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宵閃避球》短評

運動救邊青?

《深宵閃避球》內社工楊琦(周家怡飾)對自己的工作有萬二分熱誠,認為「深宵體育館」可改變邊緣少女的未來,殊不知她們只視此體育館為深夜的聚腳點,直至閃避球教練劉志聰(鄭伊健飾)在她們面前出現,她們開始學習如何打閃避球,其人生觀和價值觀才開始產生變化。別以為上述順理成章的情節是這部熱血電影的開端,殊不知他比她們好不了多少,雖然不曾誤入歧途,但依舊渾渾噩噩地生活,對閃避球一竅不通的他教她們,其實是大家共同學習的「笑話」。楊琦以為運動會使她們不再逃避現實,勇於面對未來,怎料她找他回來,他竟是逃避的「表表者」,失意的他與失落的她們混在一起,竟擦出意料之外的火花,甚至在公開比賽中取得勝利,實在匪夷所思。惟描繪現實的鏡頭與敘述她們過去的經歷的閃回鏡頭交疊在一起,讓我們了解她們每一個人成為邊青,都有個別鮮為人知的原因,其不足為外人道的家庭背景,使我們對她們曾經擁有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但一次閃避球比賽能改變她們的人生態度,實屬「天方夜譚」。因此,她心底裡的「運動救邊青」理念,在編劇描寫她們作出改變的過程過於急速、敘述其經歷改變的細節欠奉下,其實以閃避球改變她們的理想只流於「紙上談兵」。

曉龍

從《獨行月球》說說香港的落伍以致邊緣化

今天業界舊同事問起,早上十點有場《獨行月球》應否去看?筆者說必須去看!三十億票房背後總有因由,別再說那件國王的爛衣被偷票房,說到營銷高手必須講講開心麻花,那些認屎認屁認契弟的營銷,自燒後欄通埋櫃都無下次,點解唔抄襲下開心麻花?原來寫影評《國王的新衣》,翌日即被抄考並非轉述,無所謂,只是想指出論點提高行業水平。

睇《獨》之前,必須知道佢有短篇動畫連載,就三分鐘一集,改成電影,觀眾們已經有入場意欲,早已經積累了觀眾群,正如開心麻花上市前,早已經在全國劇場佈下種子,到改編成電影到戲院,觀眾群體直接轉化成票房,直接上市。那部契弟片遲一星期上映卻輸了五六年,五六年亦是香港落後世界的年份,從移動支付、到大數據應用等等,到依家認契弟式營銷,想問吓下次賣乜呀?當演員合約寫明配合宣傳,片酬一個錢,到上映一日跑12場謝票,無錢之餘比拍戲更累,成件事錯曬。當電影變成賣旗日、當電影變成演唱會,咁下部又咁玩呀?後果可想而知。

那年香港上市改例,純現金不能上市,故購入泰國後期公司增加資產,正式來講是不是香港製造?有案底不能做上市公司主席是鐵一般現實,咁有何遠見有何計劃?對本土行業有何幫助?引用田雞的虛火,倒不如引用 Paul Schrader之話,「給所有「影視科系」老師的教學建議:

「以下是給影視系老師們的一項習題:請為你上課的班級指定一部著名的爛片 (我個人推薦《魔頭對捕頭》The Formula,1980),並具體地詢問同學們為何認為拍得好、或拍得糟。

我嚴正懷疑『好』和『糟』這兩個詞對學生來說,已經失去它們原本的意義了。如果學生喜歡一部片(或是被帶風向說要喜歡),他們就會認為這代表那部片拍得很好,如果他們不喜歡,那就代表很爛。

請要求學生具體地解釋出那個部分很好或很爛,編劇、剪接、表演、美術、燈光、服裝、運鏡、配樂都可以講,而且要講出個所以然。請你的學生們解釋出『好』與『糟』的確切定義。」

香港電影走到如此,正是爛片嚇走觀眾,片商唔排片,造成惡性循環。當年開心麻花的《夏洛特煩惱》與《港囧》為何元素上有多項相似?筆者相信是大數據應用下的創作,兩個數據庫得出相同的結果,創作上有數據為何不用?

外國片係一早寫好三部曲,香港片係睇到有利可圖,上映後再寫多兩集、拍死拍爛為止,當紅演員都係。真係好想講,科幻片背後有一套哲學理論,《獨》就有,美術也有,而不是現代劇換上奇裝異服就叫科幻片,唔識就問下徐克,香港也有高人。

回應業界舊同事今天的問題,點解現時部部戲都過五千萬,而好戲的《神探大戰》在香港票房仆直?我話《神》已經獲利,唔好睇《明日戰記》,點都係蝕,有投資都蝕入肉(現金)。

Kepa

This entry was posted on 星期五, 十月 7th, 2022 at 18:55 and is filed under (新)影評快訊, 影評試影室, 香港影評人協會. You can follow any responses to this entry through the RSS 2.0 feed. Responses are currently closed, but you can trackback from your own site.

Comments are closed at this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