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三月, 2024

《白晝如焚》短評

鄧麗欣比以往較佳的演出

看《白晝如焚》,影片情節的懸疑感較重,觀眾對女主角謎一樣的個性有強烈的好奇心,讓我們對她的精神和心理狀態有「尋幽探秘」的決心,很想了解她古怪行為背後不為人知的真相。影片呈現了現實生活中較罕見的人物,對愛情如痴如醉的女性願意付出一切代價犧牲自己,只求與心儀對象在一起,這是角色個性走向極端的範例,亦是其「不擇手段」以實現目標的恐怖行為的體現。或許我們的日常生活太平淡,正是此類不太可能在現實中出現的女性特質的特殊事件,才可勾起我們觀影的興趣。因此,此片以謎為賣點的奇異角色,其實是它市場營銷的一個重要的部分,因為這滿足了平凡人對不平凡的強烈渴求,亦是提升觀眾入場觀影的意欲的一個方法。

鄧麗欣在《白》內的演繹確實比以前有很大的進步。她對痴戀異性的角色的心理狀態的準確拿捏,相信是她從影以來最做足功課的演出。因為此角色的內心世界頗複雜,想自己取代另一位她想成為的女性,並為了永遠成為心儀對象的身邊人,不惜犧牲一切。她捉摸角色細微的精神狀態的變化的不同層次,一步一步地讓自己的心理演繹產生輕微而不著痕跡的變化,最後徹底成為那個角色,其令自己入戲的敬業精神,已具備成為影后的必備條件。今趟她收起了外露的身體語言,改以含蓄的風格演繹此角色,是其演技上的一大改進,因為她已能捉摸角色多面性的立體感,能因應角色內斂與外露的需要而作出其與以往不同的演繹。很明顯,她是一位對自己有要求而不斷主動改善自己的演員。

《白》的神秘感,在同類的懸疑片中算是常見,但鄧麗欣的演出,卻能讓我們聚焦於她演繹的神秘角色,其在外在的掩飾下詭異的行為,讓我們看此片時仿如參與揭露醜惡人性的猜謎遊戲。她帶起全片,成為影片中最值得鑽研的角色,筆者相信她下的功夫不少,今趟她未入選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的提名名單,讓筆者頗感意外。但她付出的努力沒有白費,因為她有了今次演出的經驗,下次再遇上類似的複雜角色,相信她的表現會更佳,在不久的將來,最佳女主角獎應是她的「囊中物」。故她渾身解數的演出,是全片最大的亮點。

曉龍

《捉鬼敢死隊:冰封魅來》Ghostbusters: Frozen Empire

舊東西總有其價值

舊人、舊事、舊物,以為無用就丟棄;許多時候舊東西會救你一命!這集是《捉鬼敢死隊:魅來世界》續集。上集繼承1984年的故事來發展,有懷舊元素亦有交棒給新世代,有趣味並有誠意。但本集仍沿用上集元素就顯得缺乏新意了。

上集片尾提示有紐約舊消防局,不錯,這集回歸紐約,當然也是給忠粉們緬懷一番。有趣的是除舊局外,多加一所「超自然現象研究中心」,群鬼亂舞,也是全片較有看頭的部份。小女孩Mckenna Grace今回已婷婷玉立,依然好戲,但不及上集光芒,與鬼火少女的戲趨於平淡…,總之到最後又是「家人最重要」,陳腔濫調,有點懨悶。慶幸新人物馭火廢青(Kumail Nanjiani飾) 加入搞搞笑,增添不少娛樂性,還有我最喜愛的棉花糖小鬼,雖不及上集多,但仍然調皮搗蛋。其實整體故事不差,只是導演處理不佳;前面文戲太多,後面高潮「打大佬」又匆匆了結,比重失衡累事。

雖然再賣「懷舊」是重複、老套,但有一點我覺得是頗有意思的,就是縱使現代科技如何先進,總需要舊東西去補救一些盲點;如捉惡鬼的關鍵(不能劇透)…今天人們全部都用合成金屬,要捉古老的鬼魂就需要用古老的物料、方法,此點極配合這所陳年消防局的歷史價值。

別使勁地去舊立新;當所有電腦壞掉,飛鴿傳書可能是最管用的!

