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九月, 2024

《母血性》短評

嫉妒的「威力」

一次意外,造成死亡,毀掉兩個本來完好無缺的家庭。《母血性》內絲蓮(安妮夏菲維飾)的兒子因一次意外喪生,她的鄰居艾麗絲(謝茜嘉謝西婷飾)深感內疚,但覺得導致他死亡的責任不會全在自己身上,表面上她不會怪責艾麗絲,實際上她痛恨她,覺得她對自己的兒子照顧不周,導致意外發生。復仇的情緒一直隱藏在絲蓮的心底裡,艾麗絲亦懷疑她會對她一家作出「大反擊」而耿耿於懷。當絲蓮只與丈夫在一起,卻看見艾麗絲一家三口與丈夫的媽媽盡享天倫之樂,嫉妒之心自然衍生,謀殺案便由此而起。

《母》的創作人訴說女性內心的黑暗世界,別以為只有表面上強悍的男性才會殺人,表面上柔弱的女性同樣會殺人。絲蓮因嫉妒之心而開展她的殺人大計,艾麗絲丈夫的媽媽被偷換藥物,艾麗絲與她的丈夫被哥羅芳所害,一場又一場意外,其實是絲蓮的詭計。她弱質纖纖的外型,其實是「騙人」的工具,除了艾麗絲別具睿智,差點猜得到她的陰謀外,別人對她奸詐的內心沒有任何懷疑,遑論會覺得她是殺人兇手。故她勇救艾麗絲兒子的行為,成功「掩飾」她的惡行,讓艾麗絲誤信她是「好人」,並讓她成功實踐她的陰謀。

可見嫉妒具有難以想像的「威力」,女性的妒忌心可以「轉化」成行為,極端的行為可以破壞別人的整個家庭,甚至其家庭成員的人生。或許《母》的故事情節走向極端,讓觀眾看完後對女性心底裡的「惡魔」提心吊膽,但無可否認,隱藏的絲蓮可能活在每位女性的心底裡,隱藏的她會否在行為層面上浮現,關鍵在於其道德意識能否抑壓心中的「惡魔」,可否調控自己的行為,並以較正面的行為表達嫉妒的心理。《母》的恐怖感在於人性,人性走向至惡的極端,可能屬於少數,但心底裡的「惡魔」,可能在心理層面上不算太罕見。

《母》內安妮夏菲維與謝茜嘉謝西婷大鬥演技,前者的掩飾,後者的猜疑,皆分別地透過她倆傳神的動態及身體語言表達出來。前者不只靠外表,還會運用久經磨練的演技,到位地表現角色外在仁慈內裡奸詐的表裡不一的特質。後者運用較外露的表達方法,表現角色對別人不信任的態度,又適度調節說話的語調,把角色神經兮兮的特質盡現觀眾的眼前。即使《母》的故事情節被評為不合情理,絲蓮過於「神通廣大」,她倆渾身解數的演出,相信仍然是全片最大的賣點。

曉龍

《武替道》Stuntman

他們讓全世界認識香港電影

之前荷里活有一套《特技狂人》The Fall Guy,今回香港終於有一齣《武替道》Stuntman。很有趣,其英文片名是「特技人」,但《武替道》講的是「龍虎武師」,這個稱呼可能是香港電影行獨有;「特技人」與「龍虎武師」其實是有分別的,起碼早在五、六十年代粵語武俠片時期,袁小田仍飾演甚麼惡頭陀等角色時皆稱「龍虎武師」,沒甚麼「特技人」的。

本片開宗名義是向七、八十年代香港的功夫動作片和龍虎武師致敬,所以甫開首就來一場翻版《警察故事》,主角成龍亦憑此等片種揚威國際。當年功夫片或武俠片相信只有香港「武師」才能做到。礙於大部份電影成本偏低,許多情況都是土砲製作,當年的安全設施亦未及今天,但動作要求高,視覺效果又要精彩,結果就是靠巨星們背後的替身龍虎武師,著實居功至偉。各種危險動作受傷難免,更甚死亡;他們除了為餬口外,相信沒有一股熱血也難以做到。

故事主線是講述退隱影壇的武指李森重出江湖,卻不能與時並進地跟新一輩的武指磨合;支線就是父女情。父女情當然又是那些「只顧工作忽略家庭」引致不和的陳腔濫調。始終兩位導演都當過武師,比較起來,描寫戲行內的武師山頭主義、紛爭的戲更為出色。尤其一場「街頭偷拍」盡現八、九十年代的動作片「輝煌成就」,沒有當時的「敢作敢為」,整個世界根本不會認識「港產片」。

