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快訊第659期
《我談的那場戀愛》
《我談的那場戀愛》是首部劇情片計劃第六屆專業組的得獎作品,由陳慶嘉與秦小珍監製,編劇導演何妙棋,演員陣容包括吳君如與張天賦。故事中的那場戀愛其實並非如過往影史中呈現般的那偉大、轟轟烈烈又或是義薄雲天的一場戀愛,相反是一場網上的戀愛詐騙。性格孤僻喪夫數年的婦產科女醫生在交友程式中認識了因失魂落魄而被網騙集團招募偽裝成法籍工程師的初哥,原以爲擁有高智商的女主角面對初出茅廬的新手小哥,絕不會落入如此低級俗套的騙案之中,但出乎意外的是,一事無成的初哥讓以理性著稱的大醫生「陰溝里翻船」。
初看劇本標題以爲又是個能輕易猜到結局的故事,但看下去便漸漸被戲中的人物吸引住了,也許是因爲從男性的好奇角度,吸引我的不是女主角而是男主角。畢竟他一個身無長處又入世不深的初哥如何能夠應對一個見過世面的職業女性。劇本寫得出色的地方在於,那怕讓作爲全知的觀衆一開始就知道這是一個戲/騙局,依然會因一個個解套的合理性而不忍終止,甚至直到攤牌的時候依然沉浸之中。當年雖然其他參賽劇本也不錯,但大家還是挑選了這個劇本,便是因爲它在平凡里顯功力。除了編劇能力,導演的持導能力更值得讚揚,何況是首次執導(還是輕喜劇)。除了扮演男主角前女友父親一角稍嫌過火了些,衆人的表演皆很自然,尤其影片後端攤牌一段的處理非常自然不生硬。
雖然這是一部講述愛情的影片,但我覺得導演通過影片講述了生活的本質。生活中充滿了一廂情願的期望、也充滿了各式各樣的算計與欺騙,但只要你認真去生活,一切都成爲你人生中真正的、有價值的組成部分,甚至能夠真正成就你無悔的人生。希望這部第六屆專業組的得獎作品《我談的那場戀愛》能夠得到更多觀衆的欣賞和喜愛。
小浪
《美帝崩裂》短評
向戰地記者致敬
無可否認,即使《美帝崩裂》講述的是一個完全虛構的故事,其對美國人的心理打擊依舊沉重。因為現實中美國國內很久沒有爆發內戰,編劇兼導演阿歷士嘉倫,把美國政府與德州的緊張關係投射在銀幕上,片中「西部力量」及「佛羅里達聯盟」等反抗勢力與美國政府開戰,正是現實中「分裂割據」情況的極端化展示。反抗勢力爭取獨立,殺害總統,進佔白宮,戰地記者為了獲取第一手資料,冒著生命危險,「以死相搏」地進行拍攝。他們(姬絲汀登絲、佳莉絲柏妮、華格拿慕拉、史提芬麥堅尼漢特臣飾)有追求真相的良知,資深記者為新丁犧牲,其性命是否被浪費,實屬見仁見智,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都願意為了自己的專業而付上生命的代價。故戰地記者是可敬的,因為他們都「不怕死」。
片中他們刻意從第三者的角度看待這場美國的內戰,每位記者都撇除了個人的立場,不曾支持「西部力量」/「佛羅里達聯盟」/美國政府還是其他反抗勢力,因為他們必須對事件保持客觀中立的態度,並把個人的立場收藏在自己的心底裡。很難得,他們勇於用影像說故事,沒有偏幫美國政府/反抗勢力,只用鏡頭反映現實,觀者如何解讀照片,怎樣詮釋影像折射的事實,都是閣下自己的事。很多人可能在內戰期間像片中小鎮裡的居民正常地生活,不問世事,只管自己的事,最多只理會家事,國家的事反而與自己毫不相干。戰地記者卻秉持新聞工作者的辦事原則,報導普羅大眾看不見的事實,滿足群眾的「好奇心」之餘,還讓他們「進入」內戰中的世界。故戰地記者是可敬的,因為他們都開闊了無知者的視野。
片中戰地記者抵達較偏遠的小鎮,發覺當地的居民得悉內戰爆發後,仍然若無其事而悠閒地過活,戰爭似乎不曾對他們產生任何影響,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證明那裡是不曾被騷擾的世外桃源。記者們在那裡的時裝店內逛逛,覺得當地在和平與戰爭的日子中的差異不算太大,戰爭在當地人的心底裡只是一件「瑣事」,他們甘於逸樂,逃避世俗的紛爭,亦不願意讓自己無辜地牽涉其中。記者們不曾為了躲避戰爭而留在小鎮內,反而忠於自己報導事實真相的使命,繼續向著戰地走,拍攝更多與戰爭相關的錄像和照片,並試圖完成更多的採訪,讓觀眾可以從多角度洞悉戰爭的不同面貌。故戰地記者是可敬的,因為他們都不是貪圖安逸之徒。因此,說《美》向戰地記者致敬,其實有一定的根據。
《美帝崩裂 》Civil War
「假設」是可以無限解讀的
