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十一月, 2024

25
十一月

影評快訊第692期

   Posted by: admin    in (新)影評快訊, 影評試影室, 香港影評人協會

《怪殺一夜情》短評

猜不到的故事情節

作為一齣獨立的懸疑電影,《怪殺一夜情》的賣點當然在於其故事情節。僅看影片的初段,我們作為觀眾會懷疑:誰是兇手?誰是受害者?片中男人孔武有力,應該是連環殺手,但犯罪動機似乎不足,為何他要殺人?這始終是一個解不開的謎團。片中女人楚楚可憐,似乎是受害者,但她是否有多重性格?偽裝成受害者,但其實她是兇手?影片創作人逐一披露這些問題的答案,讓真相水落石出,我們作為第三者,卻完全被蒙在鼓裡,這確實是一次有趣的觀影體驗。

一切謎團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而解開,當我們看著影片創作人抽絲剝繭地解謎,我們就像銀幕外的「偵探」,一步一步地進入片中真真假假的世界。全片最有趣的地方,在於每個人都會說謊的大前提,這就像多年前的《東方快車謀殺案》,或者《羅生門》,從不同人的角度看同一件事,都會有不同的體會。真與假很大可能只有一線之差,我們容易被表象欺騙,放棄尋根究底地探索每一問題,這導致我們只輕信自己的眼睛,卻罔顧其內蘊屢被隱藏的真實性。

陌生人被騙,這是十分正常的事情;但如果自己身旁的人被自己欺騙而懵然不知,這是非常可悲的事情。片中男人與女人皆參與一場「真實與虛假」的遊戲,魔鬼的外表,不一定沒有天使的心腸;同一道理,天使的外表,不一定沒有魔鬼的心腸。同情心是人類最容易被玩弄的「起點」,一般來說,我們不會同情強悍的武者,作為人,很自然會傾向同情瘦削而纖纖弱質的女子,但我們是否可以肯定,自己的判斷必定完全無誤?又是否可以告訴自己,我們一定不會被騙?

其實《怪》是一次大膽的實驗,當我們看著男人拿著長槍,追捕慌忙逃命的女人,必定會認為男人是魔鬼,女人是天使。但我們是否可以肯定,自己看見的就是事實的「真相」,亦是事實的全部?人類容易被騙,特別容易被影像「欺騙」。影片創作人與我們玩的遊戲,就是「真亦假時假亦真」的荒謬性,我們以為是真實的事情,可能是百分百的假象,這就讓我們在觀影後開始懷疑自己:個人直覺的判斷是否有很多我們不會察覺的「盲點」?這些「盲點」是否會有任何「填補」的空間?這些問題正是《怪》存在的最重要「價值」。

曉龍

《魔法壞女巫》Wicked

思考好壞的彷彿與動搖

Wicked原著於1995年由作者Gregory Maguire創作,可以說是《綠野仙蹤》的延伸或前傳,主要講述《綠》故事中的西方女巫成長故事。後來2003年改編為百老滙音樂劇,大受歡迎。現在更改編為電影,屬近年少有的大型製作歌舞片。

唯電影宣傳較少,演員卡士也不為香港觀眾認識,所以票房暫顯欠佳。筆者一向愛看歌舞片,亦有點被主角「嚇窒」,因為又是黑人…兼且綠色。綠色是角色需要,但是否有選用黑人的需要呢?相信近年慣看荷里活片的觀眾,也深知原因,在此不贅了。有人說片中題材主要批判「種族歧視」,我看這點也是荷里活片必備,也不是特定某一齣。至於電影重點,我反而覺得是探討「個人成長」與「好壞」之分。因為「西方女巫」是被界定為「壞」的。當然片中亦有被界定為「好」的北方女巫。

話說仍未成為女巫的Elphaba (Idina Menzel飾)與Glinda  (Kristin Chenoweth飾)在魔法學校是同學,二人性格各異。Glinda注重外表,活潑開朗,比較愛出鋒頭及受人愛戴。Elphaba 天生皮膚綠色,自出娘胎已受盡歧視,亦欠自信及寡言,但天賦是超強魔法,被校長莫里貝爾夫人(楊紫瓊飾)賞識,並推薦予大巫師到訪翡翠城。

本片原來還有下集,此集只是上集。所以只集中講述Elphaba在學時期的成長,至於如何變「壞」,應該待下集交代。Elphaba的所謂「壞」,都是她表達大部份人不認同的觀點或模式。她被視為異類,卻勇於突破,抗衡牢固保守的風氣;例如看不過眼以前跟人類共存共融的動物今天被囚在牢籠內,備受打壓,這同時亦反映現世人類的唯我獨尊。

