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十一月, 2023

29
十一月

影評快訊第640期

   Posted by: admin    in (新)影評快訊, 影評試影室, 香港影評人協會

《不日成婚2》短評

除了歡笑,還有感動

《不日成婚2》不是一齣普通的喜劇,源於其炮製笑料之餘,還有不少感動位,讓香港普遍正在踏入婚姻階段/已婚的中年男性產生共鳴。灰熊(朱栢康飾)懷疑太太Jenny(談善言飾)出軌,自己卻經常光顧色情場所,持雙重標準,他的個案道盡了部分好色男性的心聲,自己尋找情感和肉體的新鮮感,可以原諒,太太向他派「綠帽」,卻罪大惡極,不可原諒。至後來他發覺這只是一場誤會,原來她在日常生活中有所隱瞞,只因為她要「追星」,根本沒有其他的活動。典型好色男性的自私心理表露無遺,因為他們都愛面子,被朋友發現自己的太太有外遇,對自己是一種天大的侮辱,他未知悉真相前欲「跳海輕生」,雖然略為誇張,但正反映面子對他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導演兼編劇陳茂賢對男性心境的細膩觀察及準確描繪,可見一斑。

至於阿健(岑珈其飾),對性有異常的渴求,但很怕自己要負責任,對婚姻有恐懼感,更害怕自己會成為父親。他的女朋友Jessica(楊偲泳飾)十分了解他,即使在得悉自己懷孕之際渴望他成為負責任的父親,仍不敢向他提出此要求,擔心他會像自己的父親(朱栢謙飾)一樣,不想做父親,只懂逃避,故最後他願意承擔責任,接受孩子時,她刻意在他面前扮作「無所謂」,其實心底裡覺得非常滿足愉快,因為他終於主動與她一起分擔家庭的責任。導演了解為人父親在兒子尚未出生之前的種種憂慮,他是一部分害怕負責任的不成熟男性的「影子」,安排此角色在片中出現時,其實是為了讓部分有相似經歷的男性觀眾透過他「看見」自己。他對她作出承諾,願意成為父親的一剎那感動,應能感染觀眾,因為他不再選擇逃避,決定面對現實,是成長的一種表現,這是導演透過自己對現今男性心態的細緻觀察而作出的刻意編排,對此心態的深刻透視,使其成為全片其中一個最能觸動我們的地方。

阿佳(陳家樂飾)是典型的「媽寶」,從小至大由母親(金燕玲飾)替他安排一切,婚宴的細節、婚後的居所及結婚戒指等都由她安排,這使他的女朋友可怡(衛詩雅飾)非常不滿,初時他對母親的做法唯唯諾諾,後來終於鼓起勇氣,向她說「不」。可怡心感安慰,認為他已成長,不再是「媽寶」,其感動位源自他的轉變,他或許是現今長不大的「男孩」的寫照,倘若現實生活中的男性觀眾很像他,女性觀眾身旁的人與他十分相似,都會會心微笑,因為結局內的他可能是他們對自己的期望,而已改變的他亦是她們的希望/寄望。因此,導演基於對現實的仔細觀察而設計了上述三位男主角的個性,正好「搔着」男性觀眾的「癢處」,並刻意滿足女性觀眾的期望,全片最具價值之處,正在於此。

曉龍
22
十一月

影評快訊第639期

   Posted by: admin    in (新)影評快訊, 影評試影室, 香港影評人協會

《拿破崙》短評

場面浩大但情節單薄

今時今日導演列尼史葛再拍《拿破崙》,要有新意,並不容易。這次的《拿》不從此歷史人物的出生說起,影片一開始,已述說觀眾熟悉的豐功偉業。戰場上的勝利使他驕傲自大,瞧不起其他人,但卻讓同行的軍人佩服。影片對他的個性的描繪不算太多,反而把焦點放在戰爭場面上,千軍萬馬交戰的壯觀畫面,聲勢浩瀚的群戲,算是預期之內,畢竟這是導演一直以來的拿手好戲,而冰天雪地的血紅色鏡頭,亦帶來凄美的感覺。導演擅長拍動作片,今次依然不失功架,場面浩大,成績亮麗。

