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the ‘影評試影室’ Category

31
七月

影評快訊第675期

   Posted by: admin

《電影多啦A夢:大雄之地球交響樂》短評

歌頌團結的精神

一如以往同一系列的電影,《電影多啦A夢:大雄之地球交響樂》繼續歌頌團結的精神。片中的大雄較愚笨,不要緊;他學習速度較慢,不要緊;他學習能力較弱,不要緊。因為「天生我才必有用」,他都一樣,雖然不擅長吹牧童笛,但仍然在他與胖虎、小夫、靜香組成的樂團內擔任不可或缺的角色,他與他們合作,即使他能力稍遜,依舊能為整個團隊作出或多或少的貢獻。片中他過度依賴多啦A夢的法寶的情節十分常見,而牠多次勸喻他要以自己的實力解決問題的對話亦司空見慣,今次以音樂為主題,突顯其在社會上容易被忽略的重要角色,讓我們了解他們團結一致而竭盡所能地保存音樂的主要目的。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以自我為中心,想不到自己魯莽的行為對他人以至整個社會的影響。片中的大雄亦一樣,他不喜歡上音樂課,在「夢想實現簿」內取消音樂,殊不知世界上所有關於音樂的東西都突然消失,造成人與人之間的衝突,演唱者不知所措,電視節目的播放受干擾等,社會上的「大混亂」,其實是他的無心之失。本集的《多啦A夢》一如既往,強調顧及他人的重要性,他只顧及自己,造成嚴重的後果,是此系列的動畫中常見的教訓。多啦A夢為他闖的禍善後,明顯是為了整個社會,以至整個世界著想,片中推己及人的教育理念,不言而喻。

無可否認,團結的大前提是顧及他人,當大雄知道自己應為他人設想後,便願意與自己的伙伴一起奏樂,並建立團結的精神。片末雖然他依舊是最弱的奏樂者,但他卻成為「救世」的關鍵人物。很多時候,我們都會瞧不起弱者,但他的存在卻有不可磨滅的重要性,這就像大雄,他在團隊中有自己獨特的崗位和角色,即使胖虎看不起他,他依然承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責任。團隊中每位成員皆不可能同樣優秀,但他們每一人都有自己的專長,互相補足,彼此合作,便能建立優質的團隊。因此,當眾人甚至他都認為自己「可有可無」時,他偏偏肩負關鍵一刻最重要的責任,故我們不應瞧不起一些表面上能力比自己低的同伴,更不應矮化自己,小覷了自己無從取締的特殊角色。

曉龍

《劫機1971》Hijack 1971

可接受的戲劇化與超級誇張

真人真事改編,1971年的真實劫機事件:他們的目的地是漢城,怎料被迫去北韓。開始時字幕已說明電影「戲劇化」處理。果然,開場的戰機「反轉再反轉」最後大派用場。

原來七十年代初,韓國的小型內陸客機仍然是螺旋槳,載人不多,只有近六十名乘客。通常「劫機」最好看的就是機上人物與劫機事件的互動串連,以及在三萬呎高空的驚險。這齣由河正宇主演,焦點固然是落在機師上,其實對乘客的個人背景著墨不深,但數個都足以起互動作用推展劇情。全片節奏明快,劫機者很快表露身份,拿出炸彈及利刀。你一定會問:如何將炸彈、利器帶上飛機?戲中沒說明,我只能以「內陸機」較寬鬆來解釋。機內引爆兩次炸彈,飛機穿洞仍沒事,委實堅挺!當然全片充斥著犯駁的情節,最後民航機當戰機來開,可謂超級誇張!但「空難片」好看之處就是要將這些放大一百倍、一千倍;在緊張刺激的圍幔下,筆者不欲去揭開,姑且讓其蒙蔽。況且劫機者(呂珍九飾)的動機令人心寒又心悒;邪惡國度妖言惑眾,在聞共色變的環境下又被歧視冤屈,結果走向極端。順從劫機者去一個比死更難受的地方,不如「攬炒」置諸死地而後生;所以出到「反轉再反轉」,我都會原諒。另外,「劫機」最常見的問題就是:全機幾十人就不能對付一個劫機犯?編劇當然有交代,並故意將危機一個一個推高,伎倆是成功的。

最後褒揚副機長的盡責,被炸得稀巴爛(雖然誇張)後仍然堅守崗位,以乘客生命為重,令人感動。

P. S. 別早走,片末有真實片段。

陸凌綠

《劫機1971》短評

機師的承擔精神

現今劫機的「意外」十分罕見,但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南韓基層民眾生活艱苦,在南北韓對壘的緊張局勢下,部分民眾如與北韓有些微的關係,都會被視為間諜,他們飽受南韓調查人員拷問,「生不如死」,這便是《劫機1971》內劫機者對南韓社會極度不滿而肆意劫機的主要動機。

《劫》遵循傳統劫機片的套路,為機師戴上「光環」,講述他們有充足的責任感,又有高度的承擔精神,當乘客遇上危難時,他們奮不顧身地救助他們,雖然機師都是人,面對著持槍放炸彈的劫機者,會恐懼會膽怯,但他們盡自己所能地讓乘客在安全的環境下躲開劫機者突如其來的襲擊,最後安然無恙地離開機艙,是他們最大的寄望。泰仁(河正宇飾)是片中的副機師,即使在被劫機時感到害怕,仍然冷靜地不顧自己的性命,用身軀把炸彈對乘客造成的傷害減至最低。無可否認,導演金聖翰對他的英雄式描寫,有明顯的誇張成分,最後他的犧牲,突顯了他偉大的無私精神。

《劫》改編自真人真事,其起承轉合的編排甚具實感。一開始乘客如常地上機,假設機艙內的環境十分安全,對鄰座的乘客沒有戒心,認為自己很快會到達目的地。跟著劫機事件漸露端倪,劫機者講述自己的悲慘身世,由平靜突變為暴怒,把自己的憤怒發洩在其他陌生的乘客上,使乘客感到異常擔憂和恐懼。後來機師奎植(成東鎰飾)及副機師泰仁用盡一切辦法保障客機機艙內乘客的安全,制止劫機者的極端暴力行為,他「意外」地死亡,使一切歸於平靜。最後泰仁於危在旦夕下讓客機安全著陸,除了他及劫機者外,即使部分乘客受傷,他們的性命依然絲毫無損,這明顯是作為副機師的他努力盡責的成果。筆者相信《劫》的起承轉合與當時的現實相似,因為其直敘的模式與真實的事件沒有多大的「距離」,雖然副機師的「光環」可能有誇大的成分,但我們不能不承認,具有承擔精神是作為機師的基本條件,創作人為了達致戲劇化的效果而「神化」了泰仁,其實無可厚非。

因此,《劫》的劇本紮實,恰如其分地突出了片中的重要人物,讓我們在觀影後對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片中的泰仁明顯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位,他的無私,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罕見,擁有這種特質的人至今仍然寥寥可數。故責任感及承擔精神的崇高價值值得珍惜,這亦是現今新一代的年青人急需學習的珍貴價值觀。

曉龍
25
七月

影評快訊第674期

   Posted by: admin

《死侍與狼人》短評

新意?創意?

近年來,Marvel電影最為人詬病的地方,就是其欠缺新意和創意。今趟導演薛恩·李維搞搞新意思,嘗試使《死侍》的第三集與別不同,加入狼人為另一位男主角,造就《死侍與狼人》的誕生。兩位男主角本來「風馬牛不相及」,死侍玩世不恭,靈活善變,經常喋喋不休,而狼人卻認真嚴肅,硬朗倔強,沉默寡言。兩人最大的共通點,便是功夫了得,耐力驚人,其「打不死」的特質,確實是他們的一大賣點。兩個與別不同的角色的交叉(crossover)出現,正突顯創作人求新的積極態度,擔心觀眾嫌棄死侍的形象重複,言語行為動作「炒冷飯」,遂加入狼人,一凹一凸,雖然性格形象完全不同,但卻能擦出前所未見的火花。單看死侍與狼人大打出手,高速與重擊的對決,確實精彩,亦予觀眾難得一見的新意。故《死》第三集的突破,正在於兩個經典角色在同一舞台上出現和對壘所帶來的驚喜和新鮮感。

