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嘩鬼家族BEETLEJUICE》 Beetlejuice Beetlejuice

懷舊是世界現象?

當初一看片名…《嘩鬼家族》,導演又是添布頓…。為何添布頓翻拍自己幾十年前的作品?作為粉絲,有理無理進場看個究竟。看畢,明明是續集啊!為何片名一樣?不是「2」嗎?看真,英文片名是有兩個”BEETLEJUICE” 的!而中文片名是《嘩鬼家族 BEETLEJUICE》。噢,明了!

添布頓很少拍續集,除了《蝙蝠俠》,印象中好像沒有。荷里活題材是否如此江郎才盡?早前的《末日先鋒》,今天仍上映中的《異形》都是八十年代經典,不斷拍續集至今時今日。《嘩鬼家族》在1988年是相當新穎有趣的詭異片種,也是添布頓成名作,後來的鉸剪手 Edward Scissorhand《幻海奇緣》更是經典中之經典(也是筆者至愛)。添布頓的黑色、死亡、歌德、怪誕風格無與倫比,「鬼才」導演之名不脛而走。為何滿有創意的大導演今天都要拍續集呢?可能在這個末世不安的日子裡,人們都需要尋求慰藉,擁抱一下昔日風光會快樂一點吧!懷舊潮湧現,香港和全世界皆是。

時光荏苒,續集當然不會如首集般「鬼嚇人」單線發展。這回話分幾頭,包括麗迪亞(雲露娜維達飾)再遇BEETLEJUICE;女兒亞絲翠與男孩的霧水情;BEETLEJUICE前妻(蒙妮卡貝露琪飾)復仇…等等。雲露娜維達重現固然是亮點,可是三十六年後玉女掌門人都貌似阿婆了(看上去真覺得她跟飾演其繼母的Catherine O’Hara年齡相若),又不知何故演技生硬,來來去去只得幾個表情;相反演她女兒的Wednesday小姐珍娜奧特嘉出色得多,起碼層次分明,雖然顏值難及當年芳華十六的雲露娜,但演技搭夠,令人看得順眼舒服。七旬有多的米高基頓仍能維持角色之跳脫及過度活躍,充滿能量,果然薑越老越辣!

除了幾位主角,上集人物如眼仔碌碌的縮頭人、勁過DUNE的間條沙蟲和添大導一貫作風的Stop-Motion單格動畫,皆相繼出現,有趣熱鬧又豐富,以懷舊而言,滿足。這當然不是添布頓巔峰之作。

而跟雲露娜一樣美艷不可方物的蒙妮卡同樣年華逝去,惟高貴氣質猶在,現在還跟添大導走在一起…。想起以前蒙妮卡與雲遜卡素;雲露娜與尊尼特普皆是金童玉女、一雙璧人,一切俱往矣…,就讓美好的一切留在觀眾的記憶裡吧。經典別再來續集,拜託!

P. S. 驚鴻一撇,一名貌似年輕 Johnny Depp的男孩在尾段出現(與珍娜奧特嘉四目交投的),有趣。

陸凌綠

《逆鱗》短評

又再懷舊?

本來《逆鱗》由演技多元化的沈騰主演,讓筆者對此片充滿期望,但從他扮演的尊非以黑社會大哥的姿態出場,穿上傳統的「Mark哥」外套,使用舊式的手機,筆者已發覺《逆》又是懷舊之作。不知道甚麼原因,可能與人口老化有關,現今不同地域的電影創作人特別喜歡懷舊,中國內地亦不例外。《逆》具有八九十年代香港黑幫電影的味道,男性之間的兄弟情,大佬與手下之間的恩怨情仇,男女之間的情愛,全是當時吸引觀眾入場的商業元素。但時移勢易,當內地觀眾已看了《英雄本色》系列數十次後,會否仍有興趣看《逆》?這真的值得懷疑。

幸好沈騰與張雨綺的演出仍有一定的可觀性。他飾演的尊非雖然是壞人,但有情有義,在大禍臨頭時,懂得保護身邊人,下屬及女性跟隨他,是一種福氣,因為他不惜犧牲自己,都要保護及拯救他們,讓他們不被傷害,遑論會令他們遇上威脅生命的危險狀況。他以外冷內熱的方法演繹角色含蓄有愛的個性,手下對他「死心塌地」,只因他是「大好人」,他表面上微笑而帶有少許狡猾,實際上卻無時無刻為他人著想而充滿著情;他內斂的感性特質,在他從內至外的細膩而多元化的演技中表現出來。沈騰有高度的可塑性,可見一斑。

至於張雨綺飾演的蘇笑,忽爾熱情如火,忽爾冷若冰霜,實際上重情重義。她以嫵媚的神態演繹角色外露的時代女性特質,在當時流行的服飾配合下,讓她成為典型的黑幫大佬身旁的女性。雖然她的演出不至於完美,但最低限度能使角色具有瘋魔萬千大佬的魅力,其多元化的演繹,讓角色冷熱兼備的個性鮮明地表現出來。她深刻地體會角色的內心世界,透過她與尊非及他的手下的互動,可表現她細膩及善變的演技,亦能適切地襯托他具大將之風的傳統男性領袖形象。由此可見,她是一塊優質的「綠葉」。

即使《逆》的故事情節老土,動作鏡頭陳舊,仍然無阻男女主角的發揮。如果欠缺了他倆,全片基本上不值一提。導演大慶選角出色,他倆不負所託,能把角色鮮明的特質發揮至淋漓盡致,讓筆者把焦點放在他倆的演技上,並已把故事情節上的缺失忘記得一乾二淨。因此,《逆》不算佳片,但仍有值得一看的亮點。

曉龍

《破浪男女》

《破浪男女》是金馬獎導演楊雅喆的最新電影作品,影片聚焦臺灣都會男女的網路約炮文化,涉獵了各種與性相關的話題,尤其是兩性以外的第三性之一跨性別人士、同性戀、三人行性愛(3P)、施虐與受虐(SM)、綁縛(Bondage & Discipline)等,堪稱臺灣影史歷來最大尺度探討都市成人性、愛與慾的電影。

影片話題有些複雜及混亂,需要耐心看到後面才漸漸明白導演的看法。影片主要是兩個大的話題:時代女性的性心理和變性人如何看待性與愛。時代女性日益的强勢使得在男女關係上產生了失衡心理,SM/BD性虐式的性愛讓雙方獲得的性心理平衡在當穿膠衣蒙面的男方得知女方身份及面具被揭下後,他們的性愛或是情感便無法再續。而由男變性成爲女性(用會夢遺這個表達太隱晦,幾乎讓普通觀衆錯失這個訊息)的心理本是羡慕女性憎惡男性(用射擊訓練,槍槍「致命」的場景來影射),但她又是如何去接受男性的愛與性?導演借影片展示了自己的獨特觀察,也許在心理上選擇男同性戀者或是雙性戀者才是她的最佳選擇?還是需要通過男同性的性愛才能讓自己心理上真正過渡成女生(儘管經常提示自己是真女子)?真愛究竟存在於現實還是衹能在我們虛擬的夢幻世界中才找得到?

導演確實認真地探討性話題而非衹是借性的橋段來拍色情電影,但這個大膽探討讓我們看到的另一面或是臺灣社會對性的寬容度走到了甚至超越了亞洲乃至世界的前端。這並不是一個社會可不可以談論的問題,而是最終我們能得到什麼答案的問題。年紀越小是越不希望有太多的管束,這是常理,但社會對放縱的高容忍並不意味著社會更成熟和更文明,相反是政府將自己的社會責任推諉給了大眾個體。雖然人的成長有賴於經歷,但不是所有經歷對人生都是正面的,有些經歷會讓人失去最寶貴的東西或是再也回不到最初的狀態~如純真、單純…也許未來的我們終會體驗到社會將變得更加冷漠和寡助。人們本希望在生命中得到純真的愛,如今卻在把性複雜化後再在這渾水中尋找純真。

小浪

《烏鴉:重生》短評

愛的「力量」?

沒錯,《烏鴉:重生》的導演路柏山達斯旨在營建一個暗黑的世界,陰暗的大街小巷,雨水的點點滴滴,溝渠的污水流動,社會的低沉氣氛,著實為觀眾帶來像《蝙蝠俠》系列裡葛咸城的黑暗國度。片中艾力(標斯卡斯格飾)渴望愛,雪莉(FKA Twig飾)為他帶來光明,全片前半段訴說他與她怎樣相愛,為其後他為愛犧牲作出鋪墊,那一系列戀愛纏綿鏡頭,與一般的西方愛情片無異,但這是否能圓滿地解釋他如何愛得「死去活來」?這又能否合理地解釋後來他為何穿梭冥界與人間以拯救她?荷里活電影總喜歡把性與愛拉上關係,觀眾只覺得他對她的樣貌及身軀有濃厚的興趣,但這是否暗示他已深愛她,為了她能繼續生存而甘願犧牲自己?愛的「力量」從來建基於深厚的愛,但他對她的愛是否深厚,確實見仁見智。

