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快訊第627期
《烏托邦浩劫》Concrete Utopia
災難中人性終極暴露
「人之初,性本惡」我深信不疑。災難困境當前,所有惡行都會盡現;為生存,任何道德操守歸零。戲中呈現的人性大部份都是陰暗面。那究竟有沒有「善」呢?
電影改編自漫畫。是一個很好的假設:大地震中一幢唯一屹立不倒的大廈「皇宮豪園」,正值嚴冬,大廈內、外的人的處境、行為就成戲的核心。最有趣是這座大廈內有民主,大家選出了一個代表也決定了一個方針,而這個代表的身份卻引起不尋常的戲劇衝擊(我覺得這也是戲中一大紕漏,此角色的前後矛盾其實可以寫得好一點)。戲開始時闡述了原來韓國人跟香港人一樣都是樓奴,看來香港觀眾應該別有一番感受。
電影分幾個段落,提出不同問題,閣下自找答案之餘亦可反思。
烏托邦:首先「皇宮豪園」一致通過抗拒外來災民,在無水無電無物資下建立「烏托邦」。這段「美好樣板描寫」頗有趣,諷刺力很強;如果全部人情操高尚,人人平等,互助互愛,不分彼此,共產共享…烏托邦是可行的,問題:人類真能建立烏托邦?
求生:任憑你如何恪守道德規範,如何有良心,可能也敵不過飢餓。片中男主角岷聖跟從著守衛隊四處覓食,久而久之也失去理性。一段講述他們搶掠一家店舖兼殺東主,瞥見籠中有小狗;下一個鏡頭是居民們大快朶頤說很久沒有吃肉了…。問題:當你極度飢餓時,你會吃掉你的小狗嗎?會吃掉你的家人嗎?你會逾越道德的底線嗎?
求死:煐卓(李炳憲飾)仗著權力,如納粹黨般逐家逐戶搜出「窩藏猶太人」的住戶,這段真有點驚心動魄,貼近現實。「窩藏」者正是仍秉持著道德與良心的業主燾均。問題:你會隨波逐流違背良心「求生」,抑或有尊嚴地「求死」呢?燾均選擇一躍而下!
謠言:在資訊不流通下,聽信謠言者眾;「大廈內的人四出捉人來吃,屍體都被吃光,所以要立即燒掉…。」這段其實很反諷。問題:在這個資訊非常流通的時勢下,你能分得清真假嗎?謠言依然。而「謠言」也是一個控制群眾的伎倆。女主角最後答:我們都是普通人。
至於我質疑煐卓這個角色:他為何奮不顧身去救火?早知道居民會選代表?處心積慮去做?抑或本來就有正義之心?可以那麼兇狠地殺人,又會那麼正義去撲火救人?殺了人鵲巢鳩佔為何仍要去照顧人家的癱瘓母親?還為她清理屎尿?導演為求戲劇效果不惜欺騙觀眾,但如此這般我只能說煐卓有很嚴重的人格分裂!還有他鵲巢鳩佔後已瞬即地震,鄰居哪有時間見過他出入?又怎認得他是婆婆的兒子?婆婆癱瘓也不會經常出入吧?這段其實可以寫出今天鄰居的冷漠互不相識和人云亦云的無知,奈何導演處理不好,令媖卓這個角色在大扭轉時很尷尬和不合理。另要一讚美指,各人臉容、衣著隨著時間變得骯髒殘舊,切合劇情做得非常仔細。特技、佈景、音效也具水準。
人性本來醜惡,但經過長年累月的文化洗禮,認識道德人倫,懂尊重,守禮節,會謙卑、慈愛,明辨是非,凡此種種規範著你成為一個善良的人。但遇到危難時,「求生」的本能就會撕破所有道德戒律,作惡了。
要我吃掉我的家人來求生,我寧願跟燾均一樣。也是我唯一能保留的「善」。
陸凌綠
《從前的我們》短評
牽動觀眾的情感
在我們的一生中,偶然都會碰見數位相識的朋友,可以是同性,亦可以是異性,這是因緣。在《從前的我們》內,緣分把Nora(Greta Lee飾)和Hae Sung(劉台午 Teo Yoo飾)牽在一起,他們自小青梅竹馬,在少年時已成為小情人,但後來Nora跟隨家人離開韓國,移民至加拿大多倫多,使兩人被迫分隔異地。其後在臉書上重遇,利用Skype保持聯絡,但她又為了發展自己的事業而決定不再聯絡他,及後她到了美國紐約,他又特地探訪她,兩人又再次締結因緣。很可惜,她過往追夢的決定妨礙了她與他姻緣的發展,導致最後她看見他時,他倆對視了很久,百般滋味在心頭,感情仍在,但「時機」已過,因為她早已與美國男子Arthur(John Magaro飾)結婚,礙於她依靠他拿取綠卡,獲取在美國的居留權,她唯有「錯失」這段姻緣,繼續留在自己的家庭內。他與她難捨難離的關係確實動人,兩位演員真摯的情感,投入的演出,亦能加強全片故事的感染力。
