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詭異之家》短評

營造氣氛多於一切

《詭異之家》以怪異的家居平面圖為賣點,其暗僻空間的設計被懷疑是專為殺人而設的居所,其營造的詭異氣氛確實能引起觀眾觀影的興趣。我們一步一步地跟隨栗原(佐藤二朗飾)的腳步,揭開房子的「神秘面紗」,並窺探其不為人知的真相。片中的灰暗環境營造的詭秘氣氛實在「引人入勝」,讓我們走進神祕的國度,成為查案的「偵探」,與栗原一起探尋關於迷信魔咒的真相。無可否認,影片奇異的攝影風格與別具詭異色彩的背景音樂的配合,讓房子的秘密顯得耐人尋味,影片就像歷史悠久的「神秘寶箱」,等待我們發掘其深藏已久的「寶藏」。影片的魅力在於其讓人猜不透的謎團,我們對陌生的事物有一種「尋幽探秘」的冒險心態,片中神秘的事物一步一步地浮面曝光,正好滿足我們前所未有的好奇心。

其實看《詭》這類懸疑兇殺電影,對邏輯的要求不可以太高。因為編劇經常只想到如何從一開始緊扣觀眾的眼球,怎樣吸引我們繼續追看下去,卻沒想到我們會細緻地追求一段與另一段情節之間的連貫性及合理性。很明顯,全片虎頭蛇尾,其初段和中段以角色的經歷帶起全片,尚能自圓其說,恰到好處地解釋「神秘」房子的精心設計,並延伸至人類被詛咒所騙而衍生的迷信及暴力行為,但其後段的承接力有不繼,導致相關的情節過於牽強,特別是以寡敵眾的編排匪夷所思,最後的結局出乎意料,卻非合乎情理。倘若觀眾對情節的合理性太執著太認真,必定失望而回;否則,如果我們甘於「被騙」扮蠢,接受片中眾多明顯的瑕疵,此片仍然值得一看。因此,如果大家對此片的評價毀譽參半,實屬正常。

另一方面,預告片對一齣電影是否成功,的確具有關鍵性的作用。《詭》的預告片神秘詭異,抽取了部分別具「弦外之音」的對白,讓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又一個的「謎語」,觀影的過程活像參加一次解謎的「遊戲」。在預告片中我們追著片段式故事情節的發展,依靠其提供的少量線索,追查其鮮為人知的真相,從觀賞預告片至看完整齣電影,在「追查」的過程中,電影創作人在我們「面前」抽絲剝繭地揭露真相,讓我們階段性地享受猜謎帶來的滿足感。這就像我們走進了迷宮,雖然千辛萬苦地尋找出路,但我們仍然會在成功找到出路後獲得完成「任務」的愉悅和快慰。由此可見,《詭》能吸引觀眾入場,其預告片的導演及剪接師功不可沒。

曉龍

《詭異之家》The Floor Plan

新點子懸疑詭秘吸引力強

日本網絡短片憑一張「房屋平面圖」可以爆紅,再出小說,現在更拍成電影,可謂鮮有。從主角雨宮發現住宅平面圖有問題開始,懸念就此起彼落,到底是查案推理?還是鬼片呢?平面圖則特殊間隔的諸般推理,好像很科學;偶爾的幻想畫面又好像靈異鬼怪…的確耐人尋味。

導演很懂掌握觀眾情緒,如利用雨宮YouTuber身份實時拍攝,令你代入其中,慢慢走進密室…,隨之而來就是莫名的恐懼與緊張。前半段的亦步亦趨追查真相是十分吸引,雖然有好些場面都是故弄玄虛或廉價驚嚇,但總能滿足好此道者。惟下半段謎團解開,就落入許多推理片的窠臼了,又是祖宗十八代積下來的冤孽…。本來很科學理性的圖則推斷,一下子又跑回不文明的祭祀詛咒,實在有點令人沮喪。

縱使疑團解開,也覺犯駁重重:既然最初已懷疑與屍體發現案有關,雨宮何不早早報警?要自己去追查?而當事人姐姐和姐夫竟然有時間建屋而沒機會去報警?需知道這是現代社會,有傳媒、有通訊、有YouTuber,怎麼可以容許犯案好幾代?匪夷所思。

但回頭想來,栗原曾警告雨宮:「我們正觸碰人性黑暗的禁忌。太恐怖,還是別碰為妙。」不就是引證了今天的我們,往往因為恐懼而不敢去揭發邪惡;結果就由它世世代代地傳承下去,繼續遺禍人間。.

陸凌綠

《芙莉歐莎:末日先鋒傳說》短評

視覺特效的美感

無可否認,《芙》的賣點在於其視覺特效。當我們看見銀幕上遍地黃土的廣角鏡,飛車追逐的動作場面,車拉著人的虐待式「刑罰」,我們不難察覺自己正在「享受」難得一見的視覺盛宴。片中一場又一場的戰爭,不同國家之間群體戰鬥的大型複雜的動作鏡頭,盡顯導演喬治.米勒駕馭戰爭場面的功力。他多年來建立的只此一家的「末日」風格,至今仍然得以延續,關鍵在於其無可取締的暴力美學特色。上述畫面其實需要暗啞的色調及重型的電子音樂的配合,才可突顯全片的超現實風格,《芙》顯然延續此風格,並繼續發揮其美學的特色,它的動作鏡頭在上述特殊色調和音樂的配合下,顯得別具一格。喜歡導演的作者標籤的影迷,看《芙》絕對不會失望。

不過,影片的主線故事情節過於單調,是不可能不令人詬病的地方。芙莉歐莎(安雅·泰勒-喬伊飾)在年幼時目睹母親被虐殺至死,決心在長大後向仇人狄門特斯(克里斯·漢斯沃飾)報復,全片的焦點集中於她如何女扮男裝,從溫柔的「小公主」變為強悍的「格鬥士」,在她轉變的過程中,一切都理所當然,沒有充足的心理描寫,亦沒有明顯的精神變化,只有下定決心的神態,以及木無表情的怒火。一個人形象和心境的巨變,需要或多或少附加元素的襯托,才可說服觀眾。如今她的變化欠缺了其他相關的陪襯,其可信性當然會大打折扣。

此外,《芙》描寫的末日景象屬於「老生常談」,與不少末世電影相似,同樣缺水缺糧缺油缺資源。片中國與國之間進行的能源交易,交惡及結盟的外交關係,即使影片的故事關於久遠的未來,其對國家彼此之間關係的敘述,與現時的國際政治十分相似,同樣基於利益,同樣以自己國民的生存權為最主要的關注點。片中以石油換取糧食,兩國之間的經濟貿易往來,除了貨幣的「失蹤」外,與現時大國彼此之間的經貿關係相似。因此,雖然片中弱肉強食的世界與我們身處的社會有一點點「距離」,但我們不難理解當中的運作,亦不難在觀影過程裡投入其中,並領略片中不同國家之間不結盟便開戰的「二元」選擇帶出的諷刺性。

曉龍

《芙莉歐莎:末日先鋒傳說》

“State of the art 2024″

筆者覺得《芙》是系列中最好看的一集;正所謂不時不食,用當今全球最當紮演員、最新最現代的道具、特技及特效,拍最貼地的電影。

入場前眾所周知是棋后「安雅·泰勒-喬伊」當女一,沒有想到是如此量身定制,第一幕如何找到小演員,高度相似地讓所有觀眾都知道是演她小時候呢?又是入場前都知道她是在賊營,第一幕已經震驚到「老母救女」,從劇本、再到如今演繹,都是十分淋漓盡致,簡單來說一位母親看到女兒已經被捉入寨中面聖,如何救?放棄與堅持之間是觀眾的考量,好看在於這些細節,不劇透一看便知。

這一集莫名想到美國汽車文化,又是第一幕,潛藏著改裝車文化,精準地對應該群體觀眾;到用「木馬屠城」一招,秒殺《九龍城寨》喇,荷里活攻城柔合古典美學及現代屎橋,幾個鏡頭就KO。思維創新才是港片出路的唯一方法,一代毀三代人才,地方雖少,深信每一年各電影部門都有一新星等代發掘出來(有少數據參考),唯沒有空間及門路,唯一直用那一代人,白白浪費了本地人才資源,一代人吸乾一個行業,為何東南亞影業都起來了?在香港業界是永遠不反思。

本地製作水平可以是國際級、畢竟拍過那麼多西片,吸收是有,唯,有製作手腳,卻無國際性的大腦如何創作及指揮;故十分反感電影基金那十億元毒基金,行業各大佬都在想不動用自己資源,想盡辦法拿盡那基金為目的,香港電影如何會好?又如何推動本土電影業再推動香港?數據為實,那三名同一公司監製獲利最高,首部劇情片有數據,最慘是政府沒有專才必須任命業界人士,因而生產了「無間道」、利益不清,每年生產一片的導演的問題已經直接反映當局培訓人才的弊病,當局為解決此問題又一次接受業界的師徒計劃,以解救首部劇情片之失敗。

商業電影,商業市場經濟法則自有門路;現在連新編劇都由政府出資,上市公司付不起每月一萬幾千請實習生嗎?腦進水,正正就如《九龍城寨》,以三不治為名,十億基金倒入《城寨》,倒不如拆卸再起;黑社會本質電影老闆的年代早已經過去很久,何以還高高在上?;泰國已經用WEB3融資,人人都是老闆股東,片尾出名、再以虛擬貨幣分紅票房,不懂可問我;國內影業跟投,幾十萬可參與,正所謂3億製作費都未回到本,又講要追加續集,莊家早已回本,不要理,製作費就3億元正沒有少的雞棚,投就投、不投很多公司跟投,那些跟投公司最後蝕入肉但賺名聲,叫做出品方,這玩法已經很久了,當年在北京幫朋友做項目評估,出資6千萬買5%,劇本都不能看,就十頁簡報,賭不賭?再說回《芙》,state of the art,行業如何進步,看看那Mad Max五部曲的進化。年代進步,各部門、玩法都要提升,正如《芙》帶給觀眾2024年的電影水平,而非某風氣,將香港四十年前已經拍爛的電影,再炒冷飯,告訴觀眾四十年後終於再能炒多一碟送上電影院,同價門票為何不看《芙》?

