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十二月 8th, 2018

8
十二月

《幼稚園老師》

   Posted by: admin    in 香港影評人協會

照片

常態?變態? 曉龍

當一個人在工作過程中不能獲得足夠的滿足感,又對家庭和人際關係感到納悶時,便會透過公餘時間內參加的興趣班尋找生活的價值和意義,《幼稚園老師》內的麗莎(瑪姬佳蘭賀飾)亦不例外。她擔任幼稚園老師,過著枯燥乏味的生活,唯一的興趣是參加晚上的詩詞班,學習如何獲得靈感進行創作,藉此獲得生活的趣味,亦能體現自我的價值。但當她發覺自己的天賦不及別人,不論如何努力,都未能創作驚為天人的詩詞時,偶然發現自己班中的一位男孩具有創作詩詞的天分,不想他的才華被埋沒,竟把他創作的詩句視為己出,在晚上的詩詞班內炫耀他的作品,使她備受老師讚賞,甚至被老師推舉為當今最具才華的詩人之一。通常我們都誤以為把別人的作品視為己出的抄襲者為社會敗類,必須除之而後快,但片中的她或許本於一番提攜後輩的心意,才有公開他的詩句的舉動,因為倘若成年人知道詩句出自幼稚園男孩的一雙手,由於年齡的關係,這些詩句必定被貶低;相反,如果詩句由成年人創作,它們必定被大大抬舉。由此可見,文學界的專才視野狹窄,成年人的心胸更加狹小,這可能是本片對現實世界內的文藝空間的一大嘲諷。

別以為表面上行為正常的人必定有健康的心靈,其實行為與心靈未必有必然的關係。《幼》裡的麗莎本來是一位平平無奇的幼稚園老師,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生活安穩,沒有巨大的衝擊,遑論會有任何「波浪」或「漣漪」。但正因為如此,她想尋找一些屬於自己的東西,渴望尋獲同路人,恰巧班中的男孩與她有共同的興趣,同樣喜歡創作詩句,這使他與她有心靈的交通,從而建立較「親密」的關係。或許她不甘寂寞,與同事和家人都無法進行好好的溝通,只好經常與他一起,以求獲得詩句交流過程中的心靈滋潤。從外人看來,可能覺得她十分變態,有愛上男孩的傾向,但其實她只努力尋找一些「同路人」,可惜她遍尋不獲,最後只好與自己欣賞的他共處。其實這種不甘寂寞的人在現實社會內隨處可見,他/她的行為表現與常人無異,亦沒有離經叛道的行為,故我們誤以為他/她十分正常,由於他/她不曾犯法,亦沒有違反社會規範,外人無法得知他/她越軌的心理。因此,現實世界內與《幼》的麗莎相似的人可能十分多,或許他們為求獲得社會的接納,故意表露自己符合「常態」的一面,刻意隱藏自己「變態」的另一面。

另一方面,不少成年人一廂情願地以為孩童喜歡自己的舉動,不會問他/她的意願,只本著為他/她著想的心意,替他/她作出種種安排,這很容易引致他/她的反感。例如:在《幼》的片末,男孩想控告麗莎,說她禁錮他,她努力發掘他的才華,但這不表示他感到快樂,甚至使他反感。他對她不滿的反應,正好表明他不喜歡經常只與成年人相處,渴望與其他同齡的孩童一樣,過著正常的生活。或許他不介意自己創作詩詞的才華會否被埋沒,希望過著平淡的生活,但她偏偏只以自己的目光看待他,不太理會他的內心感受,至最後令他對她不滿,實屬必然。故同理心十分重要,倘若她能從他的角度出發,顧及他的感受,為他提供適切的校園生活,他與她的關係便不會弄至如斯惡劣的境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