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快訊第708期
《白雪公主》短評
種族「正確」,但新意欠奉
《白雪公主》的真人版講述與動畫版相近的愛情故事,同樣是公主與「王子」從邂逅、相識、交往至表達真愛的情節。影片強調種族「正確」,由拉丁裔的麗素·安·莎嘉娜扮演白雪公主,第一次由非白人飾演此傳統角色,打破種族的界限,即使備受非議,卻突顯美的多重定義,表明美不是白種人的專利,即使皮膚較黑,樣貌較普通,都可以是另一種健康美,亦是接近一般人的平凡美、自然美。這種對美的重新詮釋狠狠地打了亞洲區喜歡美白的年青女性一巴掌,向她們述說黝黑的皮膚可以是健康美、平凡美和自然美,無需羨慕白人先天的嫰白膚色而刻意塗白,亦無需刻意改變自己。這種對美的重新定義,讓觀眾看影片時再次思考美的意義,並重新檢視自己一直以來的看法,並在主流的世俗化觀點以外,構建另一種屬於自己的美學觀念。
麗素·安·莎嘉娜落力地在影片中唱歌跳舞,刻意突顯自己不遜於白人的才華。這種因先天的種族「弱勢」而付出的努力,實在值得敬佩。姑勿論她的表演成績如何,她的嘗試已值得鼓勵,因為在白人壟斷的西方社會內,她勇於克服自己與生俱來的「缺失」,並不理會眾人歧視的目光,只管不斷努力,改善自己,這種表現自己的堅持和自信,是普通人仿效的榜樣。僅看她的演出背後努力不懈的精神,以及其打破成見的態度,影片其實已值回票價。
不過,影片的故事情節稍欠新意,起承轉合皆耳熟能詳。白雪公主被後母欺負,需要打掃做家務的鏡頭實在老掉大牙,幸好全片不會以「公主甦醒,她與王子快快樂樂地生活下去」為結局,改以「公主管治全國,平民安居樂業,快快樂樂地生活下去」告終,總算為觀眾帶來一點點新意。且七個小矮人包括博學、暴躁、害羞、瞌睡、噴嚏、快樂和糊塗本來個性鮮明,有自己獨特的氣質,但影片內以他們的集體行動為主,沒有表現其別樹一幟的個別性,使他們欠缺了發揮的空間,亦浪費了導演馬克·韋伯在傳統文本之上進行再創作的機會。如今影片平平無奇,只欲打著動畫電影真人版的旗號,並還原公主與小矮人及王子與公主經典的動畫場景以招徠觀眾。很明顯,根據以上的分析,影片內創新的部分不足,角色的描寫平面,著實難以令觀眾花錢入場再「進入」此傳統的童話國度。
《淺淺歲月》True Love, for Once in My Life
看得出的堅持與執著
謝淑芬女士真的是為了亡夫拍這部電影?如果電影是百分百呈現謝女士的心理狀態,我看到的她所謂「真愛,一生只有一次」只是一個自欺欺人的藉口。本來,電影未看到最後,我仍半信半疑她對丈夫的「真愛」,直至電影最後一個重要鏡頭:她把婚戒套回亡夫遺體手上。謎團解開了。
從她要讀編劇班,要寫一個關於自己的劇本,還要先出小說,再拍電影,可以看到她這個人的堅持與執著。如此故事,當然無人投資,於是賣掉房子…,幸虧現今電影市道不景,只要有工開,「唔理好醜」,總之有人投資就埋班開拍。難得又有明星肯應承,當然不能沒片酬;結果,唯有沒器材。沒器材?iphone搞掂!質素?別管他好了,最重要有戲開,iphone拍大電影,大銀幕放映,都是一個賣點。電影面世,宣傳其實不少,陳果盡了吃奶之力來幫這位同學仔,相信也是被她那份堅持所感動。
堅持?許多人在這行也堅持了幾十年,那麼容易有自己的一套大電影面世?我只能說謝女士幸運;若不是今天境況,莫說區區五百萬,就算賣掉幾千萬豪宅,也不會有人「騷」你。好了,出來效果如何?有人說是因為眼紅這幸運兒,所以劣評不少。有多劣?筆者就是好奇進場看個究竟?看畢,也不是太差的!(本就沒期望)
