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九月
影評快訊第578期
《飯戲攻心》短評
家人比家更重要
香港的樓價全球第一,不少香港人以為樓宇最貴重,談及家,總以為我們所指的是自己的居所,殊不知家在不代表家人在。正如《飯戲攻心》內大佬(黃子華飾)初時以為已去世的母親最重視的是生前居住的工廠大廈單位,不論二佬(張繼聰飾)及三弟(陳湛文飾)如何說服他,他仍然不願意出售,其後他在夢中再「遇見」母親時,始得悉她最重視的不是此單位,而是家人,遂為了家人未來的幸福著想,決定賣掉此單位。《飯》本來是賀歲喜劇,現在變成賀中秋,編劇及導演陳詠燊以家人的題旨貫穿整個故事,場景以上述的單位為主,內裡的設計表面上懷舊,實際上暗示舊物存在與否其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家人能否齊齊整整地一起吃飯,會否經常保持聯絡,並維繫彼此的感情和關係。編導賦予《飯》罕見的深度,不要以為賀歲片/中秋片必定胡鬧無聊,他刻意在看似隨便撰寫的對白內帶出令觀眾會心微笑的弦外之音,聽不懂的人可視《飯》為純粹的喜劇,盡情開懷大笑;聽得懂的人可視《飯》為頗富深度的劇情片,分析劇本蘊藏的內涵,並藉此思考自己的人生。因此,《飯》的劇本是全片最成功之處,而對白是劇本最珍貴的「精粹」。
曉龍
《打死不離喇星夢》(Laal Singh Chaddha)
除了測不準的人生,還有「救贖」。
印度片沒有了七彩繽紛的歌舞,換來是激烈的戰爭場面,鮮見。原來是改編自《阿甘正傳》,廿八年前的電影,筆者已忘記得七七八八,只記得那句「人生有如一盒朱古力,未嘗過,不知味道」。畢竟兩個國家的歷史文化背景不同,沒打算作比較。但好奇難耐,終找來重温。
當時《阿甘》以電腦特技招徠:歷史人物、總統能與演員並肩對話。本片同樣有之,特技當然更勝當年;以五十七歲之齡來演十來廿歲的大學生,我總不信Aamir Khan的長青容顏不需電腦幫忙;而那邊廂的少年很臉善…是Shahrukh Khan 嗎?該是電腦逆齡吧?找來這位King of Bollywood 來客串,雖不及貓王腿震恰當,也不失大明星風采。
其實這印度版《阿甘》改編得非常圓滿,令人讚賞。其中最有趣的處理是將「蝦」變為「內衣褲」。安排喇星埋頭車衣,貫徹他純程序操作的強項;貨品堆積如山,影像上更突顯營銷的重要性。而營銷經理這人物的出現,正是筆者認為是全片改動得最出色之處:喇星在戰爭中救回的並非自己長官,而是敵軍將領。這位敵人穆罕默德被喇星拯救後,發覺自己誤信教派讒言,如雷轟頂,反省人生。他本身有鞏固的教派吹噓伎倆,由他來擔當營銷宣傳,簡直一絕,人物劇情順理成章。而「愛你的敵人」更是神聖之舉。
結尾時的長跑也有「苦行」意味,活像信眾追隨救世主…(細看原本《阿甘》都有所戲謔)。
如果開場時的「羽毛」另有詮釋的話,那就是墜落凡間的天使—喇星切達。然而,現實中的Aamir Khan 在每齣電影裡均身負使命,諸如抨擊權貴、為民發聲、維護公義,本片更有反戰意識。以生命影響生命,救贖精神感召世人,「印度良心」實至名歸!
陸凌綠
「有種良心演員 …… 值得讚不絕口」
世上有一種演員,有膽識,有抱負,有使命,有承擔。其中一位,叫阿米爾汗(Aamir Khan),被稱為「印度的良心」。
香港觀眾應該誤會阿米爾汗長達13年了,竟然一直被冠以「印度劉華」;幸好日久見人心,好人經得起考驗, 阿米爾汗新作《打死不離喇星夢》﹙以下簡稱《喇星夢》﹚,依然留守發跡地發光發熱,繼續努力不懈默默耕耘攝製高質素印度電影,藉此祝願國民不再受政局變亂困擾及戰火折磨摧殘,不論男女老幼都有人權保障,希望明天會更好!這樣具使命感有良心的電影工作者,本地也有一位,近年投資了《媽媽的神奇小子》和《明日戰記》,是「香港的良心」…… 因此,稱許阿米爾汗是「印度古天樂」及古天樂是「香港阿米爾汗」會否更合適貼切?