以首部長片來說,不足之處是劇本、對白及選角。首先選角,董瑋絕對是這「老師父」的不二人選,濶別銀幕廿多年,仍然演出精彩投入,非常難得,有望提名。但選林耀聲來飾演他的年青角色就極不對勁了,外貌身形高度完全不配,尤其董瑋的凌厲眼神,林是沒有的。另外,其女兒蔡思韵又是不適合,飾母親的梁雍婷也是身材矮小,父母皆矮,如何生得出神高神大的女兒?另外,人氣高企的劉俊謙亦然,外形手長腳長…,其實許多武師都是偏向身材矮小的(董瑋與伍允龍就是人辦),因為跌撲翻騰的動作,矮小才會做得好看(君不見所有體操運動員皆是)。而找來黃素歡演他兩兄弟的母親,也未免太年輕吧?如何生得出張達倫(飾兄長)?伍允龍演巨星就相當適合,亦演得不錯。綜觀只有董、伍二人選角最合適。不是說以上演員演得不好,相反演得很好,只是選角委實失誤,大打折扣!當然你可以說有例外嘛,但電影是一個「濃縮」產品,會選最典型最貼合現實的,任何有缺損的元素都會令產品效益降低。然而,我相信這是與製作預算有關,沒經費演員難找。

至於劇本,雙線發展並無不可,但女兒與父不和這元素,可以調節得好一點,武師是一個獨特的行業,「不和」的因素可以與其行業相關,「忙」並不是此行業獨有的問題。對白就真的太「畫出腸」了;許多意念其實從劇情中已表達,無需講出口,現在只覺尷尬突兀,成為一種破壞。另一個重要的缺失是龍仔(劉俊謙飾)的背景,他憑甚麼有資格做副武指?起碼都陳述一下他在圈中捱了多久?或從小練武?目下所見他只是一位新人,很想「埋堆」及小時候看了港產片很想模仿而已。武指不是路人甲都可以做,沒浸淫一點歲月,連機位、走位都不懂,哪敢擔崗?如果兩位編劇曾憲寧及葉偉平入行經驗淺,不妨多做一點資料搜集。

筆者最初看到這套戲時,是多年前他們在FILMART內播放介紹短片,找投資者。我當時心想,這套是最有機會拍得成的,果然皇天不負有心人。孖生兄弟梁冠堯、梁冠舜首次當導演,雖然沙石仍多,但總算將故事說得清楚明白並有戲味,亦能觸動觀眾(我看的那場有不少觀眾落淚),我覺得已是相當難得,誠意可嘉。

陸凌綠

《破浪男女》The Chronicles Of Libidoists

無愛難登彼岸

戲中男女為何不斷破浪於慾海當中?我唯一看到的就是他們都缺乏「愛」。「愛」是一種連繫,沒有愛就沒有責任;沒有傷痛…又或者更痛。不論蒙臉 Uberdick(柯煒林飾)、單親霸( 吳慷仁飾)、白Q(梁湘華飾)、小綠(劉主平飾),甚至那位「未夠秤」的女學生,都是活在一個沒有「愛」的軀殼內,不同的性玩意只是不同的填充物或安慰劑。

劇本猶似文學篇章,導演楊雅喆以一個夢幻虛無的手法呈現。許多場口均以舞台劇方式演繹;尤其「電話短訊對答」,這個我試圖解讀:故事中人物已經處於一個孤寂的境地,已經沒有靈魂輕飄飄的,如果連與人溝通都一個人自說自話,那種疏離冷漠感就更嚴重,為了尋回一點温度,導演唯有以血肉之軀貼近身旁對話,增加一點實在的感覺。

人類社群的「性」並不如其他動物般只為繁衍後代。人類的「性」蘊含的複雜程度,數篇論文也說不完;影片只是借現代男女的「約炮文化」來展示「性」的部份面貌或功能而已。而其中涉及的甚麼3P、SM性虐、跨性別人士等等,我看只是形式展覽,志在增加影像上的衝擊和話題性吧。反而覺得華人(向來保守)演員可全面配合,豁出去表演更值得嘉許。

結尾的「頌經」呼應一切。慾海無涯,唯愛是岸。阿彌陀佛。

陸凌綠

《望月》

善意的謊言?

