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的盡頭是草原》
對家人的愛
雖然《海的盡頭是草原》是一齣蒙古電影,但由香港導演爾冬陞執導,以杜思瀚(陳寶國飾)對家人的愛為全片的焦點,有一種極強的普世性。即使筆者是香港人,身處的地點與蒙古相距「十萬八千里」,仍然能感受他對失散的妹妹杜思珩(艾米飾)的愛。他與她從小就被迫分開,但他一直惦念她,年紀老邁的母親在臨終前依舊不時提起她,覺得自己對不起她,他在失散數十年後再找她,一方面實現母親的遺願,另一方面補償自己對家人的愛。1950年代末他們一家生活困苦,被迫放棄其中一個兒女,只留身體較弱及需要多些照顧的其中一個在身旁,年幼時他了解此繼續留在家中的必要條件後,刻意使自己病倒,讓母親留自己在身旁,無需去孤兒院。他的「狡猾」,與其說是他「欺凌」她的手段,不如說是他愛家人但求自保的方法。他的手段欠佳,固然不值得鼓勵,但當時他思想幼嫩,想留在父母身旁,實屬人之常情。因此,他的角色不算不討好,即使做了錯事,仍然懂得認錯,亦想補救,證明他有悔過之心,且當時他年幼不成熟,故他的「狡猾」行為實在值得原諒。
思瀚長大後已與思珩數十年不相見,當然悔不當初,故在年老之時再次看見她,不禁悲從中來,充滿著悔疚和歎息,覺得自己無論做甚麼,都不可能補償她在原生家庭內已喪失的父母之愛。幸好薩仁娜(馬蘇飾)對她的關愛徹底代替了她欠缺的親生父母的愛,並在大漠裡充滿著愛的環境裡成長。她年幼時從上海遷居至內蒙古,語言不通,其生活習慣的差異極大,她不適應當地的草原環境,使娜一家人需要對她萬般包容和愛護,她多次闖禍,娜依舊接納她,不曾嫌棄她,遑論會討厭和放棄她。且娜視她為自己的「親女兒」,無論她犯了多大的過錯,娜依舊會饒恕她,因為她是自己「真正」的家人。因此,《海》是一齣關於愛的電影,不論他對她兄妹的愛還是娜對她「母女」的愛,前者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後者跨越血緣的鴻溝,同樣蘊藏著堅持和執著,那種對家人濃濃的情,同樣能引起身處世界不同地域的觀眾的共鳴,亦能觸碰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對家人的深厚情感的珍貴回憶。
事實上,《海》具有草原居民獨有的純樸質感,與其他在大城市拍攝的國內電影截然不同。導演細膩地捕捉難得一見的大漠風情,貼近現實地呈現內蒙古居民的日常生活,即使異地的觀眾用獵奇的眼光看《海》,仍然可加深自己對內蒙古的了解。我們身處香港,到內蒙古旅遊的機會少之又少,觀賞此片正好是一次難得的「視覺旅行」,片中娜一家人騎著馬在大漠奔馳、圈養羊群的日常行為,與我們在大城市中的生活有極大的差異,正好讓我們認識國內少數民族不一樣的生活方式。過往我們絕少有機會在大銀幕上觀賞蒙古電影,今趟爾導演把此地區的電影引入香港,讓我們了解世界上與我們差異較大的北方文化,亦使香港的電影市場趨於多元化,在大城市電影以外,亦有罕見的草原電影,為我們提供另類的選擇。當我們概嘆荷里活電影雄霸香港電影市場,華語片的市場佔有率下降,除了繼續支持港產製作,協助本地電影逐步重奪市場外,還應讓少數民族的電影進入本地的市場,使其百花齊放。筆者相信身處香港的不同喜好的觀眾都能滿足自己主流/另類的觀影慾望,其多元化的選擇,使身為國際大都會的香港得以健康成長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