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Tree of Life tries to explain the origins of the universe and talks about a Texas family in the 1950s at the same time. When I was forced to float in the universe for 10 minutes and then I was shown a merciful dinosaur, I could not help but ask myself a question: WHERE IS BRAD PITT? The cosmic scenes are indeed narrative distracting, though thematically related.
Featuring low-angle shots, minimal dialogue and some inner monologue asking God questions, the film talks about the natural cycle of life and death, the ups and downs in a life, the infinitesimal nature of humans and the existence of God. The resolution comes suddenly in this impressionistic movie and the ending is of religious significance. In the movie, there are some obscure symbols intentionally left open to wide interpretation. Please note that the theatrical version is 138 minutes long while the first cut of the film is 8 hours long.
As for the cast, Brad Pitt, who plays the role of the authoritarian father, acts very well. However, Sean Penn’s character is underdeveloped, which is a waste of his talent for acting.
On the whole, this art-house movie with poetic images is NOT for everybody.
Kenji Chan

港譯《鬼洞》的2009年作品,可以從兩個角度去看待。
一是當成一般驚慄電影去觀賞,然,那麼誰能把它密封了,讓妖魔與世隔絕? 他? 電影沒有解釋。電影更沒有解釋,為什麼幾個鎖就後會覺得電影完全不夠班。劇情鬆散而牽強,支節兀突而爛尾。例如那一個魔洞的來歷,便難以解釋。前業主說是古已有 之能把洞密封,其他用鐵釘重物壓下亦無法阻止魔頭橫空出世。
然後,洞內的魔究竟是什麼。從男主角近尾升時的分析,那是一個能生出啟動者心中最怕的物事。弟弟Lucas怕木偶,他怕父親,鄰居Julie 怕兒時死去的好友,於是心魔相繼出現,要他們一一克服。那麼,前業主為何會死? 他為何能像先知般畫出未來? 幾個人克服了心障,為什麼古而有之的魔洞就消失了?
這樣的問題,實在太多。
而電影致命的失敗,是一點也不驚嚇。深不見底的魔洞演成兒戲,可謂徹底的失敗。
另一個角度看,是把電影當成Teen Movie看待。雖然劇中對白並不純潔,但觀乎劇情的發展,人腳的配搭,畫風的設計和驚慄的程度等,都說明了這一點。電影由一班 「小朋友」領演,男主角是Chris Massoglia,主演過孩子戲Cirque du Freak: The Vampire’s Assistant。女主角是Haley Bennett,賣的是青春無敵。
電影到底只有兩個賣點,一是立體效果。以3D技術去構造洞穴的深不見底,是可取的,然而現今的電影世界,3D已不具有像阿凡達般的吸引力。沒有好的 電影,3D只會抬高票價,令觀眾卻步。二是女主角Haley Bennett。姣好的美貌與身段,外表有幾分昔日半紅不黑的女演員王綺琴,加上適當的性感,綻放出二十年華應有的魅力。
故此 《魔洞》是個不值得墮入的深淵,除非你只求看一套小孩作品,或Haley Bennett的清純誘惑。
Jam

2010年的Let Me In ,與其說是改編自小說,不如說是翻拍2008年的瑞典作Let the Right One In (原名: Låt den rätte komma in,港譯 《血色童話》),情節幾乎抄足,風格照dup,老翻的意圖,這齣可謂非常明顯。
但不要緊的,總有人沒看過原作,而會對此片驚為天人。就好像沒看過Ghost (港譯 《人鬼情未了》),也會覺得港版的 《神探乾濕褸》很好看一樣。
然而,電影從得知到要翻拍開始,已註定了電影的失敗。入場觀看,只為了印證。其一,Let the Right One In這個戲名是有原因的。在北歐,傳說鬼怪要入生人的屋宅,必須得到主人的邀請。而Let Me In是一套美國片,故事背景亦不在北歐,就算模仿了漫天雪地,照足了請君入內的情節,內涵還是失去了。
而 Let the Right One In最經典的一幕,是少女童貞聖體的坦露,為電影帶來極大的震撼。那一幕並不是劇情的關鍵,但沒了這一幕,就失真了。在荷里活拍,一大堆保護兒童的法例,Brooke Shields 以12歲之齡,在1978年的Pretty Baby 少女全裸的畫面已成絕響,此片的女主角Chloe Moretz也絕對無法越禁,把原作的神髓呈現觀眾眼前。
於是,Let Me In只是一套想抄但抄不足的二流貨。無疑,荷里活的資金是龐大的,但電影少具風格,面對像歐洲一類別具一格的作品,改成撕咬連場的吸血鬼電影,是摧毀劇本,像現在的 「重拍」,又被比了下去。重金投資讓血色童話再生,除了是商業搵錢的計較,根本沒有半點藝術的吸引力,這簡直是對書作和原作的侮辱。
Jam