沒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秘密,但遮掩秘密不說出來,或者歪曲事實說假話,就變成真真正正的謊言。《望月》內的美珍(李靖筠飾)是一個典型的悲劇人物,被母親瑛姐(李麗珍飾)欺騙,被交友App認識的男人騙去初夜,逸風(陳湛文飾)亦向她隱瞞自己與她是同母異父的兩兄妹的事實。在西方社會內,善意的謊言(White Lies)十分流行,似乎為了別人著想而撒謊,不是很嚴重的問題。善意的謊言在《望》內常見,因為家人都會顧及對方的感受,不想真相曝光而傷害了對方。

例:瑛姐為了美珍的內心感受著想,向她隱瞞自己的過失。當年瑛姐有外遇而生下她,導致婚姻破裂,家庭破碎,瑛姐欺騙她,說她是自己與丈夫的女兒,隱瞞她是瑛姐「私生女」的真相。可能瑛姐擔心她瞧不起自己的出生背景,「名不正」,在成長階段中會自卑,甚至容易自暴自棄,更可能因從小至大未見過父親而感到失落沮喪。故瑛姐不向她透露事實真相,說出善意的謊言,其實是為了保護她,這實在情有可原。

逸風同樣不向美珍說出她出生背景的真相。他與她一起成長,他作為哥哥,愛護她,不希望她因自己特殊的出生背景而感到自卑,遂視她為自己的親妹妹,向她隱瞞他倆同母異父的事實。這明顯源自他對她的愛,讓他說出善意的謊言,他的偉大,在於他處處為她著想,不想她受到傷害。當他得悉便利店店長調戲她,對她的態度欠佳時,他不想她工作不開心,遂建議她辭職。可見他倆的關係甚佳,他對她源自內心的愛,真摯動人。

不過,美珍渴望愛,被交友App認識的男人欺騙,他說自己值得她信任,卻非善意的謊言。她就像《我談的那場戀愛》中的余笑琴(吳君如飾),覺得自己孤獨寂寞,急於尋找一個可以依靠的伴侶,遂誤信了他。初時她以為他是大好人,自己有機會與他發展一段長久的關係,殊不知她被奪去初夜後,他「不知所終」,她找不到他後,極度灰心失落。很明顯,她墮進了交友陷阱,被騙後受到很大的傷害,十分可憐,值得同情。

《望》指出家人與陌生人的差異。家人為彼此著想,很多時候會顧及對方的感受,說出善意的謊言,讓對方不會受傷害。相反,陌生人肆無忌憚地說出「甜言蜜語」,讓對方窩心,但卻是傷害性極大的謊言。因此,從《望》的導演兼編劇羅耀輝的角度看,家最可靠,家人亦是最值得信任的身邊人。

曉龍

《撞鬼遇到愛》短評

超越界線的愛

俗語說:「橋不怕舊,只需要(觀眾)受。」《撞鬼遇到愛》遵循傳統鬼故事的套路,講述一段真摯的人鬼戀,身為人類的祖(素提叻.素比吉飾)遇上已成為鬼的阿儂(梅拉達.蘇斯麗飾),彼此每晚相處,情愫漸生,極像八九十年代香港的鬧鬼喜劇。導演空格力.特里威莫刻意讓故事出現變奏,使她與其他兩隻鬼居住的大宅成為「真正」的鬼屋,模仿近年萬聖節期間海洋公園舉行的「鬼屋」活動,「以真亂假」,參加者以為鬼屋內人扮鬼,其實是三隻鬼做自己。電影已有超過一百年的歷史,要創新並不容易,上述的變奏已是一種創新,真真假假的「瘋狂式」笑料配合傳統的人鬼戀,具有豐富的商業元素。喜感加上浪漫的橋段,即使觀眾覺得沒有太多的新意,他們依然會喜歡看《撞》,因為整齣電影的情節「超現實」,可讓我們逗留在「異度」空間內享受一剎那的喘息時光。

人鬼戀超越正常的人鬼界線,祖不可以「親身」接觸阿儂,需要尋找「代替品」,讓她上「代替品」的身,才可與祖拍拖。在他倆相處期間,忽爾出現她,忽爾出現「代替品」的真身,她與他交替現身,讓祖與她/他竊竊私語時,出現性別錯摸的怪現象,笑料遂隨之衍生。鏡頭的交替出現,在適當的時候展示,盡現剪接的魔力,這就是電影比真人表演更具魅力之處。《撞》內超越界線的愛的「超現實」式呈現,讓觀眾遊走在真實與幻想的世界內,這種不一樣的視聽體驗,就是電影誘人入場的賣點,亦是身為觀眾的我們追尋的享受。故《撞》在虛與實之間的平衡式「落腳點」,讓我們大膽地進入不為人知的地下世界之餘,亦可以追尋假與真彼此「混雜」的古怪現象,在同一時間內,又可以從幻想返回現實,再從現實走進幻想,享受「游離」而不著地的奇異感覺。

很明顯,《撞》有不少商業計算,但勝在算得準確,讓觀眾在上述性別錯摸的橋段中捧腹大笑。或許有些觀眾認為此片的橋段不算新穎,但不少觀眾可能對浪漫的人鬼戀情有獨鍾,喜愛型男與美女的配搭,亦願意接受青春新潮的泰國片。《撞》在眾多賣弄鬼魅嚇人的泰國電影中另創新猷,算是給當地及全球觀眾一個不一樣的選擇。

