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四月 28th, 2022

《蝙蝠俠》The Batman

虛幻與現實世界的拼貼

這齣《蝙蝠俠》與以往的同類電影有很大的差異,因為《蝙》由漫畫改編,理應給予觀眾超現實的感覺,但偏偏《蝙》的導演麥特·李維斯刻意拼貼虛幻與現實世界。導演讓貓女(柔伊·克拉維茲飾)、謎語人(保羅·迪諾飾)及企鵝人(柯林·法洛飾)成為「一般人」,沒有穿上標示他們的特殊身分的衣服,只是個性較怪異的邊緣人。即使蝙蝠俠(羅伯·派汀森飾)是富裕的韋恩集團的後代,仍然是平凡人,有血有肉,需要情感的依靠,會愛上貓女,會有性格上的缺陷,亦會在對手眾多時被擊倒。很明顯,角色的造型設計充滿實感。不過,導演常以俯視的廣角鏡展現五光十色的高譚市夜景,加上長期濕滑暗黑的街道,其虛擬的電腦效果暗示此城市是罪惡之城,貪污嚴重,罪犯滿布四周,虛構的案件使警方疲於奔命,與當年導演添布頓拍攝同名電影時採用的黑色風格不惶多讓。虛幻景觀的設計,是《蝙》的同一系列電影的標記。由此可見,此集《蝙》的創作人嘗試創新猷,剝掉超現實的「外殼」,以虛構的城市風貌作包裝,「進入」角色的內心世界,追本溯源地追查蝙蝠俠不為人知的心理缺陷,並探討貓女、謎語人及企鵝人成為邊緣人的源頭,藉此影射現實世界內有類似問題的城市,令一些認識美國紐約那一類大城市的觀眾容易投入其中,並思考這些社會問題出現的根源。

曉龍

將「蝙蝠俠」去漫畫化。

DC漫畫中,《蝙蝠俠》可算是拍得最多的一個了,電影有添布頓系列、有祖舒密查系列、有基斯杜化路蘭系列,有爛有精彩,畢竟後者居多。來到這集《蝙蝠俠》又重新來過,由《猿人爭霸戰》系列導演麥維斯上馬(本來有點期望),蝙蝠俠選來比以往年輕的羅拔柏迪臣來擔綱演出,被選中想也是因為他那股獨有的「屍氣」吧!沒錯,本片的而且確滲透著一股「死氣沉沉」的味道。長達三小時的影片,白天的畫面近乎零,只有一場送殯是較為清楚看到羅拔柏迪臣的五官,其餘的都是昏昏暗暗。

無疑葛咸城的那種惡貫滿盈、污煙瘴氣、淪落沉鬱等壓逼感是營造得相當出色,甚至過之而無不及。由於是黑夜,燈光的安排要勾勒出「黑」的層次並不容易,所以每個畫面必須刻意經營,但三小時都形同 MV,作為觀眾的我實在喊累!

劇情上亦與以往的漫畫有所不同,更貼近現實,與警匪類型片相似,以查案方式進行。主角謎語人令蝙蝠俠墮入迷宮,不斷地解謎追蹤,直至最後水落石出…。遺憾過程拖沓、沉悶;犯罪者背景、心理、動機也只是口述交代,並無細緻描寫,此乃犯罪片一大缺失。至於蝙蝠俠從來就是背負著仇恨活過來,要成為儆惡懲奸的英雄,卻在自我救贖;此集蓄意安排謎語人作對照,可惜牽強片面,硬要蝙蝠俠遺憾難以解脫,理由也看來胡縐亂道,欠說服力。而貓女被安排牽涉案中亦覺得有點硬來。

本片與以往不同的另一特色就是沒有大量電腦特技(最精彩的也只是變出「飛鼠」滑翔,最後一仆一碌…),甚至蝙蝠車都只是如普通的飛車片在公路上追逐(此段頗長),無甚特殊武器,連蝙蝠鏢也好像只出現過一次。其他人物造型也貼近現實,謎語人沒有綠色的問號衣著;貓女也沒有「九命不死」之神秘衣飾;企鵝沒有黑白禮服禮帽…噢,原來是哥連費路(飾),片中形同咖哩啡,簡直浪費卡士浪費演技。若不是蝙蝠俠仍披著斗蓬,我不會以為自己是看著一套 DC漫畫電影。將所有角色凡人化更寫實,當然可以說是另一種突破創新,但看漫畫就是追求那種超現實的感覺…。現在變成三小時的暗黑悶藝警匪片;他是不是蝙蝠俠沒關係;他是不是企鵝沒關係;她是不是貓女沒關係;他是不是謎語人沒關係,是誰也可以完成這個故事。那我為何要看「蝙蝠俠」?

頓時,迷惘了…但我卻真實地身處葛咸城!

陸凌綠

《玩謝天王巨星》短評

對國際娛樂界的嘲諷

導演「虐待」藝人從來不是一件新鮮事,《玩謝天王巨星》的創作人「放大」了剝削性的訓練演技方法,片中的女導演蘿拉(彭妮露古絲飾)把明星玩弄於股掌之中,為了培養菲力斯(安東尼奧班達拉斯飾)及伊凡(奧斯卡馬提涅茲飾)的恐懼感,把他倆置於巨石之下,刻意讓他們在極度害怕之下演繹對白,使他們容易代入角色,並投入在該劇本描述的極端情況裡。為了讓他倆成為「真正」的演員,不再受過往的光環「纏擾」,竟在他們面前銷毀以往曾經獲得的獎項,使他們得以尋回自己,並重新出發。現今國際娛樂界偏重演員的樣貌、身材及所獲得的獎項,大力抬高他們的身價,反而忽略了他們應接受的訓練,亦輕視了他們真正的實力,雖然她施行的訓練方法誇張荒誕可笑,但她有自己的理念和理由,很明顯,她是《玩》的創作者的「發言人」,其鄙視娛樂界虛偽的「臉龐」的心態,諷刺此行業以獎項釐定演員的存在價值的膽識,絕對是影片創作人給主流娛樂圈的當頭一棒。

曉龍

《邊緣行者》:合拍片後時代與現今港片的反思

戲院重開,要支持院線各老闆之際,亦希望院線老闆多反思、對港片多點支持,這是業界之根本,不要再排些早上九、十點場次叫做支持。

去年在監製班向莊老闆表示 貴公司有否考慮VOD平台發展?合拍片在國策之下,創作上已經走到盡頭,只有主旋律片肯定能上映外,其他高投資片在回收不明之下都會消失,港片只會越拍越細;亦是去年經某渠道向創意香港反映,他們不是想資助二部劇情片吧?只因首部劇情片的失敗,莫過於首部之後就完了; 原因當然是利益掛帥而無助新導演,新導演不懂製作、業界副導演升導演位只懂製作而並無創意 (陳可辛曾公開提及),加上各老闆計算後投資資深副導演或攝影師拍攝的電影會比較安全,起碼拍到啲嘢出來。

《邊》正好說明,那怕搵到老闆投資,向著杜琪峰學習沒有錯,在基礎上再創新都叫進步,拍年代戲年代時空錯曬,沒有製作費只可以用現今道具、年代與歷史時間不符,高手沒有所謂低手沒有說法,仲抄杜琪峰而且功力差十倍。如何叫觀眾支持港片? 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很難理解現在還在開拍的其他新港片,門面已經是蝕著養工作人員,為何不多支持新導演新想法新方向?錢花得少但更有效果,到頭來新導演日後會支撐業界,這是硬道理。很想分享台灣電影2000年的經驗,以及同一時間的韓國、泰國電影的經驗。

Ke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