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和接納的重要性 曉龍
在一個社會中,包容和接納一些與自己不同的人十分重要,因為這是和諧社會出現的大前提;否則,鬥爭會無日無之,遑論會有整體社會的發展以至世界和平。《盛夏友晴天》內路卡一家身為海獸,他的父母經常擔心他會游出水面,被人類欺負及殺害,故他們在他從小至大的成長過程中灌輸水以外的世界非常危險的概念,以杜絕他接觸人類的念頭。不過,當他到了青春期的階段,開始反叛,亦覺得水中世界很沉悶,遂在偶然相識的同類朋友慫恿下,大膽地離開水世界,到滿佈人類的小鎮玩樂,雖然曾遇上惡人,但亦有機會認識十分善良的人類好友莉莉。這證明他的父母的擔憂有時候顯得過於嚴重,沒錯,保護兒女是父母的天職,可惜過度的保護卻使他欠缺嘗試新事物的勇氣,亦剝削了他冒險探索的機會;或許他的父母應了解包容和接納的重要性,即使他們害怕人類,不願意與人類接觸,仍然不應直接向兒女灌輸自己既有的觀點,以免令兒女失去應有的自由和權利。因此,《盛》內他的父母在人類小鎮內找尋他的過程中反思自己是否管得他太嚴,他的父母正是現今社會內過度溺愛兒女的直升機家長的縮影。
《盛》內人類包容和接納異類的能力十分強,其廣闊的胸襟比現實中的我們有過之而無不及,值得我們模仿和學習。當他及同類好友的真身曝光後,他們本以為自己真的會被殺害,最低限度都會被捉拿,殊不知他們原來早已與人類建立深厚的感情,即使莉莉的家族先祖痛恨海獸,父親亦以捕魚維生,由於她的一家已與他們在短時間內密切相處,故她與父親已視他們為家人,在得悉他們是海獸後,依然毫無忌諱而願意包容和接納他們。迪士尼的創作人善於「製造」天真美好的童話世界,《盛》亦不例外,影片內的惡人不算太惡,善人則十分善良,我們觀影時就像生活在童話世界內,享受超乎現實的人際關係。事實上,倘若他們在現實世界中生活,可能不會被視為對人類產生威脅而被殺害,但很容易會被視作「實驗品」,需要被禁錮在封閉的手術室內被生物學家進行全方位的測試和研究,要在人類世界內玩樂過後重返大海,實在談何容易!因此,《盛》中的人類有超級廣闊的胸襟,現實中的我們如能學會一點點已是萬幸,如果我們能學會百分之八十或以上,大部分的爭執可立即停止,大型的衝突以至戰爭亦不會爆發。
由此可見,《盛》是現實世界的「天方夜譚」版,他偶然地認識同類好友及莉莉,彼此能建立深厚的友情,這實屬匪夷所思;但他們處於年青階段,比任何一個其他的年齡層更重視朋輩關係,這可解釋他們能在短時間內建立密切關係的原因。兒童看《盛》,可能會享受其塑造的天真無邪的世界;青少年看《盛》,可能會投入於他們三人之間的深厚友誼;成年人看《盛》,卻可能詫異於人類世界內脫離現實的包容和接納。與其說大人小孩都喜歡看《盛》,不如說《盛》中的理想世界是我們的目標,是不論大人或小孩都樂於追尋的夢想。即使我們難以認同《盛》指涉的理想世界,仍然會願意入場觀賞《盛》,因為影片內單純的友情及人際關係正是生活在此複雜乖謬的世代裡的我們久違了的回憶,這亦是我們感到「疲倦」的時候得以尋獲的一道清泉。
《盛夏友晴天》(Luca)
沒有沉重的人生哲學,只有輕鬆開心放個暑假。
在小島上演著一段成長經歷,加點點種族平權,小主角LUCA功德圓滿。