曉龍

《我談的那場戀愛 》LOVE LIES

愛情從來都是一場騙局

「信者可愛」這是電影的宣傳語句,好正!君如在片中亦說:「愛情,你信咪就係真…」。何妙祺本來是編劇,今次首執導筒,想不到出來的作品異常出色。

經過地鐵站燈箱,聽到旁邊的人看著電影海報說:「呢啲咁嘅戲邊有人睇㗎?」不知道是否見到吳君如和嫩男張天賦以為是母子戀?抑或對港產片失去信心?筆者聽到他這樣說,就更加想進場看一看;當然也立心支持港產片的。結果,觀眾真的不多,但戲好看;希望有口碑會漸入佳境。

從一個詐騙集團說起,正合騙案無日無之的今天處境,大家都會很有共鳴。各類騙案應以「情騙」最易成功,而且受騙者頗多為專業人士,如片中余笑琴(吳君如飾)正是一名婦科醫生。

「少年」(張天賦飾)就是被選中去當法國石油工程師的角色,進行「情騙」。原來詐騙集團非常有規範,如一個小型電影製作公司,騙案有劇本,有人物角色,有美術組負責道具服裝,真是大開眼界。

余笑琴何以被騙?她並非愚昧市井大媽,但因為「種種」原因她就會成為目標人物,而這「種種」就是被編劇成功塑造出一個典型受害者的因素;將人物寫得細緻清晰有助劇情發展。同時作為導演的何妙祺,很會運用敍事次序令情節變得生動及有追看性。善用天然光令畫面柔和舒服,變焦的拍攝可增加浪漫氣氛,亦突出人物情緒;燈光和攝影都甚具水準。導演技巧圓順流暢,絕不似初試啼聲。觀其風格韻味,有點像以前UFO(電影公司)的風格,教人懷念。

女性,無論任何年齡都會對愛情有幻想,只要得到滿足,不管是真是假。騙徒就是看準這點,屢獲成功。吳君如將這寂寞的心以「藏」的方式演繹,顯出功架;若誇張半分,都會變成胡鬧的笑片,現在只有少許幽默惹笑恰到好處。張天賦之前演過《夜校》,當時已令我眼前一亮;以偶像歌手來說,今天懂演戲的不多,數來數去只有幾個鏡仔,他是鏡仔以外的好選擇。這次《我》片有更大的進步,他將「少年」這角色拿捏精準,沒有過火造作。心地善良的騙子並不易做。

在有限的資金下能拍出如此精緻的一齣港產片,香港電影人的熱誠從未磨滅,只要大家仍願意進場發夢,夢工場仍然會有工開的,不用到詐騙集團當兼職。

陸凌綠

《變形金剛初始篇》短評

回到最開始

看來荷里活的創作人的創意已走至極限,當《變形金剛》的續集拍完又再拍後,要吸引觀眾再入場看此系列的電影,唯有從最起初的時候再出發。筆者還記得柯博文與密卡登從情如手足的「好兄弟」至勢不兩立的強勁對手的關鍵性轉變,在最早期的卡通裡看過此段故事,如今在《變形金剛初始篇》內再次敘述他倆不和的原因,記憶猶新,有濃烈的懷舊味道。筆者看此片時,成功重拾了不少舊日的童年回憶。

幸好在動畫技術不斷進步下,最新的《變》的動畫系列的線條別具立體感,其打鬥的節奏明快,動作的行進速度明顯加快,充滿著娛樂性,與現時手機遊戲的亮麗畫面與急速節奏相似,同樣能滿足追求官能刺激的觀眾的視聽需求。另外,即使兩位男主角結怨的源頭仍有需要多解釋的地方,影片對他倆關係的描述相信已能滿足新一代的觀眾對博派與狂派長期鬥爭的原因的懷疑及好奇心。故影片可被視為同一系列的真人版電影的前傳,讓觀眾對真人版的故事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

每個人對謊言的反應不一樣,變形金剛亦不例外。柯博文與密卡登本來是礦工,從出生開始已被騙,以為自己不能變形,殊不知被偷走了變形的最主要零件,導致自己失去了變形的天賦。前者與後者之間產生分歧,源於前者被騙後走向至善,後者被騙後走向至惡。《變》的創作人加入人性的元素,讓影片與觀眾的「距離」收窄,亦使我們觀賞時較容易代入其中,因為它們與我們同樣有向善/惡的真性情。因此,向善/惡是個人的抉擇,自己未來的命運如何,與柯博文與密卡登一樣,在於自己怎樣作出最明智的選擇。