陸凌綠

《奇蹟列車》短評

和平的可貴

一齣電影能否觸動人心,故事內容是最關鍵的因素,《奇蹟列車》亦不例外。此片講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年輕的尼古拉斯溫頓(尊尼芬寧飾)拯救居於捷克的猶太人逃離納粹迫害的過程,雖然用平鋪直敘的方法詳述整件事的經過,但觀眾仍會感動落淚,這源於我們會為那些猶太人的經歷心痛,同情他們的遭遇,體諒他們的難處。和平的可貴,正在於每個人都會獲得較戰爭時期合理和公平的待遇,在二次大戰將要爆發之際,德國納粹政府施行種族歧視政策,猶太人被壓迫,他們沒有犯法,卻要無辜面對「死刑」,對今時今日生於和平年代的我們來說,這實在是多麼不公平的事情!當我們看著銀幕上他們憂鬱焦慮的眼神和神態,便會想像自己身處的地區一旦爆發戰爭,我們亦同樣會有類似悲慘的遭遇。我們與他們都是人類,有人性,會有同理心,這就是《奇》觸動我們的最主要原因。

《奇》把過去與現在的片段交替地呈現,其目的顯而易見,就是想突顯溫頓從青年至老年時期對「助人為快樂之本」的堅持。青年時期的他捨己為人,不顧自己生命的安危,用盡所有辦法拯救猶太人,他會為了某些猶太人依舊被迫害致死而傷心沮喪,亦會為了他們難以在亂世中正常地生活而感到焦慮,反而甚少替自己憂心,亦不會為自身國家的政府如何制定對抗納粹入侵的政策而煩惱。對被壓迫的民眾的關注,就是他自覺的使命感的體現,這亦是他在自己的一生中最聚焦的社會議題。人本主義中人的價值至高無上,他年齡變了,外貌變了,身材變了,但他救人的理念由始至終從未改變。或許這就是導演占士候斯作出古今對比的主要原因,讓觀眾領會他數十年來重視每一個人的生命,甘願犧牲自己的時間和精力的堅持和決心,以及他一生中「救人事業」讓猶太人不致被滅絕的偉大成就。

片中一個電視節目內溫頓與當年他拯救的猶太人在一起,他們已長大成人,當年他作出的貢獻,讓他們現在可過著正常的生活,舊日他一點一滴的努力,造就今天的他們。他的喜樂源自他們健康正常的人生,可見他的偉大,正在於處處為別人著想,與現今常見的自我中心的價值觀截然不同。《奇》的英文片名是One Life,提醒我們生命只有一次,且每一個人的生命是唯一及獨一的,故人道主義應是全片最重要的訊息。所謂「生命誠可貴」,戰爭摧毀生命,和平讓生命得以茁壯成長。現今不少國家領導人動不動便要向別國發動戰爭,生靈塗炭,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再次參與總統大選,甚至警告民眾,如果他再次落選,將會血洗美國。可見《奇》的創作人崇尚和平,重申生命的價值,鞭撻當今的政壇歪風,其指桑罵槐之意昭然若揭。

曉龍

《奇蹟列車》One Life

歷史會記下一切的善…和惡

真人真事改編,有說是英國版《舒特拉的名單》。主角尼古拉斯溫頓(後被封爵)只憑一顆熱心及救人一命勝做七級浮屠之念,就奮勇地與幾位有心人一起展開營救行動;目標是要將多達千名的猶太兒童在納粹德軍入侵前從布拉格救到英國。影片以簡單平實的手法,今昔交錯地呈現一段二戰時期的救人歷史。原來平實的陳述,一樣可以讓人激動落淚。導演沒有描繪納粹黨如何逼害猶太人;因為觀眾從難民的處境及自己的閱歷,已知道德軍是如何殘暴不仁,自然會替戲中兒童擔憂。用省下來的篇幅詳細講述尼古拉斯及其母親、夥伴如何救人更見效益。

