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二月

《殘影空間》

   Posted by: admin   in 香港影評人協會

雷聲大,雨點小?

《殘影空間》一開始,便是香港兩大精神科醫生徐曉靜(鄧麗欣飾)與仁重光(謝君豪飾)的「對決」,討論人性本善還是本惡的問題,這本來是偵查恐怖的凶殺案宏大的題旨,是一個非常「震撼」的開端。跟著香港出現多宗殘忍的凶殺案,疑犯不約而同都是仁醫生的病人,這導致徐醫生及警察阿發(姜皓文飾)都懷疑仁醫生教唆他的病人謀殺,因為他不斷勸喻他們不要壓抑自己,要釋放自己,這導致他們自以為殺死自己的身邊人是釋放自己的最佳方法。上述的影片開端及前段的情節發展本來引人入勝,可惜創作人「捉到鹿不懂脫角」,以為用了具豐富懸疑性的引子便能使觀眾投入於故事內,殊不知其中後段內多位病人陸續殺人的情節欠缺了充足的心理描寫,導致角色的描寫「缺陷」多不勝數。原本一個大有可為的故事,卻因角色個性及行為欠缺足夠的描述,引致其最重視的題旨欠缺了闡述的空間,淪為只標榜血腥暴力畫面的奇案片,當中影片層次的急速下降,實在使筆者始料不及。

例如:《殘》內蔡瀚億扮演的老師本來是好好先生,文質彬彬,其後突然淪為殺人犯。這一定是他精神失控、情緒異常所致,但為何他會出現這些急劇的變化?為甚麼他與仁醫生說了幾句話後便嚴重失常?很明顯,他的角色欠缺了多層次的描寫,導致其心理及精神變化太急太快。沒錯,他是病人,「突然失常」是他的病徵,最後殺人實屬合情合理,但為何他在一剎那間不能控制自己?這實在匪夷所思,因為此片的劇本沒有任何的解釋。此外,徐醫生是專業人士,且是精神科的專家,理應有很高的EQ,為何她看見父親(袁富華飾)時會突然失控?這可能與她的童年回憶有密切的關係,但影片在她失控之前不曾披露由他做成的悲慘童年回憶對她產生的嚴重影響,只在少許鏡頭裡透露她痛苦的回憶是她長大成人後經常鬱鬱寡歡的主要原因,對她的心理描寫不足,導致其後她突然失控的行為欠缺說服力。常說劇本最重要的是「人物、人物和人物」,《殘》的編劇未弄清楚人物的心理狀態,對他們的心理浮光掠影的描述,導致他們失常的行為欠缺足夠的心理「承托」。影片創作人對精神病病人欠缺充足的了解,是全片最大的敗筆。

另一方面,《殘》只有九十多分鐘的片長,但牽涉的角色眾多,這使觀眾只「走馬看花」地觀賞每一個角色,遑論對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余香凝飾演的闊太,長期被丈夫「家暴」,一開始她以受害者的姿態出現,至後來她的丈夫被發現在家中泳池內「突然死亡」,她成為最大的疑犯。影片沒有仔細交代她失常的過程,遑論曾深入地挖掘她鮮為人知的陰暗面,這導致我們經常被「蒙在鼓裡」,彷彿只從無知的第三者的角度看整件事,卻沒有機會投入其中,更不可能想像自己可在視聽層面上「親身接觸」她。由此可見,《殘》空有宏大的佈局,卻欠缺了細膩的鋪排,嚴重忽略了精細的角色描寫,這導致全片出現了眾多的「人物介紹」,其後卻無以為繼,最後由徐醫生擔大旗「製造」全片的高潮,筆者本來以為她還會有一些鮮為人知的後續發展,殊不知此高潮已是全片的結局。看畢全片後,筆者相信無奈和迷惘是對《殘》最貼切的觀後感。

曉龍

This entry was posted on 星期日, 二月 26th, 2023 at 16:14 and is filed under 香港影評人協會. You can follow any responses to this entry through the RSS 2.0 feed. Responses are currently closed, but you can trackback from your own site.

Comments are closed at this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