如果《28日後》是一個假設,那《美帝崩裂》當然也是一個假設。故事講述美國陷入內戰,「西部力量」及「佛羅里達聯盟」直搗首府華盛頓白宮…。一行四人的戰地記者想在反抗軍殺入白宮前跟總統做一個訪問。格局是一套公路電影,內容卻饒有意味。
甫開始,筆者不斷狐疑:他們為甚麼要打仗?原因一直沒交代。往下看時,明白了…。「為何而戰」不重要,也是導演阿歷士嘉倫故意的,因為他要讓你成為記者!記者是中立,要忠實報道事實真相,不會選邊站。當觀眾不能選擇立場的時候,你只能以記者的心情去親身感受這場戰爭。記者才是焦點。
編劇(亦即導演)在四位記者中加插的一老一嫩,明顯就想構成一種危機,觀眾亦心中有數,只看有多凶險;結果不負眾望,的確驚險萬分。在一個無政府狀態下的國家會是甚麼模樣?導演透過不同人物、事件、處境展現人性的脆弱與陰暗面。一個最好的見證是年輕攝影記者積絲(佳莉絲柏妮飾),當初見到暴行感驚恐、不忍,後來不斷與死神碰面,人就變得麻木,最後亢奮勇往直前去拍拍拍,到底真的是為紀錄而拍?還是如前輩李(姬絲汀登絲飾) 所言:對戰爭和衝突上了癮不能自拔呢?影片可觸發多方面思考及反省。
導演採取寫實手法(大部份都是手搖鏡),讓你跟主角們同樣置身槍林彈雨中;影像加聲效,子彈就好像從你的頭上左穿右插;衝鋒陷陣、爆破轟天,逼真驚人,震撼得心膽俱裂。寫情的靜態長鏡襯上柔揚樂曲,亦帶出點點詩意和哀傷,舒緩了一刻的繃緊。
雖然導演不想我選邊站,但作為觀眾仍是覺得站在有道理的一方較佳,到底那方是我心目中的立場呢?直至片中有人答了一句,然後「嘭」一聲,倒下!哄堂一笑,我拍掌,終於知道立場了。而最後那個「殺總統」行為更令我恍然大悟。那其實不是「美國」;只有獨裁政權的領導者才人人得而誅之。美國的政治體制根本不會讓總統成為獨裁者,人民才擁有最高的權力,殺總統幹啥?這是我的解讀。
喪屍故事永遠是一個寓言;美帝崩裂當然亦是一個寓言!
陸凌綠
《但願人長久》短評
演員演技的示範作
《但願人長久》貌似平淡,表面上述說新移民來香港後的生活,其劇本沒有甚麼特別之處,實際上記錄了他們成長的足印。片中林子圓及妹妹子缺在成長過程中的經歷,面對吸毒的父親(吳慷仁飾),不敢向身旁的人披露自己來自破碎家庭,甚至不願意承認他是自己的父親,他們一家來自湖南,在香港生活時不願意說湖南話,源於面子問題及身分認同的障礙,擔心同學及身旁的人會小覷自己,無時無刻都希望別人接納自己是香港人,這不單是他們的特殊問題,亦是普遍的新移民面對的心理障礙。正由於子圓及父親不一樣的遭遇,讓謝咏欣飾演青春期的她及吳慷仁飾演中老年的他時有偌大的發揮空間,代入角色後能夠從內至外表現自己出色的演技。
謝咏欣準確地捉摸子圓在青春期的心理特徵,以收藏內斂的身體語言演繹角色的心理狀態,並以適切外露的行為特質演繹角色對自身背景的「否定」和「抗拒」。她沒有因自己特殊的成長背景而導致異常暴躁的脾氣,反而把自己難以接受的不堪家庭背景收藏在自己的內心裡,即使願意與同學正常地相處,仍然有一種難以遮掩的自卑感。她處處對自己不滿的一舉一動正反映她異常「抗拒」自己的背景,提醒妹妹不要說湖南話的舉動,亦表明她想成為地道的香港人,並「否定」自己來自中國內地的事實。她看見吸毒的父親而不願意與他相認,以木無表情的神態看著他,視他為陌路人,其實正掩飾自己來自破碎家庭的不堪背景,其目的明顯是為了保護自己的面子,避免身旁的人知悉她的家庭背景而小覷她。由此可見,她出色的演技充分表現角色「排斥」自身背景的無奈和不安,其準繩的演繹使角色予觀眾深刻的印象。
吳慷仁再次為了演戲而「犧牲」,飾演吸毒的父親,應該需要減肥,並模仿吸毒者明顯常見的特徵,包括不太清晰的言語,略顯呆滯的眼神,以及走路時不太穩定的肢體動作。因為吸毒會影響腦神經,他神智不清的外觀,由其精神不振的神態表現出來。他與兩位女兒的情,在她們面前不敢與她們相認,主要是為了保護她們的面子,一種濃厚的父愛不曾溢於言表,卻深深地埋藏在他的心底裡,他以含蓄的演技表現父愛,其極度掩飾收藏的表演方法,有梁朝偉的影子,這可能是他長期觀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的成果。他在日常生活中用了不純正的廣東話說話,配合角色來自湖南而想融入香港人生活的嘗試,他真人來自台灣,願意花時間精力學習廣東話,為了演繹角色而樂於接觸新事物,充分體現其敬業的態度。因此,即使他外表俊朗,有足夠的資格成為明星,他仍然想成為真正的演員,甚而欲成為讓觀眾敬重的實力派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