戲中Glinda(將來的北方女巫)與Elphaba相比,Glinda善良之心是不及Elphaba的。不能說Glinda壞,只是因為其成長背景好,一切都順利快樂,所以同理心及同情心不曾存在。而Elphaba在成長過程中經常被歧視,不愉快經歷十常八九,她能了解有相同遭遇的人,所以憐憫之心亦隨之而生。至於後來為何會成為西方壞女巫?則有待劇情發展。另外,本來二人不太瞅睬,後來因一場舞,化陌路人為好朋友;其實那場舞是頗為突兀尷尬的,之前亦不見得有何伏筆?筆者認為有欠清楚交代。

電影屬高成本製作,美術華麗奪目,無論服裝、佈景、道具,一切皆費盡心思;尤其圓形旋轉的圖書館更表現豐富的想像力, 別出心裁,有望提名最佳美術指導獎。歌舞配合亦精彩出色,繽紛悅目,熱鬧非常。

其實《綠野仙蹤》的主旨是鞭韃掌權者利用謊言去瞞騙、操控人民;以為大巫師法力無邊,地位崇高,原來只是一個古惑的「江湖術士」。但這個再創作並非以此為重點,是一個有趣的延伸,總有一點你能對號入座。筆者沒看過原著,也很期待下集,想知道「壞」女巫是如何練成的。

陸凌綠

《台北追緝令》短評

動作設計具心思

無可否認,《台北追緝令》充滿娛樂性,動作槍戰共冶一爐,一氣呵成的驚險鏡頭緊張刺激,讓觀眾看片中約翰·勞勒(路克·伊凡斯飾)蒐集關(姜成鎬飾)的犯罪證據,以及在危險關頭逃出生天時,不禁捏一把汗。片中的動作設計十分出色,約翰向著疑犯的車飛身踢腿,阻礙該車繼續前進,此高難度的動作經過精心的設計,別具創意,雖然在現實中出現的可能性甚低,但其構思獨特,是筆者觀影時意料之外的驚喜。片末約翰與關在電影院內《十面埋伏》播放期間於大銀幕前面對打,現實與影像「混而為一」,其設計別具心思,可給予觀眾前所未有的新鮮感。可見《台》局部的鏡頭及畫面具有一定的可觀性,即使上述情節在出現之前欠缺鋪墊,不合情理之處甚多,動作誇張失實,此片仍然有「佳句」,劇本的紕漏無阻我們欣賞其在動作場面上的嶄新構思和精彩設計。

即使我們了解劇本不會是《台》此類動作片的賣點,我們依舊會介意影片故事發展的邏輯性,因為這是我們對電影情節的基本要求。關在隱藏犯罪證據上十分精明,「左閃右避」地不讓警方找到他的犯罪證據,但在不留神之際,竟被雷蒙(楊明偉飾)用硬物從後擊倒,他繼而暈厥。或許聰明的人都會被人「意外」暗算,在現實世界中此情況可能會出現,但他精明的形象被毀於一旦,確實有一點意料之外的荒謬;片末約翰與關放下槍,赤手空拳對打,亦有一點「反高潮」的意味。角色行為與正常的邏輯不符,影片創作人罔顧情節發展的合理性,導致人物行為「天馬行空」,欠缺了相關情節的實質依據,使角色一舉一動的可信度偏低。我們看著真實的人,但「遇上」虛假的情節,引致我們懷疑此人是否可能在現實生活中出現,這是此片最容易被詬病之處。

幸好桂綸鎂仔細地演繹喬伊,讓角色表面文靜內裡「瘋狂」的性格矛盾突出,我們看完《台》後,即使忘記了約翰和關,都不會忘記她。因為喬伊的個性複雜,平日較溫和,但在駕駛時異常興奮,會是飆車族的積極份子。個性的反差讓綸鎂有寬闊的發揮空間,忽爾像正常人一樣平靜,忽爾像越軌者一樣「顛喪」。她作為資深演員,以喬伊的角色挑戰自己,在適當的時候表現上述極端的性格,不會不到位,又不會表演過火,還需用全英語演出,在她答應演繹喬伊時,實在需要很大的勇氣。

曉龍
21
十一月

影評快訊第691期

   Posted by: admin    in (新)影評快訊, 影評試影室, 香港影評人協會

《寄了一整個春天》BLOSSOMS UNDER SOMEWHERE

幻想不限年齡種類

對。這電影只概括兩個字:幻想。片中主要有變態男的「性幻想」與學生妹的「愛幻想」及導演對電影業的幻想。

作為首部劇情片,導演葉鈺瀛的處理算得體悅目。選擇題材富話題性,新人的表現亦出色優秀。售賣自己「原味底褲」的少女市場應該不少,有求有供,不算犯法。看片中少女許澄(邱彥筒飾)家境不錯,賣內褲主要應該不是為錢;最大的可能是為尋回自信。戲看了三份二有多,仍不見她有提及家人父母,導演呈現出來的就是一個很寂寞的少女。由於口吃障礙,揮灑自如就只有社交平台 (這也是現世代的普遍狀況)。她的同學Rachel(陳書昕飾)比她精明跳脫活潑,後來搶去客人也是順理成章。