雖然沒有太大的戲劇衝突,但布拉格一班一班火車的開出,也夠令人著急緊張。甫開場已是年邁的尼古拉斯(安東尼鶴健士飾)仍然熱衷於慈善事業,在執拾舊物的過程中,五十年前的回憶湧上心頭。其實只闡述當年的拯救行動不就可以了嗎?為何要加插今天的尼古拉斯呢?為的是當事人仍有一種遺憾不能釋懷,為救不了全數兒童自責。救不了已是事實,何不關心一下救得了的小孩?是生是死?今天是甚麼模樣呢?其實觀眾都很想知道。導演很懂利用這個關鍵,最終泡製出賺人熱淚的一幕。借古鑑今,可能是本片意圖。

八十多年過去,今天仍然不斷有邪惡軸心國家張牙舞爪,以自保之名四處侵略。戰火連連,生靈塗炭,難民往外逃生,情况跟納粹時期沒有兩樣。善心人固然有,但胸無城府,只為救人而救人的就可能比往日少。今天的人類單純不再,彼此缺乏互信,相信如舒特拉或尼古拉斯此等無私善人很難再出現了!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緊記。

陸凌綠

《熱辣滾燙》短評

電影的真實感

雖然電影是夢,但有時候,倘若電影能反映現實,成為一面鏡子,讓觀眾產生共鳴,此類電影亦有很高的觀賞價值,《熱辣滾燙》便是其中一例。基本上,《熱》仔細地敘述導演賈玲真實的減肥過程,她在片中飾演杜樂瑩,其實是真實的自己,因為她藉著「電影」減肥,她自導自演,片初十分肥胖的樂瑩是她,片末非常瘦削的樂瑩亦是她。為了讓觀眾相信他真的成功減肥,影片結束時,字幕旁邊有其真實的體重數字,顯露她在不同年份的體重變化,她以「驚人」的幅度減磅,讓觀眾看完此片後真的相信片中樂瑩打拳健身的方法可有效地減肥,並成功地鍛鍊強健的體魄。因此,她=樂瑩,樂瑩=她,真實與影像「混淆不清」,是全片最有趣的地方。

本來《熱》的故事沒有甚麼特別,頹廢的宅女發憤圖強,在拳壇上讓自己不再懶惰,挑戰自己,賺人熱淚,與幾年前的《一秒拳王》相似。但樂瑩的體型變化具有高度的真實性,沒有依靠電腦特技,亦沒有修改畫面的嫌疑,竟由導演「親身示範」,可讓觀眾異常投入,因為她做得到,我們亦很大可能做得到,其勵志的程度比《一》有過之而無不及。故《熱》比《一》略勝一籌,關鍵在於前者的真實感比後者強;後者完全虛構,前者卻是真實與虛構的「合成品」。《熱》片末的花絮片段,正好讓觀眾了解其拍攝過程中甚高的仿真程度,導演在這些片段內強調自己需要與真實的專業拳擊運動員對打,與片中樂瑩以業餘身分「挑戰」職業運動員的舉動相符。因此,「真假混合」是全片與其他同類型電影比較時與別不同之處。

事實上,《熱》介乎紀錄片與劇情片之間,導演一方面正在做自己,親身經歷減肥的過程,另一方面又飾演樂瑩,正在演繹其虛構的經歷。觀眾看此片時,可以有雙重的代入感,忽爾代入導演的真實,忽爾又代入角色的假象,容易在真與假之間選擇性地投入其中。在看見樂瑩時,想起導演;在看見導演時,又想起樂瑩。這使影片的實驗性較其他商業電影強,對只看主流商業電影的觀眾來說,《熱》的確賦予他們別具一格的新鮮感。或許此片在結構和形式方面的獨特性,讓觀眾留下鮮明深刻的印象,這是全片在芸芸國內的賀歲片中得以「鶴立雞群」的最主要源頭。

