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快訊第656期
《奇蹟列車》短評
和平的可貴
一齣電影能否觸動人心,故事內容是最關鍵的因素,《奇蹟列車》亦不例外。此片講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年輕的尼古拉斯溫頓(尊尼芬寧飾)拯救居於捷克的猶太人逃離納粹迫害的過程,雖然用平鋪直敘的方法詳述整件事的經過,但觀眾仍會感動落淚,這源於我們會為那些猶太人的經歷心痛,同情他們的遭遇,體諒他們的難處。和平的可貴,正在於每個人都會獲得較戰爭時期合理和公平的待遇,在二次大戰將要爆發之際,德國納粹政府施行種族歧視政策,猶太人被壓迫,他們沒有犯法,卻要無辜面對「死刑」,對今時今日生於和平年代的我們來說,這實在是多麼不公平的事情!當我們看著銀幕上他們憂鬱焦慮的眼神和神態,便會想像自己身處的地區一旦爆發戰爭,我們亦同樣會有類似悲慘的遭遇。我們與他們都是人類,有人性,會有同理心,這就是《奇》觸動我們的最主要原因。
《奇》把過去與現在的片段交替地呈現,其目的顯而易見,就是想突顯溫頓從青年至老年時期對「助人為快樂之本」的堅持。青年時期的他捨己為人,不顧自己生命的安危,用盡所有辦法拯救猶太人,他會為了某些猶太人依舊被迫害致死而傷心沮喪,亦會為了他們難以在亂世中正常地生活而感到焦慮,反而甚少替自己憂心,亦不會為自身國家的政府如何制定對抗納粹入侵的政策而煩惱。對被壓迫的民眾的關注,就是他自覺的使命感的體現,這亦是他在自己的一生中最聚焦的社會議題。人本主義中人的價值至高無上,他年齡變了,外貌變了,身材變了,但他救人的理念由始至終從未改變。或許這就是導演占士候斯作出古今對比的主要原因,讓觀眾領會他數十年來重視每一個人的生命,甘願犧牲自己的時間和精力的堅持和決心,以及他一生中「救人事業」讓猶太人不致被滅絕的偉大成就。
片中一個電視節目內溫頓與當年他拯救的猶太人在一起,他們已長大成人,當年他作出的貢獻,讓他們現在可過著正常的生活,舊日他一點一滴的努力,造就今天的他們。他的喜樂源自他們健康正常的人生,可見他的偉大,正在於處處為別人著想,與現今常見的自我中心的價值觀截然不同。《奇》的英文片名是One Life,提醒我們生命只有一次,且每一個人的生命是唯一及獨一的,故人道主義應是全片最重要的訊息。所謂「生命誠可貴」,戰爭摧毀生命,和平讓生命得以茁壯成長。現今不少國家領導人動不動便要向別國發動戰爭,生靈塗炭,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再次參與總統大選,甚至警告民眾,如果他再次落選,將會血洗美國。可見《奇》的創作人崇尚和平,重申生命的價值,鞭撻當今的政壇歪風,其指桑罵槐之意昭然若揭。
《奇蹟列車》One Life
歷史會記下一切的善…和惡
真人真事改編,有說是英國版《舒特拉的名單》。主角尼古拉斯溫頓(後被封爵)只憑一顆熱心及救人一命勝做七級浮屠之念,就奮勇地與幾位有心人一起展開營救行動;目標是要將多達千名的猶太兒童在納粹德軍入侵前從布拉格救到英國。影片以簡單平實的手法,今昔交錯地呈現一段二戰時期的救人歷史。原來平實的陳述,一樣可以讓人激動落淚。導演沒有描繪納粹黨如何逼害猶太人;因為觀眾從難民的處境及自己的閱歷,已知道德軍是如何殘暴不仁,自然會替戲中兒童擔憂。用省下來的篇幅詳細講述尼古拉斯及其母親、夥伴如何救人更見效益。
雖然沒有太大的戲劇衝突,但布拉格一班一班火車的開出,也夠令人著急緊張。甫開場已是年邁的尼古拉斯(安東尼鶴健士飾)仍然熱衷於慈善事業,在執拾舊物的過程中,五十年前的回憶湧上心頭。其實只闡述當年的拯救行動不就可以了嗎?為何要加插今天的尼古拉斯呢?為的是當事人仍有一種遺憾不能釋懷,為救不了全數兒童自責。救不了已是事實,何不關心一下救得了的小孩?是生是死?今天是甚麼模樣呢?其實觀眾都很想知道。導演很懂利用這個關鍵,最終泡製出賺人熱淚的一幕。借古鑑今,可能是本片意圖。
八十多年過去,今天仍然不斷有邪惡軸心國家張牙舞爪,以自保之名四處侵略。戰火連連,生靈塗炭,難民往外逃生,情况跟納粹時期沒有兩樣。善心人固然有,但胸無城府,只為救人而救人的就可能比往日少。今天的人類單純不再,彼此缺乏互信,相信如舒特拉或尼古拉斯此等無私善人很難再出現了!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緊記。
陸凌綠
《熱辣滾燙》短評
電影的真實感
雖然電影是夢,但有時候,倘若電影能反映現實,成為一面鏡子,讓觀眾產生共鳴,此類電影亦有很高的觀賞價值,《熱辣滾燙》便是其中一例。基本上,《熱》仔細地敘述導演賈玲真實的減肥過程,她在片中飾演杜樂瑩,其實是真實的自己,因為她藉著「電影」減肥,她自導自演,片初十分肥胖的樂瑩是她,片末非常瘦削的樂瑩亦是她。為了讓觀眾相信他真的成功減肥,影片結束時,字幕旁邊有其真實的體重數字,顯露她在不同年份的體重變化,她以「驚人」的幅度減磅,讓觀眾看完此片後真的相信片中樂瑩打拳健身的方法可有效地減肥,並成功地鍛鍊強健的體魄。因此,她=樂瑩,樂瑩=她,真實與影像「混淆不清」,是全片最有趣的地方。
