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產不再? 價值觀不在!
兩岸三地華語電影共同發展是大勢所趨,但具體如何去做卻一直沒有詳細展開過討論。雙方在合拍,發行方面都還各持一詞,未有最後的共識。
鑒於大陸市場的日益重要(相對港產片在外阜市場被日益侵蝕的情況),投資人不得不將市場的注意力放在了大陸市場。因此迎合大陸地區觀眾口味成了新港產片不得不考慮的買點。對於本港某些觀眾而言,這個改變讓他們覺得實在不是滋味,借港片的蕭條之景況,提出保持港片"特色"的論說。早在兩年已有人高調提出港片要"回歸本土",可見這不是個新的觀點。但筆者認為這類觀點的提出更多的是一種出於情緒化而非理性的評議。
文章由出於迎合大陸市場為立論點推導出港片乃因此緣由而喪失港產風格,進而得出港產片為了大陸而放棄世界的結論並不合乎邏輯,何況立論本身也並不成立。
無論是港產片,還是大陸和臺灣的影片都沒有顯露放棄放棄世界市場的現象,剛好相反,無論是港產片,還是大陸和臺灣的影片都希望擠進歐美世界主流市場。比較一下華語影片在世界各地的電影市場的"出勤率",不難發現所有華語影片都已急不可待。也為因此,港產片為擠進歐美世界主流市場而面臨了日益強大的競爭。但是另一方面,隨著中國經濟的逐步強盛也帶動了世界對中國文化的熱衷,對中國文化的瞭解需求從沒如此的蓬勃過,在這大好機會潮流下,港產片為何要為大陸市場而捨棄世界主流市場?即使如韓國,日本或泰國等亞洲國家,為了能進入大陸市場而迎合大陸口味,仍無法解釋"放棄世界"之說,因為這本不是兩元對立的選擇,所以這個立論本身並不能成立。
與其將九十年代以前的港產片歸結為百花齊放,爭相為港人說話,為港人遺情,不如說這觀點根本是將港產電影過分意識形態化。眾所周知,影片的內容是為主題而編排的,它可以是虛構的/荒誕的/甚至嘩眾取寵的。而主題則是體現了創作者的價值觀。一部影片能否被觀眾接受/理解/認同,取決於影片所體現出的價值觀,而不是內容本身。同樣道理,所謂影片風格來自於內容的表達方式,不具備真正影響觀眾接受/理解/認同影片的能力。港產片之所以出現不能被大陸/臺灣觀眾接受/理解/認同的景況,是因為港產片創作者的價值觀與大陸/臺灣的觀眾不同。而創作者的價值觀來自於其本身所受文化教育/環境薰陶的影響,這其中所包含的文化特徵是無法掩藏的。除非作品本身淺薄到毫無意義(既無主題更沒涉及價值觀),那的確會看不到創作者的文化本色。
正如韓國電影中所表現出來的那清清楚楚的,令人難忘的韓國價值觀才是韓國電影崛起的根本原因一樣,華語電影要想真正立足於世界主流市場,便要大膽的,自信的表達自己的價值觀,否則,影片中既看不到創作者的文化特色,又看不到中國人的價值觀,這樣淺薄的影片是無法得到世界任何地方觀眾的接受/理解/認同。
小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