在艾力犧牲自己以拯救雪莉的動機的可信度不算太高的大前提下,他向敵人進行大報復的暴力行為一點都不「浪漫」。因為他只以充滿暴力的狂躁狀態毀滅敵方的一切,「目標為本」,把敵人趕盡殺絕。在血腥暴力的畫面接二連三地出現時,觀眾可能只覺得他不斷發洩自己不滿及憤怒的情緒,不了解他對她深厚的愛如何促使這些暴烈失控的行為出現。故上述畫面只能為我們提供官能刺激,讓我們欣賞荷里活化妝技巧及視覺效果技術上的進步,說我們能因他的行為而感到傷感悲痛,實在有點言過其實。因此,導演明顯未能揣摩他情緒爆發的畫面如何感染觀眾,只把焦點集中於這些鏡頭的暴力美學的特色,導致我們彷彿正在欣賞鏡頭的「血色亮麗」,對其故事情節發展的合理性和感染力,卻不屑一提。或許只注重畫面特色而罔顧劇本內容,本來就是當今荷里活電影的一大通病。

不過,《烏》仍有一些「佳句」。片中艾力向敵方大肆殺戮時,正值音樂劇進行期間,演員一方面在劇中載歌載舞地演出,音樂和唱歌的悠揚和美妙的旋律此起彼落,另一方面他大開殺戒,槍聲及打鬥的聲音不絕於耳,兩組鏡頭不斷交替地出現,造成和諧與暴戾的強烈對比,善良與邪惡的極端「撞擊」,兩組鏡頭從平行發展至合而為一,他走上舞台,拿著兩個人頭,讓打鬥及暴戾的氛圍充斥全片。「一正一邪」的設計,其對比式的鏡頭處理,雖然不算新穎,香港導演吳宇森安排白鴿在槍戰場面中出現,其處理手法更屬「珠玉在前」,但《烏》的導演的拍攝手法仍算有板有眼,交叉式的鏡頭處理亦算是恰到好處。

曉龍
《狗陣》
管虎在佈什麼狗陣呢?
《老炮兒》導演管虎在《狗陣》中玩了什麼?很明顯,目標只是去法國康城為自己鍍金,十年前筆者已經伙拍法國友人搞康城電影展,除入選競賽項目、非競賽電影與及外圍影展,即電影沒有能力入選競賽電影、亦沒有內部資源走過場,在非競賽電影中上映,還可以在康城影展期間,在影展周邊租個場地自己大搞外圍影展,明星賓客都是同一批人就看實力,美其名參加了康城影展。
《狗陣》玩狗,拍狗的天花板在前。《忠犬追殺令 》(White God)(2014)中,百狗群眾演員是一絕,副導演是如何排狗、指揮狗呢?正所謂小孩與狗是片場一大忌,難以控制!
玩狗肯定比不過前車,咁玩人文地貌,乃是中國電影最容易走出國際的招數,管導更找來筆者老師賈樟柯來演老江湖,就咁比鬼佬睇。當然自己人都知道,鏡頭拍不出地貌、色調無感、人文風情欠奉,能找來此場景及拍攝地點算難得,但與早年《九層妖塔》有點撞車;都未能講到張藝謀《一個都不能少》那種、或王家衛監製《撞死了一隻羊》等人文地貌風情的水準!
《狗》最最致命的是,食得咸魚(偽藝術片)抵唔到渴,找台灣腔彭于晏來演,目的只為票房,但演中國西北方言電影,賈樟柯無問題,台灣腔要不是就演啞巴,那感覺太造作!又沒有方言老師指導,只能少說話,沒有數彭于晏說了多少句話,因為全是單字,那倒不如完全不說,這是要命點!
票房仆直是必然,一眾主創走完康城紅地毯算是用投資人的錢完成初衷。筆者還是期盼管導《老炮兒2》之類的京味電影;香港電影人玩狗電影同樣是死路一條,沒門路沒這能力!
Kepa

《紮職3》短評

再次懷舊?

雖然《紮職3》內兄弟同心的故事情節剛好與上集裡兄弟不和相反,但阿華(黃宗澤飾)與阿飛(張繼聰飾)及國仔(陳家樂飾)拿著刀,與群哥(陶大宇飾)的大量手下進行集體廝殺的片段,依然記憶猶新。因為這些大型的毆鬥場面,在八九十年代的香港江湖電影中十分常見,他們輕則死傷三四,重則死傷三四十,《紮3》內壯觀的畫面熟口熟臉,「屍橫遍野」的鏡頭讓觀眾懷念數十年前的香港電影,「似曾相識」,我們重溫舊日動作片的經典場面時,難免想起八九十年代通常由劉德華主演的香港電影的刀光劍影,勾起我們久違了的集體回憶。

特別是《紮3》裡阿華與阿飛及國仔經歷「生死」的情與義,那種只屬於男性的情誼,彼此幫忙,通力合作,其中兩人做錯了事,另一人願意無條件地為他們承擔,這種毫不計較的義,構成了《紮3》的核心。兄弟之間為別人承擔罪責,在不為個人利益的大前提下,義大於一切的道德價值,在《黑社會》系列以後重新成為男性之間感情的內蘊。兄弟情義經「包裝」後再次在《紮3》內出現,舊的意識存在於新的情節內,雖然《紮3》是新片,但其「內核」依然陳舊。所謂「新瓶舊酒」,指的就是像《紮3》一樣典型的懷舊電影。

所謂「紮職」,其實是上位;《紮3》與九十年代的《古惑仔》系列相似,描寫社團內不同幫派之間的明爭暗鬥,正象徵現實世界中商業社會裡的激烈競爭。《紮3》內幫派領袖群哥妒忌花錦(鄭浩南飾),因為他獲得眾多德高望重的叔父支持,成為未來社團領袖的首選,群哥欲徹底消滅花錦,遂對他及他的手下大開殺戒。此類爭權奪利的情節,在商業社會中經常出現,雖然那些商界領袖在衣著的「包裝」下顯得高貴,但他們依然會用盡所有辦法搶奪權位,即使不會像社團中人一樣使用明顯的暴力,仍然會運用言語暴力及其他鮮為人知的卑鄙手段,以獲取至高無上的權力。

因此,《紮3》內江湖中人之間的鬥爭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有形的腥風血雨至現在已化為無形的心理打擊,有形的肢體衝突亦已化為無形的意識形態鬥爭。故我們其實熟悉《紮3》裡的社團內訌,因為片中發生的事情在今天已經以另一形式出現。《紮3》中的「舊」其實是另一種「新」。片中的鬥爭循環不息地出現,今天我們會對其故事情節產生共鳴,可能在數十年後,觀眾仍然會有類似的感覺,因為上述的鬥爭不會停止,類似的事情依舊會在商業社會內發生。由此可見,此片予生活於今天的我們及未來的下一代「似曾相識」之感,主因正在於此。

曉龍
《長腿》
《閃靈》版的《七宗罪》 向史丹利寇比力克致敬

《長》一開幕的調子,為何令筆者立即聯想到《閃靈》的雪中花園一幕呢?到女主角一出場,已深知不妙,長相十足十像剛已故《閃靈》女主角雪莉杜瓦(Shelley Duvall);至其後一幕,亦充滿《發條橙》及《2001太空漫遊》之感,不得之了。
《閃》已經是44年前的電影,至現今仍是永恆的經典,用一句普通話,《長》把筆者看懵了,大飽戲癮;重要的事要說三次,國際影評都一致好評,《長》不是抄襲寇比力克而是承傳,單單首半小時的平淡節奏,是何來的戲劇張力?一直追看下去呢?
導演是何許人也? 找找資料,四年前一篇報導,寇比力克的影子已經早在導演的作品《重啟陰陽魔界》 Twilight Zone Season 2被發現,導演直認自己深受寇比力克影響;說真的,電影之神令人十分懷念,現在起碼有導演小承一脈:《閃靈》版的《七宗罪》,你話過唔過癮?!
Kepa

《夏日的檸檬草》短評

仍然在一起

《夏日的檸檬草》從已是成年人並已出來工作的曉夏(李沐飾)的回憶開始,影片敘述了典型的兩男一女的高中戀愛故事。她與柚子(婁峻碩飾)青梅竹馬,他喜歡她,但她只視他為好朋友/好兄弟;當程奕(曹佑寧飾)以插班生的身分出現時,她立即喜歡他,希望他可以成為自己的男朋友。不少過來人都會認為高中的拍拖經歷是一種玩樂/遊戲,因為大多數都會無疾而終,將來結婚的對象很大可能是另一人,當他們回望過去時,甚至覺得當時拍拖浪費了不少時間,如果可以回到過去,寧願善用當時拍拖的寶貴時間,去做另一些更有意義的事情。不過,《夏》的創作人的想法剛剛相反,覺得高中生拍拖都會有「未來」,他們彼此之間的愛情甚至會延續至成年階段,觀眾是否相信,關鍵在於他們的親身經歷/身旁朋友的相關經驗。

《夏》從初段至中段都沒有甚麼特別之處,曉夏與柚子嘻笑怒罵,甚至打架的故事情節都不算新鮮,在台灣校園青春片內十分常見,當其後程奕介入他倆的關係時,兩男一女之間的矛盾和衝突開始成為影片的高潮,但柚子與程奕打架的一段仍然司空見慣。不過,程奕以「神童美男」的形象保護較男性化的她,批評外籍英語老師分別用西班牙語和法語貶抑她,是不尊重她的表現,這明顯反映他深愛她,不容許別人詆譭她。從此段情節開始,他與她的關係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因為她在童年時在行為上保護他,為他出氣,到了青年階段,他反過來保護她,在言語上回報她。本來單純的青春片滲入了人與人互相尊重的元素,可能這是現時台灣社會的現況,外籍人自覺高人一等,懂得多種歐洲語言,在當地工作,卻不尊重當地居民。一齣愛情片加入了人權的元素,應是始料不及的「驚喜」。