曉龍

Lucky/《悻存者》

婚姻究竟是幸運還是不幸

倖存者指在某個危險的事變之後仍然生存下來的人,但英文片名沒有直譯而是用“lucky”(幸運)。

故事很簡單,講述的是一對年輕夫婦的一次爭吵。觀衆從兩人的爭吵中漸漸明白兩人過去的關係、分居的原因和兩人爭吵各自的立場和觀點,也基本上可以猜測出兩人接下來的結局。因此對白部分非常重要,也寫得很到位及刺心入骨,相信但凡有類似經歷的過來人多會覺得故事是非常真實的,並再現了生活原本的樣子。這劇本其實更適合舞臺話劇的表現形式,因爲場景、人物單一也沒有變化,全部重點在對白。對白並非順著時間順序而是以各種矛盾衝突爲支點,需要觀衆不斷重組事情的前因後果。雙方各自的話語聽起來都很有道理,加之對兩人的了解有限,因而對男女主角的對錯判斷幾乎一直在兩人各自的爭辯和指責之中搖擺,而自始至終無法得到肯定的結論。

但實際上導演是用兩個「配角」給出了暗示。配角一是一隻螃蟹,配角二是一隻寵物狗。配角一螃蟹買回家時已半死不活翻了身,後被扔進鍋中蒸煮,最後蒸煮放上桌面但誰都對它沒有一點食欲。這個螃蟹其實就是他們關系的象徵。配角二寵物狗身患病症,需要時不時去醫院看病。它憂鬱地看著兩人爭吵,跟著主人身後跑來跑去…。小狗實際上就是暗指兩個人的責任,可憐的神態、憂鬱的眼神足以提名最佳配角獎。

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庭是非,這在影片中展示得非常到位。但若理性地去看,實際上又不難判斷,夫妻兩個人都覺得對方應該擔起責任而實際上沒有,各自又都覺得自己承擔了責任而對方沒有或是較少是對自己的不公平對待。雙方都想推脫責任但誰也不願意承認這一點,並指責對方的自私行爲,全然忘卻了婚姻的原本目的究竟爲的是什麼。婚姻若是沒有責任的擔當,兩人的婚姻關係的結局只能像那隻死螃蟹一樣~從人人趨之若鶩到無人問津。

小浪

《第151個朋友》

校園回憶殺

《第151個朋友》片名來自戲中的一句對白,真心覺得離地,改得差,無厘頭。繼《初戀雙妹豬》之後,泰蒂婭(Thitiya Jirapornsilp)與安東尼(Anthony Buisseret)再度合作,顏值爆燈之外,真心好戲,兩人十幾歲前途無限,泰蒂婭已經是歐洲時尚圈新寵兒,亦看到泰國全產業鏈的軟實力。

GDH的作品的市場觸覺一向以來都十分精準,當然包括《第》。由《一杯上路》《出貓特攻隊》導演納塔吾·彭皮里亞(Baz Poonpiriya)當監製,帶著新人導演拍《第》,十分受歡迎,可見GDH制度讓人羨慕。《第》克服了影人兩大難,成年人拍校園青春片及電影人戲裡拍電影,真心說港人的創意比不上泰國人,《第》起承轉合的轉,轉得妙。一方水土,當大家了解泰國文化後,便會知道《第》的矛盾衝突位渾然天成。

不懂《第》的一小細節,以為不連戲。很多人知道泰國的大學生要穿校服,但原來泰國的中學生每天穿不同的校服,泰國人愛清潔,每天都會清洗校服;有一次,筆者等泰國朋友放學才知道,為何他的校服與其他學生不同?一問才知他學校有四套校服,他穿的是與昨天一樣的校服,老師便知道他昨晚沒有回家,這高招屬於泰國人獨特的思維,我們實在無法想像。

Kepa

《音樂傳奇卜馬利:人生愛與夢》短評

貼近真實的演繹

每一個人都會有很多不同的面向,現今的人有這種特質,歷史人物亦一樣。《音樂傳奇卜馬利:人生愛與夢》內京士利·賓-艾迪飾演卜馬利,參考角色生前的片段,準確地捉摸他如何發揮自己的唱歌技藝,以及怎樣表現自己的音樂才華,賓-艾迪深層次地摸索他在演場會內如何忘我地宣揚自己一直以來堅持的反戰訊息,其外露「粗野」的身體語言,表現他勸諭群眾及國家領導人用和平的方法解決問題的熱血和必要性;其高昂堅定的聲調,亦表現他要求當時的牙買加內部停止戰爭的急切盼望。賓-艾迪以為他人著想的言語和行為表現他在公眾社會內撇除自我而甘心為普羅大眾「服務」的特質,其在記者面前用堅決的語調說出他「犧牲小我以完成大我」的理想,突顯他忠於群眾的堅持和決心。可見賓-艾迪深刻地演繹他捨己而贏取群眾尊重的偉大個性。

