佳選擇?還是需要通過男同性的性愛才能讓自己心理上真正過渡成女生(儘管經常提示自己是真女子)?真愛究竟存在於現實還是衹能在我們虛擬的夢幻世界中才找得到?

導演確實認真地探討性話題而非衹是借性的橋段來拍色情電影,但這個大膽探討讓我們看到的另一面或是臺灣社會對性的寬容度走到了甚至超越了亞洲乃至世界的前端。這並不是一個社會可不可以談論的問題,而是最終我們能得到什麼答案的問題。年紀越小是越不希望有太多的管束,這是常理,但社會對放縱的高容忍並不意味著社會更成熟和更文明,相反是政府將自己的社會責任推諉給了大眾個體。雖然人的成長有賴於經歷,但不是所有經歷對人生都是正面的,有些經歷會讓人失去最寶貴的東西或是再也回不到最初的狀態~如純真、單純…也許未來的我們終會體驗到社會將變得更加冷漠和寡助。人們本希望在生命中得到純真的愛,如今卻在把性複雜化後再在這渾水中尋找純真。

小浪

《烏鴉:重生》短評

愛的「力量」?

沒錯,《烏鴉:重生》的導演路柏山達斯旨在營建一個暗黑的世界,陰暗的大街小巷,雨水的點點滴滴,溝渠的污水流動,社會的低沉氣氛,著實為觀眾帶來像《蝙蝠俠》系列裡葛咸城的黑暗國度。片中艾力(標斯卡斯格飾)渴望愛,雪莉(FKA Twig飾)為他帶來光明,全片前半段訴說他與她怎樣相愛,為其後他為愛犧牲作出鋪墊,那一系列戀愛纏綿鏡頭,與一般的西方愛情片無異,但這是否能圓滿地解釋他如何愛得「死去活來」?這又能否合理地解釋後來他為何穿梭冥界與人間以拯救她?荷里活電影總喜歡把性與愛拉上關係,觀眾只覺得他對她的樣貌及身軀有濃厚的興趣,但這是否暗示他已深愛她,為了她能繼續生存而甘願犧牲自己?愛的「力量」從來建基於深厚的愛,但他對她的愛是否深厚,確實見仁見智。

在艾力犧牲自己以拯救雪莉的動機的可信度不算太高的大前提下,他向敵人進行大報復的暴力行為一點都不「浪漫」。因為他只以充滿暴力的狂躁狀態毀滅敵方的一切,「目標為本」,把敵人趕盡殺絕。在血腥暴力的畫面接二連三地出現時,觀眾可能只覺得他不斷發洩自己不滿及憤怒的情緒,不了解他對她深厚的愛如何促使這些暴烈失控的行為出現。故上述畫面只能為我們提供官能刺激,讓我們欣賞荷里活化妝技巧及視覺效果技術上的進步,說我們能因他的行為而感到傷感悲痛,實在有點言過其實。因此,導演明顯未能揣摩他情緒爆發的畫面如何感染觀眾,只把焦點集中於這些鏡頭的暴力美學的特色,導致我們彷彿正在欣賞鏡頭的「血色亮麗」,對其故事情節發展的合理性和感染力,卻不屑一提。或許只注重畫面特色而罔顧劇本內容,本來就是當今荷里活電影的一大通病。

不過,《烏》仍有一些「佳句」。片中艾力向敵方大肆殺戮時,正值音樂劇進行期間,演員一方面在劇中載歌載舞地演出,音樂和唱歌的悠揚和美妙的旋律此起彼落,另一方面他大開殺戒,槍聲及打鬥的聲音不絕於耳,兩組鏡頭不斷交替地出現,造成和諧與暴戾的強烈對比,善良與邪惡的極端「撞擊」,兩組鏡頭從平行發展至合而為一,他走上舞台,拿著兩個人頭,讓打鬥及暴戾的氛圍充斥全片。「一正一邪」的設計,其對比式的鏡頭處理,雖然不算新穎,香港導演吳宇森安排白鴿在槍戰場面中出現,其處理手法更屬「珠玉在前」,但《烏》的導演的拍攝手法仍算有板有眼,交叉式的鏡頭處理亦算是恰到好處。

