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二月

《想見你》

   Posted by: admin   in 香港影評人協會

是否宿命論?

每個人面對摯愛死亡時,都希望時光倒流,返回過去,拯救他/她的性命,這是人之常情,《想見你》便從這一點點的希望開展整個故事。片中黃雨萱(柯佳嬿飾)不捨得李子維(許光漢飾)意外死去,欲返回過去改變他的命運,使未來的她可以繼續與他在一起,不會孤獨度日。但在過去的時空裡未來的他又有同樣的想法,同樣返回過去改變她的命運,使未來的他可以繼續與她在一起。而片中黃雨萱與陳韻如和李子維與王詮勝的外表竟差不多一模一樣,這使他們彼此的關係更顯複雜。很明顯,即使筆者不曾觀賞同名的電視劇,只觀賞電影版,對他們的關係一知半解,仍然會覺得「不可逆轉的命運」是全片的中心思想,因為不論她/他如何嘗試在過去的時空內改變命運,依然不可能避免「血光之災」,其命運很大可能只有兩種可能性,一是他死去,另一是她死去,他與她都能健康地生活至未來,從「不可逆轉的命運」的角度看,根本難以出現。因此,宿命論籠罩全片,不論你喜歡與否,都必須接受命運的安排,亦須接納人力不能勝天的悲哀。

在《想》的最後,子維決定向雨萱求婚,他與她都選擇「活在當下」,改變不了命運,唯有改變自己的行為,可能希望他倆的命運會因其行為的改變而隨之轉變。片中「多重宇宙」和「平行時空」概念的應用,可能使觀眾看得一頭霧水,特別是像筆者一樣的觀眾,對他倆的背景所知不多,可能需要在觀影後多花一點時間和功夫才可釐清他倆在某一時空的特定遭遇和命運如何影響他倆的關係,以至他們的未來。無可否認,雖然「多重宇宙」和「平行時空」都不是十分複雜的概念,到了現在,已有數十齣不同地域的電影採用此兩概念,但它們都花了不少鏡頭呈現相關的細節。可惜《想》的創作人似乎假設觀眾已看過同名的電視劇,在擁有「既有知識」的大前提下,要了解片中此兩概念在他們的際遇及彼此的關係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理應沒有太大的問題。惟過去、現在與未來在畫面上的交替出現,的確考驗觀眾在腦海內組織關係圖的能耐,屬於她、他與他倆的時空分別交替地出現,著實需要更多相關的細節和線索,觀眾才可捉摸其命運發展的紋路,以及其特定的際遇怎樣影響各自的未來。因此,筆者在觀影過程中覺得其故事情節有些微「混亂」,可能因自己並未「做足功課」,《想》的創作人亦需負上一定的責任。

或許《想》的創作人花了不少「力氣」呈現多個不同的時空,明顯忽略了子維決定向雨萱談情說愛的浪漫感,但這卻是全片最大的賣點。部分感性的觀眾入場觀賞《想》前可能期望此片為他/她帶來溫馨感人的愛情感覺,讓他們享受沐浴愛河的虛幻式歡愉,以及與另一半經歷生離死別的超現實感覺。但他們入場後卻發覺自己只忙於釐清不同時空之間的差異,以及他倆在相異的時空裡「進進出出」所帶來的影響,以及其隨之改變的命運。他們觀影焦點的轉移已直接使其享受浪漫感的「閒情逸致」嚴重流失,需要花掉不少腦力之餘,還令他們失去了在虛構世界中談戀愛帶來的滿足和喜悅。幸好他們仍然看見三位落力演出的俊男美女,即使對影片整體的故事情節稍有微言,仍然會欣賞三位的傾情演出。或許三位的出現,已是他們入場的最主要原因,在明星效應的大前提下,他們已可把故事細節的瑕疵拋諸腦後,至影片結束時可能已完全淡忘,因為他們已沉醉在觀賞俊臉美顏的虛幻空間裡。

曉龍
This entry was posted on 星期六, 二月 11th, 2023 at 20:41 and is filed under 香港影評人協會. You can follow any responses to this entry through the RSS 2.0 feed. Responses are currently closed, but you can trackback from your own site.

Comments are closed at this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