不過,他又有不少男性常見的缺點。賓-艾迪以無奈而不置可否的態度演繹他在太太面前不為人知的自私個性,以及他暗地裡有眾多女友的事實。他是一位正常的男性,具有普通人的缺點,受不住異性的誘惑,難免有婚外出軌的行徑,賓-艾迪演繹他時,只沉默地應對太太的怒罵,既沒有絲毫的回應,亦沒有一點的否定。可見他的個性及行為優劣互見,是一個「正常人」,不是被「神化」的歷史人物。影片呈現他不同的面向,顯露角色的立體感,讓賓-艾迪得以貼近真實地演繹他,這是《音》的劇本描寫人物的成功之處。很明顯,賓-艾迪做足資料蒐集,盡己所能地還原他的真面目,運用外表冷酷內裡熱血的演繹,表現他忠於原生地(牙買加)的堅持及對自己國家的熱愛。全片的故事情節發展平淡,平鋪直敘地述說他的一生,偶爾插入的回憶畫面(閃回鏡頭),讓觀眾知悉成年與年輕的他的差異,並了解他在成長過程中身心靈的變化。即使影片平平無奇地呈現他的生命歷程,賓-艾迪仍然能讓觀眾聚焦於他,關鍵在於其抓緊他為群眾著想的「特殊性」,把他與別不同的特質「放大」地表現出來。因此,賓-艾迪在平凡的劇本內突出自己飾演的角色,是其作為演員的成功之處。

作為一部傳記電影,《音》似乎只浮光掠影地表現卜馬利的一生。或許他的生命以追求和平、音樂與愛為重點,全片的畫面旨在向觀眾灌輸他的理念,因為這些理念是他生命的瑰寶,其對他實踐理念以外的日常生活的描繪明顯付諸闕如。要深入地透過電影勾畫他的人生,《音》確實未竟全功,因為它只折射了他生命的一部分,可能這部分在他的人生中最重要,但仍難免只把焦點放在他的音樂事業的發展上,卻嚴重忽略了其對他私人及家庭生活的細膩描繪。故坊間對《音》的評價毀譽參半,實屬合理。

曉龍

《填詞 L》 The Lyricist Wannabe

繽紛甜美外表包裹著辛酸苦澀

導演表示戲名用”L” 蘊含很多意思;其中一個「象形」,筆者100%認同(但我另有詮釋)。影片改編自導演黃綺琳的小說《我很想成為文盲填詞人》。相信大部份想入娛樂圈的創作人都會有類似經歷,羅穎詩(鍾雪瑩飾)只是告訴行外人風光背後的真相。

電影如多層蛋糕,表層當然是闡述何謂填詞及填詞人。作為行外觀眾真的長知識,盡覽粵語填詞的奧妙與難度,想不到四個數目字就是填詞百合匙,簡直是偉大發明!各種有趣的學習過程與遭遇,的確令觀眾對填詞更了解和引起興趣。輔以動畫輕鬆又繽紛,仿如灑了糖漿,甜美可口。

第二層就有點辛酸了。新「創作人」入行會有新思維,而「新橋」其實有價,但往往因為你是新人就會被欺騙或欺負;又或輕易被「偷橋」抄襲,予取予攜司空見慣而你不敢造聲;前輩更普遍教訓:「這是理所當然」。吓?這是剝削,是不公義。

編劇寫得真實仔細,主角十年的努力,幾經辛酸挫敗,未竟全功。「時不與我」的經歷有切膚之痛。當然鍾雪瑩的完美演繹也令人看得投入動容。鍾本身年近三十,但還能演一個十多歲的中學生,形神俱似,不矯扭做作,自然從容,著實難得。她將羅穎詩成長過程中不同的心理變化演得細膩真摰,是一位很用心的演員,前途無限。