Mad Max人食人的世界,彷彿在上演中。

Kepa

《芙莉歐莎:末日先鋒傳說》Furiosa: A Mad Max Saga

軟硬兼備延續末世經典

《末日先鋒》Mad Max可算是最長久的系列電影之一,最重要是由始至終導演、編劇都是佐治米勒。那麼他的「世界」就可以貫徹始終,粉絲一樣喜歡。此集比較特別,沒有Mad Max出現,這是上一集Mad Max: Fury Road的女主角芙莉歐莎(Furiosa)的前傳,可稱為 Mad Max 的外傳。上集Furiosa由查莉絲花朗飾演,由於本集是由小孩描寫到成年,所以由較年輕的安雅泰萊采兒來飾演。電影要觸動人必須以人物先行,這集揀選了一位驃悍的女孩來說故事,可觀性已很高。何以令她形成這樣的性格呢?甫開場的一輪追逐已扣人心弦,孩童的Furiosa被綁架,纖瘦的母親為救她同樣強悍無比,單人匹馬窮追不捨…,最後被殘暴虐殺而死,此段已奠下Furiosa的憤恨和復仇決心,觀眾亦會更加憐憫和同情。

此集還有另一大卡士是基斯咸士禾夫,想不到「雷神」這回演一個大反派,化妝故意令大家看不出來。「雷神」這趟表現相當出色,將大壞蛋的殘暴、囂張、瘋狂發揮得淋漓盡致,並且由壯年演到老年。荷里活內大隻又靚仔又會演戲的不多,看得出基斯咸士禾夫極想改變形象,要做一個演技派。

電影兩個半小時之多,幸好前大半段都是寫Furiosa的成長遭遇,既細膩又驚險,但後半段戰爭場面就略嫌冗長了,雖然動作特技、招牌飛車追逐都拍得優越超班,可是太多就予觀眾麻木的感覺,變得沉悶。畢竟到結尾仍能銜接上集Mad Max: Fury Road,總算完美。

論技術,老牌導演確實已爐火純青,尤其分鏡之細緻完整,現今許多導演都難及。雖然佐治米勒已年近八十,但仍然魄力非凡,好些鏡頭都配合今天的電腦特技,更能展現其「後末日世界」意境。

1985年的Mad Max早已充滿警世意味,希望人類早作反省,可惜四十年來不單毫無寸進,反而更有倒退之勢,活像戲中文明已毀一樣,由一群野蠻、弱智、暴虐、獨裁的人類來統治。嗚呼哀哉!

陸凌綠

《查無此人》短評

偷換身分的迷思

眾所周知,每一個人都不是「獨立」地存在,人生在世,人與人之間無可避免地有或多或少的聯繫,在偷換身分的過程中,拿走一個人的身分,其他相關的人都會受牽連,講述偷換身分的劇本其實一點都不簡單。《查無此人》內Ray的身分是假的,Amber的身分亦是假的,編劇似乎把偷換身分的行為寫得太簡單,倘若大家在現實生活中像她一樣,想辦法使好朋友「失蹤」,便能成功盜取她的身分;或者像他一樣,拿取外來者的名字和職業,便能把身分「據為己有」。如果偷換身分真的這麼簡單,那麼很多人都會這樣做,因為憑著自己的努力改變身分遠比掠奪別人高貴的身分艱難,倘若現實真的如此,世界很大可能會大亂。

因此,編劇的偷換身分意念雖佳,能掀起話題,亦是網絡世界內身分被假冒的課題的「現實版」,但片中偷換身分的過程絕少牽涉與原有身分相關的家人及朋友,在長期假冒下仍然沒有被揭露「真身」,其高超的遮掩技巧實在使筆者匪夷所思。故《查》拿著現實的話題大造文章,但情節的發展卻有點「超現實」,或多或少產生風格上的不統一,甚至明顯的矛盾。

或許「聰明反被聰明誤」,Amber盜取了好友的身分,卻未能察覺Ray的假身分,她被他欺騙,或許他的樣子極像專業人士,導致她對他深信不疑,或許他的「演技」甚佳,在她的貓面前運用了獸醫專業的知識,使她不會質疑他的假身分。在她與他的關係中,劇本實在需要更多鋪墊,才可讓觀眾對故事情節的發展信服。如今角色與角色之間的關係顯得理所當然,他運用自己的「語言藝術」,輕易欺騙作為騙子的她,兩人背後應有更多耐人尋味的故事,導演孫立基沒有把它們拍出來,只由我們在自己的腦海內自由「填寫補充」。

或許導演應拍攝另一齣前傳解釋《查》的內容,我們便會對劇本的細節一目了然。如今編劇省略了角色背景的描述,觀眾單靠角色表面的言語和行為估計他們特殊的背景,並把這些背景聯繫至角色本身的性格特徵和具體言行。倘若她與他有一些自述的環節,介紹自己的背景,觀眾對角色的了解會更深入,整體的效果亦更佳。

事實上,偷換身分容易,防止被揭露困難。Ray多次轉換身分而不會在短時間內被揭發,必定有一些「神乎其技」。編劇不曾著墨於他的隱藏技巧,便貿然描述租客如何被他欺騙,這種編排似乎低估了香港人的智慧。現實中不少香港人是容易被騙的「羊」,但亦有不少是勇於追根究底的「偵探」。他能欺騙這麼多人,最合理的解釋就是他幸運地遇上了「羊」,卻不曾遇上「偵探」。

曉龍

《我在這裡等你》短評

「神奇」郵箱的威力

想不到《我在這裡等你》內天宇(劉俊謙飾)寄信給年輕時的阿翔(范少勳飾)所使用的「神奇」郵箱有改變命運的威力。本來筆者以為《我》是一齣「傷春悲秋」的慘情片,猜不到天宇得悉阿翔死去後,竟想到要用郵箱讓其命運逆轉。全片的故事是現實與「超現實」的結合,初時天宇身為香港著名作家,因抄襲風波而避走台灣,遇上阿翔,從寫實的筆觸出發,講述他倆在友情與愛情之間的相處過程,如果觀眾有同性的知己,必然感同身受,因為他倆從相識、相熟至深交的過程,其人際關係的自然發展,與現實相符,其寫實的風格顯而易見。

到了《我》的中後段,天宇「療傷」過後返回香港,本來想找回阿翔,以保持聯絡,殊不知阿翔已去世,遂想到要用「神奇」郵箱改變阿翔的命運,使他免於死亡。天宇再次寄信給年輕的他,並提醒他「千萬不要去台北」,當時他視天宇為「大哥哥」,十分尊重和信任他,真的沒有去台北,使他的生命徹底改變。「神奇」郵箱的設計其實沒有問題,但天宇寄出的信件能改變他,在這段情節的背後,確實需要更多的鋪墊。他的決定被信件的內容左右,大前提是他與寄信者有深厚的感情,而天宇與他長年累月只靠著書信來往,他不曾見過天宇,文字交往所培養的感情十分有限,故他信任天宇的原因,真的需要更多影像的描述,亦需要更多銀幕時間的解釋。如今他收到多封天宇寄出的信件,便貿然決定不去台北,其命運隨之改變,當中的情節鋪排實在有點單薄,他的改變亦有點匪夷所思。

《我》的創作人從感性的角度「包裝」全片,天宇與阿翔在見面相處的短時間內建立的深厚感情觸動觀眾的心靈。但談及人生及命運,卻必定有理性的元素,才讓生命的改變具有貼近現實的說服力。如今「超現實」的情節處理欠缺了更多巧合的外在環境的配合,導致阿翔生命的巨變過於「理所當然」,亦讓他繼續生存的結局變成一個難以置信的「神話」。或許編劇不想《我》的終結過於悲哀,為了給予觀眾希望,便斷然使他「翻生」,雖然影片末段已「重生」的他與天宇再次相遇的安排讓我們萬分感動,但這種情感的聯繫卻不能抹殺他改變了生命的不合理安排。因此,《我》作為一齣感性的電影,其實都需要一點點理性的鋪排。

曉龍

《再繫「腦」朋友》短評

童真的可貴

在今時今日的香港社會內,當我們經過大街小巷,走進港鐵車廂內,或者觀察酒樓食店裡就讀小學的小孩及就讀中學的年輕人的行為,便會發覺他們很多時候都會拿著手機,正在玩電子遊戲/看短片,絕少創造一些與別不同的卡通人物,說手機扼殺了現今新一代的創意,實在有一定的依據。

《再繫「腦」朋友》內小女孩努力地為別人「配對」,她看見他們曾經創造的卡通人物,但久已遺忘,遂刻意讓他們再次有機會看見、連繫和接觸它們,或許他們已記不起它們,但它們再次陪伴他們,確實使他們的心靈獲得或多或少的安慰。這就像「寵物」需要尋回自己的主人,它們早已被拋棄,如今它們再次走回主人的身旁,讓他們重新記起它們,並重拾久違了的童真。《再》把焦點集中於人類與卡通人物的「配對」過程,當他能看見它,便證明「配對」成功,否則,「配對」便完全失敗。她為了幫助別人,希望他們獲得滿足和快樂,屢敗屢試,當「配對」成功的一刻出現時,她便會獲得前所未有的愉悅和快慰。說「助人為快樂之本」,她快樂的泉源正來自別人喜悅和滿足的神態。

小孩的創意滿溢,《再》內有不同種類的卡通人物,包括取材自現實而具有人類臉孔的公仔,亦有超現實的龐然巨物,或許西方自由創作的風氣造就了多類型的人,讓他們進行天馬行空的想像。現今筆者看見香港的新一代只顧著「享受」別人創作的成果,卻未思考自己應如何進行創作,當香港政府大力發展創意工業時,年輕人理當為香港作出貢獻,像片中踏入成年階段之前的小孩一樣,運用古靈精怪的思維進行創作,而不應被電子遊戲的固有程式「綑綁」,只懂跟隨程式而行,任意「埋葬」自己與別不同的創意及其獨特性。當《再》內千奇百怪的卡通人物出現時,筆者便會想起電子遊戲尚未出現之前小孩需要自行創作遊戲的七八十年代,當時我們沒有太多可供選擇的娛樂,亦欠缺足夠的金錢買玩具,只好自行創作一些遊戲,讓自己和朋友參與,我們的創意便由此而生。但願現今的家長除了為自己年幼的子女提供現成「即食」的電子娛樂,還鼓勵他們發揮創意,運用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創造類似《再》內出現的卡通人物,只有這樣,他們長大後才會成為發展創意工業的人才,這才為此工業的發展帶來希望。

童真並非不重要,因為童真是創造力的泉源,在童年時慣於想像發揮創意的成年人迪士尼能夠創造米奇老鼠等家喻戶曉的卡通人物,關鍵正在於其在年幼時進行創作的經驗,到了成年階段加以發揮,終讓這些人物活靈活現地在「公仔箱」甚至大銀幕上出現。如果欠缺了上述童年的經驗,成年人的想像力必定大打折扣,其創作的成品的質素必然急速下降。

曉龍

《再繫「腦」朋友》IF

空有意念卻執行不力

《無聲絕境》有意念亦執行得好,所以大賣。導演約翰卡辛斯基想再下一城,來個皆大歡喜的,卻強差人意。其實《再》片也不是甚麼新構思,跟《反斗奇兵》(Toy Story)差不多,同樣講述一群被小孩遺忘離棄的伙伴。只是本片層次更深,不是表面有選擇的玩具,而是小孩腦中幻想出來的「伙伴」。為何會無緣無故地幻想出來?應該有其「原因」;就是這個「原因」成影片一大敗筆!

本來意念是不錯,各式「腦友」被小孩遺忘,又沒有新小孩接收,因此就有很多「腦友」聚在老人院中,此段其實頗鬼馬有趣。可惜由始至終導演只著眼女主角B如何看到各式「腦友」(故作懸疑的篇幅也頗長)及嘗試進行配對,而忽略了最重要的「為何他們會存在?」還有一點,就是縱使他們被小孩遺忘離棄,也不會消失的(外婆那個「腦友」是最好證明),那何用B去拯救、去配對?