曉龍
《狗陣》
管虎在佈什麼狗陣呢?
《老炮兒》導演管虎在《狗陣》中玩了什麼?很明顯,目標只是去法國康城為自己鍍金,十年前筆者已經伙拍法國友人搞康城電影展,除入選競賽項目、非競賽電影與及外圍影展,即電影沒有能力入選競賽電影、亦沒有內部資源走過場,在非競賽電影中上映,還可以在康城影展期間,在影展周邊租個場地自己大搞外圍影展,明星賓客都是同一批人就看實力,美其名參加了康城影展。
《狗陣》玩狗,拍狗的天花板在前。《忠犬追殺令 》(White God)(2014)中,百狗群眾演員是一絕,副導演是如何排狗、指揮狗呢?正所謂小孩與狗是片場一大忌,難以控制!
玩狗肯定比不過前車,咁玩人文地貌,乃是中國電影最容易走出國際的招數,管導更找來筆者老師賈樟柯來演老江湖,就咁比鬼佬睇。當然自己人都知道,鏡頭拍不出地貌、色調無感、人文風情欠奉,能找來此場景及拍攝地點算難得,但與早年《九層妖塔》有點撞車;都未能講到張藝謀《一個都不能少》那種、或王家衛監製《撞死了一隻羊》等人文地貌風情的水準!
《狗》最最致命的是,食得咸魚(偽藝術片)抵唔到渴,找台灣腔彭于晏來演,目的只為票房,但演中國西北方言電影,賈樟柯無問題,台灣腔要不是就演啞巴,那感覺太造作!又沒有方言老師指導,只能少說話,沒有數彭于晏說了多少句話,因為全是單字,那倒不如完全不說,這是要命點!
票房仆直是必然,一眾主創走完康城紅地毯算是用投資人的錢完成初衷。筆者還是期盼管導《老炮兒2》之類的京味電影;香港電影人玩狗電影同樣是死路一條,沒門路沒這能力!
Kepa

《紮職3》短評

再次懷舊?

雖然《紮職3》內兄弟同心的故事情節剛好與上集裡兄弟不和相反,但阿華(黃宗澤飾)與阿飛(張繼聰飾)及國仔(陳家樂飾)拿著刀,與群哥(陶大宇飾)的大量手下進行集體廝殺的片段,依然記憶猶新。因為這些大型的毆鬥場面,在八九十年代的香港江湖電影中十分常見,他們輕則死傷三四,重則死傷三四十,《紮3》內壯觀的畫面熟口熟臉,「屍橫遍野」的鏡頭讓觀眾懷念數十年前的香港電影,「似曾相識」,我們重溫舊日動作片的經典場面時,難免想起八九十年代通常由劉德華主演的香港電影的刀光劍影,勾起我們久違了的集體回憶。

特別是《紮3》裡阿華與阿飛及國仔經歷「生死」的情與義,那種只屬於男性的情誼,彼此幫忙,通力合作,其中兩人做錯了事,另一人願意無條件地為他們承擔,這種毫不計較的義,構成了《紮3》的核心。兄弟之間為別人承擔罪責,在不為個人利益的大前提下,義大於一切的道德價值,在《黑社會》系列以後重新成為男性之間感情的內蘊。兄弟情義經「包裝」後再次在《紮3》內出現,舊的意識存在於新的情節內,雖然《紮3》是新片,但其「內核」依然陳舊。所謂「新瓶舊酒」,指的就是像《紮3》一樣典型的懷舊電影。

所謂「紮職」,其實是上位;《紮3》與九十年代的《古惑仔》系列相似,描寫社團內不同幫派之間的明爭暗鬥,正象徵現實世界中商業社會裡的激烈競爭。《紮3》內幫派領袖群哥妒忌花錦(鄭浩南飾),因為他獲得眾多德高望重的叔父支持,成為未來社團領袖的首選,群哥欲徹底消滅花錦,遂對他及他的手下大開殺戒。此類爭權奪利的情節,在商業社會中經常出現,雖然那些商界領袖在衣著的「包裝」下顯得高貴,但他們依然會用盡所有辦法搶奪權位,即使不會像社團中人一樣使用明顯的暴力,仍然會運用言語暴力及其他鮮為人知的卑鄙手段,以獲取至高無上的權力。