導演從Close up拉Wide到大環境最苦的一層:我們的設身處地。羅穎詩的夢想不能實現並不是她不夠努力,而是周圍的客觀因素令她不能前行。一些約定俗成的潛規則?一些歪理當真理的主旋律?抑或根本沒有前路,「禁區」處處?最後的 Free ride簡老闆點了題,有夢難發,有志難伸。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歸園田居又是新的一片天。

黃綺琳在台灣也不忘港人,不忘廣東話,自資用母語拍出我們的心聲,筆者要向她致敬,也向所有廣東歌填詞人致敬!

陸凌綠

《周處除三害》

聽得最多讚揚這部影片的用詞是「爽」!「爽」來自不糾結、不拖泥帶水、快意恩仇、敢作敢當…這是當今社會上越來越稀缺的東西。

故事講述通緝犯陳桂林(阮經天 飾)生命將盡,打算放棄東躲西藏的生活,死前留下姓名。但卻在自首之時發現自己在通緝榜上只排第三,他決心借用「周處除三害」的典故,除掉前兩名通緝犯而讓自己能夠留名青史,成爲世人永遠記得的人物。

相對於排名第二的香港仔,陳桂林只是一個無所畏懼黑吃黑的殺手,而香港仔不僅殺人搶劫,更對周圍所有人心狠手辣嚴加控制。除掉香港仔的確讓陳桂林落入驚險萬分的境地。而排名第一已經消失於江湖的「牛頭」林祿和則已搖身一變成了擁有衆多信眾的尊者,以更加高超的手段謀財害命,以至於闖蕩江湖一輩子的陳桂林也著了他的道,不僅成了他的信眾,還幾乎命喪一線。好在陳桂林命硬,絕地翻盤。

在這個獨特故事的背後,導演實際上闡釋了兩種東西:什麼是惡以及惡的層次;世上沒有救世主,人唯有自我救贖。影片中通緝犯的排名很有意思,陳桂林這樣的狠角色只能排名第三,因爲他對自己親人還心存善良。香港仔則是對所有人包括自己的親人都心狠手辣,肆意摧殘。而林祿和則是專門欺騙殺害善良之人,其結果必定導致一個只有惡人存在的世界。這與寧浩導演2013年的影片《無人區》同出一轍。而從爭奪「第一」到自我救贖的心理歷程和除惡必盡的果敢是讓觀衆覺得「爽」的關鍵所在。

與之前黑社會的種種仇殺相比,2019年的香港顔色革命讓我們見識了林祿和式洗腦帶來的後果,兩者可以用天淵之別來形容,且後者的影響更深遠。黃精甫導演藉著一個經典成就一個寓言世界,這是此部影片最大的亮點。

小浪

《出租家人》短評

沒有「壞人」的世界?

導演兼編劇劉偉恆在他的電影內經常建造一個沒有「壞人」的世界,《出租家人》亦不例外。事實上,片中只有「衰人」,沒有「壞人」,即使家聰(陳家樂飾)與單親媽媽佩怡(周家怡飾)成立了一間公司,提供「出租家人」的服務,只為了賺錢謀生,並滿足孤獨寂寞者的需要,公司提供的服務固然有欺騙的成分,孤獨的懷孕婦女及已婚獨男欲透過「出租家人」尋找理想中的另一半,新婚少婦利用此服務掩飾自己不堪的家庭背景,讓服務者與顧客「各取所需」,達致雙贏,這確實是一門利潤甚高的生意,家聰與佩怡欺騙別人,所做的不是好事,但他們有愛心有人情味,願意與寂寞的員工及客戶花時間金錢一起吃飯慶祝中秋節,他們不算過於功利,實在難以被稱為「壞人」。他們在利慾薰心的商業世界內,算是一股難得一見的「清泉」,因為他們顧及自己的利益之餘,還有一點點久違了的「人性」。

