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快訊第639期
《拿破崙》短評
場面浩大但情節單薄
今時今日導演列尼史葛再拍《拿破崙》,要有新意,並不容易。這次的《拿》不從此歷史人物的出生說起,影片一開始,已述說觀眾熟悉的豐功偉業。戰場上的勝利使他驕傲自大,瞧不起其他人,但卻讓同行的軍人佩服。影片對他的個性的描繪不算太多,反而把焦點放在戰爭場面上,千軍萬馬交戰的壯觀畫面,聲勢浩瀚的群戲,算是預期之內,畢竟這是導演一直以來的拿手好戲,而冰天雪地的血紅色鏡頭,亦帶來凄美的感覺。導演擅長拍動作片,今次依然不失功架,場面浩大,成績亮麗。
不過,整齣電影的情節單薄,確實令人詬病。拿破崙是一位偉人,亦是絕世情人?影片用了不少文戲描寫他談情說愛,本來英雄配美人,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但全片只集中於性的描寫,他除了倚靠妻子滿足自己的性需要外,對她的感情似乎不深。他在遠方行軍打仗時寫信給她,有一絲絲的情話,但這能否反映她是他的摯愛?這真令人懷疑,畢竟他身為皇帝,在女性方面的選擇甚多,要讓觀眾相信他只會真心愛她一個,實在需要情信之外的另一些鋪墊。如今影片強調他一心一意愛著她,卻沒有足夠的理由,其可信性實在太低。
其實拿破崙的傳奇一生,可以敘述的軼事多不勝數,從他的少年時代開始,便可以談及他日常生活的瑣事如何反映他從小至大的個性,這樣對他性格與行為的關係的描寫亦較深刻。如今《拿》的片長達一百五十多分鐘,卻只從他的中年開始,省略了其童年、少年及青年時期,這使對法國歷史不太熟悉的觀眾會對他的生平一知半解,遑論能透視他的內心世界。因此,作為以《拿破崙》命名的傳記電影,導演的取捨似乎讓我們在觀賞電影後,需要看相關的傳記類書籍作為補充;否則,我們會對他在片中的種種行為及經歷大惑不解。
曉龍
《拿破崙》Napoleon
戰役浩瀚卻情感單薄
主軸是拿破崙的幾場重要戰役,穿插著他與愛人約瑟芬的「情」。
重大戰爭場面壯觀浩瀚,列尼史葛盡顯大導演本色,如何駕馭「千軍萬馬」的人與馬演員?攝影機的佈置如何?走位如何?爆破如何?分鏡如何?…凡此種種必須經過心思縝密的設計、策劃,錯一步都牽連甚廣,況且史葛大導喜歡實感,電腦只作輔助,對現場的要求就更高了。戲中幾場戰爭的設計皆有區別,戰術運用、排陣列隊均有不同架勢,絕不兒戲。尤其對戰俄羅斯軍隊血染冰河一場,畫面震憾、罕見。有冷有熱;有水有火,各式各樣的衝鋒陷陣,馬匹的壯烈犧牲,逼真得令人瞠目結舌,顫抖發毛。真擔心有沒有馬匹受傷?懂與不懂拿破崙與法國的歷史不打緊,光看這幾場戰爭已值回票價。
除了戰爭場面,當然服裝、道具更講究,依足歷史一絲不苟。燈光佈置更呈現當年林布蘭油畫韻味,氛氣與立體感一流。最有趣還是宮廷的繪畫記錄,畫家即席揮毫,使拿破崙畫像得以存世。
其實拿破崙絕非一介武夫,曾撰寫浪漫愛情小說,寄給愛妻的書信就成為戲中的抒情部份。可是描寫他與約瑟芬之情並不深刻;最初只是一見鍾情,女的比男的大六歲還要是寡婦帶著孩子,當時身份上並不匹配。約瑟芬婚後更背夫偷漢,但拿破崙又輕易原諒,後來更讓她當皇后,離婚後又難捨難離。他為何愛得如此癡迷?根本沒有事件支撐,難以感動。而瘋狂做愛只為子嗣繼承?又有多浪漫?若談「情」這部份能融合於拿破崙行軍中調兵遣將的情緒、靈感或戰勝竅門,定會好看得多。
或許約瑟芬真的是他的幸運女神,離開她以後就「滑鐵盧」了!
陸凌綠
《自由之聲》Sound of Freedom
孩子命運在乎你的行動
「自由」原來是說被拐帶孩子失去的「自由」;也是你、我、他心靈上得到救贖與否的自由。「不自由,毋寧死」,有甚麼比死更難受?片中主角正是飽受這股煎熬;與其逃避,不如面對,把它解決掉!