雖然買賣穿過的內褲不是犯法,但買家的動機始終令人不安;這種戀物狂或心理變態的成年人,以一些少女內褲來滿足自己的「性幻想」,在心理上剝削未成年的女學生,實在有違道德,人格敗壞。女學生情竇初開,以為買家是型男學者,竟以此等變態男為戀愛幻想對象,其實同樣噁心。活在幻想中往往是優雅漂亮的,而「幻想」亦是現世人用來逃避現實的最佳方法。片中速遞員(張毓軒飾)代表著一個最現實的個體,他的年紀不比學生妹大多少,卻要為生活奔波勞碌,沒有幻想,只能面對現實去拼搏,掙扎求存。很好的一種對比。

前半段描寫許澄、速遞員、 Rachel的戲份都有一氣呵成之感,鋪排那位「大學型男教授」給許澄作初戀幻想對象亦有懸念夠吸引,本來觀眾都會以為是錯摸,只可惜去到中段揭盅(可能導演覺得錯摸太陳舊吧),就像洩了氣一樣,變得鬆散。高潮戲好友反目,交代Rachel搶客一段有欠清晰,亦不合理;因為許澄一直以來跟這「熟客」進行網上對話,怎會不知道Rachel代自己去跟他見面?還有互相攻擊及公開照片一段…,是誰拍下照片?在校內禮堂Rachel脫去內褲舞動的照片又是誰拍的?教授為何會有?劇本至此已漏洞百出,加上剪接紊亂;而且以網上文字對話來交代劇情,觀眾看字幕的速度未必趕上,所以亦接收得糊裡糊塗。相比同樣以「網上文字對話來交代劇情」的《我談的那場戀愛》卻加上旁白,手法就顯得優勝。這些技術上與劇本上的紕漏令影片扣分,但演員卻是大大加分。

邱彥筒淡定投入,但表現中規中矩,我覺得她在《那年盛夏我們綻放如花》中更出色,始終口吃角色不易演。反而比她更新的陳書昕演出耀眼搶鏡,完全看不出是第一次演戲,很自然;情緒、節奏掌握準確,對白清晰,將角色淋漓盡致地表現,前途無限。同樣是《那年盛夏我們綻放如花》的其中一員張毓軒可塑性甚高,扮演速遞員入形入格,雖然戲份不算多,但亦有突出表現。難明他與許澄的一條線不加以發展?很可惜。綜觀新一代年輕演員仍是可栽培成材的,別老說來來去都是六十過外的小生花旦。

導演初試啼聲,以資助基金來完成作品,當然也是對電影業充滿幻想;在今天不景氣的當兒,將自己的幻想造福社群,也未嘗不是一種實際貢獻。

陸凌綠

《寄了一整個春天》短評

青春的成長日誌

近年來,談學生的香港電影不少,但大多只聚焦於他們憂鬱焦慮的心理狀況,像《年少日記》中的兩兄弟,彷彿沒有問題的人便不是學生,讓觀眾帶著獵奇性的眼光看他們,使他們被標籤為「問題」少年/少女。《寄了一整個春天》的創作人嘗試從另一角度看他們,讓他們度過悲喜交雜的青春歲月,有笑聲有淚水,這才是正常的學生生活。《寄》沒有從極端的角度看他們,只運用寫實的筆觸透視他們的日常生活,在傳統的學校內表面上遵循師長的教導,循規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實際上在學校以外的日常生活中,會說粗言穢語,暗中會做一些不道德的事。或許正直之中的叛逆,就是青春期少年/少女的行為特徵,有發洩情緒及紓緩壓力的需要,這是每一個人正常的成長過程,像《年》以自殺逃避現實的極端情況,其實絕無僅有。

在《寄》內,女高中生許澄(邱彥筒飾)暗戀買她內褲的大學教授(栢天男飾),幻想自己會成為他的女朋友,但在現實生活中他對她毫無興趣,甚至從不理睬她,幻想與現實的差距,導致她十分失望,甚至使其自我形象受損。她的好友Rachel(陳書昕飾)與他拍拖,這使她非常憤怒,嚴重損害了她倆之間的友情。從影片創作人眼中,中學生的友情如此脆弱,經不起考驗,在「第三者」介入後,源於她對Rachel的妒忌,她倆多年的友情竟瀕臨崩潰的邊緣。一切顯得簡單,一起容易,分開亦容易,冰釋前嫌更容易。片末她倆大膽地在訓導主任面前承認自己賣內褲,表明她倆一起參與「不道德」的交易,公開大方地承認她們是同一類人,並且同為一伙。單純的心貫徹始終,結識及熟絡的過程簡單,體諒及原諒好友的過程亦輕易,或許一切來得快,去得急,這就是影片創作人眼中的青春。