來自鄉下的水底,雖然上了岸的小鎮都是鄉下,但難得(從Vespa電單車)認識了世界之大,宇宙之廣,其實海洋深淵何嘗不是遼濶廣大?但導演偏偏故意忽略,深淵只有黑暗,完。也好,避過一切解釋,專心表達人類的小鎮風情就是。夏日意大利小島的人文風情刻劃細緻,聲畫皆賞心悅目。「三項鐵人」盡顯友情珍貴,過程刺激又感動。
關鍵「水怪現形」橋段,如果沒看過日本動漫《亂馬1/2》的朋友,可能會覺得新奇,可惜筆者早在三十年前已是《亂馬》粉絲,對於遇水變身的點子,已見怪不怪(高橋留美子玩得更盡)。也難怪,因為導演Enrico Casarosa曾表示童年深受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影響,可能就是日本漫畫的潛意識作祟吧,而片子的夏日色調也確有宮崎駿feel。
筆者執筆時,又一項自由跟我們永別了。如果銀幕上Vespa代表自由,那麼看著兩個小海怪的義勇犧牲,未嘗不是一個心靈慰藉。
陸凌綠
《除暴》短評
欠缺峰迴路轉的查案過程
國內的主旋律電影以公安偵查械劫案為穩定民心的方法,但願新的相關法例通過後中國真的成為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除暴》的編劇對查案過程的設計和編排尚算別具心思,由港產的劉浩良執導,槍戰爆破場面保持一定的水平,吳彥祖演大奸角亦算落力,其對身體語言的靈活運用是全片的一大亮點。整體來說,全片不過不失,公安犧牲、劫匪冷血,在同類型電影中司空見慣,直述的敘事模式淺顯易懂,但卻欠缺峰迴路轉的查案過程帶來的猜謎一樣的驚喜。
曉龍
對弱勢社群的持續性關注 曉龍
香港身為一個國際化的大都市,貧富懸殊卻極為嚴重,使「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現象十分普遍。導演李駿碩藉著《翠絲》關注同性戀者及跨性別人士的生存狀態後,今趟《濁水漂流》把焦點擺放於天橋底下睡覺的露宿者,他們是被社會忽略的一群,以往聚集在深水埗一帶,有自己的社群,有自己的文化,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不過,隨著此區興建越來越多高樓大廈,他們已漸漸失去僅餘的立錐之地,由於地產商不願意讓豪宅的目標買家看見他們,以免影響其銷售量,遂給予港府壓力,強迫他們遷移至別處,使其物資被沒收,家園盡毀,昔日他們聚在一起無憂無慮地自得其樂的情景已成為逐漸被埋沒的「歷史」。很明顯,導演從他們的視角看待問題,蒐集了相關的資料後,仔細地描寫他們的日常生活;影片內中年失業漢輝哥(吳鎮宇飾)、越南難民老爺(謝君豪飾)、洗碗工人陳妹(李麗珍飾)、吸毒上癮的大勝(朱栢康飾)及半身不遂的阿蘭(寶珮如飾)皆是現實人物的「影子」,對他們言語和行為的刻劃極仔細及具真實感,與之前《麥路人》的角色虛構而其言行略欠真實性的粗疏描繪相距甚遠,這相信是導演本來攻讀新聞系而著重劇本的實感的功力所在。
導演為求讓觀眾在銀幕上看見有血有肉的露宿者,使他們表現其真實的一面,「放縱」地讓他們在差不多每句對白內皆夾雜粗言穢語,與現實社會中出現的原型人物十分相似。過往描寫低下階層生活的電影基於商業考慮,避免變成三級片而使十八歲以下的觀眾失去觀賞的機會,影響票房收入,刻意使其言行十分「清潔」,所設計的角色變得虛假,即使他們的經歷和遭遇以真實事件為藍本,但由於其言行與真實人物相距甚遠,仍然難以令觀眾對他們產生足夠的認同感,遑論能投入至他們的所思所想。