如果看過08年的Forgetting Sarah Marshall ,大概也會愛上10年的Get Him to the Greek。同樣出自導演Nicholas Stroller的手筆,可惜都沒有在港上映。
原因是,孭飛的演員都是怪雞或另類的非主流演員,沒有票房保證。這一齣的兩位主角,分別是諧星Jonah Hill 與外型別具一格的Russell Brand。荷里活卻不會如此短視,另類的電影,也容許他們有生存空間。於是,上集爆冷成功,有了叫座成功,今集講和Sarah Marshall有一段短暫情緣的歌手Aldous Snow的故事,便找來一眾紅歌星串演座陣。華麗包裝下,聲色犬馬的藝人生活,另電影內歌手人物走馬看花,同時香豔場面不絕,單看人物表,如水蛇春長,以 如此重本來拍一套由兩個非一線演員的作品,這,就是荷里活能繼續成為電影強國的理由之一,主角沒有庄閒之分,只有適不適合。
論戲,Forgetting Sarah Marshall是更精彩的,一來先出,二來故事更有驚喜。Get Him to the Greek只是一套透過音樂參悟人生的心靈雞湯之旅,公式的故事,以誇張的情節進發,以笑料中和荒謬,最終走出了一貫的喜劇收場。感染力是絕對不及前作 的,而電影在Aldous Snow與Sarah Marshall的一段舊情,描寫亦甚少,令兩套戲的連結並不強,沒看過前作的,絕對不會知道兩齣作品的關係。
然而電影還是好看。Russell Brand演騎呢紅歌手,入型入格。在一把既長且攣的女人型秀髮和一臉麻甩鬚根的掩蓋下,他的五官其實不俗,只是論俊朗,未必能在娛樂圈中突圍,於是他選 擇了走一條另類的路線,相當聰明。而戲內諧星Jonah Hill炮製的笑料,比起他的前作 (如Superbad等)好多了。
一個社會如果有太多懷才不遇的感嘆,說明了這個地方根本沒有足夠的出路。在香港,生得不夠俊,註定要當二線。擠上了一線,也沒有戲拍。這就是一個電影業的悲哀。杜文澤和王祖藍也可以當主角啊! 對,但如果影壇好景,會有他們平貨接爛片的一天嗎?
Jam

Looking at the Adult World through the Children’s Eyes
The nostalgic trailer of Super 8 Directed by J. J. Abrams is reminiscent of E.T. and Cloverfield. The movie is a cocktail of sci-fi, comedy, family, romance, friendship, teenage growth, monsters and zombies. If you expect to watch a monster movie, you may be thrilled by the second half but disappointed by the first half as it slightly drags. If you intend to watch a family drama, it may not be a great success a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fathers and their kids can be further developed.
What surprises me most is that the children are perfectly cast. Joel Courtney is adorable and Elle Fanning, with her nuanced facial expressions, brings the audience one of the most engaging moments when her character acts as a detective’s wife in a train station. While the two leads have a great chemistry, their friends are hilarious. It is also amusing to look at the adult world through the children’s eyes. For instance, the kids act as a soldier, a zombie, a boss, etc. There is a thought provoking scene in which a boy’s leg is injured because of a bomb explosion while the kids are still in costume and make-up. When the “war” becomes real, the kids are forced to grow up hastily. Indeed, Super 8 can be viewed as a coming-of-age comedy.
The movie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letting go. Make sure you stick around during the closing credits. This is probably the BEST part of the movie.
Kenji Chan

