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三月

《鯨》

   Posted by: admin   in 香港影評人協會

對追尋自我的堅持

很明顯,《鯨》裡的查理(班頓·費沙飾)被美國的主流價值唾棄,他肥大臃腫,走路不便,需要借助傷殘設施代步,難以出外,只能留在家中於網上教英文寫作,自從他的情人去世後,他基本上沒有朋友,只與負責照顧他的情人妹妹莉茲(周洪飾)接觸,偶爾會與已離婚的太太接觸,在女兒艾莉(莎蒂·辛克飾)主動找他時,他才會與她談話。美國與世界各地的主流價值相似,身形異常,性傾向有別於主流,婚姻失敗,與家人關係欠佳,會被社會人士視為失敗者。他擔心網上的學生不喜歡他的外型,唯有長期關閉鏡頭,以鏡頭損壞的謊言作「遮掩」,希望自己不會被他們歧視。與其說他放棄了主流的價值,不如說主流的社會放棄了他。

從《鯨》的故事內容可見,美國自稱為包容度甚高的國家,卻難以接納身形不討好而社交能力較弱的人,這實在十分可悲,亦是男男女女經常做運動以避免痴肥的「動力」。可能由於查理說話較直接,經常勸喻別人追尋自我,在教學過程中除了教授正確的英文寫作技巧外,還向學生灌輸尋回自己的訊息,希望他們不被庸俗的主流價值「污染」,不要只追尋金錢和地位,必須做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情,無需強迫自己順應主流的價值而行,應該忠於自己,並實現自我。這是他另類的教學內容,亦是他不被主流社會接納的主因。當艾莉找他幫忙重寫她那些不合格的作文功課時,他只拿出她八歲時所寫的文章「交差」,他這樣做,是因為那篇文章反映了她最真實、最單純的一面,完全不曾被主流價值「污染」,完全貫徹「求學不是求分數」的理想化的教學理念。因此,他較為另類的作風,較「自我中心」的個性,是其融入主流社會的最大障礙。

班頓·費沙憑著出色的演技,配合精湛的化妝技巧,讓查理的一舉一動別具真實感。像多年前的香港電影《瘦身男女》,當我們知道他真人沒有這麼胖,卻在銀幕上看見「加大碼」的他,在一剎那間實在難以接受,遑論會在《鯨》的最初一小時內接納查理是「真實的人物」。不過,他切實地模仿肥人的走路姿勢、行為舉止及生活動態,還準確地捉摸其因身形而被歧視,卻有志難伸的鬱悶心理狀態,讓我們在影片的後半部相信他「真實」存在,亦不再懷疑其做戲的「虛假」成分,因為我們已被班頓出神入化的演技徹底「欺騙」。由此可見,我們看《鯨》時是否投入,關鍵在於班頓能否依靠其身體語言表現自己被主流價值唾棄後身心靈的變化,他交出其從影以來最佳的成績,不單讓我們對他的演技刮目相看,還使班頓彷彿「真有其人」,並跨層次地提升全片的觀賞價值。

《鯨》最特別的是全片最後一場的處理,當查理因肥胖問題而導致多種疾病頻生,最後接近死亡時,導演達倫·艾朗夫斯基不會把鏡頭的焦點放在他衰敗的軀體上,反而以艾莉面前出現的一道白光象徵他一生的最後歲月。或者導演覺得另類的人不被主流價值接納,雖然在既有制度內他是一位失敗者,但他努力地倡導人應實現自我的正面價值,即使長期留在家中,仍然對社會及人類有特殊的貢獻。因此,他是一個值得敬重的人,只以普通人自然的死亡狀態難以表現他「另類」的存在價值,遂想像他是一位「天使」,以上述的特殊畫面表現創作人對他「反世俗而行」的接納和尊敬。

曉龍
This entry was posted on 星期日, 三月 5th, 2023 at 15:50 and is filed under 香港影評人協會. You can follow any responses to this entry through the RSS 2.0 feed. Responses are currently closed, but you can trackback from your own site.

Comments are closed at this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