本來《熱》的故事沒有甚麼特別,頹廢的宅女發憤圖強,在拳壇上讓自己不再懶惰,挑戰自己,賺人熱淚,與幾年前的《一秒拳王》相似。但樂瑩的體型變化具有高度的真實性,沒有依靠電腦特技,亦沒有修改畫面的嫌疑,竟由導演「親身示範」,可讓觀眾異常投入,因為她做得到,我們亦很大可能做得到,其勵志的程度比《一》有過之而無不及。故《熱》比《一》略勝一籌,關鍵在於前者的真實感比後者強;後者完全虛構,前者卻是真實與虛構的「合成品」。《熱》片末的花絮片段,正好讓觀眾了解其拍攝過程中甚高的仿真程度,導演在這些片段內強調自己需要與真實的專業拳擊運動員對打,與片中樂瑩以業餘身分「挑戰」職業運動員的舉動相符。因此,「真假混合」是全片與其他同類型電影比較時與別不同之處。
事實上,《熱》介乎紀錄片與劇情片之間,導演一方面正在做自己,親身經歷減肥的過程,另一方面又飾演樂瑩,正在演繹其虛構的經歷。觀眾看此片時,可以有雙重的代入感,忽爾代入導演的真實,忽爾又代入角色的假象,容易在真與假之間選擇性地投入其中。在看見樂瑩時,想起導演;在看見導演時,又想起樂瑩。這使影片的實驗性較其他商業電影強,對只看主流商業電影的觀眾來說,《熱》的確賦予他們別具一格的新鮮感。或許此片在結構和形式方面的獨特性,讓觀眾留下鮮明深刻的印象,這是全片在芸芸國內的賀歲片中得以「鶴立雞群」的最主要源頭。
Lucky/《悻存者》
婚姻究竟是幸運還是不幸
倖存者指在某個危險的事變之後仍然生存下來的人,但英文片名沒有直譯而是用“lucky”(幸運)。
故事很簡單,講述的是一對年輕夫婦的一次爭吵。觀衆從兩人的爭吵中漸漸明白兩人過去的關係、分居的原因和兩人爭吵各自的立場和觀點,也基本上可以猜測出兩人接下來的結局。因此對白部分非常重要,也寫得很到位及刺心入骨,相信但凡有類似經歷的過來人多會覺得故事是非常真實的,並再現了生活原本的樣子。這劇本其實更適合舞臺話劇的表現形式,因爲場景、人物單一也沒有變化,全部重點在對白。對白並非順著時間順序而是以各種矛盾衝突爲支點,需要觀衆不斷重組事情的前因後果。雙方各自的話語聽起來都很有道理,加之對兩人的了解有限,因而對男女主角的對錯判斷幾乎一直在兩人各自的爭辯和指責之中搖擺,而自始至終無法得到肯定的結論。
但實際上導演是用兩個「配角」給出了暗示。配角一是一隻螃蟹,配角二是一隻寵物狗。配角一螃蟹買回家時已半死不活翻了身,後被扔進鍋中蒸煮,最後蒸煮放上桌面但誰都對它沒有一點食欲。這個螃蟹其實就是他們關系的象徵。配角二寵物狗身患病症,需要時不時去醫院看病。它憂鬱地看著兩人爭吵,跟著主人身後跑來跑去…。小狗實際上就是暗指兩個人的責任,可憐的神態、憂鬱的眼神足以提名最佳配角獎。
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庭是非,這在影片中展示得非常到位。但若理性地去看,實際上又不難判斷,夫妻兩個人都覺得對方應該擔起責任而實際上沒有,各自又都覺得自己承擔了責任而對方沒有或是較少是對自己的不公平對待。雙方都想推脫責任但誰也不願意承認這一點,並指責對方的自私行爲,全然忘卻了婚姻的原本目的究竟爲的是什麼。婚姻若是沒有責任的擔當,兩人的婚姻關係的結局只能像那隻死螃蟹一樣~從人人趨之若鶩到無人問津。
小浪
《第151個朋友》
校園回憶殺
《第151個朋友》片名來自戲中的一句對白,真心覺得離地,改得差,無厘頭。繼《初戀雙妹豬》之後,泰蒂婭(Thitiya Jirapornsilp)與安東尼(Anthony Buisseret)再度合作,顏值爆燈之外,真心好戲,兩人十幾歲前途無限,泰蒂婭已經是歐洲時尚圈新寵兒,亦看到泰國全產業鏈的軟實力。
GDH的作品的市場觸覺一向以來都十分精準,當然包括《第》。由《一杯上路》《出貓特攻隊》導演納塔吾·彭皮里亞(Baz Poonpiriya)當監製,帶著新人導演拍《第》,十分受歡迎,可見GDH制度讓人羨慕。《第》克服了影人兩大難,成年人拍校園青春片及電影人戲裡拍電影,真心說港人的創意比不上泰國人,《第》起承轉合的轉,轉得妙。一方水土,當大家了解泰國文化後,便會知道《第》的矛盾衝突位渾然天成。
不懂《第》的一小細節,以為不連戲。很多人知道泰國的大學生要穿校服,但原來泰國的中學生每天穿不同的校服,泰國人愛清潔,每天都會清洗校服;有一次,筆者等泰國朋友放學才知道,為何他的校服與其他學生不同?一問才知他學校有四套校服,他穿的是與昨天一樣的校服,老師便知道他昨晚沒有回家,這高招屬於泰國人獨特的思維,我們實在無法想像。
Ke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