劇本寫得偷工減料,我不知道是因為預算有限,還是導演(兼任編劇)有心無力?每個「腦友」形態、個性不同,也正是因為當時的小孩處境、心情不同而產生出來的,最終要「物歸原主」,總得有些蜘絲馬跡;正如藍藍,為何會是龐然巨物?「小孩」長大後才是大胖子?抑或小時候已經是小胖子?他為何會想像藍藍出來?對不起,小時候的片段是零描寫。甚麼「色盲」、「愛吃麵包」與長大後又有甚麼關連?最後大家連繫上只因「麵包香味」?似乎太苟且。其他的「腦友」當然也只是大配角,雖然各有特色,但出場只為製造氣氛,熱熱鬧鬧,眼花撩亂,搞搞笑就是。而描寫得較認真的只有外婆那個阿花蝴蝶;因為外婆愛跳芭蕾舞,所以「伙伴」就是這個花蝴蝶模樣。而她亦一直伴著外婆身旁,只是外婆已遺忘,看不見她;這點其實頗感人(雖然只是口述)。各小孩與「腦友」的親密關係和產生原因該是最有趣動人的,亦能帶出長大後的變化(或影響)到最後因回憶(為何會回憶?)而重聚。現在只是柴娃娃地得過且過就算。唯一值得一讚是配樂,有幾秒確實令我觸動。

然而,最無厘頭的要算是阿B的「腦友」,為何會是一個小丑?就因跟父母去過遊樂場很開心?那小丑的功能是甚麼?當時的阿B為何會幻想一個小丑出來?相信當時遊樂場有真小丑,何需幻想?一切「原因」皆欠奉。假若小時候失去母愛,需要的應該不是一個男性小丑!

最終我嘗試猜度:童年「腦友」就是你的潛意識,影響著你的取向而你不自知,也可能成長了而將「他」拋諸腦後,要尋回記憶,肯定自我。導演心有餘而力不足,結果,小孩看不懂,成人看不明。

陸凌綠

《猿人爭霸戰:猩凶帝國》短評

猿人全控的世界?

《猿人爭霸戰:猩凶帝國》旨在展示一個猿人全控的世界?很明顯,全片從一開始,我們只看見猿人族群,牠們似乎擔任主角,在最初的半小時內,人類幾乎已經失蹤,可能創作人想「製造」一個完全由猿人管治的國度。到了影片中段,女主角才孤單一人地出現,卻被猩猩捕捉囚禁,莫非人類在那時那刻已走向滅亡?其後有一群「原始人」出現,卻在一剎那間被猩猩捕獵,有些被殺,有些被生擒,創作人秉承著《猿人爭霸戰》的傳統,似乎暗示人類的數量越來越少,離完全滅絕的命運已不遠。我們身為人類,看見此情此景,憂心忡忡實屬正常,但其實有什麼原因引致此「慘劇」出現?

影片的編劇利用對白解釋了病毒的嚴重後果。片中不知名的病毒使人類越來越笨,猿人越來越聰明,終導致猩猩和猿人幾乎可以取代人類。不過,片中描述的人類歷史和文化底蘊,是猿人無法取代人類的「瑰寶」。即使牠們孔武有力,懂得運用刀劍,在體能和武力方面戰勝人類,牠們在創造力、分析力和思考力等各方面都比不上人類,欠缺了人類長久以來的歷史和文化底蘊,這使牠們只能建造原始的森林世界,過著簡單的生活,不懂改變居住環境,亦不可能進行城市建設,遑論能改變世界。故猿人擔任主角不代表人本主義已不存在,片中從中段開始講述猩猩和猿人對人類以前的創造和建造的龐大城市建設感到驚訝,其實已暗示人本主義依舊是全片的核心思想。

到了影片末段,「原始人」不再出現,取而代之的是操控衛星和熟悉科學的當代人,他們為當時的人類帶來希望,最低限度能讓人類有「翻身」的機會。影片為之後的續集鋪墊,讓我們得悉人類終有一天可以取代猩猩和猿人,重新管治世界。片末的懸念,在於使我們懷疑:人類靠著羸弱的身軀,如何戰勝強壯的猩猩?人類怎樣依靠高科技重新掌控世界?《猿》電影系列替我們描述久遠的未來,披露人類絕種的危機之餘,仍給予我們一絲「再次興起」的盼望。或許我們作為人類,不應經常妄自菲薄,應對未來常存希望,這樣才可給予我們繼續生存下去的力量,以及擁抱光輝未來的動力。

曉龍

《九龍城寨之圍城》

銀髮電影經濟、沉溺於80年代的光輝美好

讓子彈飛一會,看看牛鬼蛇神,遲來一篇《九》現象,雞棚三億製作費,前期如何出售股權套現獲利回本,是銀髮電影人玩法,在這不是討論內容。作為影評人在乎是電影本身,想看到更多不一樣的電影,而不是四十年後,再由日籍武術指導加持之下,如國內評論:香港電影終於回歸了。四十年後能拍回80年代的香港電影有何好高興呢? 明年香港電影金像獎,武指、攝影、美術是必然,在此先預告得獎名單。

香港電影圈還是沉醉於80年代的光輝美好,銀髮電影經濟,何來前行?;霓虹燈已拆,城寨94年也滅了,城寨已不在了,有些人永遠一輩子都沒有走出過城寨。銀髮電影人,包括導演本身對城寨有多少認知呢?然而對推動香港電影業有何幫助呢? 香港武術電影已經如電動車產業一樣,被東南亞完全吸收,包括菲律賓、印尼等地電影,不用說韓國了,國際觀眾水平已經到此,大家都在看《《驚天營救》(Extraction)、《殺神John Wick》(John Wick)系列等國際天花板,希望江老闆用日籍武指能超越,而非抽水。

沒文化多可怕,如龍捲風,應該學李連杰,請個美國某名牌大學法律系畢業生作為助理,為其處理業務。

Kepa

《九龍城寨之圍城》Twilight of the Warriors: Walled In

久違了的武打 久違了的振奮

《梅艷芳》、《風再起時》、《金手指》到今天的《九龍城寨之圍城》全部有一個共通點— 悼念。這,我明白。

要將老香港呈現,當然成本高,以上每一套均做得異常神似逼真,而本片的像真度則過之而無不及;一幕舊式雙層巴士毆鬥駛經霓虹耀眼的彌敦道已先聲奪人,而整個「九龍城寨」都是搭景出來(龐然外觀電腦特效),更是駭人。景內的橫街窄巷,電線喉管縱橫交錯,高高低低的簷篷、花籠…造就了不同的武打場面;追逐走避、跳躍翻騰,在複雜的場景內打得落花流水,看得出武術指導谷垣健治的精心策劃與佈局,只是略嫌打鬥場面比重過大,如果老來嬌Mary的Bom Cha Cha人文風景多一點,可觀性會更高。

電影改編自小說及漫畫,筆者沒看過原著,所以沒有包袱;所有人物於我都是新鮮,他們的恩怨情仇雖然老套但都有看頭。尤其伍允龍飾演的王九,角色、造型相當突出。想不到武功了得的伍允龍這趟表現非比尋常,將王九的癲喪、傲慢、囂張發揮得淋漓盡致,那身鐵布衫功夫更看得人牙癢癢,很想「打佢一鑊」!看來伍掙扎多年,終有機會成為一位有演技的演員,絕對有望來屆金像獎提名。其他演員都演得很好,如林峰;常說他有電視味,我倒不覺得,一來我沒看電視很久,二來看得出林峰很努力演好角色。林雖已年過四十有多,但外貌仍然保養得宜;看他初來乍到那種耿直稚嫩,無疑就是一個廿來歲的小伙子。就算與較年輕的胡子彤、劉俊謙走在一起,也不顯老成,我絕對相信這是演技。

一個「三不管」的地方本來就自成一角。龍蛇混雜得來有其秩序;兇惡得來有其良心,可以噓寒問暖 ,守望相助。當真正的黑社會闖進奪權霸位,安定不再,人心惶惶…。但香港出生的陳洛軍堅決留下,為的是此地曾給他温飽?抑或「你可以一覺瞓天光,唔係因為城寨,而係因為城寨嘅人。」?這,我明白。

我會為暴烈熱血的畫面喝采,更會為額外的心聲觸動落淚。掛念大鐵鳥在頭頂飛過的九龍城寨,掛念育我成長給我智慧的香港。

陸凌綠

《正欲》短評

正常與異常

大部分人過的生活就是「正常」的生活,《正欲》內佳道(磯村勇斗飾)、夏月(新垣結衣飾)及泰希(潤浩飾)被所謂的正常「壓迫」,在「正常」的生活中收藏自己的「異常」,唯有活在自己的空間裡,不被泰希的父親啟喜(稻垣吾郎飾)所代表的俗世接受,使上述「異常」的角色都陷入難以說出的恐懼及痛苦內。佳道與夏月有戀水癖,無時無刻都對水著迷,這使旁人覺得他們古怪,甚至對他們異常的行為嗤之以鼻。泰希不願意上學,想做YouTuber,每天進行直播,讓自己的時間被感興趣的東西佔據,他才自覺活得有意義。啟喜是橫濱地檢署的檢察官,堅持要遵守社會的主流制度,難以接受他們「離經叛道」的行為,片中的戲劇衝突明顯源自正常與異常之間難以抹殺的巨大差異。

大部分社會學家都會認同「每個人都是獨特的」。社會上大部分人都認同此說法,可惜不是每一個人都會尊重「異常者」。這就像佳道及夏月年輕時期的同班同學嘲笑戀水癖者,覺得這群人個性古怪,行為怪異,肆意排斥他們。佳道及夏月兩人在社會邊緣地帶中掙扎,需要自我安慰,收藏個人的喜好,遑論會獲得旁人的同情和憐憫。他與她註定要活在一起,源於他們是社會中的少數,只有他能了解她,亦只有她能了解他。他倆「同是天涯淪落人」的遭遇,反映日本的社會雖然越來越開放,科技發展一日千里,但社會風氣卻依舊保守,他倆不被普羅大眾接受,便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故他倆在未曾深入接觸前,經常獨自一人,便證明了他倆異常,根本難以在社會中「生存」。

近年來,日本可能受西方社會影響,教育亦不例外,倘若學生難以適應校內生活,可以不上學,選擇在家中自學。泰希受網上的短片影響,覺得網上世界多姿多采,欲放棄學業,父親啟喜在表面上擁抱主流的價值觀,認為上學考試畢業找好工作才會有前途,對他的決定當然大力反對。但母親由美(山田真步飾)卻對他的選擇持開放的態度,儘管讓他試試,學習如何做YouTuber,認為這是一種另類的學習。他做了YouTuber後,臉上顯露久違了的笑容,這證明他不跟隨正常主流的方法學習,沉浸在遊戲工作的生活內,反而獲得前所未有的快樂。