因為這是她的個人自傳,所以她想寫甚麼,從旁的所謂金像編劇也難以插筆(我猜)。因此,有的就是一些零零碎碎的片段,加上新導演說故事技巧差劣,連最基本的連貫性都做不好。如果劇本寫得精準一點,仔細交代一下時間線,也不致現在「散修修」。技術上更是難辭其咎,先是調色古怪混亂,其次就是由頭至尾都是Handheld(手搖鏡),看得我很累甚至有點暈,而且部份對焦更出現模糊。幸好iPhone 4K勉強還可應付大銀幕,算是清晰。技巧乏善足陳,大部份都是遠景鏡(Wide shot),特寫(Close-up)或中鏡(Medium Shot)很少,可謂省錢省力。演員也省,有個賣雪糕老頭;他倆小時候光顧時由鬼塚飾演,老了光顧時仍由鬼塚飾演,造型一樣,看來這名賣雪糕的老頭應該是長生不死。
說回劇本,主角靜芬(葉童飾)本來有份做法庭秘書甚麼的工作,頗專業似的,怎麼突然間又好像只是一個家庭主婦?煮甚麼酸辣魚?女兒為甚麼愛吃酸辣魚?若說丈夫有外遇,不是丈夫改變口味才對?劇本粗疏苟且也算了,最重要是主題的所謂對丈夫的「真愛」;既然那麼愛丈夫,為甚麼同意離婚?不想與別人分享丈夫?離了婚,你就不是她的妻子,還堅持要服侍患病的前夫?他的妻子還在,不是沒理他啊!這樣做真的是出於真愛?抑或為自己的面子,不甘心?戲裡不斷描寫靜芬很好學,又學這又學那,精力充沛,差在沒參加鐵人賽。這與她愛前夫有何關係?只能說女人被「拋棄」後要自強;但,她不是窩在家中的小女人,她有學識、有專業…。如果謝女士認為這是對丈夫的原諒和大愛,那麼結尾的一場大可删去;花圈排位也很重視,給誰看?這是面子。最難看的掉下白花(是前夫,根本不用戴)借故拾回也做出來了,不是為自己,為誰?連前夫入土也不放過他的身份,「我才是她的妻子!」。
一生最愛的,是她自己。
陸凌綠
《魔域女巫》短評
超現實的風格
《魔域女巫》延續《生化危機》系列的超現實風格,以CG特效吸引觀眾,我們看此片時,彷彿置身於以虛接實的半虛幻半現實的世界內,一方面眾角色在漫畫般的國度內生活,另一方面又上演著真實的帝位爭奪戰。姬·艾莉絲(蜜拉·喬娃維琪飾)的「魔眼」威力強大,面對面看著敵人,可使他們在一剎那間心神恍惚,「不知所措」;波伊斯(戴夫·巴帝斯塔飾)變身為怪物,同樣表現影片整體的「魔性」。但另一邊廂又出現了激烈的皇位搶奪情節,宮廷內爾虞我詐,你爭我奪的故事,反映人類為財富,為權力,為地位,可以捨棄親情,丟掉性命,有一種「血淋淋」的真實性。虛實結合的編排,讓我們「進入」混雜的國度內,擁有不同喜好的觀眾可以「各取所需」。
《魔》的故事情節與西方一般的古裝片相近,同樣敘述人類有無窮無盡的慾望,欲不擇手段地奪權,其極端性的殺戮橋段,毫不掩飾地描寫醜陋的人性。皇后殺了皇帝,其後皇后與她的胎兒又被殺,正好反映宮廷內黑暗的權力鬥爭。雖然此類情節老掉大牙,卻赤裸裸地述說從古至今人類個性及行為低劣的特質,就是其對名利的追逐,所謂「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金錢與權力仿如誘惑人心的「魔咒」,片中宮廷內的皇族抵受不了「魔咒」的引誘,至今此「魔咒」依舊操控人心。即使我們在現代化的社會內生活,仍然不難感同身受。
很明顯,《魔》的導演保羅·W·S·安德森參考以往同類的奇幻電影,構築光暗對比明顯,以橙黃色調為主軸的末日國度。或許影片暗示末世內人心敗壞腐化,人與人之間名與利及權位的鬥爭使整個世界走向滅亡。片末姬·艾莉絲與波伊斯在經歷了眾多生命中起起跌跌的特殊事件後,依舊結伴同行,證明導演對世界的未來仍有一絲絲的希望,《魔》與其他末日電影不同,不會敘述人類整體走向完全滅亡的一天,反而強調黑暗的國度內依然有一點點人性的光輝。筆者以為影片的結局會走向極端,殊不知導演仍然安排我們看見世界裡稍顯光明的另一面,這真的是影片終結時意料之外的驚喜,亦是其在同類電影中顯露較為樂觀正面的視點的勇敢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