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二月

《巴比倫:星聲追夢荷里活》

   Posted by: admin   in 香港影評人協會

追不上時代變化的悲歌

在電影圈內要生存,必須懂得靈活變通,且要追上時代的變化。《巴比倫:星聲追夢荷里活》裡內莉·拉洛伊(瑪歌·羅比飾)僥倖被看中擔演默片女主角,憑著出色的演技和細膩的身體語言,本來有持續走紅的機會,可惜當時正值默片過渡至有聲電影的時代,她習慣性的隨意走位,使她難以適應演出時兼顧咪高峰位置的需要,導致多次NG,甚至令一位製作人員因長時間在酷熱侷促的環境下工作而「壯烈犧牲」。以往在默片演出,無需注意自己的聲線,但她在有聲電影演出時,卻必須調校自己的聲音,方便現場收音,以符合角色的個性和行為。由於她的聲線太尖,音量太高,觀眾聽起來會覺得相當刺耳,不論她如何努力,都難以追上時代的變化,因為這是她先天的「缺陷」。故她後來離開了電影圈,自暴自棄,豪賭終日,導致負債累累,她的遭遇和經歷實在值得同情,與其說她背棄了整個時代,不如說整個時代放棄了她。因此,電影圈講求天分,但時代卻因應不同的形勢選擇具有不同天分的演員,她身處於電影技術急劇變化進步的時代,而她的天分卻難以跟隨這些變化而調節,這實屬她的不幸。

不過,不論時代和技術如何轉變,電影圈從古至今都是一個講求實際利益的名利場,是聲色犬馬、紙醉金迷的大染缸。從《巴》一開始,我們已看見荷里活電影界幕前幕後的演出和製作人員狂歡盡慶,自由奔放地玩弄性和道德,在世俗化的宴會內,彷彿百無禁忌,亦可開放自己,在吸食毒品後,便在自我的「幻想世界」內獲得前所未有的「自由」,亦得到從未擁有的「快樂」。有一個很吊詭的情況,電影是夢工場,讓幕前幕後的人發夢,但又在現實的製作過程中講求實質的利益。例如:本來傑克·康拉德(畢·彼特飾)和內莉是默片時代當紅的巨星,他們有份演出的影片大受歡迎,甚得觀眾的喜愛,但至有聲電影的時代,他們已經「過氣」,甚至沒落,其夢想的旅程已經完結,遑論會有再次發夢的機會。很明顯,他們曾經被「包裝」為紅極一時的天皇巨星,到了不再有「被利用的價值」時,即使繼續嘗試在此名利場內大搞人際關係,尋找演出機會,都仍然於事無補。因此,《巴》內金碧輝煌的豪華宴會其實是一面影射人性的鏡子,他們的遭遇正好說明荷里活內人與人的關係只基於利益,失去了利益,彼此已沒有多大的關係,遑論會有甚麼人情和人性。

很諷刺,雖然黑幫在荷里活電影內橫行無忌,但如果能逃離他們的魔掌,仍會有一線的生存空間,甚至可以重新開始。《巴》內導演曼尼·托雷斯(迪亞哥·卡爾瓦飾)愛上了內莉,但她沉迷賭博,欠下巨債,他無法可施,找朋友幫忙,本來一切順利,其後發覺黑幫頭目占士·麥凱(杜比·麥奎爾飾)只收到他的道具銀紙,他唯有拉著她逃走,但其後她「突然消失」,他唯有一個人暫時逃離美國,轉至墨西哥謀生。可能當時跨境的通訊設備不太先進,他離開美國,便能安然無恙地在異地重新開始,及後重返美國,即使曾殺害占士的手下,都不曾被追捕。這種「超現實」的情節處理,就是為了讓他繼續生存,有機會再次進入美國的電影院看《萬花嬉春》,憶起以往自己在製片廠工作的往事。這是他個人的回憶,可能是《巴》的創作人懷緬那個默片過渡至有聲電影的時代的回憶,亦是鍾情於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荷里活電影的觀眾的集體回憶。因此,《巴》不單是一齣懷舊的荷里活電影,亦是寫給默片創作人的一封「情書」。

曉龍

This entry was posted on 星期六, 二月 4th, 2023 at 10:22 and is filed under 香港影評人協會. You can follow any responses to this entry through the RSS 2.0 feed. Responses are currently closed, but you can trackback from your own site.

Comments are closed at this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