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三月

《複身犯》

   Posted by: admin   in 香港影評人協會

道德與科學的衝突 曉龍

在未來世界內,把不同死者的意識植入死囚的腦袋內,雖然他已經是植物人,但被上傳這些意識後,竟可活動自如,甚至在被警方調查幼童綁架案時進行盤問的過程中,他可轉換腦袋,協助警員尋找真兇,即使這種做法非常不人道,這仍然是警方找不到其他辦法後唯一可行的處理手法,此道德與科學的衝突,便是《複身犯》的核心話題。事實上,世界上的懸案大多源自已死亡的真兇,警方找不到尋兇的線索,甚至欠缺任何緝兇的證據,這導致案發過程成為一個複雜的謎團,只找存活的人進行調查根本毫無效用,故依靠死者的意識以錄取口供可能是查案的唯一辦法。運用此科學的方法查案,明顯侵犯了陳光軒(楊祐寧飾)的人權,因為此植入意識的方法使他不由自主地轉換腦袋,五名死去的嫌疑犯就像上了他身的「鬼魂」,相繼地「使用」他的肉體,向警方逐一透露幼童綁架案的真相;警方在未經他同意的情況下利用他的腦袋查案,明顯罔顧尊重人權的道德觀念,遑論曾理會他的個人價值。

近二十年來,講述複製人的電影已十分普遍,《複》內男主角算是另類的「複製人」;本來他已是睡在病床上而不懂動彈的植物人,但經過實驗的「改造」後竟可「重生」,這實在匪夷所思,亦是醫學科技不斷進步帶來的卓越成果,為植物人提供另一繼續生存的機會。姑勿論此成果是否合情合理,最低限度能為他延續生活,即使此生活不屬於自己,可能已失去存在意義,家人和朋友看見他,仍然會心感安慰,雖然此實驗違反傳統的道德原則,但他們看見活生生的人類,不論其言語和行為有何「翻天覆地」的變化,仍然比看見病床上不得動彈的活死人佳。故他們可能願意接受完全不同的他,重新與他接觸,像接觸陌生人一樣重新與他相處,但警方只利用他的腦袋和肉體查案,罔顧他自己和身邊人的感受,這卻使他們難以接受。由此可見,道德與科學的衝突源於人性、人權與人情的考量,要在這三者之間取得適度的平衡,實在不簡單,亦不容易。

另一方面,《複》比數年前的荷里活電影《思裂》更複雜,故事情節更耐人尋味,在於前者的男主角被植入的是活人的腦意識,有自己獨特的歷史,有個人特殊的經歷和遭遇,與後者的男主角患上精神病而片面地表現相異的人格特質截然不同。前者的楊祐寧需要表現活人因其經歷而衍生的言語行為和情感狀態,具有普通人個性的立體感,並有與別不同的獨特人格;後者的詹姆斯·麥艾維只需表現存在於自己腦海裡的不同個性,在演出時分門別類地展現每種人格的特殊性,已算是交足功課,無需顧及其背景和歷史,因為他們都不是真正在世界上存在的人類。因此,楊氏需要「扮演」不同性別和年齡的人,在演出時需要演繹五名車禍罹難者生前的內心感受,雖然在「扮演」中年大叔和年青女子時偶有不到位的情況,但相信他已盡力而為;而詹姆斯演繹的多種人格,其實只需捉摸其外露的行為特質,運用誇張的身體語言,沒有需要「進入」其內心世界,已能給予觀眾刻骨銘心的印象。故《複》內男主角的角色設定前所未有,反映其創作人的創意十足,值得讚賞。

This entry was posted on 星期日, 三月 28th, 2021 at 11:14 and is filed under 香港影評人協會. You can follow any responses to this entry through the RSS 2.0 feed. Responses are currently closed, but you can trackback from your own site.

Comments are closed at this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