《夏》到了末段,程奕本來已返回美國,曉夏繼續與他在台灣進行「虛擬性」的接觸,拿著手機介紹他認識自己的新同事/朋友,並「一起」參加聚會,但長期沒有真實相見以致感情轉淡,本來已瀕臨分手的邊緣,殊不知他突然返回台灣出席她好朋友的婚禮,她與他再次真實相見,並成功挽救這段感情。她與他從高中至就業階段,仍然能維繫這段感情,姑勿論觀眾相信與否,影片創作人刻意讓他倆最終仍然在一起,可能有現實的依據,但本來慢慢轉淡的感情在一剎那間「濃烈如火」,確實需要一些鋪排。如今他倆真實相見便立即燃點濃濃的愛火,跟著影片便立即走向終結,這段情節的發展似乎有些牽強。

曉龍

《下女誘罪》

此次上映的是一部2016年評分最高的韓國電影的導演版本,由朴贊郁執導和監製的情色驚悚片。2016年5月14日在第69屆康城電影節上首映,並入圍金棕櫚獎。

故事背景是1930年代在日本殖民統治下的朝鮮,一位繼承了龐大遺產的千金小姐秀子被覬覦巨額財產的騙子藤原盯上。他假扮成貴族伯爵擬藉婚姻奪取其家產,爲保證事情順利成功,他僱用淑姬混入豪宅去給秀子當女僕貼身服侍小姐,以從旁唆使說服秀子答應這樁婚事。原本設想深閨之中不諳世事的秀子和她的萬貫家財根本就是囊中之物,但隨著事情的進展,一個圈套變化成了兩個三個,最後設計圈套的人自己被套進去而沒能再走出來,而原本圈套中的被獵物卻通過彼此的救贖逃出生天,這是影片極其引人入勝的情節。

朴贊郁導演的作品以暴力美學、黑色詭異著稱。2000年憑藉《JSA安全地帶》展示了不同尋常的敘述風格,擺脫了一般韓國電影中慣用的老套路。其後的復仇三部曲讓導演在國際影壇站穩了腳跟。他是個十分沉得住氣又擅於講故事的人,尤其在這部長片中,充分展示了他條理清晰,有條不紊,且不漏細節的影像敘述專長。影片人物的刻劃非常細緻飽滿,邏輯滴水不漏。因此一個圈套接着一個圈套的展現,不僅引人入勝,也讓人驚喜連連。

在韓國,大男人主義依然盛行,女性社會地位低下的傳統問題依然很嚴重。導演在影片中諷刺了這類男性主導社會的現象。一群衣冠楚楚達官貴人們欣賞的卻是淫穢的作品,幹的同樣是猥瑣的錢色交易。非常形象化地刻劃了男性所謂的衣冠禽獸。而女性要擺脫這個困境卻是困難之極,往往需付出性命的代價,如秀子的姨媽。秀子的聰明之處,在於她利用了男人們貪婪錢財的本性,爲自己謀求擺脫命運枷鎖的機會。出走不忘毀掉男人收藏的淫穢書籍,即摧毀男性價值體系的象徵,留下兩個一肚子惡氣又無可奈何的醜陋男人做最後的互掐。導演巧妙地、不動聲色地拍攝了一部女權主義電影。

邏輯精細完美,情節引人入勝,完全沒有拖泥帶水的感覺。非常精彩的一部影片,值得推薦!

小浪

《抓娃娃》短評

對親子教育的反思

所謂「窮有窮養,富有富養」,貧困家庭的子女不一定成材,富裕家庭的子女一不一定成「蟲」,關鍵在於教育的方法。《抓娃娃》內西虹市的馬成鋼(沈騰飾)和春蘭(馬麗飾)雖然是城中富豪,但吸收了大兒子馬大俊(張子棟飾)長大後無所事事當「二世祖」的教訓後,決心扮窮,希望小兒子馬繼業(史彭元飾)在貧困家庭的培育下,能夠成材,並繼承父親成鋼的家業。可能成鋼認為上述扮窮的方法可行,源於自己的出生背景,認為自己能成為富豪,是貧困家境迫使他發奮上進的成果,繼業亦一樣,在貧困家境下,同樣會努力奮鬥,為了實現目標而邁步向前。因此,成鋼一廂情願地認為扮窮的方法有效,其實有一定的依據。

無可否認,這些扮窮的故事情節不算新穎,但勝在貼近現實,讓窮家出生的成鋼能用自己的經歷幫助繼業,使他透過「缺乏」學懂珍惜,明白一切來得不易,只有這樣,才能成大器。片中一家人扮窮的過程確實滑稽有趣,在他面前差點穿幫的情節亦充滿幽默感,但他們合力欺騙他的做法確實值得商榷,因為人會長大,他亦一樣,當他長大後發覺過往的一切都不是事實,在他童年至青年階段聽見的對話都是謊言時,他對他們的誠信會心生懷疑,甚至嚴重反感。故他在高考前夕得悉真相後,在考試期間交白卷,實源於他受到被騙的嚴重打擊,在一剎那間難以承受,遂刻意向父母反擊,使他們失望,並告訴他們一直以來欺騙他所要付出的沉重代價。

此片以「娃娃」為其中文名,英文片名中譯為「繼承者」,明顯以繼業的角色為焦點。片中成鋼嘗試以繼業為自己的「娃娃」,操控著童年至青年時期的他,以為自己「抓著」他,他便會遵從自己的心意,成為家業的繼承者。殊不知他的興趣是體育,成鋼刻意不讓他當運動員,壓抑他的興趣,導致他未能發揮自己的才能。當他得悉自己長年累月被家人欺騙後,始發覺父親成鋼不想他成為運動員,遂故意騙他,讓他誤以為自己不可能成為全職運動員。成鋼為了使他成為自己的繼承者,無時無刻操控他的發展方向,使他的興趣和天賦被埋沒。幸好最後他考進體育大學,重新發展自己運動的興趣,作為父母的觀眾,看《抓》時應想想:兒女是自己真正的寶貝還是讓自己無時無刻抓著的「娃娃」?此片讓我們對親子教育作出反思,並反省自己把個人的目標和理想放在兒女身上,卻完全罔顧他們個人喜好的弊病。《抓》一針見血地指出現今親子教育的毛病,讓我們了解尊重和支持兒女的個人選擇及興趣的重要性。

曉龍
《圈套》
圈套是戲內還是戲外?
很期待的一部電影《圈套》,說多又劇透,不多說又是圈套;總結:爛頭爛尾中段以為好勁但最終是爛透!
充滿野心的電影中段,不禁想起當年張學友演唱會成為滅罪先鋒的案例,點解唔係本土電影先拍的題材呢;一睇《圈》便明白,不論用當年《少林足球》紙牌人還是綠布景加後期,要做到《圈》的效果,估計都要用上千人臨時演員,筆者有幸曾參與美國電影在港拍攝,最多臨時演員的幾天都是四百人而已,效果還是做不到《圈》的自然流暢!或者時代進步,後期做到了,但本土還是做不到。
本地幾位電影老行尊,曾教導電影是情緒推進,劇情與實際邏輯無關,觀眾係睇戲還是睇邏輯呢?《圈》正正如此考驗大眾!到底圈套是戲內還是戲外騙觀眾入場呢?這值得深思。
筆者母親的年輕時代,工廠妹的唯一娛樂是電影的魔法,但現今兩歲小孩都玩iPod,連動物園動物都會按iPod的年代,這情緒推進劇情好似騙不了觀眾了!好像幾位本土名導演的其中一部作品,本是好兄弟的大賊,為兄弟、為金錢、為氣,還是為了什麼原因而結怨呢?結果是殺兄弟、燒金錢、可以報仇唔報、可以走唔走,最後為符合合拍片的要求,編寫大賊一定就咁正法的劇情;作為電影人當然知道,導演想拍《導火線》那經典教學場面,但情緒推進劇情,好似行唔通了!今時今日,你個孫遇上交通意外,叫祖父母比錢;正如《圈》的老婆,早知一切,何必做場上萬人的大龍鳳來情緒推進劇情呢?值得借鏡!本土仝工也要睇睇現今發生何事,銀髮影業也可前行,問題是過了氣放唔放開手造就返行業?
Kepa

《異形:羅穆盧斯 》Alien: Romulus

人類無窮慾望帶來毀滅性的災難

《異形》系列歷時四十五年,厲害!老實說,此類驚嚇恐怖題材真的是長拍長有;如鬼片一樣,總有一批固定粉絲。《異形》從最初以純「驚慄」為題,到後來探討「人類」之源、存在價值等哲學問題,總算鞏固了「異形」這個故事,有「來龍」有「去脈」。而忠粉們的深入研究亦令人歎為觀止!先旨聲明,筆者並非《異形》粉絲,只以戲論戲。

本集又回歸「驚慄」本質(當然亦有少許自由解放的點綴),貫徹追殺打鬥,著重官能刺激的觀眾一定不會失望。雖然明知劇情的走勢,但你仍然會被「未知」所吸引。公式化的「打異形」總得耍些點子,這集無疑「橋」很多,有新意也十分有趣(不便劇透),證明編劇動過腦筋,讚!而「人造人」的弟弟設定,一方面是推展劇情的關鍵,另一方面展現姊弟情,能在機械性的驚慄中帶出一點人性,是意外的好。(雖然是商業計算)

整體劇本尚算可以,執行上節奏、緊張程度亦合格有餘,唯好些鏡頭、情節交代不清:如環境中的那個位置、那個艙?紋路方向如何?打鬥動作亦混亂,例如明明說子彈只剩20%,但仍然可往下不斷發射…可以Reload嗎?許多動作追逐場面,分鏡細緻一點應更佳。但有一個驚嚇陳設真令筆者失笑,猶如N年前荔園的「恐怖山洞」,的確「駭人」!