至於創意,《死侍與狼人》不算十分出眾。因為接近一百種不同造型的死侍在同一時空內出現,與真身的死侍與狼人大打出手,爆頭、斷頸、斷手斷腳等畫面在此類大尺度的動作電影內司空見慣。其後這群死侍「復活」,因為他們與真身的死侍相似,同樣有不死和再生的能力,上述「復活」的情節在此類電影內俯拾皆是,不算具創意。且片中死侍及狼人最強勁的對手擅於運用念力對付他們,不費吹灰之力便可擊倒他們,他們的身軀被她的念力弄至忽爾向上忽爾下墜而導致其滿身傷痕的鏡頭,在不少同類超現實的動作電影內屢見不鮮。且死侍及狼人皆維持傳統的形象,他們的語言風格及打鬥動作皆予觀眾「熟口熟面」之感。無可否認,此片具新意,但如果說它具創意,明顯有過譽之嫌。

為了勾起Marvel電影迷的集體回憶,《死侍與狼人》的導演不忘在影片片末字幕出現之際,插入舊日《變種特攻》電影系列的拍攝片段,讓影迷懷緬一番,以增加他們對《死》第三集的好感。很明顯,導演「以情動人」,使影迷看畢字幕後歡呼拍掌,這確實是創作人為影片在市場上增添「附加價值」(Additional Value)的成果,而此「附加價值」在於其把「舊酒」放進「新瓶」內,說《死》第三集別具新意,實屬合理。因此,基於以上理由,筆者認為此片的新意多於創意,在近年的Marvel電影中算是質素較高的一員。

曉龍
《死侍與狼人 》Deadpool & Wolverine

迪士尼又一里程碑
看此片你最好是:(一)MARVEL系列忠粉。(二)荷里活娛樂記者;因為太多 In-joke,局外人看不懂。貫徹「死侍」作風,粗口爛舌,口沒遮攔兼且殺無赦…,這集更是變本加厲,血腥暴力三級極致…且慢,這是「迪士尼」製作,Oh my God!沒錯,這也是本片戲謔的一環!
筆者並非MARVEL忠粉,但仍覺得第一集《死侍》使我眼前一亮,因為它顛覆了一切英雄形象,亦有反英雄意識。到《死侍2》已經流於形式化,只求打個落花流水,動作好看就夠。雖然三集的導演不同,但同樣重視動作打鬥、視覺特效這點很一致。從第一集開始就已經很注重片頭字幕的出場手法;這集甫開場已經利用「鋼骨」打到血肉橫飛,身首異處,隔著銀幕都嗅到血腥味。狠不留手的凌厲廝殺,配合電腦特技,仍然搶眼非常。至於「死侍」與「狼人」有何瓜葛?忠粉們看過十五年前《變種特攻之狼人外傳》會知道。
MARVEL的多重宇宙已經玩到教人喊膩。年前連蜘蛛俠也被扯進來,他的多重宇宙(不同時空的蜘蛛俠)更發揚光大了!連「死侍」也掉進MARVEL的多重宇宙,當然牽連的就不單止「狼人」。本片玩盡經典電影、人物…,自己系列的不打緊,最要命是連人家的《末日先鋒》都玩個痛快,更似模似樣絕不欺場,這點真要寫個「服」字(注意場景中墜落的大招牌,更令人嘩然)!意想不到的原來還有不少明星客串,最爆的相信是Chris Evans,熟知他演過最早期的「英雄片」都會笑刺肚皮。其實全片充斥著的笑話都是調侃、自嘲、戲謔,從角色到電影至明星本身盡皆有之,只差Ryan Reynolds沒拿「黑寡婦」出來!(Scarlett Johansson 應是其死穴)
而本集提及的「時間變異管理局」 TVA(Time Variance Authority),同在《洛基》劇集中出現,若觀眾沒追看劇集的話,就會摸不著頭腦。在時間線上穿梭往來,找不同時空的「狼人」來拯救世界…令我想起年前獲獎的《奇異女俠玩救宇宙》。片子同樣玩「多重宇宙」,導演亦愛低俗有味視覺、笑話…,融入各式經典電影也為之雷同;「反英雄」這點也相近。可惜本片不再是「反英雄」,骨子裡更自詡是MARVEL救世主,明顯期望過高。
不介意故事單薄內容空洞,又欣賞In-joke和血腥厮殺的MARVEL系列忠粉,相信仍可滿足離場。
陸凌綠
15
七月

影評快訊第673期

   Posted by: admin

《龍捲風》Twisters

廿八年後特技進步卻腦筋退化

原來是1996年的作品。《龍捲風》Twister與今天這個2024年版的名字只欠一個英文字母。 以為是翻拍,其實故事完全不同,只是人物設定有部份近似;而其中Dorothy 桃樂菲這儀器就一模一樣,當然《綠野仙蹤》的人物名稱亦被用上。

廿八年前拍「龍捲風」當然是sell特技。筆者當年都有進戲院觀看,的確嘩然,場面十分逼真,相當震撼!那隻「飛牛」更是經典。劇情也引人入勝,劇力逼人,非一般災難片的模式。(筆者特意找來重温)

時至今日,當觀眾甚麼天崩地裂、世界末日都見過的話,你還妄想他看到「龍捲風」會感到震驚?可能仍然會有震撼感,但皆源自IMAX、全景聲、4DX等的聲光設備效果。要再拍此題材,除非你有不同的角度或主題,否則難以有吸引力。可惜本片主題仍是大同小異。舊的很清晰:希望更了解龍捲風能預「更早」警報讓人疏散。而今次主題是:能了解更多以「減弱」龍捲風的威力。於是電影從一開始已不斷湧現不同的氣象學理論、專有名詞等;資料澎湃充足沒有錯,但你要普羅觀眾在短短的兩小時內又接收這,又了解那,實在有點吃力和多餘。正如你對小學生以論文形式去解說為何1+1=2一樣,其實我知道是2就行了。

劇本只著重一些氣象學知識,卻忽略很多細節,例如這麼巨大災難,EF-5級啊,好像也不見救災隊伍出現,消防救護車沒踪影?只見男女主角的團隊伙伴前往救人或賑災…。政府的氣象團隊呢?不是沒有警報,但他們又是隱形?只憑坊間追風族去拯救世界?另外為製造緊張感,犯駁位亦不少:例一、既然龍捲風連整間屋也可以捲走,以男主角一臂(及一腳)之力又怎能把吹到飛起的女伴的手捉緊捲不走呢?例二、那幾桶化學物料的桶蓋打不開?龍捲風的吸啜能力不是超強的嗎?區區幾個桶蓋就吸不開?還有安排那位所謂記者又是挺多餘,今天互聯網發達,明知你的追訪對象是誰,訪問的又是甚麼,怎會有一個如此老土膽小的記者?作為丑角?似乎太侮辱新聞工作者了罷?

無可否認,今回YouTuber的追風族設計不錯,起碼緊貼現代,而且主角年輕化,更有魄力更熱血。男主角葛倫鮑威爾出場的傲慢瘋狂跟女主角的專業團隊水火不容,都帶出一點戲味。可惜團隊角色發揮不多。

舊版將「龍捲風」拍得有生命、有個性,這是導演的功力。新版韓裔導演鄭一朔功力欠奉?筆者很欣賞他的前作《農情家園》,人物描寫、情感鋪陳均很到家,亦不落俗套;不知何解本片寫情方面變得薄弱,包括主角「龍捲風」。可能太側重特技吧?奈何特技的設計亦無甚新意,只有一個火龍捲和放煙花較有看頭。反觀舊版,雖然廿八年前電腦特技不及今天,但龍捲風的氣勢與設計均比今天優勝;正正可能昔日電腦條件不佳,所以更用心更用腦去創作,相反現在手到拿來罐頭式,按個掣已達效果,就懶得動腦筋了。

整體節奏、娛樂性不差,俊男美女亦養眼,只是新意欠奉,光向舊作致敬沒意思。

陸凌綠

《龍捲風》短評

風暴中的愛

無可否認,《龍捲風》最大的賣點在於電腦視覺特效「製造」的龍捲風,它的威力不遜於1996年放映的第一集。風暴鋪天蓋地式的毀滅性效果,眾多大型建築物被徹底摧毀的滿目瘡痍景象,著實具有與別不同的震撼力。但筆者最欣賞的,並非上述的視覺效果,而是風暴中的愛。

凱特·庫柏(黛西·埃德加-瓊斯飾)對龍捲風的科學研究深感興趣,「追風」只為了滿足自己對科研的渴望,但在一次危險的行動中,她的幾位好友喪命,這使她受到嚴重的「傷害」,並徹底放棄了「追風」的行動。她的愛源於對已故好友的同情,害怕自己的行動連累他們,但她用較負面的方式「逃避」了自己的興趣,這種愛對己對人都沒有好處,因為她放棄興趣後,每天只在電腦屏幕前面工作,刻板沉悶,欠缺了年青的魄力,並埋沒了自己科研的天份。不再「追風」,使氣象預測系統不可能繼續改良更新,一些居於風暴區域的災民很大可能失去防禦龍捲風的機會。雖然這種愛似乎蘊藏豐富的同理心,為了好友著想,並從保護他們的角度出發,但以「逃避」為主要的動機,在為災民謀福的大前提下,這種愛明顯不值得鼓勵。