不過,整齣電影的情節單薄,確實令人詬病。拿破崙是一位偉人,亦是絕世情人?影片用了不少文戲描寫他談情說愛,本來英雄配美人,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但全片只集中於性的描寫,他除了倚靠妻子滿足自己的性需要外,對她的感情似乎不深。他在遠方行軍打仗時寫信給她,有一絲絲的情話,但這能否反映她是他的摯愛?這真令人懷疑,畢竟他身為皇帝,在女性方面的選擇甚多,要讓觀眾相信他只會真心愛她一個,實在需要情信之外的另一些鋪墊。如今影片強調他一心一意愛著她,卻沒有足夠的理由,其可信性實在太低。

其實拿破崙的傳奇一生,可以敘述的軼事多不勝數,從他的少年時代開始,便可以談及他日常生活的瑣事如何反映他從小至大的個性,這樣對他性格與行為的關係的描寫亦較深刻。如今《拿》的片長達一百五十多分鐘,卻只從他的中年開始,省略了其童年、少年及青年時期,這使對法國歷史不太熟悉的觀眾會對他的生平一知半解,遑論能透視他的內心世界。因此,作為以《拿破崙》命名的傳記電影,導演的取捨似乎讓我們在觀賞電影後,需要看相關的傳記類書籍作為補充;否則,我們會對他在片中的種種行為及經歷大惑不解。

曉龍

《拿破崙》Napoleon

戰役浩瀚卻情感單薄

主軸是拿破崙的幾場重要戰役,穿插著他與愛人約瑟芬的「情」。

重大戰爭場面壯觀浩瀚,列尼史葛盡顯大導演本色,如何駕馭「千軍萬馬」的人與馬演員?攝影機的佈置如何?走位如何?爆破如何?分鏡如何?…凡此種種必須經過心思縝密的設計、策劃,錯一步都牽連甚廣,況且史葛大導喜歡實感,電腦只作輔助,對現場的要求就更高了。戲中幾場戰爭的設計皆有區別,戰術運用、排陣列隊均有不同架勢,絕不兒戲。尤其對戰俄羅斯軍隊血染冰河一場,畫面震憾、罕見。有冷有熱;有水有火,各式各樣的衝鋒陷陣,馬匹的壯烈犧牲,逼真得令人瞠目結舌,顫抖發毛。真擔心有沒有馬匹受傷?懂與不懂拿破崙與法國的歷史不打緊,光看這幾場戰爭已值回票價。

除了戰爭場面,當然服裝、道具更講究,依足歷史一絲不苟。燈光佈置更呈現當年林布蘭油畫韻味,氛氣與立體感一流。最有趣還是宮廷的繪畫記錄,畫家即席揮毫,使拿破崙畫像得以存世。

其實拿破崙絕非一介武夫,曾撰寫浪漫愛情小說,寄給愛妻的書信就成為戲中的抒情部份。可是描寫他與約瑟芬之情並不深刻;最初只是一見鍾情,女的比男的大六歲還要是寡婦帶著孩子,當時身份上並不匹配。約瑟芬婚後更背夫偷漢,但拿破崙又輕易原諒,後來更讓她當皇后,離婚後又難捨難離。他為何愛得如此癡迷?根本沒有事件支撐,難以感動。而瘋狂做愛只為子嗣繼承?又有多浪漫?若談「情」這部份能融合於拿破崙行軍中調兵遣將的情緒、靈感或戰勝竅門,定會好看得多。

或許約瑟芬真的是他的幸運女神,離開她以後就「滑鐵盧」了!

陸凌綠

《自由之聲》Sound of Freedom

孩子命運在乎你的行動

「自由」原來是說被拐帶孩子失去的「自由」;也是你、我、他心靈上得到救贖與否的自由。「不自由,毋寧死」,有甚麼比死更難受?片中主角正是飽受這股煎熬;與其逃避,不如面對,把它解決掉!

