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嘩鬼家族BEETLEJUICE》 Beetlejuice Beetlejuice

懷舊是世界現象?

當初一看片名…《嘩鬼家族》,導演又是添布頓…。為何添布頓翻拍自己幾十年前的作品?作為粉絲,有理無理進場看個究竟。看畢,明明是續集啊!為何片名一樣?不是「2」嗎?看真,英文片名是有兩個”BEETLEJUICE” 的!而中文片名是《嘩鬼家族 BEETLEJUICE》。噢,明了!

添布頓很少拍續集,除了《蝙蝠俠》,印象中好像沒有。荷里活題材是否如此江郎才盡?早前的《末日先鋒》,今天仍上映中的《異形》都是八十年代經典,不斷拍續集至今時今日。《嘩鬼家族》在1988年是相當新穎有趣的詭異片種,也是添布頓成名作,後來的鉸剪手 Edward Scissorhand《幻海奇緣》更是經典中之經典(也是筆者至愛)。添布頓的黑色、死亡、歌德、怪誕風格無與倫比,「鬼才」導演之名不脛而走。為何滿有創意的大導演今天都要拍續集呢?可能在這個末世不安的日子裡,人們都需要尋求慰藉,擁抱一下昔日風光會快樂一點吧!懷舊潮湧現,香港和全世界皆是。

時光荏苒,續集當然不會如首集般「鬼嚇人」單線發展。這回話分幾頭,包括麗迪亞(雲露娜維達飾)再遇BEETLEJUICE;女兒亞絲翠與男孩的霧水情;BEETLEJUICE前妻(蒙妮卡貝露琪飾)復仇…等等。雲露娜維達重現固然是亮點,可是三十六年後玉女掌門人都貌似阿婆了(看上去真覺得她跟飾演其繼母的Catherine O’Hara年齡相若),又不知何故演技生硬,來來去去只得幾個表情;相反演她女兒的Wednesday小姐珍娜奧特嘉出色得多,起碼層次分明,雖然顏值難及當年芳華十六的雲露娜,但演技搭夠,令人看得順眼舒服。七旬有多的米高基頓仍能維持角色之跳脫及過度活躍,充滿能量,果然薑越老越辣!

除了幾位主角,上集人物如眼仔碌碌的縮頭人、勁過DUNE的間條沙蟲和添大導一貫作風的Stop-Motion單格動畫,皆相繼出現,有趣熱鬧又豐富,以懷舊而言,滿足。這當然不是添布頓巔峰之作。

而跟雲露娜一樣美艷不可方物的蒙妮卡同樣年華逝去,惟高貴氣質猶在,現在還跟添大導走在一起…。想起以前蒙妮卡與雲遜卡素;雲露娜與尊尼特普皆是金童玉女、一雙璧人,一切俱往矣…,就讓美好的一切留在觀眾的記憶裡吧。經典別再來續集,拜託!

P. S. 驚鴻一撇,一名貌似年輕 Johnny Depp的男孩在尾段出現(與珍娜奧特嘉四目交投的),有趣。

陸凌綠

《逆鱗》短評

又再懷舊?

本來《逆鱗》由演技多元化的沈騰主演,讓筆者對此片充滿期望,但從他扮演的尊非以黑社會大哥的姿態出場,穿上傳統的「Mark哥」外套,使用舊式的手機,筆者已發覺《逆》又是懷舊之作。不知道甚麼原因,可能與人口老化有關,現今不同地域的電影創作人特別喜歡懷舊,中國內地亦不例外。《逆》具有八九十年代香港黑幫電影的味道,男性之間的兄弟情,大佬與手下之間的恩怨情仇,男女之間的情愛,全是當時吸引觀眾入場的商業元素。但時移勢易,當內地觀眾已看了《英雄本色》系列數十次後,會否仍有興趣看《逆》?這真的值得懷疑。

幸好沈騰與張雨綺的演出仍有一定的可觀性。他飾演的尊非雖然是壞人,但有情有義,在大禍臨頭時,懂得保護身邊人,下屬及女性跟隨他,是一種福氣,因為他不惜犧牲自己,都要保護及拯救他們,讓他們不被傷害,遑論會令他們遇上威脅生命的危險狀況。他以外冷內熱的方法演繹角色含蓄有愛的個性,手下對他「死心塌地」,只因他是「大好人」,他表面上微笑而帶有少許狡猾,實際上卻無時無刻為他人著想而充滿著情;他內斂的感性特質,在他從內至外的細膩而多元化的演技中表現出來。沈騰有高度的可塑性,可見一斑。

