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四月 11th, 2023

《燈火闌珊》A Light Never Goes Out

霓虹燈下的用心照亮

「拆爛、冇咗」可重建嗎?電影中主角江美香(張艾嘉飾)就是竭力地尋找,竭力地重建;尋找記憶,重建希望。香港夜景曾經聞名世界,靠的就是霓虹光管,五光十色,熣燦生輝,「東方之珠」這個招牌也因而掛起。時移世易,彈指間消失殆盡。我們還剩甚麼?記憶。昔日彌敦道的霓虹招牌,依舊在我的腦海中一個一個的亮著,直至我「死忌快樂」。這句對白格外揪心。主角對著藍巴勒海峽大喊。

新晉導演曾憲寧首部電影,想不到技巧純熟,節奏流暢,善用懸念,使平實的故事具追看性。當然影后張艾嘉的真情演繹亦增強了整部戲之感染力。另梁銘佳的攝影也幫助很大;此君擅長拍攝夜景,燈光佈置,現場環境取材屬高難度,稍一不慎就會失真走樣,現在霓虹燈下一切皆美,質感突出。

「霓虹燈就是用光去寫書法」這是老師傅的闡釋。雖然低成本,資料搜集卻相當充足,尤其戲中的霓虹燈彩稿,我懷疑是真跡,若是的話則十分珍貴。霓虹燈除了是一個時代符號,也是一種藝術,但有誰重視過一個霓虹燈師傅?

雖然片子仍有沙石,但劇本佳句不少,最喜歡的一句「有招牌就有生意」楊燦鑣師傅說。噢,誰拆走了門口的招牌?曾導演是一位有心人,利用霓虹光管說好香江故事,大家都明白,在心中。當然片中第一個被拆的大招牌是「翠華餐廳」,我深表遺憾,合十。

P. S. 本來沒淌過一滴淚,但字幕一出所看到就爆哭了,淚如泉湧。一定要看完所有字幕,因為最後一個畫面道出一切!(利申:筆者是老香港)

陸凌綠

《關我Love事?》What’s Love got to do with it?

東西愛情議東西

中國以前都是「盲婚啞嫁」,而戲中的所謂「輔助婚姻」即「相睇」(相親),在我們看來一點不陌生。電影就有如一篇議論文:盲婚比自由戀愛好;兩位主角各有自己的愛情觀點。導演聰明地安排了代表西方白人思想的女主角先作為旁觀者,去紀錄東方巴基斯坦男主角如何去實踐他的「盲婚」。拍攝紀錄片的過程中,女主角素兒漸漸滲透了個人情緒與觀點;戲劇性衝突無疑增加,但又不失理性客觀的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也順道讓觀眾一窺巴基斯坦婚禮的面貌,展覽一下異國風情。當然筆者對類似Bollywood 的歌舞預期雀躍!

雖然主題涉及種族、宗教、傳統,但在時下的英國,連首相都是印度人的當兒,歧視早已不存在,大愛共融,無分彼此。但好笑的是最後素兒的紀錄片被監製們視為「白人的觀點」,犯了左膠大忌,不可發行,實在諷刺。

其實本片並非愛情片,只是一場有趣的自省。老實說,筆者看至一半曾寄予厚望,以為會有一個打破常規的結局,結果…。

愛情本來就不應拘泥於形式。別管東西,行得通就是好東西。

陸凌綠

《伊朗無熊無懼》短評

值得尊敬的導演

伊朗導演約化巴納希在《伊朗無熊無懼》內夫子自道,講述自己面對的困境,要離開伊朗追尋自由的拍攝環境還是留在故土於種種限制下仍然想盡辦法拍攝自己理想中的電影?很明顯,他生活在當地獨裁專制的政權下,感到無奈不安,又不想輕易放棄。本來他可以改變自己的風格,拍攝一些支持政權的電影,但偏偏他覺得拍攝反映伊朗艱苦困境的電影,對他及普羅大眾來說,其價值更高,意義更大。

影片內民眾對巴納希又愛又恨,一方面他們覺得他別具才華,具有追尋自由的勇氣,可以代他們發聲,是值得尊敬的導演;另一方面他們認為他膽大包天,挑戰政府的容忍程度,其拍攝的過程更可能使他們被無辜入罪,甚至令他們的人身安全深受威脅。其後他們為了自保,即使欣賞他對藝術的堅持,仍然要求他離開伊朗近土耳其邊境的一個村莊,因為若他繼續留在那裡,只會使整個村莊成為被當地政權針對的目標。因此,他進退兩難之際,其實村民亦同樣面對類似的困境。

全片不斷在高壓政權下僅有的空間內「兜兜轉轉」,巴納希爭取拍攝時間的一分一秒,他對電影的熱愛,對反映伊朗人實況的熱誠,實在令人感動。雖然他猶豫不決,但在政權的「步步進逼」下,他不得不盡快作出抉擇。即使他為了村民著想而欲盡快離開村莊,都不捨得自己欲拍攝的每一個畫面,亦對當時接觸的伊朗人「難捨難離」。或許他在被壓迫下對伊朗的那份濃情厚意,只有他身為伊朗人才能深入了解其箇中真諦,其他非伊朗人在文化隔閡下,只能對他的經歷和遭遇深表同情,遑論能感同身受,並代入他艱苦的處境。因此,他值得我們敬佩,源於其在困境下仍願意繼續留下來的勇氣。

片末巴納希在車廂裡的一個鏡頭,意味深遠,不單象徵他不知道應何去何從的苦況,亦暗示他的人生已到了瓶頸,不論向前或向後,都會使他的生命產生難以逆轉的改變。因此,他正在尋找正確和合適的方向,其離開村莊後的一舉一動,可能是其生命不可或缺的轉捩點,並與現實中他的藝術生命能否延續的命運遙相呼應。故上述鏡頭除了描寫影片中的他忐忑不安的心境,亦反映現實中的他無奈不安的苦況。

曉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