其後凱特在哈維(安東尼·拉莫斯飾)的鼓勵下,放下舊有的傷痛,再次參與「追風」的行動,當她看見風暴下的災民時,堅固了她繼續「追風」的決心。因為她想依靠團隊的力量「減弱」龍捲風,減少災民在身心靈上受到的傷害,並覺得氣象預測系統有持續改良更新的急切需要,倘若今次災民被龍捲風弄至無家可歸,而在下一次風暴再臨之前,上述系統能準確預測龍捲風來臨的日期和時間,災民便可事先做好防風措施,他們的居所被破壞的可能性便會大大降低,她在「追風」過程中進行的科學研究,正好對災民防風有莫大的幫助。她設身處地代入災民無助的慘況,其幫助他們的方法,不限於為他們提供賑濟物資,協助其重建家園,而在於讓他們「防患於未然」。故她的同理心背後的愛,使她了解「追風」的重要性,後來她與泰勒·歐文斯(葛倫·鮑爾飾)一起參與「追風」的行動,正好體現他倆志同道合地為災民的福祉以至人類未來著想的愛。

由此可見,觀賞一齣災難片,不要只把焦點集中於大型特效的視聽效果,在人類面對災難時表現的人性和人情有時候同樣值得欣賞。可能源於荷里活電影的「市場計算」,礙於文戲的份量不足,《龍》對人性的描繪不算深刻,凱特對好友及災民的愛亦流於表面,但編劇嘗試在這類特技片內融入較人性化的內容,讓觀眾思考「追風」的意義,這實在誠意可嘉,亦使《龍》在同類型電影中顯得與別不同。

曉龍

《全謊位登月》短評

誠信的價值

《全謊位登月》敘述一段當年可能在美國國內出現的「黑歷史」。片中嘉莉(施嘉莉祖安遜飾) 為美國太空總署(NASA)打造不容有失的形象工程,不論當時的登月任務是否成功,總署都可把此任務「弄假成真」,像拍電影一樣,事先安排太空人登月的拍攝場景,一旦真實的登月任務再次失敗,她都會以此場景「充數」,讓大眾真的以為此任務成功,讓總署能向美國政府交代,亦保護了政府的面子。在西方社會中,有「白色的謊言」(White Lies) ,姑勿論上述任務是否成功,她都企圖以虛假的場景遮掩現實,嘗試欺騙普羅大眾,可能她「壞心做好事」,設法讓美國政府挽回過往登月失敗失去的面子,但欺騙美國民眾及全球的媒體,如果被揭發真相,確實大大損害美國政府的形象。故誠信對整個國家來說,其重要性不可謂不高,其存在的意義不可謂不大。

《全》的導演格伯蘭特在角色設定上饒富心思。片中火箭發射總監戴高戴維斯(卓靈泰坦飾)恰好與嘉莉相反,實事求是,覺得在新聞媒體播放的片段必須是百分百的事實,姑勿論動機如何,認為欺騙民眾是卑鄙可恥的壞手段,他與她的衝突,正好表明兩種價值觀水火不相容。初時他對她的行徑不屑一顧,認為她的作風旁門左道,其後發覺她靈活做事的風格可補自己的不足,他與她同樣能為美國政府作出貢獻,分別只在於他循著「直線」走,而她卻「曲線」地實現當時政府的目標。故導演恰當地運用角色與角色之間的對比,讓觀眾了解保存誠信與靈活辦事兩者之間的灰色地帶,在當年登月造假的傳聞不絕於耳時,《全》以「嬉笑」的方式應運而生,正好在真真假假的矛盾中,冷嘲熱諷地幽美國政府一默。

或許觀眾覺得很奇怪,為何當時美國政府冒著破壞誠信的風險,硬要在登月任務上取得「成功」?理由很簡單,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正值冷戰時期,美國與蘇聯的競爭十分激烈,美國太空人能成功登月而蘇聯不能,正暗示美國的科技比蘇聯優勝,在全球的政壇內贏了一仗,亦能鞏固美國在國際政治上「老大哥」的崇高地位。故觀眾若要透徹地明白美國登月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背景,必須惡補冷戰時代的世界歷史,這樣才可深入了解嘉莉獲聘為太空總署的「宣傳大使」的主要原因。

曉龍
9
七月

影評快訊第672期

   Posted by: admin

《全謊位登月》FLY ME TO THE MOON

真的假不了

如此題目,一個自由、透明、具幽默感的國家才玩得起!

「登月」是國家一級大事,也是當年的世界大事。但完事後,甚麼「偽登月」傳聞甚囂塵上,說是在電影廠搭景拍攝;更有很多專家、陰謀論者拿著錄影片段、相片仔細分析光線、角度、美國旗與「風向」、天體物理狀況等等,並著書立說,力證登月計劃造假,總之根本沒有登陸過月球,盡皆一場戲云云。縱使NASA一直竭力闢謠否認,但此謎團仍流傳至今五十多年。

電影從一個很會說謊的美女說起。Scarlett Johansson就是飾演這位口才了得,連樹上鳥兒都可以哄騙下來的營銷奇才;被政府要求她去「銷售月球」,最後更負責這項「造假任務」。這個騙子具嫵媚誘人的體態,亦有睿智聰穎的頭腦,當然Scarlett不作二人選,是整齣戲的靈魂人物。她將這個以「說謊」為職業的女子演得「內」「外」兼備;由於是喜劇「外露」與「內斂」的演繹,一旦失控,便會過火誇張,矯揉造作;現在Scarlett掌握得恰到好處,層次豐富分明,不失戲味。另外新拍檔Channing Tatum亦全面配合,耿直真誠與聰慧狡詰,具戲劇衝突。始終型男索女先拔頭籌。

電影以喜劇包裝(必須),輕鬆搞笑有之,批判諷刺有之。找來手錶、橙汁甚至內衣贊助商賣登月廣告一段,呈現著這個很會營商又很會消費的國家真實面目。以六十年代美國的政治環境,「阿波羅登月計劃」實有助團結民眾,讓大眾聚焦一點,激發愛國精神。雖然籌募資金棘手,但從各方面的拉攏,影片都反映出當時美國對這場「美蘇太空競賽」許勝不許敗的決心。故事從小謊言去到大謊言,一個國家級的謊言到底是真是假?編劇巧妙地安排了那場直播,讓大家自行領會這五十多年的謎團。很有趣,亦很得體。

有胸襟的國家,才有器量讓民眾去嘲笑去挖苦甚至鞭韃,從而反思己過,更進一步。「造假」留給獨裁極權的傢伙吧!

陸凌綠

《玩轉腦朋友2》短評

青春期的莽撞與迷惘

眾所周知,青春期是每個人的一生中情緒最不穩定的時期,有喜樂、憂愁、焦慮、尷尬、羨慕、恐懼、憎恨、憤怒、煩躁、厭惡等。《玩轉腦朋友2》的導演凱爾西·曼恩把上述情緒放在電影內,以一個人物代表一種情緒,講述韋莉的校園生活及參與冰上曲棍球的練習和比賽時的情緒變化,深入淺出地解釋大腦的運作及青春期腦部巨變的混亂狀態。要用動畫來表達一個人的情緒,殊不簡單。《玩2》繼承上集的風格,加入多種新的情緒代表人物,以反映她從小童過渡至青少年階段日趨複雜的情緒變化。當每一種情緒走至極端時,就是她從正常變為「反常」的開始,故情緒上的失衡就是她「反常」的言語和行為的源頭。

所謂思想影響行為,情緒是思想的其中一個重要的部分,當思想受某種負面情緒操控,言語和行為便會走向極端,與日常生活中正常的情況有明顯的差異。例如:當韋莉在冰上曲棍球的比賽中爭取勝利時,阿焦操控著她,其他情緒被「擱置」,導致她欠缺了「人性」,由於經常擔憂自己不能充分發揮個人的才能,遂變得極度自我中心,只以爭勝為唯一的目標,不理會他人的感受,包括隊友及對手。幸好其後阿樂、阿燥、阿驚、阿憎等搶奪她的自我,讓她的情緒恢復平衡,這樣可避免「失控」,回復正常。可見腦海裡情緒的平衡狀態十分重要,讓自我意識保持正常,這樣才可如常地生活。《玩2》強化青春期極端的言語和行為源於失衡情緒的理念,以不同人物搶奪「主台」的動態方式,闡述以她為例的年青人如何從正常變為失常,亦用較顯淺的方法析述他們在此階段中不懂處理自己的情緒,以致情緒波動較大的原因。作為年青人的家長的成年人看《玩2》,必定覺得此片可幫助自己更深入地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

