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詭異之家》短評

營造氣氛多於一切

《詭異之家》以怪異的家居平面圖為賣點,其暗僻空間的設計被懷疑是專為殺人而設的居所,其營造的詭異氣氛確實能引起觀眾觀影的興趣。我們一步一步地跟隨栗原(佐藤二朗飾)的腳步,揭開房子的「神秘面紗」,並窺探其不為人知的真相。片中的灰暗環境營造的詭秘氣氛實在「引人入勝」,讓我們走進神祕的國度,成為查案的「偵探」,與栗原一起探尋關於迷信魔咒的真相。無可否認,影片奇異的攝影風格與別具詭異色彩的背景音樂的配合,讓房子的秘密顯得耐人尋味,影片就像歷史悠久的「神秘寶箱」,等待我們發掘其深藏已久的「寶藏」。影片的魅力在於其讓人猜不透的謎團,我們對陌生的事物有一種「尋幽探秘」的冒險心態,片中神秘的事物一步一步地浮面曝光,正好滿足我們前所未有的好奇心。

其實看《詭》這類懸疑兇殺電影,對邏輯的要求不可以太高。因為編劇經常只想到如何從一開始緊扣觀眾的眼球,怎樣吸引我們繼續追看下去,卻沒想到我們會細緻地追求一段與另一段情節之間的連貫性及合理性。很明顯,全片虎頭蛇尾,其初段和中段以角色的經歷帶起全片,尚能自圓其說,恰到好處地解釋「神秘」房子的精心設計,並延伸至人類被詛咒所騙而衍生的迷信及暴力行為,但其後段的承接力有不繼,導致相關的情節過於牽強,特別是以寡敵眾的編排匪夷所思,最後的結局出乎意料,卻非合乎情理。倘若觀眾對情節的合理性太執著太認真,必定失望而回;否則,如果我們甘於「被騙」扮蠢,接受片中眾多明顯的瑕疵,此片仍然值得一看。因此,如果大家對此片的評價毀譽參半,實屬正常。

另一方面,預告片對一齣電影是否成功,的確具有關鍵性的作用。《詭》的預告片神秘詭異,抽取了部分別具「弦外之音」的對白,讓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又一個的「謎語」,觀影的過程活像參加一次解謎的「遊戲」。在預告片中我們追著片段式故事情節的發展,依靠其提供的少量線索,追查其鮮為人知的真相,從觀賞預告片至看完整齣電影,在「追查」的過程中,電影創作人在我們「面前」抽絲剝繭地揭露真相,讓我們階段性地享受猜謎帶來的滿足感。這就像我們走進了迷宮,雖然千辛萬苦地尋找出路,但我們仍然會在成功找到出路後獲得完成「任務」的愉悅和快慰。由此可見,《詭》能吸引觀眾入場,其預告片的導演及剪接師功不可沒。

曉龍

《詭異之家》The Floor Plan

新點子懸疑詭秘吸引力強

日本網絡短片憑一張「房屋平面圖」可以爆紅,再出小說,現在更拍成電影,可謂鮮有。從主角雨宮發現住宅平面圖有問題開始,懸念就此起彼落,到底是查案推理?還是鬼片呢?平面圖則特殊間隔的諸般推理,好像很科學;偶爾的幻想畫面又好像靈異鬼怪…的確耐人尋味。

導演很懂掌握觀眾情緒,如利用雨宮YouTuber身份實時拍攝,令你代入其中,慢慢走進密室…,隨之而來就是莫名的恐懼與緊張。前半段的亦步亦趨追查真相是十分吸引,雖然有好些場面都是故弄玄虛或廉價驚嚇,但總能滿足好此道者。惟下半段謎團解開,就落入許多推理片的窠臼了,又是祖宗十八代積下來的冤孽…。本來很科學理性的圖則推斷,一下子又跑回不文明的祭祀詛咒,實在有點令人沮喪。

縱使疑團解開,也覺犯駁重重:既然最初已懷疑與屍體發現案有關,雨宮何不早早報警?要自己去追查?而當事人姐姐和姐夫竟然有時間建屋而沒機會去報警?需知道這是現代社會,有傳媒、有通訊、有YouTuber,怎麼可以容許犯案好幾代?匪夷所思。

但回頭想來,栗原曾警告雨宮:「我們正觸碰人性黑暗的禁忌。太恐怖,還是別碰為妙。」不就是引證了今天的我們,往往因為恐懼而不敢去揭發邪惡;結果就由它世世代代地傳承下去,繼續遺禍人間。.

陸凌綠

《芙莉歐莎:末日先鋒傳說》短評

視覺特效的美感

無可否認,《芙》的賣點在於其視覺特效。當我們看見銀幕上遍地黃土的廣角鏡,飛車追逐的動作場面,車拉著人的虐待式「刑罰」,我們不難察覺自己正在「享受」難得一見的視覺盛宴。片中一場又一場的戰爭,不同國家之間群體戰鬥的大型複雜的動作鏡頭,盡顯導演喬治.米勒駕馭戰爭場面的功力。他多年來建立的只此一家的「末日」風格,至今仍然得以延續,關鍵在於其無可取締的暴力美學特色。上述畫面其實需要暗啞的色調及重型的電子音樂的配合,才可突顯全片的超現實風格,《芙》顯然延續此風格,並繼續發揮其美學的特色,它的動作鏡頭在上述特殊色調和音樂的配合下,顯得別具一格。喜歡導演的作者標籤的影迷,看《芙》絕對不會失望。