此外,《濁》的創作人別具勇氣,把不同人士對待他們真實的言行赤裸地呈現在觀眾眼前,不論電視台記者還是參與大學迎新營的新生,都只視他們為獵奇的對象,以虛偽的心態「同情」他們,多於為他們爭取獲平等對待的公義及喪失家園的賠償,這種撕破虛假臉龐的舉動正好是創作人粉碎偽善行為的良知所在。因此,創作人從藝術的角度出發,撇除商業的考慮,製作這齣呈現香港真實社會環境的電影,在商業競爭劇烈的社會內,顯得彌足珍貴,但願這群創作人在往後的日子仍舊有這種堅持和執著,不要因為為名好利而被主流的商業價值掩蓋。
筆者進場看《濁》時,發覺看這齣電影的觀眾大多是二十多三十歲的年青人,以往他們大多只喜愛觀賞強調官能刺激的荷里活電影,如今竟然轉過頭來願意觀賞寫實的港產片,這證明他們的喜好已漸趨多元化。但願日後電影公司的老闆不要只投資大明星大製作,糾正其以為觀眾只愛看大片的誤解,願意進行多元化的投資,支持這群年青導演拍攝探討本地社會問題的港產片;畢竟這群導演不可能在拍攝每一齣作品時只依靠香港電影發展基金的資助,長遠來說,他們依然需要進入商業市場,面對票房的考量。因此,《濁》在香港的入座率節節上升,正好說明這類電影有一定數量的本地支持者,雖然這類電影難以賣埠至外地,但我們仍然不可小覷其不可取締的重要性,更不可抹煞其珍貴的存在價值,但願電影公司的老闆與我們有相似的看法,讓這類電影擁有自己的生存空間,繼續發光發亮。
《突襲安全區》(Quo Vadis, Aida?)
被出賣的一群。
真人真事改編。若是以往,相信會去關心波斯尼亞的香港人少之又少,更何況甚麼斯雷布雷尼察;但今天看來,他們的遭遇,不正是我們領教著嗎?不單是我們,是全世界。正如電影宣傳句:同呼吸、共命運。
先是聯合國維和部隊「被出賣」;所謂「最後通牒」準備的空襲並沒有執行,任由塞爾維亞共和國軍推進,「安全區」成千上萬的平民只好倉皇逃往部隊基地避難。維和部隊「天真地」與塞軍談判,再一次「被出賣」。其實部隊是有責任保護那批難民的,奈何軍力有限,那些「娃娃兵」自身難保,最後「被出賣」的當然就是這群蟻民。如導演所說:「聯合國在政治上會受到某些國際政治力量的牽制」。正是「誰大誰惡誰正確」,甚麼聯合國、世衛、歐盟…維護正義?主持公道?這兩年間疫症枉死的380多萬人說出了真相。
潔絲米拉茲巴尼奇是一位女導演,戲名是「艾達」,她才是故事的核心:危難當前,既是一個母親,也是一個翻譯員,潔絲米拉從女性角度細緻地刻劃了艾達所面對的一切,要千方百計拯救兒子和丈夫,又要為軍方傳遞訊息,也因此可能出賣了同胞(假如不依本意翻譯,轉而叫他們憤起反抗衝出重圍,可能尚有一綫生機)。導演在政治上作出批判;從道德上帶出問題。
雖然演員都不是我們認識的,但好戲就能投入,加上情節緊湊,不少靜止的長鏡頭與大特寫,加強了張力和壓迫感,看得你擔心又驚心,錐心的結局更是發人深省。
同呼吸、共命運。但請記著,命運在你手。
陸凌綠
《IS殺錄:摩蘇爾戰線》短評
仿紀錄片的拍攝手法
《IS殺錄:摩蘇爾戰線》的創作人運用寫實的風格,以仿紀錄片的拍攝手法,在聲畫兩方面皆貼近真實的戰爭場面。影片內連續不斷的槍林彈雨鏡頭為觀眾帶來戰爭的血腥和殘酷,其明快的節奏和繃緊的氛圍使我們仿如身歷其境,其探討恐怖襲擊的主題亦能跨越阿拉伯語的語言障礙。影片故事情節改編自真人真事,摩蘇爾人向IS組織進行的絕地大報復,他們對自身族群的歸屬感及向心力皆有現實的依據,即使影片對他們之間的關係的描述不多,我們仍然因他們差不多完全喪失家園的悲慘命運而感動落淚。因此,雖然影片的內容「純屬虛構」,但其對現實的指涉依然可以大幅度提升其震懾人心的程度。