然而,當中「異形」得以「重生」,並帶來毀滅性的災難,我覺得這反而是全片的價值所在。因溫度升高引致災禍降臨…不正是現在面對的全球暖化嗎?人類的貪婪、無窮的慾望、不顧一切的追求…,跟Weyland工業始創人想長生不死自詡為「神」一樣;明知「異形」可怕,仍保留其活體研究,延續其千秋萬代的霸業。真是一面血淋淋的照妖鏡。

「人類」跟「異形」從沒兩樣,這集開宗明義合體,天地可鑑,日月可昭。

陸凌綠

《異形:羅穆盧斯》短評

沉浸在虛擬世界內

《異形:羅穆盧斯》的導演費德·阿瓦雷茲拍了不少能緊扣觀眾注意力的空鏡,包括太陽快要下山的廣角鏡,太空中多種大型的飛船或急或緩地移動的情景,以及太空站內在無重力狀態下眾多物件飄浮空中的「壯觀」畫面等。部分空鏡從蕾恩·卡拉丁(卡莉·史派妮飾)的主觀角度出發,另一些從第三者的角度出發,旨在讓觀眾沉浸在太空的虛擬世界內,使我們彷彿生活在未來。即使沒有人知道未來世界會變成怎樣,我們仍然能透過新聞、網頁或科幻小說對未來國度的面貌略知一二,片中提及的冷凍技術、合成人等高科技產物,正好與我們對未來的認知一脈相承,因為這些產物都曾在《三體》系列及講述未來科技發展的電視節目內初露端倪,證明它們在未來國度內存在的可能性甚高,成為「主流的現實」的機會甚大。故《異》再次肯定我們早已確認的未來,縮短了片中虛擬世界與我們的「距離」,使我們不會難於投入其中。

我們身為觀眾,銀幕的質素對我們的觀影體驗產生關鍵性的影響,特別在《異》塑造的幻想世界對我們的感染力上。雖然我們清楚知道自己在銀幕上看見的所有東西都是創作人自己的幻想,子虛烏有,但我們受到虛擬世界裡異形出沒,牠們進入人類體內以獲得能量的行為所影響,總以為我們在不久的將來很大可能會遇上牠們。這種「假設性」的危險使我們感到恐懼,驚嚇度在於我們在多大程度上認同牠們會在未來世界中存在,故銀幕越大,畫面越壯觀,驚嚇度理應較大。IMAX影院在放映此類電影時具有甚高的價值,它可以讓我們在視聽的感官層面上融入虛擬的未來世界內,因為《異》的場面震撼,異形追殺蕾恩及其同伴的動作鏡頭緊張刺激,其巨幕讓我們產生牠們彷彿在我們眼前出現的「錯覺」,他們一夥人逃命,我們仿似跟著他們逃命,觀影時容易產生強烈的投入感。因此,即使珠玉在前,《異》的吸引力仍然不下於很久以前的同一系列的舊作。

由此可見,我們的觀影體驗與自己對影片塑造的世界的投入感有千絲萬縷的關係,而影片鏡頭及電影院銀幕的質素對我們的投入感產生關鍵性的影響。以《異》為例,我們作為主流的觀眾,如果想真正地「進入」片中的世界,必須慎選銀幕,因為銀幕的大小必定深深地影響我們的觀影體驗。例如:在香港尖沙咀iSQUARE的英皇戲院與在屯門凱都戲院看《異》,在觀影投入感方面必定有很明顯的差異。為了提升自己在觀影過程中的投入感,多花數十元看《異》,其實物有所值。

曉龍

《鬼才之道》短評

有笑亦有淚

《鬼才之道》「製造」了一個類似人間的鬼界,人類在陽間要努力奮鬥,鬼在陰間亦一樣,同樣要為了自己的事業而努力。眾男女主配角運用誇張的身體語言,外露的表演技巧,泡製大量笑料,每三分鐘一小笑,每五分鐘一大笑,每十分鐘一高潮,計算準確的娛樂性,明顯讓普羅大眾獲得歡喜暢快的愉悅感覺。創作人似乎已深諳主流商業喜劇的製作之道。

《鬼》作為台灣片,最大的優點在於其跨越了文化歷史的障礙,與過往《大佛普拉斯》等台灣片有很大的差異,即使觀眾對台灣一無所知,都會看得懂那些幽默位,並開懷大笑,因為片中的笑料與顯淺易懂的故事情節相關,我們無需深究台式文化,都可以因陳柏霖及王淨外露誇張的演出而捧腹大笑。因此,導演徐漢強了解海外觀眾的需要,成功製作了一部沒有文化隔閡的喜劇。

在笑料之餘,亦有淚水。片中不同的鬼看見身在陽間的親屬掛念自己的過程,從陰間至陽間,讓觀眾思考生命的意義。我們活在世上,即使與其他人沒有太多的接觸,最低限度我們會經常接觸自己的家人。那些已成為鬼的人在陽間突然離世,最傷心的當然是他們的家人,片中的鬼掛念家人的不捨之情,家人懷念他們的真摯情感,特別是在生的父母對已故的兒女舐犢情深,最能讓觀眾感動落淚。人間有情,《鬼》的導演在情字之上大造文章,不論觀眾有何背景、屬於那一國籍,都能了解導演及編劇把故事情節建基於情的深意,亦不難領略生者與死者陰陽相隔的悲哀。

《鬼》反映台灣主流商業電影長足的進步。沒有艱澀難懂的笑料,沒有諷刺台灣現況的悲情,只有顯淺易懂的笑位,以及人間有愛的共鳴,我們作為非台灣的觀眾,都能理解其整體的故事內容。之前在台灣大熱的《周處除三害》裡關於邪教的情節可能對非台灣觀眾較陌生,而《鬼》撇下一些只有台灣觀眾有共鳴的台式情節,比《周》更成功地走出海外,讓我們不會面對文化歷史的障礙,並在《鬼》內投入其中。因此,台灣片打入國際市場,《鬼》可說是一個絕佳的「起點」,因為它具有豐富的娛樂性,故事橋段簡單,是近年較容易入口的「前菜」。

曉龍
《老嘢時速》
薑越老越辣
後疫情年輕人躺平、更有青年護養院,銀髮經濟下,看看這部銀髮小品電影;與本港銀髮影業不一樣的是,戲中演員真實地演回自己歲數的角色;對比六七十歲演員扮三四十確難頂,如成龍大哥在新片中想出一招AI換臉、戲中分身扮二三十歲繼續溝女,確實要命,倒不如全動畫片,但動畫片無女溝呀!
《老》是導演的親身故事,寫實地展示老人家面對的生活問題;以為老嘢有乜好睇?《老》內兩大老嘢演員是真正的老戲骨,兩人在戲中的交鋒完美;印象最深刻的是94歲高齡女一June Squibb在戲中仆倒,81歲男一Richard Roundtree教她如何在跌倒後起身一幕等等,都屬於老人教學級;人生之生離死別實屬必然,Richard Roundtree於2023年10月24日離世,《老》成為他的遺作,為他演員及電影人的角色畫上完美的句號;讓不熟悉這群演員的觀眾,在《老》中有機會欣賞他們作為優秀演員的「長存」演繹。
筆者曾寫了一個關於祖父的劇本,在四五年間投了不少項目,但可惜音訊全無。老人問題是現今國際大環境流行的題目,本港卻欠缺有視野的製片人,惟仍有一方水土養這幫人;本港觀眾只能觀看西方小品,希望《老》排片順暢,早上十點場,真心起不了床!
Kepa

《邊緣禁地:沙丘喪戰》Borderlands

在IMAX打一場機

電玩遊戲改編,機迷應該更投入。但凡這類戲種,只需一個元素:爽!有錢就可以任性。看這部片的製作,肯定成本不菲;用這麼多錢去拍一部戲,只求一個「爽」字?我覺得有點浪費。

電影平鋪直敍,純粹一個尋寶歷險故事,完。要吸引非機迷進場,唯有在卡士上著手—姬蒂白蘭芝。真想不到她會接拍這樣的一齣電影,對其個人而言,當然是有所突破,好玩。但我感覺是「浪費」。而另一演技派演員珍美李寇蒂斯(筆者很喜愛的演員)在這部片內也是無用武之地。

「特技、火爆」就是本片主角,無他,只求爽快地打打打、殺殺殺;導演只像一個熟練技工,將一切堆砌得美輪美奐就是。慶幸科幻場景、美術都做得不錯,色彩配搭亮眼。機械人「吱喳」算是全場焦點,沒有他,真可能悶出個鳥來。Tim Miller監製怎少得「屎尿屁」?總會點綴一下。

「殺戮遊戲」但求發洩,有IMAX超巨幕加環迴立體聲,夫復何求?