真人真事改編。當差十多年專門負責捉拿孌童癖罪犯的阿添(片譯提姆),因為拍檔一句說話醍醐灌頂,覺得自己有必要拯救被擄拐去當性奴的孩子,於是展開連串行動。

說起「性奴」,看官可能會覺得一定有性侵、性暴虐場面,有的話一定會更煽情,更觸動人心了…。墨西哥裔導演Alejandro Gómez 非常聰明,他可以在完全沒有一個性侵或性暴虐鏡頭下令你害怕、不安、不忍和揪心。其實筆者進場後知道是此題材,一直都擔心導演會否為求效果「大灑狗血」,慶幸沒有,委實不想看到。他利用鏡頭以外的空間,讓觀眾自己想像,小孩所受的痛苦凌虐會在你腦內上演,震撼的力量更強。懂得斂而藏,絕對是高手!因大家都有憐憫之心,所以很快便投入主角位置,情緒會隨之被帶動,成功拯救就是大家共同的心願,共同的救贖。

全片主題清晰,節奏明快,張力與衝擊力皆強。選角恰當;誘發觀眾同情心很重要,所以兩名小主角定必樣貌討好可愛,而兩位童星也確實演得很好,姊姊的角色從開首已展現其音樂天份,「自由之聲」亦是因她而起。

全球之擄拐情況嚴重,人口販賣是一門大生意。其實大家都有責任照顧好我們的小孩,不管是哪一方面,都不能被邪惡之手有機可乘。他們的明天,就看我們今天的行動!

P. S. 片末別走,留意主角占卡維素的一番說話。起來,行動!

陸凌綠

《詩》短評

從心出發

《詩》是許鞍華導演首次執導的紀錄片,以香港詩人的創作為影片的主軸,旁及現存的經濟及社會問題,沒有天馬行空的想像世界,亦沒有曲高和寡的優雅形象,只有「貼地」的現實生活,以及日夜勞動的辛勤風貌。沒錯,現今的詩人與過往不同,特別在香港這個物價高昂的社會內,詩人要覓食維生確實不容易,與中國唐宋時期李白杜甫等不談俗世只談風月,實在不可同日而語。

例如:詩人黃燦然接受訪問時,說自己「經濟移民」,由於香港租金過高,物價騰貴,導致他難以維生,遂決定移居至深圳較偏遠的地區。但他心繫香港,對香港仍有一種很強的歸屬感,處於「流散」(diaspora)的狀態。表面上他輕鬆談笑,說話自在,話語裡卻藏著諷刺的成分,香港貴為國際大都市,有著名的商人銀行家,卻容不下一位有理想有熱誠的詩人。畢竟每個人都需要謀生,詩人亦不例外,他深愛香港卻被迫離開的事例,正好反映詩人的生存空間狹窄,倘若只談理想而不談生計,對詩人來說,根本就是一條絕路。導演透過訪問的內容折射詩人艱苦的生存狀態,是其在內容編排方面的神來之筆。

另一位詩人廖偉棠接受訪問時,其實已移居至台灣,但港台兩地的情況差不多,他同樣難以靠寫詩謀生。根據影片所述,他除了是一位詩人,還是大學講師、文學獎評審及攝影師,身兼多職,才可有足夠的經濟能力支撐整個家庭。他實話實說,容易讓觀眾慨嘆他身為香港詩人,即使移居別地,仍然過著與其在香港時沒有太大差異的「勞動」生活。或許他喜歡台灣的人文風貌,其具有香港一直以來欠缺的文化色彩,社會較多元化,不會單一地以金融掛帥,但生活在當地的艱苦謀生的程度,絕對不下於香港。故導演透過訪問的內容反映詩人被邊緣化的生存空間,他必須多才多藝的「悲哀」,是其細膩式描寫的妙法。

導演很久以前在香港大學修讀比較文學時主修詩歌,對詩情有獨鍾,拍攝以詩為主題的紀錄片,從心出發,在片中用廣東話讀出一首又一首中文當代詩,可以治癒心靈。當我們像她一樣遇上逆境而不開心時,多讀幾首詩,其實都可以讓我們看開一點,想闊一點,對人生有多一番體會。從片中她讀出的幾首詩的內容來看,以香港的景物為靈感來源,詩人隨意創作,卻能讓我們讀後回味無窮。因此,《詩》是屬於香港的文化瑰寶,導演愛香港之情,不言而喻。

曉龍
17
十一月

影評快訊第638期

   Posted by: admin    in (新)影評快訊, 影評試影室, 香港影評人協會

《飢餓遊戲前傳:鳴鳥與靈蛇之歌》短評

大壞蛋的「成魔之路」?

