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鈴芽之旅》(Suzume)

公路電影起療傷作用

可以說是融合日本人創傷的《緣路山旮旯》。當然劇本比《緣》完整百倍;是一齣可以將災難、神明、生死、愛情、親情共冶一爐,渾然天成的公路電影。此片比前二作更易懂易看,全片毫無冷場,聲畫震撼,IMAX效果更佳。聲演有深津繪里、染谷將太等大明星助陣,娛樂性超強。精緻絢麗的畫面今回不限於小城大鎮,而是遊走全日本。新海誠不單畫功強,處理大場面(蚯蚓出籠)與小動作(貓咪扮萌)亦有一手,一輪的地動山搖令你手心冒汗;一輪溫馨佻皮讓你哭笑不得,徐疾有致的導演技巧已不下於大師級。能做到曲高絕不和寡,莊諧並重有之,我看繼宮崎駿後唯一能有此本領的動畫導演就是新海誠。

由於日本經常地震,人民從小到大早已有一份置生死於度外的豁達,從不忌諱談生論死,因為沒有忌諱、沒有規限,所以「創作力量同幻想,會嚇你一跳」,而動畫正是天馬行空的優越載體。這趟的三腳小櫈和關門師確實令我意想不到,有趣新鮮。《鈴》片除了具象化他們一向要面對的災難外,還肩負起一個療傷作用。311明顯是重要引申,鈴芽的遭遇則是一種解脫。

二小時多的劇本本來都一氣呵成,可惜尾段有點洩氣,黑貓出現有欠交代,之後的鋪排亦有欠周全;原來最愛鈴芽的是大臣!那麼草太一路以來表現轟烈澎湃的大龍鳳就變得多餘次要了。被成全者亦會讓人嗤之以鼻,二人重聚情何以堪?

始終瑕不掩瑜。碩果僅存的2D動畫,仍然值得大家進場、鼓掌!

陸凌綠

《海邊電影院》Empire of Light

戲院是個人記憶也是集體回憶

我還是喜歡稱它「戲院」。中譯片名的水準真是每況愈下,莫說像以前的《一樹梨花壓海棠》,連《淫賤打樁機》也沒有;文采、創意皆欠奉!真不明白為何要譯作《海邊電影院》(亦與另一日本片同名)。這家戲院沒錯是在海邊,但海不海邊其實與內容無關係。沒文采沒創意的話,乾脆叫「帝國戲院」不就更好嗎?起碼一聽見「帝國戲院」已覺得很懷舊。

無獨有偶,早陣子史匹堡也是懷他「媽」的舊,以「電影」貫穿母親的故事。這回森曼達斯的女主角Hilary也是以母親為藍本,貫穿「戲院」故事懷他媽的舊。背景為八十年代,Hilary(奧莉花高雯飾)是這家英國海邊小鎮戲院經理,某天一名黑人小伙子闖進了她空虛寂寞的心,一段水月鏡花的母子戀隨之而起。一個被歧視的黑人;一個有抑鬱症被上司作洩慾對象的單身婦;導演刻意去呈現那種不被認同、被唾棄、被欺壓的不安狀態,更突顯兩人的相濡以沫、惺惺相惜。奧莉花高雯演這個抑鬱症的婦人實在淋漓盡致;從枯木逢春,到亢奮失控,再回歸淡然,每一個層次均有不同變化的演繹。相反,黑人小子米高禾特就被比下去了,不懂演戲之餘又沒俊俏臉孔,本來是一個很好發揮的角色,內心戲亦多,卻被他演得失色尷尬。

嫌沒有俊男美女的母子戀悶藝,不妨寄情懷舊戲院;也該是導演最想懷緬的部份。戲院總有小食部,爆谷零食必備。鋪有地氈的樓梯,寬敞的座椅,有紅色帷幔的舞台,超大的銀幕…,這一切,都是兒時回憶。當然還有放映菲林的放映室、放映機和一餅一餅的菲林;資深的放映師看著銀幕上閃爍的標記就能快而準地接片…真懷德、彼得斯拉…,畢竟菲林年代已成過去。在精心的攝影與配樂下,看到曾經堂皇的戲院大廳破落塵封被野鴿霸佔,更令人覺得蕭瑟淒清。