《寄》的導演兼編劇葉鈺瀛希望觀眾看完影片後產生共鳴,找回很久以前青春時期的美好回憶。故影片的風格清新,不會在男士買少女內褲的「變態」行為上大造文章,並在描寫角色異常的性格和行為時「點到即止」,讓我們想起自己昔日普通和正常的生活,在觀影的過程容易投入其中,邱彥筒及陳書昕自然率性的演出,使我們憶起自己,不論我們是否女性,是否曾經參與「不道德」的買賣,都不要緊,我們只要曾經越軌,曾經反叛,便會認同她倆即使不是現在的自己,最低限度都是「歷史」中的自己。說《寄》是青春的成長日誌,實因觀眾與角色具有相似的生活體驗和社會經歷,讓影片成為已是成年人的觀眾懷緬過去的絕佳素材。

曉龍

《台北追緝令》Weekend in Taipei

爽片中的桂綸鎂

動作飛車,全部都是官能刺激,娛樂性爆炸的爽片一齣。看此類型電影也不在乎故事簡單與否,劇本有否漏洞,總之一輪飛車、槍戰、搏擊打鬥,看得手心冒汗,又有一點幽默就是。

的確,動作打鬥實在快、狠、準!首場廚房作戰就已經花心思設計,熱鬧非常。其他槍戰與埋身肉搏均變化多端,毫無冷場。

當然人物更重要,尤其亮點桂綸鎂。以柯德莉夏萍裝 (Tiffany) 出場,貴氣先聲奪人繼而是引擎聲奪人!想不到的一輪法拉利狂野時速,影后的飛車身手確是耳目一新。別以為桂影后在爽片中會變成花瓶,故事仍然是環繞著她來發展。武戲飆車厲害,再看文戲,無論母子情或夫妻情,桂綸鎂皆收放自如,全英語對白流暢無口音,對手韓星姜成亦不遑多讓,同樣文武雙全。單看外形已是壓倒性的壞人,但內裡卻是情深愛妻男,內外有戲;兩位好戲之人很易擦出張力十足的火花。另演兒子Raymond的楊明偉,雖然外形是極不符合劇情(半點中美混血兒樣貌都沒有),但勝在好戲。原來這是他第一次演出,真想不到,果然是一位天才小演員!全片最沒演技的相信就是盧克伊雲斯,與桂綸鎂的情只覺尷尬,毫不過電,也不動人。

導演是美籍華人黃嘉智,多得同鄉(台灣)提攜,這是桂綸鎂進軍荷里活的里程碑。

陸凌綠

《帝國驕雄II》Gladiator II

反抗暴政是歷史軌跡

歷史就是在重演人類的不知悔改。掌控霸權暴政者永遠沒好下場,但往往此等人類就是喜歡墮進無間地獄,無限輪迴。

曾經盛極一時的羅馬帝國,最後都因為愚帝暴君掌政而敗亡!「鬥獸場」就是此等嗜血弄權者為奴隸而設,勝者為王可成為角鬥士Gladiator,戰到最後就能回復自由身。有些貪生怕死心甘情願為奴者,以為能獲丁點利益與寬恕便出賣同伴,助紂為虐;但歷史證明,主子不會因為你的所作所為而憐憫你、放過你,你同樣地會死得很慘!暴君永遠不會跟你說道理,講仁慈。唯一出路就是反抗!

主角盧修斯(保羅麥斯卡飾)不幸成為奴隸,憑出眾身手而被遣往鬥獸場。一場場自相殘殺腥風血雨展開。列尼史葛秉承二十四年前的大製作格局,此集一點不遜上集,而且將競技場上的五花八門格鬥(包括不同的人獸鬥、海戰形式)拍得更精彩絕倫;加上今天電腦CG與AI科技,當然不能與當年同日而語,逼真刺激之餘,張力澎湃。然而硬件超卓,沒有大導演的功力也是徒勞;看著今天的特技場面,也驚歎廿四年前的人手技巧,少一點魄力也拍不出來,畢竟今天的列尼史葛已是八十有六之齡,AI科技正好幫到手,如虎添翼。

興盛的國土落入「敗家仔」手上,當然體無完膚;人民捱餓受苦,荒淫無道的暴君兄弟就整天酒池肉林,荒廢朝政,只靠能幹的將軍東征西討…。衰亡敗壞總有因,看著銀幕上的廢柴兄弟竟可以委任寵物猴子當上元老院執政官,而各元老亦舉手贊成,實在太反映現實了,真想起立鼓掌!想不到廿一世紀的今天仍在無限輪迴,作為二千幾年後的人類除了失笑也感到羞恥。列尼大師實在太參透人生!