不過,Nora主動放棄聯絡Hae Sung,應覺得自己的夢想比他倆的感情更重要,按常理,她似乎較重視自己的事業,在Skype內與他的聯繫「一刀切」,證明她對他倆感情的重視程度十分有限。因此,即使兩位演員投入地「扮演」疑似的男女朋友,都很難說服觀眾他倆非常愛對方,在故事情節的說服力方面打了一點點折扣。幸好Greta Lee對角色深情的演繹,讓我們體會她「錯失」姻緣的悔意,亦感受她過往為了事業放棄感情的不智。或許《從》是一則「警世良言」,讓我們知悉人生中事業與愛情不可兩者兼得,發展事業便須犧牲愛情,要擁抱愛情卻須放棄事業,她對自己過往的抉擇後悔莫及,我們跟隨著她忐忑不安的情緒,深深體會她失去真情的疼痛和苦澀,仿如心底裡的一根刺,拿不走,亦拔不掉。
由此可見,《從》瑕不掩瑜,雖然其情節上有少許需要置啄之處,但整體上深情的內容依舊觸動觀眾的心靈。不少觀眾說影片使他們感觸落淚,可能因為他們有類似的經歷,或許人到中年,仍舊對從前的初戀念念不忘,像Nora和Hae Sung一樣,對舊情依依不捨。故《從》的故事主線碰巧搔了他們的「癢處」,讓他們產生久違了的共鳴,流淚遂成為他們情緒「爆發」的最原始的表現。
《長安三萬里》短評
唐朝歷史與文學的集大成者
製作《長安三萬里》不算簡單,既要熟讀唐朝歷史,了解安史之亂的始末,又要熟讀唐詩,把多首名詩的內容融合在描寫歷史的畫面內。看《長》時仿如閱讀一本關於唐朝的百科全書,多首名詩的出現,把觀眾過往在中文課的舊日記憶召喚出來,為我們提供沉浸在歷史的空間,在唐朝「漫遊」一百六十多分鐘,就像打開了「隨意門」,把自己想像成高適/李白,面對生命的起起跌跌,要處之泰然,實在談何容易?前者樂觀地等待為唐朝廷效力的機會,後者因其從商的家庭背景,只好憑詩寄意,講述自己懷才不遇的經歷。對生命中的苦難有感觸,才有靈感寫詩,高適及李白兩人的靈感源於生活,或許自身的際遇是靈感的必要泉源,平步青雲而沒有特殊經歷的詩人不能寫好詩,只有歷經滄桑飽受挫折的詩人才可結合詩與生命,讓自己的詩充滿不一樣的「動盪」和戲劇性。
此外,《長》中的高適有閱讀障礙,但憑著自己的努力,能擔任唐朝的節度使,閒時又能作詩,即使有障礙,都能幹一番大事業。高適是古代有特殊需要的學生,很多時候,我們都會誤以為此類學生很需要老師的幫助,瞧不起他們,覺得他們不會有甚麼大成就。但上帝造人很公平,雖然此類學生有障礙,但他們的智商比常人高,反而在某些方面非常突出,能有一些超越常人的傑出成就。高適便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他的閱讀力較弱,但別具創意,能因應時勢環境有所感悟而作詩,其體能亦甚佳,具領導才能,故能擔任軍官,並在沙場上獲得傑出的軍事成就。李白安慰自己的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放在高適的生命裡,其實都甚為合適,因為當他以為自己難以讀書而沒有多大的才能時,卻意外地發覺自己有另一方面的長處,影片對他的生命仔細的描寫,對我們有另一番的啟示。
《長》是唐朝歷史與文學的集大成者,以古都長安為出發點,讓我們在唐朝「暢遊」。當我們「遇見」李白,「碰上」王維、杜甫等,便能想像自己在周邊文人雅士的「包圍」下,能沾染一絲絲典雅的風尚,一點點古雅的文風,即使自己「不學無術」,依舊能從他們的言語和文字裡學會當時文人的堅持、執著和風骨。因此,如欲享受唐朝的「沉浸式」體驗,必須到《長》裡的長安「逛一逛」,亦必須與當地的文人「接觸」、「互動」及「交流」一番。說《長》是唐朝的「百科全書」,從普羅大眾的角度看,實不為過。
曉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