戲院是消閒娛樂之地,也是逃避現實之所。它的存在因為有故事、有回憶、有你和我。同哭同笑。

陸凌綠

《海邊電影院》短評

同是天涯淪落人

《海邊電影院》的故事在八十年代初期發生,當時的英國社會內歧視情況嚴重,種族、殘疾歧視的情況多不勝數。片中戲院經理希拉莉(奧莉花高雯飾)與新任戲院職員史提芬(米高禾特飾)同是天涯淪落人,前者患上抑鬱症,精神狀況不穩定,行為與常人不同,不被當時普遍的社會人士接納,經常產生孤獨和寂寞的感覺;後者身為黑人,無端被捲入當時白人社區內流行的「種族歧視」運動內,即使對這種歧視情況習以為常,仍然感到無奈和壓抑,孤單的感覺湧上心頭。

史提芬遇上希拉莉,兩個遭遇及命運相似的人互相憐憫、彼此同情而互生情愫的人際關係發展實屬必然,因為他們都是被整個社會「孤立」的弱者。他倆沒有好友,遑論會有知己,彼此愛上對方,實因孤獨感在對方面前得以減弱,寂寞感亦在與對方相處的過程中得以消減。他倆都希望有同路人,正是英國海邊小鎮的帝國戲院為他倆提供建立感情的場所,彼此日趨親密的關係又與該戲院放映的浪漫愛情片深情的內容互相輝映。這種自然出現而「恰如其分」的愛,正是全片最動人的地方。

導演森曼達斯曾經憑《美麗有罪》諷刺當時殘酷的社會現實,其敏銳的社會觸覺使觀眾津津樂道,《海》不例外,同樣針砭時弊,強烈批評當時嚴重的歧視問題。最諷刺的是,史提芬在日常生活中被白人歧視,擔任戲院職員時,卻模仿傷殘人士觀眾走路的姿勢,變相在他被歧視的同一時間內,他亦歧視當時社會中的弱勢社群。他的行為被希拉莉譴責,其後他知錯能改,不再犯同一錯誤。由此可見,被歧視者反過來歧視別人,只會造成難以逆轉的「歧視循環」,即使她有心理問題,仍然旁觀者清,立即指正他的錯誤,這證明她是一個有良知的人。到了今時今日,歧視問題在英國國內仍然存在,但願社會上有更多像她的人,使此問題在不久的將來得以大幅度減輕,甚至完全消失。

片末希拉莉與史提芬「各取所需」,前者復職而繼續在戲院內工作,後者到大學追尋自己的理想,相信這是創作人樂觀的期盼。因為他倆身為弱者,仍然能憑著自己的努力實現個人的願望,這是兩個角色找到自我的最佳方法,亦可能是創作人拍攝《海》時最大的心願。

曉龍
《鯨》

感恩能讓香港觀眾看見

嘩!思前想後,從創作、到製作、以致宣發層面, 《鯨》確實一例。首先,能排片能上映能讓觀眾看見已經感恩,燈油火蠟每場都係花銷,片商永遠排最高流量電影以達到利益最大化是無可厚非,那怕明明是爛片、絕對的爛都能成就香港票房紀錄的今天,沖著流量賺大錢,全無道德問題,只不過熱愛電影的觀眾,可以看到優質電影的機會只會越來越少。
《鯨》展現極對的好,同樣是一個主場景拍攝(低成本無錢轉境),高下立見,曾在IMDB評論那部港片是舞台劇而非電影之際,佢立即搞多個舞台劇會見觀眾,無他,就是唯利最大化。當電影院觀眾與舞台劇觀眾混為一談,損害電影市場屬於摧毀性;《鯨》在香港能上映,讓本土影院觀眾再次思考,點解同是一個場景拍攝完畢,《鯨》可以到這個層次,乜野係有分鏡、場面調度,再而說到戲,到最基本乜野係好電影本身!
劣幣驅逐良幣,經濟學理論引申至社會現象,在香港才會看到那些一再破紀錄的香港電影;真心一句,有周星馳利害嗎?星爺!各流量王子,別再摧毀香港電影行業。《鯨》在這個時候上映,確是剛剛好,觀眾眼光是明亮的,但觀眾也愛看謝片場演唱會,下次謝票場要唱兩首歌先得,唱到倫敦全世界、場場票房都因為謝票,跑死各演員,如舞台劇一樣路演先至得!!!!
Kepa
This entry was posted on 星期二, 二月 28th, 2023 at 20:42 and is filed under (新)影評快訊, 影評試影室, 香港影評人協會. You can follow any responses to this entry through the RSS 2.0 feed. Responses are currently closed, but you can trackback from your own site.

Comments are closed at this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