陸凌綠

《默殺》短評

欠缺理性的愛

中國內地的電影在香港上映的機會越來越多,題材亦多元化,《默殺》是在馬來西亞拍攝的內地電影,以中學生的霸凌問題為核心,涉及人性的黑暗面,其虐待、威脅的情節算是較大膽,亦披露了眾人對霸凌問題沉默無聲、扮作不知所造成的嚴重後果。片中李涵(張鈞甯飾)對女兒陳語彤(王聖迪飾)的過度保護,要求她對身旁的任何問題扮作不知,對任何事情皆視而不見。李涵作為母親,對她欠缺理性的愛,引致她雖然收藏了自己的憤怒,但卻被同學霸凌。她在年幼時殺死繼父,李涵替她藏屍隱瞞,擔心她年紀輕輕便需要承擔殺人的法律責任,於心不忍;其後李涵得悉她的同學惠君(徐嬌飾)被霸凌弄致高處墮斃時,李涵不單沒有揭發霸凌惠君的同學的惡行,反而拉她走,叫她不要「惹事生非」。李涵在她面前的軟弱,對解決霸凌問題一點幫助都沒有,反而「鼓勵」她用沉默的方式面對一切問題。《默》一針見血地揭示霸凌問題的核心,充分展現導演柯汶利探討社會問題的膽識和勇氣。

李涵以為自己對她非常好,讓她不會捲入霸凌集團的漩渦,殊不知霸凌骨幹人物因她的「沉默」而更肆無忌憚地延續她們的惡行,當她被同一群人霸凌後,李涵始知道「沉默」不是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並感到萬分無奈。母親過度保護女兒,在現今的社會中十分常見,導演把溺愛的問題推向極端,讓沉默者成為推波助瀾的「殺人兇手」,霸凌者一錯再錯,實因這群沉默者縱容了她們,對她們的惡行抱著「事不關己,己不勞心」的心態,引致她們的行為越來越過分,因為她們以為自己的惡行沒有「被看見」。導演透過《默》對霸凌問題的闡述側寫一般人的自私心理,以為「各家自掃門前雪」便能解決問題,殊不知問題不單沒有得到解決,反而突然「找上門」。《默》對沉默大多數的自私態度的仔細刻劃,除了李涵外,還有從校長、老師至同學的各種持份者,正好反映該校校內身教的腐敗,故影片對他們怕事態度的折射,正好展現創作人對群眾集體心理的深切關注。

源自美國的MeToo運動鼓勵發聲,《默》亦不例外,訴說「沉默」的弊病。但願我們不再因身旁的問題暫時仍未涉及自己,選擇以視而不見的態度應付,反而應勇於揭發身旁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的社會問題,並告訴執法機關殘酷的事實真相,最後把犯罪分子繩之於法。身為警官的戴國棟(吳鎮宇飾)雖然知道李涵的女兒小彤是殺死繼父的兇手,但他覺得法律不外乎人情,當李涵代替她認罪時,他不忍心她需要入獄被判刑,竟肆意毀滅犯罪證據。這種欠缺理性的愛,其情可憫,她年幼無知而自衛殺人的理由亦值得原諒,但李涵與他肆意遮掩真相的舉動有違法律公平性的基本原則,這些行為其實不值得鼓勵。

曉龍

《電影多啦A夢:大雄之地球交響樂》短評

歌頌團結的精神

一如以往同一系列的電影,《電影多啦A夢:大雄之地球交響樂》繼續歌頌團結的精神。片中的大雄較愚笨,不要緊;他學習速度較慢,不要緊;他學習能力較弱,不要緊。因為「天生我才必有用」,他都一樣,雖然不擅長吹牧童笛,但仍然在他與胖虎、小夫、靜香組成的樂團內擔任不可或缺的角色,他與他們合作,即使他能力稍遜,依舊能為整個團隊作出或多或少的貢獻。片中他過度依賴多啦A夢的法寶的情節十分常見,而牠多次勸喻他要以自己的實力解決問題的對話亦司空見慣,今次以音樂為主題,突顯其在社會上容易被忽略的重要角色,讓我們了解他們團結一致而竭盡所能地保存音樂的主要目的。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以自我為中心,想不到自己魯莽的行為對他人以至整個社會的影響。片中的大雄亦一樣,他不喜歡上音樂課,在「夢想實現簿」內取消音樂,殊不知世界上所有關於音樂的東西都突然消失,造成人與人之間的衝突,演唱者不知所措,電視節目的播放受干擾等,社會上的「大混亂」,其實是他的無心之失。本集的《多啦A夢》一如既往,強調顧及他人的重要性,他只顧及自己,造成嚴重的後果,是此系列的動畫中常見的教訓。多啦A夢為他闖的禍善後,明顯是為了整個社會,以至整個世界著想,片中推己及人的教育理念,不言而喻。

無可否認,團結的大前提是顧及他人,當大雄知道自己應為他人設想後,便願意與自己的伙伴一起奏樂,並建立團結的精神。片末雖然他依舊是最弱的奏樂者,但他卻成為「救世」的關鍵人物。很多時候,我們都會瞧不起弱者,但他的存在卻有不可磨滅的重要性,這就像大雄,他在團隊中有自己獨特的崗位和角色,即使胖虎看不起他,他依然承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責任。團隊中每位成員皆不可能同樣優秀,但他們每一人都有自己的專長,互相補足,彼此合作,便能建立優質的團隊。因此,當眾人甚至他都認為自己「可有可無」時,他偏偏肩負關鍵一刻最重要的責任,故我們不應瞧不起一些表面上能力比自己低的同伴,更不應矮化自己,小覷了自己無從取締的特殊角色。

曉龍

《劫機1971》Hijack 1971

可接受的戲劇化與超級誇張

真人真事改編,1971年的真實劫機事件:他們的目的地是漢城,怎料被迫去北韓。開始時字幕已說明電影「戲劇化」處理。果然,開場的戰機「反轉再反轉」最後大派用場。

原來七十年代初,韓國的小型內陸客機仍然是螺旋槳,載人不多,只有近六十名乘客。通常「劫機」最好看的就是機上人物與劫機事件的互動串連,以及在三萬呎高空的驚險。這齣由河正宇主演,焦點固然是落在機師上,其實對乘客的個人背景著墨不深,但數個都足以起互動作用推展劇情。全片節奏明快,劫機者很快表露身份,拿出炸彈及利刀。你一定會問:如何將炸彈、利器帶上飛機?戲中沒說明,我只能以「內陸機」較寬鬆來解釋。機內引爆兩次炸彈,飛機穿洞仍沒事,委實堅挺!當然全片充斥著犯駁的情節,最後民航機當戰機來開,可謂超級誇張!但「空難片」好看之處就是要將這些放大一百倍、一千倍;在緊張刺激的圍幔下,筆者不欲去揭開,姑且讓其蒙蔽。況且劫機者(呂珍九飾)的動機令人心寒又心悒;邪惡國度妖言惑眾,在聞共色變的環境下又被歧視冤屈,結果走向極端。順從劫機者去一個比死更難受的地方,不如「攬炒」置諸死地而後生;所以出到「反轉再反轉」,我都會原諒。另外,「劫機」最常見的問題就是:全機幾十人就不能對付一個劫機犯?編劇當然有交代,並故意將危機一個一個推高,伎倆是成功的。

最後褒揚副機長的盡責,被炸得稀巴爛(雖然誇張)後仍然堅守崗位,以乘客生命為重,令人感動。

P. S. 別早走,片末有真實片段。

陸凌綠

《劫機1971》短評

機師的承擔精神

現今劫機的「意外」十分罕見,但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南韓基層民眾生活艱苦,在南北韓對壘的緊張局勢下,部分民眾如與北韓有些微的關係,都會被視為間諜,他們飽受南韓調查人員拷問,「生不如死」,這便是《劫機1971》內劫機者對南韓社會極度不滿而肆意劫機的主要動機。

《劫》遵循傳統劫機片的套路,為機師戴上「光環」,講述他們有充足的責任感,又有高度的承擔精神,當乘客遇上危難時,他們奮不顧身地救助他們,雖然機師都是人,面對著持槍放炸彈的劫機者,會恐懼會膽怯,但他們盡自己所能地讓乘客在安全的環境下躲開劫機者突如其來的襲擊,最後安然無恙地離開機艙,是他們最大的寄望。泰仁(河正宇飾)是片中的副機師,即使在被劫機時感到害怕,仍然冷靜地不顧自己的性命,用身軀把炸彈對乘客造成的傷害減至最低。無可否認,導演金聖翰對他的英雄式描寫,有明顯的誇張成分,最後他的犧牲,突顯了他偉大的無私精神。

《劫》改編自真人真事,其起承轉合的編排甚具實感。一開始乘客如常地上機,假設機艙內的環境十分安全,對鄰座的乘客沒有戒心,認為自己很快會到達目的地。跟著劫機事件漸露端倪,劫機者講述自己的悲慘身世,由平靜突變為暴怒,把自己的憤怒發洩在其他陌生的乘客上,使乘客感到異常擔憂和恐懼。後來機師奎植(成東鎰飾)及副機師泰仁用盡一切辦法保障客機機艙內乘客的安全,制止劫機者的極端暴力行為,他「意外」地死亡,使一切歸於平靜。最後泰仁於危在旦夕下讓客機安全著陸,除了他及劫機者外,即使部分乘客受傷,他們的性命依然絲毫無損,這明顯是作為副機師的他努力盡責的成果。筆者相信《劫》的起承轉合與當時的現實相似,因為其直敘的模式與真實的事件沒有多大的「距離」,雖然副機師的「光環」可能有誇大的成分,但我們不能不承認,具有承擔精神是作為機師的基本條件,創作人為了達致戲劇化的效果而「神化」了泰仁,其實無可厚非。

因此,《劫》的劇本紮實,恰如其分地突出了片中的重要人物,讓我們在觀影後對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片中的泰仁明顯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位,他的無私,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罕見,擁有這種特質的人至今仍然寥寥可數。故責任感及承擔精神的崇高價值值得珍惜,這亦是現今新一代的年青人急需學習的珍貴價值觀。

曉龍

《死侍與狼人》短評

新意?創意?