處於青春期的年青人的情緒發展尚未穩定,《玩2》內韋莉的大腦被阿焦操控,明顯是她莽撞與迷惘的負面感覺所致。因為她視進入冰上曲棍球的理想隊伍為自己當時最重要的人生目標,擔心自己在比賽時表現欠佳,以致未能當選,故她不由自主地讓阿焦凌駕在其他情緒之上,成為自我形象的老大,並造成情緒失衡的狀態。《玩2》具體而形象化地呈現人類的情緒變化,動畫人物生動有趣,不論小童還是成人都容易了解,是絕佳的心理學/精神醫學的教材。

曉龍
《玩轉腦朋友2 》Inside Out 2

新角色有趣但缺發揮機會
青春期的韋莉情緒大紊亂,出現了阿焦(焦慮)、阿羡(羡慕)、阿厭(厭世)和阿尷(尷尬)。新舊情緒展開混戰,當中涉及價值判斷、利弊權衡。以韋莉進入高中並加入冰上曲棍球名隊作引子,盡情抒發青春期的青少年所遇到的種種情緒狀況。
影片始終以美國為背景,如環繞著故事的「冰上曲棍球」在本港並不流行,而且教育背景不同,美國小孩多活躍於運動,香港小孩則多專注於學業、考試,所以就算看著韋莉如何拼搏入名隊都難有共鳴。另外卡通Bloofy & Pouchy「百寶袋泡泡」及電玩劍俠Lance Slashblade,如果是調侃美國本土一些潮流經典的話,對香港觀眾也是成效不彰。
至於新操控者好像只集中於阿焦,其他阿羡、阿厭、阿尷都被投閒置散淪為配角。尤其阿厭其實頗能反映時下青少年一副厭世模樣,可惜發揮機會不多。
Pixar以往一向以「沒對白」取勝,但不知從何時開始,總喜歡喋喋不休,本片對白又多又快,成年人如我都消化不來,何況小孩?噢,對不起,這動畫從來不是給小孩看。可是一眾舊腦友阿樂、阿愁等仍是要搞一場甚麼「意識流」(其實意譯得不錯)冒險之旅;目的還不是在渲染七彩繽紛熱鬧的畫面滿足小孩?(縱使他們看不明白)。至於新鮮感當然不及第一集,在娛樂性方面,對當地觀眾可能更佳;一場嘲諷「動畫工場」的動畫師營營役役隨後得到解放的戲,可視為一個in-joke,熟知動畫操作背景的觀眾才懂得一笑。
電影到最後都是老生常談,好與壞兼收並蓄,活出自我最重要。
隨著韋莉長大,情緒會更加複雜…,還要拍下去嗎?Pixar想保著「具創意」的招牌,務請見好就收!
陸凌綠
1
七月

影評快訊第671期

   Posted by: admin

《公開試當真》短評

一試定生死?

自從中學會考及高級程度會考被中學文憑試取代後,「一試定生死」再次成為現今中學畢業生的「魔咒」。其實「一試」是否真的會「定生死」?這實在見仁見智,因為現時中學畢業生的出路甚多,未能經JUPAS進入大學,都可以修讀副學士,然後在完成此課程後繼續攻讀大學的學士學位,與經JUPAS進入大學的畢業生同樣是大學生,同樣會獲得大學畢業的資歷。

《公開試當真》的製作人員嘗試做一個「實驗」,讓一向不太讀書的文憑試考生滕毅康在開考之前的四個月內完成三年的課程,如果他真的有飛躍的進步,繼而成功進入大學,這當然會對現今考試制度作出前所未有的嘲諷,但如果失敗了,此結果實屬正常,證明中學生真的需要用三年時間準備文憑試。此紀錄片似乎標榜「考試就是一切」,雖然他的父親在學業以外還會重視他個性的培養及待人接物的態度,但整部片的焦點仍然放在「考試就是未來」的理念上,特別是許賢的母親說她至現在為止因他而感到自豪的時刻依然是他在中學會考中取得21分的佳績(他已是30歲的成年人,應考中學會考已是十多年前的事),當年能順利在原校升讀中六,已證明無論子女的年齡多大,父母對他們的考試成績仍然銘記於心。可見考試在父母心底裡的重要性及其對父母評估子女個人能力的影響力。

筆者看《公》時,覺得阿康的經歷有點「悲哀」。因為他醉心足球,未能成為全職運動員,希望入讀香港浸會大學體育系,又需要在文憑試中五科取得25分,他廢寢忘餐地在四個月內決心考好文憑試,明顯是為了自己的前途奮鬥。他在考試之前日夜顛倒地溫習,「急就章」的做法使他頭暈跌倒,雖然只是一次意外,但正反映公開試為他帶來的「禍害」。最後他對自己的文憑試成績失望,唯有攻讀副學士課程,正好證明中文科補習名師林溢欣口中「不可能用幾個月時間完成別人用幾年完成的課程」的推斷絕對正確。或許他獲得的結果並非最重要,他在四個月內努力讀書的過程能成為其過著積極人生的「起點」,但願他在那幾個月內學會如何積極過活,在攻讀副學士的過程中仍然抱著這種態度完成學業。

很多時候,考試是一種「心結」,片中許賢應考文憑試的中文及經濟科,姑勿論成績如何,其實是一種「心理補償」。《公》反映考試對香港人的影響很大,即使考試過後十多二十年,我們再發惡夢時仍然會回憶當年應付公開試的情景,已證明像許氏一樣對公開試有「糾結」的成年人實在不少。但願觀眾在看完《公》後能放下「過去」,忘記公開試帶來的夢魘,以積極的態度擁抱現在,並努力地奔向未來。

曉龍
《壞蛋獎門人4》Despicable Me 4

玩盡特務英雄電影
《壞蛋獎門人》系列一向最好看和最好玩的都是「迷你兵團」Minions,全部倒蛋小鬼,笑刺肚皮。一看海報如《神奇四俠》石頭人的Minion,就知是惡搞英雄片。果然真的變身山寨版《神奇五俠》搞笑英雄片段,有如以往的「MAD」雜誌一樣。雖然「迷你兵團」升喱成了間諜組織,陣容鼎盛…,不過這集主線是回到犀利哥Gru身上。老同學進行復仇大計,一切安排造型設計皆熟口熟面,當然箇中跟主題無關的堆堆砌砌多不勝數,如犀利嫂去髮型屋兼職惹禍,在超市遇著仇人追殺,配樂竟是《未來戰士》,真拿他沒法!
鄰家女孩要去偷東西一段也是與主線無關,但勝在有設計、有笑料,顯示犀利B的潛能作為下集鋪墊亦未嘗不可。看著看著,又有點像《超人特工隊》The Incredibles那個B仔…。
整個故事大雜燴一般甚麼都有,總之熱熱鬧鬧又胡胡鬧鬧,無處不繽紛就是!明顯是新意欠奉,但以饗一眾Minions粉絲都算合格過關。
陸凌綠

《長夜盡頭的微光》短評

同是天涯淪落人

《長夜盡頭的微光》內藤澤美紗是經前症候群(PMS)患者,每月都有一次情緒失控,平日心情安穩,突然大發脾氣,病徵明顯。山添是驚恐症患者,平日的生活正常,但在病發時的特殊反應,卻會嚇怕他身旁的人,故他的病徵亦十分明顯。在日常生活中,兩人幾乎必定會被旁人歧視,這是大家意料之內的事。故他倆命途坎坷,從她在第一份工作中的遭遇及她的上司對她充滿著不滿的目光,已可略知一二。

上述兩人同是天涯淪落人,互相包容,彼此支持,由於同病相憐,遂發展出一種只屬他倆的同理心。筆者看著他們互相關心,彼此體諒,覺得他倆有機會成為同事,並彼此認識了解,是他們生命旅程中的幸運,但這種幸運並非垂手可得,需要他倆各自付出時間和精力深入地了解對方,在彼此設身處地地代入對方的處境中,這種在朋友與情侶之間的關係才能成為「事實」。片中他倆在「長夜盡頭」碰見彼此,並成為對方的「微光」,這實在是他們獲得的前所未有的祝福。