小人物可不可以當主角?在一個人工不變,只有職位隨物價通脹的社會,是不可能的。以前叫掃街的,現在變成清潔助理。從前勤力可以改善生活,現在勤力始能保住飯碗。在這樣的社會裡,沒有夢想,只有泡沫。
有夢想的地方,才有多姿多采各式人物的故事。一個小人物,生活的片段也可以充滿戲劇味道。2008年在美國上畫的Sunshine Cleaning,就是一套以清潔工做主角的平實而動人的故事。而電影在一年後上畫,譯做《清潔小小姐》*。
電影的水平及得上同樣以小人物為題材的07年作品Snow Angels**。兩者比較下,Snow Angels的唯一優勝之處,是有Sam Rockwell,出色的演技為電影加分。然而Sunshine Cleaning的演員則以平均取勝。而故事可謂更豐富,雖然同樣是以家庭為軸心,但發展卻更見立體。Snow Angels屬平舖直敘,Sunshine Cleaning則多了幾重伏筆,以一早刻劃的人物性格奠下故事的宿命。
然而電影可謂頗為貪心,想講的太多,於是作品整體上觀影雖然不俗,部份枝節仍然不夠深入。只是,陽光也有照不到的地方,作品能有此水準,已屬佳品。
香港的悲劇,是社會的單一化,生活模式格式化,人人叫助理,個個稱主任,社會假和諧,抹去了小人物這層污垢,留下在職貧窮此等末日政權怪現象。於是,拍電影沒了題材,拍懷舊片沒了歷史背景,社會沒有夢想,電影業於是在回歸後便已經玩完。
*因為Cleaning,譯做「清潔」,可以。但因為Sunshine,而仿效06年的Little Miss Sunshine,譯做「小小姐」,就很離譜。戲名單一化,套套小小姐。不理劇情內容,無端譯成翻版,削弱觀眾入場意欲。香港怎會不是個創意殆盡,夢想煙 滅的鬼地方?
**另一個以小人物為故事的例子有08年的Frozen River。
Jam

簡單的命題,卻是曉有深度的七天之旅。
電影解復仇的七天,是2010年的作品。故事講一名醫生父親,因下班後太累,而讓將滿9歲的女兒獨自上學去。母親原本也可送行,但因為想和丈夫睡前溫存,一時鬆懈,結果卻鑄成大錯: 女兒被一名陌生男子姦殺。
警方憑遺留現場的精液迅速擒獲真兇。而男主角為了贖罪,為了愛,為了公道,他巧奪疑犯,展開了為期七日的復仇計劃。
電影是一套意識大膽的虐殺片,卻不是純賣嘔心場面的作品。某些場面是暴力的,但使人驚懼的反而是留白的聯想。如醫生一開始便弄傷了疑犯的一腳,任他的骨肉腫脹。然後把他吊至僅離地面,關上了門,聽任傷者在門後不停的慘叫。最可怕的,從來都是不可見的和未發生的。
精彩的是全片均沒有任何背景音樂,原來在一片寧靜之下,已能營造出讓人頭皮發麻的情緒不安。
而電影並不是純為綻放官能刺激,反而花較多筆墨形容男主角的內心掙扎。每一次的變態暴虐行為,都讓他更接近魔道,同時也增加了他內心的痛苦。最初的 行動,是出於憤慨。但過後的每一步,都需要越來越大的勇氣和仇恨,逐漸演變成和受折磨者間的競技。可是當仇恨夠深了,驅使的又是什麼? 是對女兒的愛,還是個人的內疚感?
結局讓父女 「重逢」,是神來之筆。父為女兒洗澡傷口,血卻依然在流,電影以此暗喻,發生了的事,始終無法改變。全片都是對現世的刑罰制度批判的作品,而最終父親能否 貫徹復仇計劃,被捕後與記者的對答,則是導演對行私刑的觀點。以暴易暴還是由法律去審判才是最好的方法? 原來,現實和想像的一樣殘酷。
Jam