因此,《紮3》內江湖中人之間的鬥爭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有形的腥風血雨至現在已化為無形的心理打擊,有形的肢體衝突亦已化為無形的意識形態鬥爭。故我們其實熟悉《紮3》裡的社團內訌,因為片中發生的事情在今天已經以另一形式出現。《紮3》中的「舊」其實是另一種「新」。片中的鬥爭循環不息地出現,今天我們會對其故事情節產生共鳴,可能在數十年後,觀眾仍然會有類似的感覺,因為上述的鬥爭不會停止,類似的事情依舊會在商業社會內發生。由此可見,此片予生活於今天的我們及未來的下一代「似曾相識」之感,主因正在於此。

曉龍
《長腿》
《閃靈》版的《七宗罪》 向史丹利寇比力克致敬

《長》一開幕的調子,為何令筆者立即聯想到《閃靈》的雪中花園一幕呢?到女主角一出場,已深知不妙,長相十足十像剛已故《閃靈》女主角雪莉杜瓦(Shelley Duvall);至其後一幕,亦充滿《發條橙》及《2001太空漫遊》之感,不得之了。
《閃》已經是44年前的電影,至現今仍是永恆的經典,用一句普通話,《長》把筆者看懵了,大飽戲癮;重要的事要說三次,國際影評都一致好評,《長》不是抄襲寇比力克而是承傳,單單首半小時的平淡節奏,是何來的戲劇張力?一直追看下去呢?
導演是何許人也? 找找資料,四年前一篇報導,寇比力克的影子已經早在導演的作品《重啟陰陽魔界》 Twilight Zone Season 2被發現,導演直認自己深受寇比力克影響;說真的,電影之神令人十分懷念,現在起碼有導演小承一脈:《閃靈》版的《七宗罪》,你話過唔過癮?!
Kepa

《夏日的檸檬草》短評

仍然在一起

《夏日的檸檬草》從已是成年人並已出來工作的曉夏(李沐飾)的回憶開始,影片敘述了典型的兩男一女的高中戀愛故事。她與柚子(婁峻碩飾)青梅竹馬,他喜歡她,但她只視他為好朋友/好兄弟;當程奕(曹佑寧飾)以插班生的身分出現時,她立即喜歡他,希望他可以成為自己的男朋友。不少過來人都會認為高中的拍拖經歷是一種玩樂/遊戲,因為大多數都會無疾而終,將來結婚的對象很大可能是另一人,當他們回望過去時,甚至覺得當時拍拖浪費了不少時間,如果可以回到過去,寧願善用當時拍拖的寶貴時間,去做另一些更有意義的事情。不過,《夏》的創作人的想法剛剛相反,覺得高中生拍拖都會有「未來」,他們彼此之間的愛情甚至會延續至成年階段,觀眾是否相信,關鍵在於他們的親身經歷/身旁朋友的相關經驗。

《夏》從初段至中段都沒有甚麼特別之處,曉夏與柚子嘻笑怒罵,甚至打架的故事情節都不算新鮮,在台灣校園青春片內十分常見,當其後程奕介入他倆的關係時,兩男一女之間的矛盾和衝突開始成為影片的高潮,但柚子與程奕打架的一段仍然司空見慣。不過,程奕以「神童美男」的形象保護較男性化的她,批評外籍英語老師分別用西班牙語和法語貶抑她,是不尊重她的表現,這明顯反映他深愛她,不容許別人詆譭她。從此段情節開始,他與她的關係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因為她在童年時在行為上保護他,為他出氣,到了青年階段,他反過來保護她,在言語上回報她。本來單純的青春片滲入了人與人互相尊重的元素,可能這是現時台灣社會的現況,外籍人自覺高人一等,懂得多種歐洲語言,在當地工作,卻不尊重當地居民。一齣愛情片加入了人權的元素,應是始料不及的「驚喜」。

《夏》到了末段,程奕本來已返回美國,曉夏繼續與他在台灣進行「虛擬性」的接觸,拿著手機介紹他認識自己的新同事/朋友,並「一起」參加聚會,但長期沒有真實相見以致感情轉淡,本來已瀕臨分手的邊緣,殊不知他突然返回台灣出席她好朋友的婚禮,她與他再次真實相見,並成功挽救這段感情。她與他從高中至就業階段,仍然能維繫這段感情,姑勿論觀眾相信與否,影片創作人刻意讓他倆最終仍然在一起,可能有現實的依據,但本來慢慢轉淡的感情在一剎那間「濃烈如火」,確實需要一些鋪排。如今他倆真實相見便立即燃點濃濃的愛火,跟著影片便立即走向終結,這段情節的發展似乎有些牽強。