《正》的導演岸善幸及編劇港岳彥沒有批評上述的異常者,只從第三者的角度揭示他們艱苦的生存狀態,幸好創作人持樂觀的態度,即使他們有悲觀絕望的一剎那,仍然勇敢地生存下去。因此,《正》不是一齣暗黑消極的電影,異常者在面對困難之際,歷經種種挫折,創作人依然相信他們會找到自我的生存空間,並自得其樂。片末佳道與志同道合的戀水癖者相聚,並與一群兒童一起玩水,及後被懷疑有戀童癖,被警方調查,創作人刻意安排一個開放式結局,沒有披露他的下場。筆者相信他必定會「逢凶化吉」,不會輕易放棄他的個人喜好,最後找到屬於自己的細小空隙,因為這是創作人「貫徹始終」的樂觀態度衍生的寄望,亦是日本社會充斥著主流價值觀之外剩下的一點點「曙光」。

曉龍

《維和防暴隊》

主旋律電影必須政治正確

真的很討厭看到又是美帝影子下的愛國電影,《維》一開幕就對,起碼是用上中式裝備;真的很納悶從《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到《蛟龍行動》,有沒有人提出,為何主旋律電影,會用上美式裝備?M4步槍是國產的嗎?到《蛟》還是犯上政治不正確、崇洋媚外的重大問題,為何還能上映來推銷中國夢呢?中國自主研發裝備,應該在世界電影舞台上展現,一幫用美式武器及編制的軍事人員能代表誰?主旋律電影必須政治正確,是基本原則而非製作水平。

這種低級錯誤,在《維》內不存在,找來非洲兄弟國拍攝,維和是禮義之邦便成禮。一眾年輕演員,也符合招兵兵役年期,都是年輕人給以重任。 現實生活中,筆者也認識一些年輕軍人,都是有想法有希望的人。

Kepa

《挑戰者》CHALLENGERS

通往複雜感情世界的一場球賽

將複雜的男女情愛關係套入網球爭霸中,箇中千絲萬縷的糾結,導演施施然解開並妥當紛陳。天花亂墜的技巧著實拓闊看官視野,不論頓悟或啟發,都是一場賞心悅目的「賽事」!

故事主要描述網球精英女主角Tashi Duncan(辛蒂雅飾)如何將兩個同時愛上她的好兄弟玩弄於股掌之間。真正「挑戰者」是她,對不起,「征服者」更貼切;在球場上要取勝,在情場上她同樣要勝。Patrick(佐斯奧康納飾)和Art(麥克費斯飾) 是青梅竹馬死黨,同是優秀網球選手,三人感情瓜葛跨越十三年,演員從十幾歲演到三十來歲,三位演回青少年也不覺勉強,順眼自然。導演為求此段三角關係的可讀性強,蓄意將影片剪得零碎,然後以一場終極比賽貫穿十三年來的片段,感情關係如神秘面紗般逐層揭開,豐富了影像也增添了誘惑性。人物寫得立體深刻,尤其女主角那種控制欲和好勝心態;她到底有多愛丈夫Art和前度Patrick?Art對她說:I love you. 她:I know. 一語道破。此女重視她訓練出來的丈夫輸贏多於關心他的傷患疲憊。導演以兩男最終跨網相擁完結,饒有意思。

獨特的攝影機運動亦開拓出新的視覺效果。由於是多場的網球賽,為了變化多端和帶出主角情緒,導演使用了不同角度去拍攝,包括從鞋底往上拍,高空俯瞰,最厲害莫過於「網球」自己的主觀鏡,被左右抽擊得痛快淋漓!還有許多汗水的超微距大特寫,配合運動的速度,使球賽更真實精彩。

當然,看不懂網球也會看懂一場情欲角力。

陸凌綠

《挑戰者》短評

現代版《祖與占》

《挑戰者》的導演魯卡·加達連奴以幾場網球比賽,側寫帕德烈斯威、雅茨唐納森與泰絲鄧肯兩男一女十多年的關係,類似法國新浪潮導演杜魯福的作品《祖與占》。帕德烈與雅茨在同一時間內結識泰絲,兩男是「好兄弟」,但愛上同一人。初時帕德烈與泰絲拍拖,其後泰絲愛上雅茨,並與他結婚。很明顯,她是他倆的「第三者」,關係複雜,三人行的發展撲朔迷離。多年前香港導演吳宇森執導的《縱橫四海》都有類似的情節,從表面上看來,《挑》似乎沒有甚麼特別之處。

不過,《挑》的編劇積斯甸·庫里茨克斯刻意賦予影片不一樣的特色,把三人的生命歷程進行時序「大兜亂」。鏡頭忽爾標示現在,忽爾表明十多年前,忽爾顯示一兩年前。其順敘、倒敘,加上插敘的敘事方式,容易讓並未全神貫注的觀眾看得一頭霧水,幸好畫面中的時間標記十分清晰,倘若觀眾在腦海裡把不同時代的鏡頭拼湊得宜,便能釐清片中三人關係發展的脈絡。還記得上世紀的荷里活電影《危險人物》同樣「玩弄」時序,它在亞洲區的部分戲院上映時,電影發行公司為了讓觀眾看懂它,竟把鏡頭重新排序,他們看著「順序」的故事情節發展,當然很容易看得懂,但這種做法卻抹殺了它本來應有的特色。今次《挑》再次「搗亂」時空,即使不同時代的鏡頭開首有清晰的時間標記,觀眾仍然需要花功夫「排序」,但「排序」其實是我們獲得觀影的趣味的其中一個重要的部分,節省了「排序」的功夫,這種趣味便會隨之消失。因此,筆者希望上述的亞洲區戲院不要再重蹈覆轍,不要使《挑》失去類似《危》的觀影趣味。

「三人行」加上特殊的敘事方式,的確能「製造」三人之間若即若離的關係的懸疑感。特別是全片開首雅茨與泰絲兩夫婦平凡的婚姻生活,只讓觀眾聯想至他倆平平無奇的愛情世界,殊不知突如其來的閃回鏡頭,返回十多年前,帕德烈與雅茨「稱兄道弟」,並獲得網球雙打冠軍,為三人之間複雜的關係揭開「序幕」。之後現在式的鏡頭再次出現,泰絲對帕德烈不瞅不睬,兩人不像互不相識,但彼此又似乎心存芥蒂,他倆之間究竟發生了甚麼磨擦和衝突?為何泰絲會與雅茨結婚?編劇用抽絲剝繭的方法解答我們的問題,這就是影片敘事手法的獨特之處,亦是全片最引人入勝的地方。

曉龍

《特技狂人》

滿滿的回憶味

又是那句電影人拍攝自己拍電影故事,一般觀眾難以代入,最後都是給電影人自己看;《特》加入愛情元素,用片場包裝,希望接地些,唯拍不出特技人的辛酸。

《特》中監製是壞人,這是真的,現實中監製經常要求演員親身上場,死傷都是膽正命平。片場戀愛是香港電影界的大忌,但美國片主張自由戀愛,眼見不少。

筆者當年拍完香港飛車特技人紀錄片後,有想過將其四十年電影經典場面串合成一部片,你想到人家也想到,喜見荷里活拍成;香港特技人辛酸或是亞洲,就是膽正命平。無論多少製作費、武術指導近千萬片酬也好,錢永遠落不到製作上,與美國電影製作截然不同。

筆者有幸能參與美國電影在香港的製作,一群特技人前期數星期就是不停練習同一場的動作,務求可重複安全地不停再來,正如片中火人一場。但香港電影就是執生,臨考試打天才波,包括宣傳《特》的某會會長,他自己電影過億預算,都是有人員受傷而且滯留海外,都差不多拍完才請某當紅編劇飛到歐洲現場食餐飯,希望能解救創作問題,錢都是這樣浪費;某金像獎武術指導,每部片都有人員不同程度受傷,成功是建基於手下的膽正命平,而且是外勞;又有一次,某導演要求特技人從三樓打鬥掉下來,拍了三次沒有滿意,但特技人脫臼了,叫了救護車,報上去是燈光人員,因保險不包。某特技公會會長,為何不成立自己的基金支援仝工呢?但食飯春茗派錢少不了,畢竟整個工業人員的教育水平不高。

近年看到《浪客劍心》武指的成功,各港片抽水採用Kenji San,包括所謂《九龍城寨》,筆者知道《浪》的成功是有設計而且前期演員排練不能少,到《九》拿人家成功的名號,沒有前期預算及準備,拍就是,因為沒有完整劇本,明天拍什麼今天寫完才知道,何來前期排練?

向來精準的江先生,電影富二代、院線老闆,又說要用Kenji San,說他是吸收香港奶水大的武指,要為香港電影創一片天。希望前期能給資源而非強姦人家的名譽。說到精準江,少點割韭菜便做了好事,《臥虎藏龍》已經是2001年的事,看看《上流寄生族》、A24,希望江老闆有能力再回到美國奧斯卡。

Kepa

《從今以後》All Shall Be Well

帶出共鳴 引起關注

別以為本片只描繪兩位女同志如何排除萬難去愛得轟烈…。甫開場兩位女同性戀者Angie(區嘉雯飾)和Pat(李琳琳飾)已經相愛四十年,同居關係眾所周知,家人亦樂於接受。那麼…有何戲劇衝突?生前大家愛得轟烈,原來死後另一半也會面對激烈的問題—爭產。這不獨是女同性戀者的相愛相依故事,也探討著另一個社會問題。

由於香港同性婚姻未曾合法化,而戲中人Pat死後又沒有訂立遺囑,所以Angie並非遺產繼承人,直系親屬理所當然成為繼承人,即是Pat的大哥(太保飾)。在錢財和親情之間的角力中,影片揭示了同性戀者身份不被認同的待遇與不公。導演以淡然的手法併發出有力量的申訴。

演員出色亦令本片感染力大增。久休復出的李琳琳雖純屬客串,但角色重要亦有戲可演;區嘉雯獨挑大樑由頭帶到落尾,精湛演技不作二人想;連演家人大哥的太保與大嫂許素瑩都是好戲之人。年輕一代應該不認識許素瑩,筆者第一眼也認不出來,原來是當年《半邊人》的賣魚妹,演技仍然一流;將那勢利的草根大嫂演繹得不慍不火,不會搶去主角鏡頭又襯托出她的委屈與可憐。導演寫情到家,含蓄而動人;「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幾個鏡頭及動靜已能說出二人的「親」和「情」,令往下的發展更具說服力。

影片分幾個層次,先是處理身後事儀式的分歧,強烈顯示同性「遺孀」的地位差異。繼而因房產、金錢問題大哥大嫂先變臉,年輕一雙姪兒女本來都撐這位Angie姨,但牽涉到住屋的切身問題,都離棄這位「親人」了。導演憑各種處境逐步深化同性婚姻與土地問題,不管你是否同性戀者,都會有共鳴。

