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十一月

影評快訊第692期

   Posted by: admin   in (新)影評快訊, 影評試影室, 香港影評人協會

《怪殺一夜情》短評

猜不到的故事情節

作為一齣獨立的懸疑電影,《怪殺一夜情》的賣點當然在於其故事情節。僅看影片的初段,我們作為觀眾會懷疑:誰是兇手?誰是受害者?片中男人孔武有力,應該是連環殺手,但犯罪動機似乎不足,為何他要殺人?這始終是一個解不開的謎團。片中女人楚楚可憐,似乎是受害者,但她是否有多重性格?偽裝成受害者,但其實她是兇手?影片創作人逐一披露這些問題的答案,讓真相水落石出,我們作為第三者,卻完全被蒙在鼓裡,這確實是一次有趣的觀影體驗。

一切謎團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而解開,當我們看著影片創作人抽絲剝繭地解謎,我們就像銀幕外的「偵探」,一步一步地進入片中真真假假的世界。全片最有趣的地方,在於每個人都會說謊的大前提,這就像多年前的《東方快車謀殺案》,或者《羅生門》,從不同人的角度看同一件事,都會有不同的體會。真與假很大可能只有一線之差,我們容易被表象欺騙,放棄尋根究底地探索每一問題,這導致我們只輕信自己的眼睛,卻罔顧其內蘊屢被隱藏的真實性。

陌生人被騙,這是十分正常的事情;但如果自己身旁的人被自己欺騙而懵然不知,這是非常可悲的事情。片中男人與女人皆參與一場「真實與虛假」的遊戲,魔鬼的外表,不一定沒有天使的心腸;同一道理,天使的外表,不一定沒有魔鬼的心腸。同情心是人類最容易被玩弄的「起點」,一般來說,我們不會同情強悍的武者,作為人,很自然會傾向同情瘦削而纖纖弱質的女子,但我們是否可以肯定,自己的判斷必定完全無誤?又是否可以告訴自己,我們一定不會被騙?

其實《怪》是一次大膽的實驗,當我們看著男人拿著長槍,追捕慌忙逃命的女人,必定會認為男人是魔鬼,女人是天使。但我們是否可以肯定,自己看見的就是事實的「真相」,亦是事實的全部?人類容易被騙,特別容易被影像「欺騙」。影片創作人與我們玩的遊戲,就是「真亦假時假亦真」的荒謬性,我們以為是真實的事情,可能是百分百的假象,這就讓我們在觀影後開始懷疑自己:個人直覺的判斷是否有很多我們不會察覺的「盲點」?這些「盲點」是否會有任何「填補」的空間?這些問題正是《怪》存在的最重要「價值」。

曉龍

《魔法壞女巫》Wicked

思考好壞的彷彿與動搖

Wicked原著於1995年由作者Gregory Maguire創作,可以說是《綠野仙蹤》的延伸或前傳,主要講述《綠》故事中的西方女巫成長故事。後來2003年改編為百老滙音樂劇,大受歡迎。現在更改編為電影,屬近年少有的大型製作歌舞片。

唯電影宣傳較少,演員卡士也不為香港觀眾認識,所以票房暫顯欠佳。筆者一向愛看歌舞片,亦有點被主角「嚇窒」,因為又是黑人…兼且綠色。綠色是角色需要,但是否有選用黑人的需要呢?相信近年慣看荷里活片的觀眾,也深知原因,在此不贅了。有人說片中題材主要批判「種族歧視」,我看這點也是荷里活片必備,也不是特定某一齣。至於電影重點,我反而覺得是探討「個人成長」與「好壞」之分。因為「西方女巫」是被界定為「壞」的。當然片中亦有被界定為「好」的北方女巫。

話說仍未成為女巫的Elphaba (Idina Menzel飾)與Glinda  (Kristin Chenoweth飾)在魔法學校是同學,二人性格各異。Glinda注重外表,活潑開朗,比較愛出鋒頭及受人愛戴。Elphaba 天生皮膚綠色,自出娘胎已受盡歧視,亦欠自信及寡言,但天賦是超強魔法,被校長莫里貝爾夫人(楊紫瓊飾)賞識,並推薦予大巫師到訪翡翠城。

本片原來還有下集,此集只是上集。所以只集中講述Elphaba在學時期的成長,至於如何變「壞」,應該待下集交代。Elphaba的所謂「壞」,都是她表達大部份人不認同的觀點或模式。她被視為異類,卻勇於突破,抗衡牢固保守的風氣;例如看不過眼以前跟人類共存共融的動物今天被囚在牢籠內,備受打壓,這同時亦反映現世人類的唯我獨尊。