除了展現史詩式氣勢磅薄的戰爭外,能借古鑑今才是電影要旨。若你仍徘徊在「奴隸」與「自由人」的分叉路上,希望你懂得選擇。當然選擇需要勇氣,如片中盧修斯一樣。

P. S. 不看IMAX是你的損失。

陸凌綠

14
十一月

影評快訊第690期

   Posted by: admin    in (新)影評快訊, 影評試影室, 香港影評人協會

《帝國驕雄II》短評

政治風暴中的人性

無可否認,《帝國驕雄II》與上集相似,同樣以多個角鬥士格鬥的動作鏡頭為賣點,有人與人之間的角力,亦有人與動物之間的打鬥。導演列尼·史葛寶刀未老,靈活地運用廣角鏡、對角及特寫鏡頭,讓這些打鬥畫面別具動感,動作鏡頭亦具速度感,亦突顯人與人之間的情與義。初時盧賽斯(保羅·麥斯卡飾)本來不想與其他對手在競技場上真打,因為他不想自己與對手淪為當時羅馬兩位皇帝及觀賞者的「玩物」,無奈對手「墮進」皇帝所設的圈套內,他為了生存,被迫與他們真實地打起來。從一開始,他已是有智慧的角鬥士,並具有獨立的思考能力,透過上述他以簡單的對白表達的想法,我們已得悉他與別不同,具有其他角鬥士欠缺的智慧。

《帝II》的優勝之處,在於其突顯政治風暴中的人性。很明顯,兩位年輕的羅馬皇帝貪戀自己的權位,整天掛著玩樂,享受高高在上的地位隨之而來的特權,讓他們得以操控人心,以換取其強烈的權力慾所帶來的滿足感和虛榮感。馬克里努斯(丹素·華盛頓飾)身為皇帝身旁的「高級行政人員」,看中了他們性格上的弱點,想暗中搶奪權位,他老謀深算,慫恿兩位皇帝內訌,讓自己有機可乘,幸好盧賽斯及早阻止,使他的奸計不能得逞。影片充分描寫人性的黑暗面,兩位皇帝利慾薰心,盡情享受特權帶來的種種利益,忽略了他的狼子野心,即欲成為國家領導者的奢望。由始至終,當時羅馬的平民的利益及需求都被置諸不理,故後來露西拉(康妮·尼爾森飾)被殺,引致民怨沸騰,甚至引發暴動,是他及兩位皇帝作孽的後果,此情節編排實屬合理。

《帝II》的末段盧賽斯實現自己的復仇大計,成功搶奪國家領導者的權位,最後得以為平民謀福的情節實屬老調重彈,結局在觀眾的意料之內,亦在類似的西方古裝電影內十分常見。但他奪權的過程有血有汗,他參與的多場角鬥士打鬥,陷入生死的邊緣,我們看著他奮鬥的過程,即使知道他最終會取得成功,都難免會對他「差點被殺」的鏡頭捏一把汗。或許此類標榜動作格鬥的西方古裝電影描述角鬥士如何從社會的最低層攀登至國家權力的最高峰,敘述他怎樣擊殺壞人,重新造福人群,為身處於現實世界的我們帶來一絲絲希望,增添一點點滿足感。或許《帝II》的結局「從黑至白」,遷善去惡,大快人心,其實已功德圓滿。

曉龍

《破‧地獄》The Last Dance

好一場覺悟

「破地獄」是道教才有的殯葬儀式,藉著此精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來延伸一齣戲,是相當聰明,起碼如此題材港片罕見,亦值得大做文章。「活人都需要破地獄」;的確戲中每人都有放不下的執念,有很多關要「破」。導演以「殯儀」為主軸縱橫交錯出不同的心情糾結。而每一個糾結都通過經紀魏道生(黃子華飾)激化出一個結果,可以反思。未看前以為許冠文和黃子華是主角;看畢,原來文玥(衛詩雅飾)才是主角。

香港殯儀行業一向有家族承傳的壟斷情況,外人很難分一杯羮。喃嘸師父更傳男不傳女,「破地獄」之所以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因為傳承越來越少,後繼無人。當救護員的文玥一開場就是一張臭臉,滿是鬱結…。每當她救不了一個人,就會找固定「炮友」發洩性慾。到底她為何會這樣?炮友曾問(大意):呢啲嘢你都見慣㗎啦…她答(大意):有好多嘢係唔會慣㗎…。筆者曾經替她解釋:可能因為她有一個很重視的人,因她救不來以致他離世而耿耿於懷呢?…其實很可能我這樣去解釋會令自己覺得角色更圓滿。想深一層,留白才是劇本的原意;「執著」可以是無原因的!我何嘗不是「執著」於人物性格的完整性?「沒有過不去的事情,只有過不去的心情」。至理名言。

「破」是此片主題,「破舊立新」、「擇善固執」皆落在文玥這角色身上。最終她可以打破「傳男不傳女」的規範,來一場精彩的「破地獄」也是意料中事。在今天文明社會懂得「擇善」而「固執」是需要的,恰巧殯儀舖頭也叫「文明」。