很多時候,沒有血緣關係的一群人,可能比真正有血緣關係的親戚,彼此的感情更加好,並且有更密切的關係。數年前的日本電影《小偷家族》正好給觀眾深刻的啟示,如今《出》述說同一道理,本來臨時演員志光(曾志偉飾)成為「出租家人」的成員,與家聰及佩怡只有賓主關係,難以稱為朋友,但在互相合作的過程中,彼此建立了比朋友親戚更深的感情,這始料不及的變化,確實為孤單寂寞的人提供了結伴同行的一絲絲溫暖,亦讓大家獲得同行者的關懷和支持,這明顯是人間的一件美事。或許現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越來越疏離,即使是真實的親戚朋友,一年都未必會見一次,反而工作上的合作夥伴及客戶見面的機會較多,溝通的內容較深入,彼此的關係會較緊密。因此,即使家聰及佩怡做了騙人的生意,是「衰人」,但心地善良,有情有義,與真正的壞人相距甚遠。

所謂「無心插柳柳成蔭」,家聰及佩怡做生意只為了賺錢,讓志光與包租婆芳芳(恬妞飾)成為「出租夫妻」,這只源於生意的需要,卻意外地勾起本來失憶的志光久違了的回憶。原來他與芳芳在現實生活中是真正的夫妻,做「出租夫妻」時卻讓他記起舊日與她相處的一點一滴,故家聰及佩怡不自覺地做了好事,這是出乎意料的巧合,但無可否認,他們公司提供的服務,確實可「曲線」地造福人群。故片中志光向家聰說「出租家人」的服務有珍貴的存在價值,其實有一定的道理。

曉龍

《愛是一把槍》短評

跟隨主角的意識而行

無可否認,《愛是一把槍》較另類,觀眾找不到合乎邏輯的線性敘事方式,只跟隨男主角「蕃薯」(李鴻其飾)的意識而行。我們在觀影的過程中,從開首至終結,隨著他的腦袋的轉動,會發覺場景與場景之間的交接和「跳躍」,只為了表現他的內心世界和精神狀態,就是生命的無奈和迷惘。很明顯,他被過去纏繞,他身旁的人,包括老媽、「老大」和朋友,都會從側面折射他過往的「影子」,這象徵他逃不出「過去」的牢籠,在離開外在的監獄後,仍然被困在內在的牢獄裡。觀眾其實不可視《愛》為故事片,因為其重點不在於說故事,而在於表現人類的生存和精神狀態,片中段落式的結構,而段落與段落之間沒有必然的關係,正說明全片流於意識的表達,多於呈現一個起承轉合清晰的故事。

作為新導演,李氏膽敢運用符號折射男主角的心理狀態。烏龜的出現,在路上不循直線而行,走路忽爾向左望,忽爾向右望,彷彿心不在焉,這就像他出獄後的狀態,有一種頗迷惘的不安感,看不見「前路」,遑論會找到生命的方向。全片最有趣的地方,在於大海的意象,它象徵自由,當他以為自己離開監獄後會獲得真正的自由,殊不知他只從小的牢獄走進「大的牢獄」,環境改變了,自己被「囚禁」的心理枷鎖卻依舊存在。 片末他「走進」大海,正象徵他成功擁抱自由,擺脫了「真正」的牢籠,並成功尋覓自我。因此,全片實驗式的手法,對於看慣商業主流電影的觀眾,其實不容易看懂,倘若我們看慣歐洲電影,便會明白李氏自編自導自演的作者風格充滿著濃厚的歐洲味道。我們只需「假扮」歐洲人,把《愛》與其他歐洲片並列,便能了解「意識比故事先行」的堅持是支撐全片獨特風格的「瑰寶」,亦體會其對男主角精神狀態的深入探討比故事是否完整更重要,並具有更高的價值。

由此可見,《愛》好看與否,關鍵在於大家是否「懂得」欣賞其另類的藝術價值。或許我們需要轉換另一角度,撇除之前數十年看故事片的習慣,「潛入」男主角的腦袋,運用自己的視覺和聽覺,感受一下他飽受煎熬的心理困擾,才可領會全片的真諦,並了解李氏開拍此片的主要目的。

曉龍

《沙丘瀚戰:第二章》DUNE: Part Two

如果預知的未來只有戰爭…

因第一集已交代背景、人物,所以特別有看頭的事物、特效都見過了,再出現亦不覺新鮮。按故事發展,接下來的就只有「戰爭」!