不過,影片的主線故事情節過於單調,是不可能不令人詬病的地方。芙莉歐莎(安雅·泰勒-喬伊飾)在年幼時目睹母親被虐殺至死,決心在長大後向仇人狄門特斯(克里斯·漢斯沃飾)報復,全片的焦點集中於她如何女扮男裝,從溫柔的「小公主」變為強悍的「格鬥士」,在她轉變的過程中,一切都理所當然,沒有充足的心理描寫,亦沒有明顯的精神變化,只有下定決心的神態,以及木無表情的怒火。一個人形象和心境的巨變,需要或多或少附加元素的襯托,才可說服觀眾。如今她的變化欠缺了其他相關的陪襯,其可信性當然會大打折扣。

此外,《芙》描寫的末日景象屬於「老生常談」,與不少末世電影相似,同樣缺水缺糧缺油缺資源。片中國與國之間進行的能源交易,交惡及結盟的外交關係,即使影片的故事關於久遠的未來,其對國家彼此之間關係的敘述,與現時的國際政治十分相似,同樣基於利益,同樣以自己國民的生存權為最主要的關注點。片中以石油換取糧食,兩國之間的經濟貿易往來,除了貨幣的「失蹤」外,與現時大國彼此之間的經貿關係相似。因此,雖然片中弱肉強食的世界與我們身處的社會有一點點「距離」,但我們不難理解當中的運作,亦不難在觀影過程裡投入其中,並領略片中不同國家之間不結盟便開戰的「二元」選擇帶出的諷刺性。

曉龍

《芙莉歐莎:末日先鋒傳說》

“State of the art 2024″

筆者覺得《芙》是系列中最好看的一集;正所謂不時不食,用當今全球最當紮演員、最新最現代的道具、特技及特效,拍最貼地的電影。

入場前眾所周知是棋后「安雅·泰勒-喬伊」當女一,沒有想到是如此量身定制,第一幕如何找到小演員,高度相似地讓所有觀眾都知道是演她小時候呢?又是入場前都知道她是在賊營,第一幕已經震驚到「老母救女」,從劇本、再到如今演繹,都是十分淋漓盡致,簡單來說一位母親看到女兒已經被捉入寨中面聖,如何救?放棄與堅持之間是觀眾的考量,好看在於這些細節,不劇透一看便知。

這一集莫名想到美國汽車文化,又是第一幕,潛藏著改裝車文化,精準地對應該群體觀眾;到用「木馬屠城」一招,秒殺《九龍城寨》喇,荷里活攻城柔合古典美學及現代屎橋,幾個鏡頭就KO。思維創新才是港片出路的唯一方法,一代毀三代人才,地方雖少,深信每一年各電影部門都有一新星等代發掘出來(有少數據參考),唯沒有空間及門路,唯一直用那一代人,白白浪費了本地人才資源,一代人吸乾一個行業,為何東南亞影業都起來了?在香港業界是永遠不反思。

本地製作水平可以是國際級、畢竟拍過那麼多西片,吸收是有,唯,有製作手腳,卻無國際性的大腦如何創作及指揮;故十分反感電影基金那十億元毒基金,行業各大佬都在想不動用自己資源,想盡辦法拿盡那基金為目的,香港電影如何會好?又如何推動本土電影業再推動香港?數據為實,那三名同一公司監製獲利最高,首部劇情片有數據,最慘是政府沒有專才必須任命業界人士,因而生產了「無間道」、利益不清,每年生產一片的導演的問題已經直接反映當局培訓人才的弊病,當局為解決此問題又一次接受業界的師徒計劃,以解救首部劇情片之失敗。

商業電影,商業市場經濟法則自有門路;現在連新編劇都由政府出資,上市公司付不起每月一萬幾千請實習生嗎?腦進水,正正就如《九龍城寨》,以三不治為名,十億基金倒入《城寨》,倒不如拆卸再起;黑社會本質電影老闆的年代早已經過去很久,何以還高高在上?;泰國已經用WEB3融資,人人都是老闆股東,片尾出名、再以虛擬貨幣分紅票房,不懂可問我;國內影業跟投,幾十萬可參與,正所謂3億製作費都未回到本,又講要追加續集,莊家早已回本,不要理,製作費就3億元正沒有少的雞棚,投就投、不投很多公司跟投,那些跟投公司最後蝕入肉但賺名聲,叫做出品方,這玩法已經很久了,當年在北京幫朋友做項目評估,出資6千萬買5%,劇本都不能看,就十頁簡報,賭不賭?再說回《芙》,state of the art,行業如何進步,看看那Mad Max五部曲的進化。年代進步,各部門、玩法都要提升,正如《芙》帶給觀眾2024年的電影水平,而非某風氣,將香港四十年前已經拍爛的電影,再炒冷飯,告訴觀眾四十年後終於再能炒多一碟送上電影院,同價門票為何不看《芙》?

Mad Max人食人的世界,彷彿在上演中。

Kepa

This entry was posted on 星期一, 五月 27th, 2024 at 08:05 and is filed under (新)影評快訊, 影評試影室, 香港影評人協會. You can follow any responses to this entry through the RSS 2.0 feed. Responses are currently closed, but you can trackback from your own site.

Comments are closed at this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