戲中Glinda(將來的北方女巫)與Elphaba相比,Glinda善良之心是不及Elphaba的。不能說Glinda壞,只是因為其成長背景好,一切都順利快樂,所以同理心及同情心不曾存在。而Elphaba在成長過程中經常被歧視,不愉快經歷十常八九,她能了解有相同遭遇的人,所以憐憫之心亦隨之而生。至於後來為何會成為西方壞女巫?則有待劇情發展。另外,本來二人不太瞅睬,後來因一場舞,化陌路人為好朋友;其實那場舞是頗為突兀尷尬的,之前亦不見得有何伏筆?筆者認為有欠清楚交代。

電影屬高成本製作,美術華麗奪目,無論服裝、佈景、道具,一切皆費盡心思;尤其圓形旋轉的圖書館更表現豐富的想像力, 別出心裁,有望提名最佳美術指導獎。歌舞配合亦精彩出色,繽紛悅目,熱鬧非常。

其實《綠野仙蹤》的主旨是鞭韃掌權者利用謊言去瞞騙、操控人民;以為大巫師法力無邊,地位崇高,原來只是一個古惑的「江湖術士」。但這個再創作並非以此為重點,是一個有趣的延伸,總有一點你能對號入座。筆者沒看過原著,也很期待下集,想知道「壞」女巫是如何練成的。

陸凌綠

《台北追緝令》短評

動作設計具心思

無可否認,《台北追緝令》充滿娛樂性,動作槍戰共冶一爐,一氣呵成的驚險鏡頭緊張刺激,讓觀眾看片中約翰·勞勒(路克·伊凡斯飾)蒐集關(姜成鎬飾)的犯罪證據,以及在危險關頭逃出生天時,不禁捏一把汗。片中的動作設計十分出色,約翰向著疑犯的車飛身踢腿,阻礙該車繼續前進,此高難度的動作經過精心的設計,別具創意,雖然在現實中出現的可能性甚低,但其構思獨特,是筆者觀影時意料之外的驚喜。片末約翰與關在電影院內《十面埋伏》播放期間於大銀幕前面對打,現實與影像「混而為一」,其設計別具心思,可給予觀眾前所未有的新鮮感。可見《台》局部的鏡頭及畫面具有一定的可觀性,即使上述情節在出現之前欠缺鋪墊,不合情理之處甚多,動作誇張失實,此片仍然有「佳句」,劇本的紕漏無阻我們欣賞其在動作場面上的嶄新構思和精彩設計。

即使我們了解劇本不會是《台》此類動作片的賣點,我們依舊會介意影片故事發展的邏輯性,因為這是我們對電影情節的基本要求。關在隱藏犯罪證據上十分精明,「左閃右避」地不讓警方找到他的犯罪證據,但在不留神之際,竟被雷蒙(楊明偉飾)用硬物從後擊倒,他繼而暈厥。或許聰明的人都會被人「意外」暗算,在現實世界中此情況可能會出現,但他精明的形象被毀於一旦,確實有一點意料之外的荒謬;片末約翰與關放下槍,赤手空拳對打,亦有一點「反高潮」的意味。角色行為與正常的邏輯不符,影片創作人罔顧情節發展的合理性,導致人物行為「天馬行空」,欠缺了相關情節的實質依據,使角色一舉一動的可信度偏低。我們看著真實的人,但「遇上」虛假的情節,引致我們懷疑此人是否可能在現實生活中出現,這是此片最容易被詬病之處。

幸好桂綸鎂仔細地演繹喬伊,讓角色表面文靜內裡「瘋狂」的性格矛盾突出,我們看完《台》後,即使忘記了約翰和關,都不會忘記她。因為喬伊的個性複雜,平日較溫和,但在駕駛時異常興奮,會是飆車族的積極份子。個性的反差讓綸鎂有寬闊的發揮空間,忽爾像正常人一樣平靜,忽爾像越軌者一樣「顛喪」。她作為資深演員,以喬伊的角色挑戰自己,在適當的時候表現上述極端的性格,不會不到位,又不會表演過火,還需用全英語演出,在她答應演繹喬伊時,實在需要很大的勇氣。

曉龍
This entry was posted on 星期一, 十一月 25th, 2024 at 14:08 and is filed under (新)影評快訊, 影評試影室, 香港影評人協會. You can follow any responses to this entry through the RSS 2.0 feed. Responses are currently closed, but you can trackback from your own site.

Comments are closed at this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