近年來,Marvel電影最為人詬病的地方,就是其欠缺新意和創意。今趟導演薛恩·李維搞搞新意思,嘗試使《死侍》的第三集與別不同,加入狼人為另一位男主角,造就《死侍與狼人》的誕生。兩位男主角本來「風馬牛不相及」,死侍玩世不恭,靈活善變,經常喋喋不休,而狼人卻認真嚴肅,硬朗倔強,沉默寡言。兩人最大的共通點,便是功夫了得,耐力驚人,其「打不死」的特質,確實是他們的一大賣點。兩個與別不同的角色的交叉(crossover)出現,正突顯創作人求新的積極態度,擔心觀眾嫌棄死侍的形象重複,言語行為動作「炒冷飯」,遂加入狼人,一凹一凸,雖然性格形象完全不同,但卻能擦出前所未見的火花。單看死侍與狼人大打出手,高速與重擊的對決,確實精彩,亦予觀眾難得一見的新意。故《死》第三集的突破,正在於兩個經典角色在同一舞台上出現和對壘所帶來的驚喜和新鮮感。

至於創意,《死侍與狼人》不算十分出眾。因為接近一百種不同造型的死侍在同一時空內出現,與真身的死侍與狼人大打出手,爆頭、斷頸、斷手斷腳等畫面在此類大尺度的動作電影內司空見慣。其後這群死侍「復活」,因為他們與真身的死侍相似,同樣有不死和再生的能力,上述「復活」的情節在此類電影內俯拾皆是,不算具創意。且片中死侍及狼人最強勁的對手擅於運用念力對付他們,不費吹灰之力便可擊倒他們,他們的身軀被她的念力弄至忽爾向上忽爾下墜而導致其滿身傷痕的鏡頭,在不少同類超現實的動作電影內屢見不鮮。且死侍及狼人皆維持傳統的形象,他們的語言風格及打鬥動作皆予觀眾「熟口熟面」之感。無可否認,此片具新意,但如果說它具創意,明顯有過譽之嫌。

為了勾起Marvel電影迷的集體回憶,《死侍與狼人》的導演不忘在影片片末字幕出現之際,插入舊日《變種特攻》電影系列的拍攝片段,讓影迷懷緬一番,以增加他們對《死》第三集的好感。很明顯,導演「以情動人」,使影迷看畢字幕後歡呼拍掌,這確實是創作人為影片在市場上增添「附加價值」(Additional Value)的成果,而此「附加價值」在於其把「舊酒」放進「新瓶」內,說《死》第三集別具新意,實屬合理。因此,基於以上理由,筆者認為此片的新意多於創意,在近年的Marvel電影中算是質素較高的一員。

曉龍
《死侍與狼人 》Deadpool & Wolverine

迪士尼又一里程碑
看此片你最好是:(一)MARVEL系列忠粉。(二)荷里活娛樂記者;因為太多 In-joke,局外人看不懂。貫徹「死侍」作風,粗口爛舌,口沒遮攔兼且殺無赦…,這集更是變本加厲,血腥暴力三級極致…且慢,這是「迪士尼」製作,Oh my God!沒錯,這也是本片戲謔的一環!
筆者並非MARVEL忠粉,但仍覺得第一集《死侍》使我眼前一亮,因為它顛覆了一切英雄形象,亦有反英雄意識。到《死侍2》已經流於形式化,只求打個落花流水,動作好看就夠。雖然三集的導演不同,但同樣重視動作打鬥、視覺特效這點很一致。從第一集開始就已經很注重片頭字幕的出場手法;這集甫開場已經利用「鋼骨」打到血肉橫飛,身首異處,隔著銀幕都嗅到血腥味。狠不留手的凌厲廝殺,配合電腦特技,仍然搶眼非常。至於「死侍」與「狼人」有何瓜葛?忠粉們看過十五年前《變種特攻之狼人外傳》會知道。
MARVEL的多重宇宙已經玩到教人喊膩。年前連蜘蛛俠也被扯進來,他的多重宇宙(不同時空的蜘蛛俠)更發揚光大了!連「死侍」也掉進MARVEL的多重宇宙,當然牽連的就不單止「狼人」。本片玩盡經典電影、人物…,自己系列的不打緊,最要命是連人家的《末日先鋒》都玩個痛快,更似模似樣絕不欺場,這點真要寫個「服」字(注意場景中墜落的大招牌,更令人嘩然)!意想不到的原來還有不少明星客串,最爆的相信是Chris Evans,熟知他演過最早期的「英雄片」都會笑刺肚皮。其實全片充斥著的笑話都是調侃、自嘲、戲謔,從角色到電影至明星本身盡皆有之,只差Ryan Reynolds沒拿「黑寡婦」出來!(Scarlett Johansson 應是其死穴)
而本集提及的「時間變異管理局」 TVA(Time Variance Authority),同在《洛基》劇集中出現,若觀眾沒追看劇集的話,就會摸不著頭腦。在時間線上穿梭往來,找不同時空的「狼人」來拯救世界…令我想起年前獲獎的《奇異女俠玩救宇宙》。片子同樣玩「多重宇宙」,導演亦愛低俗有味視覺、笑話…,融入各式經典電影也為之雷同;「反英雄」這點也相近。可惜本片不再是「反英雄」,骨子裡更自詡是MARVEL救世主,明顯期望過高。
不介意故事單薄內容空洞,又欣賞In-joke和血腥厮殺的MARVEL系列忠粉,相信仍可滿足離場。
陸凌綠

《龍捲風》Twisters

廿八年後特技進步卻腦筋退化

原來是1996年的作品。《龍捲風》Twister與今天這個2024年版的名字只欠一個英文字母。 以為是翻拍,其實故事完全不同,只是人物設定有部份近似;而其中Dorothy 桃樂菲這儀器就一模一樣,當然《綠野仙蹤》的人物名稱亦被用上。

廿八年前拍「龍捲風」當然是sell特技。筆者當年都有進戲院觀看,的確嘩然,場面十分逼真,相當震撼!那隻「飛牛」更是經典。劇情也引人入勝,劇力逼人,非一般災難片的模式。(筆者特意找來重温)

時至今日,當觀眾甚麼天崩地裂、世界末日都見過的話,你還妄想他看到「龍捲風」會感到震驚?可能仍然會有震撼感,但皆源自IMAX、全景聲、4DX等的聲光設備效果。要再拍此題材,除非你有不同的角度或主題,否則難以有吸引力。可惜本片主題仍是大同小異。舊的很清晰:希望更了解龍捲風能預「更早」警報讓人疏散。而今次主題是:能了解更多以「減弱」龍捲風的威力。於是電影從一開始已不斷湧現不同的氣象學理論、專有名詞等;資料澎湃充足沒有錯,但你要普羅觀眾在短短的兩小時內又接收這,又了解那,實在有點吃力和多餘。正如你對小學生以論文形式去解說為何1+1=2一樣,其實我知道是2就行了。

劇本只著重一些氣象學知識,卻忽略很多細節,例如這麼巨大災難,EF-5級啊,好像也不見救災隊伍出現,消防救護車沒踪影?只見男女主角的團隊伙伴前往救人或賑災…。政府的氣象團隊呢?不是沒有警報,但他們又是隱形?只憑坊間追風族去拯救世界?另外為製造緊張感,犯駁位亦不少:例一、既然龍捲風連整間屋也可以捲走,以男主角一臂(及一腳)之力又怎能把吹到飛起的女伴的手捉緊捲不走呢?例二、那幾桶化學物料的桶蓋打不開?龍捲風的吸啜能力不是超強的嗎?區區幾個桶蓋就吸不開?還有安排那位所謂記者又是挺多餘,今天互聯網發達,明知你的追訪對象是誰,訪問的又是甚麼,怎會有一個如此老土膽小的記者?作為丑角?似乎太侮辱新聞工作者了罷?

