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引子》(Four Hands)
兩岸關係看似重要,實際上到底有多少台灣的民眾真把它看回事?其實頗有疑問。起碼台灣電影中以兩岸為題材者著實拍得不多,除了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老莫的第二個春天》(1984)和《海峽兩岸》(1988)較重要外,直至二十多年後才有行將推出的《麵引子》。
麵引子,俗稱為老麵或老酵母,做饅頭得放「麵引子」才能發酵,蒸出一顆原味的山東饅頭,本片以此引喻兩岸人民斬不斷的文化和血緣關係。
本片改編自大陸山東電影製片廠影視製片中心主任趙冬苓原著的文學劇本《山東饅頭》,描述青年孫厚成在剛為人父時便在路上被拉伕而跟親人硬生生分離,直至五十年後才以做饅頭的退伍老兵(吳興國飾)的身份,在續絃生的女兒家宜(葉全真飾)陪伴下首次回青島老家探親,但他的兒子家望(耿樂飾)對這個不負責任的父親 十分痛恨,完全不接受他是自己的「家人」,更認為那個所謂的妹妹根本就是「外人」,老孫遂在悲痛拜祭亡妻後黯然返台。十年後,老孫中風入院,命在旦夕,家望在叔叔力勸下,攜同自己的女兒歲歲(趙仕瑾飾)乘直航飛機抵達台北,準備見父親最後一面。豈料老孫這一場病,終於使家望弄明白了為甚麼父親遲遲不回老家見妻兒一面的苦衷,自己對父親長達半世紀的誤解和積怨遂因而化解,也心甘情願接受了台灣的妹妹成為「一家人」。
本片以兩岸發生歷史巨變的一九四九年為故事的序幕,多少大陸青年就是在被國民政府拉伕這種身不由己的情況下被迫離開家人,以小兵的身份來到陌生的台灣展開了另一個人生,可是在他們的內心深處,無不對不告而別的老家親人有一份割捨不去的思念之情和內疚之感,因此才促使台灣政府在一九八七年宣佈了開放探親的政策,使隔絕了數十年的兩岸倫理親情有了重續前緣的機會。本片的劇情以兩段相隔十年、易地而處的探親戲為主體,透過孫家三代人的互動過程,焦點清晰地指出了化解兩岸矛盾的一個可行方向:拋開先入為主的偏見、試圖瞭解對方的立場和難處,互相體諒包容,問題總有解決的一天。編導以家望女兒歲歲和家宜兒子(張雁名飾)這一對沒有歷史包袱的孫家第三代很容易就能彼此接納並建立起感情,對比他們的父母輩是多麼困難曲折才能找到「共同的語言」,反映出事緩則圓的至理,而「時間」還的確是療傷的良藥。
身為老兵下一代的李祐寧,對於孫厚成這一代少小離家老大回的老兵那種「有家歸不得」和「有兒不相認」的內心痛苦,固然都刻劃得相當動人,難得的是對大陸兒子心中的那一股恨和怨,以及他對台灣妹妹那種十分微妙的「爭正統」鬥爭心理,也有相當細膩入微的反映,遂使三位主角的每一次相聚都成了各有立場、各有心事的角力場,戲味十分豐富,大大彌補了情節本身的單調。而前後兩段易地而處的探親戲的有趣對照,也使得最後的大和解過程具有自然產生的說服力,使本片避免成為另一種主旋律電影。
為了增加這個家族故事的真實感和擴大它的時代意義,老孫的住處特選在老兵聚居的臺北市郊寶藏巖實地拍攝,又花了一些篇幅描寫處境類似的兩位老兵好友,以及寂寞老人喜歡打發時光的「紅包場」的一些風光。整體看來編導風格雖然比較老派,但是發展流暢而感情紮實,演員也有高度投入的演出。
梁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