曉龍

《下女誘罪》

此次上映的是一部2016年評分最高的韓國電影的導演版本,由朴贊郁執導和監製的情色驚悚片。2016年5月14日在第69屆康城電影節上首映,並入圍金棕櫚獎。

故事背景是1930年代在日本殖民統治下的朝鮮,一位繼承了龐大遺產的千金小姐秀子被覬覦巨額財產的騙子藤原盯上。他假扮成貴族伯爵擬藉婚姻奪取其家產,爲保證事情順利成功,他僱用淑姬混入豪宅去給秀子當女僕貼身服侍小姐,以從旁唆使說服秀子答應這樁婚事。原本設想深閨之中不諳世事的秀子和她的萬貫家財根本就是囊中之物,但隨著事情的進展,一個圈套變化成了兩個三個,最後設計圈套的人自己被套進去而沒能再走出來,而原本圈套中的被獵物卻通過彼此的救贖逃出生天,這是影片極其引人入勝的情節。

朴贊郁導演的作品以暴力美學、黑色詭異著稱。2000年憑藉《JSA安全地帶》展示了不同尋常的敘述風格,擺脫了一般韓國電影中慣用的老套路。其後的復仇三部曲讓導演在國際影壇站穩了腳跟。他是個十分沉得住氣又擅於講故事的人,尤其在這部長片中,充分展示了他條理清晰,有條不紊,且不漏細節的影像敘述專長。影片人物的刻劃非常細緻飽滿,邏輯滴水不漏。因此一個圈套接着一個圈套的展現,不僅引人入勝,也讓人驚喜連連。

在韓國,大男人主義依然盛行,女性社會地位低下的傳統問題依然很嚴重。導演在影片中諷刺了這類男性主導社會的現象。一群衣冠楚楚達官貴人們欣賞的卻是淫穢的作品,幹的同樣是猥瑣的錢色交易。非常形象化地刻劃了男性所謂的衣冠禽獸。而女性要擺脫這個困境卻是困難之極,往往需付出性命的代價,如秀子的姨媽。秀子的聰明之處,在於她利用了男人們貪婪錢財的本性,爲自己謀求擺脫命運枷鎖的機會。出走不忘毀掉男人收藏的淫穢書籍,即摧毀男性價值體系的象徵,留下兩個一肚子惡氣又無可奈何的醜陋男人做最後的互掐。導演巧妙地、不動聲色地拍攝了一部女權主義電影。

邏輯精細完美,情節引人入勝,完全沒有拖泥帶水的感覺。非常精彩的一部影片,值得推薦!

小浪

《抓娃娃》短評

對親子教育的反思

所謂「窮有窮養,富有富養」,貧困家庭的子女不一定成材,富裕家庭的子女一不一定成「蟲」,關鍵在於教育的方法。《抓娃娃》內西虹市的馬成鋼(沈騰飾)和春蘭(馬麗飾)雖然是城中富豪,但吸收了大兒子馬大俊(張子棟飾)長大後無所事事當「二世祖」的教訓後,決心扮窮,希望小兒子馬繼業(史彭元飾)在貧困家庭的培育下,能夠成材,並繼承父親成鋼的家業。可能成鋼認為上述扮窮的方法可行,源於自己的出生背景,認為自己能成為富豪,是貧困家境迫使他發奮上進的成果,繼業亦一樣,在貧困家境下,同樣會努力奮鬥,為了實現目標而邁步向前。因此,成鋼一廂情願地認為扮窮的方法有效,其實有一定的依據。

無可否認,這些扮窮的故事情節不算新穎,但勝在貼近現實,讓窮家出生的成鋼能用自己的經歷幫助繼業,使他透過「缺乏」學懂珍惜,明白一切來得不易,只有這樣,才能成大器。片中一家人扮窮的過程確實滑稽有趣,在他面前差點穿幫的情節亦充滿幽默感,但他們合力欺騙他的做法確實值得商榷,因為人會長大,他亦一樣,當他長大後發覺過往的一切都不是事實,在他童年至青年階段聽見的對話都是謊言時,他對他們的誠信會心生懷疑,甚至嚴重反感。故他在高考前夕得悉真相後,在考試期間交白卷,實源於他受到被騙的嚴重打擊,在一剎那間難以承受,遂刻意向父母反擊,使他們失望,並告訴他們一直以來欺騙他所要付出的沉重代價。