觀賞阿米爾汗的作品,例必驚喜交集!驚喜是,必定不乏意想不到的處理;驚的是,例必兩個半小時以上:
《作死不離3兄弟》(2009) 片長 170分鐘、
《來自星星的PK》(2014) 片長163分鐘、
《打死不離3父女》(2016) 片長161分鐘、
《打死不離歌星夢》 (2018) 片長150分鐘、
果然,《打死不離喇星夢》片長161 分鐘,不意外囉。
驚,並非擔憂影片質素,而是害怕放映中途人有三急,即使短暫離院,卻已錯過精彩場面。原來,為了一場都不漏,可以忍到好盡的;完場,才急急如律令去洗手間。
既改編自美國作家Winston Groom 於1986年出版的小說 Forrest Gump,又有羅拔湛米基斯導演及湯漢斯主演的《阿甘正傳》﹙1994/片長142分鐘﹚,珠玉在前,各位觀眾必然已甚為熟悉人物及劇情,難免比較。其實無分高下,兩片皆是好戲。
儘管場景由美國移至印度、朱古力改為酥炸球、巴士站轉往火車回憶傾訴前塵往事、橫跨逾四十年的印度政局及戰爭見證崎嶇坎坷、動盪不安的印度近代史……《喇星夢》都改得好。編導承襲原著「人可以控制自己的命運嗎?抑或只是隨風飄盪,身不由己?」大前提,明白世途多麼險阻,細嚐甜酸苦辣人生,沿途幸有愛相伴隨,有笑有淚有激情。
承接阿米爾汗過往作品主旨及使命:追求自由自在人生,也是一種夢,雖則不易,卻非遙不可及,《喇星夢》繼續鼓勵任何人應該敢於衝破現實障礙、逆權追夢、歌頌堅韌女性和友誼萬歲,絕不低頭,挑戰命運,活出自我,成為築夢踏實的好人,才是不枉此生;同時不忘探討男尊女卑、性騷擾、家暴、反戰、質疑宗教狂熱等印度一直為人詬病的社會問題,有良心,有意思。
大場面固然拍得好, 阿喇無目的跑步更帶來印度多個美不勝收秘境賞心悅目﹙如喀拉拉邦賈塔尤自然公園有印度神話的賈塔尤巨鹰巨大雕像﹚,細節亦盡顯編導之細膩:主人翁阿喇初出場細嚐酥炸球,言行舉止古古怪怪如默片諧星, 初時嚇怕對面的女乘客,正因其後女乘客反應有極大反差,為引人入勝故事埋下出色伏筆;乘客圍聽阿喇前半生的地點,編導改為於火車內發生,符合印度風土人情,勝在夠貼地,諸位乘客的不同反應處理不俗;當阿喇憶及母親辭世及政局動盪之際,鏡頭即時近距離對準一對老夫老妻,既側寫阿喇對亡母的思念,亦默然回首飽歷苦難的上一代;阿喇臨近下車探訪多年不見的夢中人之前,半跪冀望老夫婦的祝福一切順利,既切合印度人習俗,亦表現對長輩的尊重。還有,片首母親送兒子開學禮,最後一場阿喇送愛子上學,兩段截然不同的對話,首尾呼應,煞是精警,窩心暖流,貫徹始終。
道具亦見心思:用膠樽放置汁液沾酥炸球、污穢不堪破爛的運動鞋、訂情之媒人大樹以至手中的螢火蟲火和飛機,皆屬濃情密意的鋪排, 當真相大白時,尤其觸動心弦。
戲中七首悅耳歌曲﹙包括《Kahaani》和《Main Ki Karan?》﹚並非無的放矢,每首都憑歌寄意,盡訴戲中人心中情或者簡潔明快地推進劇情。只因《來自星星的PK》所有插曲實在太出色,又有俊男美女靚景加載歌載舞場面加持下,《喇星夢》歌曲稍為被比了下去;意料之外倒是,本片真的連一場勁歌熱舞也欠奉,猜想是阿米爾汗執意決定吧!實牙實齒證明由其製作的寶來塢好戲,不必依賴歌舞場面招徠賓客,也可叫好叫座,但願如斯這般。
正如凡人來到世間做人,豈可盡如人意十全十美,戲亦如是。正如換個角度看罷,妄想叫印度觀眾一清二楚中國近代史來龍去脈,因應地域和種族有異,始終有點難度;《喇星夢》印度美女初登環球小姐冠軍寶座、板球奪取世一、甘地夫人遇剌身亡 …… 印度以外地區的觀眾猶或明白;然而人民內鬨何解令童年阿喇剪短長髮、參軍阿喇赴邊境戰場與何方敵人對壘、一眾政治人物上台落台前因後果……相信不少香港觀眾基於欠缺熟悉度及代入感, 不免打了折扣,實在非戲之罪。