真人真事改編。當差十多年專門負責捉拿孌童癖罪犯的阿添(片譯提姆),因為拍檔一句說話醍醐灌頂,覺得自己有必要拯救被擄拐去當性奴的孩子,於是展開連串行動。
說起「性奴」,看官可能會覺得一定有性侵、性暴虐場面,有的話一定會更煽情,更觸動人心了…。墨西哥裔導演Alejandro Gómez 非常聰明,他可以在完全沒有一個性侵或性暴虐鏡頭下令你害怕、不安、不忍和揪心。其實筆者進場後知道是此題材,一直都擔心導演會否為求效果「大灑狗血」,慶幸沒有,委實不想看到。他利用鏡頭以外的空間,讓觀眾自己想像,小孩所受的痛苦凌虐會在你腦內上演,震撼的力量更強。懂得斂而藏,絕對是高手!因大家都有憐憫之心,所以很快便投入主角位置,情緒會隨之被帶動,成功拯救就是大家共同的心願,共同的救贖。
全片主題清晰,節奏明快,張力與衝擊力皆強。選角恰當;誘發觀眾同情心很重要,所以兩名小主角定必樣貌討好可愛,而兩位童星也確實演得很好,姊姊的角色從開首已展現其音樂天份,「自由之聲」亦是因她而起。
全球之擄拐情況嚴重,人口販賣是一門大生意。其實大家都有責任照顧好我們的小孩,不管是哪一方面,都不能被邪惡之手有機可乘。他們的明天,就看我們今天的行動!
P. S. 片末別走,留意主角占卡維素的一番說話。起來,行動!
陸凌綠
《詩》短評
從心出發
《詩》是許鞍華導演首次執導的紀錄片,以香港詩人的創作為影片的主軸,旁及現存的經濟及社會問題,沒有天馬行空的想像世界,亦沒有曲高和寡的優雅形象,只有「貼地」的現實生活,以及日夜勞動的辛勤風貌。沒錯,現今的詩人與過往不同,特別在香港這個物價高昂的社會內,詩人要覓食維生確實不容易,與中國唐宋時期李白杜甫等不談俗世只談風月,實在不可同日而語。
例如:詩人黃燦然接受訪問時,說自己「經濟移民」,由於香港租金過高,物價騰貴,導致他難以維生,遂決定移居至深圳較偏遠的地區。但他心繫香港,對香港仍有一種很強的歸屬感,處於「流散」(diaspora)的狀態。表面上他輕鬆談笑,說話自在,話語裡卻藏著諷刺的成分,香港貴為國際大都市,有著名的商人銀行家,卻容不下一位有理想有熱誠的詩人。畢竟每個人都需要謀生,詩人亦不例外,他深愛香港卻被迫離開的事例,正好反映詩人的生存空間狹窄,倘若只談理想而不談生計,對詩人來說,根本就是一條絕路。導演透過訪問的內容折射詩人艱苦的生存狀態,是其在內容編排方面的神來之筆。
另一位詩人廖偉棠接受訪問時,其實已移居至台灣,但港台兩地的情況差不多,他同樣難以靠寫詩謀生。根據影片所述,他除了是一位詩人,還是大學講師、文學獎評審及攝影師,身兼多職,才可有足夠的經濟能力支撐整個家庭。他實話實說,容易讓觀眾慨嘆他身為香港詩人,即使移居別地,仍然過著與其在香港時沒有太大差異的「勞動」生活。或許他喜歡台灣的人文風貌,其具有香港一直以來欠缺的文化色彩,社會較多元化,不會單一地以金融掛帥,但生活在當地的艱苦謀生的程度,絕對不下於香港。故導演透過訪問的內容反映詩人被邊緣化的生存空間,他必須多才多藝的「悲哀」,是其細膩式描寫的妙法。
導演很久以前在香港大學修讀比較文學時主修詩歌,對詩情有獨鍾,拍攝以詩為主題的紀錄片,從心出發,在片中用廣東話讀出一首又一首中文當代詩,可以治癒心靈。當我們像她一樣遇上逆境而不開心時,多讀幾首詩,其實都可以讓我們看開一點,想闊一點,對人生有多一番體會。從片中她讀出的幾首詩的內容來看,以香港的景物為靈感來源,詩人隨意創作,卻能讓我們讀後回味無窮。因此,《詩》是屬於香港的文化瑰寶,導演愛香港之情,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