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月殺手》短評

「人為財死」

所謂「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花月殺手》內威廉·哈爾(羅拔·迪尼路飾)與歐內斯特·勃克哈特(里安納度·狄卡比奧飾)合謀奪取奧塞奇族因石油而來的財富,殺害歐內斯特太太莫莉·勃克哈特(莉莉·葛萊史東飾)的家庭成員,以獲取其家族的唯一財富繼承權。《花》由真人真事改編,歐內斯特的個性鮮明,明確地說出自己最愛的是錢,在個人利益至上的大前提下,所謂的愛情、親情和友情,全都被拋諸腦後。

里安納度演活了歐內斯特這位「不學無術」的中年人,表面上說自己照顧太太及她的家人,似乎充滿著愛心和同情心,實際上機心處處,每一分每一秒都在策劃自己奪取財富繼承權的「大行動」。他用「假裝」出來的行為表現騙取奧塞奇族族人的信任,其對他們關懷備至的深情及竭力幫助他們的熱心和熱誠,都讓他們認定他是對他們特別好的白人。故他們初時不會懷疑他是凶殺案的主謀,反而覺得他的親友遇害,他同樣是這些案件的「受害者」,實因他投入的演出,把角色假惺惺的虛偽臉龐表露無遺,讓觀眾深信他準確地捉摸角色「雙面人」的內心世界。因此,歐內斯特的言語和行為的可信度甚高,里安納度功不可沒。

另外,羅拔·迪尼路保留了自己從《教父第二集》至現在傳統的演出風格,再次飾演表面上是好好先生實際上深謀遠慮的威廉,維持一貫常見的演繹方式,其表演水平應在觀眾的預期之內。他用金錢「俘虜」了奧塞奇族族人的心,讓他們誤以為他是對自身家族長遠發展帶來極大利益的大好人,他深受他們的愛戴,實因他成功地隱藏了自己的「狼子野心」,他們都被他表面上「大慈善家」的虛假形象徹底欺騙。他保持著自己對角色「立體化」的演繹,讓「雙面人」得以成功籠絡他們的可信度甚高,很明顯,他對這類角色駕輕就熟,其演出有一定的水平。可惜他的「大慈善家」形象類似過往的黑幫首領,其限於固有框框的演出,略欠驚喜。

《花》的片長超過二百分鐘,大部分情節都以對白交代,考驗觀眾的耐性。編劇艾瑞克·羅斯刻意使情節與情節之間環環相扣,莫莉每一位家人的死亡,都為警方提供連環凶殺案內「真兇是誰」的線索,讓案件的真相以「剝洋蔥」的方式一步一步地呈現,最後水落石出。其層級式累積的戲味,讓觀眾喘不過氣地緊貼整齣電影起承轉合的發展,享受其從隱藏至暴露的過程,可見編劇是難得一見的高手。

曉龍

《花月殺手》Killers of the Flower Moon

貪念是萬惡之源

簡單就是「謀財害命」。複雜就是牽涉種族、人權、利益等引起的軒然大波;雖然內容繁多,但落在史高西斯大師手上,每項均清晰仔細,陳述得有條不紊,有明確觀點與立場,很值得今時今日的人類去反省。

改編自得獎作家大衛格雷恩(David Grann)《花月殺手:美國連續謀殺案與FBI的崛起》紀實小說。小說雖然長篇,但導演利用剪接與敘事技巧使畫面更豐富和變化多端;就算是三個半小時,也絕不沉悶。馬田史高西斯的電影怎少得大卡士?羅拔迪尼路這趟戲份不多,沒有太大發揮,至於主角里安納度狄卡比奧……不知何故老是板著臉孔抿著嘴演戲,挺不自然,反而飾其妻的印第安演員莉莉格拉史東就自然討好得多;寡言,單靠眼神演戲,十分出色。其他奧色治族演員很多都是第一次演戲,也非常配合表現俱佳。全片殺機處處,充滿張力,讓你不知不覺地投入追看,猶如置身其中,見證一場美國原住民歷史的血腥風暴。

你可以隨便揭露國家的陰暗面,寫下他們的罪行或拍成電影公諸於世,這是自由民主制度的好處。若不是這套電影,筆者也不知道因為「石油」印第安人曾經如斯富有;也因為「富有」而招滅族之禍。縱使這案件最終的公義並非百分百得到彰顯;壞人可以倚仗其人脈勢力提早獲釋,但起碼建立了最早期的「聯邦調查局」(FBI),有,總好過無,已功德無量。

以上故事發生在1920年左右,直至百多年後的今天,世上仍發生著泯滅人性的屠殺,你爭我奪;若背後有邪惡推手的話,我相信只有一個「利」字(別跟我說甚麼宗教民族大義,無)。為了眼前短暫的利益而犧牲所有,這是人類共業;全球暖化,末日將至,人類,你還不懂反省?

陸凌綠

This entry was posted on 星期二, 十月 17th, 2023 at 21:56 and is filed under (新)影評快訊, 影評試影室, 香港影評人協會. You can follow any responses to this entry through the RSS 2.0 feed. Responses are currently closed, but you can trackback from your own site.

Comments are closed at this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