此片以「娃娃」為其中文名,英文片名中譯為「繼承者」,明顯以繼業的角色為焦點。片中成鋼嘗試以繼業為自己的「娃娃」,操控著童年至青年時期的他,以為自己「抓著」他,他便會遵從自己的心意,成為家業的繼承者。殊不知他的興趣是體育,成鋼刻意不讓他當運動員,壓抑他的興趣,導致他未能發揮自己的才能。當他得悉自己長年累月被家人欺騙後,始發覺父親成鋼不想他成為運動員,遂故意騙他,讓他誤以為自己不可能成為全職運動員。成鋼為了使他成為自己的繼承者,無時無刻操控他的發展方向,使他的興趣和天賦被埋沒。幸好最後他考進體育大學,重新發展自己運動的興趣,作為父母的觀眾,看《抓》時應想想:兒女是自己真正的寶貝還是讓自己無時無刻抓著的「娃娃」?此片讓我們對親子教育作出反思,並反省自己把個人的目標和理想放在兒女身上,卻完全罔顧他們個人喜好的弊病。《抓》一針見血地指出現今親子教育的毛病,讓我們了解尊重和支持兒女的個人選擇及興趣的重要性。

曉龍
《圈套》
圈套是戲內還是戲外?
很期待的一部電影《圈套》,說多又劇透,不多說又是圈套;總結:爛頭爛尾中段以為好勁但最終是爛透!
充滿野心的電影中段,不禁想起當年張學友演唱會成為滅罪先鋒的案例,點解唔係本土電影先拍的題材呢;一睇《圈》便明白,不論用當年《少林足球》紙牌人還是綠布景加後期,要做到《圈》的效果,估計都要用上千人臨時演員,筆者有幸曾參與美國電影在港拍攝,最多臨時演員的幾天都是四百人而已,效果還是做不到《圈》的自然流暢!或者時代進步,後期做到了,但本土還是做不到。
本地幾位電影老行尊,曾教導電影是情緒推進,劇情與實際邏輯無關,觀眾係睇戲還是睇邏輯呢?《圈》正正如此考驗大眾!到底圈套是戲內還是戲外騙觀眾入場呢?這值得深思。
筆者母親的年輕時代,工廠妹的唯一娛樂是電影的魔法,但現今兩歲小孩都玩iPod,連動物園動物都會按iPod的年代,這情緒推進劇情好似騙不了觀眾了!好像幾位本土名導演的其中一部作品,本是好兄弟的大賊,為兄弟、為金錢、為氣,還是為了什麼原因而結怨呢?結果是殺兄弟、燒金錢、可以報仇唔報、可以走唔走,最後為符合合拍片的要求,編寫大賊一定就咁正法的劇情;作為電影人當然知道,導演想拍《導火線》那經典教學場面,但情緒推進劇情,好似行唔通了!今時今日,你個孫遇上交通意外,叫祖父母比錢;正如《圈》的老婆,早知一切,何必做場上萬人的大龍鳳來情緒推進劇情呢?值得借鏡!本土仝工也要睇睇現今發生何事,銀髮影業也可前行,問題是過了氣放唔放開手造就返行業?
Kepa

《異形:羅穆盧斯 》Alien: Romulus

人類無窮慾望帶來毀滅性的災難

《異形》系列歷時四十五年,厲害!老實說,此類驚嚇恐怖題材真的是長拍長有;如鬼片一樣,總有一批固定粉絲。《異形》從最初以純「驚慄」為題,到後來探討「人類」之源、存在價值等哲學問題,總算鞏固了「異形」這個故事,有「來龍」有「去脈」。而忠粉們的深入研究亦令人歎為觀止!先旨聲明,筆者並非《異形》粉絲,只以戲論戲。