不少觀眾可能認為他倆彼此關顧,互相支持,但沒有相愛,實在十分可惜。但愛其實無需多餘的「框框」,他倆可能走在一起,彼此交談,已十分滿足,無需刻意建立特定的關係。或許他倆在片中相處的時間不算太久,仍未發展至此關係。假如像荷里活電影一樣動不動便談情說愛,反而變得俗套。片末男女主角分開了,沒有發展進一步的關係,觀眾可能覺得可惜,但「清茶淡飯」而沒有加添多餘的「味精」,可能正是導演三宅唱日式純愛電影的獨特風格。

有病的人總以為自己會孤獨終老,像片中兩位主角一樣。初時他們自卑自憐自怨自艾,彷彿整個世界沒有人了解他們,但在偶然的機會下,碰見願意了解自己的人,就會燃點自己生存的意志,燃起他們繼續活下去的希望。同理心可以救人,不單可結識同行的友伴/知己,還可找到合適的傾訴對象,這對他們身心靈的發展都有莫大的裨益。故感同身受地代入別人的處境,是助人自助的美德,對自己來說,可以透過別人治癒自己身心的創傷;對別人來說,可以幫助他在同路人的陪伴下逐漸恢復自己的「元氣」,同樣功德無量。

曉龍
25
六月

影評快訊第670期

   Posted by: admin

《加菲貓:勇闖世界 》The Garfield Movie

罕見的加菲父子情

進場的原因:(一) 見到加菲小時候的模樣。(二) 撐古老闆場。以前有看加菲貓漫畫,一直都不曾發覺有提及加菲小時候的背景,小加菲是何模樣從沒見過…;突然見到萌爆的小加菲,頓時兩眼發亮,覺得一定要看。後來知道這荷里活電影竟有香港的古天樂投資並任監製,實在厲害,作為香港人都與有榮焉,一定要捧場。

加菲是陪伴大家成長的卡通人物,這是迪士尼、Pixar以外的動畫選擇。雖然這動畫技術水平和故事劇本未至於很出色,但亦是水準以上,娛樂性豐富,有笑料亦有溫情。

加菲3D動畫過往多是與真人混合拍攝,各方面皆強差人意。這回全動畫是明智之舉,人物造型更貼近原著。但故事並非講述他與阿北的日常而是出現了加菲的父親阿肥,從被遺棄的小加菲說起…。加菲偶然與父重聚,並捲入一宗陰謀報復大計中。雖然都是公式化的歷險旅程、成長故事,但細節鋪排不錯,偶有佳句(如Catflix)。進入農場的行動與父子冰釋前嫌都融合圓順,焦點落在加菲與父親的關係上亦覺新鮮特別,可憐貓奴阿北淪為茄哩啡,漫畫罕見。

筆者看的是粵語配音版,想不到有鄉音的林雪配起加菲爸時都出色盞鬼,麥沛東亦改善不少懶音將加菲配得神似生動,當然比起原聲版「星爵」Chris Pratt仍有進步的空間。

影片整體不過不失,古老闆目光遠大,投資動畫電影應有出路;始終老少咸宜電影不多,能一家人跑進戲院共享歡樂是最佳的親子活動,一定有市場。

陸凌綠

《加菲貓:勇闖世界》短評

真摯的兩代情

雖然加菲貓是上一代家喻戶曉的漫畫角色,但牠與主人阿北的關係,總讓我們想起自己與家人的關係,此關係「歷久常新」,不論上一代還是新一代,都有自己的家人,即使對牠毫不認識,仍然可把自己的家庭關係投射其中,繼而產生共鳴。例如:《加菲貓:勇闖世界》內牠非常貪吃,使阿北花了不少錢餵飽牠,但他毫不介意,反而很樂意滿足牠,這是一種超越物質的愛,不自私,不計較,正好象徵父母對子女的情,牠在阿北家中沒有父母的照顧,他身為主人,代替了父母的角色,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不計算的愛,片中牠大吃大喝,他不單沒有怪責牠,反而感到無比快樂,正暗示父母願意付出一切,不論牠多頑皮多貪心,他都會體諒接納牠。真摯的兩代情,明顯從牠與他的關係開始,觀眾看《加》時想起自己的父母/兒女,實屬正常。

至於片中加菲貓與失散多年的父親阿肥重聚,本來加菲貓以為父親在牠小時候刻意遺棄牠,使牠對父親懷恨在心,其後牠得悉父親有苦衷,遂原諒了父親,兩代惡劣的關係因誤會而生,後來因了解真相而冰釋前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多時候都對自己的父母產生誤解,以為他們對自己不好,殊不知他們在任何的情況下,都會把最好的東西給我們。這就像牠的父親,當知悉阿北願意收養牠後,覺得牠的生活會得到改善,又認為自己不能讓牠過著優質的生活,遂甘願「放棄」牠,表面上沒有盡父親的責任,實際上為了牠的未來著想。為人父母的苦衷實不足為外人道,即使《加》只是一齣動畫,仍然著意描寫父親對兒子的愛,這證明動畫不一定只適合小童看,成年人看《加》時,可能都會想起兒時父母對自己的愛。說動畫有廣闊的解讀空間,從動畫題材多元化的角度看,應非言過其實。

無可否認,《加》的畫工較粗糙,其線條不算細緻,加菲貓不算英俊可愛,但全片傳送的訊息確實別具意義。片中述說的兩代關係是我們窮盡一生都可能仍未做好的功課,但願《加》為觀眾提供娛樂之餘,亦能啟發我們對自己與父母/子女的關係進行更仔細深入的思考/反思,不要因小小的誤解而放棄了這段珍貴而恆久的關係。

曉龍

《海關戰線》短評

謝霆鋒的個人表演?

謝霆鋒首次在《海關戰線》內擔任動作指導,讓銀幕上海關職員的體能首次超越警察,片中張允南(張學友飾)在全片放映一個小時左右已去世,之後的一小時除了張氏現身的閃回鏡頭外,所有動作鏡頭幾乎全由周正禮(謝霆鋒飾)演繹,說《海》是謝霆鋒的個人表演,絕對沒有誇大的成分。因為他在影片的中後段內單槍匹馬勇戰走私犯,而他們的裝備絕不遜於恐怖分子,這為他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他憑著高超的體能,以及敏捷的身手,勇猛地擊退犯罪者,真人真功夫,相信喜歡他的影迷絕對不會錯過。全片以海關職員為主角,即使他在工餘時間習武,都絕不可能打贏走私犯,現實中的警察及飛虎隊看完《海》後,可能會很不高興,因為海關職員已搶去他們的工作,他們存在的價值明顯被大大削弱。因此,片末「本故事純屬虛構」的聲明,看來很切合《海》,因為海關職員代替了警察及飛虎隊,在現實中此情況出現的可能性甚低。

雖然張學友在《海》內的戲份不算太多,但張允南的角色其實頗具挑戰性。片中的他患上躁鬱症,有極高的情緒智商,可以依靠藥物及情商壓抑自己的病徵,故表面上看來,他與平凡的正常人沒有太大的差異。他努力地演繹角色「一體兩面」的情緒狀態,表面上,他很鎮定,實際上,他很憤怒,對表裡不一的詮釋,他的演出算是到位,相信他下了一番苦功,才可拿捏這類精神病患者的情緒狀態。一直以來,他以歌星的身分在媒體內出現,但其實他亦是一位優秀的演員,近年由他主演的電影數量減少,但他在《海》內仍然願意付出大量的精力揣摩角色的個性特質,今趟由他擔綱演出的多場文戲,與謝霆鋒的武戲同樣能緊扣觀眾的注意力。他已年屆六十多歲,仍然勇於挑戰自己,願意飾演這種以前從未涉獵的角色,還會花時間心力捉摸此角色的內心感受,作為一位歌手出身的演員,他的敬業精神,實在值得我們敬佩。

不過,張學友在《海》內發揮的空間有限,在全片放映了一半以後,他只在回憶的畫面內出現,其表現演技的機會大大減少,整齣電影成為謝霆鋒的個人表演。或許動作鏡頭是全片的賣點,而謝氏的「搏命」演出應能吸引觀眾買票入場,故《海》遷就預期的市場需求而忽略了張氏努力演出的文戲,此「犧牲」實在十分可惜,亦有點浪費了他在《海》的前中段內付出的努力。