主角衛詩雅素顏演出,異常投入,的確有很大突「破」,演技發揮得淋漓盡致,看得出下了很多苦功,有望提名影后。另外許冠文亦將那頑固老頭演得活靈活現,再次「破」了笑匠框架向正劇邁進。子華神則永遠是神,突破不了。配角更是精彩絕倫,甄小姐母親的執著與蘇蘇同志戀人的不捨;二人對白不多,韋羅莎和梁雍婷的淚水卻遠勝千言萬語,迫力驚人。朱栢康在《不日成婚》系列已進步不少,這趟更煥然一新,將一個被委屈的兒子、丈夫、哥哥、喃嘸佬演得相當神似,值得一讚。就連演大體先人的演員都很專業,忍著呼吸並不容易。

編劇兼導演陳茂賢成功將一個「破」的主題融入一個殯葬儀式中,不單推廣了這「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替大家破障開竅,功德無量。(合十)

陸凌綠

《Red One 拯救隊》Red One

相信有聖誕老人很重要

筆者首先最不明白的就是此片的「上映檔期」。因為本片是講述聖誕老人的,為何在12月還未到的檔期上映?定必事有蹺蹊,但我是科幻與魔幻片擁躉,看牌頭一點也不差,又是重本製作,不考慮,照進場。結果,雖然沒太大驚喜,也沒有失望。其實更差的片也可以安排在聖誕檔期上,我覺得票房失利是檔期錯誤。但觀乎外媒同樣劣評,到底問題何在?

話說聖誕老人Nick(西蒙斯飾)被綁架,其保鏢卡爾(狄維莊遜飾)與追縱專家Jack一同去拯救。其實片子的意念不差,還來個「神話管理局」更覺創新有趣。全片的套路是歷險,過程中不乏童真趣味,雖然「蟻俠」般的放大縮小不夠新鮮,但邪惡雪人打鬥也夠別出心裁。特技場面豐富多姿,聖誕馴鹿車氣勢如虹,一切美術設計皆美輪美奐絕不苟且。只是Nick弟弟坎卜斯一場有點堆砌拖沓,其他追逐打鬥驚險刺激偶有搞笑,都是一貫娛樂片格局,差不到那裡去。綜觀硬件妥善,是軟件—劇本出問題嗎?

每逢聖誕節,聖誕老人就會派禮物給乖的小孩子,而頑皮的小孩就會被記到「壞」的名單上。聖誕老人所秉持的信念是「獎賞」,不會用「懲罰」的方法,會給「機會」壞小孩改過。有一點很值得大家思考的,就是卡爾想辭職的原因;他眼見今天的世界日趨敗壞,他堅持的信念開始崩潰,壞人越來越多,犯錯都毋須付上責任,皆因他們都不相信聖誕老人,不做乖孩子也沒問題,父母一樣會買禮物。反派「聖誕女巫」格妮拉出現,她並不是縱容壞小孩,反之她要將壞小孩一網打盡加以懲罰。全世界都是壞人,那豈不是要抓盡世界所有人?格拉妮只是一個極端的執行者,並不是站在「好」的對立面,跟MARVEL的Thanos如出一轍。避免一刀切,給機會,大愛包容,其實影片的意義絕對符合「左膠」思想;壞孩子也有優點,只要好好利用,共融共創,一樣有好貢獻。不正是荷里活崇尚的左膠精神嗎?為何會劣評?或許就是因為太陳腔濫調,新意欠奉吧?

我反而覺得「聖誕老人被綁架」沒有好好被利用;聖誕節能收到聖誕老人的禮物,是代表一份「希望」。當一個城市失去「希望」就會很「大鑊」。沒有希望就沒有明天;沒有明天就人人不事生產,醉生夢死,社會更趨腐化,加速衰亡。從這方面去發展相信層次會更高。

但無論如何,相信聖誕老人存在是一份童真、一個信念;本著赤子之心去付出,社會才能保持優越。況且電影告訴我聖誕老人是真的存在。我信㗎!

陸凌綠

5
十一月

影評快訊第689期

   Posted by: admin    in (新)影評快訊, 影評試影室, 香港影評人協會

《破·地獄》短評

「跨越」生死之旅

導演兼編劇陳茂賢繼《不日成婚》系列探討婚姻問題後,今次以《破·地獄》探討生死問題。《破》內眾角色在生與死之間「遊走」,文哥(許冠文飾)身為喃嘸師傅,在陽間生活,但在進行超渡往生者的喪葬儀式時,彷彿在一剎那間「進入」了陰間,他的大兒子志斌(朱栢康飾)繼承了他的衣缽,同樣在殯儀館內跟著他,學習如何協助舉行喪葬,同樣從陽間「前往」陰間。

魏道生(黃子華飾)身為喪禮經紀人,本來舉辦婚禮,因疫情關係,轉換「跑道」,舉辦喪禮,從接觸死者家人,替死者化妝穿衣,至整個喪禮的一點一滴,他都親力親為,在接觸遺體至主持喪禮的過程中,彷彿在一剎那間「走進」陰間,與文哥及志斌相似,同樣「跨越」生死。

至於文哥的女兒文玥(衛詩雅飾)擔任救護員,拯救病患者時,他們很多時候都已昏迷,在送院途中他們很大可能已去世,所以她很大機會「一腳在陽間,一腳在陰間」,每天看盡生死,在工作期間百感交雜,其「跨越」生死的感覺,不言而喻。