本集又回歸「驚慄」本質(當然亦有少許自由解放的點綴),貫徹追殺打鬥,著重官能刺激的觀眾一定不會失望。雖然明知劇情的走勢,但你仍然會被「未知」所吸引。公式化的「打異形」總得耍些點子,這集無疑「橋」很多,有新意也十分有趣(不便劇透),證明編劇動過腦筋,讚!而「人造人」的弟弟設定,一方面是推展劇情的關鍵,另一方面展現姊弟情,能在機械性的驚慄中帶出一點人性,是意外的好。(雖然是商業計算)

整體劇本尚算可以,執行上節奏、緊張程度亦合格有餘,唯好些鏡頭、情節交代不清:如環境中的那個位置、那個艙?紋路方向如何?打鬥動作亦混亂,例如明明說子彈只剩20%,但仍然可往下不斷發射…可以Reload嗎?許多動作追逐場面,分鏡細緻一點應更佳。但有一個驚嚇陳設真令筆者失笑,猶如N年前荔園的「恐怖山洞」,的確「駭人」!

然而,當中「異形」得以「重生」,並帶來毀滅性的災難,我覺得這反而是全片的價值所在。因溫度升高引致災禍降臨…不正是現在面對的全球暖化嗎?人類的貪婪、無窮的慾望、不顧一切的追求…,跟Weyland工業始創人想長生不死自詡為「神」一樣;明知「異形」可怕,仍保留其活體研究,延續其千秋萬代的霸業。真是一面血淋淋的照妖鏡。

「人類」跟「異形」從沒兩樣,這集開宗明義合體,天地可鑑,日月可昭。

陸凌綠

《異形:羅穆盧斯》短評

沉浸在虛擬世界內

《異形:羅穆盧斯》的導演費德·阿瓦雷茲拍了不少能緊扣觀眾注意力的空鏡,包括太陽快要下山的廣角鏡,太空中多種大型的飛船或急或緩地移動的情景,以及太空站內在無重力狀態下眾多物件飄浮空中的「壯觀」畫面等。部分空鏡從蕾恩·卡拉丁(卡莉·史派妮飾)的主觀角度出發,另一些從第三者的角度出發,旨在讓觀眾沉浸在太空的虛擬世界內,使我們彷彿生活在未來。即使沒有人知道未來世界會變成怎樣,我們仍然能透過新聞、網頁或科幻小說對未來國度的面貌略知一二,片中提及的冷凍技術、合成人等高科技產物,正好與我們對未來的認知一脈相承,因為這些產物都曾在《三體》系列及講述未來科技發展的電視節目內初露端倪,證明它們在未來國度內存在的可能性甚高,成為「主流的現實」的機會甚大。故《異》再次肯定我們早已確認的未來,縮短了片中虛擬世界與我們的「距離」,使我們不會難於投入其中。

我們身為觀眾,銀幕的質素對我們的觀影體驗產生關鍵性的影響,特別在《異》塑造的幻想世界對我們的感染力上。雖然我們清楚知道自己在銀幕上看見的所有東西都是創作人自己的幻想,子虛烏有,但我們受到虛擬世界裡異形出沒,牠們進入人類體內以獲得能量的行為所影響,總以為我們在不久的將來很大可能會遇上牠們。這種「假設性」的危險使我們感到恐懼,驚嚇度在於我們在多大程度上認同牠們會在未來世界中存在,故銀幕越大,畫面越壯觀,驚嚇度理應較大。IMAX影院在放映此類電影時具有甚高的價值,它可以讓我們在視聽的感官層面上融入虛擬的未來世界內,因為《異》的場面震撼,異形追殺蕾恩及其同伴的動作鏡頭緊張刺激,其巨幕讓我們產生牠們彷彿在我們眼前出現的「錯覺」,他們一夥人逃命,我們仿似跟著他們逃命,觀影時容易產生強烈的投入感。因此,即使珠玉在前,《異》的吸引力仍然不下於很久以前的同一系列的舊作。

由此可見,我們的觀影體驗與自己對影片塑造的世界的投入感有千絲萬縷的關係,而影片鏡頭及電影院銀幕的質素對我們的投入感產生關鍵性的影響。以《異》為例,我們作為主流的觀眾,如果想真正地「進入」片中的世界,必須慎選銀幕,因為銀幕的大小必定深深地影響我們的觀影體驗。例如:在香港尖沙咀iSQUARE的英皇戲院與在屯門凱都戲院看《異》,在觀影投入感方面必定有很明顯的差異。為了提升自己在觀影過程中的投入感,多花數十元看《異》,其實物有所值。