《變》似乎是整個系列的「序」,讓觀眾懷緬自己最初接觸此動畫系列時的光景。它敘述了兩位男主角的成長背景,的確對我們日後觀賞其續集有很大的幫助。雖然他倆不和的原因有些牽強,其一念之差所造成的影響被過度放大。但無可否認,創作人已簡單解釋他倆分為兩派的原因,不論觀眾覺得合理與否,都會繼續看下去,因為全片的賣點在於其亮麗的畫面、具動感的鏡頭及緊張刺激的聲效,並非其故事情節的邏輯性。不論我們對《變》有任何批評/意見,它仍然是一個好開始。

曉龍

《變形金剛初始篇》Transformers One

希望你的孩子都愛扭他一把

一晃眼,原來已經四十年。變形金剛從「孩之寶」Hasbro一件玩具演變成一個「驚天地泣鬼神 」的宇宙故事,真係估佢唔到!如果你小時候是一邊把玩著變形金剛玩偶一邊看著變形金剛卡通片的話,相信你今天都會帶著兒子進場,雖然他只盯著手上的電話打機。

沒錯,今天的小朋友還有多少個喜歡把玩「實物」玩偶?「變形金剛」當初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他變化多端,可啟發孩子的思考和想像力;「變形」原來就是他的「核心價值」。電影中「礦工」原來都沒有「核心」,都不會「變形」的…。姑且不劇透。

說明是「初始篇」當然就是講述「狂派」和「博派」的起源。又是老掉大牙的橋段:年少的奧萊恩派斯和D-16本是好兄弟,後來因發現一個真相,有人崩潰,作出一百八十度轉變(我覺得理由不夠充份),反目。歷險過程高低起伏,充滿緊張刺激,雖然上半場變形不多(因為「礦工」變不了形),但密集的追逐打鬥亦令畫面繽紛耀眼,目不暇給。CG科技越發達,視覺效果就越層出不窮;高速飛馳的列車與原野悠然的鹿群,各有動靜美態。要將金屬柔軟化又不覺勉強,其實不容易,現在看起來都很自然,有鋼鐵味又有重量感,精良優秀。

雖然故事老土公式化,但「以謊言洗腦令你變成奴隸」這點就歷久常新,古今中外獨裁者不變的伎倆。所以,如戲中主角懂得思考和敢於突破常規、求真就非常重要。小朋友以前玩「變形金剛」要「變形」是需要思考的,腦袋、小手指和眼睛協調才成事,當中有助肌肉發展與腦部運用,實體玩具對學齡兒童成長其實很重要,可惜現在的小孩都叼著電子奶嘴長大,眼晴未發育好就被整天盯著的屏幕毀掉了,沒想像力,沒思考力,這樣的一代不就更易被獨裁者去統治麼?

曾把玩「變形金剛」的父母們,帶著孩子進戲院,除瞭解這鋼鐵星球的故事外,也不妨告訴他你自己孩提的故事!

陸凌綠

《BIG》短評

情感滿溢

關於病患的電影不少,但情感滿溢之作不多。導演魏德聖是有情之人,把自己對癌症兒童的同情之心及憐憫之情灌注在《BIG》內,他曾在映後座談會中說現實的情況比影片的故事情節更悲慘,可能此片旨在為觀眾帶來希望,不想影片「消滅」觀眾尋找一線曙光的心,讓我們在得悉癌症「殺死」了一位只有幾歲的孩童後,另一位孩童卻在手術後奇蹟地生還。當我們失望以致灰心喪志時,上帝總給我們一絲希望,不會讓我們走進黑暗無光的死胡同裡,然後進入「萬劫不復」的境地。片中的病房內充滿著不同個性而對生命的態度不一致的人,有些較樂觀,有些較悲觀,有些較好動,有些較好靜,有些較積極,有些較消極…很難想像,片中的病房是社會的縮影,悲哀之中有歡笑,沉鬱之中有喜樂。或許患病的兒童都可以對自己的生命抱著希望,我們擁有健康的身體,比他們更幸運更幸福,更不應胡亂消極地對待自己的生命。

同理心固然重要,但有時候它有「灰色地帶」。患病的兒童的家長帶他們到動物園過夜,看動物懷孕生育,其動機正面,只為了給予他們深刻的童年回憶,有從他們的角度出發的同理心。但溫暖醫生(馬志翔飾)對家長的行為感到憤怒,認為其不顧及自己患病的兒女的行徑實在太差劣,沒有為兒女的健康著想,遑論曾注意他們的安全問題,其「逃離」醫院的大膽行動,亦沒有顧及醫護人員為他們著急擔憂的個人感受,明顯欠缺同理心。故同理心的「灰色地帶」在於我們從甚麼角度看整件事,所謂「順得哥情失嫂意」,他們離開動物園,返回醫院後,滿心歡喜,醫生護士看見他們,得悉他們平安回來,鬆一口氣,但原來的焦慮之情依然久未消散。由此可見,談論一種行為是否具有同理心,當我們從不同角度看,會有相異的分析結果,或許這就是情感滿溢所帶來的「模糊現象」,讓我們在人間有情的大前提下,看不清複雜的「是非對錯」。