根據《飢餓遊戲前傳:鳴鳥與靈蛇之歌》內露西·格雷·貝爾德(麗素·莎嘉娜飾) 所述,「人性本善,人會變壞,只源於環境的因素」。編劇似乎暗示科利奧蘭納斯·史諾(湯姆·布萊斯飾) 「成魔」,源於他本身的際遇,扭曲了他善良的本性,讓他的惡念佔了上風,遂成為大惡人。影片的前半段描寫他與露西的關係,他為了她的安全著想,不惜作弊,讓她成為第10屆飢餓遊戲的終極勝利者。創作人對他的善意有仔細的描寫,如果觀眾沒有看其他《飢》的電影,還以為他是正直善良的主角,故影片初中段塑造他的正面形象時十分成功,與其後他罪大惡極的惡魔形象有很大的反差。故他未踏進「成魔之路」之前,其實他的形象非常討好。

其後他與她單純的愛情,讓觀眾禁不住懷疑他後來「成魔」是否合理,因為他實在太善良,對她實在太友善,即使在緊張關頭肆意殺人,他仍舊是大好人。可能有人認為一個人從善變惡,不一定必須經歷翻天覆地的大事,可以是一念之差,但他變了惡,真的是很突然的事,或許她後期的突然失蹤,對他來說,是前所未有的重大打擊,令他對其他人絕望。又或者他自覺對別人很好,卻得不到自己預期的回報,非常失望,遂不做好人,轉做惡人。不過,上述的解讀可能只是筆者個人的臆測,不一定準確,但「作者已死」,以上的分析可為觀眾提供一點點觀影之後的參考。

另一方面,《飢》很大可能有書籍改編的電影的舊問題,就是原著小說的情節太多,電影只抽取部分精粹,導致原著的枝節被忽略。電影省略了太多細節,令他與她相愛的說服力不強,特別是他想盡辦法在飢餓遊戲內拯救她的原因,除了贏取冠軍、人性本善外,根本沒有其他別的理由。幸好他對她好,基於同情,而同情由心而發,屬於感性的表現,無需多用理性客觀的理由解釋。故他愛上她,勉強地可被視為他對低下階層的一種憐惜,沒有其他原因,依舊可讓其愛情浪漫感人。

創作人曾指出《飢》以人與人之間的愛為核心,其重點與以前的《飢》有很大的差異。雖然此集《飢》仍然有人類互相殘殺及緊急逃命的動作鏡頭,但由曾主演《西城故事》的麗素擔任女主角,已經可以預料《飢》內的文戲會較多,她楚楚可憐的樣貌及悠揚悅耳的歌聲,的確十分討好。筆者相信喜歡欣賞她演出的觀眾必定能度過愉悅滿足的一百五十多分鐘,但如果只抱著觀賞過往的《飢》的動作鏡頭的心態看此集,很大可能會失望而回。

曉龍

《飢餓遊戲前傳:鳴鳥與靈蛇之歌》The Hunger Games: The Ballad of Songbirds and Snakes

好與壞是潛藏基因

本集主要講述施惠國總統科利奧蘭納斯史諾「成魔之路」。前三分二敍述他與貢品露西葛蕾「患難之情」尚算細膩可觀,唯後三分一「成魔」的轉變就來得倉卒突然了。

前大半段從史諾年幼身處戰爭,至長大要爭取獎學金參加「飢餓遊戲」目睹同學被貢品殺死,當時仍存善良之心;與露西葛蕾合作爭勝也不大見到存有機心,被露西救了一命,亦心存感激並要幫她一把。其實此大段均絲毫不見史諾有成魔趨向,有,只有他殺人後的「充滿力量」感覺被堂姊提醒一句而已。及至後半段因作弊而貶至12區,遇見好友賽嘉納斯普林西及露西時仍不覺有異,也沒有事件或衝擊令他要突然轉變。筆者沒看過原著,不知是否篇幅所限,但以觀影經驗來判斷,要寫一個本來都算善良(起碼有感恩之心)的人變成壞人,總有一些原因…。又或者,是筆者想多了,導演要反映現實;真實的人性是沒有太多邏輯或戲劇性鋪墊的。史諾本來就潛藏邪惡基因,要爆發就爆發。人性本惡,沒有原因。

