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四月 4th, 2023
影評快訊第607期
《死屍死時四十四》Over My Dead Body
到底有幾荒謬?
相信很多人都會為戲名而進場。其實原句是:西施死時四十四。「西施」變了「死屍」;能稱為「死屍」應該是已死去,既然已「死去」又何來「死時」?邏輯上有問題…,但用在今天新香港,貼切不過。沒邏輯是常識!
影片只從一個意念出發:如何處理一條「不速之屍」。往往,只有一個意念的電影,只宜拍短片(此片故事有點像前陣子《失衡凶間》其中的《唐樓》,那就是短片),要演變為近兩小時的長片會有難度!本片亦然,還要由只有一片在手的何爵天去處理,何導演似乎太有自信吧?首先故事薄弱,單憑「意念」去建構,沒功力的話只流於堆堆砌砌。一些無關痛癢的篇幅都可以花去幾分鐘,如「臨海峰」的法式宣傳廣告(或幻想),雖然有趣且成本不菲,但實在太長,其實做到「一個表達」即可。又例如Mary姐的愛犬如何皈依,又花三四分鐘;哪個法師為牠皈依與劇情有關嗎?諸如此類的堆砌既不好笑,又不能推展劇情。
當然編劇有心去針砭時弊,控訴地產霸權,唯在這個局限的處境下(一座豪宅),人物就變得單一:都是中產,起碼有錢供豪宅(最奇怪全部都是業主,沒有租客)。如此目標一致的話,唯一的衝突就只有那個盡責的保安。一群人整晚來來回回就是與保安玩捉迷藏,諷刺在哪?頂多是「為一層樓可以去得幾盡?」完。其實可以以滾雪球的方式去令事件發展至不可收拾的地步,增加荒謬感,可惜編劇沒此膽量,也沒有本領去收科。於是就只能以一些冷笑話、坊間熱話、in joke去填充。用in joke是最愚笨的,只有你們製作人員懂笑,觀眾是不懂笑的。還有抽年前大事件的水(放花炮的一場就很明顯。還有很多…),會好笑嗎?只覺在傷口上撒鹽。對不起,我笑不出!
全片較為可觀的只有兩段:陳生(劉江飾)和陳太(黃文慧飾)的一段;二人行將就木還要為保住樓價去「搏命」,真的很諷刺很可悲!另一段就是高空吊船,算是好笑好玩。
喜劇沒有出色劇本,也得有出色演員,幸此片每個演員都是好戲之人,尤其兩個老戲骨最搶鏡。另一耀眼配角就是李尚正,演這個「嚴謹」保安非常賣力,喜劇感一流。
其實,最諷刺也最好笑的是,這部戲其中一個老闆正是鼎鼎大名地產商何氏家族的千金。「連我哋都知道地產商知道我哋知道係荒謬!」。
P.S. 今天樓價已下跌得驚人,注意,與凶宅無關。
陸凌綠
《鈴芽之旅》短評
輕鬆談死亡
在日本,地震會在一剎那間突然而至,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故死亡是日本人無時無刻需要面對的問題。導演兼編劇新海誠在《鈴芽之旅》內再次以地震為主題,用動畫的方式輕鬆談死亡,沒有人類離開世界的沉重,亦沒有死亡對人類心靈的震撼性打擊,只有順其自然地接受死亡的樂觀心態,以及災難過後勇敢地面對未來的積極態度。
片中的鈴芽雖然自小失去了母親,有一點點憂鬱,但不會不苟言笑,更不會整天哭哭啼啼,在阿姨的照顧下,她與其他在完整家庭裡成長的少女沒有太大的差異。即使她曾經歷地震,對此災難習以為常,依舊輕鬆樂觀地面對生活,知道如何防止災難發生時,會與草太合作,阻止「蚯蚓」從「後門」竄出引發地震,覺得自己身為日本人,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救世」責任感。《鈴》對她有多面向的描寫,一方面從個體心境的角度描寫她以護士為自己的理想職業,雖然曾受挫折,但依然不會放棄自己,對未來充滿盼望的樂觀心態;另一方面從集體心理的角度描寫她如何從日本人的身分出發,想盡辦法使整個國家不再受天災侵害,暫時放下小我,以整體日本人的大我的福祉為奮鬥的目標。透過影片對她的描寫,日本人絕對不自私,因為別人與自己的生命價值同等重要,集體比個體的利益亦更重要。
日本人從311大地震的創傷走出來,心靈所受的傷害不下於肉體承受的痛苦,新海誠已豁出去,希望透過《鈴》使日本人釋懷。全片是一齣公路電影,鈴芽與草太走遍日本不同的區域,彷彿正在經過生命的不同階段,他們對未來難以估計的旅程正是其顛簸人生的寫照。當未來的她站在童年的她的面前,向童年的她承認自己是她的未來,正暗示無論過去與現在如何,她仍然會有屬於自己的未來。舊日的陰霾終會過去,雖然沒有人知道未來會怎樣,但從編導的角度看,日本人仍然會對未來充滿著期盼,因為他們在心理上已「戰勝了」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