無可否認,今回YouTuber的追風族設計不錯,起碼緊貼現代,而且主角年輕化,更有魄力更熱血。男主角葛倫鮑威爾出場的傲慢瘋狂跟女主角的專業團隊水火不容,都帶出一點戲味。可惜團隊角色發揮不多。

舊版將「龍捲風」拍得有生命、有個性,這是導演的功力。新版韓裔導演鄭一朔功力欠奉?筆者很欣賞他的前作《農情家園》,人物描寫、情感鋪陳均很到家,亦不落俗套;不知何解本片寫情方面變得薄弱,包括主角「龍捲風」。可能太側重特技吧?奈何特技的設計亦無甚新意,只有一個火龍捲和放煙花較有看頭。反觀舊版,雖然廿八年前電腦特技不及今天,但龍捲風的氣勢與設計均比今天優勝;正正可能昔日電腦條件不佳,所以更用心更用腦去創作,相反現在手到拿來罐頭式,按個掣已達效果,就懶得動腦筋了。

整體節奏、娛樂性不差,俊男美女亦養眼,只是新意欠奉,光向舊作致敬沒意思。

陸凌綠

《龍捲風》短評

風暴中的愛

無可否認,《龍捲風》最大的賣點在於電腦視覺特效「製造」的龍捲風,它的威力不遜於1996年放映的第一集。風暴鋪天蓋地式的毀滅性效果,眾多大型建築物被徹底摧毀的滿目瘡痍景象,著實具有與別不同的震撼力。但筆者最欣賞的,並非上述的視覺效果,而是風暴中的愛。

凱特·庫柏(黛西·埃德加-瓊斯飾)對龍捲風的科學研究深感興趣,「追風」只為了滿足自己對科研的渴望,但在一次危險的行動中,她的幾位好友喪命,這使她受到嚴重的「傷害」,並徹底放棄了「追風」的行動。她的愛源於對已故好友的同情,害怕自己的行動連累他們,但她用較負面的方式「逃避」了自己的興趣,這種愛對己對人都沒有好處,因為她放棄興趣後,每天只在電腦屏幕前面工作,刻板沉悶,欠缺了年青的魄力,並埋沒了自己科研的天份。不再「追風」,使氣象預測系統不可能繼續改良更新,一些居於風暴區域的災民很大可能失去防禦龍捲風的機會。雖然這種愛似乎蘊藏豐富的同理心,為了好友著想,並從保護他們的角度出發,但以「逃避」為主要的動機,在為災民謀福的大前提下,這種愛明顯不值得鼓勵。

其後凱特在哈維(安東尼·拉莫斯飾)的鼓勵下,放下舊有的傷痛,再次參與「追風」的行動,當她看見風暴下的災民時,堅固了她繼續「追風」的決心。因為她想依靠團隊的力量「減弱」龍捲風,減少災民在身心靈上受到的傷害,並覺得氣象預測系統有持續改良更新的急切需要,倘若今次災民被龍捲風弄至無家可歸,而在下一次風暴再臨之前,上述系統能準確預測龍捲風來臨的日期和時間,災民便可事先做好防風措施,他們的居所被破壞的可能性便會大大降低,她在「追風」過程中進行的科學研究,正好對災民防風有莫大的幫助。她設身處地代入災民無助的慘況,其幫助他們的方法,不限於為他們提供賑濟物資,協助其重建家園,而在於讓他們「防患於未然」。故她的同理心背後的愛,使她了解「追風」的重要性,後來她與泰勒·歐文斯(葛倫·鮑爾飾)一起參與「追風」的行動,正好體現他倆志同道合地為災民的福祉以至人類未來著想的愛。

由此可見,觀賞一齣災難片,不要只把焦點集中於大型特效的視聽效果,在人類面對災難時表現的人性和人情有時候同樣值得欣賞。可能源於荷里活電影的「市場計算」,礙於文戲的份量不足,《龍》對人性的描繪不算深刻,凱特對好友及災民的愛亦流於表面,但編劇嘗試在這類特技片內融入較人性化的內容,讓觀眾思考「追風」的意義,這實在誠意可嘉,亦使《龍》在同類型電影中顯得與別不同。

曉龍

《全謊位登月》短評

誠信的價值

《全謊位登月》敘述一段當年可能在美國國內出現的「黑歷史」。片中嘉莉(施嘉莉祖安遜飾) 為美國太空總署(NASA)打造不容有失的形象工程,不論當時的登月任務是否成功,總署都可把此任務「弄假成真」,像拍電影一樣,事先安排太空人登月的拍攝場景,一旦真實的登月任務再次失敗,她都會以此場景「充數」,讓大眾真的以為此任務成功,讓總署能向美國政府交代,亦保護了政府的面子。在西方社會中,有「白色的謊言」(White Lies) ,姑勿論上述任務是否成功,她都企圖以虛假的場景遮掩現實,嘗試欺騙普羅大眾,可能她「壞心做好事」,設法讓美國政府挽回過往登月失敗失去的面子,但欺騙美國民眾及全球的媒體,如果被揭發真相,確實大大損害美國政府的形象。故誠信對整個國家來說,其重要性不可謂不高,其存在的意義不可謂不大。

《全》的導演格伯蘭特在角色設定上饒富心思。片中火箭發射總監戴高戴維斯(卓靈泰坦飾)恰好與嘉莉相反,實事求是,覺得在新聞媒體播放的片段必須是百分百的事實,姑勿論動機如何,認為欺騙民眾是卑鄙可恥的壞手段,他與她的衝突,正好表明兩種價值觀水火不相容。初時他對她的行徑不屑一顧,認為她的作風旁門左道,其後發覺她靈活做事的風格可補自己的不足,他與她同樣能為美國政府作出貢獻,分別只在於他循著「直線」走,而她卻「曲線」地實現當時政府的目標。故導演恰當地運用角色與角色之間的對比,讓觀眾了解保存誠信與靈活辦事兩者之間的灰色地帶,在當年登月造假的傳聞不絕於耳時,《全》以「嬉笑」的方式應運而生,正好在真真假假的矛盾中,冷嘲熱諷地幽美國政府一默。

或許觀眾覺得很奇怪,為何當時美國政府冒著破壞誠信的風險,硬要在登月任務上取得「成功」?理由很簡單,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正值冷戰時期,美國與蘇聯的競爭十分激烈,美國太空人能成功登月而蘇聯不能,正暗示美國的科技比蘇聯優勝,在全球的政壇內贏了一仗,亦能鞏固美國在國際政治上「老大哥」的崇高地位。故觀眾若要透徹地明白美國登月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背景,必須惡補冷戰時代的世界歷史,這樣才可深入了解嘉莉獲聘為太空總署的「宣傳大使」的主要原因。

曉龍

《全謊位登月》FLY ME TO THE MOON

真的假不了

如此題目,一個自由、透明、具幽默感的國家才玩得起!

「登月」是國家一級大事,也是當年的世界大事。但完事後,甚麼「偽登月」傳聞甚囂塵上,說是在電影廠搭景拍攝;更有很多專家、陰謀論者拿著錄影片段、相片仔細分析光線、角度、美國旗與「風向」、天體物理狀況等等,並著書立說,力證登月計劃造假,總之根本沒有登陸過月球,盡皆一場戲云云。縱使NASA一直竭力闢謠否認,但此謎團仍流傳至今五十多年。

電影從一個很會說謊的美女說起。Scarlett Johansson就是飾演這位口才了得,連樹上鳥兒都可以哄騙下來的營銷奇才;被政府要求她去「銷售月球」,最後更負責這項「造假任務」。這個騙子具嫵媚誘人的體態,亦有睿智聰穎的頭腦,當然Scarlett不作二人選,是整齣戲的靈魂人物。她將這個以「說謊」為職業的女子演得「內」「外」兼備;由於是喜劇「外露」與「內斂」的演繹,一旦失控,便會過火誇張,矯揉造作;現在Scarlett掌握得恰到好處,層次豐富分明,不失戲味。另外新拍檔Channing Tatum亦全面配合,耿直真誠與聰慧狡詰,具戲劇衝突。始終型男索女先拔頭籌。

電影以喜劇包裝(必須),輕鬆搞笑有之,批判諷刺有之。找來手錶、橙汁甚至內衣贊助商賣登月廣告一段,呈現著這個很會營商又很會消費的國家真實面目。以六十年代美國的政治環境,「阿波羅登月計劃」實有助團結民眾,讓大眾聚焦一點,激發愛國精神。雖然籌募資金棘手,但從各方面的拉攏,影片都反映出當時美國對這場「美蘇太空競賽」許勝不許敗的決心。故事從小謊言去到大謊言,一個國家級的謊言到底是真是假?編劇巧妙地安排了那場直播,讓大家自行領會這五十多年的謎團。很有趣,亦很得體。

有胸襟的國家,才有器量讓民眾去嘲笑去挖苦甚至鞭韃,從而反思己過,更進一步。「造假」留給獨裁極權的傢伙吧!

陸凌綠

《玩轉腦朋友2》短評

青春期的莽撞與迷惘

眾所周知,青春期是每個人的一生中情緒最不穩定的時期,有喜樂、憂愁、焦慮、尷尬、羨慕、恐懼、憎恨、憤怒、煩躁、厭惡等。《玩轉腦朋友2》的導演凱爾西·曼恩把上述情緒放在電影內,以一個人物代表一種情緒,講述韋莉的校園生活及參與冰上曲棍球的練習和比賽時的情緒變化,深入淺出地解釋大腦的運作及青春期腦部巨變的混亂狀態。要用動畫來表達一個人的情緒,殊不簡單。《玩2》繼承上集的風格,加入多種新的情緒代表人物,以反映她從小童過渡至青少年階段日趨複雜的情緒變化。當每一種情緒走至極端時,就是她從正常變為「反常」的開始,故情緒上的失衡就是她「反常」的言語和行為的源頭。

所謂思想影響行為,情緒是思想的其中一個重要的部分,當思想受某種負面情緒操控,言語和行為便會走向極端,與日常生活中正常的情況有明顯的差異。例如:當韋莉在冰上曲棍球的比賽中爭取勝利時,阿焦操控著她,其他情緒被「擱置」,導致她欠缺了「人性」,由於經常擔憂自己不能充分發揮個人的才能,遂變得極度自我中心,只以爭勝為唯一的目標,不理會他人的感受,包括隊友及對手。幸好其後阿樂、阿燥、阿驚、阿憎等搶奪她的自我,讓她的情緒恢復平衡,這樣可避免「失控」,回復正常。可見腦海裡情緒的平衡狀態十分重要,讓自我意識保持正常,這樣才可如常地生活。《玩2》強化青春期極端的言語和行為源於失衡情緒的理念,以不同人物搶奪「主台」的動態方式,闡述以她為例的年青人如何從正常變為失常,亦用較顯淺的方法析述他們在此階段中不懂處理自己的情緒,以致情緒波動較大的原因。作為年青人的家長的成年人看《玩2》,必定覺得此片可幫助自己更深入地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