曉龍

《鬼才之道》短評

有笑亦有淚

《鬼才之道》「製造」了一個類似人間的鬼界,人類在陽間要努力奮鬥,鬼在陰間亦一樣,同樣要為了自己的事業而努力。眾男女主配角運用誇張的身體語言,外露的表演技巧,泡製大量笑料,每三分鐘一小笑,每五分鐘一大笑,每十分鐘一高潮,計算準確的娛樂性,明顯讓普羅大眾獲得歡喜暢快的愉悅感覺。創作人似乎已深諳主流商業喜劇的製作之道。

《鬼》作為台灣片,最大的優點在於其跨越了文化歷史的障礙,與過往《大佛普拉斯》等台灣片有很大的差異,即使觀眾對台灣一無所知,都會看得懂那些幽默位,並開懷大笑,因為片中的笑料與顯淺易懂的故事情節相關,我們無需深究台式文化,都可以因陳柏霖及王淨外露誇張的演出而捧腹大笑。因此,導演徐漢強了解海外觀眾的需要,成功製作了一部沒有文化隔閡的喜劇。

在笑料之餘,亦有淚水。片中不同的鬼看見身在陽間的親屬掛念自己的過程,從陰間至陽間,讓觀眾思考生命的意義。我們活在世上,即使與其他人沒有太多的接觸,最低限度我們會經常接觸自己的家人。那些已成為鬼的人在陽間突然離世,最傷心的當然是他們的家人,片中的鬼掛念家人的不捨之情,家人懷念他們的真摯情感,特別是在生的父母對已故的兒女舐犢情深,最能讓觀眾感動落淚。人間有情,《鬼》的導演在情字之上大造文章,不論觀眾有何背景、屬於那一國籍,都能了解導演及編劇把故事情節建基於情的深意,亦不難領略生者與死者陰陽相隔的悲哀。

《鬼》反映台灣主流商業電影長足的進步。沒有艱澀難懂的笑料,沒有諷刺台灣現況的悲情,只有顯淺易懂的笑位,以及人間有愛的共鳴,我們作為非台灣的觀眾,都能理解其整體的故事內容。之前在台灣大熱的《周處除三害》裡關於邪教的情節可能對非台灣觀眾較陌生,而《鬼》撇下一些只有台灣觀眾有共鳴的台式情節,比《周》更成功地走出海外,讓我們不會面對文化歷史的障礙,並在《鬼》內投入其中。因此,台灣片打入國際市場,《鬼》可說是一個絕佳的「起點」,因為它具有豐富的娛樂性,故事橋段簡單,是近年較容易入口的「前菜」。

曉龍
《老嘢時速》
薑越老越辣
後疫情年輕人躺平、更有青年護養院,銀髮經濟下,看看這部銀髮小品電影;與本港銀髮影業不一樣的是,戲中演員真實地演回自己歲數的角色;對比六七十歲演員扮三四十確難頂,如成龍大哥在新片中想出一招AI換臉、戲中分身扮二三十歲繼續溝女,確實要命,倒不如全動畫片,但動畫片無女溝呀!
《老》是導演的親身故事,寫實地展示老人家面對的生活問題;以為老嘢有乜好睇?《老》內兩大老嘢演員是真正的老戲骨,兩人在戲中的交鋒完美;印象最深刻的是94歲高齡女一June Squibb在戲中仆倒,81歲男一Richard Roundtree教她如何在跌倒後起身一幕等等,都屬於老人教學級;人生之生離死別實屬必然,Richard Roundtree於2023年10月24日離世,《老》成為他的遺作,為他演員及電影人的角色畫上完美的句號;讓不熟悉這群演員的觀眾,在《老》中有機會欣賞他們作為優秀演員的「長存」演繹。
筆者曾寫了一個關於祖父的劇本,在四五年間投了不少項目,但可惜音訊全無。老人問題是現今國際大環境流行的題目,本港卻欠缺有視野的製片人,惟仍有一方水土養這幫人;本港觀眾只能觀看西方小品,希望《老》排片順暢,早上十點場,真心起不了床!
Ke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