最後,這個故事教訓你:應早早訂立遺囑!尤其對汝之所愛。

陸凌綠

《從今以後》短評

「房屋爭奪戰」

同性戀者是否「弱勢社群」?在香港,他們的生存空間的確較外地狹窄,很多時候都以好朋友的身分出席大大小小的公開活動,不論親友還是朋友聚會,他們大多都不敢公開自己的性取向。《從今以後》內Angie (區嘉雯飾) 與 Pat (李琳琳飾)在保守與開放之間,一方面她們的生活習慣較傳統,其居所內中式的家居佈置,已反映她們是傳統的中國香港人,但她們對愛情的追求卻又與一般人不同,其性取向較前衛,這導致她們的內心深處產生很嚴重的矛盾。片中她們的相處過程與一般的同性好朋友無異,會閒聊,會鼓勵對方,會傾訴心事,其肉體的接觸不多,片末她們輕輕一吻,正表明雖然她們與別不同,但都渴望擁有與異性情侶同樣的自由。她們被視為「弱勢」,只因她們刻意遮掩真正的自己,在旁人面前假扮成「正常人」,擔心真我不會被旁人接納,其自我甚至會被排斥。

影片初段「風平浪靜」,Angie與Pat的家人有說有笑,相處融洽,筆者本以為Angie與他們不會爆發任何衝突,殊不知Pat的突然死亡,讓其彼此之間的「炸彈」引爆。從Angie與他們在如何安置Pat的骨灰上產生分歧開始,當時Angie認為Pat喜歡海洋,把骨灰撒進大海,是Pat的遺願,但他們卻信任風水師,相信把骨灰放在龕位內,可保佑子孫,為其帶來福氣。Angie與他們的意見分歧,導致彼此的關係開始變壞,及後他們得悉她與Pat共同居住及一同供款的單位只有Pat一個人的名字,而Pat在生前沒有寫遺囑,這使「房屋爭奪戰」一觸即發。作為寫實片,《從》觸及香港人必須面對的房屋問題,Pat 的哥哥成 (太保飾)勸諭她把單位留給Pat的姪兒 Victor (梁仲恆飾)夫婦,她搬出後自行購買面積較小的單位,明顯罔顧她的感受,亦沒有理會Pat生前的意願。或許當他們談及個人及家庭利益,便會埋沒為他人著想的人性和人情,她備受「壓迫」,其遭遇值得同情,可能這就是普羅大眾認為她及其代表的非主流的群體較「弱勢」的原因。

近十年來,房屋問題困擾香港人,雖然現時樓價已下滑,但要有首期買樓及運用每月的收入供款,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故Angie用了畢生的積蓄供樓,但最終因屋契沒有自己的名字,只能在法庭上取回些微的生活費,她受到的沉重打擊,其經歷確實惹人憐憫。在她與Pat的家人溝通的過程中,她明顯不受尊重,因為她沒有能力與他們「競爭」,遑論會對他們有任何「殺傷力」。因此,以她為例,說同性戀者「弱勢」,其實有一定的依據。

曉龍

《特技狂人》The Fall Guy

百份之二百向特技人致敬

其實是一齣愛情片。沒錯,可以為你出生入死,唯「愛」才有此力量。這是我最近看到唯一一齣以金髮碧眼俊男美女當主角的荷里活片,尤其「愛情片」。本該如此悅目。

特技人Colt(賴恩高斯寧飾)愛上攝影師Jody (艾美莉賓特飾),繼而有人失縱…。在安排偵查中當然就有一連串的動作、特技、飛車、爆破…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展示了「特技人」的賣命、團隊精神和荷里活的優秀。說到優秀,特別是科技。電腦deepfake深偽技術現在已經是無與倫比,八十歲的夏里遜福也可以回春動作連場;你要變那一個臉孔都可以,戲中也指出了這點,但有點擔憂。但科技如何厲害,也得有「人」先去演一次,特技人始終有飯開,只要導演求「真」。

「剪接」原來除了讓一齣動作特技片更緊湊刺激外,還能夠令它更有趣味,想不到導演David Leitch在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本片可見一斑。有趣之餘亦不乏幽默惹笑;導演應該是戲迷,熟讀不少電影;有許多自嘲及對一些明星、事件的嘲弄,戲迷了解後自會失笑。演員當然也是靈魂;賴恩高斯寧有喜劇感,節奏拿捏準繩。看他一忽兒載歌載舞演阿Ken,一忽兒又粗豪矯健演特技人,非常多面化;艾倫莊遜雖然佔戲不多,但角色重要,也是顏值高又好戲的演員;艾美莉賓特不下兩位男士,有「導演」氣場。還有特技狗演員都值得嘉許。

演員出色也得配合好劇本,編劇將「替身」這個身份可算運用得很完美,前呼後應令故事更順理成章,無從挑剔。然而弔詭的是賴恩高斯寧在戲中演大明星的替身,而事實上他也是大明星,也需要替身來演一切危險動作。觀眾見到好身手的大明星,往往就是代他跌得粉身碎骨的替身,而奧斯卡竟沒有一個「最佳動作特技演員」獎。導演是特技人出身,當然也為同門師兄姐妹申訴一下冤屈。

在制度完善的荷里活片裡,特技人始終有一定的地位,安全保障亦高,不像香港的「龍虎武師」手停口停,多少死死傷傷不為人知。不過香港電影金像獎好歹也有一個「最佳動作設計」,算是比荷里活好一丁點吧。

我看到特技人的愛情故事,也看到電影人與電影的愛情故事。少一點「愛」都做不到。

P. S. 1)片中竟有一位久違了的特技動作片始祖《無敵金剛》The Six Million Dollar Man 岳史迪出現。

2)留意片末多位替身齊齊亮相。

陸凌綠

《四月,她將到來。》短評

感性與回憶

《四月,她將到來。》以唯美的純愛鏡頭為賣點,具有濃烈的日式愛情片風格,容易讓觀眾沉浸在美輪美奐的畫面內,享受現實中不曾看見的「人間仙景」。倘若觀眾習慣看「不吃人間煙火」的日式浪漫,應當會滿意影片的愛情橋段,因為《四》遵循典型的愛情片套路。女主角坂本彌生(長澤正美飾)的愛情完全受她的感性思維支配,她愛上藤代俊(佐藤健飾),源於感覺,其後「突然消失」,亦因感覺不對。理性思維「失蹤」,在現實中不合理,但女性的感性思維讓她們放棄了理性,在「有情飲水飽」的大前提下,的確有此可能。但全片片長不足兩小時,片中的愛情來得快,去得快,在觀眾未曾投入於上述兩人之間的感情之前,上述的女主角已率先對男主角失去感覺,要用自己的感覺體會片中的感情,實在不容易。因此,從感情的角度看,《四》實在是一齣「不易入口」的電影。

無可否認,初戀讓人回味,對片中男主角的初戀情人伊予田春(森七菜飾)亦不例外。他收到她的來信,讓他憶起舊日的愛情經歷,這實在值得懷緬,因為他可能對昔日的愛情感受至深,初戀的純愛沒有任何「雜質」,的確讓他珍惜。而她可能已走到生命的盡頭,到世界各地旅遊,欲把自己的夢想付諸實踐,並體現其生命中最大的價值。回憶並非不重要,它的重要性在於大家懷念自身的回憶時難以擺脫的個人感受,這就像她回顧自己的一生時,仍然忘不掉他,寄信給他的舉動,正好反映回憶在她的心底裡佔有一定的位置,「離不開,化不掉」。故她與坂本彌生相似,同樣被感性支配,刻意讓感性思維佔據她的腦袋中最多的位置,其掛念他的舉動,反映她與他分開多年後她對他仍然有情。她重視愛情,不論相距多久,她依舊惦掛,依然懷念。可見感性思維不論於現在還是過去,都是全片的「核心」。

人類是感性與理性結合而成的「產物」,在愛情的世界內,我們不能撇除屬於自己的感性思維。《四》裡的愛情可能脫離了現實,因為它不被「污染」,有一種久違了的純真,作為成年人的我們可能難以了解,因為我們早已被「世俗化」了。但願我們能像伊予田春一樣,反璞歸真,在愛情世界內不再想名譽、金錢、身分和地位,只憑感覺決定誰是自己的另一半,做回天真純情的「小孩子」。

曉龍

《超意神探》

能上香港院線的迷思

網大《超意神探》之爛,多說都是無謂;藝術無好壞只有高低,品味無高低只有好壞;爛到無朋友、全無藝術可言、低商業價值、還要壞品味,難怪國內心痛主角(唯一商業價值)。

那麼爛為何上香港院線?在此分享國內經驗,早於2015年,網大起步階段,製作費已經開始直迫港產院線電影的600萬基本預算,唯當年質量只是學生水平;作為香港電影人,當然想到國內網大的製作費拍出香港院線的質量,你想到人想到,當年《血戰銅鑼灣》便成了事。

筆者曾拿著兩部港片跑國內發行,得知原來在港上映過的電影不能當網大賣,國內只能當院線電影,還要有龍標;正好手上一部有龍標、另一部沒有,沒有那部更慘,只自資上映了幾天,為了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的參賽資格,根本未正式上映,一賭金像獎再上映,是思維錯誤,賭神上身的心態,但要知道這個所謂金像獎是怎樣選出來?

當年已想到先上網大後上香港院線,當然落後思維的老闆怕上網後通天,筆者可以肯定說網大回收高於院線,只因製作是網大為本,何以有院線享受;現今各觀眾都知道是兩個市場、兩種產品。

網大有平台投資及自家回收保證,硬上國內院線的超高宣發費得不償失,反觀《超》若付上一百萬香港宣發費,只有四百萬票房,其實已經賺了,何況跟院線可談免宣發費,仲有渣渣輝,這也是賭神上身,拭目以待。

順便一提,創意香港的國內發行250院回贖50萬,超離地,倒不如直接對應,為港片拿到龍標,像筆者這類獨立電影人,幫助極大。當年國內院線佬對筆者講,你回贈與他們何干?反正宣發費一定要比,不上你的片上其他片都一樣。公費回贈又落回自家有院線的香港投資人身上。

Kepa

《遠去的牧歌》短評

不可逆轉的時代巨輪

《遠去的牧歌》以冬春夏秋四季的變化側寫新疆牧民生活從1970年代至2010年代隨著國家改革開放政策推行以來產生的變化。不論遊牧民族是否願意,都必須跟隨國家政策而作出改變,這是時代的巨輪,可以被視為「潮流」,牧民從飼養牛羊維生至從事羊毛生意,從逐水草而居的遷徙生活至定居一地的就地生活,上一代堅守傳統,深信自己必須繼續經營祖輩留下來的產業,不願意改變,遑論會聽從下一代的意見,改變傳統,甚至更改自己的本業。雖然上一代與下一代的衝突屬老生常談,但新疆牧民生活的變化確實為居於大城市的我們帶來新鮮感,滿足了我們未曾到當地旅行而擁有的獵奇心態。

《遠》的創作人擅於運用廣角鏡(wide angle),拍攝新疆草原大漠四季的變化,從冰天雪地至青草處處,讓我們感受大自然的偉大。中國電影業的發展一日千里,片中的環境空鏡(empty shot)仿如一幅幅美麗的圖畫,我們觀影時,彷彿參加了一次「視聽旅行」,沉浸在沒有太多機會看見的草原環境裡,倘若沉醉於此,便可以在一剎那間忘卻大城市的煩囂,享受九十多分鐘的「片刻寧靜」。雖然當地牧民被沒收獵槍,他們被迫改變生活方式,這都是他們遵從國家政策時不得不妥協的地方,雙方的衝突實在無可避免,但相對大城市內糾紛與衝突無日無之的「混亂」境況,當地的環境仍然相對「寧靜」。故此片可為我們提供久違了的「歇息」空間。