曉龍
藝高人膽大 曉龍
《無聲絕境》電影系列的導演約翰卡辛斯基藝高人膽大,希望以三部曲完成故事整體的前中後段,冒著中途被觀眾唾棄的風險,仍然嘗試因應情節的需要而調整自己的拍攝風格。創作人以「靜音模式」完成第一集,筆者看畢此集後,懷疑這齣懸疑片只是雷聲大,雨點小之作,因為眾演員只沉默地表演,為了配合故事情節的編排,只運用含蓄的身體語言完成不引起異獸注意的「任務」,筆者初時覺得其不作聲的表現沒啥特別,不明白此系列使觀眾引頸以待的原因。到了第二集,筆者始見真章,明白上集的九十多分鐘只是鋪排,真正的高潮在第二集內才出現,上集差不多「失蹤了」的異獸在今集發揮其真正的威力,上演了一幕又一幕人類大戰異獸的場面,原來上回的靜音只是一種逃避,要擊倒它們,必須運用收音機播放歌曲,使它們暈眩,在其不清醒的情況下,人類才可乘勢攻擊它們,這才有戰勝它們的機會。因此,第一集是第二集「暴風雨」的前夕,如果沒有第一集,第二集根本與其他多不勝數的《異形》電影沒有分別,如要把《無》比作一本小說,第一集是前奏,第二集是過程,下一集應該是結局;人類是懂得不斷學習的動物,從無聲至有聲,正好說明我們懂得改善自己,亦懂得追尋進步,這與創作人從第一至第二集的調節變化一脈相承。
其實《無》的第一集毀譽參半是意料中事,毀者抨擊其節奏緩慢,情節重複累贅;譽者讚許其風格獨特,能以「靜音模式」抓緊觀眾對其故事情節的注意力。到了第二集,相信部分對第一集心生狐疑的觀眾會恍然大悟,明白第一集採取「靜音模式」的原因,是為了突顯人類在危難中自救的精密思考過程,從保持安靜不驚動異獸以求自保至靈活地運用聲音對付它們的變化,由被動變為主動,正好說明我們不會輕易坐以待斃,當遇上困難時,懂得尋新求變地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倘若現在流行的新冠病毒是「一頭異獸」,初時我們只懂戴口罩勤洗手以保護自己,其後世界各地的醫生成功研發疫苗,這才可主動出擊,杜絕病毒的蔓延,以消滅「異獸」為最終的目標。因此,人類具創意,懂得在不同環境中運用多元化的方法解決問題,影片裡的一家人正是喜愛創新的人類的最佳代表。
由此可見,《無》電影系列的形式大於一切,部分情節不合情理,例如部分家庭成員有逃走的機會卻未能好好把握,異獸能夠進入人類居所的緣由亦有置喙的餘地,卻無損創作人讓無聲的第一集變為有聲的第二集的創意,亦無礙全片風格調節的可觀性。因為電影已有超過一百年的歷史,以異獸為主角的電影可能多達數十部,要完全創新並不容易,今趟《無2》的導演嘗試以「章回式」的方法編排此故事,讓每一集可以其風格獨立成章,而在故事起承轉合上又互相聯繫,雖然其細節上的瑕疵不少,但仍然無損整體編排的創新價值。特別是第二集內嬰兒已出生,年輕一代比中年人有更多更有效的辦法對付異獸,正好說明一代新人勝舊人,年青人是整個社會向前推進的原動力,雖然《無》的故事完全虛構,但仍然保留其對殘酷現狀的指涉,並作出善意的提醒,因為今時今日世界各地的中上層職級皆由中年人霸佔,年青人苦無向上流的機會,《無2》講述有實力的年青人,正好成為當今社會領導層的當頭棒喝。
《無聲絕境II》(A Quiet Place II)
噤聲逃不掉魔爪,只有發聲才能生存!