此集的文戲比之前幾集都多,動作或特技場面只佔一兩場,華麗時裝秀當然欠奉,爛衫爛景戲居多。由於男女主角並非筆者那杯茶,所以主觀上已不抱期望。女主角麗素莎嘉娜其貌不揚,歌藝亦非出眾,不知何解能上位?這趟表現較《西城故事》進步,但談不上出色。男主角湯拜夫外形俊俏,故意染金髮的貴族造型反不及剷短變陸軍裝英偉,演技中規中矩。

在沒有期望下進場,當然亦沒有失望。相信喜歡《飢餓遊戲》系列的粉絲,怎也會捧場一看「前傳」,讓自己的心頭之好完整。

陸凌綠

6
十一月

影評快訊第637期

   Posted by: admin    in (新)影評快訊, 影評試影室, 香港影評人協會

《Marvel隊長2》短評

創意是這樣煉成的

Marvel的電影系列長拍長有,但早已被詬病其欠缺新意。《Marvel隊長2》的電腦視覺特效在意料之內,動作場面見慣見熟,最具創意的元素竟然是「貓」。片中的「貓」不是貓,而是貓、異形、怪獸及食人族的混合體。「貓」的外表和身形與其他的貓無異,但牠們張開血盆大口時,很像異形;其口中的異物「走出來」時,很像怪獸;其吞食人類的怪相,很像食人族。電影創作人為了使「貓」不會令觀眾心底裡對其產生強烈的恐懼感,編造了一個「貓」吃人的堂皇理由,就是要方便「搬運」。「貓」與人比較,體積小,手腳較靈活,且行進的速度較快,當牠們吞吃人類後,便很容易把全隊的太空工作人員遷移至別的地方,他們只需在抵達目的地後,把原本已吞吃的人類吐出來,便已完成任務。所謂 “Think out of the box”,其實只需把現存的各種元素「風馬牛不相及」地混合在一起,貓與異形、怪獸及食人族毫無關係,但經過想像、「加工」及調適,「貓」竟可以成為另一種天馬行空的嶄新生物,這實在始料不及。

電影已有超過一百年的歷史,要發揮創意,實在談何容易。幸好《Marvel隊長2》的創作人懂得轉化舊有的元素,讓其與虛擬世界的未來景觀配合,使觀眾看見不一樣的「風景」。很難想像,未來時空轉移流行的虛擬世界融入動物,只需把牠們原有的特質改變一下,便可帶來意想不到的新意。筆者在進場看此片前看見觀眾與那些真正的貓合照,還以為電影內貓只是Marvel隊長(貝兒·娜森飾)的伙伴,可有可無,殊不知牠們扮演「節省空間」的角色,在人口過度膨脹的未來國度內,牠們的「用處」很多,看來我們需要依賴牠們,多於牠們需要依靠我們。或者Marvel隊長與莫妮卡·藍博(泰娜·帕麗斯飾)及卡瑪拉·克汗(伊曼·維拉尼飾)三人隨時根據自己的意願轉換時空的伎倆已不再具吸引力,電影創作人需要借助貓萌的力量掀起話題,以吸引喜愛動物的觀眾的注意。創作人「轉化」舊元素,使其成為新元素,練成創意,《Marvel隊長2》確實令我們耳目一新。

今趟《Marvel隊長2》不再單單「銷售」Marvel隊長,今次除了有三位女主角的海報外,還有另一款由八隻貓主導的海報,彷彿牠們都是主角。或許電影創作人及發行公司希望此片成為愛護動物協會的「代言電影」,才把貓放在這麼重要的位置內,讓觀眾在看此片前差點以為八隻貓已代替了三位女主角,又或許全球愛護動物的觀眾的人數甚多,基於商業考慮,才製造一些以貓為主角的宣傳品。可見「轉化」舊元素的設計,很多時候都需要考慮市場的因素,可能這就是主流商業電影創作過程的一個重要階段,顧及個人興趣之餘,又不可忽略普羅大眾的接受程度。