不過,此片的片名其實有些奇怪,牧歌沒有「遠去」,現今只以另一種形式出現。沒錯,當地的傳統文化可能逐漸不受重視,但不會完全消失,因為新一代仍然會把傳統保留在博物館內,即使傳統與新一代的日常生活沒有密切的關係,他們仍然會在傳統節日期間擁抱傳統,尋回舊文化。且當地的傳統文化會成為新疆作為旅遊景點的其中一項「賣點」,很多時候都會被官方大力宣傳,當地人不會忘記,遊客更會視傳統文化為當地的「標記」。說牧歌「遠去」,很明顯,有點言過其實,把片名改為《遙遠的牧歌》,反映當地的傳統離我們很遠,卻非「遙不可及」,其實更為合適。

曉龍

《破墓》

香港電影瑰寶於韓國發揚光大

近月韓國兩部電影均受國際好評,由治及興之下,本港影業的前景有無限可能,OEM也是光榮;看《破墓》開局的佈陣,筆者就看你幾時變殭屍片,果然起承轉合,一轉便完全向林正英致敬,若林老健在,主角是不二之選,畢竟崔岷植在菲律賓片中表現如此。

電影沒什麼好說,那就說說創作思維;六十年一個甲子、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二十年一代人,二十年後的一代大多沒有人看過二十年前的電影,正如甲子之年的劉先生仍然複製《無間道》(2002),當年《無》又何嘗不是在複製《邊緣人》(1981);痛心疾首、不思進取的香港影業及工會,仍沉醉於過往紙醉金迷的成功,霓虹燈都已經沒有,何以再來《金手指》。

好吧,韓國吸精華再發揚光大,人家電影工業早已與全世界接軌,《破》一開場就是美帝西岸的韓國社區,西片大片佈置,不說美帝;上海虹橋、北京望京、曼谷Sukhumvit Plaza到崔岷植那部菲律賓韓國社區,全球市場定位已經沒有人家的民族視野,沒有多謝80年代香港片的元素,直接發揚光大到極致,天下文章一大抄集大成、還有東南亞飛頭降;只怪自己不思進取,說上一部能到國際的《殭屍》,耗三組製作人員合約、三組人員十部港片資源製作而成的現代殭屍片,只不過將時代換成現代而已,本來中影集團直接上映,唯片主要找其他發行商而錯過直接回收的機會,到續集火山篇,都未補拍完何以能上映? 這思維要學習下。

反觀《破》在完善工業體系下輕鬆完成,在創意上,將愛國情懷推至冥界,嘩!香港電影人咁叻,嘴炮能將爛片吹到港片新高度,還成為不能破的紀錄先致命,正如《破》中的日本鬼,死了還守著什麼?仍要害人,遺臭萬年!

值得一說,《破》都用上靚仔靚女演員,與泰國電影的國際策略同出一轍,唔演得都睇得,觀眾三秒鐘能喜歡上,何況仍演得有戲,這是導演功力及人口紅利的結果。覺得香港自張柏芝之後再無明星,只有藝人,但你我都懂那藝人之藝,這值得深思,也解釋了歐美演唱會門票賣不出、在亞洲區又取消的原因。

Kepa

《無限制軍團》The Ministry Of Ungentlemanly Warfare

對付邪惡不能紳士

英國人一向具紳士風度,先禮而後兵,但對著野蠻邪惡軸心,就不必跟他講禮了,如納粹黨!故事改編自《邱吉爾的秘密戰士:二戰特種部隊無賴的爆炸性真實故事》一書,真人真事。當然導演佳烈治全盤戲劇化了箇中人物。

二戰時英國處於最後防線,首相邱吉爾因不能僭越當時和平斡旋,唯有暗地裡不按章法出招,召集突擊軍團殺對方一個措手不及。

特種軍團由幾位俊朗肌肉型男擔綱,其中以「超人」亨利卡維爾最為大家熟悉,但這趟「超人」爛撻撻,頭髮蓬鬆滿臉鬍子,差點認不出來。由於是群戲,亨利沒有太大表現,有點浪費。反而射箭大隻佬Alan Ritchson更搶鏡。四人特種兵各有所長,甫開場已將德軍殺個片甲不留,突顯其快、狠、準的身手和氣勢。以寡敵眾是觀眾期待的戲碼。

佳烈治一向以爽快利落見稱,尤其動作爆破場面,節奏拿捏準繩,沒有多餘的鏡頭,偶爾又加點英式幽默,讓人看得過癮。全片配以輕快強勁的樂曲,既增加緊張氣氛又不失從容作戰的態度。純粹「力敵」的官能刺激相當充足,但「智鬥」卻太過純粹簡單,毫無懸念。從深入敵陣開始就無往而不利,遇神殺神遇佛殺佛;就算到最後的所謂轉折,也太過兒戲欠說服力。不介意紕漏,仍是一套爽片。

P. S. 片末見到原型人物,使故事的可信度增加。

陸凌綠

《鐵人狗狗》短評

追夢的決心

追夢從來都不是年青人的「專利」,即使《鐵人狗狗》內米高萊特(麥克華堡飾)、里奧(劉思慕飾)、積奇(阿里蘇利曼飾)及奧莉花(娜塔莉艾曼紐飾)已是中年人,他們仍然堅持追夢,組隊參加越野項目的世界錦標賽。在他們比賽的過程中,分工合作,積奇有豐富的比賽經驗,規劃路線,奧莉花擅長攀山,里奧擅於划艇,米高領導團隊衝破障礙,借助隊友的才能,以獲取冠軍為目標。很難得,他們不曾礙於自己的年齡限制,不會為個人的奮鬥目標而設下不必要的限制,反而擁有與年輕人旗鼓相當的魄力,在追尋目標的過程中,奮勇向前。其後一隻流浪狗在米高身旁出現,在獲得他給牠的肉丸後,同樣不畏困難,「攀山涉水」,跟隨著團隊一起奮鬥,希望尋覓屬於自己的好「歸宿」,欲改變自己下半生的命運,與他們同樣樂於追尋自己的夢想。以越野賽象徵生命的成長歷程,《鐵》其實是一部講述人/狗生旅程的「公路電影」。

他們與牠在越野賽中遇上各種障礙,雖然積奇有膝患,但在他的協助下,他們找到捷徑,可以以最高的速度抵達終點,這是其致勝的關鍵。雖然奧莉花不太擅於運用鋼絲,但她在團隊需要「跨越」山嶺峭壁時發揮所長,讓隊員學習她攀山的技巧,這是他們超越其他參賽團隊而得以成功走捷徑的主因,亦是他們能從另一路徑跑往終點的關鍵。雖然里奧身體不適,連累團隊被罰四小時,但他是划艇高手,在比賽的最終段奮力爭勝,是團隊的「皇牌」,亦是團隊能超越對手的關鍵。雖然米高曾被取笑,不算受歡迎,找贊助商贊助團隊參賽亦遇上困難,但他具有不屈不撓的精神,不會被挫折嚇倒,亦不會輕易放棄,是團隊的精神領袖,亦是團隊能繼續向前邁進的關鍵。牠憑著靈敏的觸覺和嗅覺,以及察覺危險的高敏感度,讓團隊在懸崖邊停步,保障了團隊的安全,是他們能繼續參賽的關鍵。故他們四人及牠都有自己特定的角色,對團隊的進步和發展有一定的貢獻。

《鐵》突顯了西方的人道精神,動物需被「人道」地對待,這是西方普羅大眾的共識。在越野賽的最後階段,牠仍然想與他們在一起,當米高看見牠差點溺斃時,決心要救起牠,讓牠坐在艇上,與他和里奧一起衝過終點。他不會看著牠無奈地死去,覺得牠的生命比是否獲得冠軍更重要,寧願不拿冠軍,都要拯救牠,最後他們獲得的關注比獲得冠軍的團隊還要多。這證明人道主義是現今西方思想的其中一個核心概念,群眾不一定只把焦點放在冠軍團隊的傑出表現上,有時候,有愛有情有義的團隊,即使只獲得亞軍,都會成為群眾關注的焦點。由此可見,不論人還是狗,同樣愛追夢,雖然有不少不完美之處,但對萬物有情,對人對物有義,便會獲得前所未有的尊重,這就是他們在西方媒體中不算最傑出但卻能「成名」的主因。

曉龍

《老狐狸》

窮爸爸富爸爸兩種人性價值

電影用平實、慢節奏手法展現這個世界是如何運作,若不細味品嚐很容易便錯過的優質電影。

《老狐狸》為片名,亦是電影中房東外號,象徵著看透人性的富人;廖界(白潤音飾)初生之犢不畏虎,電影從小孩的角度看身邊世界;小孩為情感世界,成人則是利益世界,這是人性的兩種價值,亦是電影主旨;老狐狸接近廖界及教導他看穿世事,是基於對自己兒子的情感投射,以此為電影核心的價值觀;有人說夜繽紛賣魚蛋發不了達,要發達就買股票,片頭就以台股大漲大跌為年代背景,樓下租客買股票賺大錢、樓上廖氏父子要以「關瓦斯」省錢買樓,各有各的選擇及門路;選擇背後就是老狐狸所說的「公平對等」致富哲學,正是經濟學家張五常提出的信息費用《賣桔者言》的理論,老狐狸掌握所有租客及員工信息,以此達到目標,當中存在信息差,富人圈以低信息費用獲得有價值的資料,老狐狸也教懂了廖界混圈子的道理,亦在同學面前嶄露頭角。

廖界也開始掌握了有價值的信息,希望藉此換取購入凶宅的認購權,正如電影中的一句台語對白「抓耙仔」是什麼意思?人有選擇的自由,正如老狐狸以眾叛親離為代價,而廖父為人老實,即使艷福無邊亦不為所動,廖父學習如何「嫁個有錢人」,但最後還是自己一個人吃晚飯、順便見見舊情人,小時候沒有能力買足夠的物資,長大後隨便就能擁有,但那情何去何從了?導演五年磨一劍,彷彿有所領悟。

Kepa

《12.12:首爾之春》短評

開戰還是不開戰?

