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十一月 2nd, 2022
《黎巴嫩1982》
戰爭影響我們每一個人
別以為戰爭只會影響成年人,因為我們自以為清楚了解戰爭是甚麼一回事,其實小孩都會受戰爭影響,即使他們不懂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仍然會因身邊事物的變化而心緒不寧。《黎巴嫩1982》的導演兼編劇華列特慕華拿斯罕見地從成人及小孩兩種角度出發,檢視戰爭帶來的禍害,當片中11歲小男生偉森(莫哈默達利飾)與他的同學們注意課室窗外「如箭在弦」的緊張情況,黎巴嫩被以色列入侵而釀成的真實戰爭一觸即發的危急境況時,所有學生都站在窗口附近向外張望,老師多次命令他們返回座位預備考試,其後考試期間的轟炸聲傳入室內,他們無法專心作答,她又吩咐他們要專心,但他們始終無法讓自己成為戰爭的「局外人」,遑論可像平日一樣正常地生活。很多時候,作為成年人,我們都期望小孩不論在任何情況下都要保留純真的心,我們就像片中的老師,盡力地把戰爭的「污穢」排除在外,努力地讓學校維持「純潔」的本質,畢竟我們都希望小孩能健康快樂地成長,戰爭只源於成年人彼此的問題,我們不應該讓戰爭表現的醜陋人性「玷污」小孩。因此,片中老師在課室裡的行為貌似奇怪,其實是人之常情。
此外,《黎》的導演擅長多角度的描寫,讓我們作為非黎巴嫩人,得以站在不同的位置觀察和分析戰爭帶來的禍害。片中成年人面對戰爭時多思考自己和國家的未來,多擔憂自己的處境,究竟應繼續留在黎巴嫩,盼望停戰的日子重臨,還是先移居別國,待戰爭結束後才重返黎巴嫩?應支持黎巴嫩繼續向以色列抗爭還是盡早投降以換取和平?雖然我們難以感同身受地了解當時黎巴嫩居民的艱苦處境,但厭惡戰爭追求和平卻是世界各地不同種族和國家的人類共有的天性。我們只需以這種正面的人性本質思考片中成年人的期望,其實不難體諒他們,亦可了解他們對安穩平淡的生活的認同,因為平日我們從新聞媒體中得悉戰爭的殘酷,都會知道和平來之不易,故導演用了不少近鏡和特寫鏡頭表現他們身體語言背後的內心世界,正好反映他們不論站在甚麼立場,都會有上述的天性,面對戰爭來臨時忐忑不安,並期望戰爭將會早日結束。
Viu TV的《導演.門》節目內杜琪峰導演曾強調細節在電影拍攝中的重要性,《黎》的導演表現小孩面對戰爭的心態的方法,正是從細節著手。很多時候,小孩不懂刻意地「演戲」,只懂自然地表達自己的情緒,片中由莫哈默達利飾演的偉森亦不例外。他表現了兒童在「知」與「無知」之間的「中間」心態,一方面他知悉自己的國家發生了大事,對自己的日常生活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另一方面他又難以了解戰爭牽涉的國際糾紛,以及國與國之間複雜的關係。故他欲向心儀的女同學表白,卻又礙於戰爭令校園大亂以致他不知所措,此尷尬的處境由眾多周邊環境及人事「襯托」,讓他做回自己,片中的簡陋動畫以及他身邊細微的變化已暗示其面對戰爭時在安穩與徬徨之間的矛盾心境,亦反映小孩是社會的一份子,不可能不受戰爭影響,其受影響的多寡,則在於他們對身旁事物的敏感度。因此,細節是我們能否了解他的心境的關鍵,《黎》的導演能在細節上做足功課,既不容易,亦不簡單。
曉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