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十一月 22nd, 2022
影評快訊第589期
《記憶。復仇》(Remember)
仇恨真的可以惦記良久?
戲中主角的「仇恨」記足八十年。八十多歲仍去當一個殺手復仇,這個橋段幾有趣,但其實是很沉重的題材。導演鋪排挺不錯,最初觀眾對主角底蘊全不知情,連名字也是英文名Freddie,後來才逐步揭露,有懸念,令追看性增強。接下來一連串的動作、追逐、打鬥都緊張利落。人物描寫也算充足豐富。
只是其中一點令筆者疑惑的就是「年齡」。當時的受害人是主角父親,Freddie仍是小孩,算是八歲,若仇人可以作出賦權力有軍階的欺侮行為,怎也該是成年人,怎也比主角大十年之多,也就是說,當他八十歲去復仇的話,仇人該是九十多歲甚或一百歲了,但幾位仇人演員的選角及演繹,皆很精靈,仍可四處講學,不現老態,果真老當益壯。
一個人記著一個仇恨要記足幾十年其實是很痛苦的,最後主角也因腦退化而逐漸忘記一切,令人唏噓感歎。當然韓國與日本的國仇家恨也延續了幾代,韓國觀眾對當中的情懷一定會感受更深。而香港觀眾呢?
其實一個仇恨是否應該要記著這麼久?反覆思量,答案是「不想回憶,未敢忘記!」記著,會令我更堅強地活下去,鬥長命就是復仇的動力,那怕一百歲,仍可老當益壯,行動矯健。
陸凌綠
《給十九歲的我》短評
保存的那點真
不要以為由校友張婉婷執導的英華女校紀錄片必定為自己的母校「歌功頌德」,殊不知《給十九歲的我》保存了一群女生從少年至青年時期的那點真。她們有少年時期的迷惘,青年時期的反叛,全片的拍攝跨越了十年,從她們溫柔軟順地接受訪問至暴躁煩厭地拒絕受訪,製作人員成為了「社工」,在拍攝過程中關心她們,讓她們成為願意合作的「伙伴」,他們面對她們時付出的耐性、恆心和毅力實在不少。僅看看他們在鏡頭前和鏡頭後的艱辛,便會對他們拍電影的熱誠和熱血有萬二分的敬佩。
很明顯,導演在選角方面花了不少心思,選的不是品學兼優的高材生,亦不是成績低劣的留級生,而是個性較獨特、且需要面對較與別不同的家庭狀況,以及近幾年較複雜的社會環境的「特殊生」。在這群主演的女生中,部分堅持夢想,卻面對個人際遇及社會變化的衝擊,在放棄夢想之前作出艱苦的掙扎,確實需要不少「勇氣」和能耐。紀錄片最重要的是真情實感,並能讓觀眾產生共鳴,《給》的那點真,正好使我們得以較深入地了解她們,並因社會環境對她們造成巨大的壓力,導致其最終放棄了夢想而感嘆,並在代入她們的處境的過程中感同身受,為她們的遭遇而感到悲哀。全片拍攝完畢至今已相距數年,現在的她們已出來社會工作,相信她們面對的衝擊比以前更大。
事實上,《給》不單是英華女校的歷史紀錄,亦是她們個人的成長紀錄。當她們繼續長大,十多二十年後再回望過去,便會發覺片中的真實片段難能可貴,因為這是她們「不可重啟」的經歷,是她們在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珍貴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