同樣緊張驚心,絕無冷場。承上集,已有方法對付,只看如何實踐,固然又是一趟冒險之旅。此集怪物全面現身瘋狂殺戮,孤兒寡婦繼續東躲西藏。不過這次父權被大大削弱,換轉是少年人闖出生路!
為求製造緊張,依舊漏洞百出;如碼頭一干人等是啥?既然雄據碼頭,有艇有船,何不及早逃離現場?又,兒子腿傷嚴重因何要冒險走出來四周閒逛?縱使處處情理不通,只在乎刺激緊張的你又豈會介意?在這個荒謬年代,更不合邏輯更離譜的比比皆是,能夠不帶腦袋好好娛樂一番,享受官能刺激,管他「糞渠不通」!唯一令筆者仍想追尋的是:外星怪物只不停殺戮,又非獵食,到底所為何事?寄望第三集能得到答案。
成年人包袱累贅,少年人奮勇無懼;靜默只是逃避,敢於「發聲」才能剿滅惡魔。
謝謝約翰卡辛斯基(John Krasinski)。香港觀眾最明白。
陸凌綠
《漩渦:恐懼鬥室新遊戲》短評
多一點人性的刻劃
導演戴倫連恩布斯曼承襲《恐懼鬥室》電影系列的既有風格,脫舌、斷指等核突鏡頭必不可少,但今趟加入多一點人性的刻劃,加添此系列的可觀性。每位死去的警員都因自己所犯的罪而受到懲罰,所謂「天網恢恢」,他們能逃避法律的制裁,卻逃不掉大報復者肆意執行的私刑,故事整體的喻意十分明顯。惟片長只有約九十分鐘,需要在短時間裡兼顧內容及視聽特效兩方面的吸引力,難免對警員/罪犯的人格特質只有蜻蜓點水式的描寫,未能為觀眾帶來深入的思考空間。
曉龍
用情與濫情的一線之差 曉龍
《遺愛》顧名思義,便是留有遺憾的愛。很明顯,影片內探員林力輝(鄭中基飾)的心底裡留有最大的遺憾,從迪詩(陶禧玲飾)因藏毒被捕的一剎那開始,他便憶起一段又一段關於她的往事,二十年前年輕的母親Elisa(陳漢娜飾)誤殺男朋友(胡子彤飾)被捕,當年她成為孤兒,需要入住孤兒院,使他心生悔意,後悔自己不事先檢控Elisa的男友,由於他倆太年輕及不成熟的表現,導致此家庭暴力事件的發生。雖然故事整體不太複雜,但編劇及導演馮智恒把遺憾的焦點放在他身上,實在有點牽強;即使他沒有履行警方的責任,有點失職,使原有的未婚懷孕問題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都不至於令他留下最大的遺憾。在誤殺事件中,Elisa留有遺憾,她因需要長時間坐牢而未能盡責照顧迪詩;Elisa的男友留有遺憾,他因需要到國內賺錢而與她及迪詩分開,未盡父親的責任;迪詩留有遺憾,她因欠缺父母的照顧而感到憂鬱落寞,甚至吸毒以忘記現實的痛苦,未能好好對待自己。按常理來說,Elisa、她的男友及迪詩的遺憾理應比他嚴重,說他的遺憾最大,實在說不通,鄭中基的落力演出,使我們深深感受他因誤殺案而為自己帶來的不安,但把他的內心世界放在Elisa、她的男友及迪詩任何一位上,都較放在他心上更合理,亦更合邏輯。