曉龍
17
六月

影評快訊第669期

   Posted by: admin

《警長:捉內鬼》短評

峰迴路轉的故事情節

在香港,看東南亞電影的機會不多,很多時候,當一齣在此區域內大受歡迎的電影在香港放映時,都會有「水土不服」的問題。馬來西亞電影《警長:捉內鬼》其實沒有此問題,因為它講述的是警隊內有黑社會的臥底潛入其中,警隊成員不相信法律,執行「私刑」等問題,其披露的社會黑暗面,在全世界的不同區域內都可能會發生,沒有地域的限制,遑論會有文化的局限。相信《警》的創作人受到多年前的香港電影《無間道》系列的啟發,以「捉內鬼」為主要的故事情節,讓觀眾參與「誰是內鬼?」的猜謎遊戲,其情節的發展果然峰迴路轉,當我們以為A是內鬼時,B都可能有嫌疑,在同一時間內,亦有很多不利的線索指向C,尋內鬼的路徑「迂迴曲折」,其追捕的過程亦耐人尋味,《警》在馬來西亞內票房「大豐收」,實在與其「扭橋」的高超技巧有密切的關係。

雖然我們對《無》系列的故事情節耳熟能詳,但看《警》時會覺得其別有一番風味。因為馬來西亞內警局的內部佈置,仿似香港六七十年代的警署格局,予我們一點點懷舊的味道。當地「只此一家」的簡陋街景,矮房子的舊式建築,加上小路窄巷,很容易讓我們想起《花樣年華》;片中飛車追逐及「連珠炮發」的槍戰及動作場面,使我們懷念八九十年代大規模的香港警匪片,即使其動作鏡頭的戲劇化處理有明顯的誇張成分,與現實有一大段「距離」,仍然讓我們透過《警》看見昔日的香港電影;特別是片中的姊弟情,至影片的後段內弟弟身為「冰毒殺手」而被殺,姐姐在他去世後懷念關於他的一切,其親情中濃濃的情與義,充滿著舊日香港電影情義大於一切的味道。故我們看《警》時不會覺得其陌生,正在於此片與昔日香港電影明顯的共通點,容易在《警》內看見我們早已熟悉的事物。

在《警》不會使我們「水土不服」的大前提下,筆者認為香港觀眾應開闊自己的眼界,嘗試接納《警》。因為我們不會受其文化差距所限,即使對馬來西亞的地道文化一無所知,我們都不會在觀影過程中於了解其故事情節時有任何障礙。倘若由於《警》由馬來西亞演員擔綱演出而使部分香港觀眾拒絕入場觀賞此片,這實在是他們的一大損失。或許《警》欠缺了帥男美女,但它的劇本中「扭橋」的技巧確實出色,其場景設計及動作編排亦富有香港的特色,如今在香港的票房未如理想,實在十分可惜。

曉龍

《汪汪夢裡人》Robot Dreams

敗在短話長說

本片的意念頗有趣,講述一隻狗和一個機械人的情誼。全片沒有一句對白,能清楚交代劇情,人物生動趣緻,畫功樸實無華,簡單幾個表情都能表達情感;景物細緻,連唐人街,中文字都有。用色線條、鏡頭調度都簡潔俐落,在澎湃的3D動畫風潮中,更見矜貴。起承轉合原本不錯,但可能因為是長片(近100分鐘)之故,很多篇幅有堆砌拖沓之嫌,若以「短片」處理會更精警吸引。(下有劇透)

之前「起」、「承」描述狗主人感到寂寞而與機械人遊玩,他倆建立感情的場面已接近半小時,然後到「轉」:機械人因為濕水壞掉躺在沙灘上起不來,要直至翌年沙灘重新開放才能救他…此段才有點起伏波折。因機械人躺在沙灘上一整年,當中他的遭遇、夢境都頗奇特有趣,亦帶出機械人想回到狗主人身邊的渴望。但狗主人在這段期間的生活、遇到新歡,就有點堆砌了,跟主線可以毫無關係,如是者又拖了半小時。本來他們的友情,互相牽掛都頗為感人,在鋪排的引導上,觀眾當然亦很期待他們能夠重聚。但歐洲片通常不喜歡大團圓結局,而本片結局也有點無厘頭。

其實沒必要短話長說,除非你說的每一句話都很有意義,否則30分鐘已可以圓滿,並感人肺腑。

陸凌綠

《全職乖孫》短評

孝有「現實」的考慮嗎?

所謂「孝」,在現今的社會內,或多或少都有「現實」的考慮,特別在富裕的家族內,此考慮更加明顯。《全職乖孫》內明仔(Billkin飾)欲繼承外婆(烏薩薩梅坎姆飾)的鉅額遺產,以前他絕少探望她,如今竟一改以往的行徑,得悉她患上末期癌症而命不久矣時,突然變得積極,主動到她家陪伴她,與她一起開粥檔,陪她看病,並讓她在晚年時不再孤獨過活,有親人的關顧,使她獲得前所未有的快慰。

即使外婆可能知道明仔的動機不純正,除了最初跟他生活在一起有點不習慣外,她沒有怪責他,反而接受他,因為他是自己的孫。或許老人對血緣關係的看法很盲目,他與她有親戚關係,他只需做少少好事,她便會對他讚不絕口,與他相似,不論她的兒子們做了錯事,對她冷漠,小兒子甚至偷她家裡的錢,她都會原諒他們,因為他們始終是她的兒子。姑勿論他對她的愛是否出於真誠,對她來說,他願意陪伴她的舉動,已是「孝」的表現;他在言語和行為上對他的關顧,已是「愛」的彰顯。

編劇刻意安排明仔的母親對他的外婆無私的孝,願意犧牲,即使為了自己的家庭著想而通宵上班,寧願不睡覺,仍然會在翌日清晨花時間陪伴她在泳池內做運動,這種犧牲精神實在值得敬佩。但她對母親的行為反而過意不去,因為她覺得母親已是成年人,擁有自己的家庭,應有自己的生活,她的病干擾了母親的日常生活,使她成為母親的負累。他多次問母親照顧她的動機,母親只回應他是基於親情,很單純,沒有功利的思想,亦非貪圖她的遺產,因為母親知道無論自己多麼努力照顧她,遺產只會留給她的兒子們。

因此,母親對外婆的真實的孝,恰巧與早期的明仔對外婆假惺惺的「孝」,形成強烈的對比。幸好他照顧外婆的時間久了,他對她產生了真感情,在他與她住在一起時,她送給他一件襯衣,當時他不願意穿上它,因為他嫌棄其款式老土,但當她去世後,由於他懷念她,故願意穿上它。他從假變為真的經歷,證明了他本來是一個有人情味的人,變得功利,只因在成長的過程中被唯利是圖的社會風氣「污染」了。

由此可見,《全》是一齣「善良」的電影,沒有一個真正的壞人。明仔本性善良,但有貪念,最後懂得改過遷善。外婆的大兒子以為讓她住在自己的家,她便會覺得幸福快樂,其做法以物質為本,但本意良好。雖然她的小兒子負債累累,偷她的錢,但只因自己的困境所致,最後願意歸還一點點錢給明仔,即使他不是好人,仍然懂得飲水思源。明仔的母親在照顧她時,不計較自己的利益,願意花時間陪伴她,其付出的代價及犧牲,證明她是難得一見的大好人。很明顯,《全》的創作人相信人性本善,是正面的樂觀主義者。

曉龍
11
六月

影評快訊第668期

   Posted by: admin

《談判專家》Crisis Negotiators

地道改編更見神采

名正言順改編自1998年荷里活電影《冇數講》The Negotiator 。筆者看畢後,即找原作來看看。邱禮濤這回確是神改編,許多地方改得很好,尤其吳鎮宇的身份。故事講述警隊內部監守自盜,引致談判專家卓文偉(劉青雲飾)被誣陷謀殺,遂挾持人質找出真相還個清白;過程中前談判專家謝家俊(吳鎮宇飾)被要求介入。

與原作大不同之處:甫開場加入了陳大來(劉德華飾)挾持人質一段。另外就是謝家俊的身份―一個局外人。邱導演安排陳大來那場相當聰明;一來凸顯了謝家俊這人物的特質,二來鞏固了他後來身份轉變的原因。而這個身份轉變也是戲之關鍵,亦是今天拍這個題材所需。

只針對「談判專家」的香港類型片幾乎不曾出現,對觀眾而言確實新鮮;而對於多產導演邱禮濤來說,任何片種都難不了他,可謂游刃有餘。現在節奏與張力均比原作優勝。「談判技巧」在片中充當著戲劇催化劑,演員併發的火花(尤其周文健)令部份情節變得搞笑,全場爆笑舒緩一下緊張情緒未嘗不可。

有很多人物角色皆忠於原作,如古惑仔魯迪(Rudy)和秘書Maggie名字都一樣。但劇情上的先後次序重新編排,並非倒模照搬,許多場口來得更減省,更緊張。其實原作也頗拖沓,節奏很慢(畢竟廿幾年前)。現在香港版本在各方面皆提升,劇情上更切合本地,只是時間線必須要「停留」在1997年前吧…。也可笑,演員也是「停留」在廿多年前,仍然是劉青雲、吳鎮宇、苗僑偉等,真的是後繼無人嗎?多位都是六十過外,尤其鄭則仕七十有多了;警隊不是五十五歲要退休嗎?各演員的滄桑容貌也騙不了人,一把年紀仍要「追趕跑跳碰」唉…;看得出大部份可能都是因「劉華之名」客串幫忙,但真的感慨,影壇少壯派能「孭飛」的真的是沒有?