人其實不怕死亡,只害怕困難、疾病及與人相處。道生與女友美玉(周家怡飾)因一事爆發衝突,她意外懷孕,堅持要讓胎兒出生,並讓其長大成人,他卻自認年紀不輕,要養育兒女,實在十分困難。他受到被迫轉行的挫折,覺得生活在世會遇上很多困難,對她堅持讓胎兒出生的決定非常抗拒。

文哥曾看見許多人患病死亡,自己患病時,中風後失去了正常的活動能力,文玥想幫助他洗澡,他卻對自身的悲慘處境發愁,繼而向她大發脾氣。他害怕的不單是疾病本身,還有疾病對身體的嚴重傷害。故疾病不單使他的身體受損,還使他產生日趨嚴重的情緒及心理問題。

此外,文哥經常自視為喃嘸界的老行尊,在工作方面自以為是,其他人對他避而遠之,他以自我中心的做事態度為「掩飾」,其實是為了隱藏他對與人相處的恐懼。很明顯,困難、疾病及與人相處比死亡更可怕,故《破》討論生與死,死者「離開」世界固然可惜,但生者需要面對及解決上述問題,卻需要比死者具有更大的勇氣和決心。可見生者可能比死者有更多煩惱,遇上的事情亦更複雜。

《破》的英文片名是The Last Dance,每個人都需要在生命的末段跳最後一場舞,從旁人的眼光來看,這場舞是否精彩,其實不太重要。因為生命屬於自己,每個人只需在人生的末段對得住自己,無愧於心,其實已足夠。

曉龍

《焚城》短評

視覺特效震撼

無可否認,《焚城》的視覺特效十分震撼,成功為香港的災難片創先河,亦是最能讓觀眾留下深刻印象之處。片中輻射蔓延,香港大面積的城市景觀被焚毀,民眾四散的畫面,消防員救災的鏡頭,不論電腦特效還是動作場面,都是前所未見。很明顯,電影創作人花了不少時間和精力製作亞洲區罕見的大型視覺圖景,繼續發揮香港電影擅於在技術上創新求變的優勢,嘗試以畫面的震懾力吸引觀眾入場。僅看預告片,我們已產生強烈的觀影慾望。

如果觀眾只追求視覺刺激,《焚》應能滿足他們。片中生靈塗炭的畫面,具標誌性的香港建築物倒塌,確實予他們看港版《末日救未來》的感覺。當我們看見自己的家園被「假設性」地焚毀,著實感到悲傷憂心。片中的「摧毀性」鏡頭別具真實感,讓我們進入片中的虛擬世界,感受身旁的事物被徹底摧毀的感覺,在觀賞的過程中實在揪心。故此片成功以畫面牽動觀眾的情緒,喜愛視覺特效的觀眾,應該不會失望。

《焚》的故事情節耳熟能詳,欠缺新意。片中消防員救災時遇上的困難及艱辛,在同類電影如《十萬火急》及《救火英雄》內十分常見,沒有驚喜,亦沒有任何意料之外的細節。幸好他們穿上的預防輻射的衣服及裝備不算常見,可引起觀眾的好奇心,我們看完此片後,都可能會有興趣翻查預防輻射的相關網頁及資料。此外,一些演員如白宇及謝君豪等人的賣力演出,在演繹消防員角色時成功地揣摩其忐忑不安的心境,並運用恰當的肢體語言表達,明顯有一定的可觀性。

不過,《焚》抹殺了人性的多元圖景,讓屬於某一身分的角色的刻板形象過於「突出」。例如:片中政府官員做事必然按照程序,欠缺人情;商家必然唯利是圖,罔顧公眾安危,遑論會顧及升斗市民的健康。其實不論政府官員或商家,都會有不同類型及個性的人,只單一地把他們予以標籤化,除了加深觀眾對特定人士的仇恨外,對社會和諧沒有多大的好處。倘若能在描寫上述人士的極端醜陋的自私個性之餘,還旁及另一些擁有同一身分的「好人」,相信此片對人性的描寫會更為平衡,亦更為全面。

曉龍
《焚城》觀眾兩極化之由來

曾與潘導合作過,首先恭喜他與新團隊組合再次出發,潘導要求之高行內有名,製作質素沒有問題,他更榮升《焚》監製之列,必須向自己作品負責;說真的,《毒舌大狀》首三個鏡頭,不敢相信是出自潘導之手。
聽故唔好駁故,這是贊好的觀眾完全入戲,製作無問題;說不好的觀眾,清醒的一群,點解紀律部隊可以全無紀律,所寫的政府全無組織、策劃安排能力?曾經在政府部門工作的筆者,劇本寫對了一些,但很多所寫都不是真實,純屬戲劇加工,說白就是攞戲來做!這是致命,做電影都知有搖控爆破,為什麼要死三人?再說白,官商勾結炸豪宅以致利益輸送,這是電影一個點,但可行嗎?
當年切爾諾貝爾核事故,深入反應堆倒石屎那支敢死隊,《焚》完全拍唔到那種民族性。七折收回再炸掉富商豪宅,能救全香港人嗎?雨水一樣滲入到,一樣會爆。就一個貨櫃,問下電影場務都知,先用防水帆布完全蓋上,再倒石屎便完,收工,咁大場龍鳳,背後是為了說什麼?
聽故唔好駁故,核事故未到來,令整個香港百年不能住人的故事背景之下;為何疫情一爆發,三十幾萬港人移居海外?如果好似電影中,有小道消息,咁你走唔走?
Kepa
4
十一月