無可否認,力輝與他的母親對Elisa及迪詩有深厚的感情,從Elisa進入戲院售票處、他的母親賣票給她,至她在戲院內看戲而母親代她照顧幼年的迪詩期間,力輝及母親與她兩母女產生朋友之上的感情,由於他未婚而沒有兒女,他幫她照顧迪詩,使他得以實踐父愛;他的母親沒有孫女,照顧迪詩可讓她建立虛擬的婆孫之情。與其說Elisa的丈夫不在她身邊而令她寂寞難耐,不如說力輝與他的母親皆依靠照顧迪詩以滿足自己空虛的心靈,並填補久已存在的寂寞感。事實上,人類是有情的動物,力輝及他的母親對Elisa及迪詩用情至深實屬人之常情,而她倆在他們身邊出現,碰巧可滿足他們的心靈需要。鄭中基對他的內心世界的細膩演繹,正好表現角色有情有義的一面,說他濫情,可能因為他對迪詩的感情比她的母親Elisa對她更深厚,他多年沒有見她,直至她被捕後在警署內再遇上他,他依舊對她關懷備至,這可以是長情,但倘若觀眾覺得他表達過度,便會視他為濫情,故用情與濫情很多時候只有一線之差。
《遺》最成功之處,在於其刻意營造的高度壓抑的氛圍,與演員的演出有天衣無縫的配合。從片首Elisa犯了誤殺罪被捕開始,至插入描寫她個人經歷及感情生活的閃回鏡頭,再至如今力輝盤問迪詩的寫實式畫面,從始至終的氣氛都處於壓抑的狀態,她與迪詩彷彿沒有出路,只能順著自己的命運自然而行。迪詩長大後被捕時木無表情,其行為表現似乎告訴觀眾她來自破碎家庭,即使觀眾沒有看影片的前中段,只看後段仍然可從她的眼神及神情而對她的家庭背景略知一二;陶禧玲深沉抑鬱的演出,盡現她不能掌控自身家庭及命運的無力感,直至最後她在監獄外等待Elisa出獄,而Elisa沒有告訴她而自行提早出獄,她白白地等待的無奈和空虛感,更把上述高度壓抑的氣氛推至極致。由此可見,這種氛圍與演員到位的演出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即使《遺》有些許不合情理之處,演員的演出仍然是全片最大的亮點。
《遺愛》(Elisa’s Day)
弄清楚底蘊,才把故事說好。
「放棄一代年輕人!」這句話是出自那位老虔婆之口。當時也被質問:從沒「擁有」,何來「放棄」?你憑咩?老實說,我們這一代年輕人,有自己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獨立的思考,絕對知道自己在做麼?我這個廢老,只能以他們為榮,自己只能感到愧疚、虧欠。只有以為自己高高在上,才會說出甚麼「放棄人家」的廢話。
故事從1996年說起…。加入時代背景的原因是甚麼?影響著劇情的發展?只有其中一項「連黑社會也要北移」有點實在關係,其他的2003年沙士、張國榮身亡、飛機在頭上經過、機場遷走…,看來只志在「消費」這個大時代。故事的構想原本沒問題,但標榜那種「生硬的浪漫」實在叫人吃不消。
首先以「玫瑰」穿插整個故事,為何要是「玫瑰」?令我摸不著頭腦;一來女主角的名字並非Rose(雖是最老土設定,卻貼切。反而女兒的名字叫Daisy雛菊,但在戲中沒有發揮),二來Elisa的性格也沒有「玫瑰」的特質。還有最重要是泰國並不出產玫瑰(玫瑰等花卉多來自歐洲等寒冷之地),也非近水生長植物。是古惑仔的謊言,還是導演的無知?若是故意,請好好利用這謊言,現在只覺得是後者。