日本男性坐地鐵非禮女生,就好像日本魚生,富士雪山一樣,是在連國際間也是深入民心的事。非禮率高,舉報者少,坐車有大脾摸,是日本地鐵的特色。近 年日本為遏止風氣,特別設置專屬女性的車卡。而因社會地位的提升,日本女性近年亦多了敢於反抗和舉報的情況。但人的性慾不因年代而改變,一個女人在車廂內 大叫非禮,特別是在日本裡,大家絕對有理由相信日男有罪。
然而假如他真的沒有做呢?
而這正是 2006年出品,Soredemo boku wa yattenai的故事大綱 (港譯 《儘管如此我沒做過》)。雖然是據真人真事改編,觀影前還是免不了先入為主的感覺,覺得是為非禮合法化不復存在的利益受損者,選擇性地揀選題材為日男平 反。雖然觀後感不變,但電影的重點其實是放在司法制度上的荒謬。一個具爭議性的題目能拍出客觀的調子,是電影最成功和吸引之處。
而當然不是真正的客觀,只是手法高明,不易看穿。電影中的很多人和事,在忠奸之間壁壘太過分明,某程度上是頗為一面倒的支持和反對。而事件中亦透過 不少 「第三者」的角度,先行把法官判罪定性為有背後理由的決定。讓觀眾認為判有罪是錯的,判無罪反而是對的。難怪電影無法獲取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提名。
然而這並不影響了電影的觀感。好的電影,是能牽動觀眾的情緒。電影從一開始已揭示了結局,仍然能觸動觀眾的心靈,其中的緊湊程度,可想而知。
而電影的價值,往往在於它背後所帶出的訊息。日本是亞洲電影強國,並不是沒原因的。它能拍出一套反映政治現實的作品,並獲得了該年度的最佳電影。中 國近年電影業 「掘起」,香港電影人北上 「搵食」,拍的是什麼片? 是 《建國大業》,是《南京!南京!》,是 《唐山大地震》! 他媽的,這和返回了毛澤東時代的人民電影有多少分別?
這樣說是大大損害了民族情感和尊嚴啊! 是的,但儘管如此,我還是說了
Jam

戰爭改變了語言的意義。是非,愛恨均被扭曲,不再是單純的對立關係,而是混淆不清的,互相糾纏的情感瓜葛。
2008年的德國出品,根據真人真事的書作改篇,是傲視一年後中國土製劣質貨City of Life and Death(《南京!南京!》)的作品。南京大屠殺,日軍麻木不仁,中國人忍辱負重,何其偉大! 然而這一段歷史,有誰敢從軍事的立場去分析?戰爭假如都是 錯的,那麼戰爭中發生的所有事件都再沒有絕對的是與非。把歷史放在光影裡,我們依舊膽小,怕傷害民族情緒,於是整齣《南京! 南京!》,仍然是無限放大國人的慷慨就義,以偽客觀的手法描繪日人的殘暴行徑及過後的道德內疚。
Anonyma - Eine Frau in Berlin是當時一位回流祖國的女記者所記錄的真實事件。她因為愛國,甘願在世界大戰時期主動返回幾近戰敗的柏林。回國後,蘇聯攻佔了德國的土地,婦孺只是他們的下一個佔據目標。慘遭幾度蹂躪後,她明白了生存之道,於是她當上了敵軍最高統帥的女人。人盡可夫與敵國情婦,一樣可恥。但在亂世裡,是是非非, 都是奢侈得要命的想法。
一個能保護自己,能給予溫飽和短暫安全感的男人,愛與恨,再不是此消彼長的相對感覺。在峰火連天的歲月裡,二人發展出一段最無道德觀念原宥的世俗愛情。
德國人看德國歷史,沒有一味為自己辯護。此書作在戰後面世,飽受當時德國人的猛烈抨擊,女記者因不獲了解,傷心得隱姓埋名。然而到了今天,德國人展現了民族的襟懷,用電影為她平反,將一段可能是國家恥辱的事件搬上大銀幕,讓觀眾能從另一個角度觀看歷史。戲中描寫了敵軍姦淫婦女的劣行,也道出了因己軍護國無力,始會招來外侮的實情,揭示了婦女們為生存而甘願獻身的卑微與無恥作為。
電影的價值,從來不在於能爭來多少榮耀。歷史的價值,也不在於嬴取過多少場戰役。
從前,我們在訕笑荷里活電影充斥大美國主義的無知,今天別人能屈能伸,拍一套刷鞋的2012(《2012末日預言》),迎合國情的Alice in Wonderland(《愛麗絲夢遊仙境》)。今天我們卻步其後塵,拍下一套又一套歌功頌揚的大中華電影。別人無知,我們更幼稚。美國人立國短暫,二百年來常處高峰,不知道虛懷若谷的道理。我們自傲於源遠流長的歷史,沉澱了幾千年的人文精神,卻為什麼同樣膚淺?
電影,跟歷史一樣,真正的價值,在於有多少使人反省與得著的地方。這正正是為什麼Anonyma - Eine Frau in Berlin是一套好電影,而中國電影無法再進一步的原因。香港影圈要謀生,近年瞄準了中國龐大的市場,銳意與中國影壇接軌。又一個向錢看而不是向前看的商業決定,試問又怎能令香港影壇起死回生?
Jam

