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義迴廊》
甚麼是正義?
甚麼是正義?《正義迴廊》的導演何爵天從不同角度探討此問題,正常來說,司法制度應該擔當伸張正義的角色,但每個制度都有漏洞,在漏洞內行走的罪犯用盡所有辦法逃避罪責,遑論會被此制度制裁。片中張顯宗(楊偉倫飾)承認自己殺害父母,且證據確鑿,本來沒有甚麼值得爭議的地方,法庭在此處當然可為死者伸張正義,判他終生監禁,但此案的罪責由他一人獨自承擔是否合理?顯宗的友人唐文奇參與此謀殺案,卻獲得無罪釋放,這使顯宗非常憤怒,實屬人之常情,按情理,文奇應負上罪責,但法庭的判決卻令他「逃之夭夭」。司法制度的理想是彰顯正義,現時顯宗成為此謀殺案唯一被判刑的罪犯,是否違反了其原本伸張正義的宗旨?導演從第三者的角度看待正義的命題,一方面法庭內資深大律師吳冠峰(林海峰飾)與游嘉莉(蘇玉華飾)唇槍舌劍,讓作為觀眾的我們從不同角度了解法官作出最後的判決參考的證供和證據,讓我們判斷他們能否為死者伸張正義;另一方面不同背景的陪審團成員從自身的角度進行分析,了解詳細的案情後,作出最後的判決,使我們了解司法制度在彰顯正義方面的「盲點」。因此,全片為我們提供不少思考的空間,讓我們在正義的範疇內「兜兜轉轉」,並在摸索的過程中尋找正義的真諦。
甚麼是真相?別以為法庭內法官宣讀的案情便是真相的全部,事實上,這可能是真相的一部分,甚或只有少於百分之五十的真相。很多時候,我們得悉的案情真相只依靠媒體節錄法官所說的兩三句話中略知一二,無從知曉案件的來龍去脈,幸好《正》的創作人鉅細無遺地描寫2013年「大角咀肢解父母案」的事發經過,我們才可從顯宗的角度、從文奇的角度、從律師的角度,從陪審員的角度、從正義的角度、從人性的角度、從平等的角度等看待案件,「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筆者相信導演已盡可能把自己知道的真相全部拍出來,部分畫面與鏡頭當然有主觀的成分,但我們慶幸可比以前更進一步窺探案件的底蘊。究竟文奇在幫助顯宗犯案的過程中是否百分百清醒?文奇對顯宗的指示言聽計從,是否受其腦部受損導致智障所影響?文奇聲稱當時不清楚自己在案發現場正在做甚麼,並不知道他做的事情正在幫顯宗犯案,這又是否真相?很明顯,導演不欲把自己的主觀臆測強加在觀眾的腦海裡,如今把已得悉的真相「最大化」地放在觀眾眼前,讓我們自行判斷文奇是否有罪,所謂「旁觀者清」,我們其實可自行尋找一個自己最相信的答案。因此,全片給予我們寬闊的自由度進行抽絲剝繭的思考,是一次有趣的觀影體驗。
由此可見,正義與真相可以是主觀色彩頗重的概念,認為司法制度曾否在某一案件中伸張正義,實屬見仁見智,同一道理,每個人在同一案件中從相異的角度「看見」的真相,亦都截然不同。因此,《正》以「大角咀肢解父母案」為例,討論正義與真相,讓我們上了一節哲理思考的影像課,即使導演在兩小時多的片長內在自己對香港社會的看法上訴說的事情太多,野心太大,使我們難以吸收,我們仍然可對司法制度進行深度的思考,以正義與真相為核心的主題,探究此制度值得改善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