曉龍

《Marvel隊長2》The Marvels

女團與貓

看預告片段,就知道 Marvel 隊長今回不是單打獨鬥…。而另一焦點相信就是—貓!(下有劇透)見宣傳海報都是貓全部都是貓。當然「貓」的真身在上集彩蛋已現身,沒有懸念,那為何本集要以「貓」掛帥?因為「小貓短片」在網上的點擊率永遠名列前茅(《廿二世紀殺人網絡:復活次元》都提及)。除了「貓」,當然也要順應潮流搞搞「女團」。先旨聲明,筆者沒看過原著或相關劇集(電影就全看過),只以戲論戲。

三位美女互換時空位置,這點子是挺有趣,略過所有甚麼的「量子、蟲洞」時空理論,單看換來換去的打鬥就很愜意,跟著音樂節奏拳來腳往,刺激熱鬧非常,如果沒電腦特技,此類橋段很難實行,這段導演算處理得最好。其他的場口就有點堆砌,如Carol Danvers不知何時變了歌唱星球阿拉丹拿(Aladna) 的王妃;無厘頭搞笑胡鬧歌舞一番。而演王子的朴敘俊出場不到五分鐘,戲份少得可憐。找一個韓星來演只為多元種族原則?又是無厘頭。反而演Kamala的巴基斯坦少女Iman Vellani就相當討好。因沒有看相關系列劇集,是第一次看她的演出,覺得是可造之才。

筆者是貓奴,當然看得最雀躍的就是「群貓而起」協助疏散基地成員一幕,此著令人詫異兼搞鬼,同時響起舞台劇《CATS》名曲,簡直一絕,真心好笑!

綜觀全片其實頗為跳躍,除了是戲中人的「跳躍」外,導演的風格也很跳躍,一忽兒搞笑胡鬧,一忽兒又一本正經,很突兀異常。當然猶如「女媧煉石補青天」的戲碼,加上漫威式的眼花撩亂,只要不帶腦袋進場;不去研究那些似有還無的科學理論,總可以輕鬆享受那百多分鐘的光影之旅。

陸凌綠

《不虛此行》

久違的京味兒

十一月十一日《不》有一場次,珍惜。看到拍攝不容易,疫情管控、非首都性功能各因素,此刻能看到北京味的小品確實難能可貴,特別像筆者曾北漂工作生活過的港仔,觸碰到特別多感受;《不》一看就知道是電影系畢業導演之作,說往生者故事有難度,但選中胡歌確實一絕,自《南方車站的聚會》後又一令人驚訝的作品,那種演繹方式是劇本角色的絕配,是導演功力或是演員在揣摩角色上的可塑性就不得而知,確實喜歡。

補充一些資料,當年在北京每間咖啡廳都有人文電影項目;能在SOHO工作是一個指標,《不》在望京SOHO拍攝;科網創始人的故事多不勝數;《不》一直說北京很大,就15個香港那麼大,當年有一位助理每天早上用2.5小時回三里屯SOHO上班、下班也用2.5小時到家,永遠比你早到公司,現在回想也覺得對不起她。《不》對白上很多小細節、唯不能實拍,單看沒有以前如《非誠勿擾》那質感,大家都懂,珍惜還有京味電影。

Kepa

《白日之下》In Broad Daylight

當我們還有記者

對,那是2015年。不是今天,今天「一切完善」不可同日而語。影片改編自真人真事,據監製爾冬陞表示,找投資者都找了很久…。是投資者害怕?害怕收不回成本?還是害怕題材反映現實?報道真相都害怕?就是「害怕」縱容了罪惡;縱容了魔鬼,正如片中院長沒受到應有懲罰,逃之夭夭!幸好還有無冕天使—記者,專對付魔鬼。

