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謀殺案》 A HAUNTING IN VENICE

鬼與科學的迷思

筆者雖然沒有看過全部阿嘉莎克莉絲蒂的小說,但印象中並沒有一部叫《威尼斯謀殺案》,原來據資料顯示,此片改編自《萬聖節前夜謀殺案》(Hallowe’en Party),我認為這只是靈感來源,故事其實完全不同。那姑且以戲論戲吧!

電影以威尼斯作背景,水都的鬼魅氣氛經營不錯,燈光、攝影、美術效果居功至偉。可能簡尼夫班納太沉醉於其舞台劇世界,此戲的造型氣氛有幾分像《歌聲魅影》。導演技巧很貫徹之前(謀殺案)二作;都是表達草率,真相交代快速欠細緻、省略,旁枝雜葉則冗長,剪接零碎,節奏不均。這套尤其明顯,可能大部分都是編劇創作,驟眼看是集大成,有形無神。「無神」可以說是沒有阿嘉莎克莉斯蒂精神;她的小說幾乎每一部都是訴說著人物的不幸,而這個故事沒有,就算有都相當牽強!母親要計劃周詳,處心積慮,故佈疑陣來親手殺死自己的女兒?要多狠心?多仇恨或多精神失常才會下此毒手?但故事沒詳細交代,只說母親因為太愛女兒怕失去她;殺死她不就是「失去」嗎?多奇怪的動機!瞎猜阿嘉莎也不會如此鋪排編寫,完全不合情理。至於其他的呃神騙鬼通靈段落也是無甚必要,用搖控控制打字機?相信當時是劃時代科技,犯得著如此高成本去演一場戲?還有楊紫瓊飾的靈媒無厘頭地將自己的衣著面具戴到白羅(影片譯柏賀,我還是喜歡用白羅)身上,然後他又無厘頭地去咬水中蘋果致差點身亡,這些處理委實相當突兀。

阿嘉莎的白羅一向相信科學,不信有鬼,導演今次偏向他挑戰,硬要他相信甚至要觀眾相信,沒錯,在畫面的處理上確是有獨特之處,也有懸念趣味,但這就打破了一貫推理小說的科學精神,因為一相信有鬼,就任何事都不再需要解釋。「鬼」是科學以外的神秘學,推理小說不同鬼故,兩者有相悖之處。連白羅都懷疑自己有「鬼眼」?難道簡尼夫班納下一齣要寫一個「包公審烏盆」?

放過阿嘉莎克莉斯蒂吧,Please !

陸凌綠

《銀河鐵道之父》短評

故事主線及演員演出的亮點

在二十世紀初的日本傳統社會內,《銀河鐵道之父》裡的宮澤政次郎(役所廣司飾)基於子承父業的傳統觀念,要求長子宮澤賢治(菅田將暉飾)繼續經營當舖生意,這本屬人之常情。但賢治有自己的理想,且其個性與當舖職員應有的特質不合,父子吵架後,政次郎變得開明,容許他追尋自己的夢想,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當他二十多至三十多歲時寫的小說銷量欠佳時,政次郎不單沒有貶抑他,反而支持他,認為他有寫作的天分,他的書在當時不受歡迎,並非因為他寫得不好,而是因為那年代的讀者不懂欣賞他。雖然他得悉自己的書在商業市場內不太成功,但父親及妹妹願意成為其忠實的讀者,鼓勵他繼續寫作,最後寫了《銀河鐵道之夜》的遺世佳作。

曾經有一個流行的說法:「成功男人的背後一定有一個女人。」賢治背後沒有女人,只有家人。即使他長大後搬出去一個人住,家人仍然在精神上支持他,成為其實踐理想最大的助力。沒錯,他在世時不算成功,小說的銷量欠佳,遑論能成為當時著名的文學家,像梵高一樣,在世時只賣出一幅畫,從沒享受成功帶來的滿足和喜悅,反而他在去世後成為著名的文學作家,對後世的影響甚大。幸好他沒有瞧不起自己,遇上挫折時,依然努力寫作,不會輕易放棄,可能父親和妹妹成為其最主要的讀者,已是他追尋理想最大的動力。因此,當時世俗的評價,對他的著作的鍾愛程度,對他來說,只是輕易消逝的「過眼雲煙」。

役所廣司深沉內斂的演出,用行動來支持長子寫書的理想,從保守至開明,從傳統至現代,他與角色「天衣無縫」的融合,有一種真人與角色二合為一的自然感,無需運用誇張的表情和身體語言,只需簡單的眉眼傳神及簡潔的肢體動作,已能表達角色的內心世界。特別是大女兒及長子患病後相繼去世的無奈,他無需多費言語,單靠含蓄的身體語言,已讓深藏於內心的鬱悶愁緒盡在不言中。而菅田將暉以外露的演技表現賢治當時脫離俗世的宗教狂熱,以及年輕時期「我是誰?」的疑惑,盡顯青春的躁動和不安,他對這位去世已久的名人的心理狀態的「觸摸」,單靠文字紀錄和照片,相信他已盡己所能地演繹賢治難以肯定自己而感到自卑的心境。上述兩位演員恰當的演出,是全片的故事主線以外最大的亮點。

曉龍

This entry was posted on 星期一, 九月 11th, 2023 at 15:28 and is filed under (新)影評快訊, 影評試影室, 香港影評人協會. You can follow any responses to this entry through the RSS 2.0 feed. Responses are currently closed, but you can trackback from your own site.

Comments are closed at this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