阿米爾汗另一修改,是女主角有不幸童年,家暴悲劇影響其後人生取向。加重了愛情線, 藉此吸納更多普羅大眾入場,原本無可厚非,畢竟阿米爾汗與卡琳娜卡浦爾(《作死不離3兄弟》女主角)已屆中年,57歲阿米爾汗扮演18歲大學生頗覺突兀;中段兩人感情拖拖拉拉苦戀,糾纏不清得略嫌冗長。幸而,童年兩小無猜、中年阿喇苦盡甘來有情人終成眷屬以至伴侶終需一別的生離死別,處理得宜,會感動的。
的確,兩段手足情篇幅點到即止,比愛情主線更易觸動人心:開口埋口不忘內衣褲的軍隊死黨,的確好攪笑,其後阿喇堅守諾言,履行亡友遺願,開展事業新一頁,創業過程趣味盎然;另一位是阿喇與因戰事而斷腳的對頭人,兩人化敵為友,成為生意夥伴,亦屬不俗妙筆。
可惜,阿米爾汗扮演年輕阿喇,若干表情類近《來自星星的PK》飾演的神經質外星人,熟口熟面之餘,實在用力過度,少了一點驚喜;反而中年蓄鬚留長髮之後,娓娓道來前半生,更順眼耐看;及後重遇夢中人,知悉眼前小童是親生骨肉,驚喜交集,徐徐淚下,那份喜悅歡欣,果真由銀幕飄至台下感染各位觀眾。表情收歛,放輕鬆了,好看多了。
雖然個人最驚喜兼最喜歡仍是《作死不離3兄弟》;但我依然推介《打死不離喇星夢》,因為不只有良心具使命,誠意用作品說話;最重要,是好看,沒悶場;至少,閣下絕不會﹙亦不想﹚途中如廁呀。
呂威廉
當今香港殿堂級導演電影教材《七人樂隊》
真真正正值得支持、值得撐的香港電影《七人樂隊》!電影意思大於票房本身,從電影誕生開始;電影就是會留存於世、電影本身會自己說話、後世自有定義;不知道從何時開始,流量為王之下直接影響電影製作;明明是爛片,只要有流量、製造話題、營銷運作、各種跟風炒作,都能賺到笑,但此與電影本身質量完全無關!完全不尊重電影本身、不認真製作的亂象叢生,到上映期間如路邊要飯般、營銷票房;毒害始終是電影行業本身。
創作內容在此不提,整個項目肯定困難、上映困難,電影本身的藝術價值像當年《阿飛正傳》。感謝讓觀眾看到不一樣的電影之際,在製作費肯定不高之下,各殿堂級導演反璞歸真如回到學生時期製作學生電影般,留存一個案例參考,給後世電影學生借鑑,從中學習,有趣的是若未看未知的觀眾,可邊看邊猜是出自那導演手寫,電影迷必定能猜中,各大導在短片中見真章。
說到向菲林致敬,後輩們亦有太多學習的地方;當年行業由菲林轉數碼之際,所有燈光師都重新學習數碼打燈;現回歸菲林製作過程,說真已忘了,太多故事大白天、世界光進行,省掉燈光預算之餘,在沒有film test之下拍攝。以Low Budget Film製作,美術部:服裝、道具、場景,不用想,因沒有預算,觀眾應見諒。剩下的,又是反璞歸真,回到分鏡與鏡頭運動的基本功夫,如何用鏡頭說故事;現今數碼6-8K,拍三機,出2.5-4K畫質,對反面各拍一次,等於有12個鏡頭可供後期剪接慢慢選擇;現拍回菲林,每一格都是真貴,有看到分鏡強、有看到有鏡頭運動設計,亦有看到用一支 Zoom鏡解決問題,這是說故事的技巧,成當今香港殿堂級導演的電影教材。說真,合預算的優秀攝影師在香港多缺!?
如對白「往事只能回味」,筆者在觀影過程中腦海亦浮現一支《七人樂隊》,回想當年做辦公室助理的日子,在《鐵三角》製作過程中,看到各導演各自的創作方式、飲食風格、個性等,獲益良多;看完東生的遺作亦感觸良多。一定要支持有質量的香港電影!
Ke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