繼《色戒》,《海角七號》後,又一華人傳媒大力渲染的作品。叫City of Life and Death,大概無人認識,因為上映時,叫《南京!南京!》。重複,大概是為了加強語氣,鼓動觀眾壓抑內心的情感。然而英文名其實比較好,中文的那一個,好不累贅,也很煽情。
而電影也一如中文戲名,雖然作品已經運用了黑白鏡頭來營造冷漠的味道,滲以日軍的角度,意圖營造第三者角度的抽離,然而,電影從一開始就錯了。
要拍一套關乎歷史事件的電影,只有兩個方法。最簡單的,就是如實的拍攝事件,但這個方法很少被導演採用。因為談歷史,會惹來很多爭議,而且發揮的空 間較少,較近期的例子有Che的二部曲。另一個方法,是憑空想像一個故事,以歷史為背景,藉虛構的故事來反映史實。這一類電影多不勝數,例如較早前提及過 的The Boy in the Striped Pyjamas、或者時事一點的Frost/Nixon(港譯《驚世真言》)、又或是華語代表作《霸王別姬》等等。程度有深淺,故事與史實的比例各有不 同,但故事是主,史實是副,絕不可運用太多的史實去渲染故事的感情。因為故事本屬虛構,滲入太多真史實,就有以真做假的反效果。
然而《南京!南京!》卻選擇了這一個方式。故事人物皆虛構,但卻不斷浮現出一段又一段的「歷史」,妹仔大過主人婆,於是即使電影運用了不少故作客觀 平淡的表達方式,故事仍然很煽情。尤為明顯的是下半部慰安婦的故事,一群日軍來搶女人,國人負隅頑抗之際,一名日軍忽然抱起一名女孩,打開了窗,硬生生的 就把她拋出窗外。母親嚇然暈倒,父親唐天祥對窗狂喊,慘情不斷。唐天祥後來有機會走了,卻選擇留下,換取妻子離國的機會,分別的情景,大頭連場,一拖三拉,難捨難離。這樣的劇情貫連全場,會不會太多了一點?再加上幾無間斷的滲情背景音樂,實在太過造作。
更失敗的,是把一片國人都寫成無名英雄。除了片頭怕死的一干人等逃離了南京以外,全部演員都慷慨就義,戲中的姜老師敢於與日人抗爭;劉燁受刑前敢於 站起赴死,然後本來不動的所有死囚都勇敢的跟隨,一一起立;日軍要一百名慰安婦,又有一堆女子自告憤勇。這都可能嗎?可能的,但只取這些情節,就片面得太假了。戲末一名日軍自殺,中國肥漢把蒲公英摘給身邊小孩,快樂的把它吹散於空中。以此暗示兩國後來的命運:日人的內疚,國家的希望,及反戰的思想。這樣的 手法,明顯得太俗套了吧!
華文鱔稿充斥,實在教人失望,國內有一名觀眾,看這齣電影時,激憤得把手上奶茶砸向銀幕,附一句「去他媽的」,相信是戲外加映的煽情宣傳戲。
J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