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四月

港產不再

   Posted by: admin   in 關於兩岸三地電影創作的議論

近年,本地電影業為了自救,北望神州,積極與內地電影機構合作之餘,更在劇本及拍攝取向上作出調整,確保影片配合國情,不會有違風化,傷害中國人民的尊嚴和感情。

今時今日的港產片,只剩下技術上的港產演員港產、拍攝地方港產、編劇港產,跟七十至九十年代那種以香港為主體、體現本土情懷、彰顯本土荒誕的港產片,大相徑庭。回首過去,一齣齣具代表性的本地電影,不論是倫理溫情,還是光怪陸離,或多或少流露著港人感情無定的廝磨、機靈啜核的急智、身份模糊的張惶。憑著獨特的歷史背景,九十年代以前的港產片可謂百花齊放,爭相為港人說話,為港人遺情,體現出香港另類變天、難料順逆的複雜情緒,一種港人獨有的忐忑和憂慮。

時至今日,回歸已近十二年的香港,縱然撥開雲霧,卻未見青天本地政治侷促、經濟不景,令本就五勞七傷的電影業收益驟跌,近乎欲救無從。香港電影因應時局變遷,始以輕鬆愛情小品掛帥,選擇恰如其份地發揮娛樂、解悶、消磨的作用。但是強敵環伺,南韓、日本、台灣,以至近年新興的印度及伊朗,靈感滿溢,創意迸發,各自在政府及國民的熱烈支持下,迎頭趕上,甚至超越。單以南韓為例,其電影事業近廿年急速攀升,可謂有賴政策及社會環境:在政策方面,當地政府早年實施配額制,規定全國戲院每年必須有一百四十六天放映本土電影,先讓本地製作站穩陣腳,繼而抗衡荷里活製作,即使近年配額減少,由於根基穩固,韓片現時仍穩佔韓國逾五成票房。在創作方面,南韓的近代史,可謂命途多舛,波譎雲詭:曾為日本殖民地,經歷骨肉分離的韓戰,受過戰後的軍法統治,灑過鮮血爭取民主,當中不論是宏觀的政局變遷,還是微觀的人情洗煉,都為南韓導演及編劇提供不少優質的故事素材。再加上適逢政治解禁,經濟發展迅速,兩者均鼓勵新晉導演不斷嘗試、試探和挑戰,處理一些韓人最重視的議題,如制度不公、南北僵持,以及飲食男女的現代生活。曾經負笈重洋的新生代導演紛紛回韓,將外國拍攝手法揉合韓國本土的價值風情,令影片不但觸動南韓人的心靈,亦令外國人另眼相看,揚威海外影展。最著名的例子有導演朴贊郁的「復仇三部曲」,成功將復仇升格為暴力美學,風格凌厲,被視為南韓成功打入歐美電影市場的黑船。隨後荷里活對韓片也趨之若鶩,積極購入優質劇本重拍,韓風之急勁,一時無兩。

南韓沒有什麼祖國的靠攏。將眼光投向全世界,是韓國電影業成功之重要因素南韓明白,即使現在全球什麼都邁向一體,唯獨文化不能邁向一體。文化產業所追求的,不是同化,而是多元﹔不是奉應,而是特色﹔不是妥協,而是奔放。韓國電影成功保留本土獨有的悲情、恐懼、跳脫的Psyche,敢於顛倒、突破的橋段,以經轉化再造外國技法呈現世界,結果成功打造獨一無二、震撼人心的電影風格,備受國內外推崇之餘,更為國家帶來可觀的收入。韓國電影以本土人情為根,拍攝另闢蹊徑,任編導演縱橫馳騁,未聞要為某地區刻意經營。

反之,港產片單靠祖國,對電影業而言,固能解一時燃眉只要謹遵內地法則、洞悉內地獨有民情,自然順風順水,隨時收個滿堂紅。然而,內地有關電影法則及禁忌教人無所適從,結果令本地創作人選擇自捅三刀,創作謹言慎行,又或將製成品凌遲處理,剮得體無完膚。他們的版本,雖說為檢察機關滿意,成功取悅內地觀眾之版本,但它更是一個主動與世界脫軌的版本。就如國內接受的正邪分明、不嫖不賭,在外國眼裡只是了無驚喜、脫離現實。如斯港產片,只餘土法,再無本土的靈魂,無以為港人說項言情、爭取外間的注意及共鳴。內地人既不能從港產片中窺見我們,外國人亦不見港產片再探索出什麼特色驚喜。港產片一淪為地球村的小眾娛樂,也就不再是屬於我們、屬於世界的文化產物。

為了大陸,我們放棄世界。

本地電影業一心北望,只會繼續帶來一套套跟世代脫節、共鳴欠奉、創意受箝的電影。自絕世界的同時,結果令香港要更依賴內地,在創作再作妥協,跟世界又走得更遠,促成一個惡性循環。試問還會有電影道出我們的迷茫、無奈、焦惶、驚恐嗎? 香港人,外國人,還看港產片幹麼?以一條財路換走一條出路,值得否?

嚴櫻(筆名)

This entry was posted on 星期日, 四月 19th, 2009 at 08:14 and is filed under 關於兩岸三地電影創作的議論. You can follow any responses to this entry through the RSS 2.0 feed. Responses are currently closed, but you can trackback from your own site.

Comments are closed at this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