導演簡君晉以記者角度,毫不掩飾地描繪出殘疾護老院內的一切;從人物鋪排到環境細節,觀眾不其然會感受到那種齷齪和難受。導演技巧上張弛有度,善用鏡頭說話,時而利用人物特寫增加感染力和壓迫感;時而運用空鏡和慢鏡緩和緊張氣氛或給觀眾一些思考空間。而主題的虐待與性侵,全部從事件出發,鋪陳有序,最後簡單一兩個鏡頭已擊中要害,盡顯張力。

演員當然也是靈魂,林保怡的視障院長、梁雍婷的弱智女孩,還有不施脂粉的記者余香凝,戲份不多的陳湛文、寶佩如甚至譚玉瑛(第一次見她演得自然),演技淋漓盡致,全部人物均入血入骨。更要感謝一眾長者臨記;赤條條淋浴一場簡直震撼人心,不忍又怒不可遏!最可怕,這些事是實實在在的存在!

其實偵查記者最難做,亦最危險,能當此任者,必須有很強烈的正義感和使命感!當時報業已開始難熬,但仍有一群人不計酬勞,熱血地去偵查,揭露真相,讓大眾知道在一個經濟富裕的國際城市「光天化日下」竟有這種事發生。筆者要向所有無冕天使致敬、致謝!

今天是2023年,再也沒聽聞或看見此等報道了,是我們的社會保障得到「完善」?還是…。

哀見天使折翼,魔鬼在遠處微笑。

P. S. 感謝甘比、感謝劉生、感謝古生。是你們,才能讓世界看見2015年仍有真相的香港。

陸凌綠

《夜校》短評

死屍最難演?

近年來,自從張滿源在《死屍死時四十四》內扮演「死屍」施先生後,在電影內演死屍成為很多人談論的話題,《夜校》內葛民輝扮演的城中首富同樣以「死屍」的形態出場,再次引起觀眾的注意。相信以後演員磨練自己的演技,提升表演的質素,演「死屍」是一個絕佳的選擇,因為阿葛經常演喜劇,以外露誇張的演出為主,今次完全相反,導演劉翁要求他呆若木雞地演「死屍」,必須對周邊的人、環境及事物毫無反應,稍有動作/差池,便需要NG重拍,其要求不可謂不高,難度不可謂不大。他靜態內斂的表演風格,讓觀眾看見完全不一樣的他,故大家認為他「脫胎換骨」,「死屍」是他從影以來最具挑戰性的演出,此說實不為過。

此外,阿葛演出的難度可能比張滿源高,因為阿葛需要在無業遊民及發明家(MC 張天賦及凌文龍飾)托起他時扮作毫無反應,不像滿源在大多數時間內躺/伏在地上,且「被移動」時不可有任何眼神和身體的反應,對正常人來說,這實在不可能。但他應該花了不少時間揣摩「死屍」僵硬而彷彿沒有呼吸的狀態,相對無業遊民及雙失發明家的角色,相信其「靜態」演出的難度不下於生活中的邊緣人,因為無業遊民及雙失發明家可以現實中相似的人物為藍本,而他除了「參考」以前出席喪禮看見屍體時的舊日回憶以扮演「死屍」外,根本沒有其他可以模仿的例子。因此,他突破的演出能成為我們觀賞《夜》時的焦點,實非偶然。

另一方面,《夜》的導演擅於運用動靜之間的對比,讓阿葛的角色更為突出。五位女主播(黃曦誼、陳伊霖、李靜儀、郭奕芯、方泳琳飾)現場報導綁架案的實況,結合網絡與現實,加入懸疑鬼魅的元素,充滿動感,為他演出的靜寂「死屍」增添一種難以言喻的恐怖感。特別是他「漂白」了的臉,活像中國古代殭屍的臉容,其刻意的化妝技巧,讓他極像恐怖片裡的「死屍」,為稍有觀賞傳統亞洲恐怖片經驗的觀眾提供「死屍翻生」的幻想。《夜》與現實接軌,他當然不會「翻生」,但他能成為大家談論的「主角」,實在與其詭異的妝容衍生的恐怖感有密切的關係。由此可見,阿葛可能成為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的熱門人選,上述簡單的闡述和分析,應能為選民/評審提供或多或少的參考。

曉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