《BIG》的導演在真人的電影中插入動畫,讓觀眾得悉片中的兒童對付病魔時,就像正在與敵人打仗,有贏有輸,象徵生命的無常。同一病房內兒童的年齡從三四歲至十一二歲左右,面對癌症時,遇上罕有的挑戰與歷練,可能比其他平步青雲的青少年/成年人更成熟,且更懂得珍惜生命。當現今學童自殺的個案不斷增加時,他們在自殺之前,實在應看一看《BIG》,只有這樣,他們才會覺得自己與患病的兒童相似,擁有家人對自己付出的愛,如果貿然死去,就會覺得自己愧對家人。因此,學習如何愛自己之前,其實需要先學懂如何愛別人。

曉龍

《嘩鬼家族BEETLEJUICE》 Beetlejuice Beetlejuice

懷舊是世界現象?

當初一看片名…《嘩鬼家族》,導演又是添布頓…。為何添布頓翻拍自己幾十年前的作品?作為粉絲,有理無理進場看個究竟。看畢,明明是續集啊!為何片名一樣?不是「2」嗎?看真,英文片名是有兩個”BEETLEJUICE” 的!而中文片名是《嘩鬼家族 BEETLEJUICE》。噢,明了!

添布頓很少拍續集,除了《蝙蝠俠》,印象中好像沒有。荷里活題材是否如此江郎才盡?早前的《末日先鋒》,今天仍上映中的《異形》都是八十年代經典,不斷拍續集至今時今日。《嘩鬼家族》在1988年是相當新穎有趣的詭異片種,也是添布頓成名作,後來的鉸剪手 Edward Scissorhand《幻海奇緣》更是經典中之經典(也是筆者至愛)。添布頓的黑色、死亡、歌德、怪誕風格無與倫比,「鬼才」導演之名不脛而走。為何滿有創意的大導演今天都要拍續集呢?可能在這個末世不安的日子裡,人們都需要尋求慰藉,擁抱一下昔日風光會快樂一點吧!懷舊潮湧現,香港和全世界皆是。

時光荏苒,續集當然不會如首集般「鬼嚇人」單線發展。這回話分幾頭,包括麗迪亞(雲露娜維達飾)再遇BEETLEJUICE;女兒亞絲翠與男孩的霧水情;BEETLEJUICE前妻(蒙妮卡貝露琪飾)復仇…等等。雲露娜維達重現固然是亮點,可是三十六年後玉女掌門人都貌似阿婆了(看上去真覺得她跟飾演其繼母的Catherine O’Hara年齡相若),又不知何故演技生硬,來來去去只得幾個表情;相反演她女兒的Wednesday小姐珍娜奧特嘉出色得多,起碼層次分明,雖然顏值難及當年芳華十六的雲露娜,但演技搭夠,令人看得順眼舒服。七旬有多的米高基頓仍能維持角色之跳脫及過度活躍,充滿能量,果然薑越老越辣!

除了幾位主角,上集人物如眼仔碌碌的縮頭人、勁過DUNE的間條沙蟲和添大導一貫作風的Stop-Motion單格動畫,皆相繼出現,有趣熱鬧又豐富,以懷舊而言,滿足。這當然不是添布頓巔峰之作。

而跟雲露娜一樣美艷不可方物的蒙妮卡同樣年華逝去,惟高貴氣質猶在,現在還跟添大導走在一起…。想起以前蒙妮卡與雲遜卡素;雲露娜與尊尼特普皆是金童玉女、一雙璧人,一切俱往矣…,就讓美好的一切留在觀眾的記憶裡吧。經典別再來續集,拜託!

P. S. 驚鴻一撇,一名貌似年輕 Johnny Depp的男孩在尾段出現(與珍娜奧特嘉四目交投的),有趣。

陸凌綠

《逆鱗》短評

又再懷舊?

