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七月 29th, 2022

《緣路山旮旯》短評

香港自然風貌之旅

可能《緣路山旮旯》的導演黃浩然覺得香港人已習慣了Staycation,亦熟習了本地遊,影片遂為觀眾提供一次香港自然風貌之旅,讓我們觀賞久違了的天然景緻,使住在市區的我們有機會透過導演的鏡頭「遊覽」沙頭角、下白泥、大澳、荔枝窩、長洲等山旮旯地區,了解充滿著鄉郊味道的香港。事實上,全片彷彿由多篇「散文」組合而成,倘若觀眾聚焦於故事情節的起伏,可能會失望而回,因為整齣電影的生活化程度甚高,說拍拖及兩性關係,談將來和移民,都似乎是大家日常生活的閒談,演員不像「做戲」,源於他們流暢地說出角色的對白,能自然而不經雕琢地進入角色的內心世界。不過,全片以阿厚(岑珈其飾)談戀愛的經歷側寫香港自然景色的美,並旁及宅男在人際相處方面面對的困難,更提及現實生活、前途等問題,想談的內容實在太多,「野心」亦太大,導致片中不同的題材皆點到即止,可謂「搔不著癢處」,難以深入探討上述任何一個問題,遑論能提供反思的空間。因此,觀賞《緣》的歷程是一趟令我們覺得輕鬆愉快的旅行,形式大於內容,題材重於情節,配合那些能鬆弛神經的音樂,使全片最適合我們進行「悠閒式閱讀」。當我們捨棄每天背著的「沉重包袱」後,便可以走自己想走的路,或許這就是影片創作人最想傳達的訊息。

曉龍

《七人樂隊》(Septet: The Story of Hong Kong)

合奏一曲「香港」的輓歌?

電影原本名為《八部半》,2014年開拍,由八位導演執導,因吳宇森退出,變為七人就成為《七人樂隊》。以香港為題,由五十年代拍至未來,各自負責一個年代的短片,分別是:50年代洪金寶《練功》,60年代許鞍華《校長》(因吳宇森退出,70年代沒了),80年代譚家明《別夜》,90年代袁和平《回歸》,2000年杜琪峯《遍地黃金》,2010年林嶺東《迷路》,2020年(當時是未來)徐克《深度對話》。

導演並駕齊駒,難免要作出比較。筆者覺得最好的,是杜琪峰的2000年代。劇本言簡意賅,鏡頭調度、人物鋪排快、省、精。當時正值股市樓市大起大落,又逢「沙士」…,深刻的一句:「我哋係咪恐懼得滯呀?」現在看來別有一番感觸。其次是洪金寶的《練功》,五十年代的人,就是要吃得苦。以七小福代表,很直接,畫面好看;跌撲翻騰,個個真材實料。流血流汗亦流淚,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許鞍華的天台小學、穿膠花…也勾起不少回憶。許導演擅長寫人物,唯筆者不禁挑剔一些細微之處:當時「老師」的稱呼多為「先生」,不論男女;很少叫某老師,而是叫某先生。

無獨有偶,林嶺東的《迷路》與袁和平的《回歸》皆講述移民港人最終回流香港;今天看來有被「河蟹」之嫌,但拍攝時是2019年之前…,想來也是導演的真心誠意吧。同樣提及移民的《別夜》我就覺得最為遜色,首先「吟詩作對」非筆者那杯茶,二來就是吳澋滔;正是「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兩人明顯已是超齡學生,還要愛得痴纏…。余香凝演得非常好,感情投入,收放自如,相比之下,不濟的演技就是影片一大負累。唯一出色是夜景拍得挺美,突顯菲林的優點。菲林無疑在質感與立體感上都較層次豐富、柔和,但發覺部份影片的一些暗位出現雜訊,解像度不佳,不知是否轉換格式而致。全部使用菲林拍攝也是這部電影的使命,向film(電影)致敬。

集體回憶當然不止film,在大家頭上飛過觸手可及的飛機,這個香港獨有景象何嘗不是?所以不約而同出現在幾位導演的腦海裡並呈現出來。黃金歲月的香港俱往矣,總結在未來,也是徐克的2020年代(拍攝當刻是未來),可謂一個神預言。戲中人處身精神病院,瘋言瘋語,似是而非;不就是現在我們顛三倒四,邏輯蕩然的現況嗎?而點睛的一句當然就是:催眠完結!

「香港」,只變成一個睡前故事:Long long ago…

陸凌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