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九月 12th, 2024

《變形金剛初始篇》Transformers One

希望你的孩子都愛扭他一把

一晃眼,原來已經四十年。變形金剛從「孩之寶」Hasbro一件玩具演變成一個「驚天地泣鬼神 」的宇宙故事,真係估佢唔到!如果你小時候是一邊把玩著變形金剛玩偶一邊看著變形金剛卡通片的話,相信你今天都會帶著兒子進場,雖然他只盯著手上的電話打機。

沒錯,今天的小朋友還有多少個喜歡把玩「實物」玩偶?「變形金剛」當初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他變化多端,可啟發孩子的思考和想像力;「變形」原來就是他的「核心價值」。電影中「礦工」原來都沒有「核心」,都不會「變形」的…。姑且不劇透。

說明是「初始篇」當然就是講述「狂派」和「博派」的起源。又是老掉大牙的橋段:年少的奧萊恩派斯和D-16本是好兄弟,後來因發現一個真相,有人崩潰,作出一百八十度轉變(我覺得理由不夠充份),反目。歷險過程高低起伏,充滿緊張刺激,雖然上半場變形不多(因為「礦工」變不了形),但密集的追逐打鬥亦令畫面繽紛耀眼,目不暇給。CG科技越發達,視覺效果就越層出不窮;高速飛馳的列車與原野悠然的鹿群,各有動靜美態。要將金屬柔軟化又不覺勉強,其實不容易,現在看起來都很自然,有鋼鐵味又有重量感,精良優秀。

雖然故事老土公式化,但「以謊言洗腦令你變成奴隸」這點就歷久常新,古今中外獨裁者不變的伎倆。所以,如戲中主角懂得思考和敢於突破常規、求真就非常重要。小朋友以前玩「變形金剛」要「變形」是需要思考的,腦袋、小手指和眼睛協調才成事,當中有助肌肉發展與腦部運用,實體玩具對學齡兒童成長其實很重要,可惜現在的小孩都叼著電子奶嘴長大,眼晴未發育好就被整天盯著的屏幕毀掉了,沒想像力,沒思考力,這樣的一代不就更易被獨裁者去統治麼?

曾把玩「變形金剛」的父母們,帶著孩子進戲院,除瞭解這鋼鐵星球的故事外,也不妨告訴他你自己孩提的故事!

陸凌綠

《BIG》短評

情感滿溢

關於病患的電影不少,但情感滿溢之作不多。導演魏德聖是有情之人,把自己對癌症兒童的同情之心及憐憫之情灌注在《BIG》內,他曾在映後座談會中說現實的情況比影片的故事情節更悲慘,可能此片旨在為觀眾帶來希望,不想影片「消滅」觀眾尋找一線曙光的心,讓我們在得悉癌症「殺死」了一位只有幾歲的孩童後,另一位孩童卻在手術後奇蹟地生還。當我們失望以致灰心喪志時,上帝總給我們一絲希望,不會讓我們走進黑暗無光的死胡同裡,然後進入「萬劫不復」的境地。片中的病房內充滿著不同個性而對生命的態度不一致的人,有些較樂觀,有些較悲觀,有些較好動,有些較好靜,有些較積極,有些較消極…很難想像,片中的病房是社會的縮影,悲哀之中有歡笑,沉鬱之中有喜樂。或許患病的兒童都可以對自己的生命抱著希望,我們擁有健康的身體,比他們更幸運更幸福,更不應胡亂消極地對待自己的生命。

同理心固然重要,但有時候它有「灰色地帶」。患病的兒童的家長帶他們到動物園過夜,看動物懷孕生育,其動機正面,只為了給予他們深刻的童年回憶,有從他們的角度出發的同理心。但溫暖醫生(馬志翔飾)對家長的行為感到憤怒,認為其不顧及自己患病的兒女的行徑實在太差劣,沒有為兒女的健康著想,遑論曾注意他們的安全問題,其「逃離」醫院的大膽行動,亦沒有顧及醫護人員為他們著急擔憂的個人感受,明顯欠缺同理心。故同理心的「灰色地帶」在於我們從甚麼角度看整件事,所謂「順得哥情失嫂意」,他們離開動物園,返回醫院後,滿心歡喜,醫生護士看見他們,得悉他們平安回來,鬆一口氣,但原來的焦慮之情依然久未消散。由此可見,談論一種行為是否具有同理心,當我們從不同角度看,會有相異的分析結果,或許這就是情感滿溢所帶來的「模糊現象」,讓我們在人間有情的大前提下,看不清複雜的「是非對錯」。

《BIG》的導演在真人的電影中插入動畫,讓觀眾得悉片中的兒童對付病魔時,就像正在與敵人打仗,有贏有輸,象徵生命的無常。同一病房內兒童的年齡從三四歲至十一二歲左右,面對癌症時,遇上罕有的挑戰與歷練,可能比其他平步青雲的青少年/成年人更成熟,且更懂得珍惜生命。當現今學童自殺的個案不斷增加時,他們在自殺之前,實在應看一看《BIG》,只有這樣,他們才會覺得自己與患病的兒童相似,擁有家人對自己付出的愛,如果貿然死去,就會覺得自己愧對家人。因此,學習如何愛自己之前,其實需要先學懂如何愛別人。

曉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