今回沙蟲出沒的場面確實壯觀;一幕「馴蟲記」頗為震撼,加上音效配樂推波助瀾,若看IMAX的話必有置身風沙之感。以寡敵眾須採取打游擊方式,雖然沒詳述軍事部署,但單看神出鬼沒的弗里曼人殺敵都夠過癮,張力不錯。埋身肉搏打鬥的速度與實感很強,提升緊張刺激度。重型機甲戰鬥見慣亦平常,唯無重狀態的爬升行動,倒有點新意。

不單是「王子復仇記」,而是被命運選上了的「救世主」,似乎更像「時勢造英雄」。本集就以一場戰爭揭示了人的執迷與自主。主角保羅從未出生開始已經是一隻棋子,他在沒有選擇權的道路上只能往前衝;相反,跟他相交相知的愛人采寧,就有自己的方向。當「聖鬥士」們都膜拜他為「天外之音」,她嗤之以鼻。她不信命,不信先知,她身為弗里曼人,寧願追隨自己的意志,只視保羅為一個摰友、一個親密愛人,愛他,但絕不屈就。保羅選擇娶帝國公主以登皇位;她選擇離開。這個對比也是本集要義。世上總有一群執迷不悟的信眾和一群清醒不信命的人;甘於被利用抑或隨心而活,你仍可以選擇!

陸凌綠

《沙丘瀚戰:第二章》短評

含沙射影之作?

看《沙丘瀚戰:第二章》,難免想起現今國與國之間的關係。雖然片中的故事情節純屬虛構,改編自多年前出版的一本文學作品,但不同國家之間結盟,爆發衝突,以及其他國家關注別國內部領導人更替事宜的情節,即使在數十年後的今天,依舊持續地出現,說故事情節有含沙射影的嫌疑,實在一點不過分。特別是男主角保羅(提摩西·夏勒梅飾)要與表哥用小刀單打獨鬥爭奪領導地位,雖然今天政治上類似的事情不會再用暴力解決,但當小刀換上了肆意抹黑詆毀的醜聞,其「恐怖」程度可能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小刀決鬥可在剎那間解決問題,醜聞卻可以不斷發酵,長年累月纏繞著當事人,其產生的心理影響不可謂不嚴重。

如果結合影片和原著小說,便可以了解國家領導人的野心是無限的。因為他們無時無刻都想霸佔別國的土地,擴大自己的疆土,《沙二》的創作人只把小說內國家領導人的野心推向極端,在不足三小時的片長內述說他們如何透過結盟、聯姻或戰爭等各種方法實踐自己的野心。保羅在片末捨棄自己的愛人,願意與別國的貴族締結婚盟,很明顯,這是政治婚姻,他為了國家而犧牲自己,在國家面前,他的重要性實在微不足道。不單在政治層面,其實在商業方面,不同企業領導者聯姻的情況十分常見,片中的聯姻可被視為相關利益的結合。故全片的故事被解讀為國家領導人之間的鬥爭之餘,亦可被視為企業領導者之間的競爭,兩種領導人在不同範疇內各領風騷,但同樣有無限的野心。

保羅的表哥為了向群眾突顯自己的實力,刻意與貌似強壯實質虛弱的囚犯打鬥,每次他都能取得勝利,因為他們都吃了藥。不過,有一次,他與一位沒吃藥的囚犯打了很久,最終勉強取勝,事後他怪責父親,故意讓那位囚犯與他對打,是否「想他死」。這證明他欠缺了英明領導者的特質,經常想著如何「投機取巧」,期望對手吃藥後變得虛弱,使他們被他擊敗,他用這種不公平的比試以取得群眾的信任,有極嚴重的瞞騙成分。在現實政治中,這類人的確不少,群眾容易被騙,只相信自己親眼看見的東西,卻不太深究其背後的目的和陰謀,故領導者很多時候利用群眾的愚昧以獲取他們的信任。因此,說《沙二》含沙射影,以虛構故事諷刺「光怪陸離」的現實世界,僅從上述情節分析,已可見其端倪。

曉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