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九月 28th, 2022
影評快訊第581期
《一台殺戲》(See How They Run)
具懸疑感但劇本的細節不足
一般來說,偵探懸疑片最具吸引力之處,在於劇情的「九曲十三彎」,讓觀眾對「誰是真兇?」摸不著頭腦。很明顯,《一台殺戲》的導演湯娒佐治安排眾多角色曾與死者科佩尼(艾哲倫保迪飾)有過節,使我們懷疑他的身邊人都可能是兇手,在尋尋覓覓的過程中,我們依舊不能成功找到真兇,導演「製造」懸疑感的功力確有一手,令我們在死者身旁「兜兜轉轉」,以為自己已依靠影片提供的證據尋獲真兇,殊不知真兇是另有其人,這實在為我們帶來意料之外的驚喜。不過,當我們得知真兇是誰時,便會發覺上述的證據全有誤導成分,要尋獲真兇需要有一些影片沒有提供的證據。編劇似乎捉到鹿卻不懂脫角,以為模仿《東方快車謀殺案》電影版前半段的鋪排,觀眾便會樂於接受其之後故事情節的發展,卻不知道《東》前半段的劇本細節早已提供足夠的證據,透露了兇手是誰,不像《一》前半段的劇本完全沒有披露真兇的背景及其與兇殺案相關的真相,觀眾猜中真兇的機會可謂微乎其微。由此可見,《一》依靠其懸疑感帶來的神秘氣氛確實有耐人尋味的吸引力,但依據此片的劇本,真兇其實可以是「任何人」,因為編劇只需突然在影片中後段內加插那個角色與死者的瓜葛,然後根據這些瓜葛隨便解釋那人是真兇便可以了。
曉龍
畫虎不成反類犬。
想藉阿嘉莎克莉絲蒂的偵探小說,以類近戲中戲的形式企圖搞一個挖苦戲謔的「偵探喜劇」。
先以挖苦諷刺角度來看,到底你想諷刺甚麼?
「疑兇夠多,每人都可以是兇手」?其實阿嘉莎的偵探小說不在於緝兇,而是闡述每次兇案背後人物的故事,寫的是人性,且大多數都是悲劇。從「疑兇夠多」這點來看,諷刺了甚麼?
「每位都是有潛質的受害者」?但戲中並沒有逐個死亡,那又調侃了甚麼?
「沒有伏線」、「最後兇手自己和盤托出」?阿嘉莎小說的鋪排,看似沒有伏線,其實只是細微得你沒留意;而最後的「和盤托出」多數均有合理的殺人動機。縱使是公式,又有何值得嘲笑?
再以認真的偵探故事來看,也不見得本片吸引。先是劇中的「導演」有多「抵死」?根本描述不多,大不了都是一些小眉小眼的誤會。各嫌疑人物亦缺乏深刻描寫。其中以「知道電影監製有外遇」這點作疑犯殺人動機也重複兩次,顯然技窮。到最後兇手「和盤托出」也頗為牽強;感到二次受創可以離開,何必殺人?更離譜的是阿嘉莎最後也殺了人,不是吧?指控殺人,非同小可!是平行時空的阿嘉莎克莉絲蒂?不覺好玩,只覺得有欠尊重。
劇目《捕鼠器》能在倫敦上演二萬次,定必有其優秀之處,偵探女王能擁有全球過億讀者、擁躉,殿堂級毋庸置疑,要找一個權威來挖苦戲謔,總得有一個充足理由。別以為可媲美《希魔撞正殺人狂》,人家嘲笑的是希特拉,一個人人得而誅之的惡魔,沒有後果。
況且影片既鬆散又失焦,一時又想表達老差骨與初哥的師徒情,一時又想顛覆傳統偵探片橋段。對白多又嘮叨,看得費神。搞笑又搞不起,諷刺又漫無目的。
唯一可取的是五十年代的景致、配樂和氣氛。倫敦劇院神還原;分割畫面與多番提及的嘉麗絲姬莉和希治閣,懷舊味濃,令人懷緬。
陸凌綠
《暴風之年》短評
疫症下的眾生相
《暴風之年》由七部短片結合而成,每部短片各具特色,其關注點亦與別不同。其中最寫實亦最好看的是導演陳哲藝的作品,家中爸媽在封城期間的「困獸鬥」,能折射兩岸三地家庭的普遍情況,畢竟兩夫婦整天留在家內,與正常日子內日間工作晚間相見的生活狀態完全不同,他倆需要重新學習如何溝通相處,雖然他們面對面的時間比以前長,但都不表示會增進彼此的感情,反而雙方之間的矛盾和衝突加深。疫症嚴重,國內的居民擔心自己被感染,在精神上欠缺「喘息」的空間,處於極度緊張的狀態,即使筆者身處香港,都曾有類似的經歷,感同身受,所謂的「暴風」,突然而來,卻又會在剎那間「離開」,這就像疫症,在毫無先兆下「來臨」,但終有一天會離我們而去。很明顯,亞洲與美洲居民在疫症之下的關注點截然不同,前者聚焦於微觀的生活,後者聚焦於宏觀的國際形勢。導演柏翠絲關注間諜軟件作出的細微監控所造成的私隱問題,已證明亞洲與美洲的導演對疫症的感受千差萬別。因此,《暴》的短片表現疫症下的眾生相,風格各異,呈現不同的文化特色,即使其質素參差,仍然能滿足喜好相異的觀眾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