作為南韓的歷史電影,《12.12:首爾之春》圍繞著1970年代末期開戰還是不開戰的決定大造文章,即使沒有連續性的大型爆炸場面,亦沒有單打獨鬥的「肉搏式」緊張鏡頭,更沒有飛機大炮的大規模動作畫面,仍然讓觀眾喘不過氣。因為全斗光(黃晸珉飾)與李泰臣(鄭雨盛飾)開戰/不開戰的最終決定事關重大,一道命令都會引起連鎖式的「蝴蝶效應」,一發不可收拾。特別是當時南韓與北韓對壘的國際形勢異常複雜,稍一不慎,引起南韓內部前所未有的亂局,北韓自然有機可乘,可能會侵佔南韓境內某些地區,甚至一舉殲滅南韓。故光與臣皆對開戰還是不開戰的決定深思熟慮,源於其「牽一髮動全身」的負面影響,一個錯誤的決定,便會使他們成為南韓政治史上的「千古罪人」。

雖然《12.12》不是一齣動作片,但其「刺激」程度不下於連珠發炮的槍戰片,因為片中軍事政變開始後,光與臣的每一次決定都會帶來難以想像的關鍵性影響。全片從中段開始,每分每秒都會緊扣觀眾的注意力,即使我們對南韓的歷史略知一二,知悉最終光會獨掌大權,南韓國內不會爆發內戰,仍然會為光與臣的每句話「滴汗」,此源於他們各自的每一細微的決定都會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無可否認,我們不是南韓人,會對南韓的歷史有一定的距離感和陌生感,但這無阻我們代入片中的故事情節內,因為此情況若在自己的國家內發生,我們同樣會大為緊張,關鍵在於我們對自己的國家有強烈的歸屬感,上述的情況與國家的命運密切相關,會影響我們的政府、我們的家庭、我們身旁的人,甚至自己。故《12.12》以南韓內部歷史事件為主題,但其感染力可超越國界的限制。

導演金性洙擅於運用不同角度的特寫鏡頭,捕捉黃晸珉與鄭雨盛分別演繹光與臣時不一樣的身體語言和神態。兩位演員精湛的演出,讓觀眾容易投入其中,因為他們在不同的政局、相異的環境,以及在不同軍階的部隊成員面前講述自己欲開戰/不開戰的決定時,都會用不同的語調、相異的神態及多層次的身體語言表達。他們多元化的演出,讓導演可透過不同角度的鏡頭呈現他們作為政治人物複雜的行為表現,以及其刻意「戴面具」、表裡不一的「假裝式」人格。故《12.12》以演員的魅力為全片的亮點,此源於他們配合角色需要的準繩演出,可加強全片的感染力,並讓我們「進入」片中的主線情節內。因此,《12.12》對觀眾產生強烈的影響,導演及演員皆功不可沒。

曉龍

《我談的那場戀愛》

《我談的那場戀愛》是首部劇情片計劃第六屆專業組的得獎作品,由陳慶嘉與秦小珍監製,編劇導演何妙棋,演員陣容包括吳君如與張天賦。故事中的那場戀愛其實並非如過往影史中呈現般的那偉大、轟轟烈烈又或是義薄雲天的一場戀愛,相反是一場網上的戀愛詐騙。性格孤僻喪夫數年的婦產科女醫生在交友程式中認識了因失魂落魄而被網騙集團招募偽裝成法籍工程師的初哥,原以爲擁有高智商的女主角面對初出茅廬的新手小哥,絕不會落入如此低級俗套的騙案之中,但出乎意外的是,一事無成的初哥讓以理性著稱的大醫生「陰溝里翻船」。

初看劇本標題以爲又是個能輕易猜到結局的故事,但看下去便漸漸被戲中的人物吸引住了,也許是因爲從男性的好奇角度,吸引我的不是女主角而是男主角。畢竟他一個身無長處又入世不深的初哥如何能夠應對一個見過世面的職業女性。劇本寫得出色的地方在於,那怕讓作爲全知的觀衆一開始就知道這是一個戲/騙局,依然會因一個個解套的合理性而不忍終止,甚至直到攤牌的時候依然沉浸之中。當年雖然其他參賽劇本也不錯,但大家還是挑選了這個劇本,便是因爲它在平凡里顯功力。除了編劇能力,導演的持導能力更值得讚揚,何況是首次執導(還是輕喜劇)。除了扮演男主角前女友父親一角稍嫌過火了些,衆人的表演皆很自然,尤其影片後端攤牌一段的處理非常自然不生硬。

雖然這是一部講述愛情的影片,但我覺得導演通過影片講述了生活的本質。生活中充滿了一廂情願的期望、也充滿了各式各樣的算計與欺騙,但只要你認真去生活,一切都成爲你人生中真正的、有價值的組成部分,甚至能夠真正成就你無悔的人生。希望這部第六屆專業組的得獎作品《我談的那場戀愛》能夠得到更多觀衆的欣賞和喜愛。

小浪

《美帝崩裂》短評

向戰地記者致敬

無可否認,即使《美帝崩裂》講述的是一個完全虛構的故事,其對美國人的心理打擊依舊沉重。因為現實中美國國內很久沒有爆發內戰,編劇兼導演阿歷士嘉倫,把美國政府與德州的緊張關係投射在銀幕上,片中「西部力量」及「佛羅里達聯盟」等反抗勢力與美國政府開戰,正是現實中「分裂割據」情況的極端化展示。反抗勢力爭取獨立,殺害總統,進佔白宮,戰地記者為了獲取第一手資料,冒著生命危險,「以死相搏」地進行拍攝。他們(姬絲汀登絲、佳莉絲柏妮、華格拿慕拉、史提芬麥堅尼漢特臣飾)有追求真相的良知,資深記者為新丁犧牲,其性命是否被浪費,實屬見仁見智,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都願意為了自己的專業而付上生命的代價。故戰地記者是可敬的,因為他們都「不怕死」。

片中他們刻意從第三者的角度看待這場美國的內戰,每位記者都撇除了個人的立場,不曾支持「西部力量」/「佛羅里達聯盟」/美國政府還是其他反抗勢力,因為他們必須對事件保持客觀中立的態度,並把個人的立場收藏在自己的心底裡。很難得,他們勇於用影像說故事,沒有偏幫美國政府/反抗勢力,只用鏡頭反映現實,觀者如何解讀照片,怎樣詮釋影像折射的事實,都是閣下自己的事。很多人可能在內戰期間像片中小鎮裡的居民正常地生活,不問世事,只管自己的事,最多只理會家事,國家的事反而與自己毫不相干。戰地記者卻秉持新聞工作者的辦事原則,報導普羅大眾看不見的事實,滿足群眾的「好奇心」之餘,還讓他們「進入」內戰中的世界。故戰地記者是可敬的,因為他們都開闊了無知者的視野。

片中戰地記者抵達較偏遠的小鎮,發覺當地的居民得悉內戰爆發後,仍然若無其事而悠閒地過活,戰爭似乎不曾對他們產生任何影響,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證明那裡是不曾被騷擾的世外桃源。記者們在那裡的時裝店內逛逛,覺得當地在和平與戰爭的日子中的差異不算太大,戰爭在當地人的心底裡只是一件「瑣事」,他們甘於逸樂,逃避世俗的紛爭,亦不願意讓自己無辜地牽涉其中。記者們不曾為了躲避戰爭而留在小鎮內,反而忠於自己報導事實真相的使命,繼續向著戰地走,拍攝更多與戰爭相關的錄像和照片,並試圖完成更多的採訪,讓觀眾可以從多角度洞悉戰爭的不同面貌。故戰地記者是可敬的,因為他們都不是貪圖安逸之徒。因此,說《美》向戰地記者致敬,其實有一定的根據。

曉龍

《美帝崩裂 》Civil War

「假設」是可以無限解讀的

如果《28日後》是一個假設,那《美帝崩裂》當然也是一個假設。故事講述美國陷入內戰,「西部力量」及「佛羅里達聯盟」直搗首府華盛頓白宮…。一行四人的戰地記者想在反抗軍殺入白宮前跟總統做一個訪問。格局是一套公路電影,內容卻饒有意味。

甫開始,筆者不斷狐疑:他們為甚麼要打仗?原因一直沒交代。往下看時,明白了…。「為何而戰」不重要,也是導演阿歷士嘉倫故意的,因為他要讓你成為記者!記者是中立,要忠實報道事實真相,不會選邊站。當觀眾不能選擇立場的時候,你只能以記者的心情去親身感受這場戰爭。記者才是焦點。

編劇(亦即導演)在四位記者中加插的一老一嫩,明顯就想構成一種危機,觀眾亦心中有數,只看有多凶險;結果不負眾望,的確驚險萬分。在一個無政府狀態下的國家會是甚麼模樣?導演透過不同人物、事件、處境展現人性的脆弱與陰暗面。一個最好的見證是年輕攝影記者積絲(佳莉絲柏妮飾),當初見到暴行感驚恐、不忍,後來不斷與死神碰面,人就變得麻木,最後亢奮勇往直前去拍拍拍,到底真的是為紀錄而拍?還是如前輩李(姬絲汀登絲飾) 所言:對戰爭和衝突上了癮不能自拔呢?影片可觸發多方面思考及反省。

導演採取寫實手法(大部份都是手搖鏡),讓你跟主角們同樣置身槍林彈雨中;影像加聲效,子彈就好像從你的頭上左穿右插;衝鋒陷陣、爆破轟天,逼真驚人,震撼得心膽俱裂。寫情的靜態長鏡襯上柔揚樂曲,亦帶出點點詩意和哀傷,舒緩了一刻的繃緊。

雖然導演不想我選邊站,但作為觀眾仍是覺得站在有道理的一方較佳,到底那方是我心目中的立場呢?直至片中有人答了一句,然後「嘭」一聲,倒下!哄堂一笑,我拍掌,終於知道立場了。而最後那個「殺總統」行為更令我恍然大悟。那其實不是「美國」;只有獨裁政權的領導者才人人得而誅之。美國的政治體制根本不會讓總統成為獨裁者,人民才擁有最高的權力,殺總統幹啥?這是我的解讀。

喪屍故事永遠是一個寓言;美帝崩裂當然亦是一個寓言!

