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七月 9th, 2024
影評快訊第672期
《全謊位登月》FLY ME TO THE MOON
真的假不了
如此題目,一個自由、透明、具幽默感的國家才玩得起!
「登月」是國家一級大事,也是當年的世界大事。但完事後,甚麼「偽登月」傳聞甚囂塵上,說是在電影廠搭景拍攝;更有很多專家、陰謀論者拿著錄影片段、相片仔細分析光線、角度、美國旗與「風向」、天體物理狀況等等,並著書立說,力證登月計劃造假,總之根本沒有登陸過月球,盡皆一場戲云云。縱使NASA一直竭力闢謠否認,但此謎團仍流傳至今五十多年。
電影從一個很會說謊的美女說起。Scarlett Johansson就是飾演這位口才了得,連樹上鳥兒都可以哄騙下來的營銷奇才;被政府要求她去「銷售月球」,最後更負責這項「造假任務」。這個騙子具嫵媚誘人的體態,亦有睿智聰穎的頭腦,當然Scarlett不作二人選,是整齣戲的靈魂人物。她將這個以「說謊」為職業的女子演得「內」「外」兼備;由於是喜劇「外露」與「內斂」的演繹,一旦失控,便會過火誇張,矯揉造作;現在Scarlett掌握得恰到好處,層次豐富分明,不失戲味。另外新拍檔Channing Tatum亦全面配合,耿直真誠與聰慧狡詰,具戲劇衝突。始終型男索女先拔頭籌。
電影以喜劇包裝(必須),輕鬆搞笑有之,批判諷刺有之。找來手錶、橙汁甚至內衣贊助商賣登月廣告一段,呈現著這個很會營商又很會消費的國家真實面目。以六十年代美國的政治環境,「阿波羅登月計劃」實有助團結民眾,讓大眾聚焦一點,激發愛國精神。雖然籌募資金棘手,但從各方面的拉攏,影片都反映出當時美國對這場「美蘇太空競賽」許勝不許敗的決心。故事從小謊言去到大謊言,一個國家級的謊言到底是真是假?編劇巧妙地安排了那場直播,讓大家自行領會這五十多年的謎團。很有趣,亦很得體。
有胸襟的國家,才有器量讓民眾去嘲笑去挖苦甚至鞭韃,從而反思己過,更進一步。「造假」留給獨裁極權的傢伙吧!
陸凌綠
《玩轉腦朋友2》短評
青春期的莽撞與迷惘
眾所周知,青春期是每個人的一生中情緒最不穩定的時期,有喜樂、憂愁、焦慮、尷尬、羨慕、恐懼、憎恨、憤怒、煩躁、厭惡等。《玩轉腦朋友2》的導演凱爾西·曼恩把上述情緒放在電影內,以一個人物代表一種情緒,講述韋莉的校園生活及參與冰上曲棍球的練習和比賽時的情緒變化,深入淺出地解釋大腦的運作及青春期腦部巨變的混亂狀態。要用動畫來表達一個人的情緒,殊不簡單。《玩2》繼承上集的風格,加入多種新的情緒代表人物,以反映她從小童過渡至青少年階段日趨複雜的情緒變化。當每一種情緒走至極端時,就是她從正常變為「反常」的開始,故情緒上的失衡就是她「反常」的言語和行為的源頭。
所謂思想影響行為,情緒是思想的其中一個重要的部分,當思想受某種負面情緒操控,言語和行為便會走向極端,與日常生活中正常的情況有明顯的差異。例如:當韋莉在冰上曲棍球的比賽中爭取勝利時,阿焦操控著她,其他情緒被「擱置」,導致她欠缺了「人性」,由於經常擔憂自己不能充分發揮個人的才能,遂變得極度自我中心,只以爭勝為唯一的目標,不理會他人的感受,包括隊友及對手。幸好其後阿樂、阿燥、阿驚、阿憎等搶奪她的自我,讓她的情緒恢復平衡,這樣可避免「失控」,回復正常。可見腦海裡情緒的平衡狀態十分重要,讓自我意識保持正常,這樣才可如常地生活。《玩2》強化青春期極端的言語和行為源於失衡情緒的理念,以不同人物搶奪「主台」的動態方式,闡述以她為例的年青人如何從正常變為失常,亦用較顯淺的方法析述他們在此階段中不懂處理自己的情緒,以致情緒波動較大的原因。作為年青人的家長的成年人看《玩2》,必定覺得此片可幫助自己更深入地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
處於青春期的年青人的情緒發展尚未穩定,《玩2》內韋莉的大腦被阿焦操控,明顯是她莽撞與迷惘的負面感覺所致。因為她視進入冰上曲棍球的理想隊伍為自己當時最重要的人生目標,擔心自己在比賽時表現欠佳,以致未能當選,故她不由自主地讓阿焦凌駕在其他情緒之上,成為自我形象的老大,並造成情緒失衡的狀態。《玩2》具體而形象化地呈現人類的情緒變化,動畫人物生動有趣,不論小童還是成人都容易了解,是絕佳的心理學/精神醫學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