其次,就是「戲院」的「尷尬」。Elisa第一次走進戲院,應該真的是看戲,但以當時的劇情發展,怎會「無啦啦」有心情去戲院看戲?而且戲票不便宜,又抱著小女兒…。明顯編劇的目的是想製造機會「將女兒交托給戲院婆婆照顧」,及為「賣淫」鋪路,當然還有一廂情願要套入的「戲院情懷」。如此安排無不可以,但請鋪排得順眼一點;起碼之前都說一下Elisa很喜歡看戲或很喜歡某齣戲,期待已久…。還有,看那戲院的佈置,應該是歐西院線(當年有區分),並非「一張飛,睇到笑!」那類「麻麻地」戲院,顧客是否「有需求」那類?成疑。
還有,鄭中基的警察角色。論「疚歉」,輪到二人的父母、師長、同學、社工…甚至「社會的錯」,也輪不到一個只是處理案件的警察!況且他在此案也是秉公辦理,並無徇私枉法,對二人也只有幫忙,何來「疚歉」?若導演想將這「警察」投射為今天的「廢老」對年輕人的「疚歉、虧欠」,那就真的是「錯晒」,根本完全是兩碼子事。生搬硬套只會弄壞一個好端端的劇本。
撇除以上流弊,取景、剪接、攝影、採光、配樂等也是用心的,以有限的資金,算交足功課。唯美指不知是否有心靠害,最初Elisa學生造型那個頭,真不敢恭維。整個製作最超額完成的應該是演員,鄭中基尤其出色,準繩獨到地掌握內心戲和層次感,據聞他不收片酬演出,難得。陳漢娜也優秀,我覺得她是繼張曼玉後另一位「天生的演員」;之前未受訓練已很會演戲,經不斷琢磨後定必光芒萬象。至於胡子彤,最初我對他不太欣賞,嫌他不夠靚仔,想不到在這戲內入型入格,演出不俗。新人陶禧玲也亮眼,雖然戲份不多,卻看出潛質。
作為首部劇情片,寄語導演珍惜機會,別讓「時代」成為你的創作枷鎖。
陸凌綠
《黑白魔后》
時尚復仇 夫復何求
睇完會嘩一聲的片,也許會被《101斑點狗》包裝、狗血劇情拉低一些,但又係睇戲果句,絕對值回票價!
首先要做年代戲,展現一個年代有多難?仲要係一部關於時裝的年代戲,絕對係每位美術指導一生夢寐以求之事,仲要係有預算!香港普通低成本戲,美術 (梳化服)未計場景,給筆者報價已經是百萬元起跳,但給觀眾的感覺是做完跟沒有做一樣,何來美術?
嘩,《黑》從小孩造型開始,到日後一整套美術功夫、再加上各種小細節,包括時裝界真實發生的事件,都是驚奇的!也包括當中音樂部分的時代感。
兩位主演的演技壓迫力確是一絕,一般人不會理解,為了理想可以如何;舉個例子,當年筆者半夜三點接到命令去買蘋果,好不容易找到還開門賣的攤檔,回報時被問蘋果是綠的嗎?老闆想吃的不是蘋果,而是綠蘋果的酸味!當觀眾遇到那高度便明白《黑》是好戲,日後有機會再說那綠蘋果是誰。
聽說綠蘋果找了四名新導演去拍網劇,祝好運!《黑》的美術確是壓力,擔心《梅艷芳》照抄舊事,美術能不能做到應有的效果?先不說演技與戲的問題!所以說為什麼《黑》值回票價!
Kepa
《水漾的女人》短評
謎情奇幻的色彩
「如果你離開我,我會殺了你。」絕對不是一句戲言。作為一齣奇情片,《水漾的女人》的導演Christian Petzold營造迷一樣的氛圍,讓觀眾猜不透溫蒂妮(寶娜比爾飾)的所思所想,她的言語奇異,行為古怪,對感情的態度偏向極端,周遭環境與她個性的配合,令全片充滿著謎情奇幻的色彩,亦使我們認同「每個女人都是迷」的說法;片末她殘暴的行為既浪漫又極端,正好應驗了片首的一句說話,所有從始至終的疑問皆迎刃而解,詩化的謎團皆化整為零。
曉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