陸凌綠

《但願人長久》短評

演員演技的示範作

《但願人長久》貌似平淡,表面上述說新移民來香港後的生活,其劇本沒有甚麼特別之處,實際上記錄了他們成長的足印。片中林子圓及妹妹子缺在成長過程中的經歷,面對吸毒的父親(吳慷仁飾),不敢向身旁的人披露自己來自破碎家庭,甚至不願意承認他是自己的父親,他們一家來自湖南,在香港生活時不願意說湖南話,源於面子問題及身分認同的障礙,擔心同學及身旁的人會小覷自己,無時無刻都希望別人接納自己是香港人,這不單是他們的特殊問題,亦是普遍的新移民面對的心理障礙。正由於子圓及父親不一樣的遭遇,讓謝咏欣飾演青春期的她及吳慷仁飾演中老年的他時有偌大的發揮空間,代入角色後能夠從內至外表現自己出色的演技。

謝咏欣準確地捉摸子圓在青春期的心理特徵,以收藏內斂的身體語言演繹角色的心理狀態,並以適切外露的行為特質演繹角色對自身背景的「否定」和「抗拒」。她沒有因自己特殊的成長背景而導致異常暴躁的脾氣,反而把自己難以接受的不堪家庭背景收藏在自己的內心裡,即使願意與同學正常地相處,仍然有一種難以遮掩的自卑感。她處處對自己不滿的一舉一動正反映她異常「抗拒」自己的背景,提醒妹妹不要說湖南話的舉動,亦表明她想成為地道的香港人,並「否定」自己來自中國內地的事實。她看見吸毒的父親而不願意與他相認,以木無表情的神態看著他,視他為陌路人,其實正掩飾自己來自破碎家庭的不堪背景,其目的明顯是為了保護自己的面子,避免身旁的人知悉她的家庭背景而小覷她。由此可見,她出色的演技充分表現角色「排斥」自身背景的無奈和不安,其準繩的演繹使角色予觀眾深刻的印象。

吳慷仁再次為了演戲而「犧牲」,飾演吸毒的父親,應該需要減肥,並模仿吸毒者明顯常見的特徵,包括不太清晰的言語,略顯呆滯的眼神,以及走路時不太穩定的肢體動作。因為吸毒會影響腦神經,他神智不清的外觀,由其精神不振的神態表現出來。他與兩位女兒的情,在她們面前不敢與她們相認,主要是為了保護她們的面子,一種濃厚的父愛不曾溢於言表,卻深深地埋藏在他的心底裡,他以含蓄的演技表現父愛,其極度掩飾收藏的表演方法,有梁朝偉的影子,這可能是他長期觀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的成果。他在日常生活中用了不純正的廣東話說話,配合角色來自湖南而想融入香港人生活的嘗試,他真人來自台灣,願意花時間精力學習廣東話,為了演繹角色而樂於接觸新事物,充分體現其敬業的態度。因此,即使他外表俊朗,有足夠的資格成為明星,他仍然想成為真正的演員,甚而欲成為讓觀眾敬重的實力派巨星。

曉龍

《哥斯拉×金剛:新帝國》短評

不一樣的哥斯拉形象

2023年在日本及美國等地上映的《哥斯拉-1.0》,片中哥斯拉是無惡不作的大壞蛋,似乎欲徹底殲滅人類及其居住的城市,二次大戰期間日本敢死隊的逃兵在戰爭結束後,為了「贖罪」」,冒著生命危險,與牠決一死戰,牠是人類的敵人,形象似乎不太討好。《哥斯拉×金剛:新帝國》的創作人一改觀眾對牠的負面印象,竟安排牠不再與人類為敵,亦不再攻擊金剛,願意與金剛合作,對付另一共同的敵人。創作人刻意替牠「洗白」,讓牠的形象顯得多元化,在與金剛及人類的互動上有更多的發揮,並在打打殺殺以外亦會有人類/動物群體中常見的情和義。因此,牠「人性化」的塑造,算是怪獸片系列中的新猷。

無可否認,最新的《哥》的視覺效果比上一集優勝,怪獸打鬥場面的清晰度有顯著的改善。特別是哥斯拉與金剛的微細動態可讓觀眾清楚看見,與上集牠們對打時畫面太繚亂的情況截然不同,可見荷里活製作視覺特效的團隊打造此片時花了不少時間和心力。今趟《哥》的IMAX版本中牠們的肢體動作別具真實感,因為我們可清晰看見牠們移動手腳及身軀時的一舉一動。即使我們早已知悉牠們是完全虛構的角色,由於牠們靈活的動作活像體型巨大的真人,容易使我們「被騙」,令我們誤以為牠們曾經在地球歷史中存在。因此,在此片的IMAX版本中牠們彷彿在我們眼前出現,其動作別具壓迫感,很明顯,這是荷里活製作視覺特效的團隊的功勞。

不過,最新的《哥》的劇本實在有待改善。片中不懂口語而只用手語表達自己的族群,編劇沒有清晰地交代其背景,我們對他們的歷史文化及相關傳統一知半解,他們似乎是片中重要的配角,但又神秘莫測,讓我們感到好奇。初時筆者以為他們在襯托金剛時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但其後發覺他們未曾突顯其重要的地位,便覺得很奇怪:究竟他們的存在有什麼意義?為什麼創作人必須加插他們在片中的故事情節內?創作人似乎顧此失彼,把焦點放在視覺效果上,對情節的編排及闡述卻有明顯的不足。但願下一集不會再有同樣的錯誤,不會再被視為言之無物、大而無當的特技電影。

曉龍

《十二怪盜》We 12

沒有好劇本是「型」同虛設

大家一定牢牢記得,靚佬湯在《職業特工隊》偷東西的型英帥打扮,於是俠盜造型變成「型」的代表。今天,其實還有何東西要勞師動眾去偷呢?連打劫銀行也不會了,大家都用電子貨幣,用電腦hack就行,劫銀紙?省了罷!但要賣十二鏡仔「型」,又要有動作,那怎麼辦?「盜」仍然用得著。先有《盜月者》,雖然只得三位鏡仔,但已夠滿足部份鏡粉。今回十二子,就來一個更龐大的「盜竊」集團吧。「盜竊」是犯法,以此為題不能太真實,漫畫化去處理就免卻很多麻煩。那偷甚麼呢?要他們都「型」,必須要以正義出發,「為環保出一分力」夠宏大了罷?橋段可以,可惜這劇本一塌糊塗!先旨聲明,我不是鏡粉。

十二子各有技能,看上去是頗有瞄頭的,敗就敗在「要偷的東西」!話說他們要潛入一個暗黑科學的頒獎典禮,頒給一些「邪惡發明」,其中一項得獎的就是「滅蚊燈」。而這些所謂「發明」會於展覽廳展出,他們就要千方百計去偷。老實說,任何發明,其實最重要的是產品的藍圖或一些電腦方程式,而是次展出的展品都只是這個發明品的首辦模型 (Prototype)。如其中一項「右翼雞」:能長出許多右邊翼的雞,但觀乎這展品明顯是一個模型!我想請問偷一個模型來幹啥?不,他們要偷的是「滅蚊燈」,好,我就當這「滅蚊燈」是真的,有功能的,你偷了又如何?大部份的「發明」都是打算大量生產,如「右翼雞」。你偷去他一個「滅蚊燈」,他仍可繼續生產千千萬萬個「滅蚊燈」,因為你並不是去偷他的方程式或製造藍圖!編劇你還可以更弱智嗎?整個故事在一個「弱智」的基礎上發展,叫我如何看下去?那麼,看別的…

除了「偷」,還有另一個主題是「團結」。先說他們十二子各有各做,因為不團結而事敗。但我倒覺得他們各有各做不見有何不妥?而後來所謂「團結」與之前又有甚麼分別?他們都是各施其職,發揮所長。其實十二位成員部份都是初登大銀幕,當然隊長Lokman經驗最豐富,幾場動作戲都表現出色,尤以和Anson Lo共舞穿越紅外線防盜一場,兩人合拍、精彩,其他漫畫化的表達也偶有佳章,Edan惹笑搞鬼,走喜劇路線挺適合。但AK的動物傳心師就有點牽強,為做而做。姜濤的催眠術同樣可有可無。其他成員的所謂技能也不是隨劇情需要而發揮,全屬堆堆砌砌,叫做有戲份就算了。

然而,導演的最大貢獻應該是以大館取景,攝影很美,但有些場口卻浪費了大館的建築,未能物盡其用。全片最可觀的相信是動作,打鬥設計不錯,鏡仔們很賣力。當然歌舞又怎能少?一場「螞蟻的笑聲」…鏡粉們都笑了!

陸凌綠

《白晝如焚》短評

鄧麗欣比以往較佳的演出

看《白晝如焚》,影片情節的懸疑感較重,觀眾對女主角謎一樣的個性有強烈的好奇心,讓我們對她的精神和心理狀態有「尋幽探秘」的決心,很想了解她古怪行為背後不為人知的真相。影片呈現了現實生活中較罕見的人物,對愛情如痴如醉的女性願意付出一切代價犧牲自己,只求與心儀對象在一起,這是角色個性走向極端的範例,亦是其「不擇手段」以實現目標的恐怖行為的體現。或許我們的日常生活太平淡,正是此類不太可能在現實中出現的女性特質的特殊事件,才可勾起我們觀影的興趣。因此,此片以謎為賣點的奇異角色,其實是它市場營銷的一個重要的部分,因為這滿足了平凡人對不平凡的強烈渴求,亦是提升觀眾入場觀影的意欲的一個方法。

鄧麗欣在《白》內的演繹確實比以前有很大的進步。她對痴戀異性的角色的心理狀態的準確拿捏,相信是她從影以來最做足功課的演出。因為此角色的內心世界頗複雜,想自己取代另一位她想成為的女性,並為了永遠成為心儀對象的身邊人,不惜犧牲一切。她捉摸角色細微的精神狀態的變化的不同層次,一步一步地讓自己的心理演繹產生輕微而不著痕跡的變化,最後徹底成為那個角色,其令自己入戲的敬業精神,已具備成為影后的必備條件。今趟她收起了外露的身體語言,改以含蓄的風格演繹此角色,是其演技上的一大改進,因為她已能捉摸角色多面性的立體感,能因應角色內斂與外露的需要而作出其與以往不同的演繹。很明顯,她是一位對自己有要求而不斷主動改善自己的演員。

《白》的神秘感,在同類的懸疑片中算是常見,但鄧麗欣的演出,卻能讓我們聚焦於她演繹的神秘角色,其在外在的掩飾下詭異的行為,讓我們看此片時仿如參與揭露醜惡人性的猜謎遊戲。她帶起全片,成為影片中最值得鑽研的角色,筆者相信她下的功夫不少,今趟她未入選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的提名名單,讓筆者頗感意外。但她付出的努力沒有白費,因為她有了今次演出的經驗,下次再遇上類似的複雜角色,相信她的表現會更佳,在不久的將來,最佳女主角獎應是她的「囊中物」。故她渾身解數的演出,是全片最大的亮點。

曉龍

《捉鬼敢死隊:冰封魅來》Ghostbusters: Frozen Empire

舊東西總有其價值

舊人、舊事、舊物,以為無用就丟棄;許多時候舊東西會救你一命!這集是《捉鬼敢死隊:魅來世界》續集。上集繼承1984年的故事來發展,有懷舊元素亦有交棒給新世代,有趣味並有誠意。但本集仍沿用上集元素就顯得缺乏新意了。

上集片尾提示有紐約舊消防局,不錯,這集回歸紐約,當然也是給忠粉們緬懷一番。有趣的是除舊局外,多加一所「超自然現象研究中心」,群鬼亂舞,也是全片較有看頭的部份。小女孩Mckenna Grace今回已婷婷玉立,依然好戲,但不及上集光芒,與鬼火少女的戲趨於平淡…,總之到最後又是「家人最重要」,陳腔濫調,有點懨悶。慶幸新人物馭火廢青(Kumail Nanjiani飾) 加入搞搞笑,增添不少娛樂性,還有我最喜愛的棉花糖小鬼,雖不及上集多,但仍然調皮搗蛋。其實整體故事不差,只是導演處理不佳;前面文戲太多,後面高潮「打大佬」又匆匆了結,比重失衡累事。

雖然再賣「懷舊」是重複、老套,但有一點我覺得是頗有意思的,就是縱使現代科技如何先進,總需要舊東西去補救一些盲點;如捉惡鬼的關鍵(不能劇透)…今天人們全部都用合成金屬,要捉古老的鬼魂就需要用古老的物料、方法,此點極配合這所陳年消防局的歷史價值。

別使勁地去舊立新;當所有電腦壞掉,飛鴿傳書可能是最管用的!

陸凌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