本來《逆鱗》由演技多元化的沈騰主演,讓筆者對此片充滿期望,但從他扮演的尊非以黑社會大哥的姿態出場,穿上傳統的「Mark哥」外套,使用舊式的手機,筆者已發覺《逆》又是懷舊之作。不知道甚麼原因,可能與人口老化有關,現今不同地域的電影創作人特別喜歡懷舊,中國內地亦不例外。《逆》具有八九十年代香港黑幫電影的味道,男性之間的兄弟情,大佬與手下之間的恩怨情仇,男女之間的情愛,全是當時吸引觀眾入場的商業元素。但時移勢易,當內地觀眾已看了《英雄本色》系列數十次後,會否仍有興趣看《逆》?這真的值得懷疑。

幸好沈騰與張雨綺的演出仍有一定的可觀性。他飾演的尊非雖然是壞人,但有情有義,在大禍臨頭時,懂得保護身邊人,下屬及女性跟隨他,是一種福氣,因為他不惜犧牲自己,都要保護及拯救他們,讓他們不被傷害,遑論會令他們遇上威脅生命的危險狀況。他以外冷內熱的方法演繹角色含蓄有愛的個性,手下對他「死心塌地」,只因他是「大好人」,他表面上微笑而帶有少許狡猾,實際上卻無時無刻為他人著想而充滿著情;他內斂的感性特質,在他從內至外的細膩而多元化的演技中表現出來。沈騰有高度的可塑性,可見一斑。

至於張雨綺飾演的蘇笑,忽爾熱情如火,忽爾冷若冰霜,實際上重情重義。她以嫵媚的神態演繹角色外露的時代女性特質,在當時流行的服飾配合下,讓她成為典型的黑幫大佬身旁的女性。雖然她的演出不至於完美,但最低限度能使角色具有瘋魔萬千大佬的魅力,其多元化的演繹,讓角色冷熱兼備的個性鮮明地表現出來。她深刻地體會角色的內心世界,透過她與尊非及他的手下的互動,可表現她細膩及善變的演技,亦能適切地襯托他具大將之風的傳統男性領袖形象。由此可見,她是一塊優質的「綠葉」。

即使《逆》的故事情節老土,動作鏡頭陳舊,仍然無阻男女主角的發揮。如果欠缺了他倆,全片基本上不值一提。導演大慶選角出色,他倆不負所託,能把角色鮮明的特質發揮至淋漓盡致,讓筆者把焦點放在他倆的演技上,並已把故事情節上的缺失忘記得一乾二淨。因此,《逆》不算佳片,但仍有值得一看的亮點。

曉龍

《破浪男女》

《破浪男女》是金馬獎導演楊雅喆的最新電影作品,影片聚焦臺灣都會男女的網路約炮文化,涉獵了各種與性相關的話題,尤其是兩性以外的第三性之一跨性別人士、同性戀、三人行性愛(3P)、施虐與受虐(SM)、綁縛(Bondage & Discipline)等,堪稱臺灣影史歷來最大尺度探討都市成人性、愛與慾的電影。

影片話題有些複雜及混亂,需要耐心看到後面才漸漸明白導演的看法。影片主要是兩個大的話題:時代女性的性心理和變性人如何看待性與愛。時代女性日益的强勢使得在男女關係上產生了失衡心理,SM/BD性虐式的性愛讓雙方獲得的性心理平衡在當穿膠衣蒙面的男方得知女方身份及面具被揭下後,他們的性愛或是情感便無法再續。而由男變性成爲女性(用會夢遺這個表達太隱晦,幾乎讓普通觀衆錯失這個訊息)的心理本是羡慕女性憎惡男性(用射擊訓練,槍槍「致命」的場景來影射),但她又是如何去接受男性的愛與性?導演借影片展示了自己的獨特觀察,也許在心理上選擇男同性戀者或是雙性戀者才是她的最佳選擇?還是需要通過男同性的性愛才能讓自己心理上真正過渡成女生(儘管經常提示自己是真女子)?真愛究竟存在於現實還是衹能在我們虛擬的夢幻世界中才找得到?

導演確實認真地探討性話題而非衹是借性的橋段來拍色情電影,但這個大膽探討讓我們看到的另一面或是臺灣社會對性的寬容度走到了甚至超越了亞洲乃至世界的前端。這並不是一個社會可不可以談論的問題,而是最終我們能得到什麼答案的問題。年紀越小是越不希望有太多的管束,這是常理,但社會對放縱的高容忍並不意味著社會更成熟和更文明,相反是政府將自己的社會責任推諉給了大眾個體。雖然人的成長有賴於經歷,但不是所有經歷對人生都是正面的,有些經歷會讓人失去最寶貴的東西或是再也回不到最初的狀態~如純真、單純…也許未來的我們終會體驗到社會將變得更加冷漠和寡助。人們本希望在生命中得到純真的愛,如今卻在把性複雜化後再在這渾水中尋找純真。

小浪

《烏鴉:重生》短評

愛的「力量」?

