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青春》The Sunny Side of the Street

此時此處此模樣

「望見前面有燈光拼命游過去就是!」長輩告訴我他的偷渡故事。戲中陳白日(黃秋生飾)就是這一代人,與妻子冒著生命危險偷渡來港。今天他同樣遇到有百種原因逃離自己家園來到香港的難民,卻抱著歧視的態度,是沒有同理心?還是太健忘?最後還因為「公義」闖出了大禍……。導演將兩個「初心」相近,但世代、種族不同的人安置於同一時空是一個有意思的連繫―「初心」會因日久失修而變得模糊嗎?通過兩者的事和人交錯,增加了戲劇性亦令人反思。利用白日的贖罪過程,揭示香港今天的難民種種面貌與苦況,相比較早前的《手捲煙》,此片更深更廣;導演劉國瑞是馬來西亞人,定居香港,對漂洋過海生活必有不同的體會。由於大家都不認識南亞的演員們,所以影片的真實感很強。

劇本寫得圓順細緻,條理清晰,人物立體,連配角都有戲可演。飾演莫青春(哈山)的巴基斯坦小孩林諾首次演戲,表現自然投入非常難得。唯一令筆者覺得欠佳的是選角:何以會選擇洋人臉孔的黃秋生來當這個大陸偷渡客的角色?而且還要找周國賢來演他的兒子?兩人的面貌南轅北轍,哪像父子?欠缺外貌匹配,就會削弱投入感,戲演得多好也會覺得他是在演戲。扣分。

電影中每個主角都在「逃」,有安穩的落腳點誰想「逃」?很可惜,站在浮島上的感覺幾十年來都沒變過,總是站不穩會掉下去似的。站不穩就唯有再跳下海,繼續往有燈光的地方游過去了!

青春遠去,白日沒走。友人問我:為何他不走?我答:留下來的人要孭起更多的責任。

陸凌綠

《奪命狂呼6》短評

一切從復仇再開始

從《奪命狂呼》的第一集開始,身穿鬼面殺手服裝肆意殺人的案件已不是令人詫異的新鮮事,到了《奪6》,此「殺人循環」又再延續。誰是兇手的「遊戲」被複製再複製,差異只在於其殺人的原因、相關的人物和場景,把這三個元素改頭換面,又是一部全新的影片。創作人樂此不疲地重新組合這些元素,使《奪》的系列不斷延續,而《奪6》其實只是「舊瓶新酒」,雖然在舊有的藍本之上進行不斷的轉化,但難以稱得上有甚麼與別不同的驚喜。

《奪6》繼續以人性本惡為出發點,所謂「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別人犯我,我必報復」,復仇是片中罪惡的根源,亦是殺人事件出現的最主要原因。筆者看《奪6》時,即使猜不到誰是兇手,都會大概猜到復仇是兇手殺人的動機。橋不怕舊,最緊要受,兇手用尖刀刺死仇人是整個系列最具代表性的畫面,每逢觀眾看見此畫面,便會想起此系列,這個舊元素不斷「延續」,繼續成為全片最具震撼力的鏡頭。 但殺人的原因卻是「老調重彈」,冤冤相報何時了,看來人性與生俱來的仇恨正好解釋血腥仇殺連綿不絕地發生,甚至是其以暴力解決問題的「惡性循環」從不終止的關鍵。雖然重複性的殺人畫面全在觀眾的預期之內,但大家都期望會再次看見此類鏡頭,因為它們是全片最具吸引力之處。

在舊元素以外,其實《奪6》的創作人已嘗試在此系列內加入一些新元素,讓此集顯得與別不同。「假死」元素的確能增加懸疑感,亦令觀眾意想不到,但這些新元素卻不能遮蓋上述舊元素的陳舊感,使我們彷彿在「懷舊」,多於觀賞一部全新的影片。如果看每一集的《奪》像完成一次「祭典儀式」,當此「儀式」每過數年便重複一遍時,觀眾遲早會感到納悶,並放棄此「儀式」。因此,假如想觀眾繼續支持《奪》的延續篇,看來更多新元素的加入將會成為其必要之舉,因為「舊瓶」裡的「新酒」是全片最具觀賞價值的地方。

曉龍
This entry was posted on 星期二, 三月 14th, 2023 at 11:48 and is filed under (新)影評快訊, 影評試影室, 香港影評人協會. You can follow any responses to this entry through the RSS 2.0 feed. Responses are currently closed, but you can trackback from your own site.

Comments are closed at this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