處於青春期的年青人的情緒發展尚未穩定,《玩2》內韋莉的大腦被阿焦操控,明顯是她莽撞與迷惘的負面感覺所致。因為她視進入冰上曲棍球的理想隊伍為自己當時最重要的人生目標,擔心自己在比賽時表現欠佳,以致未能當選,故她不由自主地讓阿焦凌駕在其他情緒之上,成為自我形象的老大,並造成情緒失衡的狀態。《玩2》具體而形象化地呈現人類的情緒變化,動畫人物生動有趣,不論小童還是成人都容易了解,是絕佳的心理學/精神醫學的教材。

曉龍
《玩轉腦朋友2 》Inside Out 2

新角色有趣但缺發揮機會
青春期的韋莉情緒大紊亂,出現了阿焦(焦慮)、阿羡(羡慕)、阿厭(厭世)和阿尷(尷尬)。新舊情緒展開混戰,當中涉及價值判斷、利弊權衡。以韋莉進入高中並加入冰上曲棍球名隊作引子,盡情抒發青春期的青少年所遇到的種種情緒狀況。
影片始終以美國為背景,如環繞著故事的「冰上曲棍球」在本港並不流行,而且教育背景不同,美國小孩多活躍於運動,香港小孩則多專注於學業、考試,所以就算看著韋莉如何拼搏入名隊都難有共鳴。另外卡通Bloofy & Pouchy「百寶袋泡泡」及電玩劍俠Lance Slashblade,如果是調侃美國本土一些潮流經典的話,對香港觀眾也是成效不彰。
至於新操控者好像只集中於阿焦,其他阿羡、阿厭、阿尷都被投閒置散淪為配角。尤其阿厭其實頗能反映時下青少年一副厭世模樣,可惜發揮機會不多。
Pixar以往一向以「沒對白」取勝,但不知從何時開始,總喜歡喋喋不休,本片對白又多又快,成年人如我都消化不來,何況小孩?噢,對不起,這動畫從來不是給小孩看。可是一眾舊腦友阿樂、阿愁等仍是要搞一場甚麼「意識流」(其實意譯得不錯)冒險之旅;目的還不是在渲染七彩繽紛熱鬧的畫面滿足小孩?(縱使他們看不明白)。至於新鮮感當然不及第一集,在娛樂性方面,對當地觀眾可能更佳;一場嘲諷「動畫工場」的動畫師營營役役隨後得到解放的戲,可視為一個in-joke,熟知動畫操作背景的觀眾才懂得一笑。
電影到最後都是老生常談,好與壞兼收並蓄,活出自我最重要。
隨著韋莉長大,情緒會更加複雜…,還要拍下去嗎?Pixar想保著「具創意」的招牌,務請見好就收!
陸凌綠

《公開試當真》短評

一試定生死?

自從中學會考及高級程度會考被中學文憑試取代後,「一試定生死」再次成為現今中學畢業生的「魔咒」。其實「一試」是否真的會「定生死」?這實在見仁見智,因為現時中學畢業生的出路甚多,未能經JUPAS進入大學,都可以修讀副學士,然後在完成此課程後繼續攻讀大學的學士學位,與經JUPAS進入大學的畢業生同樣是大學生,同樣會獲得大學畢業的資歷。

《公開試當真》的製作人員嘗試做一個「實驗」,讓一向不太讀書的文憑試考生滕毅康在開考之前的四個月內完成三年的課程,如果他真的有飛躍的進步,繼而成功進入大學,這當然會對現今考試制度作出前所未有的嘲諷,但如果失敗了,此結果實屬正常,證明中學生真的需要用三年時間準備文憑試。此紀錄片似乎標榜「考試就是一切」,雖然他的父親在學業以外還會重視他個性的培養及待人接物的態度,但整部片的焦點仍然放在「考試就是未來」的理念上,特別是許賢的母親說她至現在為止因他而感到自豪的時刻依然是他在中學會考中取得21分的佳績(他已是30歲的成年人,應考中學會考已是十多年前的事),當年能順利在原校升讀中六,已證明無論子女的年齡多大,父母對他們的考試成績仍然銘記於心。可見考試在父母心底裡的重要性及其對父母評估子女個人能力的影響力。

筆者看《公》時,覺得阿康的經歷有點「悲哀」。因為他醉心足球,未能成為全職運動員,希望入讀香港浸會大學體育系,又需要在文憑試中五科取得25分,他廢寢忘餐地在四個月內決心考好文憑試,明顯是為了自己的前途奮鬥。他在考試之前日夜顛倒地溫習,「急就章」的做法使他頭暈跌倒,雖然只是一次意外,但正反映公開試為他帶來的「禍害」。最後他對自己的文憑試成績失望,唯有攻讀副學士課程,正好證明中文科補習名師林溢欣口中「不可能用幾個月時間完成別人用幾年完成的課程」的推斷絕對正確。或許他獲得的結果並非最重要,他在四個月內努力讀書的過程能成為其過著積極人生的「起點」,但願他在那幾個月內學會如何積極過活,在攻讀副學士的過程中仍然抱著這種態度完成學業。

很多時候,考試是一種「心結」,片中許賢應考文憑試的中文及經濟科,姑勿論成績如何,其實是一種「心理補償」。《公》反映考試對香港人的影響很大,即使考試過後十多二十年,我們再發惡夢時仍然會回憶當年應付公開試的情景,已證明像許氏一樣對公開試有「糾結」的成年人實在不少。但願觀眾在看完《公》後能放下「過去」,忘記公開試帶來的夢魘,以積極的態度擁抱現在,並努力地奔向未來。

曉龍
《壞蛋獎門人4》Despicable Me 4

玩盡特務英雄電影
《壞蛋獎門人》系列一向最好看和最好玩的都是「迷你兵團」Minions,全部倒蛋小鬼,笑刺肚皮。一看海報如《神奇四俠》石頭人的Minion,就知是惡搞英雄片。果然真的變身山寨版《神奇五俠》搞笑英雄片段,有如以往的「MAD」雜誌一樣。雖然「迷你兵團」升喱成了間諜組織,陣容鼎盛…,不過這集主線是回到犀利哥Gru身上。老同學進行復仇大計,一切安排造型設計皆熟口熟面,當然箇中跟主題無關的堆堆砌砌多不勝數,如犀利嫂去髮型屋兼職惹禍,在超市遇著仇人追殺,配樂竟是《未來戰士》,真拿他沒法!
鄰家女孩要去偷東西一段也是與主線無關,但勝在有設計、有笑料,顯示犀利B的潛能作為下集鋪墊亦未嘗不可。看著看著,又有點像《超人特工隊》The Incredibles那個B仔…。
整個故事大雜燴一般甚麼都有,總之熱熱鬧鬧又胡胡鬧鬧,無處不繽紛就是!明顯是新意欠奉,但以饗一眾Minions粉絲都算合格過關。
陸凌綠

《長夜盡頭的微光》短評

同是天涯淪落人

《長夜盡頭的微光》內藤澤美紗是經前症候群(PMS)患者,每月都有一次情緒失控,平日心情安穩,突然大發脾氣,病徵明顯。山添是驚恐症患者,平日的生活正常,但在病發時的特殊反應,卻會嚇怕他身旁的人,故他的病徵亦十分明顯。在日常生活中,兩人幾乎必定會被旁人歧視,這是大家意料之內的事。故他倆命途坎坷,從她在第一份工作中的遭遇及她的上司對她充滿著不滿的目光,已可略知一二。

上述兩人同是天涯淪落人,互相包容,彼此支持,由於同病相憐,遂發展出一種只屬他倆的同理心。筆者看著他們互相關心,彼此體諒,覺得他倆有機會成為同事,並彼此認識了解,是他們生命旅程中的幸運,但這種幸運並非垂手可得,需要他倆各自付出時間和精力深入地了解對方,在彼此設身處地地代入對方的處境中,這種在朋友與情侶之間的關係才能成為「事實」。片中他倆在「長夜盡頭」碰見彼此,並成為對方的「微光」,這實在是他們獲得的前所未有的祝福。

不少觀眾可能認為他倆彼此關顧,互相支持,但沒有相愛,實在十分可惜。但愛其實無需多餘的「框框」,他倆可能走在一起,彼此交談,已十分滿足,無需刻意建立特定的關係。或許他倆在片中相處的時間不算太久,仍未發展至此關係。假如像荷里活電影一樣動不動便談情說愛,反而變得俗套。片末男女主角分開了,沒有發展進一步的關係,觀眾可能覺得可惜,但「清茶淡飯」而沒有加添多餘的「味精」,可能正是導演三宅唱日式純愛電影的獨特風格。

有病的人總以為自己會孤獨終老,像片中兩位主角一樣。初時他們自卑自憐自怨自艾,彷彿整個世界沒有人了解他們,但在偶然的機會下,碰見願意了解自己的人,就會燃點自己生存的意志,燃起他們繼續活下去的希望。同理心可以救人,不單可結識同行的友伴/知己,還可找到合適的傾訴對象,這對他們身心靈的發展都有莫大的裨益。故感同身受地代入別人的處境,是助人自助的美德,對自己來說,可以透過別人治癒自己身心的創傷;對別人來說,可以幫助他在同路人的陪伴下逐漸恢復自己的「元氣」,同樣功德無量。

曉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