至於張雨綺飾演的蘇笑,忽爾熱情如火,忽爾冷若冰霜,實際上重情重義。她以嫵媚的神態演繹角色外露的時代女性特質,在當時流行的服飾配合下,讓她成為典型的黑幫大佬身旁的女性。雖然她的演出不至於完美,但最低限度能使角色具有瘋魔萬千大佬的魅力,其多元化的演繹,讓角色冷熱兼備的個性鮮明地表現出來。她深刻地體會角色的內心世界,透過她與尊非及他的手下的互動,可表現她細膩及善變的演技,亦能適切地襯托他具大將之風的傳統男性領袖形象。由此可見,她是一塊優質的「綠葉」。

即使《逆》的故事情節老土,動作鏡頭陳舊,仍然無阻男女主角的發揮。如果欠缺了他倆,全片基本上不值一提。導演大慶選角出色,他倆不負所託,能把角色鮮明的特質發揮至淋漓盡致,讓筆者把焦點放在他倆的演技上,並已把故事情節上的缺失忘記得一乾二淨。因此,《逆》不算佳片,但仍有值得一看的亮點。

曉龍

《破浪男女》

《破浪男女》是金馬獎導演楊雅喆的最新電影作品,影片聚焦臺灣都會男女的網路約炮文化,涉獵了各種與性相關的話題,尤其是兩性以外的第三性之一跨性別人士、同性戀、三人行性愛(3P)、施虐與受虐(SM)、綁縛(Bondage & Discipline)等,堪稱臺灣影史歷來最大尺度探討都市成人性、愛與慾的電影。

影片話題有些複雜及混亂,需要耐心看到後面才漸漸明白導演的看法。影片主要是兩個大的話題:時代女性的性心理和變性人如何看待性與愛。時代女性日益的强勢使得在男女關係上產生了失衡心理,SM/BD性虐式的性愛讓雙方獲得的性心理平衡在當穿膠衣蒙面的男方得知女方身份及面具被揭下後,他們的性愛或是情感便無法再續。而由男變性成爲女性(用會夢遺這個表達太隱晦,幾乎讓普通觀衆錯失這個訊息)的心理本是羡慕女性憎惡男性(用射擊訓練,槍槍「致命」的場景來影射),但她又是如何去接受男性的愛與性?導演借影片展示了自己的獨特觀察,也許在心理上選擇男同性戀者或是雙性戀者才是她的最佳選擇?還是需要通過男同性的性愛才能讓自己心理上真正過渡成女生(儘管經常提示自己是真女子)?真愛究竟存在於現實還是衹能在我們虛擬的夢幻世界中才找得到?

導演確實認真地探討性話題而非衹是借性的橋段來拍色情電影,但這個大膽探討讓我們看到的另一面或是臺灣社會對性的寬容度走到了甚至超越了亞洲乃至世界的前端。這並不是一個社會可不可以談論的問題,而是最終我們能得到什麼答案的問題。年紀越小是越不希望有太多的管束,這是常理,但社會對放縱的高容忍並不意味著社會更成熟和更文明,相反是政府將自己的社會責任推諉給了大眾個體。雖然人的成長有賴於經歷,但不是所有經歷對人生都是正面的,有些經歷會讓人失去最寶貴的東西或是再也回不到最初的狀態~如純真、單純…也許未來的我們終會體驗到社會將變得更加冷漠和寡助。人們本希望在生命中得到純真的愛,如今卻在把性複雜化後再在這渾水中尋找純真。

小浪

《烏鴉:重生》短評

愛的「力量」?

沒錯,《烏鴉:重生》的導演路柏山達斯旨在營建一個暗黑的世界,陰暗的大街小巷,雨水的點點滴滴,溝渠的污水流動,社會的低沉氣氛,著實為觀眾帶來像《蝙蝠俠》系列裡葛咸城的黑暗國度。片中艾力(標斯卡斯格飾)渴望愛,雪莉(FKA Twig飾)為他帶來光明,全片前半段訴說他與她怎樣相愛,為其後他為愛犧牲作出鋪墊,那一系列戀愛纏綿鏡頭,與一般的西方愛情片無異,但這是否能圓滿地解釋他如何愛得「死去活來」?這又能否合理地解釋後來他為何穿梭冥界與人間以拯救她?荷里活電影總喜歡把性與愛拉上關係,觀眾只覺得他對她的樣貌及身軀有濃厚的興趣,但這是否暗示他已深愛她,為了她能繼續生存而甘願犧牲自己?愛的「力量」從來建基於深厚的愛,但他對她的愛是否深厚,確實見仁見智。

