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快訊第590期
《分貝恐襲》(Decibel)
「分貝炸彈」意念新鮮有趣,吸引力不俗。(以下有少許劇透)
基本上是將兩個故事拼湊為一個故事;而這兩個故事其實自己好好發展已經很好看,不明何以硬要拼在一起?(可能製作費太多吧…)
第一個故事是軍事潛艇副官因一宗魚雷追擊事故引致全艇一半士兵死亡。第二個故事是炸彈狂徒恐怖襲擊。而兩者的連繫是「復仇」。
先撇開故事,娛樂性是滿分的,爆炸、追逐、動作兼而有之,毫無冷場。非線性的故事鋪排令戲劇性和張力增強,亦提高了觀眾的好奇心追看下去。題目標榜的「分貝炸彈」當然是最有趣:遇到噪音、高音倒數時計就會加快;橋段類似《無聲絕境》,以此作官能刺激通常無往而不利。而幾場爆炸都逼真震撼,導演以交替剪接營造緊張氣氛,效果加倍。魚雷追擊潛艇一場絕不苟且,大製作格局,有姿勢有實際。
說回故事,其實潛艇事故與炸彈復仇的關係委實不大,即是說:是不是潛艇死人,狂徒都可以用炸彈來復仇,那為何要是潛艇?況且那是私人恩怨,犯不著廣佈炸彈濫殺無辜。最後的所謂「黑幕」也只是得過且過交代,與公眾的譁然成反比,那何須搞一場大龍鳳?犯駁位不少,當然又是搵戲來做。這些劇本上的不足,可能是兩個戲種勉強綑綁而致。
然而,箇中的「抉擇」主題,總算有點啟發;當你要二選一的時候,可能答案還有「三」!先不要絕望。
陸凌綠
《五腥級盛宴》(The Menu)
電影題材有趣,吸引你進場;菜式擺盤精美,誘發你食慾。我作為觀眾或食客要求只有一個:「好睇又好食」。但這 MENU …
以一個場景來完成,屬低成本製作,要成功只能靠劇本。影片走荒誕黑色幽默路線,本來將人物變成菜單是頗有趣的構思,演變成兇案亦吸引,可惜殺人大廚乃至其追隨者的心理背景均缺乏描寫,殺人動機變得薄弱牽強,劇本不濟,一個賴夫費恩斯豈能單天保至尊?筆者看著手錶,過了近一小時仍然在介紹美不勝收的菜式…;當然影片明顯是嘲諷只吃裝修、吃環境、吃擺盤,往往吃不飽肚華而不實,走火入魔的飲食文化。不消三十分鐘已能表達的諷刺內容,卻用上大量漂亮優雅的美術來填充,與此等菜式無異。其中食客的片言隻語也推展不了甚麼劇情。反而筆者覺得將造菜理念發展為「邪教」,還能吸納追隨者作幫兇這點,更耐人尋味,更具諷刺性。被囚食客本有反抗逃生機會,卻噤若寒蟬,坐以待斃;原來都有「痛腳」被握(與現實太相似了),那麼無勇無謀,又真的罪該萬死。
最後的甜品「燒棉花糖」最引筆者垂涎。果然「一鑊熟」是最美味的!
陸凌綠
具諷刺性,但欠深刻
沒錯,扭橋是「製造」新鮮感的不二法門,《五腥級盛宴》亦不例外,把一次名人飯局轉化為凶殺案,充滿著懸疑感,本來令觀眾滿心期待,以為編劇會精心地扭橋,為我們帶來意料之外的驚喜,殊不知整齣戲「雷聲大,雨點小」,空有盛宴的浩瀚聲勢,卻欠缺細節的鋪排和描寫。
例如:《五》內星級廚神Julian Slowik(賴夫費恩斯飾)想藉著這次盛宴殺死所有仇人,宴會的鋪排華麗精美,餐廳的規模宏大,食物亦別具特色,其美不勝收的畫面確實為我們帶來一剎那的「驚豔」;但每道菜的份量甚少,片末Margot(安雅泰萊采兒飾)直接告訴他自己吃不飽,需要多吃一個芝士漢堡,正諷刺盛宴的食物設計精美卻「不切實際」,諷刺他只注重食物的外觀和味道,卻遺忘了其果腹的基本功能。
不過,《五》每次只用幾句對白交待Julian與每一位食客的積怨,他與電影紅星的瓜葛只限於其主演的電影對他的影響,但他卻堅決要致紅星於死地,片中的紅星無辜受害,我們亦難以深入了解紅星被殺的箇中因由。細節的重要性,正在於其增強情節的可信度,上述細節的「缺席」,使他殺人的合理性被大打折扣,遑論會增加我們對其情節發展的投入感。
由此可見,《五》的主線情節獨特,但欠缺了微細枝節的支撐,導致其可觀性只限於表面上每道菜式別緻的特色和美感,未能直接聯繫盛宴、復仇與「一鑊熟」的關係,更不能圓滿地解釋Julian要借此盛宴為名,以「血洗」自己厭惡的名人的主要原因。
《五腥級盛宴》:橋段沒有驚世駭俗但這”MENU”韻味深長
背景資料:當不了解劇本內容的可行性時,先了解某國的傳銷集團如何做到洗腦六親不認的技術手法、NLP、FBI的催眠禁術等等。仲唔明只可以講最Low的柬埔寨事件。
筆者先說明不穿橋,觀影過後韻味深長,要多看幾次,喜歡非常!如蔡瀾狠評”我媽家姐”(Omakase)係笨蛋一樣,《五》對現今Fine Dining係有好大意見,筆者十分認同:從對法國餐的基本認知係比客人品味而非飽肚;到中學老師用中指沾糞便後放入口品嚐,再請其中一位學生出來試試,學生照做後,老師問學生什麼味道?學生說屎味還是好味呢?老師話無味!老師再示範用中指沾屎,再用食指放入自己口品嚐,這種絕版教育就是《五》主旨。
不要問筆者是否那學生,不論你是誰誰誰走進《五》的餐廳,煮到埋嚟就話好食?那怕是à la carte量身定做,每人身上都有屎的中指,平常人前人後只用食指!Fine Dining的食指,背後沾了什麼東西的中指,只有各人自知,仲唔明呀?咁睇返《飯戲攻心》《明日戰記》簡單啲,唔知中指還是食指,只知已經成為香港本土電影史頭兩部好味作品。
題外話,《五》的營銷推送,筆者常說香港落後世界4-5年以上,如羊毛出自狗身上,豬來埋單?香港各Fine Dining餐廳即出《五》片中各道菜速銷,筆者第一時間買單,唔需做結拜小弟咁低手!2016年筆者比香港某些電影人笑罵,什麼前酒吧後電影工作室?他覺得筆者只想開酒吧。今年在曼谷終於找到案例,筆者遇到BAZ,王家衛監製One For The Road,BAZ將OFTR變成實體店;賣電影裡面十杯酒,天天爆滿,估計兩酒吧一咖啡廳三個月利潤夠開戲。別人笑我舔中指,我笑他人看不穿,當以為王家衛將《擺渡人》移民到泰國之際,大家都慢了20年,忘了《三更》的華僑。
PS: 萬萬沒想到,隨筆一寫《王帝新衣》影評理論,一出版第二日就被抄;這中指食指論點,要抄請指明出處。
Ke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