《過春天》

   Posted by: admin    in 香港影評人協會

2018年中國内地導演白雪的首作,由田壯壯監製。這部作品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是一部内容關於香港與内地的影片,當然演員也同樣來自兩地,由黃堯、孫陽、湯加文、倪虹潔、江美儀、廖啟智和焦剛主演。影片不像内地大多數作品創作那樣有清晰的道德框架印記,而是盡可能充分的從人物本身出發,因此非常像地道的港產片。《過春天》(The Crossing)講述了單非家庭(單親、在香港出生並持有香港身份證卻在深圳居住的家庭)一位16歲高中女學生佩佩借每日過境充當水貨客的一段青春冒險生活。影片參加了第43屆多倫多國際電影節及入圍第69屆柏林影展新生代單元。

跨境兒童這個社會現象是香港一個可悲的歷史遺留問題。之前也曾參加過關於《跨境兒童》題材的紀錄片製作,對跨境兒童家庭的生活和他們奔波兩地的願想多少有些認識。跨境兒童的家庭是因爲父母僅一方擁有香港的居留權,孩子雖因此有了香港的身份證,但由於父母有一方沒有香港的居留權,因此家庭或搬到深圳居住或被拆成各自居住在僅一河之隔的邊境兩端城市裡。爲了孩子將來能夠順利在香港找到工作,通常有香港身份證的父母一方負責接送孩子回到香港本地上學。而經濟不寬裕的家庭,在接送孩子時兼職做水貨掙些額外收入幫補來往兩地昂貴的交通費用。孩子需要在路上花很多時間,清晨和夜晚常見那些疲憊不堪的身影。同樣辛苦的父母,還要帶著孩子走水貨更是司空見慣的事情,邊境附近的水貨市場也常是鄰近地區及車站屢禁不止的黑點。如今,當年的跨境兒童已經長大,這個新的故事沒有太多延伸父輩們的那段生活經歷,也沒有把故事的焦點放在被扭曲的生活上,只是統統成為了背景,影片重點放在這些跨境少年青春期的成長經歷和對未來的有別於兩地普通孩子的一些追求上。

和其他剛滿16歲充滿甜蜜嚮往及追求的年輕女孩不同,佩佩(黃堯飾)來自單非家庭,她生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應徵一份可以在放學後兼職的餐廳侍應工作。她既生活在香港也生活在深圳。香港有她的生父也有她的繼父,但繼父在香港另有家庭。她和母親住在深圳,母親一心想找個靠得住的男人,但卻屢屢被騙財騙色。佩佩知道在這個世界上,她誰也靠不上只能靠自己。她利用内地淘寶和香港市場的價差爲同學買手機殼和手機貼膜賺取零用錢,為了滿足能去日本看雪的心願努力兼職打工。一次偶然的機會讓佩佩結識了走私水貨的閨蜜同學的男友阿豪,並憑自己聰明伶俐走上了走私蘋果手機的道路。但加入水貨組織也使得風險日益增加,她徘徊於觸及違法犯罪的邊緣。她的好友同學發現了她和自己男友的曖昧而公開翻臉、和阿豪原打算拉佩佩單幹的生意也被黑幫老大發現、而母親再次被騙財騙色…,一個一個打擊接踵而來,眼看危在旦夕的時候,水貨組織被警方搗破,這個「不幸」反而解救了佩佩,沒有讓她最終泥足深陷。雖然美麗的念想、追求、友誼都泡了湯,但讓一切又重新恢復了平靜,這一切也讓佩佩終於長大了。

《過春天》是走水貨的江湖暗語,也是指主人公青春期那段短暫、不顧一切卻又頗爲刺激的成長經歷。影片結尾佩佩放生象徵能夠改運的一尾小鯊魚,暗喻香港人要放下過去念念不忘更改自己命運的奢望,要活在當下。《過春天》影片拍得出色,在多個影展都獲得不錯的口碑。不僅劇本扎實不造作,幾位主要演員演得也是非常自然、樸實、清新,讓人難忘。中港兩地的區別已不像過往那麽巨大,正如佩佩最後帶從未來過香港的母親來到香港登上山頂遙望香港,他母親有些失望的嘆道:「原來這就是香港啊!」。

小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