在艾力犧牲自己以拯救雪莉的動機的可信度不算太高的大前提下,他向敵人進行大報復的暴力行為一點都不「浪漫」。因為他只以充滿暴力的狂躁狀態毀滅敵方的一切,「目標為本」,把敵人趕盡殺絕。在血腥暴力的畫面接二連三地出現時,觀眾可能只覺得他不斷發洩自己不滿及憤怒的情緒,不了解他對她深厚的愛如何促使這些暴烈失控的行為出現。故上述畫面只能為我們提供官能刺激,讓我們欣賞荷里活化妝技巧及視覺效果技術上的進步,說我們能因他的行為而感到傷感悲痛,實在有點言過其實。因此,導演明顯未能揣摩他情緒爆發的畫面如何感染觀眾,只把焦點集中於這些鏡頭的暴力美學的特色,導致我們彷彿正在欣賞鏡頭的「血色亮麗」,對其故事情節發展的合理性和感染力,卻不屑一提。或許只注重畫面特色而罔顧劇本內容,本來就是當今荷里活電影的一大通病。

不過,《烏》仍有一些「佳句」。片中艾力向敵方大肆殺戮時,正值音樂劇進行期間,演員一方面在劇中載歌載舞地演出,音樂和唱歌的悠揚和美妙的旋律此起彼落,另一方面他大開殺戒,槍聲及打鬥的聲音不絕於耳,兩組鏡頭不斷交替地出現,造成和諧與暴戾的強烈對比,善良與邪惡的極端「撞擊」,兩組鏡頭從平行發展至合而為一,他走上舞台,拿著兩個人頭,讓打鬥及暴戾的氛圍充斥全片。「一正一邪」的設計,其對比式的鏡頭處理,雖然不算新穎,香港導演吳宇森安排白鴿在槍戰場面中出現,其處理手法更屬「珠玉在前」,但《烏》的導演的拍攝手法仍算有板有眼,交叉式的鏡頭處理亦算是恰到好處。

曉龍
《狗陣》
管虎在佈什麼狗陣呢?
《老炮兒》導演管虎在《狗陣》中玩了什麼?很明顯,目標只是去法國康城為自己鍍金,十年前筆者已經伙拍法國友人搞康城電影展,除入選競賽項目、非競賽電影與及外圍影展,即電影沒有能力入選競賽電影、亦沒有內部資源走過場,在非競賽電影中上映,還可以在康城影展期間,在影展周邊租個場地自己大搞外圍影展,明星賓客都是同一批人就看實力,美其名參加了康城影展。
《狗陣》玩狗,拍狗的天花板在前。《忠犬追殺令 》(White God)(2014)中,百狗群眾演員是一絕,副導演是如何排狗、指揮狗呢?正所謂小孩與狗是片場一大忌,難以控制!
玩狗肯定比不過前車,咁玩人文地貌,乃是中國電影最容易走出國際的招數,管導更找來筆者老師賈樟柯來演老江湖,就咁比鬼佬睇。當然自己人都知道,鏡頭拍不出地貌、色調無感、人文風情欠奉,能找來此場景及拍攝地點算難得,但與早年《九層妖塔》有點撞車;都未能講到張藝謀《一個都不能少》那種、或王家衛監製《撞死了一隻羊》等人文地貌風情的水準!
《狗》最最致命的是,食得咸魚(偽藝術片)抵唔到渴,找台灣腔彭于晏來演,目的只為票房,但演中國西北方言電影,賈樟柯無問題,台灣腔要不是就演啞巴,那感覺太造作!又沒有方言老師指導,只能少說話,沒有數彭于晏說了多少句話,因為全是單字,那倒不如完全不說,這是要命點!
票房仆直是必然,一眾主創走完康城紅地毯算是用投資人的錢完成初衷。筆者還是期盼管導《老炮兒2》之類的京味電影;香港電影人玩狗電影同樣是死路一條,沒門路沒這能力!
Kepa
This entry was posted on 星期一, 九月 2nd, 2024 at 13:48 and is filed under (新)影評快訊, 影評試影室, 香港影評人協會. You can follow any responses to this entry through the RSS 2.0 feed. Responses are currently closed, but you can trackback from your own site.

Comments are closed at this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