沒錯,《烏鴉:重生》的導演路柏山達斯旨在營建一個暗黑的世界,陰暗的大街小巷,雨水的點點滴滴,溝渠的污水流動,社會的低沉氣氛,著實為觀眾帶來像《蝙蝠俠》系列裡葛咸城的黑暗國度。片中艾力(標斯卡斯格飾)渴望愛,雪莉(FKA Twig飾)為他帶來光明,全片前半段訴說他與她怎樣相愛,為其後他為愛犧牲作出鋪墊,那一系列戀愛纏綿鏡頭,與一般的西方愛情片無異,但這是否能圓滿地解釋他如何愛得「死去活來」?這又能否合理地解釋後來他為何穿梭冥界與人間以拯救她?荷里活電影總喜歡把性與愛拉上關係,觀眾只覺得他對她的樣貌及身軀有濃厚的興趣,但這是否暗示他已深愛她,為了她能繼續生存而甘願犧牲自己?愛的「力量」從來建基於深厚的愛,但他對她的愛是否深厚,確實見仁見智。

在艾力犧牲自己以拯救雪莉的動機的可信度不算太高的大前提下,他向敵人進行大報復的暴力行為一點都不「浪漫」。因為他只以充滿暴力的狂躁狀態毀滅敵方的一切,「目標為本」,把敵人趕盡殺絕。在血腥暴力的畫面接二連三地出現時,觀眾可能只覺得他不斷發洩自己不滿及憤怒的情緒,不了解他對她深厚的愛如何促使這些暴烈失控的行為出現。故上述畫面只能為我們提供官能刺激,讓我們欣賞荷里活化妝技巧及視覺效果技術上的進步,說我們能因他的行為而感到傷感悲痛,實在有點言過其實。因此,導演明顯未能揣摩他情緒爆發的畫面如何感染觀眾,只把焦點集中於這些鏡頭的暴力美學的特色,導致我們彷彿正在欣賞鏡頭的「血色亮麗」,對其故事情節發展的合理性和感染力,卻不屑一提。或許只注重畫面特色而罔顧劇本內容,本來就是當今荷里活電影的一大通病。

不過,《烏》仍有一些「佳句」。片中艾力向敵方大肆殺戮時,正值音樂劇進行期間,演員一方面在劇中載歌載舞地演出,音樂和唱歌的悠揚和美妙的旋律此起彼落,另一方面他大開殺戒,槍聲及打鬥的聲音不絕於耳,兩組鏡頭不斷交替地出現,造成和諧與暴戾的強烈對比,善良與邪惡的極端「撞擊」,兩組鏡頭從平行發展至合而為一,他走上舞台,拿著兩個人頭,讓打鬥及暴戾的氛圍充斥全片。「一正一邪」的設計,其對比式的鏡頭處理,雖然不算新穎,香港導演吳宇森安排白鴿在槍戰場面中出現,其處理手法更屬「珠玉在前」,但《烏》的導演的拍攝手法仍算有板有眼,交叉式的鏡頭處理亦算是恰到好處。

曉龍
《狗陣》
管虎在佈什麼狗陣呢?
《老炮兒》導演管虎在《狗陣》中玩了什麼?很明顯,目標只是去法國康城為自己鍍金,十年前筆者已經伙拍法國友人搞康城電影展,除入選競賽項目、非競賽電影與及外圍影展,即電影沒有能力入選競賽電影、亦沒有內部資源走過場,在非競賽電影中上映,還可以在康城影展期間,在影展周邊租個場地自己大搞外圍影展,明星賓客都是同一批人就看實力,美其名參加了康城影展。
《狗陣》玩狗,拍狗的天花板在前。《忠犬追殺令 》(White God)(2014)中,百狗群眾演員是一絕,副導演是如何排狗、指揮狗呢?正所謂小孩與狗是片場一大忌,難以控制!
玩狗肯定比不過前車,咁玩人文地貌,乃是中國電影最容易走出國際的招數,管導更找來筆者老師賈樟柯來演老江湖,就咁比鬼佬睇。當然自己人都知道,鏡頭拍不出地貌、色調無感、人文風情欠奉,能找來此場景及拍攝地點算難得,但與早年《九層妖塔》有點撞車;都未能講到張藝謀《一個都不能少》那種、或王家衛監製《撞死了一隻羊》等人文地貌風情的水準!
《狗》最最致命的是,食得咸魚(偽藝術片)抵唔到渴,找台灣腔彭于晏來演,目的只為票房,但演中國西北方言電影,賈樟柯無問題,台灣腔要不是就演啞巴,那感覺太造作!又沒有方言老師指導,只能少說話,沒有數彭于晏說了多少句話,因為全是單字,那倒不如完全不說,這是要命點!
票房仆直是必然,一眾主創走完康城紅地毯算是用投資人的錢完成初衷。筆者還是期盼管導《老炮兒2》之類的京味電影;香港電影人玩狗電影同樣是死路一條,沒門路沒這能力!
Ke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