演員「滯後」能諒解,背景「滯後」能理解嗎?今天「由治及興」,城市安全,日夜繽紛。統統不合時宜的都留在時光隧道中吧!理解。

陸凌綠

《談判專家》短評

劉青雲與吳鎮宇的合拍演出

對於劉青雲與吳鎮宇的合作,看慣九十年代至二千年代初的香港電影的觀眾應不會感到陌生。《談判專家》內他倆再度合作,雖然已多年沒有搭檔演出,但依然有默契,兩人看著對方針鋒相對的場面,劇力逼人,亦別具壓迫感。特別在片末卓文偉(劉青雲飾)刻意要求已轉職為社工的前談判專家謝家俊(吳鎮宇飾)出面與他談判,他倆「識英雄重英雄」的態度,謝氏欲幫助他的懇切,以及他對謝氏的信任,全靠他倆的眼神接觸,以及其保持一定「距離」而他願意接納謝氏的身體語言表達出來。雖然《談》源自多年前的荷里活電影《冇數講》,其故事情節的發展盡在意料之內,但他倆全神貫注的深刻演繹,對角色特質從內至外的投入,讓觀眾僅看他倆的演出,已值回票價。很明顯,兩位男主角是全片的亮點,如果沒有他們,《談》必定大為失色。

事實上,實力派演員是香港電影的「瑰寶」。如果電影的主角全由偶像派演員擔當,一旦他們年紀漸長,俊臉不再,粉絲都已經長大,拍拖結婚生子,這群演員的受歡迎程度便會急速下降,他們主演的電影亦不可能再受歡迎。相反,如果電影的主角由實力派演員擔當,即使他們年紀漸長,且滿臉皺紋,觀眾仍然會欣賞他們的演技,依舊會繼續買票看他們主演的電影。劉氏與吳氏從二十多歲演至六十多歲,如今攜手在《談》內演出,當年的觀眾已成為父母,依然會帶他們的兒女到戲院看他們的演出,這便證明現時他們的魅力不遜於當年。假期期間筆者在戲院內看見一家大小扶老攜幼到戲院看《談》,不同年齡的觀眾會有相異的感受,老年中年人視他們的演出為自己觀影的集體回憶的其中一個重要的部分,青年少年人欣賞他們的演技及個人魅力,認為觀賞他們的演出是成為文青的一項指標。故實力派演員的藝術吸引力較多元化,其招徠的觀眾群較「廣泛」,他們的銀幕「壽命」亦較長久。

不過,反觀現今香港電影中新一代受歡迎的主角都以偶像派為主,帥哥美女大行其道,能擔當主角的實力派演員寥寥可數,這導致現時演技尚佳的主角大部分已年屆六十多歲,青黃不接的情況十分明顯。九十年代至二千年代初香港電影不少由劉青雲、吳鎮宇、黃秋生及梁朝偉等人擔任主角,在二十多年後的今天,很多電影仍然由他們擔任主角,這證明較年輕的實力派演員仍未及得上他們,依然未能給予電影投資者足夠的信心,讓這群年輕的演員擔任主角。因此,《談》由資深演員擔綱演出,讓觀眾重拾舊日香港電影的味道,固然值得高興,但筆者看見這群演員熟悉的臉孔,卻想起香港電影界欠缺新血已是迫在眉睫的嚴重問題,要「傳宗接代」,確實是此行業刻不容緩的「任務」。

曉龍
7
六月

影評快訊第667期

   Posted by: admin

《重案夢幻重組再重組》短評

懷舊味道

米高(韋史密夫飾)與馬克斯(馬田羅倫斯飾)的組合已不算新鮮,但勝在一凹一凸,兩人的對話諧趣幽默,配合形形式式的案件及相關的故事情節,總算引人入勝。今趟《重案夢幻重組再重組》內他們重施故技,苦中作樂,本來是生死存亡的一剎那,但配以輕鬆幽默的氛圍,遂增添了「滑稽」的味道。例如:在全片末段,米高急中生智,為了執行任務,竟開槍射馬克斯的避彈衣,他當然沒有任何損傷,但怪責米高不顧及他的性命時,他憤怒的情緒,配以幽默的語調,確實演活了「歡喜冤家」的角色,其悲中帶喜的「設計」,的確勾起觀眾懷緬他們過往經典銀幕演出的集體回憶,並佩服他們多年來仍然保持活力,「寶刀未老」。很明顯,《重》為中年觀眾而設,其在商業市場裡的目標明確,應有一定的票房。

筆者看《重》,會發覺全片有濃烈的香港動作電影的味道。片中順暢的飛車特技,激烈的爆破鏡頭,刺激的動作打鬥場面,都有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電影的特色,特別是車輛橫衝直撞的畫面,明顯源自以往以動作掛帥的成龍電影。或許《重》的創作人是昔日香港電影的影迷,捕捉當時動作鏡頭的「粗糙感」,模仿其公路式飛車的設計,並加入美國荷里活的特技元素,讓觀眾覺得此片「似曾相識」,但由於是「舊瓶新酒」,故依然可以找到少量之前未見過的新元素。例如:馬路上的撞車畫面熟口熟臉,但槍戰的設計仍然屢創新猷,上述瞄準避彈衣的射擊安排算是在舊式的設計內增添了些微新的元素,或許電影已有超過一百年的歷史,要創新並不容易。故任何微細的新意的加入,都可能是創作人絞盡腦汁之舉。

不過,即使《重》以米高與馬克斯這對「最佳拍檔」為賣點,都應該有「扭橋」的嘗試,如今他倆扭盡六壬吸引觀眾,在賣點重複的大前提下,他們難免江郎才盡。創作人宜想想下次應在此系列內加入新元素,嘗試進行跨類型的創作,盡量避免重複,倘若每次推出此系列的新片時都只強調他們的個人魅力,即使對他們的演出有濃厚的興趣,都難免因同一系列內不同影片的相似度高而感到納悶。因此,創新是系列電影永垂不朽的「必殺技」,《職業特工隊》系列便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曉龍
27
五月

影評快訊第666期

   Posted by: admin

《詭異之家》短評

營造氣氛多於一切

《詭異之家》以怪異的家居平面圖為賣點,其暗僻空間的設計被懷疑是專為殺人而設的居所,其營造的詭異氣氛確實能引起觀眾觀影的興趣。我們一步一步地跟隨栗原(佐藤二朗飾)的腳步,揭開房子的「神秘面紗」,並窺探其不為人知的真相。片中的灰暗環境營造的詭秘氣氛實在「引人入勝」,讓我們走進神祕的國度,成為查案的「偵探」,與栗原一起探尋關於迷信魔咒的真相。無可否認,影片奇異的攝影風格與別具詭異色彩的背景音樂的配合,讓房子的秘密顯得耐人尋味,影片就像歷史悠久的「神秘寶箱」,等待我們發掘其深藏已久的「寶藏」。影片的魅力在於其讓人猜不透的謎團,我們對陌生的事物有一種「尋幽探秘」的冒險心態,片中神秘的事物一步一步地浮面曝光,正好滿足我們前所未有的好奇心。

其實看《詭》這類懸疑兇殺電影,對邏輯的要求不可以太高。因為編劇經常只想到如何從一開始緊扣觀眾的眼球,怎樣吸引我們繼續追看下去,卻沒想到我們會細緻地追求一段與另一段情節之間的連貫性及合理性。很明顯,全片虎頭蛇尾,其初段和中段以角色的經歷帶起全片,尚能自圓其說,恰到好處地解釋「神秘」房子的精心設計,並延伸至人類被詛咒所騙而衍生的迷信及暴力行為,但其後段的承接力有不繼,導致相關的情節過於牽強,特別是以寡敵眾的編排匪夷所思,最後的結局出乎意料,卻非合乎情理。倘若觀眾對情節的合理性太執著太認真,必定失望而回;否則,如果我們甘於「被騙」扮蠢,接受片中眾多明顯的瑕疵,此片仍然值得一看。因此,如果大家對此片的評價毀譽參半,實屬正常。

另一方面,預告片對一齣電影是否成功,的確具有關鍵性的作用。《詭》的預告片神秘詭異,抽取了部分別具「弦外之音」的對白,讓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又一個的「謎語」,觀影的過程活像參加一次解謎的「遊戲」。在預告片中我們追著片段式故事情節的發展,依靠其提供的少量線索,追查其鮮為人知的真相,從觀賞預告片至看完整齣電影,在「追查」的過程中,電影創作人在我們「面前」抽絲剝繭地揭露真相,讓我們階段性地享受猜謎帶來的滿足感。這就像我們走進了迷宮,雖然千辛萬苦地尋找出路,但我們仍然會在成功找到出路後獲得完成「任務」的愉悅和快慰。由此可見,《詭》能吸引觀眾入場,其預告片的導演及剪接師功不可沒。

曉龍

《詭異之家》The Floor Plan

新點子懸疑詭秘吸引力強

日本網絡短片憑一張「房屋平面圖」可以爆紅,再出小說,現在更拍成電影,可謂鮮有。從主角雨宮發現住宅平面圖有問題開始,懸念就此起彼落,到底是查案推理?還是鬼片呢?平面圖則特殊間隔的諸般推理,好像很科學;偶爾的幻想畫面又好像靈異鬼怪…的確耐人尋味。

導演很懂掌握觀眾情緒,如利用雨宮YouTuber身份實時拍攝,令你代入其中,慢慢走進密室…,隨之而來就是莫名的恐懼與緊張。前半段的亦步亦趨追查真相是十分吸引,雖然有好些場面都是故弄玄虛或廉價驚嚇,但總能滿足好此道者。惟下半段謎團解開,就落入許多推理片的窠臼了,又是祖宗十八代積下來的冤孽…。本來很科學理性的圖則推斷,一下子又跑回不文明的祭祀詛咒,實在有點令人沮喪。

縱使疑團解開,也覺犯駁重重:既然最初已懷疑與屍體發現案有關,雨宮何不早早報警?要自己去追查?而當事人姐姐和姐夫竟然有時間建屋而沒機會去報警?需知道這是現代社會,有傳媒、有通訊、有YouTuber,怎麼可以容許犯案好幾代?匪夷所思。

但回頭想來,栗原曾警告雨宮:「我們正觸碰人性黑暗的禁忌。太恐怖,還是別碰為妙。」不就是引證了今天的我們,往往因為恐懼而不敢去揭發邪惡;結果就由它世世代代地傳承下去,繼續遺禍人間。.

陸凌綠

《芙莉歐莎:末日先鋒傳說》短評

視覺特效的美感

無可否認,《芙》的賣點在於其視覺特效。當我們看見銀幕上遍地黃土的廣角鏡,飛車追逐的動作場面,車拉著人的虐待式「刑罰」,我們不難察覺自己正在「享受」難得一見的視覺盛宴。片中一場又一場的戰爭,不同國家之間群體戰鬥的大型複雜的動作鏡頭,盡顯導演喬治.米勒駕馭戰爭場面的功力。他多年來建立的只此一家的「末日」風格,至今仍然得以延續,關鍵在於其無可取締的暴力美學特色。上述畫面其實需要暗啞的色調及重型的電子音樂的配合,才可突顯全片的超現實風格,《芙》顯然延續此風格,並繼續發揮其美學的特色,它的動作鏡頭在上述特殊色調和音樂的配合下,顯得別具一格。喜歡導演的作者標籤的影迷,看《芙》絕對不會失望。

不過,影片的主線故事情節過於單調,是不可能不令人詬病的地方。芙莉歐莎(安雅·泰勒-喬伊飾)在年幼時目睹母親被虐殺至死,決心在長大後向仇人狄門特斯(克里斯·漢斯沃飾)報復,全片的焦點集中於她如何女扮男裝,從溫柔的「小公主」變為強悍的「格鬥士」,在她轉變的過程中,一切都理所當然,沒有充足的心理描寫,亦沒有明顯的精神變化,只有下定決心的神態,以及木無表情的怒火。一個人形象和心境的巨變,需要或多或少附加元素的襯托,才可說服觀眾。如今她的變化欠缺了其他相關的陪襯,其可信性當然會大打折扣。

此外,《芙》描寫的末日景象屬於「老生常談」,與不少末世電影相似,同樣缺水缺糧缺油缺資源。片中國與國之間進行的能源交易,交惡及結盟的外交關係,即使影片的故事關於久遠的未來,其對國家彼此之間關係的敘述,與現時的國際政治十分相似,同樣基於利益,同樣以自己國民的生存權為最主要的關注點。片中以石油換取糧食,兩國之間的經濟貿易往來,除了貨幣的「失蹤」外,與現時大國彼此之間的經貿關係相似。因此,雖然片中弱肉強食的世界與我們身處的社會有一點點「距離」,但我們不難理解當中的運作,亦不難在觀影過程裡投入其中,並領略片中不同國家之間不結盟便開戰的「二元」選擇帶出的諷刺性。

曉龍

《芙莉歐莎:末日先鋒傳說》

“State of the art 2024″

筆者覺得《芙》是系列中最好看的一集;正所謂不時不食,用當今全球最當紮演員、最新最現代的道具、特技及特效,拍最貼地的電影。

入場前眾所周知是棋后「安雅·泰勒-喬伊」當女一,沒有想到是如此量身定制,第一幕如何找到小演員,高度相似地讓所有觀眾都知道是演她小時候呢?又是入場前都知道她是在賊營,第一幕已經震驚到「老母救女」,從劇本、再到如今演繹,都是十分淋漓盡致,簡單來說一位母親看到女兒已經被捉入寨中面聖,如何救?放棄與堅持之間是觀眾的考量,好看在於這些細節,不劇透一看便知。

這一集莫名想到美國汽車文化,又是第一幕,潛藏著改裝車文化,精準地對應該群體觀眾;到用「木馬屠城」一招,秒殺《九龍城寨》喇,荷里活攻城柔合古典美學及現代屎橋,幾個鏡頭就KO。思維創新才是港片出路的唯一方法,一代毀三代人才,地方雖少,深信每一年各電影部門都有一新星等代發掘出來(有少數據參考),唯沒有空間及門路,唯一直用那一代人,白白浪費了本地人才資源,一代人吸乾一個行業,為何東南亞影業都起來了?在香港業界是永遠不反思。

本地製作水平可以是國際級、畢竟拍過那麼多西片,吸收是有,唯,有製作手腳,卻無國際性的大腦如何創作及指揮;故十分反感電影基金那十億元毒基金,行業各大佬都在想不動用自己資源,想盡辦法拿盡那基金為目的,香港電影如何會好?又如何推動本土電影業再推動香港?數據為實,那三名同一公司監製獲利最高,首部劇情片有數據,最慘是政府沒有專才必須任命業界人士,因而生產了「無間道」、利益不清,每年生產一片的導演的問題已經直接反映當局培訓人才的弊病,當局為解決此問題又一次接受業界的師徒計劃,以解救首部劇情片之失敗。

商業電影,商業市場經濟法則自有門路;現在連新編劇都由政府出資,上市公司付不起每月一萬幾千請實習生嗎?腦進水,正正就如《九龍城寨》,以三不治為名,十億基金倒入《城寨》,倒不如拆卸再起;黑社會本質電影老闆的年代早已經過去很久,何以還高高在上?;泰國已經用WEB3融資,人人都是老闆股東,片尾出名、再以虛擬貨幣分紅票房,不懂可問我;國內影業跟投,幾十萬可參與,正所謂3億製作費都未回到本,又講要追加續集,莊家早已回本,不要理,製作費就3億元正沒有少的雞棚,投就投、不投很多公司跟投,那些跟投公司最後蝕入肉但賺名聲,叫做出品方,這玩法已經很久了,當年在北京幫朋友做項目評估,出資6千萬買5%,劇本都不能看,就十頁簡報,賭不賭?再說回《芙》,state of the art,行業如何進步,看看那Mad Max五部曲的進化。年代進步,各部門、玩法都要提升,正如《芙》帶給觀眾2024年的電影水平,而非某風氣,將香港四十年前已經拍爛的電影,再炒冷飯,告訴觀眾四十年後終於再能炒多一碟送上電影院,同價門票為何不看《芙》?

Mad Max人食人的世界,彷彿在上演中。

Kepa